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pdf_第1页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pdf_第2页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pdf_第3页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pdf_第4页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按照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 计划“)的总体要求,为做好计划的组织实施,加强指导和 规范,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要求 L总体目标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围绕科学前沿和 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 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 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组织实施一批 协同创新项自,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发展 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 成果,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 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 新的主力阵营。 2.重点任务 ( 1 )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以高校人才、学科、 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充分利用高校已有的 基础,广泛汇聚社会多方资源,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 11 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探索 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一批 切实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 ( 2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突破制约高校创新能 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 壁垒,把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通过系统性、综合 性改革,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 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 3.项目类型 协同创新项目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行业产业、面向 区域发展和面向文化传承创新四类. 4.实施范围 协同创新项目以高校为实施主体2面向各类高校开放. 同时,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 新力量参与. 5.实施年限 “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每四年为一周期. 二、实施原则 1.全面部署,分层实施 “2011计划“既是一个支持性计划,更是一个引导性计 划.通过积极引导和系统部署,形成分层实施的良性机制, 逐步实现高校乃至社会积极参与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鼓励 1.2 有条件高校按照“ 2011计划“的精神与要求统筹规划,先行 先试,设立校级协同创新计划,在具有优势和基础的领域组 织优秀团队开展协同创新,推进机制体制改革,积累协同创 新经验,支持地方政府设立“省级2011计划“结合当地重 点发展规划,吸纳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当地产业和企业 组建协同创新体,建立协同创新机制,营造协同创新环境氛 围i充分发挥行业产业部门的主导作用,从行业产业发展实 际出发提出重大需求方向,利用行业产业部门的资源与优 势3引导、组织和支持高校与行业院所、大型骨干企业开展 协同研究,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和 显著效益.这些计划和工作将与国家协同创新项目一并形成 “2011计划“实施的完整体系. 2.分类建设,择优支持 按照不同协同创新模式,以项目方式组织实施.针对四 类协同创新项目的不同要求、目标和任务,突出项目组织、 评审、实施的特点与针对性,建立相应的准入条件、评审标 准、建设方式以及实施要求等,形成按类组织、分类实施的 基本特点.在高校、地万、行业等前期充分培育的基础上, 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通过第三方评审,每年 按一定数量和规模,量生选出符合“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 求、具有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具备重大机制体制改革基础 的纳入国家协同创新项目给予支持. 3.广泛聚集,多元投入 Il , 发挥协同创新项目的引导和聚集作用,充分利用现有资 源和条卡,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加强各种创新要 素的整合,集成各方面平台、基地、项目、仪器设备、基础 设施、运行条件以及经费投入等资源,形成集聚效应.资源 汇集能力与实际情况,将作为项目申报的必要条件和评审的 重要依据.国家根据专家评审,将在每个项目实际资源聚集 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求采取投牌、政策以及引导性和奖励 性经费投入等多种方式予以支持. 三、实施方式 协同创新项目的组织实施分为前期培育、申报评审、立 项实施三个阶段.在充分培育并达到计划要求的基础上,由 协同创新体联合提出项目实施方案。国家每年将定期组织一 次申报,并按照一定数量和规模,择优选选不同类型的协同 创新项目,根据实际需求给予相应支持. 1.前期培育 根据实施原则的要求,前期培育主要由高校、地方政府 以及主管部门和行业部门负责组织开展。重点任务是确定协 同创新方向,选择协同创新模式,组建协同创新体,营造协 同创新环境氛围,从而形成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和新优势,产 生一定的协同创新成效. ( 1 )确定协同创新方向.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 的标准和要求,紧密围绕国家、行业、地方等重点发展规划, ,. , 结合高校自身人才队伍、学科基础、科研能力等方面的优势 与特色,确定协同创新方向。方向选择应具有较强的整体性 和系统性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避免仅从高校自身发展 需求出发,也避免成为片面的研究课题. ( 2 )选择协同创新模式。依据确定的协同创新方向, 按照需求的层次和类型,凝练关键l可题和重点任务,结合自 身的能力和特色,充分分析国内优势单位、创新力量的分布. 切合实际地选择协同创新模式和项目类型. (3)组建协同创新体。牵头高校应广泛吸纳国内外有 协同意愿的优势力量,建立强强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确定协 同创新的目标和实施路线,明晰协同创新体各方职责与分 工,建立协同创新的新平台,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 ( 4 )构建协同创新环境.从组织管理协同、人才队伍 协同、学生培养协同、科学研究协同、资源成果协同等方面 入手,建立协商创新的准入方式与标准、跨单位人员互聘与 考核、学生联合培养与学分互认、科研组织与协同研究以及 资源整合与成果共享等新机制和新制度,转变高校创新发展、. 方式,切实提升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rtllf:.圳、吗? 2村民评审k飞 在充分培育并取得良好成效基础上,协同创新项目需经 牵头高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推荐到领导小组办公室.其 中,面向区域发展的项目2均需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 织和推荐。领导小组办公室形式审查通过后,委托第二方组 15 织专家评审和现场考察,按照一定比例连选项目?并提出立 项意见与依据、支持方式以及修改完善建议等.评审结果交 由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综合审议,确定年度立项数量和清 单,报领导小组审定后批准实施. ( 1 )项目申报要求 一方向选择符合国际科技前沿,符合国家、地方、行业 等重点发展规划,牵头高校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和组织 协同创新的能力与公认力。 一协同创新模式选取合理,协同创新体的组建成熟,各 方任务明确,职责清晰,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联合 牵头的单位原则上不超过三个,参与单位数量不限. 牵头高校在该方向的主体学科须为国家重点掌品,并 拥有运行电主奥恩$揍育部#豆豆平台。 一围绕选取的协同创新方向,已经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优 秀团队,具备解决重大需求的能力和水平,建立了相应的人 才聘用和管理制度,形成了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 一项目已具有较强的资源汇聚能力,已形成了各类创新 要素的有效整合,相关部门、地方、企业、高校等方面的支 撑落实到位。 一前期培育效果明显,成效显著,相关改革工作进展顺 利,改革计划全面系统,措施切实可行。 ( 2 )项目评审程序 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 16 r p 重点审查实施方案的完整性、相关材料的齐备性、模式选择 的合理性以及前期培育的情况等。 -委托第三方负责组织专家评审.评审按照协同创新项 目类型分别开展,采取通讯评审、会议评审和现场核查等方 式进行. 通讯评审专家依据项目申报材料对实施方案进行审议, 审议结果综合排序后,按每类项目年度预期规模的300%择 优进入会议评审.如申报项目数量不足300%,将直接进入 会议评审. 会议评审由牵头高校代表协同创新体对项目进行全面、 系统的汇报,评审专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按每类项目年度 预期规模的150%择优进入现场核查。 现场核查通过座谈、考察等方式,对项目实施基础、协 同创新体建设以及前期培育情况等进行核查.最终形成专家 组的评审意见与依据、支持方式以及修改完善建议等. -“2011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负责对第三方评审连选 二 的项目进行综合审议。在听取各评审组对每个进入综合审议 项目全面介绍的基础上,经讨论后,以投票方式确定立项数 量和清单,报领导小组审定后批准买施. (3)项目评审要求 项目评审将针对不同类型协同创新项目的基本要求和 特点,建立相应的评审标准与考核重点. 一面向科学技术前沿的协同创新项目,应符合国际科技 17 , 发展的趋势,我国在该方向的研究具有一定特色与优势a牵 头高校在该方向依托的主体学科,原则上应进入ESI学科排 名前1%或处于国内前茅,并已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 科学研究中心或优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牵头单位的 方向选择须各有特色、互有侧重,协同创新体在该方向上能 够代表国内最高水平,并具备冲击世界一流的基础和能力。 已经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人才与团队,人才队伍 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牵头负责人在国内外学术界应具有较 高的声望和影响力。前期已开展了相关机制体制改革,探索 形成了符合国际惯例的知识创新模式和运行管理机制.有较 充足的科研任务,主持承担一定数量的在研国家级重大基础 研究项目,在科研平台、中心用房、仪器设备等方面拥有良 好的条件和保障。 一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项目,应符合改造传统产业、 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提升基础产业以及保障民生和国家安全 等战略需求,切合国家以及行业产业重点发展规划。牵头高 校须在行业产业内具有明显特色、较强影响力和较好合作基 础,所依托的主体学科应处予国内领先水平,并己建有相应 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 实验室以及优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其他协 同创新体单位应是行业内领先、影响力珑的骨干企业和研究 院所等,自身具有较好的研发基础和对重大技术创新的需求 与接受能力.项目总体思路清晰,技术路线可行,人才队伍 18 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牵头负责人在国内外同行具有较高的 声望和影响力。前期已经开展了相应机制体制改革,初步形 成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协同管理的新模式2建立了以任务为 牵引的人员聘用与流动、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考核与评价 以及工程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有效地聚集了多方资 源,得到了行业产业的有力支持和企业的实质性投入,承担 在研的各类科研任务充足,在科研平台、试验设施、中心用 房、仪器设备等方面拥有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一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项目,应切合地方产业和社 会发展的重点规划,在区域内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和社会效 益.牵头高校在该方向、该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3具备协 同创新的牵头实力,以及与当地政F主主生主里主良好的合 作基础斗J年快提鸪主集主科原则上应是国家重点学科,并已 建有相应的国家级或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参与协同创新的 企业应在本地区具有一定规模,并已列入地方重点发展行 列。项目前期已开展相关机制体制改革,初步建立了公益性 与社会化相结合的人员聘用与流动方式,探索了以技术服务 与市场贡献为导向的考评制度,形成了有组织技术创新与成 果转移新模式.己获得“省级2011计划“支持,前期培育 充分,成效显著,聚集了地方、企业以及社会的相应资源与 支持,承担在研科研任务充足,在科研平台、试验设施、中 心用房、仪器设备等方面拥有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项目,应符合中央深化 19 , - - 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和国 家文化事业发展重点规划,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 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需求.牵头高校在该方向应具有较强 的优势,所峭的主主主丑剧1且幽且A建有 相应的陆明且主盟主且只协同创新体在该方向上 能够代表国内研究的最高水平,已经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国内2 外一流的人才和团队,人才队伍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各方 任务明确,分工具体.牵头负责人在本方向有较高威望、开 拓意识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作风民主、严谨,一线工作且 身体健康.前期培育中,结合人文社科研究的特色,在人员 聘用考评、人才培养以及管理运行等方面开展了相应机制体 制改革,建立了跨学科、跨高校、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研 究机制.有较充足的科研任务,承担与申报方向密切相关的 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 题攻关项目等,在研究平台、中心用房、自己套条件等方面拥 有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3.立项实施 ( 1 )启动实施.领导小组审议批准后,牵头高校会同 协同创新各方结合每类项目的特色与具体要求,进一步完善 管理机构,落实相关条件,整合多方资源,深化机制体制改 革,优化相关规章制度和运行管理办法,强化责任意识,明 确责任分工,加强过程管理,加快实现预期目标.b 飞怡、h - -/又白、飞X傅:V叭:11 叫飞户、.,川.1 _ _ 丁11 r!J I J) c山1斗l吨矿.“- 护!tJ仇冻的巧叫叫们勺 扩!“1 、中44rztiJ21川东川、KJ .问吁叭it似/1伐。 门和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汇聚行业、企业、社会等方面的 投入与支持,面向区域发展的项目,要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 作用,建立地方投入和支持的长效机制,吸纳企业、社会等 方面的支持,面向科学前沿、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项 目,要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各方面资源3形成集聚效应回 2.按需支持,经评审通过的协同创新项目,可批准设立 “2011协同创新中心“.对其中需要国家政策扶持的,可在 相关政策上予以倾斜;对一些现有支持尚难满足改革和发展 需求的,中央财政将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引导性或奖励性的经 费支持. 3.政策保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