怎样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doc_第1页
怎样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doc_第2页
怎样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doc_第3页
怎样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怎样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记叙文是小学生接触最多的一种文体。记叙文的学习,人物分析又是最重要的一个内容。那么,怎样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呢?(一)通过分析事件,来体察人物特点,理解文章主题。人是要做事情的。写人的文章,离不开事件。通过分析事件来分析人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搭石一文,围绕搭石,写了这样一些事:上了点年岁的人,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可简析为修搭石;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协调有序,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人影,像一幅美丽的画,可简析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过来,总要招手示意,等对方过了河,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可简析为让路;老人和年轻人共走搭石,年轻人背老人过去,可简析为背老人过搭石。这四件事,表现了家乡人淳朴善良、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和亲善友好、和谐相处的人伦关系,构成了家乡的一道美丽风景。去年的树,更像是一篇优美凄婉的散文诗。作者写树和鸟这对好朋友,约好了明年春天,小鸟还回来给树木唱歌;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小鸟回来了,历尽辛苦,终于找到了树它已经变成了火柴,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于是,鸟儿“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我们不难发现,文章对人们乱砍滥伐树木的憎恨,也不难发现,小鸟和树木的友谊,是那么的深厚、真挚,那歌声,那灯火,经过老师沉痛的描述与分析,就那样深深地刻印在孩子们的记忆之中童话类的文章,一般用的是复沓式结构,事件的排列很有特点,只少有三个重复的事例,比如小木偶的故事中,有三个误解,一是警察误解了小木偶,二是小兔子的误解,三是老婆婆的误解,这三个误解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小木偶只会笑。由此,一个主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揭示出来了: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二)通过分析环境、情景,来理解人物。人们做事,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或情景中做出的,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或情景,有助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风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主要写一个叫小钱的杭州青年,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唯有骨髓移植,才能挽救他的生命。在十万人中,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个台湾青年,他的骨髓正好适合小钱。文章描述台湾青年,在这样的情景中抽取骨髓的:首先,是台湾发生了7.3级大地震;其次,是台湾青年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他一点也不清楚;再次,是医生用针头向他的皮肤刺去的时候,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脱落,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的暂停的间隔,才抽取了骨髓。在这样危险的环境中,台湾青年不顾自己和家人的安危,还有多次针扎的疼痛,心甘情愿为小钱捐献自己的骨髓,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品质啊!分析了这里的具体环境:地震,具体的情景:多次针头脱落,我们能不为台湾青年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所深深打动吗?(三)通过分析细节,来体会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莫不是具体、生动,真实感人的细节。这里的细节,笔者主要从几个方面分析。爱的教育中有一篇卡罗纳,写的是四年级学生卡罗纳的母亲因病去世,老师、同学和乡亲们,安慰、同情、帮助他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有几个细节,是这样的:(1) 语言描写老师有两段话,一是向全体同学交待,对卡罗纳要庄重严肃,不要放声大笑,一是劝慰卡罗纳“要坚强!”这是老师对卡罗纳的爱。(2)外貌和心理描写作者描写卡罗纳“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好像大病了一场似的。”这样的外貌描写,足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内心巨大的痛苦。当卡罗纳的同桌看到了这个不幸的孩子时,“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同情和怜悯”,这同情和怜悯,是同桌对卡罗纳的爱。(3)神态描写卡罗纳来到学校,“大家都屏息凝神地望着他”,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这样的神态描写,不但说明班上的同学听老师的话,更说明了,同学们也一样关心,一样爱护失去母亲的卡罗纳。(4)动作描写放学了,卡罗纳的同桌看见母亲在等自己,跑过去扑进她的怀抱,而“母亲把我推开了”,母亲推开“我”,一是担心卡罗纳看到此情此景,会想起自己刚刚去世的母亲而心里难过,二是让“我”陪陪卡罗纳。当“我”明白母亲这个意思的时候,就“挽起卡罗纳的手,和他一块回家去”,度过这段伤心的时光。这是卡罗纳的乡亲同桌的母亲对卡罗纳的爱。这些描写,时时、处处体现了:大家对失去母亲的不幸的卡罗纳深深的同情和关爱。有一些细节描写,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和夸张的意蕴,是小学生一看就忘不掉的,比如:巨人的花园有一个细节这样写:“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这样的饱含着奇思妙想的细节,对引发孩子的想象力大有好处,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触动了孩子们的灵感,获得了他们的喜爱。这样的细节,会让课堂具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和微妙的情趣。还有一些细节,是文章的关键处,节骨眼,没有它,人物的变化就难以解释,这种细节也是必须讲解的。还以巨人的花园为例,当巨人叱责孩子,叫他们滚出去的时候,小男孩“用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究竟会说什么样的话呢?巨人看到这样的眼神,为什么感到心头火辣辣的?“不知怎么”中的“怎么”,到底是什么呢?一个眼神,就可以改变一个人,这该是一种怎样巨大的孩子的力量啊!(四)和文章主旨结合起来理解人物。写人物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表达文章的主旨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和主旨结合起来理解文章中的人物,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给予是快乐的一文,写的是保罗的哥哥,在圣诞节前一天,作为圣诞礼物送给保罗一辆新车。有一个男孩很是羡慕,当男孩坐着这辆新车来到自己的家,对腿有残疾的弟弟说,“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时,他的弟弟高兴极了。文章的结尾写道,保罗从内心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这最后一句,显然是文章的主旨。这里,“给予”是什么意思?在文章中分别是谁给予了谁?结合全文不难发现,是保罗的哥哥给了保罗一辆新车,保罗是快乐的,保罗的哥哥当然也快乐;是男孩“将来要送你(弟弟)一辆这样的新车”,是男孩爱弟弟的快乐,弟弟也很快乐;也是保罗让男孩和男孩的弟弟坐车兜风,他们三个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更是快乐。把主旨句条分缕析为全文的主要内容,具体指出了“快乐”的人和事,不但人物的内心感情可以揭示出来,主题的深刻含义也可以变成清晰的人物和事件,更容易通晓明白了。再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结尾写两岸同胞血脉亲情如同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是文章的主旨句。怎么理解两岸同胞血脉亲情呢?可以通过前文“大约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适合骨髓的人”,而台湾青年的骨髓正好适合小钱,这就足以说明两岸同胞血脉亲情了。正是这难以割舍的血脉亲情,才让台湾青年不顾危险献出骨髓挽救了小钱的生命,这是对台湾青年行为动机和原因的一个解释。人物这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都分析到了,主旨和人物也就双双把握住了。(五)对比喻句、以物喻人手法的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物。比喻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它所赖以形成的思维支柱是形象性和相似性,只要把握了这两点,比喻句的分析就容易多了。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文有比喻句:“魏格纳性格豪放,天性好动,在静谧舒适的病房里坐卧不安,就像软禁在牢笼中的困兽一般。”作者把魏格纳比成牢笼中的困兽,牢笼在这里指的是医院,为什么成了医院里的困兽呢?原来是他性格豪放,天性好动,现在病了,不能像以前那样豪放了,好动了。从这个比喻句中,我们可以体察出魏格纳的性格特点:性格豪放,天性好动,但是在医院里住院,就像被软禁起来一样,颇受拘束,不自由,不自在,坐卧不安。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中,也有一个很精彩的比喻,是这样的:“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在这个句子中,“即将凋零”的意思是快死了,和前文“严重”对应,说明严重到了怎样的程度。“含苞的花”和前文“刚满18岁”对应,是年纪轻,才称之为“含苞的花”。那么年轻,病又那么严重,情况又那么危险紧急便可想而知了。“以物喻人”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有人把以物喻人看成是全文的比喻,是比喻句扩大成全篇文章使然,这个提法很有道理。在小学教材中,以物喻人最典型的文章是落花生,其中的石榴、苹果等,比喻外表好看但没有用的华而不实的人,花生,被比喻成默默工作、朴实无华的人。在另一篇梅花魂中,梅花被比喻成“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有骨气的中国人,外祖父所珍藏的雪白的细亚麻布(手绢)上绣着的血色梅花,被比喻成华侨老人(外公)的一颗“眷恋祖国的心”,凡此等等,不一而足。也可以说,分析比喻句以及以物喻人,既是培养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他们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的有效方法。(六)对比理解人物形象的又一个重要视角。对比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运用对比来理解人物形象,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印象就会比较具体,比较鲜明,感悟也会比较深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比,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视角。人是变化着的。在巨人的花园里,一开始,巨人不允许孩子们在他的花园里玩耍,他训斥孩子,并且砌起围墙,竖起一块“禁止入内”的告示牌。当春天来临,而巨人的花园里依旧雪花飞舞,巨人冻得瑟瑟发抖,他不知道,这是上帝对他的惩罚;当他亲眼看到小男孩一伸手,他的桃树就开出了美丽的花朵的时候,他一下子明白了:自己把孩子们拒之门外,就是把春天拒之门外,“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于是,巨人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他生活在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幸福。巨人前后对孩子的不同态度,不同表现,反映出巨人思想感情的变化,人物的塑造也正是通过这种变化来完成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也是变化着的。老舍先生的母鸡,写的就是这种变化。作者开笔就写他一向讨厌母鸡,然后列举了种种讨厌母鸡的理由,然而,当母鸡做了母亲,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鸡雏们吃的饱饱的,小肚子像个汤圆,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作者对母鸡不禁油然而生敬意,作者写道:“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这“不敢”中,表达的是对母鸡,不,是对母爱的一种崇敬和赞美之情!前面讨厌,后面崇敬,让学生体悟到这种变化,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比,不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吗?对比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作者所要描写的人物形象。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