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_第1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_第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_第3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_第4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粗略总结 第二单元城市的地域结构 2.1城市的作用和形态 1. 在区域中的作用 (1) 管理中心 (2) 服务中心 (3) 经济增长中心 2. 服务范围: 城市有等级差别,不同等级作用不同。 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等级越低,数目越低,服务范围越小。 3. 地域形态: (1) 平原地区城市规整 (2) 山区受地形地貌条件限制 (3) 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对城市形态也影响 集中式:如成都 组团式:如重庆 条带式:如兰州 放射状:如延安 2.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区的形成: 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各个地块的交通可达性和地价各不相同,各项活动间必然要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形成了功能区。 1. 住宅区: 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 (1) 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 (2) 位置上:出现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的状况 2. 商业区: (1) 经济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 (2) 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 (3) 建筑物高达稠密 (4) 中心商业区内部存在着较明显分区 3. 工业区: (1)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2)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2.3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和成因 1. 结构特点形成因素: (1) 城市性质 (2) 城市发展历史 (3) 自然环境 2. 成因: (1) 历史因素: 早期的土地利用 (2) 经济因素: 土地用处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地租高低因素: 交通通达度 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3) 社会因素: 四不同: 职业 种族 文化 社会阶层 (4) 行政因素: 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制订政策和城市规划,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引导或划定不同的功能区。 2.4 城市的合理规划 1. 布局结构: 基本形态: (1) 集中紧凑:中小型城市大多采用 (2) 分散疏松:有些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2. 功能区的合理布置: (1) 便利的交通 (2)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 (3) 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4) 留有发展余地 3. 总体布局方案的比较: 第三单元文化景观 3.1 文化景观的构成 1. 文化的定义: (1) 狭义(精神文化) 三个内容: 帮助人们认识世界 规范人们社会行为 体现人们情感 (2) 广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 文化的类型: 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3. 文化景观的构成: 文化景观: 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 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 3.2 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 1. 空间性: 表现为两方面: (1) 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2) 每个文化景观所处的空间位置是相对固定的 2. 时代性: 每个文化景观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此它必然带有创造或生产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 3.3 文化景观与环境 1. 与自然环境: (1) 对于与地表自然环境联系较为紧密的农业文化景观,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 (2) 文化景观在反应自然环境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3) 文化景观的建设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将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无害的影响。 2. 与人文社会环境: (1)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公共汽车站牌是反映城市公共发展状况的文化景观 公交站牌的密度 从公交站牌数量的变化 (2) 一些文化景观成为地方象征或标志性景观。 例如北京的天坛、广州的五羊雕塑、唐山的抗震纪念碑等。 3.4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1. 文化源地: 指某一事物或现象或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 2. 文化区: 文化事物或现象和文化系统覆盖的地区都可称为文化区。 (1) 文化区的范围有大有小: 文化区重要性与其无必然关系 (2) 文化区边界有实有虚: 政治文化区常有明显的边界,经济活动类型文化区不一定有明确的边界。 (3) 文化区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例如:潘帕斯草原牡牛区并不与阿根廷的温带草原地带完全重合 狭义的文化区概念: 仅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覆盖的范围。如语言区、宗教区。 3.5 文化的空间扩散 1. 文化扩散类型: 文化扩散的主体是人。 (1) 扩展扩散:在扩散过程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短的,成为扩展扩散。 传染扩散:指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已经接受它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的扩散过程。 等级扩散:指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等级中,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的扩散过程。 刺激扩散:指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到另一地后,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摒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 (2) 迁移扩散:指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以人为载体,从一地长距离带到另一地的扩散过程。 2. 身边的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伴的现象。 见教材P61 第四单元旅游活动 4.1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旅游活动表现为人们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离开常住地的一种综合性的物质文化生活。 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1)旅游者:主体 (2)旅游资源:客体 (3)旅游业:媒介 2.旅游活动的发展: (1)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轮廓: 旅游需求 个体需求 群体需求 大众需求 产业特征 前产业化阶段 初级产业化阶段 高级产业化阶段 历史阶段 古代旅游 近代旅游 现代旅游 (2)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 旅游目的的娱乐性 3. 旅游活动的作用: (1) 满足人类需求 人们需要利用闲暇时间休息,弥补消耗,恢复体力和脑力。 旅游活动为人们在闲暇时间获得全面、总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人们为了丰富文化生活、锻炼身体,而进行旅游活动。 (2) 促进经济发展 旅游业是世界重要产业之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柱之一 发展进口旅游,能够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 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能够扩大就业。 可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3) 扩大交流 4.2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的分类: (1)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地理、生物景观。 (2)人文景观:建筑、文化艺术景观。风土民情。 2.旅游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2)非凡性 (3)可创造性 (4)长存性 4. 旅游资源的价值: (1) 美学价值 (2) 科学价值 (3) 历史文化价值 (4) 经济价值 4.3 旅游景观的欣赏(一) 1. 选择观赏位置: (1) 山峰:远眺 (2) 瀑布:在适当距离仰观 (3) 山中峡谷、洞、一线天之类:身在其中 (4) 江河湖海:在位置较高的亭台楼阁之上 (5) 较小的湖沼池塘:临近水面建亭榭廊等并在水边铺小路 (6) 山水有机结合的景观:乘船(筏)沿水路观两岸风景 2. 把握观赏时机: 见P73 3. 把握景观特点 (1) 主配 (2) 层次 (3) 框景 (4) 借景 (5) 隔景 (6) 障景 4.4 旅游景观的欣赏(二) 1. 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1) 和谐生美 (2)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中国自然风景区最大的特点之一。 (3) 自然和人问和谐的思想,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区中的人文景观建设上,也体现在其他人文景观的建设上。 (4) 一方水土一方情。例如: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和傣族风情。内蒙古草原风光与蒙古族风情等。 2. 以情观景 (1) 综合感受 (2) 发挥想象 (3) 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4) 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3. 景观欣赏的其他要求 见P7879 4.5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1) 环境污染: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不但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自身。 (2) 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如捕杀珍禽异兽、滥伐林木、乱挖草皮。造成生态结构失调,以致环境功能减退。 (3)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发展旅游业需建设一系列服务性设施,必然对背景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 (4)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及呼吸和汗水的作用等,使文物古迹受到损坏。 (5)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大量旅游者的到来,以及为接待旅游者而进行的各项服务,必然冲击当地正常的社会秩序。 2.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1) 游览价值: 体现在资源的质量 是否具备比较高的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 (2) 市场距离: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 (3) 交通位置及通达性:旅游资源所处的交通位置的优越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 (4) 地区接待能力:除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外,还要建设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5) 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旅游活动容纳能力。 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1.1 人口再生产 1.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1) 原始型: 表现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 (2) 传统型: 表现为高出生率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少数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 (3) 过渡型: 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多为发展中国家 (4) 现代型: 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很低的自然增长率 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 2.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完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 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 (1) 发达国家或地区 (2)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1.2 人口数量与环境 1. 人口数量的变化 2.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1) 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 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自然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极小。 (2) 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等。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水、土壤等对死亡率的影响较为明显。 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风暴等,使受灾地区死亡率大幅度上升。(我国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约24万人死亡) 3. 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过渡,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人口数量增多 (1) 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和范围扩展给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压力 (2) 人口分布集中以及人均消费水平上升排污量剧增 (3)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废弃物(有些废气污染空气,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化肥、农药等对水的污染等。) 1.3 环境人口容量 1. 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2. 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1) 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2) 合理容量 (3) 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乐观者: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 悲观者: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4)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从人口与可耕地关系来看 从人口与淡水关系来看 正视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现实矛盾 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走上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地轨道。 1.4 人口素质与环境: 1.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1) 社会环境:人类创造并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等。 (2) 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即使现在,也对人口素质有重要影响。 原生环境因素:主要指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自然环境因素。 次生环境因素:主要指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 物理方面:现代交通、电信业的发展使噪声和微波辐射污染不断加剧。危害人的听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 化学方面:食品中化学性添加剂。致畸、致癌。 生物方面:粪便、饮食。易引起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流行。 2.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见P1415 (1) 一个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2)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3) 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4)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 1.5 人口迁移与环境 1. 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1) 按地理范围划分: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 按迁移方向划分:国内人口迁移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由农村到农村 由农村到城市(历史上发达国家和现在发展中国家) 由城市到城市 由城市到农村(逆城市化) 2.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等最为主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淡水天然分布状况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淡水资源仍然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条件。 今天,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仍有许多农村人口因土地不足和土地生产力的衰竭而迁移。 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2) 社会环境因素: 主要因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