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五单元专题大总结三.doc_第1页
必修一第五单元专题大总结三.doc_第2页
必修一第五单元专题大总结三.doc_第3页
必修一第五单元专题大总结三.doc_第4页
必修一第五单元专题大总结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概述本专题主要内容包括两极格局的形成、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纪之交的国际格局、现代中国的外交等。本部分内容在复习中要把中国史的内容有机地融合到世界史中。从世界格局的演变中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从中国的综合国力变化看中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及国际地位。战后初期,因美苏“冷战”而形成两极对峙格局,新中国奉行“一边倒”的战略,站到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呈多极化趋势,中国是四大新兴力量之一。世纪之交的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中国是“一超多强”中的重要强国,在当今世界的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发展规律1世界格局从美苏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地区大国向世界大国发展。一、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1两极格局形成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2美苏争霸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20世纪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3走向多极化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4两极格局解体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5多极化趋势加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在加强。二、不同时期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没有改变,但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策略有所调整。1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一边倒”。战后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它对华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当时的世界分为两大阵营,中国站在社会主义苏联一边,是维护自身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220世纪60年代“两只拳头出击”。60年代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从苏共“二十大”起,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继续推行反华政策。为捍卫国家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行径。3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70年代由于两个超级大国在争夺世界霸权中呈现出苏攻美守的局面,美国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而苏联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故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构想,改善了同美日的关系,并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自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我国开始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无敌国外交”。由于美苏互有攻守,加之第三世界崛起,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相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一、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动及中国的国际地位1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基本特征:欧洲为中心(一战前)欧美为中心(一战后)美苏为中心(二战后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2国际格局的变动(1)第一次: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原因: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国地位: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2)第二次: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制”。原因: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美苏在实力均势的基础上,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中的中国地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成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席位。(3)第三次: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原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根源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中国地位:在多极化趋势发展过程中,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力量。二、对比20世纪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时间19191939年19451991年1991年至今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苏联解体,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主要国家英法(主宰世界)美日(在亚太争夺)美苏“一超多强”:美、欧、中、日、俄形成方式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内容凡尔赛体系:5个条约。华盛顿体系:3个条约处置战败国。重划欧亚版图。建立联合国组织国联联合国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演变过程确立:19191922年。调整:1924、1925年。瓦解:1931、1933、1935、1936年。崩溃:1939年形成:19431955年。冲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瓦解:1991年出现:20世纪70年代。加强:1991年两极格局瓦解后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与第三世界的矛盾三、中、美、苏“三角关系”的阶段特征及其成因1第一阶段(1)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原因是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2)中苏关系由友好到恶化。建国初期,新中国推行“一边倒”的方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后来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恶化。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2第二阶段(1)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原因是这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2)中苏关系严重恶化。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如珍宝岛事件)。3第三阶段(1)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时坏,特别是美国在售台武器等问题上双方矛盾突出。其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政策。(2)苏联同中国改善关系。其原因是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80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放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主题3古代史书的主要体例1纪传体史书纪传体是一种史书的体裁,以为人物立传纪(皇帝的传纪称“纪”,一般人的称“传”)的方式记叙史实。它最重要的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大量的人物传纪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从体裁的形式和结构上看,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不可缺少的形式,故通称纪传体。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都是用纪传体写成的。2编年体史书编年体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如春秋、资治通鉴等就是编年体史书。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对了解一代兴亡大事很方便。但历史事件自酝酿、发生至结束,往往延及数月乃至数年,编年体史书诸事杂陈,人们难以从中稽其首尾。这种体例缺点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3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二十四史 西汉的司马迁首创纪传体史书体裁,并用这种体裁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记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东汉的班固又用这种体裁写成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后来的史学家又陆续修成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清代乾隆年间编撰四库全书,确定以纪传体史书作为正史,并由乾隆帝诏定上述二十四史为正史。选择题常见错因及防范对策一、基础把握不牢对基础知识把握不牢主要是由于忽视对重大史实发生的时间的识记;对史实的前因后果理解不清;对史实的认识不科学;对历史的阶段性特征不能形成宏观的认知。由于以上欠缺,在考查对基础知识再认再现能力时就不能准确迁移所学导致错选。典题示例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的签订()A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B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C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解析分析材料,“条约”应指华沙条约,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故本题选C项。A项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B项是雅尔塔体系的影响;D项是杜鲁门主义的影响。本题因对华沙条约形成的影响这一基础知识识记不牢,往往错选。防范对策(1)掌握历史时间:把握历史时间的顺序性特征;揭示历史时间的连续性特征;分析历史时间的阶段性特征。(2)掌握历史事件:了解背景和原因的关系;掌握历史事件的经过。(3)掌握历史意义: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历史影响;思想意义。(4)掌握历史特征:环绕某一个历史整体,抓住它的方方面面来寻觅历史事物的特征;在具体、多样、纵横交织的历史内容中(大跨度),通过归纳、抽象和概括,从一定的高度上总结特征。二、概念区分不清对历史基本概念的考查历来备受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如果对单个的概念理解不清就会对同类的概念发生混淆,选择时就会张冠李戴。对概念不能准确把握主要在于不能对历史事件概念的内部结构要素全面地把握。典题示例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A“一边倒”政策B不结盟政策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多边外交政策解析“黄金法则”实际上体现了尊重国家主权、互不干涉的原则,体现了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故本题选C。防范对策历史事件概念的内部结构包括其发展过程的各种要素,即:开始或爆发、挫折或转折、发展或扩展、高潮或低潮、胜利或失败等等。一般情况下:(1)人物概念可包括:出生、成长、经历的重大事件、思想主张、主要著述成就或过失、罪行等等。(2)制度概念的内部要素主要包括:制订制度的目的、原则;制度的主要规定及其施用范围,沿革发展等等。(3)反映思想或著作的历史概念的内部结构要素主要有:针对性(针对什么社会问题)、目的性(解决某一问题的最终目标)、思想理论依据或缘由、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三、材料理解不透材料选择题往往以丰富的史料为试题依托,通过大量的文献材料、图片、表格、地图等丰富多样的材料类型考查对材料的解读、图文的转换、识图、分析比较和概括等多种能力,同时也注重从第一手资料出发、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研究历史的方法的作用。这种题型要求在对历史材料透彻解读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缜密的思维,运用多种思维能力和必要的答题技巧,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由于对材料理解不透,在望文生义的情况下迷茫决断,就会出现脱离题干主旨而错选。典题示例在不结盟运动兴起时,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攻击“不结盟”是“一种不道德的近似的概念”;苏联也预言这个运动“像走钢丝一样长不了”,这些现象说明()A不结盟运动是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C不结盟运动兴起后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力量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解析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目的是摆脱美苏的控制,并非为对抗美苏,A项错误;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到当代,多极化仅仅是一种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B项错误;美苏“冷战”加速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故应排除D项。本题选C。防范对策此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首先要读懂材料,要对涉及到的史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分析和思考,明确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抓住有利于理解和解题的核心句子和词汇;其次要善于将材料的内容和教材的相关知识进行衔接,然后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四、获取信息不全对题干材料丰富的选择题,往往对材料读不完整而顾此失彼。典题示例 1949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发表了著名的“破冰解冻”谈话。他说:“我决心要以德法关系作为我的政策的一个基点。和法国的友谊将成为我们政策的一个基点,因为它是我们政策中的薄弱环节。”阿登纳的用意主要在于()A推动法德和解,谋求欧洲联合B麻痹法国政府,借机东山再起C反省战争罪责,取悦法国人民D获取政治资本,稳定国内局势解析本题易错选为D,其原因是只围绕对自身的角度来考虑,没能从法德两国关系缓和对整个欧洲局势的意义来分析。本题选A。防范对策对题干材料分清层次,宏观上提炼信息,不可仅抓住其中一个分句就下结论,更不能把其中一个分句的同一个说法代替整体信息,应将整个题干材料各分句的层意综合起来归纳推论。大专题阶段检测(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二战后初期,处于巅峰状态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世界格局将取决于我们”。杜鲁门上述言论充分反映了()A美国要求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居霸主地位B二战使美国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军事大国C随着实力增强美国的对外军事扩张野心日益膨胀D美国想凭借实力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新地位答案D解析推广美国的民主制度、按照美国的意愿确立国际关系格局是杜鲁门讲话的核心意图,比较备选项,D项表述最佳。2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要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这一事件表明 ()A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B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的全面对峙C美苏两国的“冷战”出现第一次高潮D世界格局正式形成两极对峙局面答案A解析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峙及两极对峙局面正式形成均在1955年,可排除B、D两项,“冷战”第一次高潮发生了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可排除C项,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表明美苏放弃了二战中合作抵抗法西斯的政策,从而转向敌对,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项。3它“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这里的“它”是指 ()A马歇尔计划 B布雷顿森林体系C关贸总协定 D杜鲁门主义答案A解析依据“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可以判断是经济政策马歇尔计划。这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4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19471948年国际局势的专稿,需要一组能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B铁幕演说、马歇尔计划、布雷顿森林体系C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关贸总协定D雅尔塔体系、德国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答案C解析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关贸总协定均是在1947年提出或签订,且都是当时重大的国际事件,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中的北约组织建立是在1949年,B项中铁幕演说是在1946年,D项中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在1962年,均不符合题干的时间要求。5下面两张战争宣传单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适合用于探究()图一图二A19611973年越南战争B19501953年朝鲜战争C19371945年抗日战争D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答案B61963年,肯尼迪曾在柏林墙下演说,“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我们。”下列对柏林墙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联邦德国修筑柏林墙是防止民主德国人逃入B柏林墙是美苏“冷战”的标志性建筑C柏林墙的修筑标志着德国分裂D这标志着美苏对峙加剧答案A解析柏林墙是二战后,民主德国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防止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和西方势力的渗透。柏林墙是二战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7欧元在悬崖边!2012年怎么拯救欧元?欧债危机和欧元危机依然是2012年世界经济领域最热门的话题。欧洲起初实现经济联合的主要目的是()A抵制苏联的经济渗透 B摆脱美国的控制C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D缓解法德矛盾答案C解析D项是联合的条件,A、B两项是欧洲经济联合的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在战后头几年中十分盛行的世界力量的两极分化已经消失。”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不包括()A欧共体崛起B日本经济迅速发展C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矛盾趋向缓和D发展中国家作为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答案C解析20世纪70年代美苏处于激烈争霸中,矛盾没有趋向缓和,C项错误,符合题意。9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答案D解析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毛泽东的“走出去”是指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故A项不正确;当时中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B项错误;克林顿执政时期中美关系才被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故C项不正确。10二战后存在两种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各类经济组织(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等)举行与经济有关的峰会(如G20峰会)大大增加,二是军事冲突此起彼伏(如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下列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经济民主化成为时代潮流B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C一超多强格局遭受巨大挑战D和平与动荡并存成为当今世界形势的特点答案C解析当今世界的格局仍是一超多强。二战后的局部战争有大国插手,反映了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局部战争不断,反映了当今世界形势动荡与和平并存;各类经济组织的建立反映出经济民主化成为时代潮流。11为下图选择最恰当的标题()A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B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C当今世界格局的两极化趋势D当今世界格局的单极化趋势答案A解析根据上图所示,“处于单极趋向与多极趋向之间的游移力量”在“要求单极化趋势的势力”和“要求多极化趋势的势力”两股力量之间,体现了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是“一超多强”,其中还有多个力量在“一超”与“多强”中发展。12某论文的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苏联解体”。此论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美国霸权地位的崩溃B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C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答案B解析“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属于新兴力量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崩溃,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二、非选择题(第13题28分,第14题24分,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余相信美国之政策在于支持自由之民族以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之征服。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材料二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材料三本公约各缔约国决定联合一切力量,进行集体防御。北大西洋公约材料四美国与苏联的对峙形成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和主权以及世界和平都形成严重威胁。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他们摆脱美苏控制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美国战后初期的什么政策?它说明了美国什么意图?(8分)(2)针对前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内容,苏联采取了什么措施?它意味着什么?(8分)(3)材料四中提到“整个世界开始从两极对立走向多极化”。请问在两极格局存在期间,又有哪些因素促使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6分)(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答案(1)反映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冷战”或遏制政策。说明美国企图控制欧洲,称霸世界。(2)1949年,苏联和东欧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年5月,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它标志着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说明美苏双方争夺的重点在欧洲。(3)日本和欧洲共同体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发展壮大)。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4)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解析本题前两问是对美苏“冷战”的考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具体表现即可;第(3)问考查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和欧共体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对两极格局的冲击;第(4)问主要考查多极化的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14二战后,国际关系经历了由“冷战”对峙向多极化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问题一北风与太阳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