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社会学重点汇总.doc_第1页
人口社会学重点汇总.doc_第2页
人口社会学重点汇总.doc_第3页
人口社会学重点汇总.doc_第4页
人口社会学重点汇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人口社会学简介1.论述人口的双重性 P4 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生长,繁衍,死亡和衰老的生命历程受到生物规律的支配。社会属性:人是社会行动者,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社区,家庭等一系列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他人,这表明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 (2)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产生的 (3)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中产生的2.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P6 (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内容较多较杂,具体需要大家到书中寻找了解3.简述中国的五次人口普查 P21 (是五次都要,不是只要第五次) 本重点需要同学们结合书本理解第二章 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1.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P29 注意其背景,内容,以及正反面的评价 背景:马尔萨斯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的时期,人口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日益贫困,阶级冲突越来越激烈。 内容:(1)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必须的。二是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 (2)两个级数的理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值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是不平衡的。 (3)较少人口的途径,一是积极性抑制,二是预防性抑制 (4)人口波动理论与三个命题 评价:积极方面:(1)首次揭示了稀缺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 首次建立人口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模型(3)提出人口增长制约与生活资料的增长(4)人口增长与生存资料的关系的调节机制(5)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极限(6)首次区分了人口增长抑制因素的不同作用机制和环境,最早将现代西方社会与非西方社会进行比较并将富余程度的差距与特定人口过程联系起来负面评价:(1)完全从生物学角度看待生育行为而现代社会的性爱,婚姻与生育不存在必然联系(2)没有看到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之间关系复杂性 具体阐述见书本2.马寅初的新人口论P37 基本思想:中国人口繁殖太快,人口多、资金少,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控制人口。明确的把中国的人口增长与工业化进程联系在一起,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主要观点: 1掌握人口的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 2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3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建议 具体阐述见书本第三章 生育制度1.生育测量的指标及其优缺点 P50 可能有计算题2生育模式 P52-P56包括传统农业社会生育模式,工业社会模式,发展中国家模式传统社会生育模式:(1)传统社会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紧密,生育行为直接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2)农业社会的各种经济影响着生育方式(3)农业社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男性劳动力的需求偏大,因此有男性生育率高于女性的情况(4)由于农业社会的政治制度普遍是具有封建专制特征的,导致不同阶级间的生育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工业社会的生育模式:(1)死亡率导向下的生育模式消失,在低死亡率的情况下,生育率也下降(2)工业社会实现了以机械替代人力的工业化过程。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模式:(1)在死亡率降低时,生育率缺扔居高不下(2)近段时间虽然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稳定了下来,但总体上仍然是高于生育率的(3)传统文化中高生育率相关的文化,经济政治因素仍然存在(4)在控制出生率的手段中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行政力量3.生育意愿 P63第四章 死亡制度1.死亡统计的指标 P72 可能有计算题2.死亡模式 P76 (传统农业社会死亡模式,工业社会模式,中国人口死亡模式) 传统农业社会死亡模式: (1)新生儿和婴儿的死亡率极高 (2)过高的婴幼儿死亡率导致了极低的预期寿命 (3)死亡率的变化很大 工业社会的死亡模式 总体上下降,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情况不同 P78 中国人口的死亡模式: 1949年前(1)中国是个高死亡率的国家 (2)人口的预期寿命低 (3)死亡率的高低与社会动荡相关 (4)死亡率深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1949年后 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平均预期寿命持续上升,同时也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第五章 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概念 P99 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的永久性改变(半年或一年以上),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2.人口迁移指标 P100 可能有计算题第六章 人口转变1.人口再生产模式 P123 (传统社会型,过渡型,现代型) 传统社会型:按时间顺序作答(1)狩猎和原始农业时期(2)第一次农业革命(3)第二次农业革命 过渡型人口再生产模式过渡型人口再生产模式表现为人口出生率的提高以及人口死亡率的下降从而带来的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激增。这种人口模式主要出现在两个时期(1)工业革命后和资本主义前期的欧洲(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中国家 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的模式 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由此导致的地自然增长率,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人口零增长和负增长。目前这种模式发生在欧洲,亚洲的部分发达国家中具体阐述见书本2.中国人口转变模式 按时间顺序解答 P141(1)20世纪50年代初(2)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3)20世纪80年代至80年代(4)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上是书上表达方式,在这也提供老师的笔记中的解答方式,以供参考(1)加速增长阶段 1949-1959(2)负增长阶段 1959-1961(3)告诉增长阶段 1961-1973(4)减速增长阶段 1973-1980(5)波动增长阶段 1980-1991(6)低速增长阶段 1991至今 具体阐述见书本第七章 人口年龄结构1.人口年龄结构指标 P151 可能有计算题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其特点 P164(1)中国的人口老龄化来势凶猛(2)中国老龄化进程与人口发展不同步(3)中国老龄化发展在时间上具有不规则性和累进性(4)中国老龄化程度存在地区差异(5)中国老龄化发展存在阶段性 具体阐述见书本3.健康老龄化 P166是指老年人在晚年保持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健康状态,将疾病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时间推迟到生命最后阶段。健康老龄化主要有3个方面:(1)是老年人自身维持良好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功能,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2)使老年群体中健康,幸福,长寿的老人占大多数,并且所占比例不断增加(3)进入老龄化的社会能够克服老龄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社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为生活在其中的所有人的健康,富足,幸福的生活提供物质基础和保证第八章 人口性别比结构1.人口性别比的指标 P169 可能有计算题2.影响人口性别比的因素 P170第一,从人口过程来看,(1)出生婴儿的性别比状况构成了各年龄段人口性别比的基础,它决定了一个社会总体的人的性别结构。(2)生育率状况影响人口性别结构。(3)死亡率影响人口性别结构。(4)人口性别结构受到人口迁移的影响。第二,文化因素通过人们的性别价值观和生育观念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第三,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性别结构的影响主要通过一定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卫生条件、医疗供应和社会保障制度而发挥作用。3.出生性别比的相关内容 (这里我列出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和后果,其他的需要自己看)原因:直接原因非法鉴定胎儿性别,非法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溺弃女婴;漏报 条件性原因经济原因: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人们需要儿子来养老;公共政策因素:一孩半政策;低生育率 根源性原因制度原因:父权、父系、从夫居的父系家族体制;文化因素: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后果:人口后果人口与劳动力的再生产受到影响;性别失衡;人口老龄化加剧 社会后果失踪女孩现象;侵犯了女孩的生存权;婚姻市场的失衡将带来社会不稳定;阻碍了社会与人口的和谐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第九章 社会分层和贫困人口1.社会分层的测量指标 P1851.收入分化的测量基尼系数;工资报酬水平法;五分位法2.贫困人口的测量市场菜篮法;恩格尔系数;国际贫困线标准或收入比例法;贫困发生率2.人口职业结构理论P189 人口职业的分类:第一,以就业状况分类,分为在业人口和不在业人口;第二,以产业部门分布,分为农业、工业、各种服务业。人口的职业流动:一是劳动者从最初职业到最终职业的变动状况;二是,劳动者地理位置的变动。影响人口职业结构的因素分析: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文化因素。收入结构和收入不平等。具体阐述见书本第十章 人口的婚姻家庭结构1.家庭结构的概念P209是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即家庭规模大小,由多少成员组成;二是家庭模式要素,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2.五种家庭结构(核心家庭、直系家庭、复合家庭、单人家庭、残缺家庭)P2101.核心家庭: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或没有子女的夫妇和夫妇中只有一方健在同子女组成的家庭2直系家庭:由一对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及其孙子女组成的家庭。夫妇中只有一方健在同已婚子女的一方及其孙子女组成的家庭也属于直系家庭3复合家庭:(1)兄弟复合,父母已去世,两个或两个已婚兄弟及其子女组成 (2)直系复合:夫妇或夫妇一方健在,同两个以上已婚子女及其孙子女组成。4单人家庭:独自生活的寡,鳏,也包括未婚或未曾婚配而独自生活者5残缺家庭:父母已故,未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3.中国人口的婚姻结构 P212(1)婚姻偏早(2)婚姻具有普遍性(3)离婚率相对较低(4)潜在的婚姻挤压 具体阐述相见书本第十一章 人口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1.人口分布的指标 P219 可能有计算题2.城市化的指标 P2203.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存在问题P236特点:(1)多种模式的城市化发展道路(2)城镇结构失衡(3)城镇化发展进程具有政府行政色彩(4)经济发展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5)城市贫困人口增加(6)人口城镇化有效地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 具体相见书本 由于城市化问题书上没有,因此需大家辛苦下总结第十二章 人口和社会变迁1.社会变迁是什么 P24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技术所引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部分的改变。2.人口增长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P242(1)农业社会的进步与人口增长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2)工业革命改变了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的方式具体阐述见书本3.适度人口理论 P254 (是什么,特点)适度人口理论是指:当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恰好能够最充分的利用本国可获得的资源时的人口,或当某国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时的人口。特点:(1)适度人口是人类追求的人口与资源关系的理想状态(2) 适度人口是个弹性概念(3) 适度人口是个相对的概念,它相对于人民的生活水平第十四章 人口政策和计划生育1.人口政策是什么 P289人口政策是由政府颁布的,目的在于影响人口增减,过程,规模,结构或分布。2.人口政策的制定过程 P292(1)充分了解和评估当前的人口状况和存在的基本问题,确定主要的人口问题和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由此确定人口目标(2)准确把握人口过程的规律性,了解影响人口过程之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尤其是那些可通过政策手段加以调节的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了解人口过程对国家社会福利状况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3)人口政策市社会政策的一部分,他必须与其他社会经济政策相联系和配套使用(4)建立人口政策的反馈和评估机制。3.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内容和后果 P300 P302内容:(1)提倡晚婚和晚育(1)提倡少生优生 (2)提倡一堆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照顾到农村中某些群众的实际困难,允许农村女儿户间隔几年后生第二个孩子(3)为了少数民族的繁荣昌盛,根据这些民族自己的意愿可以实行计划生育,具体的要求和做法与汉族的办法不同,由所在自治区和省政府根据各族的人口经济资源文化习俗等具体情况自行决定。(4)考虑到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异,允许计划生育政策存在地区差别。后果:从积极方面来看:(1)经济效益的成果是明显的(2)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健康效益从消极方面来看:(1)计划生育工作引发了相关的人权之争,这使得中国的国际形象带来某些负面影响(2) 计划生育工作队性别平等带来复杂的,混合的后果。(3) 由于计划生育带来了迅速的人口转型,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独生子女问题、出生婴儿性别比失 名词解释1、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2、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点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3、社会学想象力:就是掌握我们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4、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5、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6、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7、生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生物意义的生育力,是关于人类再生产的能力。另一种是社会学上的生育率,是指人类现实的生育水平。(1)生育力:是指妇女生育能力和潜能。(2)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8、生育模式: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具有明显差异的生育类型。9、生育制度:是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等一整套规则和文化。10、生育规范的重要性表现为生育规范规定了两性怎样的结和才能生育子女和养育子女,即规定了生育的合法性问题。 10、生育的物质设备:生育的物质文化设备是指社会为生育行为提供的物质条件,包括生育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种避孕药具的普及安全有效的程度。 11、生育意愿(观念):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个方面: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理想子女数;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12、死亡制度是个人与其社会形成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个人的、社会心理的和符号的网络。具体可用死因结构和死亡率结构来进行表示。13、预期寿命,是人口统计学上使用的一个概念,指一个特定人口平均能够存活的年龄。预期寿命的指标是个社会指标,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 14、死亡模式: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具有明显差异的死亡类型。15、人口迁移: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16、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越国界的居住地的永久性变动。 分为:生存型人口迁移、发展型人口迁移17、人口再生产关注人口是怎样通过世代更替使人口数量和质量得以再生产,使人类得以延续的,表现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18、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一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分为原始型、过渡性、现代型19、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20、人口年龄结构:是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社会构成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 21、女性的生存优势:即在生物意义上,同龄女性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同时女性比男性的存活时间有延长的趋势。22、同期群是指同一年代出生的一群人。同期群的概念把年龄角色、年龄分层和历史环境结合起来了。同期群效应是指一个同期群的人口规模能够建构一个时期。23、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24、出生性别比,也叫婴儿性别比,是指某一时期内每100名女婴所对应的出生男婴数。 25、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比比较低时的状态。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名词解释25、性别的社会差异是指两性的生物差别经由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表现出的一系列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26、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口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表现为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和不平等状况。27、婚姻:是男女依一定的法律、伦理和风俗的规定建立起来的夫妇关系,它是家庭成立的标志和基础。28、婚姻制度:社会规定的有关夫妇关系建立的一整套社会规范,任何社会都有特定的婚姻制度。29、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婚姻的结果,也是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30、家庭制度:是关于家庭的性质、关系、功能、权利和义务的一整套规范体系,是整个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31、人口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结构。一是空间位置:所在地点的地理特征、行政区划、社会特征,二是人口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与人们之间交流的频率。32、城市化的含义:动态角度: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过程。静态角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生活在城市的比例。结构的角度: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城市人口的分布。 33、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技术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部分的改变。34、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恰好能够最充分地利用本国可获取的资源是的人口,或者当某国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时的人口。35、承载力概念:每个生态系统都有一个能保持各种种群数量大小的极限,这极限即是承载力36、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包括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具有价值属性、有限性、可替代性、可转换性、内涵具有可变性37、家庭计划:也称为家庭生育计划。这是一项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考虑其经济条件和妻子的健康状况等而有意识地安排生育数和生育间隔的措施。家庭计划的核心是节制生育。 38、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对生育进行预先的设计,实行人类自身生产的计划化。宏观角度,计划生育的主要内容是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变人口结构,使人类自身生产的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逐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微观角度看,是实行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和优育,为社会和家庭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39、人口政策是由政府颁布,目的在于影响人口增减、过程、规模,结构或分布的主张和措施。40、人口质量是人类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个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等三方面。从宏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综合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以及认识人类自身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41、优生是消除不利表型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增加有利表型的等位基因频率的办法改善人口的群体的遗传素质。42、优生学:有关优生的科学被称为优生学。它是运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改善人的遗传素质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是研究如何提高人口出生素质,防止出生缺陷的科学。43、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含义)A是一种战略思想,核心是人口可持续发展B强调代际间的关系,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着眼于下一代C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又要减缓人口增长D强调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的关系E强调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F强调社会的公平和正义44、人口的双重属性(1)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的支配。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2)人口的社会属性。人类进化过程中,人口数量、质量、人均寿命等生物属性受社会影响发生巨变,即人口具有社会属性。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信仰等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表现为社会的政治力量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性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关系题2、人口迁移的社会功能:带动地区发展影响劳动力的合理分布利于文化交流和传播3、人口转变与现代化的关系:人口转变与现代化互为因果;现代化促使生育率下降:第一,生育成为有意识抉择的结果。第二,减少生育是一种理性选择,减少生育是有利可图的。第三,社会具备有效的节育技术和各种避孕措施能够完成人们生育的理性选择。生育率的下降又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化的发展:首先有利于资本积累;其次是缓解了人口与耕地的紧张关系;第三是提高了人均劳动生产率。4、人口社会学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分析有三个层面:A人口过程与人口年龄结构之间是互动关系。B人口年龄结构的动态观、历史观、互动观。C人口年龄结构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5、研究人口老龄化的意义: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发展福利制度受人口老龄化挑战社会资源分配和供给面临困难新的老年贫困人口可能出现人口老龄化可能重塑社会文化、社会秩序和代际关系6、性别分层的表现形态:(1) 在观念领域里,性别的社会差异表现为社会已经建构并不断再生产着一系列的男强女弱、男主外女主内以及女性应当从属于男性的两性关系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形成了一整套表达性别差异的象征和符号(2)公共领域的性别社会差异:社会公共领域的性别社会差异表现为两性社会劳动分工和政治参与、权力关系上的不平等。社会意识形态把男性划归为公共领域(政治参与)社会劳动领域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社员的差别)公共领域的两性社会差异表现为政治参与和权力关系中的差异(3)私人领域性别的社会差异:私人领域性别的社会差异表现为家庭内部的两性分工。 7、人口和社会分层的关系:A社会分层影响人口的生产、再生产和人口过程: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口具有不同的社会质量,这差异直接作用于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分层状况决定了不同阶层和阶层的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特点社会分层与人口过程紧密相关不同社会阶层所具有的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人口问题和贫困问题的看法B人口规模、质量和人口再生产对社会分层产生影响:从历史角度看,人口增长和社会分层是一个同向增长的过程从微观角度看,家庭通过提高子女的质量,减少生育数量可以改变家庭的社会地位人口增长和社会分层有着微妙的关系8、人口增长和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农业社会的进步与人口增长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工业革命改变了农业社会人口的增长方式,人力资本成为生产力提高的根本9、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口是生物圈的一部分;人类是食物链的一部分;人口数量的增长受到承载力的限制。10、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具有替代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双向运动,特别是人口文化素质提高有利于人口数量的减少互动关系也发生在家庭因素题:1、影响生育率的因素:一、生物因素:首先应注意生物因素是影响生育率的最直接变量,任何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都要通过生物因素起作用。主要有性交、怀孕与分娩。二、社会因素:A生育制度:包括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B经济因素: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生育模式的最基本因素。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带有“综合”色彩,它常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契机,通过改变生育观念而影响生育行为,反映了社会变迁。经济发展水平与生育率之间具有逆相关关系。C政治力量:有关资源分配或社会平等状况。如:食物和医疗供给状况、人人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提高妇女地位。政府的作用。意识形态的作用。2、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的因素:出生婴儿性别比,生育率水平,死亡率,人口迁移等人口过程因素;文化因素通过人们的性别价值观和生育观念影响人口性别结构;社会经济因素;性别不平等,战争等因素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状况决定了人口分布的基本轮廓。人口分布状况是历史积淀的结果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人口分布人口过程的方方面面影响人口分布经济和制度因素综合性的影响人口分布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人口分布4、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主要有遗传和社会环境因素,通过教育可有效地提高人口质量,并由此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1、婴儿死亡率:一定地区在某年内未满周岁的婴儿死亡人数与活产婴儿死亡人数的比2、抚养系数:用百分比表示非劳动适龄人口和劳动适龄人口的比3、婚姻系数:某一时期内每 一千名15岁以上人口中结婚事件的发生数。特征题1、传统农业社会的生育模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紧密,生育行为直接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妇女能否活到和活过生育期直接影响到生育率的高低。各种经济因素影响生育模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引起人口增长,而人口增长一旦超过农业生产力能够维持的人口数量时,自然的和人为的死亡率增加,生育率再次受到死亡率的控制。农业社会的生产组织形式影响生育观念,男性偏好占主导,早婚、早育、多育。以育龄妇女高频率生育来替代人口高死亡率。社会上存在遗弃女婴的状况。封建专制下,存在阶级地位不平等,平民的生育模式受死亡率影响大。2、工业社会生育模式:死亡率导向下的生育模式消失,在低死亡率的状况,生育率明显下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影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生育从自然型变为人为型,避孕药具的生产得以产业化。3、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模式 :死亡率与出生率之间非同步变化,影响死亡率的诸多因素不能同时作用于生育率的下降。196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稳定下来,一些国家的生育率开始下降的趋势。与传统高生育率相关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因素依然存在,是其生育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对高生育率的控制手段主要依赖于政府行政力量的作用。4、生育制度的特点:1、生育的物质设备、观念和规范三者作用于人类的生物因素,实现现实的生育率水平,体现人的社会性。2、生育制度受多种社会力量的影响。3、生育制度是人类的基本制度之一,有许多共同的特征。5、传统生育意愿的特点是:多多益善男性偏好重数量、轻质量。现代生育意愿的特点是:倾向少生没有性别偏好重视子女质量。6、传统农业社会死亡模式的特点:高死亡率、低预期寿命、死亡率大幅波动。表现:一是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非常高,出生婴儿能活到成年的比例不足一半。二是过高的婴幼儿死亡率导致了极低的预期寿命。三是死亡率变化很大。受天灾影响大。7、工业社会死亡模式特点:低死亡率、较高的预期寿命。表现:一是死亡率下降明显,多集中于高龄人口。二是预期寿命提高。三是1950年代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死亡模式分化;50年代后,基本趋于一致。8、论述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具有地区性征,由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经济性特征,“客籍工人”政治性的国际迁移急剧增加难民和非法移民人口增加女性移民人口增多高素质移民增加。9、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和现代化难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城市人口增长超过工业增长速度;经济发展速度慢,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教育普及率有待提高;较高的婴儿死亡率1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老年人口数量大、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来势猛、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分地区、性别的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11、贫困人口的结构性特征:绝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城乡具有不同类型的贫困人口,农村受自然资源的限制,城市取决于工作机会失业人口比就业人口更容易成为贫困人口单亲家庭,尤其是单亲母亲家庭易于成为贫困人口文盲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口容易成为贫困人口12、当今世界婚姻结构的变化:结婚年龄逐渐推迟趋势婚姻类型多样处在非在婚状况的人口比例上升离婚率上升非婚子女数量增多“亲生抚育原则”发生变化一些国家出现同性恋结婚、变性人婚姻。13、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自人类有史以来,人口分布格局的轨迹是:人类定居范围不断扩大,人口密度不断上升。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稠密地区和人烟稀少地区并存随纬度、海拔和离海远近呈有规律的变化。城乡分化。14、城市特征:具有庞大人口规模有大量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是多功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的聚集体15、世界人口发展趋势:人口生育率趋近更替水平、人口死亡率将不断下降、人口地区分布变化:发达地区减少,发展中地区增多16、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的特点: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后来者。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索取者。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破坏者。人是生态系统的建设者。17、人口政策的特点:制定和实施具有历史性、制定、实施和评价的主体是政府、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人口政策的实施是一个成本-效益的运作过程18、人口质量的特点:人口质量是个体人口质量与社会人口质量的综合人口质量是人口素质的存量和潜能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着人口质量潜能的转化率人口质量是个历史概念人口质量的高低体现了人口的双重属性。理论题1、古希腊的人口思想:柏拉图具有适度人口的思想,在法律篇中强调稳定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亚里士多德具有控制人口数量的思想;2、宗教人口思想:奥古斯丁倡导上帝有权力支配人类的生死;阿奎那强调自然法则,赞扬人口的增殖;马丁*路德主张两性结合应当有一个适合的年龄,反对独身主义3、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人口思想a、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人口思想b、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包括两个前提、两个级数、两个抑制和三个命题的理论。(1)建立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恒状。这两个前提亦称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公理”或“自然法则”。(2)两个级数的理论。人口的增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前者要大于后者。在不加限制的情况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其增殖力是无限的;而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长。因而人口增长势必有超过生活资料增长的趋势。因此,人口过剩和食物匮乏是必然的。(3)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 积极性抑制:通过增加人口死亡率,减少现存人口,其手段包括战争、瘟疫、饥荒和各种疾病。 预防性抑制:通过限制出生人数而控制人口增长,其手段包括晚婚、避孕、流产、杀婴和节欲。(3)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 人口增加必然受生活资料的限制。 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也一定会始终不渝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抑制。 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C、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口思想:驳斥了马尔萨斯的人口压力假设,认为过剩人口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两种生产的原理:生活资料的生产、人自身的生产人口的阶级观4、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1889年,雷文斯坦图提出了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存在着两种动因,两种力量的共同或单方作用导致了人口迁移:(1)居住地存在着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生存环境: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恶化是推动人类迁移的基本力量。人为因素:如政治动荡(2)迁入地存在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迁入地的劳动力需求;两地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的差距。5、迁移者的选择性理论:迁移具有选择性,只有某些特定的人可能成为迁移者。它与迁移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相关。年轻人或者具有更好素质的人更可能成为迁移者。三种解释:一是生命周期的影响。二是职业生涯的需要。三是迁移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6、反贫困战略:建立公平的社会分配机制、需要长期的经济增长、解决发展和资源间的矛盾、增强贫困人口的能力7、城市化动力学理论:人口增长压力带来的社会分工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提高是推动城市化的本质力量农业发展是城市化前提工业化和城市化互为因果科学技术是城市化得以延续的内在力量教育在城市化中起着重要作用8、城市化发展规律理论:城市化三阶段: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中;城市郊区化和城市群的形成;逆城市化城乡差别具有普遍性,现代化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变革不断向外扩散的过程城市对社会变迁具有主导性影响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关注的力量和全球化力量的关系从空间上看,一是扩张型城市化理论,二是全球化的城市化理论9、风险环境理论的观点:A认为造成的化学污染和各种有毒物质导致的环境污染充斥现代社会B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C技术性风险将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制度化结构风险D二元格局潜在的风险10、西奥多-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A人力资本体现为人的知识、技能、资历、经验和劳动熟练程度 B当人的素质既定后,人力资本表现为从事工作的总人数和劳动市场上总的工作时间 C人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人力投资获得 D人力投资是有收益的11、费-拉尼斯模式:从农业到工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农业部门出现大量的显性失业人口,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率等于“零”。第二阶段是农业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升高的阶段。第三阶段是农业部门已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农业边际劳动生产逐渐高于制度工资。12、托达罗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模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量或迁移率与就业率成正相关,城市就业机会越多,来自农村的劳动移民就越多。13、迁移者的网络理论:迁移者与迁入地人口有某些联系,这种联系构成的网络成为一种社会资本,可以降低迁移成本、增加收益和减少风险的作用。一、计算(1)人口总数:年末人口数,人口普查时间人口数;年平均数 =(年初人口数 + 年末人口数) 2 ;(2)人口增长:1000人口年净增长数=人口自然增长人口迁移增长;年人口粗增长率=(年末人口年初人口)年初人口;1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数死亡人数) 年平均人口数;1000人口净增加数 自然增加数 = 迁移增加数 平均人口数 平均人口数 平均人口数2出生1000粗生育率= 出生数(活产) 年平均人口数;1000一般生育率= 出生数同期育龄妇女数;1000年龄别生育率= 该年龄组妇女生育数该年龄组妇女数;1000总和生育率= 各年龄别生育率之合。10003死亡1000粗死亡率= 死亡数 年平均人口数;1000婴儿死亡率= 该年出生后一年内死亡数 该年活产婴儿数;1000标准化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标准年龄构成)之和10004.性别分年龄性别比=(该年该地总人口中的男性人口数该年该地总人口中的女性人口数)出生性别比=(该年该地出生的男婴数该年该地出生的女婴数)100%二、资料分析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出生死亡1、性别比(sex ratio):以女性数量为100的男性数字。怀孕时胎儿性别比约在120-130,但男性胎儿流产率高于女性。出生性别比一般在105左右(如果流产率下降,出生性别比有可能提高)。然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各年龄组的性别比逐渐减小。人口金字塔(population Pyramid):直观反映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的图形,左男右女,年龄可以以1岁计算,也可以以5岁年龄组表示。各国人口金字塔一般有三个基本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减少型。年龄图形曲线上的曲折、缺口反映出特定时期受特定原因(战争、饥荒、迁移)造成的人口损失或变化。影响性别比变化的原因:1)出生性别比是各年龄组性别比的基础,有些因素影响出生性别比(如计划生育政策对生育总数的限制+人们希望有儿子=女婴的流产或溺杀);2)死亡率影响人口数量,死亡中可能出现性别倾斜(女性的社会地位低+资源有限=女性高死亡率);3)高生育率可能伴随产妇的高死亡率,从而影响性别比;4)迁移中的性别选择(就业的性别选择,如历史上的加州移民、当代的菲佣)可能影响性别比;传统文化观念中对生育的性别选择(无后为大、传宗接代);5)社会经济水平与制度造成的对孩子的性别选择(养老保险制度);6)其他政治社会原因(如二战后1951年前苏联性别比曾为78.5,1980年为87.8)。2、死亡模式(传统农业社会死亡模式,工业社会模式,中国人口死亡模式)传统农业社会死亡模式: (1)新生儿和婴儿的死亡率极高 (2)过高的婴幼儿死亡率导致了极低的预期寿命(3)死亡率的变化很大工业社会的死亡模式 总体上下降,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情况不同 中国人口的死亡模式: 1949年前 (1)中国是个高死亡率的国家 (2)人口的预期寿命低 (3)死亡率的高低与社会动荡相关 (4)死亡率深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1949年后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平均预期寿命持续上升,同时也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三、论述题1.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背景:马尔萨斯的时代正是英国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的时期,人口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日益贫困,阶级冲突越来越激烈。内容:(1)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必须的。二是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 (2)两个级数的理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值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是不平衡的。 (3)较少人口的途径,一是积极性抑制,二是预防性抑制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