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docx_第1页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docx_第2页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docx_第3页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docx_第4页
《中医诊断学》知识精华汇总.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诊断学:即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如何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2.病:是对该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即该疾病的代名词。3.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4.症:是人体发生疾病后所反映的各种异常现象。其中病人自觉的痛苦与不适称为症状;通过检查而发现的病情征象称为体征。中医统称为症状。5.病、证、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病”和“证” 是从不同侧面对疾病本质的抽象概括。 “病”是对该病种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结论,“证”是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病位等所作的判断。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证,相同的证可见于不同的病中,“症”是病、证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是诊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中医诊病既重视疾病的变化规律和基本矛盾,又要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立法依据和选方用药原则。所以中医学强调“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强调辨证而忽视辩病,或只辨病而不进行辨证,都是不恰当的。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 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2 辨病:即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并确定病名的诊断思维过程。3 辨证:即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因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4.病案:又称医案,古称诊籍,现称病历,是临床诊疗过程的书面记录。三、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1.司外揣内: 源自内经灵枢外揣。即医生诊断疾病是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症状、体征等),推测内脏的变化,从而认识疾病的内在本质。2.见微知著: 出自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即通过微小的、局部 的外在变化,测知整体的、脏腑的内在病情。3.知常达变: 即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从而认识事物的性质及变动的程度。四、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1.整体审察: 即在认识疾病时,不能只注意病变局部或病人个体,而应从整体观念出发,内外结合,全面诊察分析病情,综合识别判断病证。 表现在各种诊法的综合运用及对病情资料的综合分析两方面。2诊法合参: 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资料。3.病证结合:即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五、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要年代、医家、医著及其学术价值1 公元前五世纪的著名医家扁鹊就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2 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奠定了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3 西汉淳于意创立“诊籍”,是现存最早的病案记载。4 .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在疾病分类上做出了贡献。5 西晋王叔和所著脉经,分述三部九候、寸口诊法、二十四脉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较早记载了对天花、麻风等传染病的诊断及对黄疽病人的实验观察。6. 隋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7 宋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专论诊法。8 金元时期:滑寿的诊家枢要对三岁以内小儿诊察食指络脉的方法有新进展。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论述了危重疾病的“十怪脉”。代敖氏著点点金、金镜录,后经清杜清碧增补为敖氏伤寒金镜录,是我国第一部舌诊专著,金元四大家的诊疗特点: 刘完素诊病,重视分析病机;李东垣诊病,重视四诊合参;朱震亨诊病,主张从外知内;张子和诊病,重视症状的鉴别诊断。9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脉神章论述脉神、正脉十六部等;传忠录“十问篇”后世编成“十问歌”;传忠录中“二纲六变”之论对八纲辨证的形成颇有影响。10 脉诊研究:明李时珍濒湖脉学,详述二十七脉。明末李中梓诊家正眼在此基础上加“疾脉”,形成 28 脉体系。11 舌诊研究:清代 张登所辑伤寒舌鉴,载有一百二十图,梁玉瑜辑成舌鉴辨证,载图一百四十九幅。傅松元的舌胎统志,刘以仁的活人心法。民国 刘恒瑞的察舌辨证新法,曹炳章的彩图辨舌指南,杨云峰的临症验舌法等都是研究舌诊的较好资料。12. 四诊的综合性研究:清 吴谦等编撰的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决林之翰的四诊抉微张三锡的医学六要四诊法,何梦谣的四诊韵语,周学海的形色外诊简摩,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四诊易知汪宏的望诊遵经,为全面论述望诊的专著。13 .明清时期对诊病、辨证的研究:14. 八纲辨证: 方隅的医林绳墨王执中的伤寒正脉 都认为阴阳、表里、寒热、明 程国彭的医学心悟 虚实是诊病辨证的首要。张景岳的景岳全书15. 杂病辨证:明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清徐大椿的兰台轨范 论述精当,切合实用。清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16. 外感病辨证元末明初王安道的医经溯洄集对伤寒、温病作了原则上的区分。清杨 璿 的寒温条辨从病因证治上辨别温病与伤寒。吴又可的温疫论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清叶天士的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吴鞠通的湿病条辨创三焦辨证之法,薛生白的湿热条辨王孟英的温热经纬 完善了温病学的辨证理论体系。余师愚的疫疹一得传染病诊疗专著有:明卢之颐的 痎 疟论疏,专论疟疾常症与变症的证治;时疫白喉提要、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等为白喉专著;麻科活人全书、郁谢麻科合壁、麻证新书、麻证集成等为麻疹专著;王孟英的霍乱论、罗芝园的鼠疫约编较详细地论述了霍乱、鼠疫的诊断与辨证。一、望神原理和意义(1) 原理:神以先后天之精及其所化生的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并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精、气生神, 神能御精、御气,三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精充气足则体健神旺,抗病力强;精亏气虚则体弱神衰,抗病力弱。(2)意义:通过望神可以了解人体脏腑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内容:神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尤以观察两目、神情、气色和体态为重点。对神气的判断)得神()临床表现: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表情丰富自然,两目精彩,面色荣润,呼吸平稳,语言清晰,肌肉不削,动作自如,饮食如常。()意义:提示正气充足,精气未伤,为无病或病轻。)少神()临床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动作迟缓,少气懒言。() 意义:提示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为轻病、疾病恢复期或体弱。)失神()精亏神衰:精神萎靡,面色无华,两目晦暗,呼吸 气微或喘促,语言错乱,形体羸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甚则神识不清提 示正气大伤,精气亏虚,属病重。医学教育网学员更上提供()邪盛神乱:壮热烦躁,四肢抽搐;或神昏谵语,循 衣模床,撮空理线;或卒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提示邪气亢盛,热扰神明,邪陷心包;或肝风挟痰蒙蔽清窍,阻闭经络,属病重。)假神()临床表现:为久病重病本已失神,但突然神识清醒,目光转亮而浮光外露,言语不休,想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然语声清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无华,而突 然两颧泛红如妆;或原来毫无食欲,突然食欲增强。()意义:提示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5)神乱() 焦虑恐惧:见于卑惵、脏躁等病。多属虚证。() 狂躁不安:见于狂病、外感热病等。多属阳证。() 淡漠痴呆:见于癫病、痴呆等。多属阴证。(4) 卒然昏倒:病人突然尖叫,随即昏倒,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诞沫,常因咬破舌尖而出现血沫,醒后如常。见于痫病。二、望色概念: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主要是面部皮肤)的颜色和光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意义:) 面部颜色属血、属阴,是血色与肤色相兼的外在表现。可反 映脏腑气血的盛衰,病邪的性质及邪气的部位。) 面部光泽属气、属阳。是脏腑精气外荣的表现。可反映脏腑 精气的盛衰,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3常色与病色)常色:即正常的、无病的面色。(1)特点:明润:即面色光明润泽,是精气充盈的表现。含蓄:即面色隐含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显露,是精气内含而不外泄的表现。我国人属黄种人,其正常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2)分类:主色:是人生来就有的基本面色,属个体差异,一生基本不变。客色:因季节、气候不同而发生正常变化的面色。病色:因病而发生异常改变的面色。特点: 晦暗:即面部皮肤枯槁晦暗,是脏腑精气虚衰的表现。暴露:即某种面色异常明显地显露于外,是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的表现。(1)判断病情轻重善色:即面色光明润泽。说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能上荣与面,属新病、轻病、阳证,称为“气至”。恶色:即面色枯槁晦暗。说明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荣润于面,属久病、重病、阴证,称为“气不至”。(2)五色主病面白: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面色淡白无华-血虚证或失血证。面色白光白虚浮-阳虚水泛。面色苍白-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面黄:主脾虚、湿证。面色萎黄-脾胃气虚。面黄虚浮-脾虚湿蕴。面目肌肤一身俱黄者,称为黄疸。面赤: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满面通红-属实热证。午后两颧潮红-属阴虚证。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颧颊泛红游移不定-戴阳证。面青:主寒证、疼痛、气滞、血瘀、惊风。面色淡青或青黑-属寒盛、痛剧。面色、口唇青紫-多属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间,又称苍黄-属肝郁脾虚。小儿眉间、鼻柱、唇周显现青色-小儿惊风或欲作惊风。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面色黑而暗淡-多属肾阳虚。面色黑而干焦-多属肾阴虚。眼眶周围见黑色-多属肾虚水饮内停,或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多由血瘀日久所致。三、望形体概念: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等来诊察病情的方法内容:)形体强弱体强:即身体强壮。如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说明内脏坚实。气血旺盛,抗病力强。体弱:即身体衰弱。如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枯燥。说明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弱。)形体胖瘦胖而能食,肌肉结实,神旺有力-为形气有余。 多属精气充足,身体健康。胖而食少,肉松皮缓,神疲乏力-为形盛气虚。 多属阳气不足,多痰多湿。体瘦颧红,皮肤焦干-为形瘦阴虚。多属阴血不足、内有虚火。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为脏腑精气衰竭,气液干枯,属病危。)体质形态阴脏人:体型矮胖,头圆颈粗,肩宽胸厚,身体姿势多后仰。特点:阳较弱而阴偏旺,患病后易从阴化寒,导致寒湿内停。阳脏人:体型瘦长,头长颈细,肩窄胸平,身体姿势多前屈。特点:阴较亏而阳偏旺,患病后易从阳化热,导致伤阴伤津。阴阳和平之人:又称平脏之人。体质介于前两者之间。特点:阴阳平衡,气血调匀。四、望姿态概念: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异常动作来诊察病情的方法。内容:)动静姿态:凡动者、强者、仰者、伸者,多属阳证、热证、实证,为病在表;凡静者、弱者、俯者、屈者,多属阴证、寒证、虚证,为病在里。()坐而喜仰,喘粗痰多-多属肺实气逆。()坐而喜俯,少气懒言-多属肺虚体弱。()卧时面常向外,躁动不安,身轻自能转侧-多属阳证、热证、实证。()卧时面常向里,喜静懒动,身重不能转侧-多属阴证、寒证、虚证。() 仰卧伸足,掀去衣被-多属实热证。()蜷卧缩足,喜加衣被-多属虚寒证。() 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多属咳喘,或水饮停于胸腹。()但卧不得坐,坐则昏眩-多属气血大虚,或脱血夺气。)衰惫姿态观察衰惫姿态,可以了解脏腑的病变程度和疾病的预后。)异常动作()睑、唇、指、趾颤动-为动风先兆,或气血不足,筋脉失养。()四肢抽搐,角弓反张-肝风内动。()卒倒神昏,口角歪斜,半身不遂-中风病。()恶寒战栗-疟疾发作,或伤寒欲作战汗。()肢体软弱,行动不灵-多属痿病。()关节拘挛,屈伸不利 - 多属痹病。一、望头面望头部) 囟门突起(囟填)-多属实证。但在小儿哭泣时囟门稍有突起为正常。) 囟门凹陷(囟陷)-多属虚证。但六个月以内的婴儿囟门微陷属正常。) 囟门迟闭(解颅)-多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 小儿头形过大或过小,智力低下-先天不足,肾精亏损。) 头摇不能自主-动风先兆,或老年气血虚衰,脑神失养。) 发黄稀疏,干枯易落-精血不足。) 小儿发结如穗,枯黄不泽-疳积病。望面部)面部浮肿-多见于水肿病。)口眼歪斜 -风邪中络,其病较轻。若口角歪斜兼半身不遂,神志不清者,是 风中脏腑,其病较重。)“苦笑貌”-多见于新生儿脐风、破伤风。二、望五官望目)“五轮”学说:瞳人-肾-“水轮”;黑睛-肝-“风轮”;两眦血络-心-“血轮”;白睛-肺-“气轮”;眼睑-脾-“肉轮”。)色泽:目赤肿痛-多属实热证。白睛发黄-为黄疸之征。目眦淡白-血虚、失血。)形态:目胞浮肿-水肿病。眼窝凹陷-伤津耗液或气血不足。眼球突出-肺胀,瘿病。)动态:瞳孔缩小-肝胆火热,或为中毒。瞳孔散大-肾精耗竭,属病危。瞪目直视-脏腑精气将绝,属病危。戴眼反折-太阳经绝证,病危。横目斜视-肝风内动。昏睡露睛-脾气虚衰,胞睑失养。望耳) 耳廓瘦小而薄-先天亏损,肾气不足。) 耳廓干枯萎缩-肾精耗竭之危候。) 小儿耳背有红络、耳根发凉-出麻疹的先兆。) 耳内流脓水(脓耳)-肝胆湿热熏蒸,或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望鼻) 鼻端微黄明润-胃气未衰或胃气来复。) 鼻端晦暗枯搞-胃气已衰,属病重。) 鼻翼煽动-肺热或哮喘病。) 鼻流清涕-外感风寒。) 鼻流浊涕-外感风热。) 鼻流腥臭脓涕-鼻渊。) 鼻腔出血(鼻衄)-多属肺胃蕴热。望口与唇)色泽(1)春色淡白-血虚证、失血证。() 唇色深红-多属实证、热证。()口唇呈樱桃红色-煤气中毒。() 口唇青紫-血瘀证。)形态(1) 口唇干裂-津液耗伤。(2) 口角流涎-见于小儿多属脾虚湿盛, 见于成人多为中风口歪,不能收摄。()口唇糜烂-脾胃积热上蒸。()口腔糜烂(口疮、口糜)-心脾积热上蒸。)动态() 口张:属虚证。() 口噤:属实证。见于痉病、惊风、破伤风等。() 口撮:见于破伤风。TA() 口僻:见于中风。望齿与龈) 牙齿光燥如石-阳明热甚,津液大伤。) 牙齿燥如枯骨-肾阴枯竭,精不上荣。) 齿龈红肿疼痛或兼出血-胃火上炎。) 齿龈不痛不红微肿出血-脾虚血失统摄,或肾阴虚虚火上炎。望咽喉) 咽部深红,肿痛明显-属实热证。) 咽部红色娇嫩,肿痛不甚-属虚热证,多由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致。) 咽部一侧或两侧喉核红肿疼痛,溃烂有黄白色脓点(乳蛾)-肺胃热盛、火毒熏蒸。) 咽部有灰白色假膜,拭之不去,重擦出血,很快复生(白喉)-外感疫邪。三、望躯体望颈项) 颈前结喉处有肿块突起,可随吞咽上下移动-瘿瘤。) 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瘰疬。) 颈项强硬-温病火邪上攻或脑髓有病。) 小儿颈项软弱,抬头无力-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望胸胁)胸廓扁平-多属肺肾阴虚、气阴两虚或体弱。)胸廓膨隆-多属久病咳喘,肺气不宣而壅滞。)鸡胸、胁如串珠-肾气不足,发育不良。)乳房红肿热痛,甚则破溃流脓(乳痈)-肝气不舒,胃热壅滞,或外感邪毒。望腹部) 腹部膨隆-膨胀、水肿等。) 腹部凹陷-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腹壁青筋暴露-膨胀。) 水肿、膨胀病人脐突-脾肾虚衰,属病重。望腰背部) 驼背-肾气亏虚,发育不良。) 脊柱侧弯-坐姿不良,或肾精亏损。) 腰部拘急疼痛,活动受限-寒湿侵袭,或跌仆闪挫。四、望四肢形态异常) 肌肉萎缩-痿证、中风偏瘫。) 四肢肿胀-水肿病。) 小腿青筋暴露-寒湿内侵,络脉血瘀。) 指关节梭状畸形-风湿久蕴,筋脉拘挛。) 指端膨大如作-心肺气虚,血瘀湿阻。动态异常) 肢体痿废-痿病、中风。) 四肢抽搐-肝风内动。) 手足拘急-寒邪凝滞或血虚筋脉失养。) 手足颤动-血虚筋脉失养,动风先兆,或饮酒过度。) 手足蠕动-脾胃气虚,筋脉失养。五、望二阴望前阴) 阴囊肿大,因小肠坠入或睾丸肿胀引起(疝气) -肝气郁结、久立劳累或寒湿侵袭。)有物突出(阴挺)-脾虚中气下陷,或产后劳伤。)阴肿不痛不痒-水肿病。)阴囊或*红肿疼痛-肝经湿热下注。望后阴)肛门内外生紫红色柔软肿块-痔疮。)肛门肛管皮肤粘膜有狭长裂伤-一肛裂。六、望皮肤皮肤发红,色如涂丹-丹毒。皮肤白斑,界限分明-白驳风。肌肤甲错-血瘀日久。斑-色深红或青紫,点大成片,平铺于皮肤,抚之不得手,压之不褪色。阳斑-斑色红紫,形似锦纹云片,兼身热烦躁脉数等实热证表现。阴斑-斑色青紫,隐隐稀少,兼面白肢凉脉虚等虚寒证表现。5疹-色红或白,点小如粟,或如花瓣,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6麻疹-疹色桃红,形似麻粒,先见于发际颜面,渐及于躯干四肢,后按发出顺序逐渐消退。7水痘-椭圆形小水疱,顶满无脐,晶莹明亮,浆液稀薄,皮薄易破,分批出现,大小不等8痈-属阳证,患部红肿高大,根盘紧束,焮热疼痛。9疽-属阴证,患部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或晦暗,局部麻木,不热少痛。七、望排出物 :1望痰)痰白清稀-寒痰。)痰黄稠有块-热痰。)痰少而粘,难于咯出-燥痰。)痰白滑量多,易于咯出-湿痰。)咯吐腥臭脓血痰-肺痈。)痰中带血色鲜红-咯血,多属肺热。2望涎)口中清涎量多-脾胃虚寒。)口中时吐粘诞-脾胃湿热。)小儿口角流诞-脾虚湿盛或胃热虫积。)睡中流涎-胃热或宿食内停。3望呕吐物)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寒呕。)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热呕。)吐血鲜红或紫暗有块,挟食物残渣一肝火犯胃、胃有积热或胃府血瘀。4望大便)大便清稀水样-寒湿泄泻。)大便黄褐如糜而臭-湿热泄泻。)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如鸭溏-脾虚泄泻或肾虚泄泻。)大便如粘冻,挟有脓血-痢疾。)便血,血色鲜红,附在大便表面或于排便前后滴出-近血。)便血,血色暗红或紫黑,与大便均匀混合-远血。5望小便)小便清长-多属虚寒证。)小便短黄-多属实热证。)尿中带血-尿血或血淋。)尿有砂石-石淋。)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脂膏-尿浊或膏淋。八、望小儿指纹:1正常指纹:浅红微黄,隐现于风关之内,不明显浮露,也不超出风关。2浮沉辨表里:)指纹浮显-外感表证。)指纹沉隐-内伤里证。3颜色辨病性)纹色鲜红-外感表证。)纹色紫红-里热证。)指纹青色-疼痛、惊风。)纹色紫黑-血络郁闭,属病危。)纹色淡白-脾虚、疳积。4三关辨轻重: DA)显于风关-邪气人络,邪浅病轻。)达于气关,纹色较深-邪气入经,邪深病重。)达于命关,纹色更深-邪入脏腑,病情危重。)透关射甲,纹色紫黑-病属凶险,预后不良。5形状:)增粗、分支明显-多属实证、热证。)变细、分支不显 - 多属虚证、寒证。一、神的含义:1 狭义的神指心所主之精神意识思维活动。2 广义的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和精神意识状态的综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面色眼神、形体动态、语言呼吸和对外界的反映等各个方面。二、判断神气以两目、神情、气色、体态为重点:三、注意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1 重病好转时,其精神好转是逐渐的,并与整体状况的好转相一致,如饮食渐增, 面色渐润,舌上复生薄白苔,身体功能渐复等。2 假神是垂危病人精神突然好转,与整体病情的恶化不相符,且时间短暂,病情很快恶化。四、神乱与失神都有精神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