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ppt_第1页
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ppt_第2页
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ppt_第3页
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ppt_第4页
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培养 与学科建设,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我国学位制度的建立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学位工作与研究生教育在互动中改革与发展。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 1.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体系的现状 2.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1. 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体系的现状,我国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体系情况统计表(一),我国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体系情况统计图表,我国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体系情况统计表(二),我国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体系情况统计图表,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 分布情况统计表,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分布情况统计图表,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 授权体系分布情况统计表,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授权体系分布情况统计图表,2.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博士生培养情况 硕士生培养情况 历年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情况,博士生培养情况,博士生招生数与计划数对比,硕士生培养情况,历年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情况(19812002),历年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情况图,(二)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形势,1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9782001年期间,我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9.3%,人均GDP平均增长为8.1%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人均GDP年增长率高于3%就视为高增长国家,所以我国GDP增长率属于高增长型。 对于2000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有不同评估,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估计,从20002010年中国的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7.9%,20102020年为5.66.6%,2020年GDP为2001年的4倍。,其他方面(包括世界银行、美国兰德公司国际能源署等)的估计也均在4.7%以上。可见,在2020年以前,我国经济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教育的发展既可给予有力支撑,又提出了巨大需求。 随着GDP的翻番又翻番,我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也在经历一个重大转变,即由同时依赖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型转向主要依靠劳动质量型。与此同时,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将更多地转向依靠知识创新的经济增长的轨道上来。 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靠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则主要依靠发展博士生教育。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对研究生的需求也会不断扩大。,2科技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才。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 要树立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 研究生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有重要地位与重要作用:一是它是人才培养的重点,即高层次人才;二是它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中起带头作用。 这种新形势,既是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有力支撑,又反映了对研究生教育的巨大需求,同时也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看,我国研究生教育比重过小,2001年在校研究生仅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3.2%,71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在校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仅为1:4.84,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还存在巨大缺口。 我国7亿多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奇缺。据统计2000年,2564岁的劳动力人口中,具有高等学历教育的比例仅占5.2%。 1999年经合组织(OECD)国家平均为24%,超过我国4倍,我国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比例仅为1.38%,总人数不足1000万人。,各国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对比,(三)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特点,1.跨越式发展 我国招收研究生人数从1999年的9.22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16.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5.9%;2002年招生20.3万,2003年计划招生27万,增长率35% ;2004年计划招生33万,增长20%。在校生人数则从1998年的19.9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50万人,增长1.5倍,到2005年在校生人数将突破100万大关,即三年内要翻一翻。 在这种跨越式发展中的研究生培养该怎么做,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从培养角度看,涉及到研究生培养体制、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式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如何解决导师的数量和导师的水平问题。,19992005年招生及在校研究生数,2.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发展,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15%,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转入到大众化发展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何保持研究生教育是精英教育,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接受本科教育人数在增加,必然需要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 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在精英型和大众化背景下的本科教育的不同特征也必然影响到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教育理念上,在学术标准上,在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式上,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3.激烈竞争中发展,伴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近年来,各国高等教育中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学分、学历和学位的相互承认,资格证书等制度呈现出标准化、统一化趋势。同时,伴随着课程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又呈现出由“有边界”向“无边界”过度的新特征。 我国加入WTO以后,除义务教育和一些特殊教育外,带有商业性的教育活动,所有协定签署国都有权参与服务竞争。中国作为高等教育的大市场,已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的“经销商”的广泛兴趣。我们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与此同时,在国内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的竞争,特别是优质生源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我们如何应对,使之立于不败之地,并在竞争中不断提高,关键在于深化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二、研究生培养,1.更新理念 (1)树立研究生教育多样化的理念 培养目标多样化 培养类型与规格多样化 培养方式多样化 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与特色化 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个性的自由发展则是创新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2)树立质量多元化的理念 全面质量观,即德、智、体全面发展; 发展质量观,即从发展的角度看质量; 多元质量观,即不同类型和规格的研究生要有不同的质量标准; 相对质量观,即允许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各有特点,不要全国“一刀切”; 适应质量观,即是否适应社会需要,不能成为“合格”的“库存积压品”。,英国学者格林把教育质量的概念分为5种: 优秀的; 质量与预定的规格和标准相一致; 质量就是适用于目的; 实现本学校目标的效果; 满足消费者规定的和潜在需要的程度。,2.深化教学改革,(1)拓宽培养面 按一级学科打基础,按二级学科培养,按三级学科确定主攻方向;提倡按一级学科招收培养博士生。 打破“学科壁垒”,鼓励学科交叉和学科综合培养研究生。,(2)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按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设置系列课程。 课程设置的主要原则: 以培养目标为依据设置课程,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 分层次设置课程,充分体现纵向衔接与递进,处理好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课程设置的关系。 整体设计,明确各类课程的定位,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学位课与非学位课)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关系,体现课程体系的相对完整性。,重视课程内容的研究性与前沿性,处理好多门课程中学科的系统性与专业要求的实用性、基础性与拓宽知识面、专业性与学科交叉之间的关系。 突出特色,强调个性,处理好统一要求与灵活性、规定性与弹性化的关系。 坚持改革,不断更新,体现继承性、连续性和创造性原则,逐步实现课程的“五化”,即课程的综合化、课程的多样化、课程的职业化和课程的人文化、精品化。,针对上述情况,要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与指导。 明确研究生课程的目标。 合理确定课程的知识体系。 加强研究生教学用书建设。 改进教学方法。 建立课程评价体系与方法。,(3)加强科研,提高论文水平,加强科学研究 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也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学位论文。 强化对学位论文的创新要求 我国有关对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水平的要求,主要是学位条例中的规定,但显得简单空泛。因此,要制定相对具体、明确的标准与要求,强化对学位论文的创新要求。,英国教授菲利普斯曾将博士论文“独创性贡献”的表现归纳为如下15种: 第一次用书面文字的形式把新信息的主要部分记录下来; 继续前人做出的独创性工作; 进行导师设计的独创性工作; 在即使并非独创性的研究工作中,提出一个独创性的方法、视角或结果; 含有其它研究生提出的独创性的观点、方法和解释;,在证明他人的观点中表现出独创性; 进行前人尚未做过的实证性研究工作; 首次对某一问题进行综合性表述; 使用已有材料作出新的解释; 在本国首次做出他人曾在其它国家得出的实验成果; 将某一方法应用于新的研究领域; 为一个老的研究问题提供新证据; 应用不同的方法论,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 注视本学科中他人尚未涉及的新的研究领域; 以前人没有使用过的方式提供知识。,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对分子生物科学博士学位的6条具体标准: 博士生必须具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知识,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全面的掌握; 博士生必须熟悉所在生物学科的科研文献,能够随时掌握其主要进展,以及有能力获得在该学科的任何一个领域开展研究所需要的背景知识; 博士生必须表现出在所在学科中鉴定有意义问题的能力;,博士生必须具备在实验室工作的技术能力; 博士生应该显示出口头和书面的交流技巧; 博士生必须具备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进行富有成果的独立研究。,提出发表被SCI、EI、ISTP收录的论文要求 最先提出的是南京大学,为取得南大的博士学位,必须发表有被SCI检索的科研成果论文。 清华大学1998年出台了欲取得博士学位就应满足发表论文的规定:理科2篇SCI,工科中从事基础研究学科1篇SCI(2篇EI顶替),其他工科1篇EI。 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做高水平的科研,有利于学术上被国际同行了解和认可,有利于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从整体上看,这一做法利大于弊。,2002年我国科技论文总数在美、日、英、德之后,排名世界第五位。三大检索的国际论文数为77395篇,其中: SCI收录40758篇(高校占72.92%,为29721篇); EI收录23224篇; ISTP收录13413篇。,(4)抓好导师队伍建设,生师数量上矛盾突出。 2002年,我国高校的生师比平均为19:1,超过国际公认的14:1的28.5%。如按14:1的标准测算,缺口专任教师22万。 到2002年底,我国普通高校有研究生导师共计10279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70650名,硕士生导师81771名;教授51064名,副教授51906名。 平均每名导师指导近7名研究生,某些热门专业高达30多名。,2002年博士生导师的年龄结构,教师的结构性短缺现象严重。 一些公共基础课教师普遍短缺,一些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的导师更为短缺。 导师队伍整体水平和导师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导师队伍缺乏竞争机制,师生“双向选择”十分困难。 对导师在培养上投入不足,只使用,不培养。,(5)严格要求,规范管理,明确各自的职责。 严格管理。 (6)加大检查评估力度,建立有效质量监控机制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 质量检查评估的基础是多单位的自检自评。,三、学科建设,(一)学科建设的定位与目标 1.学科建设的定位 学科建设的定位应根据学校的整体定位来确定。学校的整体定位也是通过学科建设的定位来体现的。学校的整体定位决定学科建设的定位,学科建设的定位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定位。 从国家、地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背景寻求自身的正确定位。,(1)学校的整体定位应从高等学校三大职能出发,确定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定位。应根据学校在这三个方面的定位来分别确定学科建设在这三个方面的定位。 (2)学校的整体定位与其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其学科建设的定位与此也密切相关。 教育部直属高校 部委院校划转地方或与地方共建的高校。 行业既是一个人才市场,又是一种教育资源,不能断掉原有的渊源关系。所以这类学校的学科建设,既要为地方服务,又要在更宽的学科平台上继续为原来的行业部门服务。 (3)学科建设的定位与学校的层次密切相关,应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自己的特色和水平。,2.学科建设的目标,(1)培养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 (2)学科建设的目标要“顶天立地” “顶天”就是要站在学科的前沿,抢占学科制高点; “立地”就是要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两个主战场。 (3)学科建设的目标,一定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坚持特色,发扬优势,突出创新,走自己的路。 特色,既是一个学科的“立足之根”,又是一个学科的“竞争之本”。,(二)学科建设的体系、结构与布局,1.学科体系,这里的“学科体系”不是指某个具体学科(如数学、历史)本身的学科体系,而是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一个单位而言,构成一个单位整体上的学科体系,即要建设的学科体系。 体系的各个部分的内涵是由各个单位的类别(如综合、理工、师范等院校)决定的,只有相对意义。 理顺本单位要建设的学科体系,重点建设主干学科,加强基础学科,扶植发展新兴学科,处理好各学科与支撑学科的关系,促进学科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2.学科结构,3.学科布局,(三)学科建设的组织形式,第一,在学科建设的组织上,一定要铲平“山头”,优化组合。 第二,应该打破各学校内部的行政隶属关系,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在一级学科、学科群或学科领域的概念下,实现跨院、系、研究所(室)之间的学科结合。 第三,应根据新的形势,结合各校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新的组织形式。,(四)学科建设与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队伍,选好学术带头人,建设好学术队伍,这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学科带头人不仅学术水平高,而且要有组织和协调能力。特别是一定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有敢创一流的勇气。 应当给学术带头人充分的学科建设自主权。 一个好的学术带头人下面,应当有一批好的学术骨干和一支好的学术队伍,包括合理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学历层次结构,还有合适的学缘结构,避免“近亲繁殖”。 一个好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好的学术队伍,还必须有一个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一个综合的学术环境,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杜绝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作风。,(五)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推动力,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与拉动力。 科研工作要坚持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取得标志性成果。应当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促进学科建设。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学术成果,促进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 科研工作要注意发挥本单位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发扬集体攻关的优良传统。 以科研“养”学科,以学科促科研。,(六)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学科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教学质量是评价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因此,应当将教学建设纳入学科建设之中,即教学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研究生教育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学科是培养研究生的基础与前提。一个单位的学科水平,不仅决定其是否能具备培养研究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