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1讲文言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1页
2019届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1讲文言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2页
2019届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1讲文言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3页
2019届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1讲文言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4页
2019届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第1讲文言文阅读复习习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讲文言文阅读(一)孔子语录论语3精题演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学而时习之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2)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YW:怨恨)(3)不亦君子乎君子(指有才德的人;YW:指道德修养高的人;SJ:道德高尚的人)(4)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YW:对自己的言行反省与检查;SJ:反省,检查自己)(5)为人谋而不忠乎谋(谋划)忠(竭尽自己的心力;YW:忠诚,尽心竭力)(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YW:诚实不欺,守信用)(2013普洱、2010曲靖)(7)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YW:有所成就)(8)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9)不逾矩逾矩(超过法度;SJ:超越规矩)(10)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YW:通“惘”,迷惑;SJ:同“惘”,迷惑而无所得)(11)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SJ:同“怠”,疲倦而无所得)(12)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爱,爱好;YW、SJ:喜爱)(14)饭疏食饮水疏食(粗粮;SJ:疏,粗粮)(15)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好的方面,优点)从(学习)(16)子在川上曰川(河流)(17)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18)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19)博学而笃志笃(坚定;YW:专一,心意不改变)(20)切问而近思切(恳切)(21)仁在其中矣仁(仁德;SJ:仁德,高尚的道德)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B)A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B可以为师矣 何以战C必有我师焉 不可亵玩焉D有朋自远方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解析】A项表转折,但是,却/表顺承,就,接着;C项于此,在其中/助词,无实义;D项从/在;只有B项中“以”均是介词,“凭借”的意思。3下列加点的“之”与“曲肱而枕之”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公将鼓之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解析】“曲肱而枕之”中的“之”在句中为助词,补充音节,可不译。A项“之”与例句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B项“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项“之”为代词,代指学问和事业;D项“之”为动词,译为“往,到去”,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013普洱)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文: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5(2019云大实验中学名师预测)颜回身处“陋巷”时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颜回虽然身处“陋巷”,但却不曾改变他的兴趣,体现了他安于清贫、坚守志向的高尚品质。6学习与思考是什么关系?请结合自身实际加以分析。学习和思考是辩证关系。如果我们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疑惑不解,只注重其中一点,都会学无所获。因此二者一定要结合起来。7(2013普洱)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做到“人不知而不愠”的益处有: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宽容对待他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和谐融洽。8(2013普洱)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论语仍然获益匪浅。请结合文中有关学习态度方面的语句,谈谈你获得的启示。【示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提醒人们学习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我们周围一定存在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一定存在有缺点、有错误的人。我们要学习前者的长处,避免后者的短处。要培养学习别人的优点,并以别人的缺点作鉴戒的虚心好学精神。4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四)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注释】善:善于,擅长。还(xun):通“旋”,转身。故:特意,故意。盍:何不。坐:通“座”。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温故而知新新:新的理解和体会(2)学而不思则罔 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但是”(3)王生不说 说:同“悦”,愉快(4)王生惊觉,谢曰 谢:认错,道歉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译文: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取别人的优点来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11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围绕“选择他人的优点并向其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要改正”回答即可。12【甲】【乙】两文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他们都认为善于思考并能择善而从的人才是“善学者”。启发:在我们求学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方法不正确,可能事倍功半。像【乙】文中那位好学而不得法的王生那样,即使背了再多的知识,学习方法不正确,也只能是一个两脚书柜而已。附【乙】文参考译文:王生喜爱学习,但没有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对此感到)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学习重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却不去思考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凭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火,对李生的话不做任何应答,转身就走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取别人的优点来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人于千里之外,难道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吗?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于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何不改正呢?如果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作醒目的警戒。”(二)鱼我所欲也3精题演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二者不可得兼得兼(同时得到)(2)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YW、SJ:苟且取得,意思是为了生而不择手段)(3)死亦我所恶恶(讨厌,憎恨)(4)故患有所不辟也故(所以,因此)患(祸患,灾难)(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因此)(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是故(因此)(8)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9)蹴尔而与之蹴(踩踏;SJ:践踏)(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优厚的俸禄)(11)乞人不屑也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SJ: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12)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有什么益处)(13)妻妾之奉奉(侍奉)(14)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SJ:本来的思想,即“义”)(2015云南)2(2018昆明第三中学名师预测)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舍生而取义者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皆以美于徐公C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D为宫室之美 不足为外人道也【解析】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C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D项为了/向;B项“于”都是介词,比。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译文:生命也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015云南,2012曲靖)译文:不仅仅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文: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踩踏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015云南)译文: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些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6)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文: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7)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这就叫作丧失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4(2015云南)本文开头从“鱼”和“熊掌”说起,有什么好处?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通过类比,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5(2015云南)文中作者肯定的是哪种人?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示例】作者肯定的是舍生取义的人。现实生活中,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会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则会遭到人们的唾弃。6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解析】A项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7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并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示例】南宋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敌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或举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例子)4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师觉授孝子传曰:老莱子者,楚人也,行年七十,父母俱存。至孝蒸蒸,常著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因僵仆为婴儿啼。孔子曰: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为其伤老也。若老莱子,可谓不失孺子之心矣。(选自太平御览老莱子彩衣娱亲)【注释】师觉授:南朝人,著有孝子传。行年:经历的年岁,指当时的年龄。蒸蒸:这里指孝顺。这一句是同义反复。跌:失足摔倒。因:于是。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2)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3)万钟于我何加焉加:益处(4)恐伤父母之心恐:恐怕9下面选项中与“因僵仆为婴儿啼”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B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D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解析】“因僵仆为婴儿啼”中的“为”和C项的“为”都是“动词,做”;A项的“为”是“为了,表目的”;B项的“为”是“被”;D项的“为”是“向”。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文: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叫作丧失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2)至孝蒸蒸,常著斑斓之衣,为亲取饮。译文:(老莱子)非常孝顺,经常穿着色彩斑斓的衣服,为父母取送饮食。11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甲】文阐述的观点。见利忘义是由于丧失了人的本心。12概括【乙】文内容,谈谈你对文末“孺子之心”的理解。【乙】文讲述了老莱子彩衣娱亲孝顺父母的故事。“孺子之心”指的是子女孝敬父母、体贴父母、关注父母的感恩之心。附【乙】文参考译文:师觉授所著的孝子传中说:老莱子,是楚国人,年纪到了七十岁,父母都还健在。(老莱子)非常孝顺,经常穿着色彩斑斓的衣服,为父母取送饮食。进入大厅的时候,(他)失足跌倒,恐怕让父母见到伤心,于是便不动地躺在那里学婴儿啼哭。孔子说:父母老了以后,平常说话就不要提到“老”字,因为这会伤到父母的心。像老莱子这样,可以算是没有失去孺子之心啊。(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SJ: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精题演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2)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是(这)(4)必先苦其心志心志(思想,志气)(5)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6)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7)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常)(8)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困惑,忧愁)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征验、表现)色(脸色,表情)(10)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则(连词,如果)(2011曲靖)法家(守法度的大臣)(1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敌(匹敌、相当)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B)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B人恒过 国恒亡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公问其故D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解析】A项介词,从/介词,在;C项因此/缘故;D项违背/通“弼”,辅佐;B项都是“经常,常常”的意思。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舜发于畎亩之中。(2013大理)译文: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译文: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降临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心志苦恼,使他的筋骨劳累。(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011曲靖)译文: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017昆明)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心事)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011曲靖)译文:这样以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选用文中的句子回答)5文章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作用?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是为了举实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也从正面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先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进一步论理奠定了坚实基础。6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意思对即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衰亡(意思对即可)。7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从下面的句子中得到的启发。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示例】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有顽强的毅力、坚韧的性格,通过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努力磨砺自己,增长自己的才干。8依据本文阐述的观点,结合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忧患意识”的理解。材料一: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材料二:美国阿拉斯加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内原是鹿与狼共存的,为保护鹿不被狼吃掉,人们赶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宁”环境中的鹿,悠闲自在,不再狂奔快跑了,体质明显下降,不久便有许多鹿病死了。人们只得再把狼“请”回来。不久,鹿群又生机焕发、充满活力了。【示例】国家、个人,乃至动物,如果缺少了忧患意识和在忧患中坚持与奋起的决心,都将走向衰败。4比较阅读【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上:指唐太宗。守成:保持成就。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忽:不注意,不重视。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行拂乱其所为乱:扰乱(2)发于声 发:显露、流露(3)创业与守成孰难 孰:哪一个(4)征与吾共安天下 安:使安定,管理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译文:但是创业的艰难(时期),已经过去了。11【甲】文第二段用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文段的论点。试对此做简要说明。先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再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12【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孟子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他们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附【乙】文参考译文:唐太宗问左右大臣说:“创业与保持现有的成就哪一个更难?”房玄龄说:“开创新朝代的初期,与群雄一起用武力争斗,然后使他们臣服,是创业难。”魏征回答说:“历代帝王,没有哪一个不是在艰难时得到权力,而在安逸时失去权力的,(所以)保持成就难。”太宗说:“房玄龄和我共同夺取天下,出生入死,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和我共同使天下安定,常常害怕骄奢从富贵中生成,祸乱从疏忽中生成,所以知道守成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时期),已经过去了,眼下守成的困难,才是各位大臣必须谨慎对待的。”(四)曹刿论战3精题演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齐师伐我师(军队)伐(进攻)(2)肉食者谋之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谋(谋划)(3)乃入见乃(于是,就)(4)衣食所安安(指安身)(5)弗敢专也弗(不)专(独自享有)(6)对曰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7)虽不能察察(明察)(8)必以情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9)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2013曲靖)(10)战则请从从(跟随)(11)齐师败绩败绩(大败)(12)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13)下视其辙辙(车轮碾出的痕迹)(14)遂逐齐师遂(于是,就)逐(追赶,追击)(15)既克既(已经)(16)一鼓作气作(鼓起)(17)彼竭我盈竭(士气)枯竭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18)难测也测(推测,估计)(19)惧有伏焉伏(埋伏)(20)望其旗靡靡(倒下)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C)A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B衣食所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C小惠未遍 大王加惠D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解析】A项类/嘱托;B项安身/怎么;D项讨伐,攻打/砍,砍伐;C项都是“恩惠”的意思。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何以战 以伤先帝之明B再而衰,三而竭 学而时习之C公将鼓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公问其故 其真无马邪【解析】A项介词,凭、靠/连词,表结果,以致;C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D项代词,代作战取胜这件事/表示加强诘问语气。B项中的两个“而”均为连词,表顺承。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010昭通)译文: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文: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3)何以战?译文:凭借什么作战?(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2010玉溪)译文:(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您去。(5)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译文:(他)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6)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010楚雄、红河)译文: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已经枯竭了。(7)彼竭我盈,故克之。(2010昭通)译文: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8)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我看到他们的战车车轮碾出的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5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曹刿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3)从鲁庄公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可以看出他的急躁冒进,从而也再次印证了曹刿“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观点。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7(2018梧州)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剪裁别具匠心,围绕“论战”,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B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C文章语言十分精炼,如写齐军,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D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解析】D项“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分析不正确。8有人认为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鄙”,也有人认为鲁庄公“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指挥才能,但他能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取信于民,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备战,战时不知道如何指挥,战后不知道取胜原因。因此,鲁庄公“鄙”。9(2018衢州)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示例】我赞赏曹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参政议政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4比较阅读(2018怀化改编)【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B11,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注释】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流。既:尽,全部。济:这里指渡过泓水。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门官:护卫官。重(ch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禽:同“擒”。二毛:头发花白的人。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B11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2)公伤股 股:大腿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010玉溪)译文: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也一定诚心公断。12【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及其未既济或既济而未成列”。13你觉得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以“君子道德”之义作战,妇人之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附【乙】文参考译文: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不再攻击受伤的敌人,也不俘虏头发花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险要的地势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五)邹忌讽齐王纳谏3精题演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邹忌讽齐王纳谏纳(采纳)谏(规劝国君、尊长或朋友改正错误;YW: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SJ:接受规劝)(2)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3)而形貌昳丽昳丽(光艳美丽)(4)窥镜窥镜(照镜子)(2011德宏)(5)徐公何能及君也及(比得上)(6)旦日旦日(第二天)(7)于是入朝见威王见(拜见)(8)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的确)(9)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莫(没有谁)(10)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11)王之蔽甚矣甚(厉害,严重)(1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刺(当面指责)(13)能谤讥于市朝谤讥(议论)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14)时时而间进时时(常常,不时;YW:有时候;SJ:不时,有时候)间(间或、偶然;YW:偶尔;SJ:间或、偶尔)(2011德宏)(15)期年之后期年(满一年)2下列各项中的“之”与例句中加点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例: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B暮寝而思之C臣之妾畏臣D何陋之有【解析】例句的“之”和B项的“之”都是代词,代指“这件事”;A项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的“之”是结构助词,的;D项的“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俊美?(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文:我的妻子认为我俊美,是偏爱我。(3)皆以美于徐公。译文: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4)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译文:宫中的妃子和身边的侍臣,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5)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译文:从这件事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厉害了。(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2011德宏)译文: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7)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译文:政令刚下达的时候,所有的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庭院内像集市一样喧闹。4妻、妾、客三人虽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但程度却有所不同,试分析三人不同的微妙动机。妻极尽赞美是出于偏爱;妾不若妻热情,显示出畏怯的心理;客人语气更怯,是有求于人不得不敷衍的逢迎。5邹忌“孰视之”后又“窥镜而自视”,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头脑清醒,有自知之明。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王之蔽甚矣”。7(2019预测)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文章第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说明邹忌头脑清醒,不为奉承所迷惑。B这篇文章在写法上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以小见大,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C文章结尾写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作者以夸张之语收束全文,意在从正面突出邹忌的治国之才。D选文在语言上运用了众多排比句,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使之朗朗上口,造成了一种步步进逼的语势,给人无可辩驳之感。【解析】C项是从侧面突出邹忌的治国之才,而非“正面”。8文中齐威王的故事蕴含着什么道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为政者只有广纳谏言,才能使政治清明,国家昌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虚心听取别人的好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9邹忌劝谏齐王取得成功,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语言交际有什么启示?【示例一】尊重被劝说者,委婉劝说,这样才能使对方愉快地接受意见。【示例二】用身边小事设喻说服别人,由己及人,以小见大,既能让人感到亲切,又能将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4比较阅读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见【原文呈现】第二、三段。【乙】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悚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选自资治通鉴)【注释】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厚币:丰厚的礼品。饰非:作假骗人。10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私:偏爱(2)时时而间进 间:间或,偶然(3)自子之居即墨也 居:主管,主政(4)封之万家 封:封赏,赏赐11用“/”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016云南)译文:能在公众场所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2)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译文:这是你用丰厚的礼品买通我身边的侍臣来赞赏你啊!13回答下面的问题。(1)根据【甲】文的内容填空。邹忌的劝谏很有艺术性。他由生活琐事想到治国理政之事,由自己的受蒙蔽想到齐威王的被蒙蔽,以小见大,极具说服力。(2)从【甲】【乙】两段选文来看,“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哪些措施用关?请概括作答。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求真务实,奖罚分明。附【乙】文参考译文:齐威王召见即墨的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身边的侍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这是你用丰厚的礼品买通我身边的侍臣来赞赏你啊!”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侍臣。于是臣僚们害怕极了,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六)出师表3精题演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死亡;YW: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SJ:古代皇帝死称“崩”或“殂”)殂(死亡;YW:死;SJ:古代皇帝死称“崩”或“殂”)(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确实,的确)(3)盖追先帝之殊遇追(追念)殊遇(厚遇;YW:特别的知遇;SJ:特殊待遇)(4)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发扬,扩展;YW:发扬扩大;SJ:扩大,发扬)(5)不宜妄自菲薄妄自菲薄(随意地看轻自己)(6)引喻失义引喻(称引、譬喻)失义(不合道理)(7)陟罚臧否陟(提拔、晋升)臧否(赞扬和批评;YW:赞扬或贬低;SJ:评伦人物好坏)(8)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刑(罚;SJ:受罚)(9)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昭示;YW:彰明,显扬)平明之理(公平清明的治理;YW:平正明察的治理)(10)志虑忠纯志虑忠纯(志向和思虑忠诚无二;YW:精神和思想忠诚纯正;SJ: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1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拔(选拔;YW:选拔,选择)(12)悉以咨之咨(询问;YW:商议,询问;SJ:询问,征求意见)(13)必能裨补阙漏裨补(弥补;YW:增加补益)阙漏(缺失疏漏;YW:缺失遗漏;SJ:缺点和疏漏之处)(14)性行淑均淑(善;SJ:善良)均(公正、公平;YW:公平,平均)(15)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倾颓(衰亡、衰败)(16)苟全性命于乱世苟(姑且,暂且)全(保全)(17)不求闻达于诸侯闻达(有名望,显贵)(18)猥自枉屈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屈尊就卑)(19)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奔走效劳;YW:奔走效力)(20)后值倾覆值(遇到)(2014云南)倾覆(覆灭,颠覆。这里指兵败)(2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来(自那时以来)(22)庶竭驽钝庶(表示期望;SJ:副词,表示希望)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YW:自谦的话,比喻才能低下;SJ:比喻低下的才能)(23)攘除奸凶攘除(排除,铲除;YW:驱除,铲除)(24)至于斟酌损益损(减少)益(增加)(25)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慢(怠慢,疏忽;YW:怠慢,懈怠)(26)以彰其咎彰(公布;YW、SJ:表明,显扬)(2014云南)咎(过失,罪过)(27)以咨诹善道诹(询问)(28)察纳雅言纳(采纳)雅言(指正确合理的言论;YW:正言,正确的言论;SJ:正确的严论)(29)临表涕零涕零(流泪,落泪;SJ:眼泪滴落)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以伤先帝之明以其境过清B若无兴德之言 何陋之有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野有麦场D恐托付不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解析】A项来/因为;B项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拜访/回头看;D项均为奏效的意思。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C)A先帝不以臣卑鄙B遂许先帝以驱驰C夙夜忧叹 D临表涕零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文:这的确是处在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候了。(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译文:(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臣下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有志之士的勇气。(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译文:因此先帝才选拔(他们)留下来给陛下。(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译文:一定能够弥补缺失,有所启发和帮助。(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译文: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天下兴隆的原因。(6)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译文:没有哪一次不叹气并对桓帝、灵帝的昏庸表示痛心和遗憾的。(7)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2014云南)译文: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能够亲近他们、信任他们。(8)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译文:那么汉朝的振兴,便指日可待了。(9)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只求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之中扬名显贵。(10)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译文:(我)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并)在危难紧迫的关头接受了(出使东吴的)使命。(11)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2014云南)译文: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明察和接受正确合理的言论。5(2018曲靖麒麟区三中名师预测)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提出了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作者提出的建议共三条: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6从作者回忆的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样怎样的人?是一个知恩图报,忠心耿耿,淡泊名利,深谋远虑的人。7(2014云南)先帝为何会对桓、灵之事叹息痛恨?因为桓、灵二帝亲近小人,疏远贤臣,以致后汉倾颓,所以先帝对他们的事叹息痛恨。(或因为他们亲小人,远贤臣。)8(2014云南)先帝遗诏中曾说“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示例】“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意为:只有贤明、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让人信服。文段中“陛下亦宜自谋”是要“贤”,说要“亲贤臣,远小人”,亲信“忠良死节之臣”,这都是要有“德”,就是要有贤有德,才能兴复汉室。先帝遗诏里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只有贤德的才能,才能让人佩服和臣服。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D文章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4比较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