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药学解表药.ppt_第1页
课件:中药学解表药.ppt_第2页
课件:中药学解表药.ppt_第3页
课件:中药学解表药.ppt_第4页
课件:中药学解表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 解表药,一含义: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的药物。 二性能与适应证 温 1.性味辛 凉 2.归经肺、膀胱经 3.作用发散表邪(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另外:宣肺止咳平喘、透疹、利水、止痛等。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4.适应证外感表证(恶寒或恶风,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肺气不宣喘咳。 风湿痹证。 疹毒不透或表邪郁闭透发不畅。 水肿兼有表证或腰以上肿。 疮疡初起有表证者(使在肌表之毒邪随汗外泄。内经:“汗之则疮已。”),三分类与配伍 发散风寒药发散力强风寒表证 1.分类 发散风热药发散力弱风热表证 2.配伍 兼咳喘化痰止咳平喘药 热甚清热药 湿重祛湿药 正虚扶正药,四使用注意 1.煎药时间不宜太长。 2.表虚自汗、阴虚发热、失血及热病后期慎用或忌用。 3.久患疮痈、淋证慎用或忌用。 4.用量 春夏轻 季节 秋冬重 南方轻 地域 北方重 伤阳 5.勿过汗 伤阴,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本类药物多味辛性温,发散之力较强,以发散风寒邪气为主要作用。主要用于风寒表证。部分药物还兼有祛风止痒、止痛、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消疮等功效,又可用于风疹瘙痒、风湿痹证、咳喘及水肿、疮疡初起等兼有风寒表证者。,麻 黄,麻 黄,【来源】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草质茎。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处方名】麻黄、炙麻黄。 【药性】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应用】 恶寒重发热轻 1.发汗解表外感风寒 表实证 无汗脉浮紧 风寒外束杏仁、甘草 2.宣肺平喘肺气失宣咳喘 热邪壅肺生石膏,桂枝,肺有寒饮细辛、干姜,3.利水消肿水肿实证而有表证者白术 另; 风湿痹痛 散寒通滞 阴疽流注,开腠理,透毛窍麻黄油刺激汗腺分泌 上外 宣肺平喘麻黄碱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下利水消肿假麻黄碱利尿 外合皮毛外感风寒表证表解汗发 肺主宣发、肃降肺气不宣咳喘喘平肺宣麻黄 肿消尿利 水之上源水液代谢失常水肿气肺降肃,【用法用量】煎服,210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宣肺力强,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慎用。高血压(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失眠患者(兴奋中枢神经)亦当慎用。,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 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味辛温),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桂 枝,肉桂,桂枝及饮片,【来源】为樟科植物肉 桂的嫩枝。切段,生用。,桂枝,【处方名】桂枝、嫩桂枝、桂枝尖。 【药性】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应用】 无汗表实麻黄 1.发汗解肌外感风寒表证 有汗表虚白芍 脾阳不运痰饮内停茯苓、白术 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水肿-茯苓、 2.助阳化气 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 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 阳虚阴寒上冲奔豚气白芍,“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肝郁化热气冲,可用奔豚汤养血平肝,和胃降逆; 外邪致阳虚寒逆引起气冲的,宜外灸核上以散寒除邪,内服桂枝加桂汤调和阴阳,平冲降逆; 误汗阳气受伤,水饮有上冲之势的,治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培土利水,以防冲逆。 奔豚汤:甘草、川芎、当归、 半夏、 黄芩、 生葛、 芍药、 生姜、 甘李根白皮。,胸阳不振,心脉瘀阻 胸痹心痛枳实、薤白 中焦虚寒脘腹冷痛白芍 3 .温通经脉-寒凝血滞 血寒瘀阻经闭腹痛当归 风寒湿痹,肩臂疼痛附子,【用法用量】310g。治风湿性关节疼痛,有时须用至30g左右,但须审慎使用。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血热妄行者均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同发汗解表,治外感风寒,风湿痹痛 麻黄发汗力强,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 汗,又能平喘利尿,治咳喘实证水肿。 异 桂枝发汗力缓,有汗无汗均可,又能温 经通阳,治胸痹、胸痛,经寒瘀滞 腹痛及痰饮水肿。,麻黄 桂枝,紫苏,苏叶,苏梗,紫 苏,【功效应用】 兼咳嗽杏仁、前胡 1.解表散寒外感风寒轻症 兼胸闷香附、陈皮 偏寒藿香 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属痰结半夏 2.行气宽中 妊娠呕吐陈皮、砂仁,偏热黄连,紫 苏,【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茎、叶。原名“苏”,以其功用得名。本草纲目言:“苏,舒畅也,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因其背色紫,故食疗本草称之为“紫苏”。其叶称紫苏叶,其茎称紫苏梗。生用。 【处方名】紫苏、紫苏叶、紫苏梗。 【药性】辛,温。归肺、脾经。,【用法用量】煎服,510g。不宜久煎。治鱼蟹中毒可用至3060g,煎服。 紫苏梗 为紫苏的茎。性味辛、甘,微温。 归肺、脾、胃经。功能宽胸利膈,顺气安胎。适用于胸腹气滞、痞闷作胀及胎动不安、胸胁胀痛等症。,生 姜,姜,【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新鲜根茎。,生 姜,【处方名】生姜、煨姜。 【药性】辛,温。归脾、胃、经。,【功效应用】 轻症单用 1.发汗解表外感风寒表证 作辅助药 2.温中止呕胃寒呕吐姜半夏、干姜 3.化痰行水温肺止咳风寒咳嗽,痰白而稀 半夏、天南星 4.解毒 鱼蟹中毒紫苏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捣汁服。 【使用注意】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生姜味辛性温,能散寒邪,发汗解表,对感冒轻症可单用煎服,在复方中所作为辅助药。善温中止呕,前人称之为“止呕圣药”,因其性温,又能化痰行水,故对胃寒及痰饮呕吐最宜,经配伍亦可用于其他呕吐。对寒痰量多而清稀者,亦常配伍,又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可用于炮炙药物以减低其毒性,又治食鱼蟹中毒,腹痛呕吐。,海洲香薷,香薷段,香 薷,【来源】为唇形科植物江香薷的地上部分。 【处方名】香薷,【药性】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应用】 外感于寒-恶寒- 发热头痛无汗 1.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内伤于湿腹痛吐泻 2.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单味浓煎 或配白术,厚朴 扁豆,【用法用量】煎服,310g。利水退肿须浓煎。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阳暑证当忌用。 香薷既能入肺走表散在表之风寒,又能入脾胃以化在里之湿浊而和中。但长于发汗,多用于夏季外感表证之无汗者,故前人有“夏月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之说,因其外能散风寒,内能化湿浊,故善治夏月外感于寒,内伤于湿,阳气被阴邪所遏,见有恶寒发热,胸闷无汗及腹痛吐泻等阴暑等证。,荆芥 / 饮片 / 荆芥穗,荆 芥,【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地上部分。生用或炒炭用。,本药又名“姜芥”,以气味而得名,“气味辛香,如姜如芥,其称荆芥者,姜芥声讹写”。 【处方名】荆芥、荆芥穗、荆芥炭、芥穗炭。 【药性】辛,微温。归肺、肝经。,【功效应用】 风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 防风、羌活 1.发表散风:外感表证 风热:发热中恶寒轻,目赤咽痛 薄荷、连翘、菊花 麻疹、风疹蝉蜕、薄荷、牛蒡子 2.透疹消疮 偏风寒羌活 疮疡初起 偏风热银花、连翘,吐血、衄血侧柏叶 3.止血 崩漏棕榈炭、茜草炭 【用法用量】510g。生用不宜久煎;止血须炒炭用,便血地榆、槐花,荆芥虽性温,但温而不燥,无温燥伤阴之弊,性较平和,以祛风为主,感冒风邪不论风寒风热均可应用。又能入血分,以散血分风热,对风热 郁滞于上所致的头痛、目赤、咽 喉肿痛尤为相宜。古人有:“咽 痛必用荆芥”之语。炒炭后性变 苦涩,有止血作用,可用于失血 证。,防 风,【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本品以功用而得名,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显,故名之。切片,生用。 【处方名】防风、关防风、口防风。 【药性】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功效应用】 风寒:恶寒、头痛、身痛荆芥 解表外感表证 风热:发热、头痛、咽痛、目赤 荆芥、薄荷、连翘 祛风 胜湿止痛风湿痹痛,肌肉关节疼痛羌活、秦艽 止痉破伤风牙关紧闭,抽搐痉挛白芷 另肝脾不和,腹痛泄泻白芍、白术、陈皮(痛泻要方),【用法用量】煎服,510g,或入酒剂或丸散用。 【使用注意】本药主要用于疏散外风,凡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慎用。 防风性浮升散,善行全身,以祛风为主,微温而不燥,甘缓而不峻,发汗力较弱,前人(李杲)称为“风药中润剂”,风寒风热均可用。因兼能祛风胜湿止痛,故外感见有头痛、身痛症状明显者尤宜。可去周身之风,尤善祛在表在上之风邪,兼能胜湿止痛,为治风病之常用药。,发汗力较强,又能散邪 消疮肿 荆芥 祛风解表治外感表证 风寒风热均宜 防风 祛风力胜,又能胜湿 止痛、止痉,用于风 湿痹痛、破伤风,紫苏 荆芥 紫苏 散寒力强,偏入气分,又能行气宽 发汗解表 中,止呕安胎 荆芥 祛风力强,偏入血分,又能散血分风 热,炒炭能止血,羌 活,【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羌活及宽叶羌活的根茎及根。切片,生用。本草纲目曰:“羌,古族名,主要分布在今甘、青、川一带,药以羌中来者为良,故有羌活之名。”,【处方名】羌活、川羌活、西羌活。 【药性】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功效应用】 1.解表散寒: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白芷 关节肌肉疼痛 2.祛风胜湿止痛:风寒湿痹 肩背酸痛,防风,【用法用量】煎服,310g。一般用治外感宜轻用,用治风湿宜稍重,但剂量均不宜过大。 【使用注意】本品升散温燥,易伤阴血,故气血不足、阴虚咽燥者不宜用。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羌活气味雄烈,辛苦温燥,升散发表作用较强,既长于表散肌表风寒湿邪,又能通利关节而止痛。故对外感风寒或风湿所引起的头痛、身痛较重者,或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等证皆可应用。尤对上半身肌肉风湿痛,脊背强痛,或腰背部肌肉有自觉畏冷挛缩者,用之最宜。唯升散温燥之品,易于伤阴耗血,故凡非风寒湿邪而属气血不足之证,以及外感伴有咽喉干燥者,均应忌用。治头痛善治后脑痛(太阳经循行后脑)。,【来源】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根。切片,生用。 【处方名】白芷、香白芷、杭白芷。 【药性】辛、温,归肺、胃、大肠经。,白 芷,【功效应用】 1.解表散寒外感风寒,头痛、鼻塞细辛 风寒川芎 头痛,眉棱骨痛 风热黄芩 风寒细辛、荜茇 齿痛 风热生石膏、升麻 2.祛风通窍止痛 鼻渊头痛苍耳子、辛夷 风湿痹痛-苍术、川芎 胃脘痛甘草,寒湿白术、干姜 3.燥湿止带带下增多 湿热黄柏 乳痈贝母、瓜蒌 蒲公英、青皮 4.消肿排脓疮痈肿毒 痈肿疮疡红肿热痛双花,【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温燥,能耗血散气,故凡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 白芷辛温芳香,辛散祛风,温燥散寒除湿,芳香化湿通窍。入肺胃经,入肺走表以祛在表之风寒,善能止痛,肺开窍于鼻,辛香走散上达以通窍,而止痛通窍之功尤著。白芷虽入肺胃二经,但以足阳明经为主。足阳明经脉循行头面,故为治风寒引起的前额痛、眉棱骨痛、齿龈肿痛、鼻渊等头面诸疾之要药,尤善治眉棱骨痛。,借其辛散香燥之性以散结而有消肿排脓、燥湿止痒之功,故亦为外科疮痈(尤其是乳痈)、妇科寒湿带下以及皮肤病、风湿瘙痒等证的常用药。 白芷配防风能祛风散寒解表,伍川芎能祛风止痛而善治头痛,与苍耳子、辛夷同用则善通鼻窍治鼻渊头痛,与细辛合用亦有通窍止痛之功,与甘草配伍善治胃脘疼痛。风火牙痛配石膏;湿热带下配黄柏。,细 辛,【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生用。本草图经:“其根细而味极辛,故名之曰细辛。” 【处方名】细辛、北细辛、辽细辛。,细 辛,【药性】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功效应用】 风寒感冒头痛、鼻塞、流涕防风、羌 活 1.解表散寒 阳虚外感恶寒发热脉反沉麻黄、附子 头痛风寒羌活、白芷、川芎 风冷川乌 2.祛风通窍止痛牙痛 胃火生石膏 风湿痹痛羌活、防风 鼻渊鼻塞、头痛、流涕白芷、辛 夷、苍耳子、薄荷 3.温肺化饮寒饮伏肺咳嗽痰的清稀麻黄、半夏、 干姜,【用法用量】煎服,13g;散剂每次0.51g。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肺燥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细辛辛温燥烈,能外散风寒,内化寒饮,上疏头风,下通肾气,并能开窍,又能止痛。故为治风寒头痛、鼻渊头痛、牙痛之常用药物,亦治风湿痹痛。并为治寒饮伏肺之咳喘的良药。,虽有解表之功,但一般外感表证应用不多,而以外感风寒头痛、身痛多用。若外感风寒,内有水饮之证,用之更为适宜。入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配麻黄以发表散寒,伍附子以温经祛寒,共奏助阳解表之功,以治阳虚外感。辛热之性,以治寒证为主,但与寒凉药同用,又可治某些热证,如配生石膏治胃火牙痛,配黄连治口舌生疮等。辛热燥烈之品,昔有“细辛用末不可过半钱匕”之说,过量易引起中毒,故用量不宜过大,研末服更应注意。且气虚多汗、阴虚阳亢头痛、阴虚肺热咳嗽均忌服。,藁 本,辽藁本,藁本及饮片,【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藁本和辽宁藁本的根茎及根。切片,生用。 【处方名】藁本、香藁本。 【药性】辛、温。归膀胱经。,1.散寒解表感冒风寒,头痛、恶寒、无汗羌活、 防风、细辛 风寒 头痛、偏头痛 羌活、川芎 2.祛风胜湿止痛巅顶后脑俱痛 风湿 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羌活、独活,【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本药辛温香燥,凡血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头痛忌用。,藁本辛温升散,以祛风散 寒,入足太阳经兼通督脉,善 达巅顶,故感冒风寒见有头痛、 身痛者尤宜,治头痛、偏头痛、 身痛者风寒、风湿皆宜,尤为 巅顶局部性头痛的常用药。,苍耳子,苍耳子炒苍耳子,【来源】菊科植物苍耳成熟带总苞的果实。炒用。 【处方名】苍耳子。 【药性】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功效应用】 鼻渊时流浊涕辛夷、白芷 1.散风寒,通鼻窍 风寒头痛防风、白芷、藁本 2.祛风湿止痛风湿痹痛,四肢拘挛威灵仙、川芎、 苍术、肉桂,【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丸散。 【使用注意】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易致中毒。 苍耳子虽为发散风寒药,但长于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多因其有小毒,大量服用有中毒的危险,故不可过量服用。用于鼻渊和风湿痹痛,风寒外感之恶寒发热则较少应用。,辛 夷,【来源】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玉兰或武当玉兰的花蕾。生用。 【处方名】辛夷。别名:木笔花。 【药性】辛,温。归肺、胃经。,风寒感冒,头痛,鼻塞细辛 散风寒通鼻窍 头痛鼻塞偏风寒苍耳子 鼻渊不闻香臭 鼻流浊涕偏风热薄荷,【用法用量】煎服,310g。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包煎。 【使用注意】鼻病因于阴虚火旺者忌服。 辛夷虽为发散风寒药,但一般外感表证较少应用。由于其善散肺经风寒而通鼻窍,故为治鼻流浊涕,不闻香臭之鼻渊的专药,常与苍耳子等配伍,有较好疗效。,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本类药物味多辛苦而性寒凉,以发散风热为主要作用,其发散之力较弱。主要用于风热外感及温病初起邪在卫分证。部分药物兼有清头目、利咽喉、透疹、止咳等作用,又可用于风热所致的目赤多泪、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以及风热咳嗽等。,薄 荷,【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茎叶。 【处方名】薄荷、苏薄荷、南薄荷、薄荷叶。 【药性】辛,凉。归肺、肝经。 外感 风热 1.疏散风热 温病 初起,发热重,恶寒轻,无汗, 头身痛荆芥、双花,头痛、目赤桑叶 风热上犯 咽痛荆芥、牛蒡子 3.透疹麻疹、风疹蝉蜕、葛根 4.疏肝解郁肝气郁滞柴胡、白芍 另能:解暑发热、头昏、口渴、小便短赤 止痒痒疹地肤子,水煎外洗,2.清头目 利咽喉,【用法用量】煎服,36g,不宜久煎。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表虚自汗者不宜应用。,牛蒡子,药 材,【来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种子。本草原始:“其根叶可饲牛”,故有牛蒡之名,其子则名牛蒡子。本草图经:“恶实即牛蒡子也外壳如栗梂,小而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谓之鼠粘子。”本草纲目:“其实状恶而多刺钩,故名(恶实)。术人隐之,呼为大力子也。” 【处方名】牛蒡子、大力子。 【药性】辛、苦,寒。归肺、胃经。,咽喉肿痛薄荷 咳嗽吐痰不利桔梗 风疹瘙痒蝉蜕、薄荷 麻疹透发不畅薄荷、升麻 透疹解毒 热毒疮肿初起未溃蒲公英 痄腮板蓝根,外感风热 表证兼见,疏散风热 宣肺祛痰 利咽消肿,【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使用注意】其性滑利,气虚便溏者忌用。 同疏散风热,利咽透疹。治外感风热表证, 薄 荷 咽痛,麻疹透发不畅。 牛蒡子 薄荷善清利头目兼能舒肝常用于风热 异上攻头痛、目赤、咽痛等及肝郁气滞证。 牛蒡子另能清肺解毒常用于肺热咳嗽 咯痰不爽及痈肿疮毒便秘等证。,蝉蜕,【来源】为蝉科昆虫黑蚱若虫羽化时的蜕壳。 【处方名】蝉蜕、蝉退、蝉衣、净蝉衣。 【药性】甘,寒。归肺、肝经。,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发热 头痛薄荷、连翘、菊花 风热上攻咽痛音哑薄荷 麻疹初见或疹出不畅薄荷、牛蒡子 2.透疹止痒 风疹,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荆芥 3.明目退翳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翳膜遮睛菊花 感冒烦躁,夜啼不安薄荷、钩藤 急热惊风牛黄、黄连、僵蚕 破伤风天麻、僵蚕、全蝎,4.息风解痉,1.疏散风热 利咽开音,【用法用量】煎服,36g,或入丸散。祛风解痉时可用至1530g。 【使用注意】名医别录有“主妇人生子不下”的记载,故孕妇当慎用。,幼儿纯阳之体,气血未充,神经系统尚未健全,对药物非常敏感,容易出现动风症状。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蝉蜕上半截与下半截有动风(兴奋)与熄风(抑制)之别;整体虽能中和,仍然稍偏于兴奋。如成人患风疹失音,用蝉蜕上半截250g煎服,个别患者夜间有兴奋现象,不易入眠。因此,幼儿夜啼、惊痫、破伤风症当用蝉腹。” 动物实验证明,蝉衣之头足解热作用明显;蝉衣身的止痉作用最强,与戊巴必妥钠有协用作用。所以蝉衣用于疏散风热及镇静时,无必要去头足;而用于抗惊厥时,则以去头足为宜。,升降散 【来源】伤寒温疫条辨卷四。 【组成】白僵蚕(酒炒)6克 全蝉蜕(去土)3克 姜黄(去皮)9克 川大黄(生)12克 【用法】共研细末,和匀。据病之轻重,分24次服,用黄酒,蜂蜜调匀冷服。中病即止。 【功用】升清降浊,散风清热。,桑 叶,【来源】为桑科植物桑树的叶。生用或蜜炙用。 【处方名】桑叶、霜桑叶、冬桑叶、炙桑叶。 【药性】苦、甘,寒。归肺、肝经。,风热感冒 发热、头痛、咳嗽菊花 温病初起 肺热咳嗽石膏、黄芩 轻沙参 燥热咳嗽干咳少痰 麦冬,1.疏散 风热,2.清肺润燥,肝阳眩晕菊花、石决明、白芍 肝经风热、肝火上攻目赤涩痛菊花 肝肾不足,眼目昏花黑芝麻 此外,能凉血止血血热妄行吐血、衄血 【用法用量】510g,水煎服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肺燥咳嗽可用炙桑叶。,3.平肝明目,菊 花,菊花,杭菊花,怀菊花,【来源】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生用。 【处方名】菊花、杭菊花、白菊花、黄菊花。 【药性】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风热感冒 1.疏散风热 温病初起 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石决明、牛膝 2.平肝 肝风实证痉厥抽搐羚羊角、钩藤 肝经风热、肝火上攻目赤肿痛夏枯草 3.明目 肝肾不足,目暗昏花枸杞子、熟地 4.清热解毒疔疮肿毒金银花,发热、头痛、咳嗽桑叶,【用法用量】煎服,510g。 黄菊花偏疏散风热,白菊花偏平肝、清肝明目。,桑叶 菊花 同: 桑叶疏散风热外感风热表证 肝热、肝火之目赤肿痛多泪 菊花清肝明目肝阳上亢头痛、目眩 肝肾阴虚之目视昏花 异: 桑叶清疏之力较强,另能清肺止咳肺热肺燥咳嗽 菊花清疏之力较弱,平肝之力较胜,兼能益阴肝 阳上亢、肝肾阴虚头晕、目眩、视物不明多用,蔓 荆 子,单叶蔓荆,蔓荆子,【来源】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成熟果实。生用或炒用。 【处方名】蔓荆子。 【药性】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功效应用】 外感风热头痛、偏头痛川芎、薄荷 眼目昏暗菊花、决明子 风热上扰 目赤肿痛菊花 风火牙痛生石膏 另能:祛风湿风湿痹痛,筋脉拘挛,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用法用量】煎服,59g。 蔓荆子轻浮升散,主散头面风热,并能止痛,善治风热头痛,尤宜于头部两侧近太阳穴处头痛。,张元素:“治头痛,太阳则羌活,少阴则细辛,阳明则白芷,厥阴则川芎、吴茱萸,少阳则柴胡,用者随经不可差,细辛香味俱细而缓,故入少阴,与独活颇相类。” 羌 活 羌 活 后脑痛 白 芷 白 芷 前额、眉棱 治头痛 偏治风寒头痛 骨痛 藁 本 藁 本 巅顶痛 细 辛 细 辛 少阴头痛 蔓荆子 蔓荆子偏治风热头痛两太阳穴附 近痛,柴 胡,【来源】为伞形科多年草本植物柴胡(北柴胡)和狭叶柴胡(南柴胡)的根或全草。生用或醋炙用。 【处方名】柴胡。 【药性】苦、辛,微寒。归肝、胆经。,【功效应用】 表证发热(发热重)石膏 1.疏散退热 少阳证寒热往来黄芩 胸胁胀痛香附 2.疏肝解郁肝郁气滞 月经不调白芍,神倦发热 食少便溏 久泻脱肛 胃、子宫下垂,3升举阳气气虚下陷,【用法用量】煎服,310g。用于退热时可加至1524g。疏肝解郁宜醋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升散又能耗伤阴血,故真阴亏损、肝阳上亢者忌用。 柴胡有轻清上升,宣透疏达之性,长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是治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的主药。因味辛入肝,能条达肝气,疏理气滞,又能升举清阳之气,故亦为肝气不舒,胸胁胀痛及清阳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等常用之品。唯其性升发,阴亏而阳亢之证忌用。,升 麻,药材,升 麻,【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根茎。生用或炙用。 【处方名】升麻、炙升麻。 【药性】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斑疹初期,透发不畅葛根 1.解表透疹 风热感冒头痛、咽痛白芷 胃火亢盛牙龈肿痛、口疮 2.清热解毒 皮肤瘙痒、疮疡 久泻脱肛、子宫、胃下垂 3.升举阳气中气下陷 崩漏下血(气虚不摄),【用法用量】煎服,310g。解表宜生用,升举阳气宜炙用。 【使用注意】因本品具升浮之性,凡阴虚阳浮、热盛火旺、喘满气逆及麻疹已透者,均当忌用。 升麻轻清升透,长于解肺胃邪毒,升举脾胃清阳之气,故可治阳明头痛,斑疹不透,喉痛口疮,以及中气下陷证。由于本品之发表,是善发阳明肌腠之邪,解毒是解时令疫疠之毒,故须邪郁肌表,时令疫毒之在表者,用之最宜。若单纯表证,则较少应用。用量不宜过大。且阴虚阳浮,喘满气逆及麻疹已透者应忌用。若用于升举阳气,可蜜炙用。,葛 根,野葛,粉葛根,葛根饮片,【来源】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根。生用或煨用。 【处方名】葛根、粉葛根、甘葛根。 【药性】甘、辛,凉。归脾、胃经。,风寒麻黄、桂枝 1.解肌退热 风热柴胡、黄芩 2.透疹麻疹不透或疹出不畅升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