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1页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2页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3页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4页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总结.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地理学1. 城市的定义: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城市可以看做是一个“面”。2. 城市地理学的定义: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3. 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个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4. 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1)城市化研究(2)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3)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如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和感知空间、市场空间、社会空间、感应空间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5. 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地理科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侧重点和研究方向不同。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的等,工程性较强。6. 西方城市地理学研究四个阶段:1920年以前 地理学属于聚落地理学。1920-1950 第一,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城成市命运的决定因素第二,对城市做形态上的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分析。1950-1970 宏观城市空间;微观城市空间。1970年以来 城市地理学中出现了人文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学派7. 帕克、沃思和伯吉斯创立了城市结构的同心环模式被称为“人类生态学的芝加哥学派”8. 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9. 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1.产业构成上2.人口规模上3.景观上4.物质构成上5.职能上10. 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无非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和功能地域概念11. 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位12.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13. 大都市带的特点: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集的交互作用4.规模特别庞大5.国家的核心区域14. 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的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15. 都市连绵区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16.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17. 自然地理条件: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18.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19. 我国城市暗器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1.滨海城市2.三角洲平原城市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6.平原中腹的城市7.高平原上的城市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9.中山谷地城市10.高山谷地城市.20. 城市的地理位置定义: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21. 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22. 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1.大、中、小位置 依据 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来区分23. 规模经济:是指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会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24. 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25. 城市化的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地过程即为城市化;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2.经济结构的转型3.地域空间的转型4.生活方式的转型;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和城市化,城市化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而城市化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 第一种是正统的城市化。第二种是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城市型景观的地域推进,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扩散。第三种是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而没有或很少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26. 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27. 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解释:哈维提出资本“三次循环”第一次循环包括在生产中,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经过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一部分以奢侈品方式满足资产阶级的奢侈消费需要,另一部分以工资货物的形式保证劳动者的再生产条件,使他们的劳动力继续投入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次循环包括固定资本投入和消费资金两方面第三次循环指在科研和技术以及各种社会消费。28. 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29. 离心型城市化: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30. 外延型城市化: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31. 飞地型城市化: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32. 景观型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33. 职能型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表现形式,指的是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34. 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35. 主要指标法有两个: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36.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测量城市化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城镇的定义不同将直接影响城镇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第二,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第三,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德尔数量过程,它不能反映城市化的其他性质第四,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反映了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规模。37.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产生城市发展中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城市周边地域的扩散38. 郊区化: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过程中伴随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39. 近代世界城市发展的特点:1.工业化带动城市化2.一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化3.世界政治经济体开始建立起来,世界城市体系也逐步形成40.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三个特点: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41. 北宋时期产生了一次“城市革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城市商业空前发展,传统的坊市制被打破2.新型的城市型聚落-镇、市开始显现3.大中城市继续发展,首次出现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第六章1. 基本活动部分:为外地活动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她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2. 非基本活动部分: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之 为非基本活动部分。3. 划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活动的方法:1.普查法 2.残差法 3.区位商法(或宏观法) 4.正常城市法 5.最小需要量法4. 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5.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6. 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的区别: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城市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期内希望达到的目标或方向;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7. 城市职能的分类方法:1.一般描述方法 2.统计描述方法 3.统计分析方法 4.城市经济基础研究的方法 5.多变量分析法 6.新的动态8. 一个完整的城市智能概念应该包括三个要素: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第七章9.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距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全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定义为首位城市。10. 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叫首位度。11. 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12. 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第八章1、 空间相互作用: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 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2、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才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 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城市空间分布体系。3、 空间扩散: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从源生地产生,经过若干时间后扩散到承受者身上。4、 空间扩散有三种基本类型: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重新区位扩散。5、 没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便没有城市地理学。6、 中心地: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7、 中心性(中心度):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 的总和。8、 克里斯塔勒认为,有三个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9、 生长极: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第九章1、 城镇体系(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组成的集合。2、 城镇体系具有所有“系统”的共同特征:整体性,城镇体系是由城镇、联系通道和联系流、联系区域等多个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等级性或层次性,系统由逐级子系统组成;动态性,城镇体系不仅作为状态而存在。3、 城镇体系规划现在的内容: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条件和建设条件;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镇化目标;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明确城市发展用地的数量,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第十章1、 城市土地:是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它们上下一定空间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2、 城市土地分为三个层次:城市建成区的土地,即城市已经开发的土地;城市规划区的土地,指按城市规划和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定期发展的土地;城市行政区划辖区范围内的土地,包括城市郊区市辖县范围内的土地。第十一章第十二章1. 均质性:是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均质 性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并非地域本身所固有的职能特征。2. 均质地域是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 能差别的连续地段。3.地价峰值区是CBD最明显的特点,在此区域的用地称为中心商务用地。 中心商务高度指数 CBHI=中心商务区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基底面积 中心商务强度指数 CBII=中心商务用地建筑面积总和/总建筑面积100% 将CBHI1,CBII50%的地区定为CBD。 硬核:CBHI4,CBII80%的地区。也就是真正具有实力的CBD,其余地区则称为核缘。4. 城中村形成的原因?答: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地域现象,是在特定的 经济、社会、文化、政策背景下形成的非完全城市化的产物。城中村形成的主要机制是: 改革开放提供了农村城市化的大背景,为城中村的形成铺垫了“温床”;城市发展提供了外 部动力,土地使用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