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教学.ppt_第1页
课件:教学.ppt_第2页
课件:教学.ppt_第3页
课件:教学.ppt_第4页
课件:教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七 章 计算机体层成像技术(CT),第一节 总 论,一. CT简介 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T)是Hounsfield 1969年设计成功,1972年应用于临床。CT不同于X线成像,它是用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描,将所取得的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获得重建图像。所显示的是断面解剖图像,其密度分辨力明显优于X线图像。 CT解决了普通X线的分辨力差及影像重叠问题,可直接显示X线检查无法显示的器官。从而显著扩大了X线影像在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二、CT成像的基本原理,X线影像形成基于X线的特性及所摄片部位的组织密度和厚度差别,由于这种差别导致X线穿透不同组织的X线量的差异,在荧屏或胶片形成黑白对比的影像。CT也是基于X线的穿透性及不同组织对X线吸收程度不同,通过计算机将穿透人体某一层面X线的衰减系数量化计算后重建成的断面图像。,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后经模拟/数字转换器(analog/digital converter)转为数字,经计算机处理获得每个体层X线的吸收系数,再排列成数字矩阵再经数字/模拟转移器(digital /analog converter)把某一体层的X线吸收系数按矩阵排列成为CT图像。,三、CT图像特点,1 密度分辨力高 CT图像是由许多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构成,象素越多,构成的图像越细致。CT图像是以不同灰度表示反映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同X线图像黑白影像一样,黑影表示低吸收区(低密度区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区(高密度区骨骼)。,同普通X线影像相比,CT图像可以使人体密度差别较小的软组织形成密度对比差异的图像,这是CT的最突出优点即密度分辨力高,所以,CT可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脑、肝、胰、盆腔器官,并能在良好的解剖图像背景上呈现出病变影像。,2 量化反映组织的密度变化 常规X线图像可反映正常与病变组织的密度差别,如高或低密度,但无量的概念,CT图像用不同灰度和X线吸收系数说明病变组织的密度高低程度,X线吸收系数为量的概念,用CT值表示,单位为Hu,代表测量部位的组织密度。,CT值是将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换算成表示密度的单位,水的吸收系数为1,CT值设为0Hu。正常人体骨皮质吸收系数最高,CT值设定为+1000Hu,空气密度最低,定为-1000Hu。软组织(肌肉、肝脏、脾、胰)为20-50Hu,脂肪组织为-70-90Hu。因此,CT图像可以通过肉眼观察组织密度高低,也可通过CT值量化反映密度高低。,3 CT图像是断面图像,显示病变解剖关系明确,为了显示器官的整体性,需要多个连续层面的图像观察,甚至可重建成矢状面和冠状面图像。,四、CT检查技术,技术参数 (1) 位置选择:应准确并送入扫描孔内,多用横断(轴位)扫描,特殊情况(蝶鞍)用冠状位扫描。 (2) 检查范围要足够:肝脏要肝顶肝下缘。 (3) 层厚:一般用10mm(每一断面的解剖厚度),特殊可选择2mm。 (4) 层距:多数与层厚相同(每一层面之间的距离),检查肝、胸部时应屏气制动。,2 检查方法 平扫:普通扫描,是指不用造影或增强的扫描。一般应先作平扫(肝、脑、肾)。 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时或后再行扫描的方法。目的是在血液碘浓度增高后,器官与病变内碘的浓度产生差别,形成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密度差别,使之显示清楚,分析性质。 造影扫描:先作器官或结构的造影,然后再行扫描的方法。如脑池内注入空气或对比剂行脑池造影后,再行扫描,称为脑池造影CT扫描,可显脑池形态和其内的小肿瘤。,五、CT图像分析与诊断,1 首先了解检查技术条件:平扫还是增强,连续观察每帧图像。 2 多帧图像的系列观察:立体分析器官形态及其与周围的解剖关系。 3 观察病变密度与所在器官的密度差别:高密度(高于所在器官密度)、低密度、等密度、混杂密度(高低混杂)。测定CT值以了解其密度高低。,4 观察分析病变位置、大小、形态、数目和边缘。 5 增强扫描时,应分析病变有无密度上的变化,强化病变密度增高,密度不变为不强化。强化形式:均匀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环状强化(周边强化)。 6 观察邻近组织器官的受压、移位、浸润、破坏。 综合分析影像及临床资料结合,可判断其性质。CT对发现病变、确定位置及大小、数目方面较敏感可靠,定性的诊断价值有一定限度。,六、CT诊断的临床应用,1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肿瘤、脓肿、肉芽肿、外伤性血肿、脑出血与脑梗塞、椎间盘突出、眶内占位、中耳病变等发现确诊。,侧脑室三角区畸胎瘤,右侧基底节急性脑出血,蛛网下腔出血,左侧大脑半球脑梗死,颈内动脉动脉瘤,右额骨粉碎性骨折碎骨片突入脑质,左颞叶脑脓肿,丹瓦氏畸形,右眶内皮样囊肿,左侧外耳道先天性闭锁,2 胸部疾病:中心型及周围型肺癌、转移瘤、纵隔肿瘤、淋巴结核、胸膜病变、胸壁病变、肺间质病、气管、支气管狭窄。发现病变并显示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情况。,双肺下叶多发囊状支气管扩张,双肺下叶浸润性肺结核,左肺上叶肺腺癌,右肺发育不全并肺囊肿,左:纵隔心包囊肿,右:纵隔畸胎瘤,肺泡蛋白沉积症,3 腹部、盆腔疾病:肝、胆、胰、脾、肾上腺、腹膜腔、腹膜后、泌尿、生殖系统的占位病(肿瘤)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与否,炎性、外伤性病变及胃肠管肿瘤对邻近的侵犯、转移。,肝脓肿。左:平扫,右:增强,结节性肝硬化,肾脏外伤,肾包膜下血肿,胰腺尾部囊性腺瘤,脾脏淋巴瘤,肝、肾多发囊肿,腹膜后脂肪肉瘤,腹膜后囊性畸胎瘤,4 大血管及心脏:心包病变、部分冠状动脉钙化,大动脉瘤。 5 骨骼关节:应用较少,可显示骨骼肿瘤与周围的关系。,七、教学内容,通过断层人体主要结构和器官在CT影像表现的对比认识其CT 影像表现,熟悉主要器官的毗邻关系。,第二节 胸部断层解剖及CT表现,检查方法及应用 体位、呼吸:仰卧位、吸气后屏气。 扫描参数:Th:10mm,Sl:10mm,T:1s-4s. 扫描范围:胸廓入口肋膈角下缘。 增强扫描:一般用平扫,如需观察淋巴结肿大及血管结构可用增强扫描。 可应用于纵隔、肺及胸膜病变的诊断。,重点内容,纵隔分区 前纵隔:胸骨体与心包之间,上部有胸腺。 中纵隔:心包前后壁之间,主要为心脏各腔 及大血管。 后纵隔:心包后壁与脊柱之间,主要为奇V、 食管、胸主A、神经。,纵隔淋巴结及纵隔主要间隙 胸骨后血管前间隙 胸 腺 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 右上纵隔淋巴结 隆突下间隙 隆突下淋巴结 气管后间隙 气管后淋巴结、奇静脉 肺门的气管,(一)胸锁关节层面,该层面可见居中气管三对排列在气管两侧的血管,从前到后依次头臂静脉、颈总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头臂静脉粗大,居前外方,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紧贴气管两旁,有时可见右侧颈总动脉与锁骨下动脉汇成的头臂干,左侧的相应动脉比右侧者偏后,食管位于气管与椎体之间。层面稍低时左、右头臂静脉汇合成上腔静脉。有时可见到位于气管两侧的甲状腺下极。,1 胸骨柄 2 锁骨胸骨端 3 左头臂静脉 4 左颈总动脉 5 左锁骨下动脉 6 左肺尖 7 气管 8 食管 9 胸椎 10 右颈总动脉 11 右锁骨下动脉 12 右头臂静脉 13 右肺尖,胸锁关节层面,胸锁关节层面,关键结构: 胸锁关节 气管及两侧 头臂血管 食管,胸锁关节下部层面,(二)主动脉弓层面,此层面血管结构只有主动脉弓及上腔静脉。主动脉弓自右前向左后斜行,其前部位于气管的前方,与上腔静脉的前内侧相邻,其中部位于气管左侧,后部逐渐向胸主动脉绛部移行,位于食管的左侧。上腔静脉位于气管的右前方,呈椭圆或逗号状影。,此层面可见两个脂肪间隙: (1)血管前间隙:包括胸骨后间隙,位于上腔静脉、主动脉前方,呈三角形,儿童主要为胸腺所占据,CT显示胸腺三角形或双叶形,成年胸腺退化呈点状。血管前间隙内常可见到3-6mm的淋巴结。,(2)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呈三角形,主要由上腔静脉、主动脉弓和气管围成,右后侧为奇静脉弓和纵隔胸膜,此间隙常见直径7mm以下的淋巴结。,主动脉弓层面 1 血管前间隙(前纵隔脂肪) 2 主动脉弓 3 气管 4 食管 5,6 左、右头臂 静脉(上腔静 脉起始部) 7 奇静脉 8 第3-4胸椎,主动脉弓层面,关键结构: 主动脉弓 气管前腔静 脉后间隙 血管前间隙 奇静脉,(三)气管分叉层面,气管分成左右主支气管,呈卵圆形。左主支气管外前是左肺动脉,后外是降主动脉,食管偏左位于左主支气管起始部后,升主动脉位于前部正中偏右,呈圆形或椭圆形致密影,贴邻其后壁有心包上隐窝,有时CT显示呈椭圆形。升主动脉后外是上腔静脉,上腔静脉后方是右肺动脉或气管前腔静脉后间隙的延续。,右主支气管位于上腔静脉或右肺动脉之后。食管的右后侧是奇静脉的横断面,在食管与奇静脉之间,形成一个深的凹陷,称之为奇静脉食管隐窝,有肺组织充填于其中。 左右主支气管分叉下部为隆突下间隙,内有淋巴结。,气管分叉平面 1 前联线 2 主肺动脉 3 右肺动脉 4 左上肺静脉 5 左主支气管 6 左肺动脉 7 升主动脉 8 上腔静脉 9 右上肺静脉 10 奇食窝 11 右主支气管 12 食管 13 奇静脉 14 第6胸椎 15 降主动脉,气管分叉平面,关键结构: 气管分叉 左右主支 气管 奇静脉食 管隐窝,气管分叉平面,(四)左心房层面,左心房前方为主动脉根部和右心耳,后方为奇静脉、食管和降主动脉。肺静脉回流入左心房的后外侧面。主动脉根部位于右心室流出道、主肺动脉的右后侧。主动脉瓣或主动脉窦可使主动脉根部呈卵圆形,其直径大于上方的升主动脉。,左 房 层 面 1 主肺动脉 2 左心房 3 左上肺静脉 4 左肺叶间裂 5 升主动脉 6 上腔静脉 7 右上肺静脉 8 食管 9 奇静脉 10 奇食窝 11 第6胸椎 12 降主动脉,左 房 层 面,关键结构:左心房 主动脉根,(五)正常肺门CT解剖,肺门是由两种支气管、动脉、静脉及神经组织结构进出纵隔而形成的影像。肺门静脉变异稍多,肺动脉与支气管位置较恒定,支气管是最恒定的解剖标志,故分析肺门要以支气管为依据。其横断位CT解剖可大致可概括如下。,1. 支气管分叉层面 相当于两侧肺门上部高度,靠中线两侧是左右主支气管,为卵圆、环状影。右主支气管短而粗,其外前方为右上叶尖段横断面,呈环形。右上叶肺动脉尖在上叶尖段支气管断面内前侧,上叶肺静脉后支位于外后侧。左侧可见尖后段支气管横断面,上叶肺动脉位于其前面,上叶肺静脉断面则更靠前且靠内。,气管分叉层面,2. 右上叶支气管层面 在气管分叉平面以下约1cm处,一般可见右上叶支气管从右主支气管侧面发出,向外走行1-2cm后分为前段和后段,右上叶支气管后壁邻接肺野,前面为右肺动脉的前干支,外侧是右上肺静脉后支,位于右上叶前段与后段支气管夹角处。左侧可见到左上叶尖后段支气管或尖亚段和后亚段支气管断面,在其前面为左上肺静脉,其后方是左上肺动脉。,右上叶支气管层面,3. 左主支气管中段层面 相当于右侧中间段支气管上段高度。左主支气管在此平面因接近水平方向,切面呈椭圆形或条状。其后方是左下肺动脉,与左支气管壁紧靠在一起。右侧中间段支气管有时呈圆形或椭圆形,其后是伸入奇静脉食管隐窝的肺组织,前外侧是右下肺动脉干,肺门轮廓不甚规则。,左主支气管中段层面,4. 左上叶固有段与舌段支气管分叉层面 此层面相当或接近右侧肺门角高度,右侧仍见是中间段支气管,呈圆形或椭圆形。其前外方是右下肺动脉干。左主支气管的外端呈分叉状,后面是左下肺动脉,降主动脉常常紧靠在肺动脉之后。,左上叶固有段与舌段支气管分叉层面,5. 右中叶支气管开口层面 高度一般在上述平面之下1-1.5cm。右中叶支气管从中间段支气管右前方分出,向前向外并略向下走行,通常下叶背段支气管与中叶支气管开口在相同高度,从中间段支气管后外侧分出。右肺下动脉位于中叶和下叶支气管分叉的夹角内。在左侧,左肺下叶支气管呈环形,其后外方为左下肺动脉。在外前方可见舌叶支气管的断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右中叶支气管开口层面,第三节 中上腹部断层解剖 及CT表现,检查方法及应用 检查前准备:禁食6h以上,口服水或造影剂400ml,30-40min。 体位、呼吸:仰卧位,深吸气屏气开始扫描. 扫描范围:定位片,膈顶肝(肾)下缘。 扫描参数:Th:10mm,Sl:10mm,T:1-2s。 扫描方法:常规先行平扫,多需要增强扫描。 可应用于腹部实质性脏器疾病诊断。,正常腹部断层解剖及CT表现,主要内容 重点在实质性脏器, 胆总管与十二指肠、腹部血管。 肝脏:肝脏外形、肝内血管(门、肝V)、断面分叶分段。 胰腺:胰腺四部的分区及毗邻、胰周血管、脾脏、肾脏、腹部血管(主动脉、下腔V、肾V、门V)。,(一)肝顶部第二肝门层面(T10水平) 此层显示肝左、右叶及胃底,椎体前方的后纵隔的可见食管胸段下部、胸主A、奇V。 肝V进入下腔V的部位为第二肝门。肝V分为肝右、肝中、肝左V三支,分别从右、前、左侧汇入下腔V。肝左V走行于方叶、左叶间以此划分为两叶。肝中V定位方叶、左叶间,肝右V位右叶前、后段间。下腔V位于正中线右侧的肝后缘的腔静脉窝。,第二肝门层面 1 胸导管 2 奇静脉 3 半奇静脉 4 胸10椎体 5 胸主动脉 6 食管 7 下腔静脉 8-10 肝左、中、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11 肝右叶,第二肝门层面,关键结构: 第二肝门 肝静脉及左、中、右支 下腔静脉及下腔静脉隐窝,(二) 肝中部、肝纵裂层面(平T11中部) 显示肝中部、胃体及脾上部,肝脏占据整个右腹部,左叶向左伸展,腹主A右前方的肝后缘为下腔V窝,其前面为肝尾叶(断面可见肝V),肝尾叶呈狭长或圆钝的突起,其前方为静脉韧带裂,分隔左叶(前)和尾状叶(后),该裂向前方通纵裂(肝圆韧带裂)纵裂分隔左叶和方叶,纵裂内有圆韧带、肝门V左支、左肝A。,肝纵裂层面 1 门静脉 2 静脉韧带 3 胃左动脉 4 肝尾状叶 5 腹腔动脉 6 下腔静脉 7 腹主动脉 8 第11胸椎 9 肝圆韧带 10 肝左叶 11 肝右叶前段 12 肝右叶后段 13 胃底 14 结肠,肝纵裂层面,关键结构: 肝纵裂及门 静脉左支 静脉韧带裂 尾状叶 肝脏左叶及 方叶,(三) 肝门层面(第一肝门,T11下缘水平) 显示肝脏右叶、尾叶、左叶占据右上及左上腹部。左侧为胃及结肠脾曲和脾(左后),肝断面显示纵裂及横裂。横裂宽而短,在肝尾叶前及肝方叶之间,含脂肪及肝门V的左、右分叉部。狭窄的纵裂位于横裂前方,近矢呈状位(分肝左叶与方叶)。脾脏为经脾门断面,局部凹陷,相邻有脾A、V、胰尾。下腔V及右膈脚内条状结构为右肾上腺。左肾上腺位于左膈脚也呈条状。,1 奇静脉 2 右肾上腺 3 下腔静脉 4 胆总管 5 门静脉 6 肝动脉 7 胆囊顶 8 肝圆韧带 9 腹主动脉 10 脾动脉 11 第11胸椎 12 肝方叶 13 肝左外叶 14 胃 15 结肠,肝门层面,第一肝门层面,关键结构: 横裂 纵裂 下腔静脉 右肾上腺,(四) 胆囊层面(T12水平) 显示肝右叶,左外叶变小及梨形胆囊(胆囊窝与下腔V连线内侧为肝方叶),胆囊颈向肝门。肝门内可见肝A(左前)、胆总管(右前)及门V(后)。下腔V位于肝门V后方并将离开肝脏,二者之间为尾状突。胰腺呈宽带状,尾部变狭窄或呈球状与脾门相邻,胰腺后可见脾A、V,胰腺前与胃相邻。主动脉两侧延伸为条状的膈肌脚,其内侧为右肾上腺(呈条状)及左肾上腺(左膈角、胰、脾间)呈V形。可显示肾上极及腹腔A干起始部。,胆囊层面 1 腹腔动脉 2 脾动脉 3 左肾上腺 4 下腔静脉 5 门静脉 6 胰体 7 胰尾 8 胆囊 9 肝圆韧带 10 肝左外叶 11 十二指肠降部 12 胃窦 13 结肠 14 脾脏,胆囊层面,关键结构: 胆囊窝 胰腺 膈肌脚 尾状突,(五) 肝右下叶、胰头水平(L1水平) 主要显示胰头、左右肾。肝右叶变小,肝前缘见胆囊底。肝后缘与右肾前相接。胰头显示,其右侧为十二指肠降部,左侧有肠系膜上V和A,胆总管胰腺段位于胰头后外侧实质内。后部脊柱两侧为肾脏肾门上平面,肾表面为皮质,深层髓质,中央为肾窦,(内含肾盏、肾血管),内前缘为略凹陷的肾门,可见进出的肾脏A、V。,胰头平面 1 胆总管 2 下腔静脉 3 十二指肠降部 4 胰头 5 肠系膜上静脉 6 脾静脉 7 肾上腺 8 肠系膜上动脉 9 腹主动脉 10 第1腰椎 11 左、右肾脏 12 肝右叶 13 胆囊 14 结肠 15 脾脏,胰头平面,关键结构: 胰头 肠系膜上动 脉及上静脉 十二指肠,(六) 肝右叶下部、肾门、钩突平面(L1-L2水平) 主要显示肾和胰头,肝叶接近下缘,此层为肾门中部,双肾断面呈C形,内前开口部为肾门,此处有肾A、V、肾盂及脂肪。在下腔V与肠系膜上V间为胰腺钩突,钩突为胰头最低部份,表现为肠系膜血管向左前的楔形突出,其内侧为十二指肠降部。,肾门、钩突层面 1 十二指肠降部 2 胰腺钩突 3 肠系膜上静脉 4 肠系膜上动脉 5 双侧肾门 6 下腔静脉 7 左肾静脉 8 腹主动脉 9 左肾动脉 10 第2腰椎 11 肾筋膜 12 肝右叶 13 结肠 14 脾脏,肾门、钩突平面,关键结构: 钩突 下腔静脉 肠系膜上 静脉 肾门,第四节 正常颅脑断面解剖及 CT表现,检查方法及应用 1 平 扫:听眦线向上8-10层。 2 增强扫描:静注1.5-2.0ml/kg对比剂后扫描。 3 脑池造影CT:经枕大池或腰穿注入对比剂脑池显 影后,主要检查脑池形态及肿瘤。 4 扫描参数:Th:10mm,Sl:10mm,T:1-4s。 可应用于颅脑及颅底病变诊断。,正常颅脑断面解剖及CT表现 主要内容 脑内部结构 脑池、脑室系统 蝶鞍区、鞍上池 三个颅窝结构特点,(一)蝶鞍层面 (1)颅前窝底:眼眶(眶顶)、筛窦、蝶窦或蝶骨体。 (2)颅 中 窝:前界为蝶骨小翼,内缘为海绵窦及垂体窝,后界为颞骨岩部,颅中窝的主要为颞叶所在,蝶骨小翼与颞骨岩部在鞍区交叉成X形标志结构 ,交叉中央为垂体窝,其内容纳垂体,前缘为鞍结节,后缘为鞍背。,海绵窦为硬脑膜环绕蝶鞍周围反折形成的隧道样结构,内衬以血管内皮,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III、IV、V(1)VI穿过。 (3)颅后窝:前缘为颞骨岩部,后缘为枕骨,鞍背后方为脑桥前池,该结构向两侧延伸成桥小脑角池,脑桥位于第四脑室与脑桥前池之间。第四脑室位于颅中中线上,呈凹面向后的马蹄形,后缘凹陷部邻接小脑蚓部,两侧为小脑半球。,1 额窦; 2 额叶(鸡冠); 3 眶顶; 4 蝶骨小翼; 5 蝶窦; 6 前窗突; 7 蝶鞍; 8 海绵窦; 9 鞍背; 10 脑桥; 11岩骨; 12 乳突; 13 小脑半球,蝶鞍层面,蝶鞍层面,关键结构:蝶鞍、海绵窦、桥脑、小脑、四脑室、桥小脑角池、 颅前、颅中、颅后窝。,(二)鞍上池层面 (1)颅前窝:额叶底面的左、右直回,位置稍高可见位于两侧直回间的大脑镰(中线)。 (2)颅中窝:两侧颞叶,其突向内的海马回前部。 (3)颅后窝:小脑蚓部及两侧小脑半球,中线上的四脑室上部。,1 大脑镰(纵裂); 2 额叶; 3 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 4 大脑中动脉; 5 颈内动脉; 6 垂体; 7 鞍上池; 8 椎基底动脉; 9 大脑后动脉; 10小脑幕; 11 颞叶; 12 脑桥; 13 第四脑室; 14 小脑蚓部; 15 桥池; 16 枕大池,鞍上池层面,鞍上池层面,关键结构: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中脑,鞍上池增强扫描,关键结构:基底动脉环及大脑前、中、后动脉、基底动脉,(三)第三脑室四叠体层面 前部两侧额叶及中线的纵裂池,中线两侧可见呈弯眉状的两侧脑室前角下部,两侧前角外侧缘内凹,邻基底节的尾状核头部。两侧前角后方是位于中线纵行呈条状的第三脑室,其两侧邻接丘脑。尾状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