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总结.doc_第1页
地球科学概论总结.doc_第2页
地球科学概论总结.doc_第3页
地球科学概论总结.doc_第4页
地球科学概论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部分1、 地球科学(地学)、地质学及地理学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的主要内容。答:地球科学:认识、研究地球的科学。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地球,包括固体地球本身及其外部圈层(如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地质学:是研究固体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质作用过程、形成演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地质学研究的主体对象:是固体地球,当前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地壳和岩石圈( 200km),并逐步向地球深部发展。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固体地球(重点是地壳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地质作用过程、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地理环境及其结构、分布和演变规律,并且涉及自然和社会两个领域及其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 地球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程序。答:地球科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野外调查,仪器观测,大地测量,航空航天和遥感技术,实验室分析、测试与科学实验,历史比较法,综合分析,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地球科学研究的程序:资料收集,归纳、综合和推论,推论的验证。3、 地球科学、尤其是地质科学研究的意义。答:(一)地球科学的的研究意义:地球科学是人类在实践和应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其研究首先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意义:(1)地球科学在寻找、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中起着巨大作用;(2)地球科学在指导人类如何适应、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及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3)地球科学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它承担着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使命;它的研究对人类正确的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重要作用;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当代自然科学的一些重大基本理论问题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二)地质学的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揭示整个地球的形成、演化规律。因此,其研究成果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应用意义:(1)寻找、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2)指导人们适应、保护、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以及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工程、灾害、环境)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4、 地球的真实形状和旋转椭球体(扁球体)的概念,确定地球表面形状和大小的主要参数。答:通常所说的地球形状是指大地水准面(是指由平均海平面所构成并延伸通过陆地的封闭曲面)所圈闭的形状。旋转椭球体:绕通过一个具有特定长轴和短轴的椭圆的短轴或长轴旋转而成的球体。旋转椭球体的半短轴,称短半径或极半径,以b表示;它的半长轴,称长半径或赤道半径,以表示。确定地球表面形状和大小的参数:地球形状和大小主要数据为:赤道半径:6378.137 km;两极半径:6356.752 km;平均半径:6371.012 km扁 率:1/ 298.257;赤道周长:40 075.7 km;子午线周长:40 008.08 km表 面 积: 5.101108 km2;体 积:10 832108km35、 地球表面形态特征及主要类型,地形和地貌有何区别?答:(1)地表形态在宏观上最重要的两个特点:第一、地表最大的地形区划是海、陆的划分。大陆和海底不仅仅是高度不同,从宏观上看,都具有平面的特点,分别代表了两个高低不同的平台。大陆平台大致高800米左右,海底则以深4000多米为平面主体。两者相差约5000米左右。这个高差远远超过海、陆内部的一般相对高差。表明,大陆和海洋的深部地质一定有着重要的区别。第二、海底、陆地,都有许多线状的地形,如大陆和水下的山脉、海底的深沟等。它们之间则是相对较平坦的地块。地表形态是由特高或特低的“条条”与相对平坦的“块块”镶合而成。这种“条条块块”反映了地下地质情况的基本格局。这些线状地带,是地质构造最复杂、地壳最不稳定的地带,而它们之间的地块则相对较稳定,地质构造也较简单。(2)陆地地形特征:山地:海拔较高(500米),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称为山地。一般海拔500一1000米者为低山;10003500米者为中山;3500米者为高山。除了个别孤立的火山外,绝大多数山地呈线状延展,称为山脉。山脉是地壳运动使地表隆起的结果,可分为:褶皱山:岩层剧烈褶曲,一般认为是地壳受挤压、缩短的部位,如喜马拉雅山、秦岭、祁连山等以及阿尔卑斯山等都是著名的山脉。断块山:山脉两侧或一侧为高角度大断裂,使整个山脉作为断块抬升形成,如沂蒙山、太行山等山脉。平原:平原是较大的平坦地区,一般海拔200米,其内部相对起伏多不超过数十米。典型的平原一般为冲积平原,如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等。主要为巨厚的松散沉积物覆盖,其下伏基岩表面有时有较大起伏,表明原来是个低洼下沉的地区,以后被沉积物填平成平原。还有少数不很典型的平原,其上面的松散层很薄,许多地方基岩直接出露。如加拿大东部广阔的低地,我国淮河中下游。高原:海拔较高(500600米),表面较平坦,或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高原为近期大面积整体隆起上升的地区。如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东、南、西三面均为地震较多、活动性较强的地带,地表被新生代的黄土覆盖,表面平坦,但由于地势高,被地表水系冲刷出许多很深的沟谷,实际上是一个上升了的平原。高原这个术语在地形和成因上不十分严格,如青藏高原内部还有唐古拉、念青唐古拉等山脉,实际上是密集并排的活动带。裂谷系:大陆上有一些宏伟的线状低地,许多地质和地球物理证据表明,这些地带是地球表面的巨型裂隙,地壳在这些地方被拉张而裂开,称为裂谷或大陆裂谷系。丘陵:丘陵为有一定起伏的低矮地区,般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差只有几十米而不超过200米。如我国中、南部的许多地区。丘陵的特点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从成因上看,可以是山地发展的晚期,向平原方向转化;或者是正在向山地转化的平原。总之,是山地到平原的过渡产物。(3)海底的地势特征:大量海洋考察证实,海底同样具有平原、高峻的山脉和深陡的裂谷,而且比大陆更为宏伟壮观。最重要的地形单元有以下5种:洋脊或洋中脊:海底的山脉泛称海岭,其中最主要的是那些现在经常有地震、正在活动的海岭,称为洋脊或洋中脊。海沟:海底的长条形洼地,泛称海槽,其中较深且边坡较陡者称海沟。海沟的深度一般超过6000米,是地球表面最低的地段。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海底的主体,约占海底面积45,由洋脊两侧向外展布,一般深4,000一5000米。大洋盆地比较平坦,有一些低缓起伏。分为深海丘陵和深海平原两种单元。岛屿和海山:海洋中的岛屿有的是微型的大陆,有的则是被海水淹没的大陆露在水上的残留部分,如海南岛及许多大陆架上的岛屿;然而为数众多的还是在大洋盆地的岛屿。 大陆边缘: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和岛弧第二章 地球的外部圈层6、 地球外部由哪三大圈层组成,它们是如何相互关联、影响、渗透和作用,并共同促进地球外部环境演化的。A地球外部由三部分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是包围着地球的气体,厚度在几万公里以上,以地球表面的大气最稠密,向外逐渐稀薄,过渡为宇宙气体,没有明确的上界。大气成分随高度而不同。100公里高度以下的大气是空气,由18种气体混合组成,主要成分是N2和O2,次要成分CO2、 O3、 H2O等。水圈是地球表层的水体,陆地水和海洋水是水圈的两大组成部分,此外在大气下层和生物中也含有水分。它们的物质成分和物理性质是有差别的。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在大气圈10公里高空、地壳3公里深处和深海底都发现有生物存在,大量生物集中在地表和水圈上层。B相互联系和作用:它们通过大气的运动、水圈的循环(主要有自然循环和人为循环两种形式,实际上,自然界的水循环是很复杂的,有不同规模、不同尺度、不同形式的水循环,不仅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水循环,还有岩石圈与地球三个外部圈层的水循环。)7、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分布的,从大气环流格局分析我国西北大区大面积沙漠和黄土地貌及沙尘暴的成因。(一)A在平滑、均匀的地球表面上,气压水平分布表现出纬向带状。地球上的水平气压带有七个,它们是: 2个极地高压带:分布在北极和南极极区,是空气受冷收缩、积聚,而高 空气流辐合,质量增多,在低空形成的高压带。冬季强度增大,范围扩展;夏季势力减弱,范围收缩。 2个副极地低压带:分布在南、北纬60及其两侧。是因高空气流辐散、质量减少在低空形成的低压带。 2个副热带高压带:分布在南、北纬2030 的强大高压带,是自低纬高空向极流动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发生质量辐合形成。它随季节南、北移动达几个纬度,活动范围约占地球的一半,是对大气环流影 响最大的气压带。 1个赤道低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由于终年高温,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高空向两侧外流,引起气柱质量减少,低空形成低压带。全球七个纬向气 压带排列规则,而且高、低压带交错分布。 气压带可随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南北平移。 B风带,共有六个,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和东北(南)信风带,南北半球相似。 其产生原因主要是三圈环流,分别为: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在简化后(认为大气在均匀地面上运动),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产生大气的三圈环流,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作用下,使得030处近地面为东北风,即东北信风。同理,产生了剩余的几个风带。同时,在海路热力差异和地形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如西伯利亚高压一样的高(低)压中心,随季节变化,出现了季风环流(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置移动也是成因之一)。(二)由于大气环流的结果,在全球近地面大气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地表地形和海陆分布特点可使局部地区的大气环流模式发生变化。例如,由于高耸的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阻挡作用,明显的改变了我国西部地区的大气环流结构,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使我国西部逐渐沙化的重要原因。8、 地球表面上水的状态、分布及其主要类型?它们是如何循环并不断改造地表形态的。答:(一)自然界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存在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海洋与大陆表层之中。水的类型有:(1)海水;(2)陆地水:地面流水,地下水(包括承压水、潜水和包气带水),湖泊与沼泽,冰川;(3)大气水。(二)水圈的循环可分为自然循环和人为循环,但我们所说的是水的自然循环。水循环是自然水体运动的最基本的特征,他还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海洋表层水体经蒸发作用,一部分水进入大气圈,并运动到陆地的上空,当气温降低时,水蒸气又凝结成雨、雪降到陆地。降落到陆地上的水一部分进入地下成为地下水,另一部分又蒸发回到大气圈,其余部分则以地面流水的形式又回到海洋。这样水就从海洋到陆地再回到海洋完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过程,这称为水圈的大循环。水圈的小循环是指陆地内部或海洋内部的水循环,当然水圈的小循环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更次一级的水循环。实际上,自然界的水循环是很复杂的,有不同规模、不同时间尺度、不同形式的水循环。不仅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水循环,还有岩石圈与地球三个内部圈层的水循环。9、 生物圈的概念及其组成,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由大到小共有哪七种。答: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其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物分类的单位从大到小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第三章 地球的内部圈层10、 固体地球内部分为哪三大圈层,划分依据和深度是什么?岩石圈和地壳有何不同?答:(一)划分依据、深度:地球内部有两个波速变化最明显的界面:第一个界面(VP为7.6 / 8.0 km/s,VS为4.0 / 4.4 km/s)深度不一致,大陆区深,可达70公里;大洋区较浅,最浅不足5公里,简称莫霍面)。 第二个界面(VP为13.32 / 8.1 km/s,VS为7.11 / 0 km/s)深度在地表下约2900公里处,简称古膝堡面。根据这两个界面把地球内部分为三大圈,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再根据次一级界面把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地幔分为上地幔(又分两层)和下地幔,地核分为外核、过渡带和内核。 A(地壳)、B(上地幔上部)、 C(上地幔底部)、D(下地幔)、E(外核)、F(过渡带)、G(内核)。 (二)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地壳由固体岩石构成,下界为莫霍面。地壳的厚度变化很大,大洋地壳较薄,最厚约9公里,最薄处不到5公里,平均厚6公里;大陆地壳较厚,最厚处可达70公里(如青藏高原),平均厚33公里。壳下界起伏不平,平均厚度约16公里。软流圈之上的地壳和上地慢B层合称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部分,厚度变化大。主要有沉积层、花岗质层、玄武质层和超基性层。11、 地球内部由哪些主要物理性质,它们在寻找矿产资源上有何作用和意义。答: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主要有:密度、压力、重力、温度、磁性及弹塑性等。(1) 根据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规律,便可求出地球内部不同深部的重力值;(2) 压力可以反映密度大小的变化;(3) 在地球内部,重力因深度而不同 ;(4) 温度的应用:地表热流值或地温梯度明显高于平均值或背景值的地区称为地热异常区,其可以用来研究地质构造的特征,同时对于研究矿产的形成与分部 也具有重要作用。地热也是一种重要的天然资源,寻找地热可用于发电、工业、农业、医疗和民用等。(5) 磁性:可以辨别方向,可以利用磁异常进行找矿勘探和了解地下的地质情况;(6) 弹塑性:可以根据地表的固体表现的性质是弹性还是塑性来判别对其施加的作用力的性质。12、 矿物的概念及其主要物理性质,六种常见矿物鉴定特征。答:矿物:天然形成的化合物或单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是组成地球的基本物质。矿物的物理性质(鉴定特征)1)外形,矿物常具有一定的外形;2)颜色与条痕,矿物各有不同的颜色,并可因其特殊颜色得名,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比矿物颜色更稳定;3)解理与断口,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方向平面裂开的性质,断口,一些单体矿物受力后不是沿一定的平面方向破裂,而是呈不规则状破裂,这种破裂面称为断口;4)矿物的硬度,矿物抵抗刻划、磨擦的能力;共分10度:滑石1、石膏2、方解石3、萤石4、磷灰石5、长石6、石英7、黄玉8、刚玉9、金刚石10。野外常用:指甲(2.5)、小刀(5.5)、玻璃片(6.5)5)透明度和光泽,透明度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级,决定于晶体中阳离子类型和键性,光泽,矿物新鲜面反射光线的能力。折光率愈大,反射率愈高,光泽愈强。按强弱分玻璃光泽、金刚光泽、半金属(如铸铁断口的光泽)和金属光泽四级。6)比重和密度,比重(重量体积)和密度(质量体积)是有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矿物的比重主要决定于元素的原子量,一般硅酸盐造岩矿物的比重为2.63.5 g/cm3。矿物晶体格架的紧密程度也影响比重,同样成分,在高压下形成的矿物常常具较紧密之晶体格架,比重较大。7)磁性可分为:逆磁性、顺磁性和铁磁性三大类。逆磁性矿物如岩盐等,其磁化率 K0;顺磁性矿物如大多数含铁的硅酸盐;铁磁性矿物、磁化率较高,有的可用普通磁铁吸引。8)熔点低于熔点的温度条件下,矿物才能结晶出来。一般由半径小,电价高的离子所组成的矿物熔点较高,在硅酸盐中,熔点大致按阳离子 Al、 Mg、 Fe、 Ca、 Na、 K的顺序降低。 此外,当有水和挥发性成分( F、Cl等)时,矿物的熔点常明显下降。六种常见矿物特征:A长石:有两组近直交的完全解理区别于石英,同时透明度较石英差,大多数斜长石在解理面上有平行的、直的细纹,碱长石没有,斜长石多呈白色,钾长石常带粉红色,比重:2.542.76;硬度:6B石英:无色,含杂质可有各种颜色。无解理、高硬度(7)、高透明度。晶形可为六方柱状、锥状;比重:2.65;硬度:7。C云母:有一组极完全解理,硬度23,薄片具弹性。D角闪石:根据铁的含量多少,颜色由黑绿、黑褐、深褐、深绿、浅绿至近无色。多呈长柱状、针状等拉长的晶型,平行延长方向具有两组交角近60度的解理,比重2.93.4,硬度5.56.0E辉石:多呈短柱状或粒状,横断面呈八边形或方形,有两组近直交的解理。绿黑色,少数褐黑色。比重3.23.6,硬度。5.56.0F橄榄石:常呈粒状,有时可见很不完整的解理,一般断口贝壳状,在岩石中多为棕-黄绿-橄榄绿色,比重3.33.5;硬度7。13、 自然界与那三大类岩石,它形成于哪种动力地质作用,野外如何识别。答:(一)(1)岩浆岩: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或火成岩。岩浆岩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其形成于岩浆作用,包括喷出作用和冷凝作用。一般按岩石中 SiO2的含量将其分为:酸性岩浆岩,SiO2大于65,浅色矿物为主;中性岩浆岩,SiO2 = 5265,一般浅色矿物稍多于暗色矿物,或大致相等;基性岩浆岩,SiO2 = 4552,一般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大致相等或前者稍多;超基性岩浆岩,SiO2小于45,一般无浅色矿物或极少,主要由暗色矿物组成。(2)沉积岩: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母岩由于海、河、湖等流水以及风、冰川等外力地质作用剥蚀、搬运、沉积而固结形成的岩石。其形成于: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3)变质岩:是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是原来已存在的各种岩石,在特定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矿物成分和组构发生变化,转化再造形成的岩石。变质作用的产生,可以是因为构造运动、岩石被深埋或岩浆侵入等引起。(二)野外识别:沉积岩具有层状构造,层理清楚,有的沉积岩有化石,地表出露有规律性,有明显的地层产状。岩浆岩具有矿物和胶结物之分,斑岩的斑晶和胶结物的成分往往差别比较大,岩石致密坚硬,无层理和解理的块状构造,有的岩浆岩还可以见到俘虏体,地表出露没有规律性,找不到产状。变质岩具有明显的丝绢光泽,片理明显,变余结构清楚,有重结晶现象。片麻岩的黑白相间条带特殊。地表出露比较有规律性14、 解理、层理、节理、片理、片麻理的概念及其成因特征和区别标志。解理:矿物 在外力作用下,沿一定方向破坏,破裂面较光滑的性质。层理:沉积岩受沉积环境影响,沉积物表现出来的成层性。比如:颗粒的大小,颜色等分水平层理、单斜层理、交错层理三种节理:岩体 在内部应力超过岩体强度发生破裂而成。 分(应力来源于如温差等)原生节理;(应力来源于构造作用)构造节理;(应力来源于风化)风化节理片理:变质岩最主要的构造形式,分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眼球状构造,反映变质程度深浅。片麻理:变质岩 粒状矿物与片状或柱状矿物相间排列形成条带状近平行排列的构造。结晶粗大。第四章 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15、 相对地质年代确定的原则有哪几种,如何确定?答:共有三种:A地层层序律: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水平或近水平的,并且总是先形成的老地层在下面,后形成的新地层覆盖在上面,这种正常的地层叠置关系就是地层层序律。它是确定同一地区地层相对地质年代的基本方法。B化石层序律:只能确定同一地区相互叠覆在一起的底层的新老关系。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不同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愈简单,则底层的时代愈老,反之则愈新。利用化石层序律不仅可以确定底层的先后顺序,而且还可以确定地层形成大致时代。C地质体之间的切割律:切割者新,被切割者老。16、 绝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的方法和原理如何?举例说明。同位素地质年龄是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定律,测定矿物或岩石在某次地质事件中,从岩浆熔体、流体中结晶或重结晶后,到现在所经历的时间。同位素衰变定律:任何放射性同位素随时间按指数规律衰减: Nt=N0e-lt衰变常数():即每年每克母同位素产生的子产物的克数。蜕变速度不受外界因素(如压力、温度)的影响,因此只要能测定岩石同位素母体(N0)和Nt的含量就可以计算衰变时间,即岩石形成的绝对年代(同位素年龄)。原理 D测= D0 +Nt(elt -1)常用的方法:U-Pb法、K-Ar法、40Ar-39Ar法、Rb-Sr法、Sm-Nd法、Le-Os法、Lu-Hf、La-Ce、C14法等。例如,铷锶法、铀铅法主要用以测定较古老岩石的地质年龄;钾氩法德有效范围大,几乎适用于绝大部分地质时间,而且由于钾是常见元素,许多常见矿物中都富含钾,因而钾氩法德测定难度降低、精确度提高,应用广泛,14C法由于其同位素的半衰期短,它一般只适用于5万a以来的年龄测定。再例如,人们着手于对地球表面最古老的岩石进行了年龄测定,如格陵兰的古老片麻岩的年龄为36亿40亿a,非洲阿扎尼亚的片麻岩年龄为(38.71.1)亿a等。17、 地质年代表示如何形成的,自老而新划分为几个代(界),意义如何?分解年龄值是多少?生物演化阶段如何?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球演化的自然阶段性为依据,配合同位素地质年龄的测定,对漫长的地质历史进行了系统性的编年和划分,编制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能普遍参照对比的年代表,即地质年代表。18、 如何严格使用表中的时序(宙、代、纪、世、期)和空间序列(宇、界、系、统、群或组),固体地球的岩石目前记录的最老年龄是多少亿年?“宙”是最大一级的地质年代单位,它往往反映了全球性的无机界与生物界的明显演化阶段,每个宙的演化时间均在5亿年以上;“代”是次于“宙”的地质年代单位,它往往反映了全球的无机界与生物界的明显演化阶段,每个代演化时间在5000万年以上;“纪”是次于“代”的地质年代单位,它往往反映了全球的生物界的明显变化及区域性的无机界演化阶段,每个纪演化时间在200万年以上;“世”是次于“纪”的地质年代单位。它往往反映了生物界中“科”“属”的一定变化。“宙”“代”“纪”“世”相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分别为“宇”“界”“系”“统”,如显生宙时期形成的底层称为显生宇;古生代形成的地层称为古生界;寒武纪形成的地层称为寒武系等。岩石地层单位一般包括群、组、段3级。“群”是最大的岩石地层单位,其范围可相当于统系不等,有时甚至可大于系,群与群之间常有明显的地层不整合面分开;“组”一般指岩性较均一或几种岩性有规律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岩石地层单位,其范围通常小于或等于统;“段”是最小的岩层地层单位,通常反映一个组中具有相同岩性特征的某个特殊层位。固体地球的岩石目前记录的最老年龄是西澳大利亚的纳瑞尔山(Mount Narryer)发现的43.6亿年的锆石。19、 何谓地质作用,主要类型有哪些,它们在塑造地表地貌形态中起何种作用,表层地质作用的阶段有哪五种。地质作用为由自然动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甚至整个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与发展的作用。主要类型有表层地质作用和内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尽管能源、作用部位不同,但在促使地壳演化中所起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紧密配合的。在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力作用起着主导作用,通过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不断改造地壳,并使地表产生大陆、海洋、山脉、平原等巨型地形起伏。外力作用则是进一步加工塑造,起着削低高地、填平低洼的作用,力求使地表夷平。地壳就是这样地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而不断地向前发展。表层地质作用主要类型:A风化作用:岩石受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以及地表温度变化的影响,在原地被破坏、分解,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逐渐碎裂,转变为碎石、砂和泥等;B剥蚀作用:地面流水、地下水、风、冰川、湖泊、海洋等在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土壤等的破坏过程,统称为剥蚀作用,剥蚀的产物一般不再停留原地;C搬运作用:剥蚀产物被流水、风、冰川地下水、海洋等搬运走离开原地,迁移到其他地方;D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当场所因条件变化而发生沉淀、堆积,统称沉积作用;E成岩作用:沉积物逐层堆积,下面的沉积物被长期压固、脱水、胶结而变成坚硬岩石的过程。第五章 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20、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风化作用:在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坚硬的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物理的、化学的变化,从而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分为三大类型:物理(机械)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A物理(机械)风化作用: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产生的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B化学风化作用:在地表或接近地表条件下,岩石、矿物在原地发生化学变化并可产生新矿物的过程。C生物风化作用:是指生物对岩石、矿物产生的机械的或化学的破坏作用。21、 风化作用的产物有哪几种,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风化作用产物分为三种:A物理风化作用产物:机械破碎作用,形成碎屑物,粗细不等、棱角显著、没有层次,覆盖在分水岭或滚落至平缓的地区,碎屑成分与下伏母岩一致。B化学风化作用产物:两部分,一部分为能溶于水的可迁移物,一部分为堆积于原地的残积物。易溶物质在水中常以真溶液形式迁移,而部分难溶物质常以胶体形式被迁移。残积物主要为难溶物质、岩石碎屑和风化形成的矿物。C生物风化作用产物:一部分是生物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矿物、岩石碎屑,在成分上与原岩相同;另一部分是生物化学风化作用的产物,生物风化作用的一种重要产物为土壤,一般为灰黑色、结构松软、富含腐殖质的细粒土状物质,具有一定肥力。土壤分为腐殖质层、淋余层、淀积层。地表岩石经物理、化学、生物风化的长期作用,形成由风化产物组成的、分布于大陆基岩面上的不连续薄壳,称为风化壳,一般由于表层和下伏的岩石所经受的风化程度不一样,自上而下分为土壤层,残积层,半风化层和基岩。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有:气候因素、地形因素、地质因素。气候和植被:气候因素包括温度、降雨量和湿度,植被一方面直接影响生物的风化作用,另一方面又间接地影响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过程。地形因素:海拔高度、地形的陡缓、坡向。海拔影响气候的局部变化;地势的陡缓影响地下水位、植被发育及风化产物的保存;阳坡、阴坡的风化作用类型和强度也不一样。地质因素: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和裂隙。岩石成分:即差异风化,由于岩性不同导致风化速度不同,使岩面或地面形成凹凸不平的现象。岩石的结构与构造:矿物颗粒的大小、等粒与不等粒、胶结程度等,构造对岩石风化速度的影响。裂隙:形成球形风化,结构均匀的厚层或块状岩石,若有三组节理把岩石分割成棱角状块体,风化作用特别集中在三组节理相交的棱角部位,棱角逐渐被圆化,形成大大小小的球体或椭球体。22、 剥蚀作用的概念,不同外动力地质作用(河流、地下水、冰川、风及海潮等)的剥蚀作用特点及其形成的地貌和产物。剥蚀作用是指各种运动的介质在其运动过程中,使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其产物剥离原地的作用。一、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因自身的化学动力(溶解力)、机械动力(水力)及携带的泥沙砾石等不断破坏河床的过程。A溶蚀作用:河水是溶剂,河流以溶解方式破坏岩石。B冲蚀作用:河流以水力侵蚀河床,也叫水力作用。C磨蚀作用:河流以携带的泥砂砾石作工具磨损河床。按侵蚀方向,河流侵蚀作用分:下蚀作用:河流侵蚀河床底部岩石,使河床降低的作用。下蚀作用产生“V”字形峡谷;在坡度较大的地段形成水流湍急的急流,高差大的陡坎形成瀑布。下蚀作用在加深河谷的同时,又使河流向源头方向伸长,即向源侵蚀。当某一向源侵蚀较快的河流向上伸长并中途切断另一条河流时,于是就把另一河流上游的河水夺过来,即为河流袭夺。侧蚀作用:河水侵蚀河床两壁或谷坡,使河床左右迁徒和谷坡后退的作用。侧蚀作用形成“U”字形峡谷,河曲进一步发展,河床愈来愈弯曲,河长亦随之增加,坡度变缓,流速降低,动能减小。当动能减小到即使在洪水期河流也只能在谷底上蜿蜒徘徊,没有余力去剥蚀谷坡、加宽河谷时,这时的河曲称为蛇曲。在蛇曲发展过程中,洪水期水量增大时可将河道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二、地下水的潜蚀作用:地下水的剥蚀作用在地下进行,分为机械潜蚀(冲蚀)和化学溶蚀。A机械潜蚀的特点:流动缓慢从而水动力小,所以机械冲蚀作用微弱;细小的粉砂冲走导致孔隙增大、结构疏松,颗粒之间起润滑作用,易形成地质灾害。B化学溶蚀: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对岩石进行化学溶解破坏的作用。特点为,缓慢流动,与岩石接触面积大,发生溶蚀。溶剂为气体、盐类和酸类,有强溶蚀力。可溶性岩石在地下水和地面水共同作用下,发生以溶蚀作用为主的地质作用以及形成的地质现象,统称为岩溶或喀斯特。形成岩溶地形或喀斯特地貌。可形成溶沟和石牙、石林、落水洞、溶斗、溶洞、地下河(暗河、暗湖)、多级溶洞、溶蚀谷和天然桥、溶蚀洼地和喀斯特平原。三、冰川的刨蚀作用:主要包括拔蚀作用和磨蚀作用。A拔蚀作用:冰床基岩的碎块被冻结在冰川底部,并随冰川的流动而搬运离开原地。B磨蚀作用:以其冻结搬运的岩屑为工具对冰床进行锉磨。冰蚀地貌有羊背石(确定古冰川运动方向)、冰斗(标定了雪线的位置,能够反映古气候变化)、鳍脊与角峰、冰蚀谷、悬谷。四、风蚀作用:风沿地表前进时,由于风力或携带碎屑物对地表的岩石和松散沉积物的吹毁或磨损作用,称风蚀作用。包括吹蚀和磨蚀两种方式。A吹蚀作用:是指风力将地表松散沉积物或基岩物理风化产物,吹离原地的作用。B磨蚀作用:被风吹扬起来的碎屑物质和风一起组成风沙流,当其沿地表运动时,对地面岩石和粗大的碎屑、砾石进行碰撞和磨损的作用。风蚀作用产物有:风蚀蜂窝石、风蚀洞、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残丘、风城、风蚀盆地、风蚀谷等。五、海蚀作用:海水剥蚀作用的方式:A机械剥蚀主要发生在滨海带,随深度增加减小,深部洋流和浊流可起作用;B化学溶蚀;C生物剥蚀。不同海水运动的剥蚀作用:A波浪:波浪冲击+碎屑物-海蚀凹槽-海蚀崖-海蚀崖后退-波切台-破坏的碎屑-底流、沿岸流-波筑台。B潮流:冲刷海底,加强波浪作用;C洋流:类似于河流,水下侵蚀;D浊流:携带碎屑刻切海底,形成海底峡谷。第六章 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23、搬运作用的概念及不同外动力搬运的特点。自然界中的风化、剥蚀产物被运动介质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称为搬运作用。1、 地面流水的搬运作用:地面流水的搬运作用既有机械搬运,也有化学搬运,但以机械搬运为主。包括推移、跃移和悬移,悬移主要由紊流的上举力造成。悬移质通常由粘土、粉砂组成。推移是颗粒的重力大于上举力,颗粒将沿河底以滑动或滚动的方式移动,推移质通常由砂和砾石组成。通过斜层理和最大扁平面的产状可以恢复古流向。跃移是颗粒呈跳跃前进,它是由流速差产生的上举力一段时间内超过重力而造成的,所以它总是在靠河床的地方进行,河床上颗粒的上下水层流速差大,颗粒跃起后,其上下水层流速差减小,最后乃至消失而使颗粒下落。砂和砾石都可能由这种方式搬运。溶运物主要是离子、其次是胶体。由于溶运物未达到饱和度,缺少电解质,胶体很少絮凝。因而在化学搬运途中,不管流速发生多么急剧的变化,极少发生溶运物沉淀。流水的搬运能力与流速、流量有关。流速增加一倍,搬运颗粒重量将增大64倍。与流域内自然条件有关,气候干旱、风华剧烈、地面缺少植物的地区,进入河流的泥沙多;反之,进入河流的泥沙则少。二、地下水的搬运作用:由于地下水主要是在松散沉积物和岩石空隙中运动,流速很小,故其机械搬运力很弱,只有在较大的地下河中,才与河流相类似。地下水主要为化学搬运,化学搬运物的成分和数量,取决于地下水渗流区的岩石性质和风化程度。流经灰岩地区的地下水,含HCO3-、Ca2+、Mg2+较多。在干旱及半旱地区,因化学风化较弱,只有极易迁移的K+、Na+、Cl-、SO42-等离子,易被地下水运走。在湿热气候地区,化学风化作用强烈而彻底,地下水搬运的物质除上述物质以外,可有较多的SiO2、Al(OH)3、Fe(OH)3等胶体物质。地下水的溶运能力,与水温、压力、运移速度、酸碱度及CO2含量有关。三、冰川的搬运作用:首先,它们是固体搬运即载移,搬运能力很大;其次,冻结在冰体内的岩石碎块不能自由移动,彼此很少摩擦与撞击, 冰碛大小和形状差别很大;再者,冰川具有较大的压力,冰川能够运动,说明冰面倾斜产生的重力和压力已经足够大,在此情况下叠加再大的岩块,不但不会阻止,反而会助长冰川的流动。冰川的运动能力取决于冰川类型、流动速度、流经区岩石的性质和冰冻风化作用的强弱等因素。四、风的搬运作用:风的密度小,所以搬运能力比流水小的多,但范围很大,则风沙流所携带的沙量往往很大,风的搬运能力主要决定于风速,此外与搬运物颗粒大小、比重、形状以及地面状况有关。跃移是风搬运砂粒的主要形式,颗粒在风中产生的跳跃要比水中自由的多。粒径小于0.10.2mm的颗粒在正常地面风条件下可成悬浮搬运;粒径小于0.005mm的粉砂与粘土,可以像尘埃一样弥漫在空气中被长距离搬运。五、海洋的搬运作用:在海洋中,波浪、潮流和海流是主要搬运营力。在滨海地区,通常以波浪为主要搬运营力;在峡湾或潮汐通道附近,潮流的搬运作用明显;在半深海与深海则以海流为主要营力。推移方式的主要出现在海滨,推移物质一部分来自河流,另一部分来自海蚀作用。当波浪垂直海岸作用时,进流将砾石推向岸边,回流则将砂带向深水区。这种物质垂直海岸方向的移动成为横向搬运。它使碎屑物质产生良好的分选,并造成碎屑物质由岸向海呈带状分布,即砾石、粗砂在岸边,较细的物质在海洋一侧。滨海砾石的长轴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其最大扁平面倾向海洋。当波浪斜向冲击海岸时,在进流与回流的共同作用下,粗砂和砾石以推移方式沿海岸方向运移。六、湖泊的搬运作用:湖泊的搬运作用与海洋类似,但其动能比海洋要小得多。24、沉积作用的概念,河流、地下水、冰川沉积作用及其沉积物特征。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称为沉积作用。一、河流的沉积作用:河流中溶运物远没有饱和,所以河流基本上不发生化学沉积,而仅有机械沉积,发生沉积的原因有:流速减小;流量减小;进入河流的碎屑过多,超出河流的搬运能力。河流发生发生沉积作用主要有三个场所:河流汇入其它相对静止的水体处;河床纵剖面坡度由陡变缓;河流的凸岸。冲积物的特点:1)砾石成分复杂,往往呈叠瓦状构造;2)分选性好;3)磨圆度较高;4)冲积物层理发育,类型丰富,层理一般倾向河流下游;5)冲积物常呈透镜体状或豆荚状,少数呈板片状;6)冲积物具有二元结构下部为河床沉积-透镜体/ 单向斜层理/槽形层理/ 粒序层、上部为河漫滩沉积-微细层理。同时补充洪积物与坡积物的特点(1) 洪积物(洪流的沉积)的特点:洪积物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成分单一;分选性差,往往砾石、粘土、砂混在一起;磨圆度较低;层理不发育,类型单一,不具二元结构。(2) 坡积物(片流的沉积)的特点:由于坡积物就来自于附近山坡,因此成分更单一;分选性比洪积物差;磨圆度也比洪积物差;坡积物略显层状。冲积物类型:A河床沉积:河床内沉积作用随水位的季节性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河床由于经常被流水占据,水流较快,故沉积较粗。上游又比中、下游粗。在平原河流中经常出现心滩,心滩形成于洪水期,河流上涨,中央主流线的水面凸起,是表层水从中央向两侧流,底流从两侧向中间流,然后上升,由于水流的相互抵触和重力作用,使碎屑在河心发生沉积,成分变化大。层理发育,常见大型槽状层理。B点滩和河漫滩沉积:点滩外形呈新月形,常分布在河湾的凸岸,表面微向河床和下游方向倾斜,平水期亦位于水面以下。它是在单项环流作用下,把凹岸破坏产物搬运到凸岸沉积而成的,它不断加积增高而成为河漫滩。一般以砂为主。由于河流的不断发展,河床侧向迁移,在河床沉积之上堆积了河漫滩沉积,这一套河流沉积为河流的二元结构。特大洪水时,河水漫出河床,由于流速突然减小,较粗的沉积物便迅速沉积下来,平行河床两侧形成堤状堆积,叫天然堤。沉积物主要是粉砂、泥(悬浮物)。洪水冲决天然堤,在天然堤外侧斜坡上形成扇状堆积物。剖面上呈透镜状。主要为细砂和粉砂。C三角洲沉积:河流流入湖、海的时候,由于河流水域骤然变宽,加之湖水或海水的阻挡,流速大减,机械搬运物便大量沉积下来;另一方面,河水中呈溶运的胶溶体的胶体离子所带电荷被海水中的电解质中和而沉积。大量物质在河口堆积下来,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所以叫三角洲。D牛轭湖沉积:由河流的改道、裁弯取直或由于河流衰老所形成的湖泊成为牛轭湖。其沉积物底部是侧向加积形成的河道沉积物,往上为垂向加积的粉砂和粘土,富含有机质,一般具有水平层理。E山口沉积:来自山区的河流,在流出山口时,由于坡降明显减小,水流无地形约束而散开,河流的搬运能力显著降低,所携带的大量碎屑物便堆积在山口开阔平地上。沉积物堆积成半圆锥形或扇形地貌,成为冲积扇。在锥顶的沉积物粒度粗,以砾石、砂为主,向边缘逐渐变细。二、地下水的沉积作用:地下水的沉积作用有机械的和化学的两种方式,以化学沉积作用为主。机械沉积作用:主要为地下河沉积,地下河平缓、开阔,流速低、水动力小,产生碎石、砂和粘土矿物沉积。沉积物粒细、量少、分选和磨圆差。化学沉积作用:A孔隙中的沉积:常见的沉积物有泥质、CaCO3、Fe(OH)3、SiO2等,从而使松散的堆积物胶结起来成坚实的沉积岩,这些沉积物便成为胶结物(泥质、钙质、硅质)。1)当物质在孔隙中绕某些颗粒而沉积,可形成致密的团块,成为结核。2)当含物质浓度较高的地下水深入较大的空洞中时,物质可在洞壁上先沉淀,继续不断地渗入则物质沉淀向洞内生长成许多完好的晶体的晶簇,成为晶洞。3)某些溶运物质可与流经地区的原有物质发生交代作用,如硅化木的形成。B裂隙中的沉积:当地下水沿裂隙渗流时,可在裂隙中发生沉积,常见有CaCO3的沉积,形成方解石细脉;当水温等较高时,地下水中可溶有SiO2,若SiO2沉积则形成石英或硅质细脉。C溶洞中的沉积:地下水从岩石的孔隙、裂隙渗入溶洞,富含Ca(HCO3)2的水从溶洞顶的裂隙渗出时,由于运动空间改变,压力降低,水分蒸发,水中Ca(HCO3)2过饱和,使CaCO3围绕水滴的出口沉淀,悬挂在溶洞顶面,天长日久可在溶洞顶面形成一条条下垂的石钟乳。若渗水量较多,或在洞顶沉淀后未完全蒸发而滴落在洞底,滴水散溅促使水中CO2进一步溢出而减少,这样CaCO3可在洞底沉淀,不断堆积形成矗立锥状物,称石笋。石钟乳与石笋相接起来形成石柱。D温泉区沉积:当温度较高,含溶质较多的地下水成为温泉流出地面时,由于水温和压力的降低,融入其中的Ca(HCO3)2、SiO2等便会发生沉淀而堆在温泉附近,往往形成多孔状的沉积物,称泉华。由CaCO3组成的泉华成为石灰华,有SiO2成分组成的泉华,叫硅华。3、 冰川沉积作用:冰川沉积作用的主要原因是冰川消融,冰体直接融化的堆积物称为冰碛物。有中碛、终碛、底碛、前碛、侧碛。冰碛的主要特点:A冰川碎屑成分与冰川发育的基岩成分基本一致,成分复杂,而且不稳定的成分很多。B由于冰川为固体,无分选作用,故冰碛物分选性极差。C冰川中的颗粒彼此不相摩擦、碰撞,故冰碛物磨圆度极差。D岩块和砾石无定向排列,杂乱无章,亦无层理。E冰碛物表面常有冰川擦痕、凹坑和裂隙。F冰碛物内部化石稀少,可保存寒冷型的孢子花粉。冰碛物地形:A终碛堤:由冰前堆积的终碛形成的向冰川方向凸起的弧形堤垅。B侧碛堤:由山谷冰川两侧的侧边冰运动,冰川融化后堆积在谷底两侧,形成长垅状高地。C鼓丘:一般是由粘土较多的冰碛物所形成的椭圆形丘陵。长轴方向为冰流方向。纵向坡度不对称,迎冰流面坡度陡。冰水堆积物形成的地形:A蛇丘:是一种蜿蜒伸展的长堤,它是由冰下水流通道沉积的砂、粉砂及细砾等冰水堆积物组成的地形。B冰前扇地:是冰融水流出终碛堤后,水流分散,是搬运的泥、砂物质堆积在终碛堤前缘地带,呈扇状分布的地形。C冰融水挟带的细小物质流入冰川底部和边缘的湖泊,在湖底堆积,形成受季节性影响的纹泥。25、 中国黄土高原风积黄土的底层特征及古气候变化(实际上考的是风的沉积作用)。风的沉积作用:因风速小或遇到各种障碍物,风运物便沉积下来变成风积物。(1) 风的沉积作用具有明显的分带性。风成沙沉积:风成沙的特征:A沙粒大多为石英,亦有长石、暗色矿物、碳酸盐等不稳定矿物;B分选性好;C磨圆度高,石英砂表面有碰撞坑;D较粗的沙粒表面常有氧化铁、氧化锰析出;E风成沙中有中小型交错层理,有时出现大型风成板状交错层理;F风成沙中生物遗迹稀少,有时存在蒸发岩矿物。风成沙形成的地形:沙丘和沙堆。如:新月形沙丘:沙丘迎风面缓,背风面陡;内部有斜层理。 风成黄土沉积(该部分为此题所答内容):黄土是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松散土状沉积物,一般以粉砂和粘土为主。孔隙及垂直节理发育,其成因复杂,但以风成为主。风成黄土特点:A灰黄、棕黄色,不显层理,岩性一致。B分选性良好。主要为粉沙和粘土粒级。C颗粒细,垂直节理发育。D颗粒磨圆度和球度差。E孔隙度高达44-55,具大孔隙。F矿物组成较一致,石英和长石为主,次为绿帘石、黝帘石、磁铁矿、角闪石和黑云母等。不同于下伏基岩和上风区岩石。G化学成份相近,均以 SiO2和Al2O3为主,其次为 CaO、Fe2O3和 MgO,其它成分极少。(二)古气候变化:A古土壤与黄土磁化率的差异与成土作用强弱有关,可以作为古环境的替代性指标,可以反映古气候的变化:黄土古土壤磁化率曲线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其磁化率的波动变化与深海同位素指示的全球变化信息相吻合。B黄土中的红褐色古土壤代表土壤形成时的温暖潮湿的气候;C黄土中的黄土层代表干冷的气候;黄土古土壤的多次叠覆反映了明显的粒度旋回特征,黄土粒度变化周期性还与地球轨道变化周期性相对应。26、 海洋、湖沼沉积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一)海洋沉积作用:海洋是最终的沉积场所。海洋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大陆,河流,冰川和风等营力,另外,海洋侵蚀作用的产物、火山物质、宇宙物质等也是海洋沉积的重要组成部分。1)滨海沉积作用:滨海是海陆交互地带,其范围是最低的低潮线与最高的高潮线之间的海岸地带。滨海区当潮汐、波浪和沿岸流的搬运动力变小时,就产生机械沉积。滨海区由于潮汐、波浪作用还可以带来较多的生物碎屑,形成一定的生物沉积。滨海沉积的主要类别有:A海滩沉积:海滩是指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比较平坦的海滨,砾滩:主要由砾石组成的海滩,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海岸破碎崩落物。由于海滩沉积物的不断堆积,可使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推进。这时的海滩可以是沙滩,也可以是泥滩。B沙坝和沙咀沉积:沙坝是平行海岸但离岸有一定的距离的由砂粒组成的垅岗。沙咀是位于海湾外由砂粒组成的垅岗,一端与岸相连,另一端伸入海中。沙咀不断地伸长,可以形成长而低的岛屿成为沙堤岛。C泻湖沉积:沙咀与沙坝的伸长,常常连接起来,构成滨海带的隔壁,在其内侧形成一个与外海隔绝或者联系较少的浅水域,称为泻湖。泻湖中海水只能通过狭窄的通道与外海沟通,或间断性的与外海沟通。淡化泻湖:泻湖处于潮湿气候区,由于淡水的不断注入,湖水将日益淡化,以机械碎屑沉积和生物沉积为主,沉积物主要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