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中的自我复制现象研究.doc_第1页
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中的自我复制现象研究.doc_第2页
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中的自我复制现象研究.doc_第3页
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中的自我复制现象研究.doc_第4页
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中的自我复制现象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朋友同学介绍人事变动同事或以前的老板介绍合计60377022.21.12.6. 通过访谈,笔者认为职业变动中的自我复制现象有三种基本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青年.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中的自我复制现象研究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中的自我复制现象研究基于南京市的调查社会学专业学生 张祚友 指导教师 朱考金 屈 勇摘要:青年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但是,青年农民工就业困难,职业变动中自我复制现象严重,这与中国传统文化、青年农民工自身条件和交往局限性、对社会的不信任有关。职业变动中的自我复制现象对青年农民工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极大地负面影响。要控制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中的自我复制现象,必须从制度和体制改革、青年农民工自身素质提高和社会团体援助等方面入手,使青年农民工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立足于社会。关键词:农民工;职业变动;自我复制The Research on the Phenomenon of Self-replication in Occupational Changes of Youth Migrant WorkersInvestigation Based on Nanjing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ZHANG Zuo-you Tutor -ZHU Kao-jin QU YongAbstract: I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for youth migrant workers to enter a city to work. However, its hard for youth migrant workers to find a job, and the phenomenon of self-replication is very serious in occupational changes. This is related to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own condition and contact limitations and mistrust to the society of youth migrant workers. The phenomenon of self-replication in occupational changes has great negative effect to the personal development of youth migrant workers, as well as the social progress.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phenomenon of self-replication in occupational changes, something must be done in the aspect of system change, quality improvement of the youth migrant workers and support of social group. To make the youth migrant workers acquire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and enable them to find their feet in the society.Key words: Migrant workers; Career change; Self-replication引言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当前要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多渠道多形式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统筹研究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后城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1 青年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为农村发展、城市繁荣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主要考察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中的状况、职业获得途径、职业变动的影响,论证职业变动中存在自我复制现象。在此基础上,分析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中自我复制的成因,并从制度和体制改革、自身素质提高和社会团体援助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控制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中的自我复制现象,使青年农民工获得平等的就业机会。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对职业变动的研究,体现在职业变动理论研究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 第一,利用商品经济和信息等相关概念构建了与职业变动直接相关的理论:职业搜寻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充分条件下,工作搜寻者通过搜寻活动来逐渐了解工资分布,通过比较工作搜寻的边际成本和可能获得的边际收益来决定是否继续搜寻,职业搜寻理论的出现统一了人们对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认识,为自然失业率奠定了微观基础;职业匹配理论,包括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罗伊的人格发展理论、霍兰德的职业个性理论和弗鲁姆的职业动机理论,该理论对于职业能力测试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职业流动理论,将人力资本理论引入职业流动研究,认为个人在有限的生命时间内配置教育以及各个不同的职业,以将预期收入最大化。2 第二,在研究方法上,国外一般采用两种方式来进行分析:一是流动表分析,通过职业或阶级的等级划分,对父辈职业地位与子女职业地位进行交互分析,或对本人最初职业与当前职业地位进行交互分析,考察代际的和代内的职业地位或阶层阶级位置的变化。在此基础上,采用一系列的对数线性模型对流动机会、流动规则和流动模式进行分析;35二是布劳和邓肯建立了地位获得模型,考察和比较先赋性因素(如家庭背景)和后致性因素(个人能力、进取心、教育水平等)对个人的职业地位获得所产生的影响,指出现代工业社会中,影响个人职业地位获得的是个人教育水平等后致性因素,而先赋性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4 此外,林南通过对社会流动和社会资本的结合研究,认为社会资本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流动,影响着人们对于职业的选择。5 (二)国内研究概况 国内对职业变动的研究,体现在职业变动类型划分和职业变动的影响两个方面: 第一,根据研究的需要,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职业变动类型进行不同的划分,主要类型划分有:易益典、周拱熹将职业变动分为代际职业变动和代内职业变动,代际变动是指两代人之间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异同和变动,通常以职业地位为标准,以父母和子女上下两代之间在同一年龄时职业或其他地位为比较基点;代内流动指个人在自身的一生中所经历的社会地位的变化(个人一生的升降、沉浮),代内变动通常是用职业地位的变化作为分析参照物,以个人最初职业和社会地位为参照基点,以最后的职业地位作为参照终点,比较这两个时点之间职业和社会地位变动,从中找出变化原因和规律。6李强将农民工的职业变动区分为:初次职业变动和再次职业变动,通过对实证调查数据和材料的分析,证明农民工的初次职业变动实现了职业地位的较大上升,而农民工的再次职业变动却基本上是水平流动,没有地位上升。同时,李强认为农民工再次职业变动地位未能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缺少地位积累、地位继承和社会资源。7有部分学者从性别角度,将职业变动分为男性职业变动和女性职业变动,其中蒋美华认为女性职业变动在职业获得意愿、职业变动自愿度、职业变动频率和强度等方面低于男性。8有的学者将职业变动分为水平职业变动和垂直职业变动,垂直职业变动分为向上职业变动和向下职业变动,我国农民工职业变动以水平流动为主,不引起职业地位的升降。 第二,学者认为性别、教育、父辈职业以及制度性因素对职业变动具有影响。陈芳从性别角度分析职业变动,认为男女在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结构、接受技术培训等方面的差异是导致男女职业变动差异的主要原因,个人抱负和事业成就意识也对职业变动有一定影响力。9张瑞玲从代际职业变动角度,认为个人文化程度直接影响代际职业变动,父亲的文化程度、母亲的职业和家庭的经济水平通过子女受教育程度间接影响代际职业变动。10王春光从代际职业变动和代内职业变动角度,分析先赋因素(如家庭背景、户籍制度、所有制等)对职业变动的影响,从而折射出职业变动中的一些不平等。在政策层面提出只有改变职业变动过程中的制度性不平等问题,才能缩小社会不平等(包括收入差距),而职业变动起点上的不平等要通过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援助和社会保障来解决。11李若建通过描述1900-1995年间中国职业变动的基本情况,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的差异,比较区域发展不平衡与职业流动的空间特征,着重研究社会变迁对职业变动的影响,认为宏观的社会变革给人们提供了改变职业的机会、价值观念的改变促成了职业选择的变化、不同职业社会地位的变更都是产生职业变动的重要原因。12陆汉文对武汉市居民职业流动的调查,认为我国的社会流动正由行政型向市场型过渡,职业流动更趋市场化。13 目前,学术界和理论界对职业变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职业变动的理论方法研究,包括职业搜寻理论、职业匹配理论、职业流动理论,布劳和邓肯开创的职业地位获得模型;第二,职业变动类型的研究,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代际职业变动和代内职业变动、初次职业变动和再次职业变动、水平职业变动和垂直职业变动、男性职业变动和女性职业变动;第三,职业变动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文化程度、性别、家庭背景、社会变革等因素影响职业变动。二、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 1.青年农民工 青年农民工是指年龄在16-36周岁,没有城市户口,而在城市就业和工作的农村进城务工经商人员。该定义从以下五个层面去认识和界定青年农民工:一是年龄,我国法律规定,年满16周岁才可以参加工作,16-36周岁的人生理和心理上处于青年阶段;二是职业,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职业,或者以非农职业为主要职业;三是制度身份,农民工的户籍身份是农民,与具有非农户籍身份的人有明显的身份差别;四是劳动关系,农民工属于被雇佣者;五是地域,农民工来自农村,是农村户口。3307 2.职业变动 “职业变动”是指劳动者在不同的职业群体之间的流动、变换劳动角色的过程,包括劳动者工作地域、工作单位、工作职务以及行业变化过程。14 3.自我复制 “自我复制”原指生物体内通过代谢作用,按照原有结构复制成为完全相同的结构的生物合成过程。本文涉及的“自我复制”有三种形态:一是青年农民工自身从职业A到职业B,但是职业B与职业A相近或类似;二是青年农民工失去职业A,通过农民工B获得职业C,但是职业C与职业A相近或类似;三是青年农民工A通过农民工B获得职业C,职业C与农民工B的职业相近或相似。总之,本文的“自我复制”就是指青年农民工在职业变动前后的社会位置保持在水平状态。 (二)研究地点概况 本研究选取江苏省南京市作为研究地点,南京市是副省级城市,江苏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区域现代服务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江生态宜居城市,长江三角洲承东启西的国家重要中心城市,亦是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南京共辖11个市辖区、2个县,面积6598km2,其中市区面积4844km2,建成区面积624.45km2。15截至2009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629.77万人,市区户籍人口545.98万人,全市常住人口771.31万人。南京的农民工数量,按保守数字来说有100万。因此,选取南京市作为研究地点具有代表性,能够为本研究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 (三)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方法 (1)问卷调查 2010年1月,在南京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总体是在南京打工的青年农民工,样本量为275份。调查第一阶段采取配额抽样方法,首先,从南京市的11个市辖区随机抽取5个市辖区:玄武区、白下区、江宁区、栖霞区、鼓楼区,每个市辖区发放55份问卷;第二阶段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在每个抽取的市辖区中随机抽取55人填答问卷,共275份。为保证问卷的质量,调查对象填答问卷过程中调查员不离开调查现场,在必要时帮助调查对象理解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70份,有效回收率为98.18%。 (2)访谈法 为弥补问卷调查的局限性,更加深入地了解调查对象,本研究采用个案访谈的方法,对3名青年农民工进行访谈,掌握被访者的工作历程以及他们的心理状况。 2.资料分析方法 (1)描述性统计分析首先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并对有效问卷进行编号,统计有效问卷数,以及有效回收率;然后运用SPSS16.0软件对问卷资料中的职业变动情况、职业获得途径、职业变动的影响等进行描述性分析。 (2)个案编码分析 本研究采用编码法对3个个案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使用分类法,将收集到的访谈记录按照研究的需要进行相关的归类,初步建立研究体系;然后进行个案编码分析,针对个案访谈,拟采取编码分析法。即按照某一标准来记录访谈内容,具体方法如下: A.编码标准: a.个案的编码:用英文单词“CASE”的第一个字母“C”和个案排列顺序的序数来表示访谈个案,如个案1为“C1”。 b.话题的编码:每个问题分别用H1、H2、H3、H4等表示。 B.编码方法:第一组为个案编码,第二组为问题的编码,比如“C1-H1”表示:个案1(C1)对问题1(H1)的陈述或看法。 (四)样本特征 本次调查实际发放27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70份,有效回收率为98.18%。被调查者基本情况见表1:表1 样本基本状况类别频数(N)有效百分比(%)性别男女13513550.050.0年龄16-24岁25-30岁31-36岁114995742.236.721.1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44139814216.351.530.01.50.7婚姻状况未婚已婚离异丧偶1191445144.253.51.90.4三、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中存在自我复制现象 笔者在对青年农民工的职业变动状况、青年农民工职业获得途径、职业变动对青年农民工的影响的分析中发现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中存在自我复制现象。 (一)职业变动状况 现阶段,劳动者与职位的匹配通过市场进行,劳动者有了流动的自由,农村劳动者得以突破城乡二元壁垒,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务工。 在所调查的8个主要行业中,青年农民工集中在餐饮服务业、建筑工程和制造加工业。分别是:第一份职业中餐饮服务业(25.6%),建筑工程(19.3%),制造加工业(20.4%);第二份职业中餐饮服务业(16.8%),建筑工程(15.0%),制造加工业(16.4%);第三份职业中餐饮服务业(26.7%),建筑工程(2.2%),制造加工业(26.7%)。见表2:表2 职业分布状况 第一份职业第二份职业第三份职业第四份职业频数(N)有效百分比(%)频数(N)有效百分比(%)频数(N)有效百分比(%)频数(N)有效百分比(%)纺织业41.520.900.000.0手工艺品51.910.500.000.0餐饮服务业6925.63616.81226.7225.0建筑工程5219.33215.012.2225.0交通运输业93.383.736.700.0制造加工业5520.43516.41226.7112.5个体经营者134.83114.548.900.0家政服务124.4146.536.700.0其他5118.95525.71022.2337.5共计270100.0214100.045100.08100.0青年农民工在职业变动前后,职业变化不明显,青年农民工依旧集中在餐饮服务业、建筑工程和制造加工业,体现了青年农民工在职业变动中存在自我复制现象。 (二)职业获得途径 职业变动简单来说就是失去一份工作,获得另一份工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变动通过职业获得实现,职业获得是职业变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初次职业变动以青年农民工在城市中获得的第一份工作为起点,所以从第二份职业的获得开始,职业获得属于职业变动。 职业获得途径有“老乡介绍”、“亲戚介绍”、“朋友同学介绍”、“人事变动”、“同事或以前的老板介绍”、“自己应聘”、“自主创业”等途径。笔者依据职业获得途径的不同将“老乡介绍”、“亲戚介绍”归为青年农民工对同质性社会资本的利用,“朋友同学介绍”、“人事变动”、“同事或以前的老板介绍”归为青年农民工对异质性社会资本的利用,“自己应聘”、“自主创业”归为青年农民工对人力资本利用。见表3:表3 职业获得中的资本利用状况第一份职业第二份职业第三份职业频数(N)有效百分比(%)频数(N)有效百分比(%)频数(N)有效百分比(%)同质性社会资本老乡介绍亲戚介绍合计635111423.318.942.225305512.014.436.4761215.913.629.5异质性社会资本朋友同学介绍人事变动同事或以前的老板介绍合计60377022.21.12.625.948075523.00.03.326.3603913.60.06.820.4人力资本自己应聘自主创业合计761490 26.75.231.972229434.410.544.91652236.411.447.8其他00.052.412.3合计270100.0209100.044100.0 通过对表3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在职业获得途径中同质性社会资本的利用高于异质性社会资本的利用。 同质性社会资本主要是指关系网络的构成以熟人为主体,把有共同的邻居、民族、宗教或家庭关系的人整合为紧密的社会关系,具有一定的先赋性、封闭性和内聚性。16青年农民工处于社会底层,青年农民工通过利用同质性社会资本获得的职业,会受到同质性社会资本先赋性、封闭性和内聚性的影响,获得的职业相对较差,导致青年农民工在原来的社会位置上自我复制。 异质性社会资本往往基于现代法理因素而建构,如基于业缘或趣缘关系建构的同事型社会资本、同学型社会资本、战友型社会资本、兴趣型社会资本,也有基于某一公益目的或行业利益目的而形成的,如现代公民型的各类社会团体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各类行业协会、社区共同体等法理型社会资本。16异质性社会资本的开放性,为青年农民工获取更好的社会位置提供了条件。但是在职业获得中异质性社会资本的利用程度很低,限制了青年农民工通过异质性社会资本获得更好的社会位置,摆脱自我复制的厄运。 通过访谈,笔者认为职业变动中的自我复制现象有三种基本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青年农民工自身从职业A到职业B,但是职业B与职业A相近或类似;我高中毕业,随着我们村的一个人来到南京,第一份工作就是在酒店做服务员,后来,由于一些事情我辞掉了那份工作,凭着在那里学的东西,我自己找了一家酒店,慢慢的自己从服务员做起。(C3-H4)第二种情况是青年农民工失去职业A,通过农民工B获得职业C,但是职业C与职业A相近或类似;上完初中后,我也找过几个工作,主要是靠亲戚找,那时年少气盛,有几份比较好的工作也让我丢了。我现在是跟着我们村里的人过来的,他在这里卖家具,在我们村里找了几个人过来帮忙,以前我干过木匠,就过来了。(C2-H4)第三种情况是青年农民工A通过农民工B获得职业C,职业C与农民工B的职业相近或相似;我初中毕业后,舅舅托人帮我在我们县的纺织厂找了份工作,我在纺织厂“弄线头”,干了两年,工作太累就干够了,后来我的朋友就把我带到南京了,和她一起工作。(C1-H4) 我们可以看出,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中的自我复制现象,就是青年农民工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取新的社会位置时,因各种原因,导致新的社会位置与初始社会位置处于水平地位。社会资本对于行动者获取新社会位置的功用,取决于行动者的初始社会位置和社会资本的性质。对处于社会底层的青年农民工而言,同质性社会资本因其先赋性、封闭性和内聚性的约束,所提供的职位与青年农民工先前的职位相近或相似,会产生自我复制现象。异质性社会资本在青年农民工职业获得中更具优质性,但是青年农民工缺乏异质性社会资本。 (三)职业变动的影响 有些研究者认为职业变动会对青年农民工的个人发展前途、家庭婚姻状况、子女教育甚至养老等方面造成一定影响,这是一个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也有些学者认为职业变动对青年农民工的个人发展前途、家庭婚姻状况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影响微小,青年农民工在求职过程中利用的是同质性社会资本,老乡、亲戚本身就处于社会的底层,介绍的工作相对较差,职业变动过程中,新获得的职业与前一份职业没有太大差别,对于农民工的影响当然是很小了,本次研究结果恰好验证了这一结论。 1.职业变动对个人发展前途的影响较小 31.5%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变动对个人发展前途“有影响”,34.4%的被调查者认为“无影响”,24.8%的人“说不清楚”,可以看出,职业变动对个人发展前途影响较小。见表4:表4 对个人发展前途的影响频数(N)有效百分比(%)有影响无影响说不清楚缺失8593672531.534.424.89.3 在职业变动过程中,青年农民工在职业变动中存在自我复制现象,个人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导致青年农民工对前途充满迷茫,会抱着得过且过的想法对待工作和生活。 2.职业变动对婚姻关系影响很小 15.4%的已婚者的职业变动对婚姻关系“有影响”,67.8%的人认为“无影响”,16.8%的已婚者“说不清”,可以看出,职业变动对婚姻关系影响很小。 3.职业变动对子女教育的影响很小 32.8%的拥有子女的被调查认为职业变动对子女教育“有影响”,67.2%的人认为“没有影响”,可以看出,职业变动对子女教育影响很小,这是因为子女滞留在原学校或者新的学校教学水平与原学校的教学水平相当,子女所在的学校教学质量没有提高。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青年农民工在职业变动中存在着明显的自我复制现象,这种自我复制现象不仅仅是青年农民工个体的行为,也是群体行为。本文中对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中的自我复制的分析研究更侧重于群体行为。自我复制的本质就是在职业获得中社会位置的水平浮动,青年农民工获取职业,就是为了获得一个社会位置,而这个社会位置的高低受制于青年农民工所能够动员的资本的质量。四、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中存在自我复制的原因分析 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中存在自我复制现象,对青年农民工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极大地负面影响。笔者从中国传统文化、青年农民工自身条件和交往局限性、对社会的不信任等方面,探讨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中自我复制的原因。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家庭和血缘的强调,其社会关系网络的核心是家庭,大部分的社会关系是在家庭层面上的扩展,并且具有部分可继承性。青年农民工有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亲缘、认可地缘的心理,在心理上对亲戚、老乡有着较大的认同感。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的“关系”是由“亲缘”关系扩展而来的,中国的“积家而成国”之说则决定了中国的人际关系是亲缘关系的扩大。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儒家思想首先就是制约人际关系的伦理,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儒家思想强调的关系是一种伦理,即长幼有序,亲疏有别。关系的远近亲疏,会产生不同层次的社会资本,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差异,直接导致资源获取和发展机会方面的差异。9青年农民工利用亲缘、地缘关系获取职业,这是导致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中自我复制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二)青年农民工自身条件以及交往局限性的约束 受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青年农民工文化程度低、对城市文明的接受度低、社会交往具有局限性。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了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中人力资本缺失,青年农民工在职业获得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青年农民工在求职过程中会求助于老乡、亲戚,借助同质性社会资本获取职业,这是导致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中自我复制现象产生的关键因素。 (三)对社会的不信任 青年农民工生活在理想与现实、城市与农村的边缘上,在求职和工作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社会的歧视、欺骗和用人单位的剥削、拖欠工资,对青年农民工造成经济上、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伤害,从而产生对社会的不信任,这导致青年农民工在职业获取中倾向于依赖自己,或者通过老乡、亲戚等相对可靠的人介绍工作。青年农民工对社会的不信任是导致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中自我复制现象普遍存在的催化剂。 我是新生代农民工,我感触最深刻的就是歧视近五年来我也去过不少的城市,好像现在城里人都已经有一种深到骨子里的意识,我们真的就比人低了一等吗?我经历了几次劳资纠纷,一次忍了,有一次去找劳务调解处调解,得到的是一个白眼想一想现在我们的权力根本保证不了,许多用人单位根本就不给你签合同,等有纠纷了劳务部门的人会说:“不签合同,你不要给他干不得了后边就是我们也没办法给你解决”。我现在已经没那么幼稚了,知道他们会推托,索性自己解决,我会叫上几个人用非正常手段解决,不要以为我们太野蛮,这是对社会无望的另一种抗争,我们不能看着自己的劳动所得被他人无理的剥夺了去(C4-H7)5、 结论与思考 自我复制现象是青年农民工在社会位置占有中过多的运用同质性社会资本而导致的,同质性社会资本的利用虽然可以极大的增加社会位置的获取机率,但是在社会位置上很难做出突破,青年农民工要想获得更好的社会位置,只能通过异质性社会资本和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在现代社会中,政府、社会团体的介入是人们获得异质性社会资本的有效手段,同时,由于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社会位置的提高要靠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 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在我国,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必须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青年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关乎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政府必须关注青年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引导青年农民工合理就业,为青年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面对当前的就业困难,政府应要进一步明确青年农民工的工作时间、基本小时工资、同工同酬、工资支付方式、劳动医疗保障等具体内容。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深化改革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现行劳动就业制度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青年农民工充分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工作待遇,实现平等就业。17 青年农民工与城市青年相比,在家庭背景、接触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具有先天上的弱势。同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青年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比较低,要想控制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过程中的自我复制现象,提高青年农民工的自身素质是根本的解决途径。青年农民工已经错过通过中考、高考等途径进入大学接受教育的机会,参加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是青年农民工获得再教育和学习相应技能的捷径。我国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决定劳动技能型工人的需求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增加,青年农民工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职场竞争力,为立足社会做必要准备。 青年农民工在城市中处于弱势地位,相关社会团体和维权机构应该对青年农民工进行维权宣传,增强青年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同时应该为青年农民工提供适当的援助,为青年农民工提供维权途径和指导,保障青年农民工应有的权益。同时应该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打击违法经营和侵害农民工权益的企业和团体组织。 我们应该清楚的明白,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逐步返回农村,青年农民工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青年农民工成长的社会环境与其长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在文化程度、打工目的、生活方式等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迥然不同。大多数青年农民工缺失对乡土的眷恋,不愿在结束了若干年的打工生涯后回乡务农,他们的“城市梦”比父辈更执著,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城市的过客,在他们眼中城市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不一样的前途,不一样的命运。青年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关乎着个人的命运,也关乎未来农村的走向,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致谢 衷心感谢朱考金老师和屈勇老师对本文耐心细致的指导和修改,两位老师严谨治学的精神和对学术的执著追求将使我终生受益!同时,感谢社会学系每一位恩师在大学四年给予我的指导与关心!感谢姜山、郝贵群、李晓静、林晓露、吕思颖、任秀杰、刘露茜、吴颖雯、英艺铭等同学,他们与笔者一起完成了数据资料的收集工作!感谢接受本次调查的身处南京的青年农民工朋友,正是他们的积极配合才使得我的调查研究能够顺利进行!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N. 新华社,2010-01-31.2 Sicherman, Galor. A Theory of Career Mobility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8(11): 169-192. 3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 Blau, Ducuan. The Amarican Occupational Structure M. New York: Willey, 1967: 9-15.5 林南.社会资源和关系的力量:职业地位获得中的结构性因素J国外社会学,1999(4): 23-29. 6 易益典,周拱熹.社会学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89.7 李强.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J.社会学研究,1999(3):93-101.8 蒋美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女性职业流动的现状审视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26-30.9 陈芳.职业流动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J.青年研究,2006(7):29-35.10 张瑞玲.农村居民的代际职业流动研究J.兰州学刊,2009(3):107-110.11 王春光.中国职业流动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3(2):27-36.12 李若建.19901995年职业流动研究J.管理世界,1999(5):67-72.13 陆汉文.社会流动:现状、趋势、定位与规划武汉市千户居民调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1999(7):10-17.14 周垚.河南省女性职业变动的性别比较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07:3.15 南京年鉴编纂委员会.南京年鉴2005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5:25.16 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5.17 袁祖荣.农民工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之道我的农民工问题观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4):5-9.附录A 调查问卷 编号:_ 调查员:_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调查问卷亲爱的朋友: 您好!我们是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关于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状况的调查。现在想就这方面的话题问您几个问题。请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你认为合适的选项。我们将对您的回答严格保密,请不必有任何顾虑。谢谢您的支持! 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 2010年1月说明:请在您认为正确的选项上打“”或在_中填写。1. 您的年龄:_岁 2. 您的性别: A.男 B.女3. 您来自:_省_4. 您的文化程度是: A.小学及小学以下 B.初中 C.高中或中专 D.大专 E.本科及以上 5. 您的政治面貌: A.群众 B.共产党员 C.共青团员 D.民主党派成员 6. 您的婚姻状况: A.未婚 B.已婚 C. 离异 D.丧偶7. 您来城打工的原因是什么:【可多选】 A.城市收入高 B.农村太单调,外面世界精彩 C.种地没出息,打工总比种地好 D.别人都出来,受别人影响 E.耕地太少,无地可耕种 F.出来见世面,学技术 G.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H.没什么目的,受父母支配 I.不愿生活在农村,想在城市中立足 J.跟随家人(丈夫,妻子,父母,兄弟姐妹等)出来 K.其它(请注明)_8. 您离开家乡有多长时间了 A.16个月 B.7个月1年 C.13年 D.46年 E.710年 F.11年以上9. 现阶段,您和您配偶的收入情况是( ) A.他比我挣钱多 B.我比他挣钱多 C.两人挣钱差不多 D.他(她)不挣钱,在家里做家务,我挣钱养家 E.我们在一起干活挣钱 F.其他10. 请回想您到城市后的职业历程,将合适的答案填于表内:职业起止时间(年,月)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小时)平均每周工作天数(天)获得途径 月平均收入(元) 选择该工作原因 离开该工作的原因注:: A.纺织业 B.手工艺品 C.餐饮服务业 D.建筑工程 E.交通运输业 F.制造加工业 G.个体经营者 H.家政服务 I.其他(请填在表格内) :A.老乡 B.亲戚 C.自己应聘 D.同学朋友 E.自主创业 F.人事变动 G.同事或以前老板介绍 H.其他(请填在表格内) :A.工作轻松 B.工作单位离家近 C.锻炼自己 D.职业声望高 E.收入高 F.喜欢 G.与所学的专业对口 H.不得不做 I.其他(请填在表格内) : A.被解雇 B.找更好的工作,自己愿意离开 C.拖欠工资或劳动纠纷 D.照顾家人(老人 配偶 子女) E.其他(请填在表格内)11、更换工作后对您个人能力是否有影响: A.影响很大 B.影响一般 C.基本无影响12、如果对您个人能力有影响,主要体现在: A.工作技能增强 B.个人素质提升 C.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 D.更加自信 E.思维方式改变 F.其他(请注明)_13、更换工作对您个人的发展前途是否有影响; A.有,我的工作越来越好了 B.无,基本和以前一样C.说不清,暂时没有特别感觉【未婚者,到此结束!谢谢!】 14、更换工作对您与配偶之间的感情有无影响: A.有 B.无 C.说不清15、如果有影响,主要在以下的哪几个方面:【可多选】A.夫妻感情(疏远 亲密) B.经济地位改变 C.家庭大事决定权,由_决定 D.沟通交流(更好 出现障碍) E.其他方面_16、您更换工作时是否携带子女? A.是 B.否,子女留在原籍地【到此结束!】 17、您更换工作对子女有影响吗?(包括受教育、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等) A.有 B.没有【到此结束!】 18、如有影响,体现在以下哪些方面:【可多选】 A.教学环境更好 B.对新学习环境的适应 C.与同学的交往D.新居住环境的适应 F.其他方面_ 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附录B 访谈提纲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的访谈提纲您好! 我是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为了更好的了解青年农民工职业变动的现状,我需要和您聊一聊,大约只会耽误您10分钟的时间。谢谢您的支持与合作!H1 您现在的职业是第几份职业?H2 您的第一份职业是怎么获得的?H3 您的第二分职业是怎么获得的?您的第二份职业和第一份职业是在同一行业吗?H4 您的第二份职业和介绍您职业的人的职业相同吗?H5 在更换工作前后,您感觉到有什么不同吗?比如您对您的未来怎样看待?H6 您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哪些人对您的影响比较大,有哪些人帮助您找到工作,哪些人会影响到您对工作的选择?H7 您遇到过不公正的待遇吗?您是怎么解决的呢?附录C 访谈资料Case1:个人资料:女,20岁,安徽人,现在南京某酒店做服务员。部分访谈资料:这是我的第二份工作,我初中毕业后,舅舅托人帮我在我们县的纺织厂找了份工作,我在纺织厂“弄线头”,干了两年,工作太累就干够了,后来我的朋友就把我带到南京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