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试行).doc_第1页
四川省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试行).doc_第2页
四川省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试行).doc_第3页
四川省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试行).doc_第4页
四川省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试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程(试行)川经经联200201号 (2002年5月28日)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干部(以下简称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以下简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四川省市、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以及国家审计准则的规定,结合四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际,制定本操作规程。 第二条 审计机关应当按照委托部门的要求,以被审计领导干部为对象,以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为载体,检查、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处理、处罚被审计单位和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违反国家财经、审计法规的行为,如实提交审计结果报告,为党委、政府监督、管理和考察、任免干部提供参考依据,为促进廉政建设和维护财政经济秩序提供服务。 第三条 本规程所称领导干部是指:市(州)、县(市、区)、乡(镇)党委书记,市(州)、县(市、区)、乡(镇)长。 第四条 本规程所称被审计单位,是指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的地方党委或地方人民政府,具体涉及单位是与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单位。 第五条 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进行审计时,应当坚持审计客体和主体的责任划分原则。被审计对象及其有关单位,及时向审计组全面提供履行职责的有关情况和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配合审计机关的工作,是被审计对象及有关人员的责任。反之,则要对其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职责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 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审计范围、程序和方法,对被审计对象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和其他相关情况实施审计,发现并揭露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是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的责任。 第二章 审计立项第六条 审计机关办理经济责任审计事项,以党委组织部和纪检监察机关的书面委托为审计立项依据。为便于工作和计划的衔接,一般统一由党委组织部出具书面委托为审计立项依据。 第七条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当遵循审计的必要性与审计力量的可能性相结合的原则,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由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统一管理。每年底,根据党委、政府要求和领导班子建设、纪检监察工作的需要,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提出、研究、确定下年度计划任务总量,审计机关据此列入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年度内,组织部门按照联席会议确定的审计计划任务,根据干部选拔任用和监督工作的需要,确定具体审计对象,分批出具审计委托书(格式附1-1)。对该审计项目有特殊要求的事宜、以及所掌握的群众对被审计对象经济、廉政等问题的反映,应随文告知审计机关(格式附1-2)。审计机关依据委托书立项,依法实施审计。因特殊情况确需临时增加审计项目的,经联席会议研究,并报经党委或政府分管领导审定后,由审计机关纳入年内审计项目调整计划。 第八条 提出、确定和实施领导干部经济审计,应当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重点是: (一)拟提拔、调任、转任的领导干部; (二)党委、政府指名要求审计的领导干部; (三)群众反映问题比较多的领导干部。 第九条 同一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同时离任的,可以同步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实行一套审计程序,分别出两个审计结果报告。 第十条 在制订审计项目计划时,各地应当尽可能将经济责任审计与相关专业审计以及干部考察工作结合安排。 (一)积极推行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即在领导干部任期内,审计机关实施对下级政府财政决算审计和其他专项审计时,注意收集涉及经济责任审计的资料,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资料库。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利用所积累的资料,综合进行经济责任的评价。 (二)积极推行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决算审计同步实施。审计机关年初安排审计计划时,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基本明确的情况下,尽可能将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和财政决算审计项目结合安排。项目实施时,由审计机关统一调配力量,分别通知,同时进场,同步实施,资源共用,成果共享,最后分别出具审计报告及审计结果报告。 (三)积极推行经济责任审计与组织部门的干部考察工作相结合。组织部门和审计机关在计划执行与力量安排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组织部门的干部任职考察工作结合进行,把考察中反映的有关经济问题及时纳入审计内容,把审计中需要扩大了解的有关问题纳入干部考察,使审计和考察基本同步,以利于审计结果运用。 第三章 审计准备第十一条 审计组实施项目审计前,应当依照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和委托部门的要求,开展审前调查,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审前调查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分析、掌握委托部门对该审计事项的特殊要求; (二)走访纪检监察机关,听取他们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意见,索取其掌握的群众举报线索或反映的问题及处理情况(格式附2-1);纪检监察机关应当配合、支持审计工作,及时提供与审计事项相关的情况和群众举报线索(格式附2-2); (三)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或审计组长找被审计领导干部谈话,了解其任职、分工的主要情况及遵纪守法的有关情况; (四)调查、了解并收集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地财政、财务收支状况以及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有关情况; (五)收集、了解涉及被审计地区的特殊政策及其他相关文件资料; (六)对曾经审计过的单位,查阅了解过去审计的情况,利用原有的审计档案资料。 第十二条 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整个任期均应纳入审计范围,重点审计近三年的情况。发现重大问题则根据需要追溯到相关年度。 第十三条 审计通知书(格式附3-1)向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发出,同时抄送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和有关部门、单位。 审计通知书应当告知被审计领导干部,由本人写出自己任职期内领导经济工作、履行经济责任、廉洁从政等方面的书面材料,并在规定时限内送交审计组。 第四章 审计实施 第十四条 审计组进入现场时,应由审计机关负责人带领审计组与被审计领导干部和被审计单位见面,必要时,可商请委托部门的领导参加,通报审计目的、意义、工作要求以及应给予配合的事项。 第十五条 委托部门和审计机关如果认为有必要,可以在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地区、单位进行审前公告(格式附4),即在实施审计前,将审计相关事项,在一定范围内以张贴公告的形式予以公布,请广大群众参与审计监督。 第十六条 审计组进入审计现场后,要在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地的同级领导成员、其履行职责所涉及的主要单位的负责人和财务主管人员、以及审计机关认为有必要的其他人员中,发放被审计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状况测评表(格式附5),以无记名方式对被审计领导干部进行民主测评,了解、掌握当地干部群众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反映和评价。 第十七条 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单位财务主管人员应当对所提供的各项资料的真实、完整性和其他相关情况作出书面承诺,签署审计承诺书(格式附3-2、 3-3),并在资料交接时送交审计组。审计人员应将其作为审计证据编入审计工作底稿。对先离任后审计的领导干部,审计承诺书的签署除被审计单位应盖章外,离任和新任的领导应分别按各自应当承诺的内容作出承诺并签字。对重点抽审单位,应按审计组要求签署审计承诺书。 第十八条 实施审计时,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在运用常规审计方法的同时,应当采取查阅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会议记录、纪要、函件、通知等相关资料,以及走访、座谈等形式,按照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关联性,切实做好审计取证和责任界定工作。 第十九条 审计组应当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决策的合法、合规性及其对经济工作的影响,对其任期内财政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性和预算管理制度的健全、有效性进行审计。 (一)收入的真实、合法、合规情况。重点审查各项财政收入的取得是否合法、合规,党委、政府有无违规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有无擅自决定改变国家财税政策;在收入预算执行中,有无违规决策,人为调节、占压收入,改变预算级次和擅自调库、退库、贷款缴税等问题。 (二)支出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重点审查支出预算安排、调整及审批程序是否合法,重大支出决策是否符合财经法规和国家现行产业政策,农业、科技、教育支出是否达到法定要求;在支出预算执行中,资金拨付是否合规,财政及有关部门有无截留、挤占、挪用社保、扶贫、民政、支农、教育等专项资金,有无虚增支出骗取上级补助或隐瞒支出虚报政绩等问题。 (三)年度决算的真实、合法、合规情况。重点审查有无人为调整财政决算;上下级财政结算是否真实、合法,预算结转、预算结余有无虚假;政府向人大报告的预算执行结果是否真实。 (四)其他财政性资金筹集、管理的合法、合规情况。重点审查其他财政性资金来源是否合法、合规及纳入综合预算管理情况;“收支两条线”管理情况;其他财政性资金的投融资决策是否合法合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是否合规;有无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化大公为小公等问题。 第二十条 审计组应当认真审计核实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财政财务收支反映出的年度主要经济指标,如地方财政收入及增长率、地方财政支出(其中:农业、科技、教育经费等法定支出)及增长率的完成及变化的真实性;同时查清指标呈报情况,看有无人为调增调减指标的问题存在。对未经审计核实的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不变价)及增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增长率以及当地当期的特定考核指标,如固定资产投资、扶贫攻坚等,可采用上级统计部门认可的数据列入审计报告,但必须说明数字来源。 第二十一条 审计组应当审查领导干部任期内重大经济决策的合法、合规及效益性。 (一)由国家投资、政府筹资和利用政策性贷款兴办的重大投资项目,审查其决策程序是否合法,可行性论证是否充分,有无超越职权决策、盲目决策和个人武断决策的问题;项目实施是否进行公开、合法的招标投标,有无领导干部直接干预工程发包的问题;审查项目资金来源和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及其偿债能力,有无违规举债和挪用国家其他专项资金;在项目管理及其效益上,审查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及管理的有效性,查清有无因决策不当,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损失浪费的问题。(二)审查其他重大经济决策事项的合法性,查清有无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设基金,加重企业和人民群众负担等问题。 (三)抽查领导干部分管或挂包的部门、单位、项目及单项工作所涉及的财政、财务收支重大决策的合法、合规、效益性。 第二十二条 审计组应当注重审查领导干部个人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重大经济决策中反映出的遵守财经法纪和廉政规定的情况。重点检查: (一)根据被审计单位及抽查单位、项目提供的会计等资料,核查公务用车购置标准及资金来源,查清有无违反财经法纪和廉政规定的行为。 (二)检查领导干部个人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中,有无贪污、挪用公款、公物等违反财经法纪和廉政规定的行为。 (三)群众举报的经济问题。对署名举报和虽为匿名举报,但举报线索清楚的问题,应当作为审计重点,认真逐一审查核实。 第二十三条 对党委书记和政府行政首长经济责任的审计,应当依据二者不同的工作职责、分工及管理权限,分别确定不同的审计重点。 第二十四条 在特定情况下,审计机关可以按照委托部门的要求,对涉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有关事项,有重点地进行专项审计。 第二十五条 审计组和审计人员拟利用有关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或者社会审计组织的审计结果,以及其他监督部门的检查结论时,应对原结果或结论作进一步审查核实或补充完善。涉及领导干部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的问题,应严格按关联性重新取证。 第二十六条 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遇有审计权限和检查手段难以查证的违法违纪问题,可按协作办案规定,提请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协作查证,或依照法定程序移交有权机关、部门调查处理,有关的机关、部门应当及时办理,并及时将查处结果回复审计机关。 第二十七条 审计实施过程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个人部分暂行中止: (一)审计机关已将被审计人违法违纪问题移交纪检、监察机关或移送司法机关进一步查处的; (二)审计期间,纪检、监察机关对被审计人实行“双规”审查的; (三)审计期间,司法机关对被审计人立案侦查的;(四)其他特殊原因需要中止的。 对经济责任审计事项个人部分的暂行中止,审计机关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告知委托部门(格式附6)。有关机关、部门对涉及个人事项作出结论后,审计机关再依据结论向委托部门作出终止审计报告(格式附7)或审计结果报告。 第五章 审计报告 第二十八条 审计组完成既定的审计目标后,应当在法定时限内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报告;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后,应当及时向委托部门提交审计结果报告。 第二十九条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格式附8)按审计机关审计报告编审准则的基本要求,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编制。 第三十条 审计组应当将审计评价作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切实把握以下原则: (一)坚持审计什么、评价什么的原则。审计评价必须以法定职责、权限为依据,凡超出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事项不得作评价;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不得作评价;证据不足、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不得作评价。 (二)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客观地分析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划分个人应承担的经济责任。 (三)坚持注重证据、依法认定的原则。应当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根据审计确认的证据材料,严格按“数” 说话、依“据”评价。 (四)坚持准确、全面、独立、谨慎的原则。注意分清直接责任与领导管理责任、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故意责任与过失责任、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的界限,做到评价用语准确,措词恰当,是非分明,责任明确。 第三十一条 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评价,内容包括: (一)以财政财务收支反映出的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减变化为依据,结合其他综合指标,评价其工作业绩; (二)对审计范围内,被审计领导干部在财政、财务收支和其他相关事项中反映出来的依法行政、科学决策,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作出总括评价; (三)如实反映审计范围内,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情况及民主测评的结果。 (四)对审计发现的各种违纪违规问题,按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关联程度,评价其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三十二条 领导干部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按问题发生与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关联程度,划分为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直接责任分为应由领导干部个人承担的责任(以下简称个人责任)、直接领导责任。个人责任:指领导干部个人违反廉政纪律规定,或个人直接经办、参与违反国家财经法规,或个人决定、授意、指使,由其下属单位、个人具体操作违反国家财经法规;或个人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国家财经法规,致使国家财产遭受损失应当承担的责任。直接领导责任:指由领导干部主持决策,或作为最终决定权人之一,在经济工作中严重违反财经法规,或作出错误决策,或出现重大决策失误,给国家造成重大或巨大损失(其标准按中纪委党员领导干部犯严重官僚主义失职错误党纪处分的暂行规定第十五条的规定计算,下同);以及由于其失职、渎职,或由于个人主观原因不作为而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或巨大损失等应当承担的责任。主管责任分为分管领导责任、一般领导责任。分管领导责任:指领导干部由于主观原因不重视、或管理监督不力,在其分工负责范围内出现了严重违反国家财经法规或国有资产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而应当承担的责任。一般领导责任:指领导干部由于监管不力,失察等原因,其管辖范围内出现了严重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问题,或问题早已发现,但纠正不力,致使国家财产遭受严重损失等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三十三条 对党委书记和政府行政首长经济责任的界定、划分,要根据被审计领导干部与决策事项的关联程度,分析领导干部在决策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本着谁决策谁负责、谁主持决策谁负主要责任的原则确定。 第三十四条 审计报告经审计组所在部门初步审核,并报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初步审定后,应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意见。 第三十五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将征求意见后的审计报告、被审计领导干部及所在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和审计组的书面说明,连同征求意见前的审计报告,一并报送审计机关复核机构或专职复核人员复核,再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