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医学基础4.ppt_第1页
课件:中医学基础4.ppt_第2页
课件:中医学基础4.ppt_第3页
课件:中医学基础4.ppt_第4页
课件:中医学基础4.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目的要求: 1、掌握气血津液的概念 2、掌握气血津液的功能 3、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熟悉津液的生成与输布排泄 5、熟悉血的生成及运行 6、了解气的运行及分类,第二节 气,一、气的含义: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精微)物质。 其生成与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2、 后天之精气: 1) 自然之清气:由肺主吸入,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2) 水谷之精气:来自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与饮食营养密切相关。,二、气的分类,三、 气的运行,(一) 气机的概念:即气的运动,称气机。 (二)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称“气机调畅”。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失调称“气机失调”。,(三) 气机失调的常见形式 1、气滞:即气的运动受阻,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常见如肺、胃、肝气滞。 2、气逆:即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常见如肝、胃气逆。,3、 气陷:即气的下降太过或上升不及。常见如内脏下垂。 4、 气脱:即气外逸太过而不能内守。常见如:大出血、严重吐泻。 5、 气结(气闭):即气失于外达而阻闭于内。常见如:气厥、癫证。,四、 气的生理功能,(一) 推动作用 1、 促进、激发人体生长发育。 2、 激发、推动脏腑生理功能。 3、 推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 4、 促进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二) 温煦作用 1、 维持体温的恒定。 2、 温养脏腑器官。 3、 温煦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三) 防御作用 1、 抵御外邪入侵 2、 驱邪外出,(四) 固摄作用 1、升举、固摄内脏。 2、控制血液运行于脉内。 3、控制汗、尿、唾、胃液、肠液等的分泌与排泄。,(五)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而言指气具有促进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的功能。,(六)营养作用 是指气为各脏腑器官提供必需的营养成分。 其一为水谷精气,尤其是营气。 其二为自然之清气。,第三节 血,一、 血的基本概念:即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也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 血的生成和运行,(一) 血的生成来源 1、 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根本,营气、津液、精等皆根于水谷精微。 2、 营气:营血互育互化。 3、 津液:津血互渗互化。 4、 精:精血同源,互育互化。,水 谷 精 微 营气 血 津液,(二) 血的运行,1、 心:主血脉,为血液运行的动力。血液通过心气的推动循行于全身。 2、 脾 (1) 脾统血:控制血液运行于脉内,不致无故流失。 (2) 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使血液充盈。,3、 肝:主藏血,调节血量,维持循环血量的相对恒定。 4、 肺:主气而宗气充沛、且肺朝百脉,助心推动和调节血液运行。,三、血的主要功能,1、 滋润和濡养:脏腑、官窍、形体等全身皆得其养。“血盛则形盛,血弱则形弱”。,生理 血液充盈 各得所养 面色红润 皮肤与毛发润泽 肌肉丰满 脏腑功能旺盛,病理 血液亏虚 不能濡养 面色萎黄 皮肤与毛发枯槁 肌肉痿弱 脏腑功能低下,2、 濡养神志 生理 血液充盈 神有所养 神志清晰 反应灵敏 思维敏捷等,病理 血液亏虚 神失所养 精神不振 反应迟钝 思维紊乱等,第四节 津液,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1、 津与液之异同:,2、津液的构成:包括以下两部分: (1) 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 (2) 各种正常的分泌物。,二、津液的生成与输布排泄,1、 津液的生成: (1) 胃受纳腐熟水谷 (2) 小肠分清别浊 (3) 脾运化升清,2、 津液的输布 (1) 脾运化 (2) 肺宣发肃降 (3) 肾主水(升清降浊) (4)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3、 津液的排泄 (1) 小肠分清别浊 (2)肺的宣发 (3)肾主水、升清降浊 (3) 大肠传导 (4) 膀胱的气化,三、津液的生理功能,1、 滋润和濡养 2、 化生血液,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间的关系,一、气与血的关系,(一) 气对血的关系:即气为血帅 1、 气能生血 (1) 气(营气)血互化 (2) 气推动和激发与血生成相关的脏腑功能活动,2、 气能行血 (1) 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 (2) 推动相关脏腑功能活动促进血液运行 3、 气能摄血:气能统摄控制血液运行于脉内。,(二) 血对气的关系:即血为气母。 1、 血能载气:血为气之载体。 2、 血能养气:气血互生。,一、气与津液的关系,(一) 气对津的关系 1、 气能生津 (1) 气推动脏腑功能活动,促进津液的生成。 (2) 气津互化。,2、 气能行津:气推动津液的运行、输布与排泄。 3、 气能摄津:控制津液的分泌与排泄。,(二) 津对气的关系: 1、 津能载气,为气之载体 2、 津能化气。,二、血与津液的关系,1、 津血同源:同源于水谷精微,同盛同 衰。 2、 津血互渗互化:出入脉道,相互渗透 转化。,第四章 经 络,目的要求 1、 了解经络的概念及系统组成 2、 了解经络的功能作用 3、 了解十二正经的名称、分布与交接规 律。 4、 了解奇经八脉的名称、功能。,一、经络的概念,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是体内纵行的主干,有路径之义。 络:是经的分支,网络全身。,二、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与络脉两大部分。 (一) 经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 十二经附属部分 经 脉 十二正经 奇经 十二经附属部分,1、十二正经 十二正经 手三阴三阳经 足三阴三阳经,手太阴肺经 手三阴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三阳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 足三阴经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 足三阳经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2、 奇经八脉: 任脉、冲脉、督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3、 十二经附属部分 (1)十二经别:十二正经到达脏腑的分 支。 (2) 十二经筋:十二正经到达骨节肌肉 的分支。 (3) 十二皮部:十二正经相应的体表分 区。,(三) 络脉,1、 十五络脉:十二正经、任脉、督脉各 有一分支加脾之大络。 2、 浮络:分布于体表的较小分支。 3、 孙络:细小的分支,三、经络的生理功能,(一) 沟通联系作用 1、 联系脏腑与官窍:通过循行和分支实现 2、 联系脏腑与外周肢节:通过十二经筋实现 3、 联系五脏与六腑:通过十二经别实现 4、联系经脉与经脉:通过交接、流注、 表里关系、奇经八脉实现,(二) 运行气血,濡养机体 (三) 感应传导作用 (四) 调节机能平衡,四、经络的应用,(一) 阐释病理变化:病理情况下,经络是传递病邪的途径,也可以反映病候。 (二) 指导诊断:根据症候、体征等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分布循行规律及相互关系,以判断疾病的部位、原因、性质等。,(三) 指导治疗:针灸、推拿及药物疗法。 (四) 指导预防养生保健,五、十二正经,(一) 名称(命名):由三个部分构成。脏或腑、阴或阳、手或足。 (二) 体表(四肢)分布规律,前缘太阴 四肢内侧 中线厥阴 阴(脏)经 后缘少阴,前缘阳明 四肢外侧 中线少阳 阳(腑)经 后缘太阳,(三)走向与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向手指末端,与手三阳经相交接。 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与足三阳经交接。,足三阳径从头面走向足趾末端,与足三阴经交接。 足三阴经从足趾末端走向胸腹,与手三阴经交接。 (四) 流注次序,六、奇经八脉,(一) 奇经八脉的分布 (二) 奇经八脉的功能,1、 密切十二经之间的关系:通过循行、交会等。 任脉:为“阴脉之海”。 督脉:为“阳脉之海”。 2、调节十二经气血:通过循行与交会。 冲脉:为“血海”、“十二经脉之海”。,3、奇经与肝、肾、女子胞、脑等关系密切 督脉:循脊柱里上行直达脑内。 冲、任、督:皆起于女子胞而别行,故称“一源而三歧”。,第六章 病因,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病因的含义。 2、掌握七情、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 3、掌握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第一节 外感病因,六淫,一、概论 (一) 六淫的概念: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1、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2、 六淫的形成 (1) 气候异常:“非其时而有其气”。“太过”与“不及”。 (2) 天气反常:暴冷、酷热、干旱、阴雨等。 (3) 人体正气虚弱,抵抗力下降,不能耐受适应气候与天气的变化。,(二)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 外感性:六淫致病多从口鼻、肌表而入发为外感病。 2、 季节性:六淫致病与发病有明显的季节倾向。,3、 区域性:六淫致病有相应地方性常见病与多发病。 4、 相兼性:六淫可单独也可两种或两种以上兼夹致病。 5、 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的条件下,其性质可发生相互转化。,二、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各论,(一)风 为春季的主气。 1、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病因属性:阳邪 病位:“阳位”,即头面、肌表。 病症特点:“其性开泄”。即皮毛腠理开泄,多见汗出、恶风等症。,2、风性主动,善行数变 病位:“善行”,即游移不定,行无定处。 病症特点: (1)“数变”:即发病迅速,变化无常。 (2)“主动”:即常见一些动摇不定的症状,如抽搐、震颤等。,3、风为百病之长 病症特点: (1) 致病广泛 (2) 易兼邪致病,(二)寒 为冬季的主气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病因属性:阴邪 病症特点:“易伤阳气”,即多见有恶寒、肢冷、吐泻清稀、脘腹冷痛等寒象。,2、寒性凝滞(主痛) 病症特点:“凝滞”即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如头身肢节疼痛,遇寒尤甚,得温则减。,3、寒性收引 病症特点:“收引”即筋脉、经络、肌表等收缩牵引。如肢体曲伸不利。,(三)暑 为夏季的主气,致病仅见于夏季。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病因属性:阳邪 病症特点:“炎热”即多见高热、面赤、汗出、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病症特点:“升散”、“伤津耗气”即多见腠理开泄而多汗、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小便端赤、大便干结、气短神疲等症。,3、暑易夹湿 病症特点:除暑邪致病特点外,兼见湿邪致病特征,如头重如裹、身体困重、大便泄泻、舌苔厚腻等症。,(四)湿 是长夏的主气。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病因属性:阴邪 病症特点:“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即见有脘腹痞满、脘腹冷痛、水肿泄泻等症。,2、湿性重浊 病症特点:“重浊”。“重”即沉重感的症状,如头重如裹、身体困重。“浊”即湿邪致病其分泌物与排泄物多呈秽浊不清之态,如面垢眵多、浊涕浓痰、泻下脓血、女子带下等。,3、湿性粘滞 病症特点:“粘滞” (1)湿邪致病,多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 (2)湿邪致病,症状表现多滞涩不爽。,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病位:“趋下”、“阴位”,即症状多见于腰以下部位。,(五)燥,秋季的主气。有温燥与凉燥之分。 1、燥为阳邪,其性干涩,易伤津液 病因属性:阳邪 病症特点:“干涩”、“易伤津液”即多见口鼻干燥、两目干涩、皮肤干燥、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津液不足之症。,2、燥易伤肺 病症特点:“易伤肺”,即燥邪为病常见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症。,(六)火(热),为夏季的主气。又称温热火邪。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病因属性:阳邪 病位:“上”即头面。如口舌生疮、牙龈肿痛、面红目赤。,病症特点:“炎(热)”即常见高热、大汗出、肌肤灼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火热证象。,2、易伤津耗气 病症特点:“伤津耗气”,即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大便干结等津伤及少气懒言、神疲乏力之症。,3、易生风动血 病症特点: (1)“生风”即见有肢体震颤、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筋脉拘急之症。,(2)“动血”即常见吐血、鼻血、牙龈出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