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规范与发展研究.doc_第1页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规范与发展研究.doc_第2页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规范与发展研究.doc_第3页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规范与发展研究.doc_第4页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规范与发展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金融学院2009级本科毕业论文毕 业 论 文学生姓名: 赵伟科 学 号: 20092511066 系别班级: 金融系09金融专接本 专业(方向): 金融学 题 目: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规范与发展研究 指导者: 杨伟坤 (副研究员) 评阅者: (姓 名) (专业技术职务)2011年 4月 21日 18毕业论文中文摘要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规范与发展研究摘要: 本文首先对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概况进行了论述, 包括农村民间金融的概念界定及其发展背景、特点和功能。然后对目前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原因、运行形式及双重影响进行深入剖析,最后又针对我国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范和发展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具体对策,如从法律上明确民间金融的地位,规范农村民间金融,加强和完善监管制度,强化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加强民间金融机构的规模化,规范正常民间金融活动政府首先要承认民间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建立农村民间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提高农民的自身的综合素质等。关键词:民间金融;运行形式;现状问题;规范化;对策毕业论文外文摘要Title The specification of Rural Financing and Development AbstractFirs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folk financial overview were discussed, mainly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private finance in rural areas and its development as defined in the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but also spoke of the frequent financial rectification of civil, but it always exists and develops, This indicates the existence of a certain rationality and positi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rural folk after the current financial reasons, to run the form and double-depth analysis of the impact. And finally for the problems of private finance raised civil norms and development of our financial measures, specifically from the legal status of private finance, regulate private finance in rural areas,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regulatory system,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private finance, the strengthening of civil scal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governments regulate the normal activities of private finance must first recognize the positive role of private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he establishment of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rivat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ir own farmers, so that the path specification development.Keywords: Private finance; running form; current problems; standardization; Strategy目 次 1. 引言22.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概况22.1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产生的背景22.2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概念32.3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特点 32.4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功能53.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现状及运行形式63.1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现状63.2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主要运行形式64.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94.1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 94.2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不规范的原因剖析115. 规范和发展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对策 13结论16参考文献17致谢18 1 引言近年来,在中国,尤其是沿海地区,如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民间金融发展速度之快,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理论界和管理层也开始关注此问题,因此研究民间金融问题的文献逐渐多起来。然而对民间金融所持有的态度,各类学术研究和官方言论、政策则褒贬不一。同时,民间金融虽曾屡遭治理整顿,但它却始终存在和发展着,这阐明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有必要对民间金融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进行规范引导,使之走上规范发展的道路,本文将对我国民间金融问题做一些深入的分析。2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概况2.1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产生的背景农村民间金融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是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不均衡发展的必然产物。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正规金融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多元化的需要,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农村民间金融及合作基金会为代表的农村非正规金融迅速崛起,对农村弊端丛生的传统金融体系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一方面,行政管制经济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纯属市场的力量又不断成长,由此产生的资金供求的尖锐矛盾必然为农村民间金融留下巨大的生存空间。现阶段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壮大的主要诱因是高收益导向的供给和巨大的融资需求,有供求必然会形成市场。长期以来,民间金融在我国基本上被列为地下金融,一味地进行整治,而很少对其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进行客观分析,也没有对它的生存机理和运行机制进行理性研究。但民间金融就是“整”而不倒,往往是整治的风头上收缩一下,风头一过又“死灰复燃”,甚至更旺。这说明民间金融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农村民间金融的存在,也充分说明正式金融机构满足不了农民的金融(特别是贷款)服务需求,而民间金融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民间金融的发展,是遵循市场需求、由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无疑是对金融改革方式的有益探索。2.2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概念迄今为止,对于民间金融这一概念尚未形成大家公认的定义。姜旭朝的中国民间金融研究一书中对民间金融的定义为:“民间金融,就是为民间经济融通资金的所有非公有经济成分的资金运动”。这一定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无法与国际接轨。按照该定义,在西方国家金融系统中居主体地位的是民间金融,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复旦大学的张军教授对民间金融的定义为:“一个非正规的部门,是指相对于官方的正规金融制度和银行组织而言自发形成的民间的信用部分”。这一定义指明了民间金融的非正规性,但是并未明确给出“民间”的含义,同时“官方”的含义也很模糊,致使整个定义相当含糊。吉利斯(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译本)认为民间金融是指未纳入国家金融管理体系的非正规金融组织。该定义对民间金融的界定以是否纳入了国家的金融管理体系为标准,明确了民间金融的非监管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又存在问题,许多金融组织获得了地方政府部门的审批并在工商部门注册,但并未纳入国家金融织织管理体系的管理之下,将其归入民间金融显然不合适。结合对以上的理解,本人认为民间金融应该有如下的含义:民间金融泛指一切非官方性质的,(即不由官方出资或官方经营),非国有制性质的,主要业务发生在个人或非国有制企业之间的各种形式的符合法律规范或道德规范的资金融通活动的总称。当然这一定义自然排除了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对社会有害的从事非法洗钱活动的黑色金融。2.3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特点2.3.1 内生性农村民间金融内生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村经济自身发展催生的。金融作为经济发展中一个极为稀缺的资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所掌控,政府以正式金融制度安排的方式,将大量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工业发展中,配置到城市建设中。当正规金融部门大面积撤离农村后,使这种资源配置中的厚此薄彼彰显得一清二楚,而后导出的命题便是农村资金余缺的调剂,农村企业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生产与生活几乎无法从正规金融部门得到解决,进而农村民间金融应运而生。2.3.2 区域性农村民间金融是依赖于地源、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业务的金融形式。民间金融组织仅在熟人圈子内进行资金融通,一个局外人或者按照社会学的观点,一个“自然人”是无法取信于局中人,是借不到钱的。民间金融的借贷行为来往于以熟人为中介的圈子内, 不同的圈子均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特定信仰,反映到业务操作上就有了各具特色的规则,即表现为民间金融的区域特征。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发展阶段,区域性是民间金融的内在必然选择,其促动力在于降低成本和规避道德风险的需要。2.3.3 灵活性灵活性是农村民间金融的重要特征,农村企业和农民资金需要的额度低、频率高和用途多样性决定了农村金融资金供给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经营时间灵活。民间资金的融通不受工作日的限制,对于临时性、紧迫性资金需要的满足,是官方金融所无法比拟的。二是资金使用期限的灵活。农村民间金融可以提供短则几日,长则几年的资金。但通常由于高利率的限制,农村民间融资的期限以短期为主。三是利率的灵活。农村民间金融利率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是随行就市的,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充分体现了灵活性的特征。2.3.4 低成本性部分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和业务是没有登记注册的,其组织安排,网点设计没有硬性规定,完全按照市场的需要运作,大大降低管理成本。民间金融尤其是农村民间金融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和熟人群落内活动的特性,信息传递快,较为对称,借贷双方彼此熟悉, 信用考察成本几乎降至为零。投融资活动主要依靠伦理、道德、传统和习惯来维系,即主要采用信用贷款方式和部分采用第三方信用担保,除额度特别大以外,通常无需抵押,减少对抵押品的调查、评估、保管和处置的费用支出。2.4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功能2.4.1 补充融资功能由于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严重滞后,投资品不足,数额庞大的民间资金需要通过非正规信用中介获得价值回报,便选择了民间金融机构。同时,占GDP 贡献率1/3 的乡镇企业资金需求极度旺盛,又无法通过正规金融供给途径获得。因此,供需双方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民间金融中介完成了资金的融通,同时也催生了民间金融组织。农村民间金融机构对国有金融体制的补充功能在外资银行实质性进入中国后将表现得更为充分。一是以四大国有商业代表的国有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整理内务,处理巨额的不良资产,必然为民间金融,特别是农村民间金融让出更大份额的市场。二是外资银行的有力竞争将减弱国有金融,特别是银行体系的垄断程度,也为民间金融提供差异化服务的空间。2.4.2 高效配置资源功能农村民间金融对资金的配置是以市场为基础的,真实地反映资金的供需状况,供需双方间信息高度对称,贷款人对资金使用者的资金用途和投资项目了解深入,增加了决策的科学性。同时,也由于信息充分,民间金融组织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结构调整,与农村官方金融相比,具有较高的资金配置效率。农村民间金融高效配置资源的功能还可以通过分离金融资源和增强市场竞争两个途径,向整个农村金融体系扩散高效配置的效应。此外,民间金融组织通过吸收存款,聚集闲散资金,占有官方金融的部分市场份额,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强迫或示范正规金融做出相同的判断,进而完成在整个农村金融体系范围内提高配置资源效率的任务。2.4.3 防范系统风险功能民间金融运行存在风险,但已有的研究表明民间金融风险更多地来源于政府对民间金融的不正当干预和不公正待遇。民间金融系统内部的潜在风险量远远低于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国有金融体系的风险占有量。民间金融出险的破坏性也无法与官方金融出险后果相比较。农村民间金融的存在对于改善农村金融体系的生态结构和环境,减轻官方金融的压力是存在正效应的。我国当前的融资结构严重偏离正常轨道,间接融资方式占有压倒性地位,导致集聚在国有商业银行及国有控股的大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量逐年增加,一旦出险,发生金融危机,局面将无法控制,可能导致长时间的金融不景气和经济衰退。因此,民间金融的存在和规范化发展,对于矫直融资结构的偏差和防范系统金融风险意义重大。3. 农村民间金融的现状及运行形式3.1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现状首先,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在形式上多种多样,目前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主要有民间借贷、和会、民间集资、农村合作基金会、私人钱庄等形式。其次,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借贷规模大有资料显示,现在的农村民间借贷规模已经超过了正规信贷规模,而且每年以很快的速度增长。另外,农村民间借贷在满足乡镇企业和农村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利率较高并具有弹性,农村民间融资利率总体水平高于银行、信用社同档次贷款利率。民间借贷利率通常是借贷双方之间相互协商而决定,有些高出银行同期利率几倍甚至数十倍,部分民间借贷演变为高利贷,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同时,农村民间金融利率又具有较大的弹性,具体每笔借贷的利率水平又与借款人信誉、期限等因素密切相关,信誉好、用款时间短的可以相对降低利率。农村民间融资利率的弹性则更好地反映了农村资金供求状况和农村民间借贷的风险性。3.2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主要运行形式中国农村民间金融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资金供求者之间直接完成或通过民间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完成的债权融资。主要运行形式有:3.2.1 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合作社(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农村信用社、农信社) ,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特点有:农民和农村的其他个人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其业务经营是在民主选举基础上由社员指定人员管理经营,并对社员负责。其最高权利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和业务经营的执行机构是理事会;主要资金来源是合作社成员缴纳的股金、留存的公积金和吸收的存款;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其成员的资金需求。起初主要发放短期生产生活贷款和消费贷款,后随着经济发展,渐渐扩宽放款渠道,现在和商业银行贷款没有区别;由于业务对象是合作社成员,因此业务手续简便灵活。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任务是:依照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的规定,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贷。3.2.2 农村合作基金农村合作基金最早是一种新型社会保障组织,后演变为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合作基金会是合作制集体经济组织,从性质上看,农村合作基金会并非真正意义的金融机构,而是一个社区性金融系统的补充形式。农村基金会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正式金融体制安排下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大多数农村基金会的运作都违背了合作基金会的互助宗旨,把农村基金会变成了办理存贷业务的第二个农村信用社,由于普遍的高息吸存和内部管理混乱,农村基金会很快出现了大面积的兑付风险。3.2.3 合会合会是各种金融会的通称。这是在我国有着较为悠久历史的民间金融形式,是一种基于血缘、地缘关系的带有互动、合作性质的自发性群众融资组织。在国外称为“轮转基金”,在国内包括轮会、标会、摇会等。虽然叫法有多种多样,具体做法也五花八门,本质上都是入会成员之间的有息借贷。这是民间盛行的一种互助性融资形式,集储蓄和信贷与一体。一般有若干人组成,相互约定每隔一段时间开会一次,每次聚集一定的资金,轮流交给会员中的一人使用,基本上不以盈利为目的。3.2.4 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民间借贷是各种民间金融的总称,狭义的民间借贷指民间个人之间的借贷活动,民间金融活动总体上看是无组织的金融活动。农村民间借贷的形式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口头约定型。这种情况大都是在亲戚朋友、同乡、同事、邻居等熟人之间进行,他们完全依靠个人间的感情及信用行事,无任何手续,一般数额较小;而且双方关系密切;二是简单履约型,这种借贷形式较为常见,大都仅凭一张借条或一个中间人即可成交,一般数额不太小或双方关系不十分密切;借款期限或长或短,借款利率或高或低,凭双方关系的深浅而定;三是高利贷型。个别富裕农户将资金以高于银行利率借给急需资金的农户或企业,从而获取高额回报。民间借贷的资金筹集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一个民间放贷人是本人有一笔余款,还有就是放贷人信誉比较好,亲友或者其他人把钱放到这里,可以获得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利息收入。民间借贷这种古老的直接融资形式,在我国农村地区仍然有着巨大市场。3.2.5 私人钱庄私人钱庄是没有经过审批的所设立的类似银行的金融机构,以吸收存款的形式来发放贷款。私人钱庄分为两类:其一主要涉及从事外汇买卖业务的私人钱庄或者窝点的运作;其二涉及“非法集资”或“发放高利贷”。3.2.6 民间集资民间集资盛行于20 世纪80 年代,其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当时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起步阶段对资金的需求,对民营经济的崛起和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规模集资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公募资金,没经过批准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在农村,有少数大户、专业户和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都有可能产生对大规模资金的需要,出现民间集资的情况。集资包括生产性集资、公益性集资、互助合作办福利集资等,具体包括以劳带资、人股投资、专项集资、联营集资和临时集资等。但由于风险大,而且被认为扰乱了农村金融秩序,一般都受到抑制。3.2.7 小额信贷以农村扶贫为中心的小额信贷活动,一直没有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部分为准正式金融,部分为非正式金融,部分则为正式金融机构的一项创新性金融工具。为解决我国落后地区人口的贫困问题和弥补扶贫政策的缺陷,我国自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引进并推行农村小额信贷扶贫模式。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借鉴了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在操作上采用“政府银行扶贫合作社”的三线一体的运作模式,政府直接、主动地参与是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一个突出特征。同农村金融市场和信贷扶贫政策相比,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坚持采用小组信贷、整贷零还、小额连续放款和提供技术服务等基本制度,实行“有偿使用、小额短期、整贷零还、小组联保、滚动发展”的原则,并指导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摆脱贫困,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有效达到上述目的,开发、研制了一整套严格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办事程序,并建立了一支培训有素自愿致力于小额信贷的工作队伍。小额信贷的主要作用是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信贷服务,是当前不尽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必要补充,其在实现不同区域扶贫目标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其它农村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难以替代的。4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4.1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存在的问题4.1.1 农村民间金融潜伏着金融风险,容易滋生个人非法金融问题民间金融的金融风险较高。由于民间借贷活动的频繁发生,个别人尝到了甜头,逐步从单纯的借款活动中分离出来,非法吸收存款,高利率发放贷款,办起了非法“地下钱庄”,从而扰乱了金融秩序。农村地下金融没有合法地位,只能在体制外畸形生长,很难满足农村资金的需要,而且地下信用没有法律保障,仍然是采用口头约定的简单形式,粗陋的形式与较高的利率,既制约了资金需求,也成为众多法律纠纷的根源。而且地下金融没有纳入人民银行的监管范围,国家无法掌握其规模和问题,潜伏着较大的金融风险。首先,民间借贷游离于国家政策法规之外,缺乏制度保障,存在很强的制度风险。其次,民间金融大部分都是乡村邻里、亲朋好友等社会小团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信用域极其有限,资金规模往往较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此外,民间金融还存在组织结构松散,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总体上说民间金融具有很强的风险因素。在日益活跃的我国民间金融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风险。以“合会”为例,随着其会员数目的增加和相互之间了解的程度的减少,盈利性功能逐渐突出,安全性就不断地下降。一般情况下,风险并不为外人所知,只有当出现倒会时,风险才以放大形式曝光。当然,合会风险是局部性的,很难成为全局性的系统风险。但社会各界对其关注备至。4.1.2 农村民间金融容易产生经济纠纷农村民间金融往往有二种主要的形式:一是口头约定型。这种情况大都是在亲戚朋友、同乡、同事、邻居等熟人中进行,他们完全靠个人的感情及信用行事,无任何手续。二是简单履约型。这种借贷形式较为常见,双方只是简单的履行一下手续,大都是仅凭一张借条或一个中间证明人即认可借贷行为。贷款期限或长或短,借款利率或高或低,凭双方关系的深浅而定。民间借贷的债权人或碍于情面,不好意思获取必要的证明手续或是以获得高额利息为目的,缺乏对借款对象的审查和对借款用途的有效监督。而借款人由于急需用钱,不论利率高低,自己承受能力如何,只管把钱弄到手。结果往往是债权人不能按期收回资金或根本无法收回,债务人不能按时归还借款,从而引发债权、债务纠纷。4.1.3 农村民间金融给国家宏观调控带来困难民间借贷自发性和不可控性的特点,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不利于信贷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民间金融随着规模的扩大,参与人数的增加,使得信息不对称日益严重。由于缺乏对每笔贷款贷前、贷中、贷后严格的调查,在贷款者对借款者的信誉及贷款用途难以知晓及控制时,便会使农村民间金融风险加剧。往往一些用途不好、效益不好、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投资项目被银行卡住以后,非正规金融便为其融通资金,使国家的调控手段大打折扣。一些民间金融机构从一开始就是有先天的痼疾,脱离了中央银行的监管,业务经营存在不规范,如高息揽存,盲目贷款。正规金融机构的资金价格由国家确定,而民间借贷的利率是双方自发商定,两种定价方法存在天然矛盾。且民间借贷大都是在资金需求紧张迫切,银行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发生,基本上是一个卖方市场,利率水平通常畸高,民间借贷形成的货币流量也难以预测和控制。由于目前对民间借贷活动的监督机制还不完善,一方面导致部分民间借贷演变为高利贷,给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民间金融的高风险、对政府宏观调控的干扰、与“黑色”的某种联系都与民间金融机构身份的“地下性”有关。正是民间金融的“地下性”,使金融监管机构难以_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增加了民间金融的风险;也使国家搞不清民间金融的现状,影响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民间借贷活动在金融机构之外进行,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干扰了金融机构业务的正常运转,给国家的货币政策造成冲击。例如人民银行试图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了再贴现率。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也相应提高,而民间金融并未提高利率。于是正规金融提供的资金减少了,而民间金融提供的资金增加了,原本正规金融提供的部分资金转由民间金融来提供,货币供给量并未按照预期数量减少甚至根本没减少。4.1.4 农村民间金融制度内部组织不稳定农村民间金融制度安排依靠农村社会关系网络,这种网络具有区域性,当制度参与者超过一定区域时,信息不对称问题就不可避免了,拥有信息多的一方可能损害拥有信息少的一方。一般而言,社会关系网络的约束成本是稳定的,但金融收益是不固定的。当金融交易额较小时,金融交易者违约可能性较小,当金融交易额超过一定临界点时,违约收益大大超过成本。在内在制度不能约束道德风险的情况下,信息短缺者对上一层次的金融制度供给者施加压力,要求通过正式的制度环境消除来自租金获得者的损害。4.1.5 民间金融目前还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虽然民间金融在我国古代就己经存在,但建国以来政府对其活动经历了由禁止、打击、到默认而不提倡的过程。即改革开放以来,其一直以一种灰色状态生存。目前虽然己引起重视,但由于缺乏法律保障,民间借贷市场还处于半地下状态。在得不到法律有效保护的情况下,农村民间金融产权的保护只能通过私人来提供,诸如黑社会等非法组织往往会成为债权人的选择,这样会带来不安定因素。4.2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不规范的原因剖析经过学界10余年的研究与探讨,民间金融应该获得合法身份,与官方金融共同构成金融体系的结论得以确立,但现有的研究对于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尚显不足。因此,经本人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可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4.2.1 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不规范的根本原因是政府长期实行的打压排挤政策在学术界,有一种公认的观点,那就是农村民间金融不规范问题的绝大多数是来自政府的非正当干预和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压政策。政府长期以来对农村民间金融采用的压抑政策根本目的在于对经济和金融的控制,特别是对金融有效宏观调控的需要,其目的在于有效地控制经济和节约管理成本。在我国经济发展以牺牲农业发展工业、以牺牲农村发展城市的第一阶段,采用抑制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还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当前的城市反哺农村的阶段,不应完全以节约管理成本作为衡量政策取向的主要标准。4.2.2 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不规范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监管制度不完善并缺乏针对性民间金融组织的监管问题首先来自于整个监管环境的恶化,其次来自于没有针对性的监管策略和措施。一是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健全。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集中表现为监管条块分割、手段落后。二是民间金融监管缺位。民间金融是需要监管的,虽然其监管难度更大,在中国当前对官方金融的监管问题很多、尚未理顺的情况下,对民间金融,特别是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则显得更为困难。当前的现实状况是民间金融尚未纳入监管体系,民间金融是在监管体系外自由发展。风险管理意识较强、规模较小的民间金融组织经营良好;但风险意识较差、在利益驱使下,规模膨胀超过了风险可控的程度,又没有外部监管的介入,经营风险陡增,最终只有以剧烈的破产方式退出市场,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4.2.3 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不规范发展的内在原因是农村民间金融制度内部组织不稳定农村民间金融制度安排依靠农村社会关系网络,这种网络具有区域性,当制度参与者超过一定区域时,信息不对称问题就不可避免了,拥有信息多的一方可能损害拥有信息少的一方。一般而言,社会关系网络的约束成本是稳定的,但金融收益是不固定的。当金融交易额较小时,金融交易者违约可能性较小,当金融交易额超过一定临界点时,违约收益大大超过成本。在内在制度不能约束道德风险的情况下,信息短缺者对上一层次的金融制度供给者施加压力,要求通过正式的制度环境消除来自租金获得者的损害。4.2.4 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不规范发展的外在原因是区域限制滞后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民间金融的借贷双方是一种长期信任、非正式的契约关系,决定了民间金融的交易活动只能在一个狭小的地域内进行,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大规模经济活动的融资需求。民间金融区域局限的特征决定了其组织和经营活动范围都会受到区域限制。4.2.5 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不规范的重要原因是偏低的农民综合素质农民的综合素质低中国农民由于受教育相对较少,认知力相对较弱,常常成为金融诈骗的对象和受害者。由农民经营的乡镇企业和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因为经营者的低文化程度,也具有低文化组织的特点,如企业信誉差、经营能力弱、经营风险高和管理水平低等。主要表现在教育素质低、心理素质从众性明显、法律意识淡漠。5 规范和发展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对策规范和发展我国农村民间金融需要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将民间融资纳入正规的金融渠道,鼓励、引导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使它变为正常的金融活动。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民间金融的干预行为要整齐划一、强行管理,相反地,各级政府部门及金融机构要真正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规范引导。目前,要尽快促使民间金融走上规范发展道路,趋利避害,成为正规金融机构的有效补充,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4.3.1 立法正名,规范引导确立民间金融合法地位使民间金融法制化从而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化发展。建立健全与民间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必备的法律制度环境。 首先,亟需修订和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将民间融资行为纳入法律范畴,建立非法融资行为的界定、查处和取缔等全过程的法律规则,为规范化工作奠定法律化基础。其次,人民银行、银监会、工商管理等部门可以通过制定全国性的民间借贷管理条例,规定民间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与最高利率浮动界限,以便确保民间融资在合理的利率范围内开展。最后,可通过制订地方性的金融法规来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行为,主要包括借贷资金的规模、资金的投向、风险纠纷的处理等方面。这样,才可准确把握民间金融交易的规模和发展动向,以便为经济和金融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可有效地防止借贷纠纷,使民间融资拥有合法规范的经营平台,逐步走向规范化,充分发挥拾遗补缺作用。4.3.2建立和完善监管机制,加强监管构建完善的民间金融监管框架,在大力发展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前提下, 一定要加强对它们的监管力度,建立与完善监管机制。主要包括:(1)建立农村民间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设计一套合理、可行的风险预警指标, 监管部门可以根据指标进行风险监测, 对接近或进入预警的金融机构, 立即发出预警信号, 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化解; (2)建立农村民间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对有问题的农村民间金融机构, 通过收购或兼并、依法行政关闭或撤销、依法破产等方式进行风险处置, 强制其退出市场;(3)建立农村民间融资监测通报制度。各农村民间金融机构应定期披露和上报资金借贷的基本情况,包括借贷总额、结构及运行使用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不良资产总额及结构等, 以便监管部门进行监测与管理。4.3.3 建立农村民间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农村民间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防范基本的金融风险,农村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是保障农产存款和实现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开放民营银行的前提条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基本目的:一是保护小储户,防止挤兑现象;二是为处置破产或濒于破产的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目前可先在农村试点,探索建立农村存款保险制度。从我国当前情况看,建立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的最基本目的,是加强我国金融管理部门的监管能力和对濒临破产的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处置能力。为降低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有必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保护公众信心。突出监管功能和加强对包括出现严重问题的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处置能力,将是我国农村存款保险机构的运作特点。就处置方法而言,一般有清偿存款、承接购买、不歇业救助以及“保险存款转移”等方式。4.3.4 加强民间金融机构的规模化,规范正常民间金融活动加强民间金融机构的规模化,规范正常民间金融活动,政府首先要承认民间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允许其存在;其次,对那些规模较大的民间金融组织要按正规金融的要求规范管理,将其转变为正规的民间金融组织。民间金融中有一部分是以民间借贷为代表的分散的民间金融活动,这类融资活动称其为正常民间金融活动。对于正常民间金融活动,要承认其合法性,通过制度创新和立法监督等手段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允许其在较小范围内从事融资活动,在利率决定、经营管理方面给予较大自主权。民间金融机构走向前台,成为合规、透明的金融机构,实现规模化发展,既可以堵塞住地下钱庄洗钱谋利的通道,也可加速对民间融资体系的进一步整合,并完全市场化运作,一旦民间金融活动合法化、规模化,就会跟正规金融机构产生竞争,促进优胜劣汰。4.3.5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强宣传农村的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鼓励农民接受更深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