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劳动法学面授教学辅导.doc_第1页
[法学]劳动法学面授教学辅导.doc_第2页
[法学]劳动法学面授教学辅导.doc_第3页
[法学]劳动法学面授教学辅导.doc_第4页
[法学]劳动法学面授教学辅导.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劳动法学 面授辅导教案劳动法学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一、 课程的性质及教学内容说明劳动法学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于秋季开课。 本课程课内学时数为4学时,3学分。一学期开设。劳动法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对象是以劳动法及其发展规律。劳动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部门,因此,劳动法学在我国法学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我国劳动法学研究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它除了研究劳动法的基础理论知识、我国现行的各种劳动法律制度、法律规范以外,还要研究我国劳动法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劳动法在实施中的情况和经验、外国劳动法和国际劳动立法等。劳动法学主要讲授了劳动法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及中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对劳动立法的要求;介绍了19世纪初劳动法产生历史背景及其原因;当代各国劳动法的发展趋势;现阶段中国的劳动立法的特点及国际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重点阐述了劳动法学理论和我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通过学习,使学习者系统掌握我国现行的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的劳动法理论和知识以及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运用劳动法来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我国劳动法的颁布施行为劳动者保护劳动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劳动法概述;劳动法历史;劳动就业、劳动合同、工会与集体合同;工资和工资保障;工作时间和休假时间、职业安全卫生;社会保险与职工福利、劳动法的监督检查、特殊群体的劳动保护、劳动争议的处理;对劳动法执行的监督检查;法律责任。 二、教材情况1.文字教材本课程使用的文字基本教材为劳动法学(贾俊玲主编2010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它是教学及考试的主要依据。它较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劳动法学课程的内容。2其他教学手段通过面授辅导、函授辅导、网络教学、网上课程讨论提问及答疑、电子信箱、电话和电视直播教学等多种形式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三、教学媒体使用信息表教 学 媒 体主 要 内 容主 要 作 用时 间 安 排文 字 教 材 系统介绍全部教学内容 系统传授知识共15周,自学为主网 上大纲、考核说明、辅导答疑、案例分析讨论、综合测试教学过程辅导、重点提示、习题解析、布置记分作业、公布作业答案、检查学习情况每四周更新内容1次面 授 课 堂 讲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最新立法动态、期末复习指导 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信息反馈及时 本学期于2011.11.19下午安排面授辅导四、教学过程 1学习指南:由中央电大开展网上教学、直播课堂辅导、地方电大面授辅导,为学生提供学习方法和媒体手段的使用; 2面授辅导:由地方电大组织,对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辅导与答疑。 3函授辅导:中央电大编辑部将刊登本课程的辅导文章; 4平时作业:由中央电大和地方电大布置作业两次以上; 5BBS讨论组:将组织劳动法概述和劳动法律关系的讨论和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的讨论 6网络教学: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学习指南、考核说明、教学辅导资料、教学内容、讨论版、综合测试、课程学习线索; 7考核:本课程为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考核以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为依据; 8巡教:由中央电大组织人员巡教;检查教学情况和平时作业情况;五、对学习者的建议 1劳动法概述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劳动法学的基础理论,建议辅导教师予以注意。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学习时问题可能会较多,考试时可能出题的内容也较多。 2劳动法的历史和国际劳动立法这两部分要求了解的内容较多,教师讲课时介绍即可。 3劳动法律关系也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劳动法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建议教师予以注意,主要是大量的名词概念和理论问题。 4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是重点章节,它的内容与合同法有许多交叉处,有共性。教师可结合专科段所学过的合同法的知识来指导学生学习。另外,注意指导学生学会签订劳动合同,学会分析劳动合同。 5劳动就业、工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人特殊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劳动纪律与职业道德、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等章属于内容很具体、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内容,特点是难度和理论深度不大,但内容繁多,与具体的法律、法规结合多,学习时要求看法条,教师可结合法律、法规和案例授课。要求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6劳动争议概述属于程序法内容,在实践中使用率很高,教师应予以重视。对最后两章要求学生做到理解掌握即可。平时作业十分重要,学生对教材是否看懂,是否记住,是否掌握了各个重点和要点,可以通过平时作业来进行检查。使学生和教师对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找出学习的薄弱点,予以重视,达到自查、自测、督学的目的。通过平时作业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学习调整,期末考试的通过率就比较高。另外,若平时作业完成未达到50,按有关规定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六、教学媒体使用信息 中央电大开放教育网页()将提供该课程的网上辅导材料及网上教学活动安排(专业及课程的)。农五师电大IP:94辅导教师信息:丁玉珍邮箱:联系电话一章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适用范围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劳动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掌握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劳动法律关系和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会应用劳动法的适用范围的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本章重难点内容:掌握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劳动法律关系和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会应用劳动法的适用范围的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本章主要教学内容:一、劳动法的概念广义上的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劳动法学研究的劳动法是指广义上的劳动法。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关联的其他关系。也就是调整这两部分社会关系。其中劳动关系是主要的关系。 三、劳动法体系与劳动法学体系 我国劳动法的体系由以下劳动法律制度组成: 1、促进就业制度。主要包括劳动就业的方针、政策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管理等项规定。 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 3、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 4、工资制度。 5、劳动安全与卫生制度。 6、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 7、职业培训制度。 8、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疾病保险。 9、监督检查及法律责任。 10、劳动争议的处理。 四、劳动法的适用范围1、空间适用范围、对人的适用范围、时间适用范围。对人的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空间适用范围:根据制定劳动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机关不同,适用的地域范围也不同。 时间适用范围:生效时间:一种方式是法律规范性文件本身规定了从其通过或公布之日起生效;另一种方式是通过或公布之日并不立即生效,而是规定了施行日期。失效时间:一种方式是法律规范性文件本身规定了终止生效的特定时间或特定条件;另一种方式是国家制定与旧法律规范性文件内容相同的新的法律规范性文件,在新法律规范性文件中明文指出旧法律规范性文件失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五、我国劳动法的作用:即我国劳动法对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六、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劳动权: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能够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权和选择职业的自主权。劳动义务:国家提倡劳动者义务劳动;劳动者在劳动岗位上应认真履行各项劳动义务,要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2、劳动者有享受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 职业培训:是指培养和提高人们直接从事各种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一种培养训练制度。分为就业前的职业培训和在职职业培训。 宪法规定:42条“国家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3、劳动者享有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险的权利的原则;宪法第45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宪法第44条“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企业事业组织的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制度。退休售货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4、劳动者享有休息和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的原则; 休息权:指劳动者除了规定的工作时间以外可以自行支配时间的权利。 宪法第4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5、劳动者有组织工会和民主参与权利的原则;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结社的自由。宪法16、17条规定,国有企业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开工,实行民主管理。集体经济组织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民主管理,由它的全体劳动者选举和罢免管理售货员,决定经营管理的重大问题。职工代表大会有审议权、否决权、决定权、评议监督权、选举权。6、在劳动方面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原则; 宪法第4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作业: 教材第23页的思考与练习。第二章劳动法的地位、体系和基本原则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并掌握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理解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和行政法的区别以及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关系;了解劳动法体系和劳动法学体系,熟悉劳动法的渊源,掌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本章重难点内容: 理解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和行政法的区别以及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关系;了解劳动法体系和劳动法学体系,掌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一、劳动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原因是:第一:劳动法有特定的调整对象。主要调整的劳动关系,是其他法律部门无法包容的。第二:劳动法有特定的主体。劳动法中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主体关系是劳动法的重要特点,双方均有特定的主体资格。第三:劳动法有独立的内容体系。二、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和行政法的区别首先: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两者的调整对象不同、主体不同、原则不同。其次:劳动法与经济法的区别:它们的调整关系不同。第三:劳动法与行政法的区别:它们的调整对象显然不同。三、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关系四、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整体。包括:就业促进法、劳动关系协调法、劳动标准法、社会保险法、劳动检查监督法、处理劳动争议程序法。五、劳动法学体系:是指在劳动法体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性概括和综合分析所形成的体系。六、劳动法渊源:是指劳动法在法律体的表现形式。我国劳动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可根据制定法律主体的不同、法律规范适用范围的不同、法律规范的效力不同、表现形式的不同有有不同的名称。七、劳动法基本原则:指的是包含在整个劳动法体系之中,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贯穿于劳动法的立法、执法、司法的全过程的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准则,它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劳动法基本原则:劳动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劳动法主体利益平衡原则。作业:教材第35页的思考与练习题。第三章就业促进和就业保障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求掌握劳动就业的概念和特征;理解和掌握政府对劳动就业的职责和我国公平就业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掌握就业服务和职业教育的概念和现行法律规定。本章重难点内容:掌握劳动就业的概念和特征;理解和掌握政府对劳动就业的职责和我国公平就业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掌握职业教育的概念和现行法律规定。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一、劳动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某种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职业。 每个生活在商品经济社会里的自然人都会遇到劳动就业问题。您要维持生活,要抚养或赡养家庭成员,就需要工作,获取一定经济收入,所以劳动就业涉及到每个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 劳动就业的实质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只有生产资料提供的工作岗位能够基本吸纳社会劳动力,才能实现充分就业。近些年来在我国因经济体制的改革,由完全的计划经济转变为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生产资料提供的工作岗位不能保证完全吸纳社会劳动力;劳动人事体制也有变化,采用劳动合同制;另外一些企业的机构调整,使一批劳动者离开原有的劳动岗位需要重新寻找劳动岗位,这就产生了下岗和再就业问题。劳动就业涉及整个社会,每个家庭,它直接影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所以,劳动法将它作为一部分进行调整和规制。二、政府对劳动就业的职责:三、就业方针和促进就业的政策支持:根据就业促进法规定,促进就业的政策主要包括:统筹协调的劳动就业政策、促进就业的产业政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的社会保险保险政策、促进就业的金融政策。四、公平就业:即反就业歧视,是指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不因劳动者的性别、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户籍等因素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六、就业服务:是指法定机构为劳动者实现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主要包括:为劳动力供求双方相互选择,实现就业而提供的各类职业介绍服务;为提高劳动职业技术和就业能力和多层次、多形式的就业训练和转业训练服务;为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和帮助其重新就业的失业保险服务等。七、职业教育:又称职业培训、职业训练、职业技术培训或职业技能开发,是指根据社会各种职业需求及要求就业的失业者和在职劳动者的从业意愿和条件,对其进行的培养和提高其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八、职业教育的分类:分为学校教育和培训、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劳动预备制度培训、学徒培训。九、职业技能鉴定:是指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依法进行技术等级资格的考核和认定。作业:教材第57页的思考与练习题第四章劳动合同1劳动合同的特征劳动合同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劳动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第二,劳动合同具有从属性。第三,劳动合同是双务、有偿、诺成合同。第四,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2劳动合同必备条款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2)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3)劳动合同期限;(4)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5)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6)劳动报酬;(7)社会保险;(8)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9)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3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主要有:(1)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2)用人单位的告知义务和劳动者的说明义务。(3)用人单位不得扣押劳动者的证件和要求提供担保。4劳动合同成立与劳动合同生效的关系劳动合同成立和劳动合同生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劳动合同成立是劳动合同生效的前提,但劳动合同成立并不意味着劳动合同一定生效。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通过平等协商,自愿就劳动合同条款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劳动合同即告成立,但劳动合同成立并不意味着劳动合同一定生效。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只有依法成立的劳动合同才具有法律约束力,才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产生当事人期望的法律后果。5当事人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当事人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三项原则:(1)亲自履行原则;(2)全面履行原则;(3)合作履行原则。6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时,应当优先留用的人员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下列人员:(1)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2)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3)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7劳务派遣劳务派遣,又称劳动派遣或劳动力派遣,是指派遣单位按照用工单位或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招收劳动者并与之订立劳动合同,按照其与用工单位订立的劳务派遣协议将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劳动,劳动过程由用工单位管理,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等项待遇由用工单位提供给派遣单位,再由派遣单位支付给劳动者,并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等项事务;用工单位向派遣单位就提供的服务支付劳务费的一种特殊用工形式。8劳务派遣与一般劳动关系的区别劳务派遣与一般劳动关系的区别在于:一般劳动关系中,是用人单位直接招收和使用劳动者;而劳务派遣中,用工单位是通过派遣单位招收劳动者,劳动者的招收和使用发生了分离,即招工与用工的分离。传统的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一个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并在该用人单位的指挥下利用其提供的劳动场所和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劳动成果归属该用人单位,劳动者根据自己的劳动成果情况从该用人单位领取工资报酬,并由该用人单位保护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在劳务派遣这一用工形式中,被派遣的劳动者与劳务派遣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签订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单位成为名义上的用人单位,但是被派遣劳动者并不在该劳务派遣单位从事劳动,而是被派遣到另一个用人单位,即用工单位从事劳动,出现了所谓的“有关系无劳动,有劳动无关系”的情况。第五章 工会与集体合同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能够说出工会与工会立法的产生与发展,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集体合同。能够运用集体合同和职工民主管理的法律规定。本章重难点内容: 工会与工会立法、职工民主管理、集体合同及集体协商本章主要教学内容:一、工会:一般认为是作为工人谋求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善而团结在一起组成的群众性团体。它具有阶级性、群众性和自愿性。工会法:是调整工会与国家、用人单位及职工和会员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工会法的本质属性或内在特点,是调整工会一。关系、体现国家意志的。第二,工会立法的基本目的是保障工会权利,确定工会的义务。第三,工会法的调整对象具有多元性。第四,工会的权利和义务因法律关系主体的不同而异。第五,工会法是劳动法的主要组成部分,调整集体劳动关系是其主要特色。 二、集体合同的概念和特征集体合同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定的书面协议。工会代表职工或职工代表与企业或事业组织之间,为改善集体劳动关系而在平等协商基础上签订的集体协议。 集体合同的特征是:()集体合同当事人一方是工会组织或职工代表,另一方是企业或事业组织。 ()集体合同内容是改善集体劳动关系的具体规定,包括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 ()集体合同是:要式合同,报送劳动行政部门,登记审查备案方为有效。 ()集体合同适用于企事业组织,工会,全体职工。()集体合同效力高于劳动合同,劳动合同规定的职工个人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标准,不得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 三、集体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和终止集体合同的订立。 集体合同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签订;没有建立工会的企业,由职工推举的代表与企业签订。订立集体合同应当遵循的原则是:合法原则;民主原则;平等合作、协商一致原则;三兼顾原则,即兼顾国家、企业或事业组织、职工的利益。集体合同期限为至年。 集体合同的变更、解除。 在集体合同有效期限内,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允许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经双方当事人协商同意;订立集体合同依据的法律、法规已修改或废止;因不可抗力的原因致使集体合同部分或全部不能履行;企业转产、停产、破产、被兼并,致使集体合同无法履行;工会组织被依法撤销。3集体合同终止。 集体合同期限届满或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集体合同同即行终止。作业:形考册第一、二次作业。第六章工资和工资保障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求掌握工资的概念、工资分配的原则、企业现行的工资制度、工资形式、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理解和掌握工资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会应用关于工资的法律规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本章重难点内容:工资、;加班工资、工资保障制度及会应用劳动法关于工资的法律规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本章主要教学内容:一、工资的概念与分配原则: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按照法律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依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工资分配原则有四项:1、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的原则。 2、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的原则3、宏观调控原则 4、用人单位自主决定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原则二、有关加班的法律规定。加班是指劳动者在法定节日或公休假日从事生产或工作。 、一般情况下加班加点的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小时。 、劳动法规定在下述特殊情况下,延长工作时间不受劳动法第条限制: ()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或使人民的安全健康和国家资财遭到严重威胁,需要紧急处理的;()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共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 ()在法定节日和公休假日内工作不能间断,必须连续生产、运输或营业的; ()必须利用法定节日或公休假日的停产期间进行设备检修、保养的; ()为了完成国防紧急生产任务,或者完成上级在国家计划外安排的其他紧急生产任务,以及商业、供销企业在旺季完成收购、运输、加工农副产品紧急任务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等等。 、加班加点的工资标准。()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的工资报酬; ()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的工资报酬。 、监督检查措施。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用人单位组织劳动者加班加点的情况依法监督检查,分别不同情况,予以行政处罚:()用人单位未与工会或劳动者协商,强迫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按每名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每小时罚款元以下的标准处罚; ()用人单位每日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超过小时或每月延长工作时间超过小时的,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按第名劳动者每超过工作时间小时罚款元以下的标准处罚。 三、工资法律制度(一)企业基本工资制度工资制度,是指依法规定的确定工资水平、工资标准、工资形式、工资增长等项办法的总称。企业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自主确定适用本单位的工资制度。企业基本工资制度主要有: ()等级工资制度()结构工资制度()岗位工资制度()岗位技能工资制度。 (二)工资形式:是指计量劳动和支付劳动报酬的方式。企业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形式。工资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定额工资、浮动工资、奖金、津贴、特殊情况下的工资等形式。 (三)最低工资保障:是指劳动者在法定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用人单位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最低工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综合参考下列因素确定和调整,报国务院备案: 四、工资支付保障:是为保障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的实现,防止用人单位滥用工资分配权而制定的有关工资支付的一系列规则:工资应以法定货币支付,不得以实现及有价证券代替货币支付。工资应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 劳动者依法享受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工资。 工资应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也可由劳动者家属或委托他人代领,用人单位可委托银行代发工资。 工资应依法足额支付,除法定或约定允许扣除工资的情况外,严禁非法克扣或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对代扣工资的限制。用人单位不得非法克扣劳动者工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 ()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应由劳动者个人负责的社会保险费用; ()用人单位依审判机关判决、裁定扣除劳动者工资。依照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用人单位可以从应负法律责任的劳动者工资中扣除其应负担的扶养费、赡养费、抚养费和损害赔偿等款项; ()法规规定可以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的其他费用。 五、最低工资保障。1、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以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劳动者赔偿其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金额不得超过劳动者月工资的;若扣除后的余额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的,则应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2、用人单位对劳动者违纪罚款,一般不得超过本人月工资标准的。 第七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1从立法目的角度而言工作时间的显著特点从立法目的角度而言,工作时间有显著特点:(1)既有标准工作日的规定,又有标准工作周的规定,同时也有其他工作时间的规定。(2)无论是标准工作日,或是标准工作周的法律规定,都仅仅确立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在工作时间上不得突破的上限标准,用人单位可根据自己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确立低于标准工作日和标准工作周的工作时间制度。(3)标准工作日和标准工作周制度,是工作时间制度的基础,法律允许实行的其他工时制度,都必须依据上述两项标准测定相关的定额和因素。2工作时间法律规范的特别作用(1)利用工作时间制度,协调劳动报酬分配关系。工作时间与劳动报酬这一必然联系和互助性,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工作时间制度的改革,间接实现工资合理化改革目标。(2)促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以人、物、时间为基本要素。工作时间构成了正常劳动秩序的基本前提。(3)保障劳动者休息权利的实现。通过工作时间的立法,不仅使劳动者的休息权有了具体的尺度,而且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社会文明和政治进步的标志。(4)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促进社会就业。工作时间除了在规范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方面发挥作用之外,国家还可以通过制定工作时间标准调节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矛盾。3劳动者休息权的具体内容劳动者休息权的具体内容是指:(1)劳动者依法享有一定期间内休息时间总量的权利。(2)劳动者在特定时间休息的权利,即劳动者有权在法定节日、用人单位确定的公休日内休息,用人单位不得任意调换。(3)劳动者享有相对连续性休息时间的权利。(4)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其他休息或休假的权利。第八章职业安全卫生1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的特征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具有以下特征:(1)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实施具有强制性。(2)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劳动过程为其保护范围。(3)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以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为主要途径,通过消除劳动过程中不安全和不卫生的因素,实现对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保护。2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的基本内容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1)建设单位在申报建设项目时,应按规定同时提出安全卫生设施的方案,所需经费应纳入总投资计划,审批部门应一并审批;(2)设计单位在设计主体工程项目时,应同时编制职业安全卫生篇,详细说明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和应采取的措施及其预期效果等,并严格规定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3)施工单位对安全卫生设施应按设计要求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并保证质量;(4)工程项目竣工后,当地劳动、卫生等有关部门应对工程的安全卫生设施进行试运行和验收,凡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投入使用。3生产安全事故调查组应履行职责事故调查组履行下列职责:(1)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2)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3)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4)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5)提交事故调查报告。4从劳动法角度看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规程的法律特征从劳动法角度看,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规程具有如下法律特征:(1)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规程以保护劳动者人身安全与身体健康为目的。通过安全卫生技术规程的执行,可以督促企业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严格科学管理,使劳动者能够按照科学、安全和卫生的方法进行操作,防止和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2)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规程是对各种劳动条件和生产设备的安全与卫生规定。通过对劳动场所和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操作方法的安全卫生技术要求和标准的研究,制订出各种以保证机械设备安全正常使用和维护,工艺流程安全运行、操作方法恰当,且劳动环境卫生的技术规范,消除和减少来自客观和主观方面的不安全、不卫生因素。(3)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规程具有突出的技术性。任何劳动,都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劳动方法和规则,一旦国家将这些技术规范通过立法赋予其强制性约束力,劳动安全卫生技术规范就在性质上成为了法律规范。第九章特殊群体的劳动保护1特殊群体劳动保护制度的特殊性特殊群体劳动保护制度的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1)适用对象的特殊性,即特殊群体保护制度只适用于特定劳动者,而非所有劳动者。(2)制度内容的特殊性,表现为特殊群体劳动保护制度的内容,与特殊群体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等密切相关,是对特殊群体特殊需要的特别保护。第十章社会保险与职工福利1社会保险的特征社会保险具有下述基本特征:(1)基本保障性。(2)国家强制性。(3)互助互济性。(4)主体特定性。(5)待遇的差别性。(6)补偿性。(7)社会福利性。2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的区别社会保险与商业人身保险的区别主要表现为以下:(1)属性不同。社会保险是国家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对劳动者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主要是以保障社会安全为目的,具有物质帮助性和非营利性质;而人身保险是国家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它由专门的经济实体即保险公司进行经营,具有以营利为目的的性质。(2)对象不同。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有职工身份的劳动者;而人身保险的对象是一切自愿投保的公民。(3)费用负担不同。社会保险费用由劳动者个人、用人单位和国家共同分担,社会保险缴费率由法律规定,整个社会统一标准;人身保险费用由投保人承担,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缴费率,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4)实施原则不同。社会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建立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上,只要履行了劳动义务,就能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国家对社会保险采取强制性原则;而人身保险,则是建立在商业契约关系之上,以“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的等价交换和自愿性为原则。(5)保险关系确立的依据不同。社会保险关系的确立以法律规定为依据,双方当事人不能另行约定;而人身保险关系通过保险合同确立,当事人之间可以约定。(6)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依据物质帮助和保障基本生活原则确定保障水平,不同时期、不同项目的保障水平是法定的;而人身保险根据经济补偿原则和当事人的投保情况确定保障水平,以合同约定保障水平,差别较大。(7)经营(管理)主体不同。社会保险的经营主体由政府指定;人身保险的经营主体是有企业法人资格的保险公司。(8)受益人不同。社会保险的受益人是法定的,一般为被保险人的法定亲属;人身保险的受益人则可由投保人任意指定。3社会保险法律调整的原则的主要内容现阶段我国对社会保险的法律调整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社会保险水平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社会保险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其提供可能和创造条件,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财富较为丰富时,国家才有能力提供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险;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制约着社会保险的水平,社会保险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社会保险一体化和社会化相统一的原则。实行社会保险一体化原则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自由流动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保险社会化要求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鼓励劳动者积极参与监督社会保险制度的实施;同时实行社会保险管理的社会化,即把原来的各部门、各单位分散管理的形式逐步转为统一的社会化管理,将用人单位承担的社会保险方面的事务性工作转为社会化服务,逐步健全全社会统一的社会化服务组织。(3)保障功能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保险制度是为实现社会公平而设立的,但社会保险在实质上不是超越劳动者自身行为以外的恩赐,它需要每个劳动者的积极参与和投入,与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挂钩。因此对社会保险的法律调整要坚持保障功能与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原则,要处理好权利与义务、公平与效率、保障与激励的关系。4养老保险的特点养老保险具有如下特点:(1)补偿性。劳动者所领取的退休金和获得的其他待遇中有一部分是自己所缴纳的保险费的返回,具有一定的补偿性质。(2)广泛性。养老保险的适用对象是所有退休的劳动者。(3)必然性。养老保险的必然性是指参加养老保险的劳动者一般都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5失业保险自身的特点失业保险除了具有社会保险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点:(1)适用对象的特定性。只适用于失业的劳动者,而且必须是非自愿性失业。(2)享受保险待遇有一定期限。失业保险待遇只能在法定期限内享有。(3)待遇水平较低。失业保险待遇只能保障失业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4)保险功能的特殊性。6工伤保险的特点工伤保险的特点是:(1)工伤保险对象范围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2)工伤保险的责任具有赔偿性。工伤保险是基于对工伤职工的赔偿责任而设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3)工伤保险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论用人单位是否承担事故责任,均应承担保险责任。(4)工伤保险不同于养老保险等险种,其投保人为用人单位。(5)工伤保险待遇相对优厚,标准较高,但因工伤事故的不同而有差别。7认定为工伤的情形认定为工伤的情形有:(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4)患职业病的;(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8疾病保险与医疗保险的联系和区别疾病保险与医疗保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单纯的医疗保险待遇是直接用于医疗服务的费用,而疾病保险包括被保险人医疗期间的休养、工资、病伤救济和医疗服务等。医疗保险与疾病保险都是对发生疾病的保险,但二者的保障目的不同。医疗保险是保障医疗费支出,其功能是实现医疗费用补偿;疾病保险是对工资收入损失的保障,其功能是收入保障。基于此,医疗保险又称为医疗保健;疾病保险又称为疾病津贴或生活补助。9疾病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特点疾病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特点是:(1)这两种保险形式与其他保险形式之间的交叉性较大。其他保险形式中,都包含着对发生疾病的医疗费补偿和疾病津贴的内容。(2)医疗保险和疾病保险具有一种补充保险的特点。其他保险形式所不能涵盖的风险只能通过医疗保险和疾病保险实现保障。10职工福利与公共福利相同点和不同点职工福利与公共福利共同构成社会福利体系,二者都是以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维持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为基本任务,以实现社会公平为主要价值目标的物质帮助形式。但二者也存在区别,主要有:(1)经费来源不同。职工福利的经费由行业或单位负担;公共福利的经费则由国家或社会负担或筹集。(2)享受主体不同。职工福利的享受主体只限于特定的职工及其家属;而公共福利的享受主体则是全体社会成员。11职工福利的特征职工福利与其他社会福利项目相比较,具有以下特征:(1)职业关联性。职工福利是与职业相关的福利,只有在本行业或本单位就业的职工才能享受,某些内容项目职工家属也可以享受。(2)普遍性。职工福利不是根据职工的工作量和经济状况而决定的,而是以普遍性原则,根据职工的工作性质和岗位的不同而提供。(3)功利性。职工福利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职工福利的直接目的在于保证职工一定的生活水平并提高生活质量;而对于雇主或单位(企业)而言,其主要目的则在于增强职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培养职工的归属感和群体意识,以留住或吸引高质量的人才为本行业、本单位服务。(4)集体性。职工福利的主要形式是举办集体福利事业,职工主要是通过集体消费或共同使用公共福利设施的方式分享职工福利。(5)效益性。职工福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单位的利润,因此福利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单位的经济效益的好坏。12职工福利与工资和社会保险的联系与区别职工福利与工资和社会保险都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形式,它们都基于劳动关系的存在而产生,都以劳动者提供了社会劳动为享受的前提。职工福利与工资和社会保险从不同的角度,并在不同的程度上,共同为满足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发挥各自独特的保障功能。三者具体区别主要为:(1)工资是对劳动者当期劳动的报酬,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即工资差别与劳动者所提供劳动的数量多少和质量好坏有关;社会保险是对劳动者以往所提供劳动的补偿,主要按照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进行分配;职工福利虽然要求以劳动者提供劳动为前提,但不要求与劳动量对等,而是按照需要和可能的原则进行分配,因此职工福利是工资和社会保险的补充形式。(2)工资由用人单位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劳动者,职工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社会保险待遇主要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有关社会服务机构以货币、服务等方式给付,仅货币部分由享受者自由支配;职工福利主要由行业或单位以兴办公用设施、提供集体服务等形式给付,仅发给职工个人的补贴、实物,才可由享受者自由支配。第十一章劳动法的监督检查1如何理解劳动法监督检查的概念理解劳动法监督检查的概念,要明确以下几点:第一,监督检查的主体是依法享有监督检查权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其他群众性组织以及个人。第二,监督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即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第三,监督检查的对象是用人单位遵守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第四,监督检查的方式表现为依法行使监督检查权的各项措施。2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时行使调查、检查措施权利的主要内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有权采取下列调查、检查措施:(1)进入用人单位的劳动场所进行检查;(2)就调查、检查事项询问有关人员;(3)要求用人单位提供与调查、检查事项相关的文件资料,并作出解释和说明,必要时可以发出调查询问书;(4)采取记录、录音、录像、照相或者复制等方式收集有关情况和资料;(5)对事实确凿、可以当场处理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规章的行为当场予以纠正;(6)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进行审计;(7)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采取的其他调查、检查措施。3劳动保障监察主体在履行职责时的义务劳动保障监察主体在履行职责时,还应承担如下义务:(1)劳动保障监察员进行调查、检查,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佩戴劳动保障监察标志、出示劳动保障监察证件;(2)劳动保障监察员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时,如果本人是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近亲属,或者本人或其近亲属与承办查处的案件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或因其他原因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应当回避;(3)就调查事项制作笔录,应由劳动保障监察员和被调查人(或其委托代理人)签名或盖章,被调查人拒不签名、盖章的,应注明拒签情况;(4)依法履行职责,秉公执法;(5)保守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获知的商业秘密;(6)为举报人保密。4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与劳动保障监察的区别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与劳动保障监察有如下区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