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与预防策略研究素材_第1页
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与预防策略研究素材_第2页
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与预防策略研究素材_第3页
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与预防策略研究素材_第4页
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与预防策略研究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 特征与预防策略研究,论文研究问题现状,目前国内对流动人口诸问题及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非常多见,但对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犯罪心理问题研究不多。,研究目的与意义,采用实证的方法,探测到这一群体独特的心理特征与导致其犯罪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矫治策略。本研究对于犯罪未成年人矫治,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要理论与应用价值。,研究对象,在江苏省少管所挑选出18周岁以下的流动未成年人编制成名单,按照总体男女比例,在名单中进行配额随机抽样,共抽取出作为样本的未成年人50位。实发问卷50份,有效应答率为100%。在苏州市某中学抽取同年龄组高中生134名,作为对照组。,研究方法,论文研究方法为问卷法、画树投射测验和案例分析法。 问卷采用自编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量表)自尊量表攻击性量表部分题目、根据相关文献,自编归属感与价值感量表。 画图测验通过画树行为活动,可以间接的了解被试认知的完整性,情感的倾向性和个性特征 案例分析法采用查看流动未成年犯案宗进行分析。 数据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1.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画树等级的比例差异性检验(%),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五级 六级 2 df Sig. 流动未成年犯 0.0 1.96 33.33 25.54 37.33 19.62 88.97* 5 .000 (n=50) 对照组(n=134)12.72 31.34 40.30 9.70 2.24 3.73,2.流动未成年犯EPQ值与全国常模比较(xs),维度 流动未成年犯 全国常模 Z P 5.530 3.151.82 9.247* E 6.490 7.742.77 -3.192* N 7.367 4.702.96 6.371* L 4.326 4.432.55 -0.113,流动未成人罪犯与对照组的EPQ值比较(xs),维度 流动未成年犯 对照组 Z (n=50) (n134) P 5.530 2.532.01 19.203* E 6.490 7.652.68 -3.061* N 7.367 5.542.92 4.424* L 4.326 5.232.07 -1.49,3.流动未成年犯自尊、攻击性、归属感、价值观与对照(xs),维度 流动未成年犯 对照组 Z (n=50) (n=134) 自尊 15.41 18.296.36 -3.201* 攻击性 15.84 11.984.19 6.514* 归属感 6.57 8.212.79 -4.156* 价值观 9.63 12.224.94 -3.707*,4.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很富裕 比较富裕 一般 刚刚温饱 困难 2 df Sig 流动未成年犯 0.0 4.0 18.0 46.0 32.0 111.648a* 4 .000 对照组 0.8 45.9 50.8 2.6 0.0,5.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父母关系比较(%),很融洽 一般 经常吵架 经常打斗 离婚 只有一方健在 2 df Sig. 流动未成年犯 4.0 8.0 6.0 36.0 44.0 4.0 124.663a 5 .000 对照组 61.0 33.3 2.4 0.0 2.4 61.0,6.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父亲文化程度比较(%),小学 初中 高中、中专 大学及以上 2 df Sig. 流动未成年犯 68.0 22.0 10.0 0.0 68.812a* 3 .000 对照组 8.2 26.4 40.9 24.5,7.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母亲文化程度比较(%),小学 初中 高中、中专 大学及以上 2 Df Sig. 流动未成年犯 72.0 24.0 2.0 2.0 68.727a* 3 .000 对照组 11.9 32.1 33.9 22.0,8.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家庭教养方式比较(%),过度 放任 过度 粗暴 父母 民主 2 df Sig. 爱护型 忽视型 干涉型 严厉型 失范型 协商型 流动未成年犯 4.0 54.0 10.0 10.0 16.0 6.0 88.46* 5 .000 对照组 7.6 5.0 15.1 0.0 5.0 67.2,9.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小时候照料人比较(%),母亲 父亲 父母一起 祖父母 其他人 2 Df Sig. 或外祖父母 流动未成年犯 8.0 4.0 26.0 60.0 2.0 32.680a* 4 .000 对照组 8.1 2.4 69.9 18.7 0.8,10.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平时照料人比较(%),母亲 父亲 父母一起 祖父母 其他人 2 Df Sig. 或外祖父母 流动未成年犯 10.0 6.0 18.0 58.0 8.0 84.706a* 4 .000 对照组 15.4 3.3 76.4 4.9 0.0,11.流动为成人罪犯与对照组与父母关系的比较(%),亲密 一般 较差 不来往 2 df Sig. 流动未成年犯 6.0 14.0 66.0 14.0 123.762a* 3 .000 对照组 60.7 38.5 0.8 0.0,12.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学习成绩的比较(%),很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2 df Sig. 流动未成年犯 0.0 0.0 20.0 80.0 10.193a* 3 .006 对照组 0.0 28.7 58.2 13.1,13.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参加活动机会的比较(%),很多 一般 较少 很少 2 Df Sig. 流动未成年犯 0.0 10.0 88.0 2.0 28.795a* 3 .000 对照组 9.0 45.1 45.1 0.8,14.流动未成年犯与对照组认为对自身有负面影响的因素比较(%),分析讨论1: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分析,流动未成年犯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其中心理有明显问题的人占到了60%。流动未成年犯认知能力较差,不能形成完整的树的表征,显示出其认知过程中的缺陷,这有可能是导致其违法犯罪的原因之一。 EPQ量表说明流动未成年犯缺乏安全感,无社会化概念,对人容易产生仇视,情绪不稳定,焦虑、紧张、易怒、抑郁等特点。,流动未成年罪犯的自尊水平分析,流动未成年犯的自尊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呈现显著性差异。按照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发展理论,未成年人的一些基本的需求,尤其是爱与归属的需要与自尊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或者只能得到低水平的满足,这无疑成为他们滋生违法犯罪心理与行为的基础和动因。,分析讨论2: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因素分析,*家庭状况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分析 *家庭氛围、 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分析 *学校教育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分析 *自我认知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分析 *社会转型、“失范”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分析 *媒体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分析,家庭经济状况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分析,流动未成年罪犯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可以用以下三个理论解释: 挫折攻击 自卑补偿 比较心理落差,家庭结构、功能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分析,由于家庭的功能结构破坏,对孩子失去正确管教和引导,导致孩子的不良习惯和反常行为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纠正,也导致部分流动未成年人心理受到损伤,人格发生偏移,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在6种家庭教育方式中,放任忽视型最容易使流动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由于缺少父母的成长指导,使流动未成年 。亲子互动的缺乏和父母的拒绝是流动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S.E.Brown指出,情感伤害和漠视比体罚对违法犯罪的影响更大,学校教育、不良同伴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分析,流动未成年犯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缺乏自身修养不断提高的机会,更加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流动未成年犯在校成绩普遍偏差,由于缺少学习的动力,丧失学习的动机,将这个阶段本该是以学习为重心的生活转向其他方面,学校缺少应有的指导,这些流动未成年逐渐迷失学习的目的从而过早踏入社会,由于缺少社会经验极其容易踏入歧途。,自我认知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分析,青少年生活在两个独立的世界:一个是家庭,另一个是同伴。研究一致表明,同伴交往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最主要,最稳定的预测因素。,社会转型、“失范”与流动未成年人 犯罪分析,21%的流动未成年犯认为对自己影响较大的因素的与社会转型所产生的问题(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就业压力大、学校家庭周围环境治安差);42%的对照组则认为社会转型所产生的问题对自己影响较大。 “失范是由法国社会学家Emile Durkhein提出,用于描述旧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和信仰以及被抛弃,而新的价值或 信仰体系还未深入人心的一种社会状况。在这种社会下,个体处于一种”无规范状态“,缺乏道德信念,漠视诸如邻里关系、父母、教师等社会约束力的影响。致使青少年不顾社会规范以追求成功和享乐。,媒体与流动未成年人犯罪分析,媒体上充斥着大量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正处在青春发育期,好奇心重,模仿能力强的青少年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媒体在拓宽青少年视野时候,也会使其价值观出现多元化,价值观的多元化会使其行为出现多元化,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和是非辨别能力,极其容易导致青少年遇到特殊情境而走上犯罪道路。,预防与矫治流动未成年人犯罪的策略,*净化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铲除犯罪心理滋生的土壤 *改善家庭教育状况 *加强学校教育,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 *注重流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使其顺利完成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过程。,结论,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投射测验法、案例分析法,对流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人格特质、自尊、攻击性、归属感、价值观进行了测量,并对影响流动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流动未成年犯心理健康状况差,接近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