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临床输血学第一章.ppt_第1页
课件:临床输血学第一章.ppt_第2页
课件:临床输血学第一章.ppt_第3页
课件:临床输血学第一章.ppt_第4页
课件:临床输血学第一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临床输血学,医学检验技术教研室 李文梅,一、输血的定义及临床输血学,二、临床输血的范畴,三、临床输血发展简史,四、临床输血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第一章 绪 论,目标,要 点,熟悉临床输血的范畴,掌握输血的概念,了解国内外输血发展史、发展趋势以及所面临的挑战,输血作为一种特殊的临床治疗手段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医学遗传学、血液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与交叉,输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临床治疗的辅助手段,而是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临床输血学。,一、输血的定义,输血:将全血或血液制品进行临床输注的过程。,二、临床输血的范畴,(一)全血及各种血液成分的临床应用 1.能不输血,尽量不要输血。 2.可不输全血的,不输全血。 3.可不输新鲜血的,不输新鲜血。 4.大力开展成分输血、自身输血,做到科学合理用血。,(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和置换术 分离和去除患者血液中的一些病理性成分,并补充一定量的正常血液成分或晶体液及胶体液,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包括:治疗性血细胞单采和血浆置换术。 目的:快速减少患者循环血中病理性成分,以达到迅速缓解病情。,(三)临床各科的输血 1.内科输血:急性贫血、慢性贫血及输血相关疾病的输血。 2.外科输血:外科手术、失血性休克及大量输血、烧伤输血 3.产科输血:妊娠、分娩和产褥期某些严重合并症的输血治疗。 4.儿科输血:新生儿贫血和出血、新生儿溶血病的换血疗法。,5.自身输血:贮存式自身输血、稀释式自身输血和回收式自身输血。 6.器官移植输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输血、肾移植输血和肝移植输血。 (四)输血不良反应:分类、诊断及防治措施,1.免疫性输血反应 血型配合性输血是输血安全的重要课题。白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相关输血反应包括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反应,血小板输血无效等。,2.其他输血反应 包括因血浆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大剂量 输血引起的相关不良反应循环过载等。 (五)替代液与红细胞代用品的临床应用,二.临床输血学的学习方法,(一)必须明确学习目的 (二)必须重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国外输血发展史 人类输血的开端,是从饮血和放血开始的 *1492年 人血-口服 罗马教皇血液治疗 。,三、输血发展简史,1.古代输血 古代人把血液看得十分神秘,认为饮血或用血液来沐浴可以恢复体力,甚至幻想能够返老还童。古罗马斗剑士在斗剑场上争饮已受伤濒于死亡人的鲜血,试图从中获得勇气和力量。1492年罗马教皇八世患脑卒中,群医束手无策,有一名医生提出饮用人血来治疗,结果病未治好,有三位年轻人因放血过多白白送了命。15世纪后期曾一度认为精神错乱、抑郁、癫狂等症都是血中“有毒”所致,放血疗法曾相当盛行。古代这种血液疗法一直延续到16世纪。虽然这不是真正的输血疗法,但应当把它看成是人类输血的开端。,2.血循环的发现,1616年英国医学家Harvey用动物实验的方法阐明了血液在体内的环流方向和运行途径。1628年他首次发表了血液循环论文,1651年他又发表第二篇血液循环论文,这才知道血液在体内是流动的。这一发现不仅为以后的输血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启发人们往血管内注射药物,借助流动的血液把药物带到全身,起到治病作用。,3.动物血输给人,1665年英国生理学家和医生Lower首先将一条放血后濒于死亡的狗静脉与另一条健康狗的动脉用鹅毛管连接起来,受血狗竟从濒死中恢复过来。这一实验证明了输血能够救命。1667年,他又用银管将羊的颈动脉连接到人的肘静脉,把羊血输给人获得成功。同一年法国医生Denys用同样的方法把羊血输给一名有病的男孩也取得成功。以后他又给一位愿意做实验的健康人输羊血,还是安然无恙。可是,他把小牛动脉血输给一位梅毒患者时出现了意外。输血后患者出现发热、腰痛、并有黑色尿,不久便死亡,死者家属状告Denys有杀人罪。法庭判决自1668年4月17日起,未经巴黎医学部批准不得输血。以后法国议会和英国议会均下令禁止输血。在此后的150年间,曾一度轰动医学界的输血术再也无人问津。目前公认英国Lower开创了动物输血的先河,法国Denys是第一个在人体上输血的成功者。,4.人血输给人,18171818年英国妇产科医生Blundell因经常见到产妇失血死亡而想到用输血来挽救。他进行了动物之间的输血取得成功后,设计了一套输血器材,将健康人的血液输给10例大出血的患者,5例被成功救活,其中4例是产后出血的妇女。因为当时还不知道血型不同,红细胞会遭到大量破坏,所以无法解释输血后有的出现致死性的输血反应,而有的竟神奇般地活了下来的原因。尽管如此,1818年12月22日他在伦敦举行的内科学会上所作的输血报告引起了医学界的轰动。此后,他又改进了输血器材,用黄铜注射器和导管抽取健康人血液注入患者的静脉内。他还首创了重力输血器,利用重力来作输血时的推动力。这种输血方法一直沿用了大约100年。目前公认他开创了直接输血法,并作为第一位把人血输给人的先驱者而载入史册。,5.消毒方法的建立,1867年英国外科医生Lister采用了消毒法,首次将输血器具进行消毒,并在手术中采用无菌技术,这为以后输血避免感染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外科医生Crile从1898年至1909年先后对55例患者进行过61次的输血,有35发生溶血,其余输血皆获得成功。他改进了注射器,还用石蜡油管、注射针头、小接管、三通管、活塞等作为输血器材,让受血者和献血者同时躺在手术床上,采用受血者的静脉与献血者的动脉相连接的办法进行输血。由于缩短了输血时间,故避免了血液凝固的麻烦。,6.输血方法的改进,7.抗凝剂的应用,1774年英国解剖学家Hewson发现中性盐类有抗凝作用,但未用于临床。1868年英国产科医生发现在血液中加入磷酸钠溶液能起到抗凝作用,但输给3名产后大出血患者均因毒性太大导致死亡。1890年瑞士生理学家Arthus和Pages在实验中首次发现血液中加入少许草酸盐或枸橼酸盐可以与钙离子结合而使血液不凝固。遗憾的是,这一重要发现在24年后才在输血中得到应用。,1914年比利时人Hustin也发现枸橼酸盐有抗凝作用,并首次提出将枸橼酸盐与葡萄糖混合,以便稀释血液。时隔不久,阿根廷人Agota和美国人Lewisohn也报告用枸橼酸盐抗凝后输血。此后进一步发现葡萄糖能改善红细胞活力,可以延迟输血。经过不断摸索和改进,终于在1943年由Loutit和Mollison配制出酸性枸橼酸盐-葡萄糖(acid-citrate-dextrose solution,ACD)抗凝保存液,不仅彻底解决了输血中的血液凝固问题,而且还能使血液得以保存,这就为血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8.血型的发现,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助教Landsteiner首先发现人类红细胞血型。这一划时代的发现,为以后安全输血提供了重要保证,为此,他获得了193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并赢得了“血型之父”的美誉。开始时,他只发现人类红细胞血型A、B、C 三型。1902年他的学生Decastello和Sturli又发现A、B、C之外的第4型。后来国际联盟卫生保健委员会将这4型正式命名为A、B、O、AB型。这就是现在人们所熟知的红细胞ABO血型系统。其后科学家又发现几种红细胞血型。,1900年,ABO血型的发现-临床输血开始。奥地利维也纳病理研究所病理学家Landsteiner首先发现ABO血型,于1930年获得诺贝尔奖。,1940年Landsteiner和Wiener发现了Rh血型。随着研究手段的改进,新的红细胞血型不断被发现。至今,共发现红细胞有30个血型系统,300多个抗原。 1958年法国Dausset首先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到2010年已公布HLA表型特异性超过150多种,HLA等位基因已达到4633个。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是1959年后陆续被发现的,至今已检出17个抗原系统(HPA1-17)。,9.血库的建立,1915年美国病理学家Well把枸橼酸盐抗凝血置冷藏箱内保存后输血,并首次提出交叉配血,从而成为血库工作的奠基人。1918年出现战地血库。1921年英国伦敦有了输血服务所和区域性输血服务中心,对输血器具、采血及输血方法实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以保证输血安全。,1937年美国首家血库在芝加哥成立。之后,多家大医院相继建立血库。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美国已出现不少有效的输血服务所,常有上千名献血者献血。 1947年美国红十字会着手建立区域性血液中心,为平时和战时需要服务。至1963年,美国已建立56个血液中心,至1967年有4400所医院建立了血库,还有123个地区医学会的血库。早在1948年美国就成立了血库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AABB)。,*1960年代,塑料采血袋的应用-成分血的分离开始,10.成分输血的开端与发展,(1)血浆的应用 (2)血细胞成分的应用 (3)血浆乙醇分离法的创立 (4)血浆单采和置换术,(1)血浆的应用 1927年Strumia和McGraw提出用抗凝全血离心分出上层血浆,以后Flosdort和Mudd提出将血浆冷冻,除去水分,制成干粉,用时溶解,这就解决了血浆的储存和运输问题,也便于急救时随时应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大规模制备冻干血浆供应欧洲战区。因血浆用量大而想到用牛血浆来代替人血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Cohn曾受国家委托研究牛血浆的应用问题,结果因血清病反应而放弃。,(2)血细胞成分的应用 1902年Hedon开始进行红细胞输血动物试验。1934年Strumia尝试分离粒细胞,但不成功。1935年Castellanos尝试应用浓缩红细胞。1951年Dillard等试用血小板输注,但无效。1960年Frereich等收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粒细胞进行输注获得成功。1965年Cohen成功地进行了ACD血小板输血。,(3)血浆乙醇分离法的创立 1943年Cohn成功地建立了低温乙醇法分离血浆蛋白组分的方法,开创了白蛋白及其他血浆蛋白成分的生产新纪元。19641965年间Pool发现了冷沉淀的应用价值。后来市售的因子浓缩剂就是以冷沉淀为起始原料制成的。,(4)血浆单采和置换术 1902年Hedon首先进行了血浆置换术的动物实验。1909年Fleig首先为1例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体外清洗,然后再回输。1914年Abel在为双肾切除的狗进行血浆置换术的报告中,首先使用血浆单采术一词。1952年Adams等试用血浆置换术治疗高黏滞血症。同年第一台初级血细胞分离机问世。1959年报告用血浆置换术治疗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取得成功。1965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连续流动离心式血细胞分离机。此后有不同类型、不同厂家的血细胞分离机相继投入临床使用,推动了血液成分单采和置换术的发展。,1血液成分的分离和输注; 2血浆蛋白制品的制备和应用; 3新一代血液成分制品。,(5)血液成分输血,(二)中国输血发展史,1.我国古代输血 我国古代有过类似欧洲的饮血祛病及用针刺经络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 2.我国输血的开端 1918年刘瑞恒与Kilgore等在上海首先报告中国人的血型。19211932年北京协和医院(当时称北平协和医院)采用直接输血法开展了临床输血,并对献血者进行登记、编号、体格检查。,1944年7月12日由易见龙担任主任的我国军医署血库在昆明成立,并可生产冻干血浆,支援了抗日战争前线。 1947年9月南京中央医院血库成立,开始用4冷藏箱保存全血。1948年易见龙和周衍椒报告782名中国人Rh血型的检测结果,阴性率为1.9。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段时间,仅有少数医院建立了血库。,3.我国输血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是我国输血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主要表现在输血机构的普遍建立和输血技术的广泛应用。1951年肖星甫编著的输血与血库一书问世。1952年2月南京市抗美援朝医疗团组织一个血库队赴长春市创建野战医院血库。1953年我国第一所大型血库建立,定名为军委后勤卫生部沈阳中心血库,该血库为抗美援朝作出了巨大贡献。1957年在天津成立了军事医学科学院(后划归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及血液学研究所(血研所)。该所血库(后改为血站)开始进行输血方面的科学研究。,1959年我国成功地分离出血浆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酶原及纤维蛋白原。1963年由天津医药杂志出版发行的输血及血液学附刊,成为我国第一份输血杂志。1967年我国研制的塑料输血及输液用具通过国家鉴定。1977年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创刊。1978年国务院发文在全国实行公民义务献血制度。 从1949年至1978年,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输血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全国各大城市,还有少数中等城市相继建立了地方性血站,并向所在地医院供应血液。,1978年至1998年,我国输血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全国中等城市,以及部分县级市也相继建立了血站,医院普遍建立了血库或输血科。各省市政府纷纷制订并实施了公民献血条例,促进了公民义务献血进一步发展。成分输血发展迅速,几乎国外有的血液成分,我国各地血站基本能满足供应。血浆蛋白制品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1986年中澳合资建设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塑料血袋生产线在天津投产。1988年中国输血协会成立。同年中国输血杂志创刊。,1998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无偿献血开始,10月血站管理办法 1999年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办法 2000年临床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