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批准逮捕理由告知被害人制度研究.doc_第1页
不批准逮捕理由告知被害人制度研究.doc_第2页
不批准逮捕理由告知被害人制度研究.doc_第3页
不批准逮捕理由告知被害人制度研究.doc_第4页
不批准逮捕理由告知被害人制度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不批准逮捕理由告知被害人制度研究(2008年09月24日) 作者:静安区检察院课题组课题组组长:副检察长 戴 杰课题组成员:陈 华 周子简不批准逮捕是检察机关一项十分重要的法律监督职能,不仅体现了“执法为民、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要求,而且也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法律仅规定检察机关要告知公安机关不批准逮捕理由,对是否要告知被害人未作明文规定。实践中,有的被害人因不知晓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的具体缘由,产生“只要放人就不追究刑事责任”等种种误解,甚至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高检院强调:“对不批准逮捕的案件,按照法律规定向公安机关说明理由,必要时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向被害人说明不批捕理由,减少上访。”1因此,新形势下,如何充分运用侦查监督工作的基本载体法律文书,突出重点、强化说理、规范运作,亟需我们认真研究。一、为什么要向被害人告知不批准逮捕理由(一)法理基础层面保障被害人的知情权公民监督权是宪法赋予的一项基本权利,但监督权所衍生的诉讼权利,如知情权、参与权等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具体反映在立案阶段被害人无法及时获知诉讼进展情况,在侦查阶段法律未规定要告知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对犯罪嫌疑人是否采取强制措施。这使得作为当事人之一的被害人对审查逮捕阶段检察人员的活动无法提出批评和建议,进而行使监督权;同时也使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在诉讼权利上进一步失衡2。因此,知情权是被害人的基本应有权利,检察机关应赋予被害人对不批准逮捕理由的知情权。这与法治精神的基本原则以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要求是相契合的。人民检察院复查刑事申诉案件规定第五条规定,“不服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决定的申诉,属于检察机关控告申诉部门管辖的刑事申诉”。换句话说,不服逮捕决定的申诉是当事人(被害人)的一项诉讼权利。因为,如果检察机关将不捕决定及理由只通知侦查机关而不告知被害人,被害人就不知道自己有这项诉讼权利。如果不知道这一权利,又如何来及时、有效地行使,这势必成为“隐形”的权利。由此,向被害人告知不批准逮捕理由的过程,正是被害人上述“隐形”权利得以具体化、可操作的过程。(二)现实需要层面实现和谐司法 司法实践中,被害人对于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决定的抵触有多方面原因3。为避免被害人到处上访或缠诉,检察机关有必要将不批准逮捕理由告知被害人,向被害人讲明逮捕与不批准逮捕只是强制措施的适用后果,并不是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以缓解和化解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之间、与检察机关之间的矛盾。同时,检察机关及时向被害人详尽阐述不批准逮捕理由、法律适用标准等,被害人对于因不服该决定、进而启动相应救济程序后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就有了一定的合理预期。此外,由检察机关来直接告知被害人不批准逮捕理由,能减少中间环节所带来的沟通不畅,也符合诉讼效率原则,有利于让被害人表述意见,更容易与被害人达成共识4。(三)检察改革层面提高检察机关公信力和检察官职业素养应当说,法律文书的改革是检察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有条件下加强法律监督说理,寻求统一规范操作与灵活个性发展的最佳平衡点,不仅是改革完善检察法律文书的需要,更是检察业务工作适应司法民主进程的一项重要举措。5一是有助于提高检察机关的亲和力。正确处理好检察机关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是刑事诉讼法所关注的问题之一6。通过告知制度,与被害人进行沟通,使被害人感到知情权被充分尊重的同时,增强检察工作的透明度和认同感。同时,是对被害人及其家属的一次生动的普法宣传,为实现司法为民、便民、护民提供有力举措。二是有助于提升检察机关的公信力。法律监督模式的转变和能效的发挥,不仅有赖于体制创新、物质投入、科技支持等“有形力”的保障,还要求重视“无形力”即说理的作用。不批准逮捕理由告知,凸显检察机关的释疑论证能力,建立符合法律监督角色的“检察话语权威”,不失为检察监督说理的一种开拓。因此,原则上应对监督活动本身所涉及的事实或法律问题进行无保留的解释与说明,以寻求被害人对法律监督结论的认同7,从而提高检察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三是有助于培育检察人员良好职业素养。“不捕说理”不同于审判监督中的抗诉说理,也不同于公诉环节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被害人8,其告知与否、告知效果如何,并不关系到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正因为没有这种外在的强制性,检察官仍主动选择告知被害人不捕理由,所体现的正是重视职业素质和科学工作模式的现代司法精神。实行不批准逮捕理由告知,可以促进检察官在审查认定事实时更细致入微,考虑轻重情节时更周全、行文说理时更入情入理,从而让被害人心悦诚服地接受法律监督结论,这样的思维习惯与行为模式不但是对检察职业的一种自我约束,实质上也是构筑检察职业自信与自尊的重要途径。(四)实践操作层面国内外司法部门逐步得到认同联合国于1985年通过的为罪行和滥用权力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第六条第一款规定:“应通过下述方法,便利司法和行政程序来满足受害者的需要:让受害者了解他们的作用以及诉讼的范围、时间、进度和对他们案件的处理情况,在涉及严重罪行和他们要求了解此种情况时尤其如此。”英美法系国家中,美国除了专门的刑事被害人法、被害人权利保护法之外,还将被害人知情权保护纳入宪法。英国各级检察机关仿效美国司法部的做法,及时向被害人通报案件信息,诉讼进展及效果,针对疑难案件,向被害人解释法律的适用9。大陆法系国家中,法国、日本均规定了司法机关多项告知义务,赋予了被害人依法各项享有获取有关刑事诉讼信息的权利。就国内而言,不少基层检察机关对不捕案件告知被害人制度进行探索。如四川自贡检察院向被害人发出不捕理由说明告知书,并适时建立当事人“圆桌对话”制度;江苏徐州、南通等地检察院试行“刑事不捕案件被害人公开答疑说理会”;广西覃塘检察院实施向被害人陈述不批准逮捕的缘由制度等,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本院自2006年12月亦尝试不批准逮捕理由告知被害人制度,该做法经市检察院侦查监督业务交流刊载在全市推广。二、怎样向被害人告知不批准逮捕理由执法办案并不是一个简单找法、适用法律、作出决定的过程,还应是一个昭示正义、释法明理、宣传法治的过程。因此,这里的“理”就是要围绕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处理结果、公众感受、执法感悟等运用事理、法理、情理和文理进行综合阐述。具体来说:(一)绝对不批准逮捕案件主要指对不符合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的逮捕条件或者具有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的一种措施。对于绝对不捕案件的告知,意味着检察机关不再追究犯罪嫌疑人该行为的刑事责任,因此在告知被害人不捕理由时务必讲求及时、耐心,主要分四种情形:1、行为人没有犯罪事实的情况,如没有犯罪事实存在或有证据证明犯罪行为不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或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没有查证属实的证据的;2、行为人有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但依法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况,如犯罪嫌疑人的行为,法律无明文规定为犯罪的;或是因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或是属于不可抗力、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情形的;或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3、应由民事、行政、经济等法律法规调整的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但尚未构成犯罪的;或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的;4、犯罪已过追诉时效的。上述四种情形的案件,告知时应各有侧重:对第一种情形,告知时要结合案件把刑法的有关规定向被害人深入浅出地说明白,在务必让被害人知晓司法机关重视保障被害人权益、平复被害人受害心理的前提下,向被害人强调刑法的严肃性,以争取被害人的理解。对第二种情形,告知时要适当向被害人解释一般违法行为与认定犯罪时的区别,结合具体案情、围绕行为人依法可以不认为是犯罪的理由,强调刑法的谦抑性,以取得被害人对检察机关不捕决定的支持。对第三种情形,告知时承办人务必要作充分准备,如遇被害人不知或者自身无力实施其他途径,可先向有关如民事、行政、经济等主管部门咨询、联系,以求在告知不捕理由的同时,将被害人可以采取的其他救济途径一并告知,以赢取被害人对检察工作的信任。对第四种情形,告知时要耐心解释法律有关诉讼时效的规定和意义,同时融入安抚和开导等心理学内容,以打消被害人对司法机关的不解与不满情绪。(二)相对不批准逮捕案件主要指检察机关办理侦查机关提请批准逮捕案件时,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节较轻,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缓刑,且具备取保候审条件10,检察机关可作出不予批准逮捕的决定11。对于相对不捕案件的告知,关键是要说明“无逮捕必要”,要在让被害人知晓司法机关查清并认定犯罪嫌疑人刑事违法的前提下,根据发案的原因、行为人犯罪的情节等情况,向被害人说明并非“够罪即捕”,同时需写明案件处理法律程序尚未结束,有待起诉和审判。主要分四种情形:1、由一般民事纠纷引发的犯罪,可以经自诉程序提起诉讼且被害人也无异议的轻伤害等刑事案件;2、犯罪情节较轻,或是初犯、偶犯,或具有法定从轻、减轻情节,对事实供认不讳,确有悔罪表现的,愿意接受处罚的,或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且情节较轻的;或是犯罪数额刚过起刑点,或者依法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法或有适用缓刑、免除刑罚可能的;3、在本市有固定住所或固定工作单位,具备取保候审条件的;或者对还有严重疾病、或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采取取保候审条件的;4、未成年人依法可以不批准逮捕的。对第一种情形,承办人在运用人民调解制度12促使被害人平等自愿地与犯罪嫌疑人达成和解协议时,告知书中应当反映出调解的内容,突出调解制度(包括和解)之于这类案件如邻居纠纷、同事矛盾、同学打闹、夫妻口角、亲属争执等引发的轻伤害结果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反映出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检察机关对刑事强制措施的精准把握。此外值得重视的是,对于被害人自愿放弃追究刑事责任,主动和解的情况,并非一概以没有告知必要从而不予告知,对于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提出的上述要求,侦监部门仍应将正确的不捕理由书面告知被害人,以减少日后被害人因诉求不能满足,重新归咎于检察机关从而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对第二种情形,告知重点与绝对不捕中第二种情况相似,在被害人信服检察机关不捕理由后,愿意谅解和接受犯罪嫌疑人如积极退赔赃款、承担赔偿责任等的悔罪表现,从而为犯罪嫌疑人最终从轻获判创造条件。对第三种情形,告知时既要向被害人解释取保候审的有关规定及意义,同时也告知被害人对犯罪嫌疑人哪些行为属于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从而为保障犯罪嫌疑人正确履行取保候审期间的权利和义务、保证诉讼顺利进行增加监督方式。对第四种情形,告知时要充分向被害人点明司法机关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所秉持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以及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为帮助未成年人回归社会提供较为宽松的司法环境。(三)存疑不批准逮捕案件主要指检察机关办理侦查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时,在审查逮捕期限内认为证据不足,且已丧失补侦条件,无发展可能的,可作不捕处理的一种措施。对于存疑不捕案件是否告知被害人,实践中有着不同认识。一般认为,由于存疑不捕案件事实证据尚未查清,侦查机关还需进一步查证,案件最后定性处理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告知被害人不捕理由有可能影响到案件的继续侦查工作以及泄露案件秘密13,因此不宜列入不捕案件告知被害人不捕理由的范围。我们认为,存疑不捕案件原则上应当谨慎适用告知制度,但具体案件中如能同时满足以下三个例外情形,仍可考虑予以告知:1、有利于延续补侦条件的。司法实践中,有许多疑难案件的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之间存有特殊的关系。因为这一层关系,告知被害人不捕理由可能对案件的最终处理结果有利,也可能不利。实践中,承办人要结合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作周密考虑,当告知理由利大于弊时,可以考虑适用告知制度。2、有利于巩固被害人陈述的。从司法实践来看,有许多疑难案件的直接证据只有被害人陈述,如发生于偏僻位置的案件、案发后较长时间才破案而找不到证人的案件,以及经常以一对一形式发生的特殊类型的案件。对于这类案件,承办人因为难以在较短的审查逮捕期限内,判定被害人的陈述内容是否客观真实,不能形成内心确信,从而作出存疑不捕决定。此时,通过告知被害人不捕理由(注意此时应采用当面告知和书面告知同时进行的方式),进一步询问被害人与案件有关的信息14,从中收集被害人陈述内容方面的补强证据,为引导侦查机关下一步的侦查取证、提高存疑不捕案件重新报捕率提供条件。3、有利于消解其他不稳定因素的。当检察机关没有或者无法用确切的法律依据(相比绝对不捕和相对不捕案件)告知被害人为何不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时,部分被害人会产生检察机关“干私活”等徇私枉法的念头,对提高检察形象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个别被害人极易会对公权力失去信任,进而对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属乃至社会进行泄愤报复,酿成新的违法犯罪。对于这些情况,侦监部门可以会同控告申诉等部门,通过告知不捕理由等时机,耐心释法、劝解,以减少涉检信访的问题。三、如何规范向被害人告知不批准逮捕理由(一)把握适用原则1、严格依法原则。告知制度必须严格以法律规范为依据,着眼于法律,以法论理;2、保证诉讼原则。告知时要向被告人讲明不捕案件的处理结果和后续诉讼进程,要告知被害人日后可能涉及有关案件调查时的权利义务和利害关系;3、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原则。要找准被害人关心的焦点,把告知制度同解决社会矛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告知,以理服人,和平息诉,从根本上减少涉检上访事件;4、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原则。对前来询问的受害人及其家属也做好耐心细致的讲解及解释,化解矛盾,消除被害人对逮捕工作的误解,增加不捕案件的透明度,实现阳光司法、理性司法和文明司法,增进当事人与司法机关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提高当事人对事实和法律的正确认识。(二)采取灵活方式我们认为,应本着“循序渐进、稳步推开”的方针,对不同类型的不捕案件区别处理。务必要根据不捕案件的类型,对案件证据、法律适用、犯罪危害以及诉讼风险等多方面分别有所侧重地进行规范、准确、全面、深刻的说理分析,以确保说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原则上不批准逮捕理由都应当告知被害人,但是我们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如司法实务(特别是侦查机关与检察机关)或者司法理论界对于案件定性有重大分歧意见,尚无法统一认识的不批准逮捕案件,由于争议较大,需要由权威部门作出相关的解释,无法通过具体个案的办理来解决问题,作出不批准逮捕中检察职权主义的成份比较多,所以难以进行评析,故而不宜向被害人讲明。(三)规范文书格式文书名称可设定为不捕案件理由被害人告知书(见附件一,限于篇幅仅列举部分写法;附件二是例文,供参考)。正文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案件审理的过程;二是案件审理认定的事实;三是案件处理的结果和理由;四是被害人对案件处理的结果和理由的意见。对各个部分,行文时应各有侧重:1、案件审理过程,应在客观反映的基础上,对检察机关及时、高效的工作效率有所突出。2、认定事实部分,应实事求是地进行描述,对行为人的客观行为所造成被害人的受害状况绝对不可错漏。让被害人了解现有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必要时要解释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区别。3、结果和理由部分,应突出说理,在内容上尽量做到“服人以理、动人以情、示人以路”。其中“服人以理”,是指准确运用法理、引用法律,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理由;“动人以情”,是指紧密围绕案情,点明犯罪嫌疑人不适合采用逮捕强制措施的原因;“示人以路”是结合案件事实,点明案件焦点,指出被害人权利救济渠道。这里有三点注意事项:一是要注意区分不同被害人在接受书面告知时的差别。不仅在用语上要平实(可根据被害人的文化程度、年龄背景作一定调整,如必要时可用通俗易懂的话、举例子等增强说理效果),在方式上也要根据被害人的情绪、身体等状况,采取上门告知、或告知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或是被害人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以提高被害人对检察工作的好感和信任。二是要注意与不捕案件评析意见等告知公安机关不捕理由的文书的差别。由于告知被害人时面对的是更加关心案件处理结果的老百姓,有时对公安机关只需点到为止的法律问题,对于被害人就要耐心解释,而有时对公安机关需要细抠的证据分析等问题,对于被害人却并不是解释的重点。三是要注意“情”与“法”的有机统一。告知的内容均是情理与法理的有机统一。不捕说理的有关文书制作不仅要体现理性思维的严谨和法律的严肃性,更要关注民生,兼具情理性。通过情理分析的内容,表达人民群众的诉求,倾听社会公众的呼声,在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础上,寓情于检察法律文书中,恰当地表达关怀、期望、谴责、鼓励等感性因素,充分体现司法文书的宣传和教育功能。4、被害人意见部分,要充分准备,对被害人不接受不捕理由的情况,作好被害人或其家属、诉讼代理人的说理劝解工作,同时尽量明确对被害人如何采取其他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引导,从而尽可能地消除被害人对司法不公的揣度。(四)规范操作程序不捕理由告知书本质上仍是司法文书,在起草、审批、签发上要按照检察机关文书签发的程序操作。在告知时原则上要求当面送达,并让被害人或其近亲属、诉讼代理人签收送达回执;条件不允许时先电话联系再邮寄送达。凡符合告知制度的案件,应当先由承办人提出意见,经科长审核后报检察长批准。在检察长批准后三日内告知完毕。告知完毕后,承办人在3天内到内勤处备案(见附件三)。同时,承办人要注意收集和重视被害人对不捕理由的反馈,并适时跟踪和答疑,分情况对待:对于在本环节终结的案件,将告知情况以及被害人反应通报控告申诉部门,作好进一步息诉准备;必要时,将所收集、了解情况通报政法委等有关部门知晓。对于继续侦查需要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及时将告知情况以及被害人对于告知的反应通报起诉部门。四、如何深化向被害人告知不批准逮捕理由 (一)确立被害人及时获得有关诉讼信息的权利通过完善立法等方式,明确规定无论是在侦查还是在公诉,抑或是在审判阶段,都应当赋予被害人充分的知情权,包括获知诉讼的进程情况、犯罪嫌疑人是否被采取强制措施情况、送达法院判决(裁定)书给被害人的期限与方式等。可考虑对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作必要修改,增加规定如“对于不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说明理由,需要补充侦查的,应当同时通知公安机关,并将不捕理由告知被害人”15。(二)完善被害人获取经济救助的权利结合本院已开展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对满足救助条件的不捕案件被害人,在告知不捕理由的同时,给予被害人救助,帮助其在思想上接受不捕理由的同时,生活困境能有所缓解,为促其息诉罢访营造条件。(三)利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平台随着本市检察机关近两年来对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的不断摸索、推广,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信息共享平台”为载体的这一项系统工程已初具规模。在告知被害人同时,对于可以通过行政等其他途径救济权利的,检察官在帮助其联系相关单位、部门的同时,将审查逮捕阶段认定的事实及证据目录一并通过平台,反映给有关的行政单位、部门,既有助于减少不同单位和部门在认定事实时的重复劳动,也有助于督促有关行政单位和部门在救济弱势群体时提高工作效率。在坚持刑法谦抑性、严格适用逮捕强制措施的现代社会,不捕理由告知被害人制度,是本院以被害人的知情权为切入点,不断加大被害人诉讼权利保障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告知制度必将在实践中更加完善,对强化侦查监督活动的综合效果、缓解涉检矛盾、促进诉讼和谐、增进法律监督能效,以及在提升检察机关的亲和力与公信力方面,发挥更加全面、积极的作用。参考书目:1、许永强著:刑事法治视野中的被害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4月版。2、房保国著:被害人的刑事程序保护,法律出版社2007年5月版。3、陈光中主编:21世纪域外刑事诉讼立法最新发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附件一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不捕案件理由告知书(被害人)本院于年月日对上海市公安局提请批准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涉嫌罪案,依法作出了不(予)批准逮捕决定,现将不(予)批准逮捕的理由告知如下:(不捕理由写法要注意做到:理由简明扼要,条律引用准确)其中绝对不捕主要分四种情况,即1、没有发生犯罪事实;2、没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系犯罪嫌疑人所为;3、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尚未达到定罪标准要求;4、其他符合刑诉法第15条规定的。相对不捕主要也分三种情况,即1、犯罪情节较轻,不需要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且由取保条件的;2、有认罪悔罪表现和法定从轻减轻情节,不需要判处实刑的;3、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采用取保等办法的。相对不捕案件理由还需写明案件处理法律程序尚未结束,有待起诉和审判。特此告知(院印)年月日被害人对不捕理由的意见:被害人签名年月日附件二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不捕案件理由告知书李:本院于年月日受理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以涉嫌故意伤害罪提请对犯罪嫌疑人张批准逮捕的案件。本院经审查后认定的事实如下:2007年9月7日14时许,犯罪嫌疑人张因亲戚在本市南京西路号超市被该超市保安殴打而赶至该超市讨说法。在双方冲突中,犯罪嫌疑人张用脚踢已倒地的被害人李的腰部、腹部致其受伤。经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法医学鉴定中心鉴定,李左侧横突骨折,构成轻伤。根据本案事实和证据,我院认为:犯罪嫌疑人张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轻伤,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涉嫌故意伤害罪,但因情节较轻,且与被害人达成调解协议并履行,无逮捕必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八条的规定和关于轻伤害案件委托人民调解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决定对犯罪嫌疑人张不予批准逮捕。特此告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年月日被害人对不捕理由的意见: 被害人签名:年 月 日 附件三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不捕案件告知被害人不捕理由报告审批表沪静检批字2008 号承办人意见 写明本案处理意见。符合对部分不捕案件告知被害人不捕理由的规定,拟决定向本案被害人 告知不捕理由。 承办人 2008年 月 日 科长意见 拟同意承办人意见,向本案被害人 告知不捕理由。当否 请示! 科长 2008年 月 日 检察长意见 同意审核意见。 检察长 2008年 月 日 -1 参见检察日报2007年9月12日。2 在修订后的律师法颁行以后,辩护律师的调查取证权、阅卷权等权利较以往有明显扩大,这也意味着其当事人(即犯罪嫌疑人)在诉讼活动中的权益得到提升,此时检察机关如若不加强对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将使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权利失衡进一步拉大。3 如其作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主体,与案件结局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不仅具有获得经济赔偿或补偿的欲望,而且更有着使对其实施侵害的犯罪嫌疑人受到法律上的谴责、惩罚的要求;又如长期以来的“严打”等传统观念导致部分被害人误认为不捕就是放纵犯罪;此外,对犯罪嫌疑人处于非监禁下可能对自己不利心生恐惧。这些原因使被害人对不捕决定很容易产生抗法心理,误认为犯罪分子与司法机关之间存在“暗箱操作”等行为,进而怀疑司法不公,最终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4 实践中,公安机关在执行不捕决定后,会将不捕决定告知被害人,告知时被害人也会向公安机关的侦查人员询问不捕理由。但是,由于部分侦查人员对法律、案件认识上的分歧以及主观方面因素,对检察机关的不捕决定及理由并不信服,或者当其复议、复核后未能改变不捕决定时,由其来告知被害人不捕理由,显然可能会将自身对决定的不满情绪传达给被害人。5 鲍同义著:法治理念视野下的检察法律文书制作浅析说理的形式及必要性,载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第4辑),第40页。6 检察机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被害人的利益代言人,而两者也可能因诉讼地位不同产生各种各样的利益差异。正确处理好与被害人的关系,能提升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近年来,检察机关开展了大量恢复性司法工作,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