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惩罚制度的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班级惩罚制度的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班级惩罚制度的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班级惩罚制度的研究综述.doc_第4页
班级惩罚制度的研究综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班级惩罚制度的研究综述一、引言青少年问题专家孙晓云说,教育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当然,和表扬相比,惩罚更难操作,对教育者的要求更高,它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犯错误是学生的正常表现,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如何对待、如何处理,已成为班主任亟待解决的问题,其解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班集体的建设。教育离不开惩罚,在教育情境中,对于那些不认真学习、调皮捣蛋的学生,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有不良品德的学生,教师或家长常常会采用惩罚的方式。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因教师或家长对惩罚的使用要求不是很清楚,常使用惩罚不当,因而达不到他们预期的目的,甚至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产生负面效果。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究竟怎样科学地运用惩罚制度,我想并不是每一位老师都十分清楚。以此为背景,我尝试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一个全面的角度去理解班级的惩罚制度,进而寻找出最有效的惩罚方法。惩罚究竟有哪些有利的地方?又有哪些有害的地方?惩罚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惩罚的强度到底怎样把握?有效地惩罚方法又有哪些?本文期望能为教师进一步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基本上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反思的程序展开。第二部分分析归纳惩罚制度的利与弊;第三部分介绍有哪些有效且不伤害学生的惩罚方式;第四部分,通过搜集各个方面的资料,整理出各位一线教师的班级管理经验,重点介绍施行惩罚制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惩罚制度的利与弊(一)有利的地方:1、惩罚可以纠正学生的某一不良行为,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表现的危害,使其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是为什么教师经常使用惩罚的最根本的原因。为了使学生改正和不再表现出某一不良行为,而且学生的这一不良行为是可以使用惩罚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罚。同时,对某学生的惩罚对于其他的学生也有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的意义,使他们引以为戒,知道什么样的事情能做,什么样的事情不能做,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当教师对某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惩罚时,其他的学生就会从这样的事件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提醒自己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从而把这样的错误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有害的地方:1、首先,它只是消极的制止了学生的某一不良行为反应,但不能提供一正确的反应,即学生只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有可能不知道如何去正确的做。第二,最为严重的就是假如使用惩罚不当,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引起焦虑、抑郁,形成习得无助感,对老师和其他学生形成抵触情绪。另外,惩罚并不是对所有的不良行为都是适用的,而是要针对具体事情进行具体分析。例如,一个学生若是不遵守纪律,属于学生品德方面的问题,那么就可以使用惩罚。但如果属于学习方面的,则应仔细的分析。如一个学生的成绩很差,那么我们就要分析造成成绩差的原因,是学习态度、兴趣等非智力方面的问题还是智力方面的问题。如果是非智力问题,如态度不认真,兴趣不在学习上,那么在对其进行指正之后,其仍然不改,我们就可以对其实行惩罚;但如果属于智力问题,就不应进行惩罚。如果我们对其进行惩罚,只能促进学生产生自卑情绪,影响其自尊和自信,产生厌学的情绪,更有可能产生习得牲无助感,最终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对此种学生就应该尽可能的进行鼓励、表扬,以增加他们的学习信心,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2、一部分心理学家反对使用惩罚的手段来教育学生,他们认为惩罚不仅可能达不到目的,从长远来看还可能导致不良后果。例如,研究操作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家就强烈反对采取惩罚性控制。他们认为,惩罚只能抑制某种不当反应,却不能交给学生知识,而且惩罚还可能引起愤怒、敌意或憎恨等不良情绪。对不良后果的恐惧并不能真正有效地抑制不良行为,一旦不再受到惩罚或者不被人看见,不良行为就会卷土重来。三、惩罚的几种方式(一)最愚蠢的惩罚方式:抄课文。有些老师在学生不背课文或不写作业的时候,就惩罚学生抄N遍课文或者写N张纸作业,这种方式太小儿科了,然而这种招式还是经久不衰,看来还是挺有实用价值的。(二)最可怜的方式:面壁思过。看武侠剧时,经常会看到某某因触犯帮规或者违背师命而被罚面壁思过,独自一人,几天不吃不喝,实在可怜。当我们在老师的一番教导之下,仍然不知错时,老师只有让我们面壁思过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三)最无理的方式:罚款。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也有老师另辟蹊径罚款。可以说,这种方式会使一部分同学成为受害者,但另一部分同学成为幸运者。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老师会把罚款用在奖励优生上,这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实是最无理的惩罚方式。(四)最平凡的方式:平沙落雁式。此招式源于江湖武功“屁股向后,平沙落雁式”。这是从古至今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方式,也是学习武功的入门,即我们所说的蹲马步。由于此招式简便易行,又能使惩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广为流行,特别适合教育那些不听话的学生。四、教育情景中使用惩罚应注意的问题(一)教育情景中惩罚学生,我们首先就是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学生由于认知、经历、气质、性格上的不同,会对惩罚有不同的看法,会对同样的惩罚做出不同的反应。例如,对于那些气质外向、活泼、开朗的学生,因做错事情而受惩罚时,他们会用正常的心态和方式对待,知道老师这样做是为了自己良性的发展,他们会采取谦虚、认真接受的态度,积极和老师配合,主动的改正。但对于有些内向的、有抑郁、自卑倾向、低自尊的学生,如果教师惩罚他们,他们有可能用不正常的心态去对待,这样就有可能导致其更加的内向、抑郁和自卑,产生一些心理间题。甚者可能强词夺理,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错误的归因,认为是外界的原因引起的。(二)在实施惩罚之前,必须让学生全面的了解惩罚的行为标准。这样学生有了一个行为的准则,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允许的,会受到奖励;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允许的,做了会受到惩罚。例如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时,最好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这样每一个学生都知道本班的规章制度,不至于当学生受到惩罚时还不知道为什么受罚,也就不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为自己找理由,和教师相对抗。(三)惩罚时应考虑到学生心理需求上的差异。自尊心强的学生,受到合理的惩罚后,改过自新的可能性很大;而对于那些自尊心低的,改过自新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如有些成绩差的学生,在班上是被忽视存在的对象,那么他们为了引起别的同学和老师的注意,就会通过在班上调皮捣蛋等不良方式来达到其目的。当其在班上调皮捣蛋时,老师就会惩罚他,其他的同学也会指责他,他就引起了别人的注意,虽然受到惩罚,他还是会很高兴,这样就会满足他获得别人注意的心理需求,也就会继续这样做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四)惩罚时,应多使用剥夺式惩罚,少使用施与式惩罚。通俗的说即拿走孩子心爱的东西或不让其从事他喜欢的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以便其从事老师所期望的事情,而不是把某一学生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学生。在学校里学生有不良的行为,教师可以不让其参加其他学生正在进行的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而不是罚学生擦黑板、扫地,为同学进行义务劳动。(五)惩罚应在不良行为后立即给予。假如惩罚和不良行为之间间隔时间太长,惩罚和不良行为之间的联系变得非常小,就起不到惩罚的作用,对消除不良行为的可能性就很小。同时,惩罚应非常的强烈。假如惩罚的强度不够,其效果也不会很好,因为学生对其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惩罚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很大的影响。(六)实施惩罚时,不应逐步的增加惩罚的强度,而是一次就应该达到最大值。这样有利于不良行为的改变。假如惩罚是逐步加强的,那么这个学生就有可能对惩罚形成了适应而不会改变不良行为。在进行惩罚之后,应避免立即进行奖赏,因为假如立即进行奖赏就可能把前面的不良行为也强化了。(七)惩罚还应在每一次不良行为后立即给予而无一例外。假如学生做错了事情,有时给予惩罚而有时不给予,那么该学生就可能产生一种侥幸心理,认为有可能逃避惩罚,因而继续进行不良的行为。(八)、惩罚有度,错罚相当凡事都有个度,过犹不及,超过一定的底线就会走向相反的方向。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也同样如此。比如有个学生自习课在操场闲逛,被学学工处领导发现了,并且“公开批评,扣班级量化2分”。对学生的这种曝光,本身就是一种惩罚了,如果班主任老师再跑到教室对学生又一顿猛训,然后再剥夺学生的“上课权”别人上课,他在走廊罚站,这样的惩罚就有点超度了。学生犯了一次错误,却受到了双重惩罚,对学生来说是有些不公正的。不仅教育效果达不到,反而适得其反,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倒不如去安慰他,告诉他:“要知错能改,以后做一名遵规守纪的学生。”(九)在惩罚过程中充满关爱爱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把爱放在一边,进行惩罚,难免会有负面效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的年龄特点,出现错误是必然的,所以惩戒要“以人为本”。如果一位教师能时刻为学生着想,对学生充满关爱,尤其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那么学生在受到老师的惩罚过程中也能体会出教师心中的爱。“宽容是爱的润滑剂”,教师要有宽容之心,抱着终身育人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充满关怀、爱护,在实施教育惩罚的过程中,应该将爱贯穿于惩罚的全过程。四、总结总之,本人通过收集资料,思考后觉得:在教育情景中是可以使用惩罚的,但使用时一定要慎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考虑到各种可能的负面影响。惩罚应注意的问题,在实际的教育情景中往往被教师忽视,这是教师们要特别注意的,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使惩罚更加正确和有效。最近几年,很多教育专家、学者经常高呼惩罚对孩子成长中的不利影响,甚至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比如消极、孤僻、抑郁、攻击性强,甚至极易犯罪等。因此呼吁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施以激励、赏识,少用甚至是避免惩罚。这种想法很好,但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使教师很难达到一种理想的教育效果。盲目惩罚可能会导致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就摒弃这一有效的教育方法。良药苦口利于行,合理的惩戒在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近十年来“惩罚教育”研究综述发布: 2008-5-19 11:44 作者: 郑 毅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进入心门社区 摘要: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教育贯穿其中,作为一种有效教育手段的惩罚在我国教育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教必严的思想一直都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的特征。随着民主、自由、人本思想的冲击,惩罚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受到了质疑。“赏识教育”、“儿童本位”、“教育仁道”等思想观念的兴起,更是给惩罚以当头一击,但惩罚教育仍有其存在的必要与价值。本文从惩罚的界定,惩罚使用的利弊,以及实施惩罚教育应注意的问题及使用原则出发展开讨论,希望还惩罚一个清白,让惩罚在教育中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词:惩罚教育 研究综述 惩罚,作为一种人类现象,在人类产生之始就作为一种理念而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惩罚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手段,以其见效快、简便易行以及多样化而一度受到教育者的青睐,以至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惩罚在教育领域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由于许多教育思想家的呼吁和教育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愉快教育”、“赏识教育”、“儿童本位”、“教育仁道”等思想观念的兴起,惩罚,特别是体罚,变相体罚等教育方式、方法已日益遭到人们的质疑。在媒体对不良惩罚造成的严重后果的不断暴光下,惩罚在学校教育中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教师在教育中不敢使用惩罚,甚至达到了“谈惩变色”的程度,对正常的教育教学的良好进行带来了严俊的挑战。在目前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人们对教育中惩罚的去留以及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与理由的认识还处于一个相对混乱的状态中,纵观近十年来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一、 关于惩罚教育的界定 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知识结构出发,每个人对惩罚的理解都有所不同,随之而来对教育中惩罚的观念也各有所异。要消除人们思想上的混乱,首要的一点是对惩罚的含义进行界定。 (一)、近十年来国内外学者的惩罚教育观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育学院的鲍里奇博士在他的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强调“惩罚不能确保理想反应”,但同时指出,我们可以“用惩罚来减少某一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或倾向性”。他还在书中列举了20种针对轻微、中等和严重的违规行为的反应(主要是惩罚)方式1。中国青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惩罚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看,打击你的自信心2 何齐宗和肖庆华认为:教育惩罚是指对个体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旨在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教育惩罚是指在学校中,针对个人或集体的不良行为给予否定或批评处分(不包括体罚),以制止某种行为的发生。狭义的惩罚与奖励相对,是学校教育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育方法,目的是使学生分清是非善恶,改正缺点和错误。但在学校教育中,有的教师会使用体罚、讽刺、挖苦等惩罚形式来达到教育目的。这种包括体罚(含变相体罚)在内的惩罚就是我们所指的广义的教育惩罚。在此基础上他们又进一步认为,合理的教育惩罚是合乎法律规范,合乎道德规范,具有教育性的惩罚3。 还有学者提出了“绿色”惩罚的概念。所谓的“绿色”惩罚就是在惩罚教育中注入人性关怀,让学生顺畅地接受并对教师心怀感激的惩罚教育。它立足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罚是为了矫治缺点,而不是为打击,甚至伤害学生的自尊4。 另有学者认为,惩罚是教师之大忌,常见的惩罚一类是以学生的身体为接受部位的(体罚),另一类是教师用语言、眼神等对犯错误的学生严加斥责甚至讽刺挖苦(心罚),这两类都是教育评价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病态形式,是教育者的大忌,有百害而无一利5。还有学者喊出了:教育,拒绝惩罚的口号,她认为,教育中惩罚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只是教师维护自己权威,私利的一种工具,或者是过度爱心的表现6。 因此,我们说,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是可能具有正面意义的。鉴于此,我们不宜简单、绝对地将惩罚视为不民主,视为对学生的催残。我们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使用好惩罚这种教育方式的讨论上,而不是为惩罚是否应该存在而大伤脑筋。导致国内教师界害怕使用惩罚,一味的片面追求无惩罚教育的原因是对惩罚的认识不清楚,尤其是将惩罚与体罚简单相等。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惩罚与体罚作一定的区别界定,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讨论也颇多。 (二)、惩罚与体罚的区别界定 有学者认为,体罚是教育者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身体上感到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是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损害的侵权行为。体罚与惩罚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损害受罚者的身心健康。体罚学生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也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应坚决反对7。 另有学者认为,惩罚与体罚在出发点上是不同的。虽然它们的出发点看起来有相似之处,都是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但实际上却有本质的不同,惩罚“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中人性的回归,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而体罚在纠正学生错误行为的同时也造成了对学生的伤害,忽视了 学生的尊严与平等性8。 还有学者认为,从本质上看,惩罚与纪律有着天然的联系,他引用涂尔干的话说:“惩罚并未赋予纪律以权威,但惩罚可以防止纪律丧失权威。”因此,惩罚是为了确证纪律规范所具有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是为了让违纪学生重塑对纪律的规范的虔诚尊重之情感。通过惩罚,使违纪学生重新树立起对纪律规范的敬畏感,从而自觉地遵守纪律规范,这就是惩罚的全部意义所在9。又有学者认为,惩罚教育不等于体罚教育。二者有本质不同:第一,依据不同。前者实行的基础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及班规班纪。后者则是教育者个人情绪化的行为,罚无所依。第二,性质不同。惩罚教育是根源于制度的遵章办事,是合情合理的“法治”。体罚则是教师所做出的违反教育法规的个人主观行为,是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的“人治”。第三,表现不同。前者是对学生精神上(如扣除操行品德分)和行为上(如值日不认真罚其重做)的可行性处罚;后者则是教师对学生身体的恶意侵犯10。 另外,何齐宗和肖庆华认为:体罚是指使学生身体遭受痛苦并损害其身心健康的惩罚。狭义的惩罚与体罚是有区别的:一是程度不同。惩罚是引起一种不愉快感,而体罚所引起的是身体上的痛苦。二是手段不同。惩罚是以对事物或活动的否定、限制、剥夺等可接受性的方式和方法,来达到受罚者行为的可能变化。而体罚则是采取击打或者限制身体自由等强制性的手段,来使受罚者达到行为的可能变化。三是影响不同。惩罚是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教师的职业权利之一,造成的是受罚者行为的变化,甚至心灵的可能转变。而体罚虽然可能引起受罚者行为的改变或限制,但对学生的身心却造成了伤害,是一种违法行为11。陈娟认为:惩罚实行的基础是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及班规班纪,是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同的约定。而体罚则是教育者个人情绪化的行为,罚无所依。体罚是有损人体健康的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是一种人身攻击,是一种野蛮落后,极不道德的解决方式,有背人性。体罚是一种违规行为,应予禁止12。 基于上述,笔者认为作为一处教育手段,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从发达到落后,在任何层次,任何时候都是一种值得我们使用的有效手段,只要我们认识正确,把握原则,注意使用的技巧,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惩罚教育使用的利弊 惩罚与奖励和赏识一样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是有利也有弊的,只要使用得正确,恰到好处,就一样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手段。就这一点近十年来国内学者讨论也从未停止。 (一)、惩罚教育的必要性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基于此,有学者认为,如果废弃惩罚,将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会助长学生的“骄娇”二气;会失去衡量学生错误行为的标准;会少了一种促使学生上进的激励机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因此,若废弃惩罚教育,则既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又会贻害国家和社会13。 有学者认为,在学生管理中,惩罚的运用有利于:遏制不良行为倾向;培养规则意识;养成羞耻之心;培养责任感14。又有学者认为,学校中不能没有惩罚,惩罚:可以使学生懂规矩,辨是非;有促进学生改过和激励作用;有教育和警戒作用;有利于维护集体纪律15。 另有论者认为,正确实施惩罚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舆论,有效地抵制学生中的歪风邪气;有助于维护学校的纪律和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有助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羞耻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改正错误,找准努力的方向16。 还有论者认为,惩罚教育利于人的心理素质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培养人对“法”的敬畏精神。另外惩罚还有其养成功能、矫正功能、威慑功能和普法功能等科学功能17。檀传宝认为,惩罚从古至今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没有惩罚就没有奖励,奖励和惩罚一样并不必然具有教育性,从教育理论上说,惩罚并不意味着不尊重,而不惩罚也不一定意味着尊重18。鉴于此,我们认为合理的惩罚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合理地使用惩罚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 (二)、不良惩罚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 导致惩罚教育在当今社会举步维艰的最大因素就是不良惩罚带来的严重后果,在不良惩罚的负面效果方面,近十年来学者们的论述颇丰,认识也较深刻。 有学者指出,不良惩罚不仅会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会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自尊心受挫、担忧、焦虑、形成反常人格,甚至走上犯罪道路19。有论者又进一步认为,过重的惩罚会产生不良的教育后果。它很难改变不正确的态度;而且会使学生在行为上谨小慎微,时时事事消极防卫,害怕教师;经常严厉的惩罚还会提高学生对惩罚的感受阈限,导致惩罚的效果下降;另外过重的惩罚还会导致师生产生冲突及至对抗20。 张松鹤、朱丽苹提醒到:不当惩罚容易产生条件惩罚物;易导致儿童模仿成人的惩罚行为来对付别的儿童;受惩罚的儿童要么变得胆小怕事,缺乏自信,要么胆大妄为,无法无天;惩罚还可能导致使用者上瘾21。 崔丽娟认为惩罚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有:第一,孩子既有的不当行为,可能会为了逃避惩罚暂时被抑制,但孩子可能会通过其他不当行为达到同一个目的;第二,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第三,容易引起连带的恐慎反应;第四,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冲突22。谢志斌认为惩罚的作用往往是暂时的,惩罚容易破坏儿童的自我教育;经常惩罚还容易造成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损害其心理健康,甚至造成不良人格;容易造成“意义障碍”;惩罚与时代精神相悖等23。 陈启刚认为不当惩罚,尤其是体罚和变相体罚会造成许多不良后果:第一,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二,加强学生的厌学情绪;第三,损害教师的形象,影响师生关系24。田云兰认为,惩罚会带来很多弊端:第一,惩罚会助长学生的消极情绪;第二,惩罚可能造成学生说慌、逃避和敌意;第三,惩罚使用不当,会使观望的儿童增加错误行为25。杨明均进一步指出,迷信惩罚教育,不当使用惩罚教育不仅会损害学生的身体;而且还会损害学生的学习心理,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情绪,还会引起学习逆反心理26。因此,在使用惩罚的过程中我们要认清这些可能造成的负面效应,采取措施,使惩罚的教育效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实施惩罚教育应注意的问题及使用原则 惩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有利也有弊的,如何发挥惩罚的教育功能而避免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关键在教育工作者们的使用技巧。因此,我们在认清它的利弊的基础上,还应具体来分析一下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些微观的问题,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使用原则。 (一)、实施惩罚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从认识上看应注意的问题 李华东认为,应用惩罚首先是要划清惩罚与体罚的界限。曾英又认为,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27。 陈启刚认为,教师要热爱学生,有强烈的事业心;惩罚要以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前提;惩罚只能与涉及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联系,而不应与学习方面的问题相联系28。檀传宝指出,从宏观上看,惩罚教育性的实现,应当考虑对惩罚主体客体和程序做出适当的规定,特定的惩罚应当由特定的惩戒主体教师、教师集体、校长实施。惩罚的对象是学生的违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不能为惩罚而惩罚29。李玉芳认为惩罚要符合教育规律,即惩罚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爱学生为基础,以事实为依据,应有针对性,要及时;惩罚应尽量限制在道德方面的运用30。杨明均认为恰当运用惩罚应正视惩罚的教育意义,运用惩罚教育时不应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31。 陆自强认为,当学生有了不良行为时,我们应侧重惩罚他的行为,还是惩罚他的动机,或是兼而有之,这是决定惩罚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好心办了坏事”一类性质的问题,应侧重于对行为本身的惩罚;而对于“坏心办了坏事”一类性质的问题,则应把动机与行为联系起来一起惩罚,尤其要注重对于动因的分析,从根本上消除不良行为的根源32。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拥有一个正确的惩罚教育观是实施惩罚教育的前提,只有深刻认识到了惩罚教育的真正意义才能正确的实施惩罚教育。 2从采用的方式上看应注意的问题谭亚莉提出,教育中教师要避免这样一些惩罚方式:为惩罚而惩罚;未从学生角度考虑的惩罚;隐形的心理惩罚;不注意惩罚实效性、强度、连贯性的惩罚33。崔丽娟认为父母在对孩子实施惩罚时应采用即错即罚、就事论事,没有例外、对事不对人、把剥夺权利作为一种惩罚等方式。谢志斌认为惩罚的方式要灵活,惩罚应与其他教育方法相结合34。 陈启刚通过分析认为在应用惩罚的方式上惩罚要与说理相结合;惩罚要与尊重学生相结合;惩罚要与奖励相结合;惩罚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考虑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及个性差异等因素,还要考虑惩罚时具体的时间地点,情境等条件;惩罚要得到集体舆论的支持等35。李玉芳认为,惩罚的形式以取消正强化为宜。邵昌玉进一步认为惩罚教育方式的选择要慎重、适度。庞仕坚也认为良好的惩罚要讲究方式36。 陆自强认为,在惩罚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惩罚方式的效应。首先,惩罚方式要适应学生个性特征。其次,对于偶然的不良行为应采取商讨式和对比式惩罚;对于严重违反纪律,以及多次重复不良行为的学生,应进行强制式惩罚。另外,教师应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加强个人思想修养,重视与学生的感情积累,注意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学生37。总之,惩罚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惩罚的使用过程中,我们只要将其与其他教育形式相结合,注意其使用的效率,考虑受罚者的个体差异,灵活惩罚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执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曾英认为,运用惩罚时要坚持说理的原则;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38。谢志斌认为,惩罚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惩罚必须能解决问题,而不是产生新问题39。陈启刚认为,惩罚要体现公平公正,要合情合理;惩罚要得到集体舆论的支持;教师本身要注重学习理论知识40。檀传宝指出,适合公开的惩罚应当充分发扬民主,力求征得广大学生的认同,获得学生群体的道德支持41。有学者认为,惩罚教育应实事求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受惩罚、寓教于罚、 依法办事等42。陆自强认为,在执行惩罚任务时,首先应对环境进行考察,着重分析环境对行为人的诱因大小,以及在行为过程中当事人是否产生过抵触不良诱因的积极行为。二是对动机因素进行考察,着重分析当事人的动机是属于受怂恿或暗示而产生的动机,还是自发性动机,三是对后果因素进行考察,着重分析该行为对学校、班级和他人造成的损失程度以及不良影响面的大小。四是对认知因素进行考察,着重分析行为人在接受惩罚前对不良行为的认知程度43。因此,在执行惩罚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反馈,做到公正合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 4惩罚后应注意的问题 张自福认为,对学生实施惩罚后,教师要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犯错误的学生,不让学生有失落感;教师要密切注意被罚的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防止不良后果发生44。有学者认为,惩罚后要引导学生对错误行为造成的后果进行补救45。因此,教师在惩罚后不应就此不理,而是应该密切关注受罚学生的一举一动,从多种途径(其他科任教师,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的行为反应,以便及时调整策略,使惩罚的教育效果最大化。 (二)、惩罚教育的使用原则 基于惩罚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的探讨,学者们又进一步地提出了惩罚教育的原则。孙学超提出了及时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反馈性原则、最少性原则等惩罚的五原则46。刘良华,高慎英通过对马卡连柯的文献的研究总结出马卡连柯关于惩罚的原则: “集体性惩罚”、一次只能解决一个问题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惩罚与说服相结合的原则等47。 张松鹤、朱丽苹认为,有效运用惩罚的原则是:选择的被惩罚行为是具体的不良行为;选择好惩罚物;惩罚必须及时,不翻旧帐,不算总账;施行惩罚时必须保持平静;惩罚应基于爱和尊重;惩罚法应与其他行为矫正法(如:正强化法,负强化法,消退法,认知疗法等)结合起来运用48。杨科正提出惩罚还要树立法制观念,安全有效地运用惩罚的原则49。 在上述基础上田云兰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正确运用惩罚还要遵循下列原则:惩罚要有正确的目的-为教而罚;在教师与学生建立积极关系的条件下,惩罚才可能有效;惩罚要先订立规范标准,实施惩罚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抓住惩罚的时机,要及时,也要注意抓苗头;给学生申辩的权利;注意批评与惩罚的场合地点50。 在实施惩罚的时间上刘德林提出了惩罚的适当近时原则,他认为,实施惩罚之前要给受罚者一定的反省时间,让他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所在,惩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51。张自福还提出了惩罚的教育性原则、集体利益原则、不得不罚原则、将功补过原则等原则52。另外,黄晓丽还提出了,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理论,提高对惩罚的认识,并借鉴、总结和积累有关经验的原则53。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惩罚与奖励一样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过程中它与奖励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惩罚教育观,认清惩罚与体罚、变相体罚的区别,加强惩罚教育技能技巧的训练,掌握正确的原则方法,惩罚就能成为一种有更加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独特的功能。敢于惩罚善于惩罚班级管理的一点 -为:任何人都具有追求声誉、尊敬、优越、成就的动机,都希望得到别人赞扬和肯定。对中学生来说,还具有争强好胜的竞争心理,希望自己总是超过别人。故而,他们对于失败特别敏感在乎。所以适当地运用惩罚对学生进行行为改造是完全可能的。它能够使学生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中警醒自责,并对预感到即将失去的优势与自尊而产生焦虑,从而激发他们为了保持自己的名誉、学业等第、和在别人心目中的美好形象而长善救失,积极努力。可见,惩罚能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发他们的危机感和焦虑感,使他们从所犯的错误和存在的缺点中吸取教训,增加行为改进的动机强度。同时,“惩罚还能使学生用意志的努力克服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也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性格的方法。”(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第293页)3、警他。现行学校教育是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形式进行的。由于处在班集体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自觉地具有寻求归属、认同和支持的心理倾向,遂使这种群体组织形式形成了自身的教育优势。它既可以通过集体教育个别学生,发挥集体舆论、集体监督的巨大作用,也可以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警他,就是通过运用惩罚手段,教育个别,影响群体,以儆效尤的举措之一。教师通过罚人,明确划出行为“红灯区”,警他毖后,把正面教育的意图和要求贯彻下去,使之转化为学生和学生集体的自觉行为,这样就不仅教育了个人,也教育了整个集体。三惩罚的操作首先要打消思想顾虑,扫除心理障碍,敢于惩罚。因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过程。单纯地依靠正面说服教育,启发学生自觉,或是通过奖赏加强并鼓励学生的行为再生,都还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是非评判能力还不成熟,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意志品质还较薄弱,他们的惰性和拖沓的积习还很顽固。所以实施惩罚式教育管理,加强行为控制,强化纪律的约束机制是绝对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造成奖惩赏罚的双向教育和两极互补,才能避免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的偏执单一,摆脱捉襟见肘,一筹莫展的教育困境。因为“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养成克制自己情感和不良行为动机的能力,不仅可以用正面引导,说服教育的方法培养,也可以通过纪律约束,用强制和某种惩罚的方法加以培养。”(南京师范大学编教育学第276277页)。其次,惩罚的成功操作是一种艺术和技巧,也是一种本领和机智。时机、心理、方式、数频、强度、步骤等都要掌握适度,“过”与“不及”都不能发挥最佳教育效果,达到预期目的。所以,我们不仅要敢于惩罚,还要善于惩罚。善于惩罚,关键要找到恰切的惩罚形式,这种形式既要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又要有别于“体罚”,使学生愿意接受它,借以弥补负疚心理。在多年的班级管理实践中,我们对惩罚的形式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狠抓了常规式惩罚和评选式惩罚两种主要形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常规式惩罚。常规式惩罚是运用于班级工作常规管理中的惩罚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条。1损坏班级利益,影响班级名誉的,罚为别人或集体做一件好事,以补偿歉疚心理。2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的,除必须按要求完成作业外,罚抄写诗歌教育、名人警句数则,或为大家唱一支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认识,改正错误。3不遵守课堂纪律,损坏公物等,罚为班级买一件纪念品(花、画、字幅等)以挽回不良影响。4打架斗殴或所犯错误有较深思想根源的,罚写一份心理病历,并针对错误写一句自我警策的座右铭。5考试出现了较大失误与波动,罚写一份学习病历,分析病因,总结教训,提出治疗方案与对策。2、评选式惩罚。评选式惩罚是利用学生的自尊好强心态,发挥集体教育优势,定期(一般一月一次)举行的班级评选活动。评选的对象与内容是:(1)学习最认真的人和最不认真的人。2课堂注意力最好的人和最不好的人。3完成任务最积极、最准时和做事最消极最拖拉的人。4进步最快的人和最需要进步的人。这种惩罚对比鲜明,反差巨大,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刺激,心灵中的十字架。为避免成为后一类人,学生们都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克己守纪,勤奋好学,无形中就提高了班级教育管理的水平。四惩罚的操作不仅要注意方式方法,亦应讲究操作规范。否则就会大大影响实施效果,甚而产生负面效应。一般说来,规范化的操作要求做到以下几点。1、和说服教育相结合。单纯地进行正面教育和单纯地进行惩罚教育同样是错误的,都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惩罚一定要伴之以说服教育,晓之以理,帮助学生认识错误的性质、危害、根源,认清为什么受到惩罚的道理,并提出改进的办法和努力的方向。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认同教师的惩罚手段,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2、要出于爱心善意。热爱学生是教师根本的职业道德,是贯穿教育始终的行为准则。惩罚同样不能偏离这一基准。因为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辨恶向善,并通过自己的行为矫正去避免惩罚,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去体验惩罚。所以,教师对于学生切不可歧视、厌恶、嫌弃、粗暴,而要热情、诚恳、冷静、细致。否则惩罚教育很可能走火入魔,误入歧途。3.要掌握分寸,合理公正。处罚要依据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情节,以及对错误的认识态度来决定给予必要的惩罚。要分别初犯和累犯,重犯和轻犯,无意和故意等,区别处治。切不可简单化,“一刀切”。要防止教师的“成见”与“偏爱”的情感因素在处罚中作崇,造成处罚的失衡、失准、失当、失败。4、要采用间隔惩罚。惩罚不宜滥用。泛滥无度的连续惩罚是一种灾难。它能迅速引发受惩者的心理疲惫和消极适应,导致无动于衷、漠然视之的心理防卫,从而造成惩罚的失败。其次,过多的惩罚势必引起高度的焦虑水平,击垮一个人自尊、自爱的心理保护屏障,导致自轻自贱、自暴自弃的精神坍塌。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做好班主任工作,抓好学生的教育管理,一定要把正面说服教育和惩罚管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二者并重,双管齐下。试看苍茫寰宇,日以阳德,月以阴灵,阴阳互补,刚柔相济,才形成昼夜交替,和谐律动的自然界。对人的心灵的内宇宙实施精神改造和行为重塑,又怎么能搞单打一,唱“独角戏”呢?尽管我们应该重视正面教育的主导作用,但也不应忽视惩罚教育的作用。要从孤掌难鸣的教育困境中走出来,从作茧自缚的封闭心态中走出来,从形而上学的认识迷误中走出来。高举起全面管理的双刃剑,两只手一起抓,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一定能走出困境,抓出实效,再上新的台阶。小学生的惩罚教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及“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赏识学生”已成为共识。于是,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等的提法越来越热,并反对教育中的一切惩戒性教育,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惩罚”二字更成了教育中不可触及的“高压线”,以至于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一味的使用赏识教育而不倡导执行惩罚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在这些“问题孩子”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这些孩子让家长和学校老师都头痛不已 ,他们没有积极的人生目标,厌学,道德败坏,责任意识淡薄,而且非常懒惰。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来审视我们所否定的惩罚教育,让惩罚教育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一、 惩罚教育的涵义及意义惩罚教育是以尊重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帮助教育学生为最终目的,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纠正。是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通过使其承担由于自身过错而带来的责任,达到使学生认识错误,不再犯错为目标的教育方法,它与表扬表面上对立,实质上统一,都是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不能把惩罚教育等同于体罚或变相体罚由于惩罚教育与体罚或变相体罚有一定的相似性,使得包括社会、家长甚至教育者在内的许多人把惩罚教育与体罚或变相体罚错误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划上等号,而二者实际上是存在本质区别的。体罚是一种以身体折磨或者身体伤害作为惩罚手段,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强制教育方式,它不但违反基本的教育规律道德要求,更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所严格禁止的行为。而惩罚教育是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而采取的一种教育行为,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给予的否定评价,如果没有适当的惩罚,我们正常的教育秩序就无法得到有效的维系,也会使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受到更大的“自然惩罚”。二、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析少年儿童从入学到小学毕业,接受六年制阶段义务教育,心理和行为发展有一个从不成熟到初步成熟,从不定型到初步定型的过程。在其健康心理和规范行为的逐步形成过程中,所以这一时期的教育相当显得重要.这段时期学生还具有儿童和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从情感的发展来看,一般都比较活泼、富有朝气,但又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从个性的发展来看。他们天真、淘气,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够高,而且不稳定。所以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既对他们严格要求,又使他们生动活泼得到发展。在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地位和任务的基础上辅以必要的约束,会更加有助于他们独立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约束,顾名思义,就是加以限制,不使越出规定范围,它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强制性。这个强制性就是惩罚教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学生按规矩做事是形成健全人格的必要前提。使他们比有对象,行有准则;就是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采取各种有效手段,以实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三、小学生惩罚教育的原则1罚之有方。古人云:“治人如治病,得其方,药到病除,不得其方,适得其反”。惩罚一定要讲究艺术,一定要做到公平合理,在“罚”的过程中培育人,能使学生的某些方面中“罚”中取得进步。“罚”不是目的,育人才是根本目的。通过“罚”的手段让学生认识错误,加深印象,同时锻炼学生某方面的能力。比如,对于不交作业的学生罚他补交作业,对于不跑早操的学生罚他补跑早操,对于损坏公共财务的学生要罚他经济赔偿,这些都是必要的校园惩罚。在惩罚前老师必须给学生讲清道理,为何要惩罚他,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对,让学生被罚得心服口服。一旦学生改正了错误,老师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使他在全体学生面前找回威信。这对接受惩罚的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大有益处,使之受益终身。2、罚之有度。教师施加惩罚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认识缺点、改正错误。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度,惩罚学生也要把握一个度,切忌把话说绝,把事做得没有余地,对学生不得抱着“治病救人”的宗旨、目的,而是“一棍子”打死。对学生罚要适当。这“适当”二字的含义就是对学生的惩罚不但要让学生能够接受,并且乐于接受,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实施某种惩罚时,要看他身心健康的承受能力,还要考虑性别和年级。惩罚学生要看他违反校纪校规的程度有多大,即该对他处于何种程度的惩罚。,免走两极,刚柔相济,因人施教,因势施教,就是最基本的。3、罚中有情。有人说,爱是最好的老师。“请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吧。”假如被罚的学生真是你的孩子,有谁没有训斥惩罚过自己的孩子呢?你处罚孩子,难道就说明对孩子残酷无情,没有关爱了吗?不!我们一直爱着自己的孩子,而且一如既往。要是把学生真正当成自己的孩子,学生犯了错误,就应该该管则管,该罚则罚,其根本宗旨就是“治病救人”。在苏霍姆林斯基成功的惩罚中,有罚学生“画画”的,有罚学生“写作”的,与其说是一种惩罚,倒不如说是一种特别的关爱。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惩罚,犹如暖暖的春风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催人奋进,我们何不学习一些他的惩罚方法呢?最终要让学生明白老师为他着急,老师希望他尽快改正错误,转入正确的轨道上来。惩罚是一种呵护,是一种艺术。只要掌握好罚的艺术,罚之有方,罚之有度,罚之有情,使用一些充满麻辣味的爱的惩罚又有何妨?切记: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如何实施惩罚教育没有一定之规,但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不伤害孩子的肉体的和心灵。这是一个前提,也是一条底线。违背了这个原则,所进行的任何“惩罚”都属于违规的,都应该放弃!我们应该在如何实施惩罚教育这一问题上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如果不得不罚,那么我们倡导积极的有意义的“惩罚”。四、惩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对此,教师是放任还是处罚?处罚时如何做到既严肃纪律又使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