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课件_第1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课件_第2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课件_第3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课件_第4页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精美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文导入,秋天傍晚时分,诗人遥望山野,看到一派秋色颇浓的山野景色,看到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不禁怀念起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幅山中秋景画野望吧!,学习目标,1、了解曲作者王绩的生平创作,积累文学知识; 2、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人的孤独和苦闷; 3、体会作者惆怅、孤寂的情怀,并熟练背诵这首诗。,作者简介,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初诗人。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于隋末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后天下大乱,遂托病还乡,浪迹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除担任六合丞、大乐丞等卑职外,未任其他官职,后弃官归田,大部分时间隐居家乡(东皋),亲自耕种田地。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屡被弹劾。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写作背景,作者仕途不得志,而天下大乱,故托病辞官归田而作,借此排遣自己的孤寂心情。,词语学习,东皋:作者家乡,归隐之地。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诗歌赏析,1、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东皋:作者家乡,归隐之地。皋,水边地。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的原野眺望,徘徊彷徨没有主张。 点明时间、地点,突出我彷徨无依的心情。,诗歌赏析,2、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皆:都。 秋色:枯黄的颜色。 唯:只。 落晖:落日。 “我”举目四顾,到处都是一片秋色,每棵树都枯黄,每一座山都涂上落日的余晖,越发显得萧瑟。 作者通过远景、静景的描写,描绘出一幅秋景图,突出秋意正浓,显得更加萧瑟。,诗歌赏析,3、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驱:赶。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马:名词活用为动词,骑马。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这时,“我”低头一看放牧的儿童赶着牛群回家了,猎人也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家了。 作者通过近景、动景对牧人和猎人的特写,带有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诗歌赏析,4、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相顾:举目相望。 长歌:放声歌唱。 采薇:采,摘。薇,一种植物,可食。运用典故,相传周武王灭亡商朝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朝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故代指隐居生活。 可我看到这些人又都不认识,心情郁闷,于是放声大唱诗经中的采薇来怀念伯夷,叔齐。 作者运用典故,借长歌表达自己孤独无依,前途无望,只能像古人一样。,整体感知,1、“徙倚”是 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 的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徘徊,孤独抑郁,通过远景、静景相结合的描写,描绘出一幅秋景图, 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突出秋意正浓,显得更加萧瑟。,整体感知,3、“长歌怀采薇”一句引用了怎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以后,伯夷和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抒发了作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课堂练习,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2、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 是: 3、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课堂练习,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5、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总结,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全诗写的是秋色中的山野,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透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课后作业,1、背诵这首古诗; 2、写一篇借景抒情的随笔。,课文导入,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历代有很多诗人都曾到这里游览,留下了不少诗篇。据说李白也曾来到黄鹤楼观赏景色,一时诗兴大发,正准备拿笔题诗,谁知一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李白再三吟诵,大为折服,于是李白不题诗了,只在下面留下了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写作背景,崔颢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诗题介绍,黄鹤楼,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历代文人墨客登楼吟诗作赋,畅抒情怀,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且有多如珠玑的神话传说散落民间。现今的“黄鹤楼”景区,时逢盛世,规制超前,是由主楼、白云阁、岳飞广场、千禧吉祥钟、古乐宫、诗碑廊、南楼等大小50余处景点组成的融人文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位于湖北武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孟浩然、王维、杜牧、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诗歌赏析,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费文玮也登仙驾鹤于此。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诗歌赏析,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空”字,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诗歌赏析,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诗歌赏析,4、尾联“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飘渺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归思难禁的愁绪。,整体感知,诗歌注释: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小结: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课后拓展,1、李白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的千古绝唱,感情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丽,神姿昂然,风流天下,传之久远。 2、孟浩然的鹦鹅洲送王九之江左,就是一首写站在黄鹤楼上遥望鹦鹅洲景色的诗。 3、杜牧写黄鹤楼一诗的最后两句是:“黄鹤楼前春水阔,一杯还忆故人无?”这是诗人为送友人去夏口(今武昌)而作的。他提醒友人到了夏口登临黄鹤楼,面对满江春水畅饮时,别忘了他这位旧友。 4、唐开元九年(721年),状元王维在他的送康太守一诗中最早直接出现了黄鹤楼3字。“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诗词中的黄鹤楼,总结,黄鹤楼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情与景水乳交融,以情写景,以景写情,展示了刻骨铭心的情感轨迹。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去搜集那些和黄鹤楼相关的诗词,并做好积累;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课文导入,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3、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扈从不及而被俘,被迫授伪职。叛乱平息后,受降官处分。乾元二年(759)迁中书舍人,后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写作背景,唐朝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查访军情,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此诗即王维出塞途中所作。,字词学习,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诗句理解,1、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叙事出使边塞,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任务和经过的地点。,诗句理解,2、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我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上空。,抒情内心抑郁,(即景设喻,借景抒情),诗人以“蓬”、”雁“自比,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游子见到枯蓬随风飘荡所产生身世漂浮的飘零之感,透露诗人内心难言的激愤抑郁,秋天大雁南飞,常引起思乡之情。,诗句理解,3、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颈联绘景塞外风光,诗句理解,4、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尾联叙事战事紧张繁忙,结构全解,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叙事,抒情,绘景,叙事,出使边塞,内心抑郁 (即景设喻),塞外风光 (千古壮观),情由事发,景由事终,山高路远 以身许国,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 “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也只有“孤烟”二字才能状其神韵。 “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一下子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大漠”、“长河”意境雄浑壮美,视野极其开阔。“孤烟”、“落日”笔力苍劲,将自己苍凉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名句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联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的典型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一个“大”字形容。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突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问题探究,找出本诗的对偶句,写景句。你从诗中的语句看到了什么画面呢?具体说说。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对塞外大漠风光的描绘,融情于景,表达了自己的孤寂情绪。,总结,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至塞上的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独、寂寞、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课后作业,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课文导入,1、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3、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渡荆门送别。,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背诵。,学习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4、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被后人誉为“诗仙”。,写作背景,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诗句解析,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我乘舟远渡荆门外,到那古时的楚国游历。,高山渐渐隐去,现出空旷的平原,迢迢江水,仿佛流进广阔的平原。,-叙事,-写景,诗句解析,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空中云霞如同绮丽的海市蜃楼。,我更喜爱这故乡的江水,送我小舟万里漂流。,-写景,-抒情,诗歌赏析,1、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诗歌赏析,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这两句描写作者舟过荆门进入楚地看到的壮阔景色。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去。,诗人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犹如一副长轴山水图,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诗歌赏析,3、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这一联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图画?,“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水中映月图,“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天边云霞图,诗歌赏析,4、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体会尾联中的妙处。,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课后拓展,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论诗)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饯别校书叔云)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李白诗词名句,总结,李白的渡荊门送別诗历来为诗坛所注目,这不仅是因为第二联写得气势非凡,大气包举,更是因为全诗充滿了一种无人可及的浪漫情调。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出三峡、入平原的浩荡之势。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从开篇到结尾一气呵成,给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沒有送別诗所慣有的感伤与悲凉,是千古奇诗。,课后作业,1、能熟练背诵和默写; 2、预习下一课。,课文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那西湖风光究竟有多美,大家想不想知道啊?那就先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西湖风光图片,亲眼感受一下吧!(配乐,投影风光图片) 西湖风光的确令人陶醉,大家肯定都想去游览一番吧?好!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写作背景,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春天西湖的赞美和热爱的感情。,词语学习,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解释词语。 早莺:早来的黄莺。 暖树:向阳的树枝。 新燕:刚飞来的燕子。 乱花:杂花,各色各样的花。 浅草:不高的青草。 行不足:玩赏不够。 云脚:下雨前后出现的接近地面的云气。 渐欲:渐渐的要。,诗句解析,孤山寺北贾亭西 (点明诗人春游是从孤山寺、贾亭一带起程的) 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了望湖面),首 联,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诗句解析,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颔 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诗句解析,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颈 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诗句解析,尾 联,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充分表达作者对西湖早春美景的迷恋。,诗歌探究,1、哪句诗说明诗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