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广州一模语文评分标准及补充细则.doc_第1页
2015年广州一模语文评分标准及补充细则.doc_第2页
2015年广州一模语文评分标准及补充细则.doc_第3页
2015年广州一模语文评分标准及补充细则.doc_第4页
2015年广州一模语文评分标准及补充细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语文评分标准及补充细则(1)古诗文阅读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3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因此羌人各部落非常愤怒,谋划想要报仇,朝廷担心这件事。 3分。“由是”“谋”各1分,大意1分。【补充细则】(1)“由是”翻译成“因此”“于是”“因为这件事”都可得1分,翻译成“因而”“因为”“由于”不得分。(2)“谋”翻译成“谋划”“策划”“计划”“筹划”都可得1分,翻译成“想”“要”“想要” 不得分。(3)将“抱怨”翻译成“报仇”“报复”和将“之”翻译成“这件事”“他们”“众羌人”两点都翻译对才能得大意分1分。“抱怨”翻译成“报复怨恨”“报复仇恨”“报复埋怨”不能得分。【评分示例】3分示例: 示例一:于是众羌人非常愤怒,谋划想报复,朝廷担心羌人进攻。 示例二:因此各羌人部落大怒,策划着想要报仇,朝廷对此很担心。2分示例: 示例一:于是羌人们非常愤怒,谋划着想要报仇,朝廷倍感担忧。(“之”的意思没有解释出,大意不得分) 示例二:因此各部落十分生气,想要报复,朝廷对这件事感到忧虑。(“谋”的意思解释不对)1分示例: 示例一:因为诸羌非常生气,他谋划对此抱怨,朝廷上下都非常担心他。(只解释出“谋”的意思) 示例二:因为这件事众羌大怒,他想对此报复埋怨,朝廷很担心。(只解释出“由是”的意思)0分示例: 示例一:这使得羌人大怒,他们想要抱怨,这使朝廷十分担忧。(没有得分点)原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4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推究胡人部落不能满意的原因,都是我们的恩惠和信用不够。4分。“原”“得意”各1分,判断句式1分,大意1分。【补充细则】(1)“原”:解释为“推究”“探求”“探究”“追究”“推断”均可。(2)“得意”:解释为“满意”“达到心意”“满足愿望”均可。(3)大意1分落在的“所以”和“厚”两词上。两个词有任一个翻译对,就可得大意分。“所以”可翻译为“的原因”“之所以”,“不厚”可翻译为“不够”“不多”“很少”等。【评分示例】4分示例: 示例一: 探求胡人部落不能达到心意的原因,都是朝廷的恩信太少了。 示例二: 追究各胡人部落之所以不能满足愿望,是朝廷的恩惠和诚信不够。3分示例:示例一: 推究各胡地外族难以服从朝廷的原因,是我们汉人给与的恩惠与信任还不够多啊。(没有解释出“得意”的意思)示例二: 胡人部落不能满意的原因,都是因为恩信不够深厚罢了。(没有解释出“原”的意思)2分示例:示例一: 原本我们难以得到诸胡的信任的原因,就都是恩德与诚心不够好罢了。(没有解释出“原”和“得意”的意思)示例二: 原来各位胡人之所以难以满意,因为恩信不深厚。(没有解释出“原”的意思,判断句式没有解出)1分示例:示例一: 原来诸侯月氏胡难以得到有才能的人,都是因为她没有深厚的感恩信义啊。(只解释出判断句式)示例二: 先前胡族各个部落都难以使他们叹服的原因,因为对他们的恩惠威信不够罢了。(只解释出“所以”的意思)0分示例:示例一: 各胡族部落遭受灾难而得意的人,恩情信用不深厚。(没有得分点)示例二: 原来胡氏部落诸侯很难得到自己喜欢的人,因为他都不信任别人和不给别人好的待遇。(没有得分点)(2)胡人为什么爱戴邓训?请结合具体事例加以说明。(3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邓训用恩德信誉对待胡人。(1分)在胡人遭受攻击的时候,打开城门收容胡人的妻子儿女;(1分)邓训制止胡人病重时自杀的行为,为他们治愈疾病。(1分) 3分。意思对即可。【补充细则】(1)学生答案可引用原文作答,亦可用自己的话作答;(2)此题既需有概括评价,也需有事例说明,概括1分,举两例各1分共2分。(3)若学生没有总括,而是将概括评价寓于举例之中,也可得概括分。(4)概括评价如引用原文,应为“以德怀之”或“待以恩信”。(5)举例如引用原文应分别为:第一例是“遂令开城,悉驱群胡妻子内之”或“开门内我妻子”;第二例是“训闻有困疾者,使医药疗之”。(6)学生用自己的话作答时,概括评价需有关键词“恩德”“恩信”“仁爱”及近义词。【评分示例】3分示例:示例一:邓训仁爱胡人,以德怀之。他在胡人遇到危机时,接纳了胡人家眷,助其度过难关。示例二:羌人攻打邓训前想先攻打胡人,邓训打开城门收容胡人的妻子儿女,帮助胡人度过难关。邓训仁德厚重。邓训关爱胡人,胡人以病死为耻,因此自残邓训阻止他们并请人医治。(有概括评价,有两个具体事例)2分示例:示例一:邓训讲信用和恩义,使胡人爱戴邓训。(1分)例如:在羌胡对战时,邓训没有坐视不理,而是开城门收容胡人的妻子儿女,帮助胡人度过危机,使胡人爱戴。(1分)(有概括评价,漏答第二个例子)示例二:羌族威胁胡人时,邓训收容了胡人的家属入城避难;胡人生病后会耻于患病而自杀,邓训派人阻止患病胡人自杀,还命令人救治他们。(有两个具体事例,但没有概括评价)1分示例:示例一:邓训命令打开城门收容胡人的妻子儿女,保住他们的性命。(1分)邓训得知有人受伤后,叫他不要打仗,并找人帮他治疗。(“受伤”“打仗”的表述错误)示例二: “训抚接边民,为幽部所归。”“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答对事例1分)0分示例: 示例一:“遂令开城”;“训抚接边民,为幽部所归。”(没有得分点)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江 际郑谷杳杳渔舟破暝烟,疏疏芦苇旧江天。 那堪流落逢摇落,可得潸然是偶然?万顷白波迷宿鹭,一林黄叶送残蝉。兵车未息年华促,早晚闲吟向浐川。【注】郑谷:唐末著名诗人。可得:哪能,怎么会。浐川:即浐水,位于长安之东。(1)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可得潸然是偶然”的感慨?(4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在外飘泊,看到秋景萧瑟,想到自己年华老去,国家战乱不息,种种原因都让诗人悲从中来,所以发出“潸然”并不是“偶然”的感慨。4分。“在外飘泊”“秋景萧瑟”“年华老去”“战乱不息”,答对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补充细则】(1)“在外飘泊”:可以写“流浪”“流落”“流离”“飘零”等,意思对即可。(2)“秋景萧瑟”:可以写“悲凉”“破败”“凄清”等,意思对即可,只描述具体景象不作概括不得分。(3)“年华老去”:可以写“岁月催人老”等,“时光易逝”“光阴易逝”没有强调老去,不得分。(4)“战乱不息”:可以写“战事未平”“兵荒马乱”“动荡不安”等,意思对即可。“国运衰微”“国破家亡”不得分。(5)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也可得分。【评分示例】4分示例:示例一:因为国家破灭,战争不息;自己年老体衰,年华不再;漂泊流离;又因为寒蝉凄切,白鹭低飞,凄凉的秋景触动诗人内心的愁苦,故不禁流泪。示例二:诗人在秋日看到渔舟孤烟,芦苇稀疏,白鹭迷失于江中,黄叶残破的萧瑟景象;想到自己流落漂泊在他乡,国家战乱不断,年华永逝,种种悲伤的因素都让诗人感到潸然绝非偶然。示例三:诗人在秋日看到凄清的景象,想到国家战乱不断,自己流落异乡,年华流逝,难免潸然泪下,感慨“可得潸然是偶然”。3分示例:示例一:诗人看到渔船在黄昏的烟雾中穿行,芦苇已经稀疏,白鹭在万顷江水中迷失,变黄的树林中只剩下孤零的蝉,面对如此萧瑟之景,想到国势衰微,自身漂泊而不禁感到潸然。示例二:因为战争未息,诗人无安稳适意的生活,只能流落他乡,想到这一切必然会落泪,也就难免发出“可得潸然是偶然”的感慨了。示例三:诗人在渔舟之上看到稀疏的芦苇,万顷白波让白鹭迷蒙,黄叶上只有几只蝉。诗人想到自身也是四处漂泊,国家战火四起,自己和国家的命运都是渺茫不清,不禁发出感慨。(只描述具体景象不作概括不得分)1分示例:示例一:诗中所说“那堪流落封摇落”以及“兵车未息年华促”皆说明了战乱不断,人们流离失所的惨况,而这些是唐朝衰落腐败所致,所以诗人发出“可得潸然是偶然”的感慨。(注:写人们流离失所不得分)示例二:全诗描写了国家处在风雨飘渺之中,周围一片萧瑟破败之景,使得诗人心生悲凉抑郁之情。示例三:诗人触景生情,看到渔舟穿过迷蒙的烟雾,稀疏的芦苇,听到残蝉鸣叫,感慨年华已逝,让诗人顿生潸然泪下的心情。0分示例:示例一:因为江边渔舟破烟,芦苇满岸,白波宿鹭,黄叶残蝉的情景与旧日情景如出一辙,但物事人非,可见诗人认为此情景不是偶然,于是发出感慨。示例二:孤独渔舟,迷蒙的水烟,芦苇疏落,江天一色却是无比苍凉,诗人在此孤独一人。诗人面对破碎的山河,孤独的处境,再加上心中对国势衰微的担忧,潸然就是必然。示例三:诗人秋日临江观景,凭吊古迹,那残破的场景与战争的痕迹尽显悲凉,这昔盛今衰的景色让人伤怀,故诗人云潸然非偶然。(2)请从炼字的角度品析颈联中“迷”或“送”的妙处。(3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示例:迷,使迷失方向。江面上白波万顷,让归宿的白鹭都迷失了方向,突出了秋天江面的渺远、苍茫。示例:送,送走。秋天的黄叶送走了寒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秋天的萧瑟凄清。3分。解释字义1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1分,表达效果1分。言之成理即可。【补充细则】(1)“迷”和“送”中任选其一进行分析,如果两个都写,只改第一个。(2)本题考查炼字,得分点为解释字义,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主要应答景物的特点,如果学生答成了表达的感情,则无论对错都不计入得分点。 (3)“迷”亦可解释为迷失、迷乱、迷离、迷茫、迷惘。秋天江面的特点也可写迷蒙、浩淼、寥廓、辽远等。(4)“送”也可翻译为“送别”。秋天的特点答成荒凉、冷清等亦可给分。(5)“送”从“拟人”的修辞手法来答亦可给分。【评分示例】3分示例:示例一:“迷”字,含蓄凝练、内涵深远,作动词“迷惑”“使迷惘”,无边的江水使白鹭感到迷惘,突出了江面的烟波浩淼、一望无际之态,衬托出诗人自己置身于江水中的渺小孤寂,表达出对个人前途国家命运的迷惘。示例二:“迷”是使迷惑,用作动词,万顷白波使夜宿于此的鹭鸟迷失了方向,生动写出水波之广,烟雾之大,营造出迷蒙、苍凉的氛围。示例三:“送”字意为送走、送别,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黄叶”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树叶变黄,夏蝉声渐息,“黄叶”仿佛在送走残蝉的情景,营造了夏末秋初的萧瑟冷清。示例四:“送”,拟人,晚秋的黄叶簌簌飘落,送走了仅剩的几只夏蝉,赋予黄叶人的动作,寓情于景,营造了一种荒凉萧瑟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国家衰亡的感伤。2分示例:示例一:“迷”字有迷惑、迷乱之意,诗中既体现了在万顷白波中鹭鸟寻不到归路的迷惑,又反映了诗人有家难回,乱世中无处栖身、无所适从的无奈。示例二:“迷”指迷茫,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夜宿的鹭鸟在一片白波中不知宿落何处的迷茫,表达自己在战火纷飞的动荡里该何去何从的迷茫飘零之感。示例三:“送”有送走的意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到树叶黄,而残留的蝉鸣声逐渐消失的景象,有动态美,突出了时光流逝之快和作者的悲愁。示例四:“送”一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夏末秋初萧瑟凄清的秋景,表达了诗人的伤秋之情。1分示例:示例一:“迷”一字,生动形象的表现了鹭鸟在雾中迷失的状态,暗喻了作者在这乱世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蕴含了心中的无助与迷茫。示例二:“迷”,迷失。生动形象的表现出诗人在唐朝末年战乱中的迷茫。示例三:“送”,送别,送走。写出了诗人对年华流逝、功业无成的感伤,表达了对祖国衰落的悲痛。示例四:“送”字,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唐朝没落的无奈与对盛唐的怀念。0分示例:示例一:“送”字由对方入手,赋予黄叶生机,本该蝉落叶上,写成叶送残蝉,将动物写成静物,形象生动地写出蝉之残及黄叶落满地。示例二:颈联中“迷”“送”这两个动词能使诗中的意境更生动,更能体现出诗人对国家动荡而感到担忧的情怀。现代文阅读(必考)14西方现代性扩张有什么后果?请结合文意概括。(4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导致东方各国的“全盘西化”(或使人类单面化和异化),带给人们各种生态灾难。4分,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补充细则】(1)按两个方面评分:导致东方各国的“全盘西化”或使人类单面化和异化。带给人们各种生态灾难。学生如果把这两方面的观点都答到了,但只照抄原文,没有根据文意进行概括的,在总分中统一扣1分。(2)如答“造成毁灭人类的后果”或“形成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大灾场”,等同于第个答案,给2分。(3)如答“精神生态遭遇到空前的危机”,只表达了第个答案的部分意思,给1分。【评分示例】4分示例:示例一:1.使人类开始单面化和异化。(2分)2.给人们带来许多生态灾难。(2分)3.使人类的精神生态遭遇到空前的危机。示例二:1. 导致东方各国的“全盘西化”,使人类开始单面化和异化。(2分)2.极度膨胀的现代性会反过来毁灭人类,带给人们太多的生态灾难,形成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大灾难。(2分)示例三:1.导致东方各国“全盘西化”的浪潮。2.是人类单面化和异化的开始。(前两点属于同一方面,2分)3. 极度膨胀的现代性给人们带来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文化生态等危机。(2分)3分示例:示例一:1.使人类异化和单面化。(2分)2.为人们承诺美好生活的同时,带给人们自然、社会、精神、文化方面的生态危机。3.精神生态遭遇危机,充斥消费主义,文化霸权主义,人心浮躁。(后两点概括不完整,1分)示例二:1. 导致东方各国的“全盘西化”浪潮,使人类单面化和异化。(2分)2.造成自然生态危机和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态危机,尤其是精神生态危机。(1分)。3.使西方开始关注东方思想文化。示例三:1.西方现代性的扩张导致了人类单面化和异化。(2分)2.使人类的精神生态遭遇空前危机。(1分)2分示例:示例一:1.使人类异化和单面化。(2分)2. 使自然生态出现水土流失,河海污染等环境问题。3.使社会生态出现物种退化、灭绝等问题。4.使人类出现道德沦丧、心态失衡等精神问题,使东西方文化出现文化生态失衡。示例二:1. 西方现代性的扩张导致东方各国的“全盘西化”浪潮,使人类单面化和异化。(2分)2.西方现代性扩张使人类资源大量消耗,污染加剧,精神文明失衡,影响生态。示例三:1.它带来的“全盘西化”浪潮,使人类单面化和异化。(2分)2.它使人类精神生态失衡,过多重视物质生活,忽略精神高度。3.人们只注重理论翻新,肉体体验,影响人类思维和周围环境。1分示例:示例一:1.它使森林毁灭、水土流失、河海污染、物种退化、精神失落。2.使人类精神生态遭遇空前危机。(1分)示例二:1.让人类的精神生态遭遇空前危机。(1分)2. 面对精神生态失衡的消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哲人们提倡具有文化生态意义的“重回乡土、感受生命大地”的精神复归方式。0分示例:使生活娱乐化、文化流行化、生命肉身化、精神平面化。 15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段话的理解。(4分) 孔子学院是中国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教育文化交流机构,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旨在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融合,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目前已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和全球品牌。【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中国现代化必须坚持文化拿来与输出中的自主创新,才能使中国思想成为人类思想;如果只“拿来”而不“输出”,就会导致文化生态失衡。设立孔子学院就是一种文化“输出”的自主创新,能给西方中心主义以新思维,促进人类文化融合,避免文化生态失衡。 4分,观点2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补充细则】(1)提取的文中观点可以是以下三句中的其中两句:中国现代化必须坚持文化拿来与输出中的自主创新,才能使中国思想成为人类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内容表现,强调“和谐之境”(或者: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一种中庸平和的特性); 如果只“拿来”而不“输出”,就会导致文化生态失衡。一个观点1分,观点一共2分。(2)分析必须是结合上述三个观点中的其中一个,对材料做出的合理分析。一处分析1分,分析一共2分。(3)在运用观点来分析材料时,如果观点和分析明显不对应,只给观点1分;没有单独呈现观点,而是将观点糅在分析之中呈现,只给分析1分。【评分示例】4分示例: 示例一:儒家强调“和谐之境”,(观点,1分)孔子学院旨在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分析,1分)中国现代化必须从本民族高度向人类共同高度出发,坚持文化拿来和输出中的自主创新,使中国思想成为现代思想。(观点,1分)孔子学院推动中国文化的输出,让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融合,并将给被西方中心主义边缘化的东方知识界带来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勇气和重新寻求人类未来文化新价值的文化契机。(分析,1分)示例二:中国现代化必须从本民族高度向人类共同高度出发,坚持文化拿来和输出中的自主创新,使中国思想成为现代思想。(观点,1分)建立“孔子学院”,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使中国文化世界化。(分析,1分)如果我们什么都“拿来”而不“输出”的话,东西方文化就会出现文化生态失衡问题。(观点,1分)设立“孔子学院”,有利于中国“和谐”文化的输出,防止人类精神危机。(分析,1分)3分示例:示例一:中国现代化必须从本民族高度向人类共同高度出发,坚持文化拿来与输出中的自主创新,使中国思想成为人类思想。(观点,1分)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以和为贵”的儒家文化又是中国文化的思想文化的主要组成成分,(分析,1分)对世界输出孔子文化,能使东西方文化不出现文化生态失衡问题,推动东方文化的发展,因此孔子学院成为全球品牌。(分析,1分)示例二:文中主张中国现代化从民族高度向世界高度出发,坚持自主创新,为了防止中西文化失衡,我们必须“输出”,(观点,1分)而思想文化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内容。孔子学院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思想文化在西方发展,讲求“和”,(分析,1分)使中国文化向人类高度出发,旨在让中西文化共同交流,是件对世界都有利的明智之举。(分析,1分)2分示例:示例一:中国人的思维有一种中庸平和的特征。(观点,1分)因此孔子学院旨在促进各国文化的融合,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体现了中庸平和、圆熟的多元特性。(分析,1分)中国文化逐渐世界化正在成为可能,体现在孔子学院目前已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和全球品牌。示例二:中国现代化必须从本民族高度向人类共同高度出发,坚持文化拿来和输出中的自主创新,使中国思想成为现代思想。(观点,1分)建立“孔子学院”,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使中国文化世界化。(分析,1分)孔子学院的理念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性,这样的推广有利于人类文化的新整合。示例三:孔子学院的这种“和为贵”“和而不同”理念,可以抵制西方现代性扩张,使东方可以保持各自的特色文化,同时也抵制了人类单面化与异化。(分析,1分)孔子学院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融合,推动了各国文化输出,抵制了文化生态失衡问题,也拒绝了“全盘西化”,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同时也减缓了生态危机与精神危机。(分析,1分)1分示例:示例一:孔子学院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表现,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从而也使中国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分析,1分) 示例二: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设立教育文化交流机构,是坚持文化输出中的自主创新,有利于使中国思想成为人类思想。(分析,1分)0分示例: 示例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设立证明了中国文化依旧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也可以从此看出西方知识界正把目光转向东方,重视东方文化的作用。(没有观点,也没有分析到要点) 示例二:1.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而思想文化主要是儒道佛,中国文化最重要的表现为思想文化。2.中国文化能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是因为中国文化具有多元性,是一个东方价值整体。(没有运用文中观点来分析所给的材料)现代文阅读(选考)16文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渲染登山路上阴森恐怖的气氛,衬托人物迷茫恐惧的心情,为后文写“我”依靠顽强的意志通过隘口作铺垫。4分。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补充细则】(1)写出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衬托心情”“为下文作铺垫”,答出一点不给分,两点给1分,3点给2分;(2)紧扣文本写出具体的作用:“渲染登山路上阴森恐怖的气氛,衬托人物迷茫恐惧的心情,为后文写我依靠顽强的意志通过隘口作铺垫”,划线部分答出两处给1分,3处给2分。“阴森恐怖”答成“阴森荒凉”“死寂”“神秘”等也可以;“迷茫恐惧”答成“失望恐惧”“害怕与着急”“紧张”等也可以;“写我依靠顽强的意志通过隘口”这点的表述与下文内容相符也可以。(3)“铺垫”答成“伏笔”和“对比”不给分。【评分示例】4分示例:示例一:该景物描写出”我”所处环境的死寂与夜深的恐怖, 渲染出阴森、荒凉的气氛,表现了“我”在此绝境中无望恐惧的心情。为后文“我”心理的转变做铺垫。(答出三点4分)示例二:画线句子对“我”身处的浓雾弥漫、黑暗笼罩、寒风与冰雪肆虐的森林进行了描写,渲染了当时阴森恐怖的气氛,也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恐惧绝望,孤独的心理感受。为后文冲破黑暗到达隘口做铺垫。(答出三点4分)3分示例:示例一: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更能烘托出“我”内心的无助,处境的艰难,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作铺垫。(得1分得2分)示例二:这些景物描写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晚山林的黑暗、寒冷、压抑、恐怖,渲染了气氛,使情节更加紧张、扣人心弦,也从侧面烘托出“我”内心的无助与恐惧。(答出两点3分)2分示例:示例一:运用了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幽森、恐怖,使人感到孤寂而不寒而栗,是渲染手法,写出前路的艰苦,烘托出“我”此刻的惶恐。(得1分,得1分)示例二::写浓雾有人的意识,森林也在低声吼叫,更体现出了作者觉得隘口的恐惧和害怕,对自己将要前行的路途感到迷茫,显得无助和绝望。以景物的描写衬托人物的心情。(得1分,得1分)1分示例:示例一:作用是写出了作者在通往隘口的天气险恶,为下文作铺垫。(两点得1分)示例二:该处描写着重表现了夜晚浓雾弥漫,飞雪稠密的恶劣环境,突出表现了“我”夜晚行路时的艰难,灯火熄灭、迷雾不断膨胀,表现了此刻“我”心中绝望的情感。(两点得1分)0分示例: 对自己将要前行的路途很失望。17“我”在通过隘口前后,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5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通过隘口前,充满自豪;走向隘口时,开始感到孤独迷茫、恐惧失望,后来又变得坚定,充满信心与欣喜;通过隘口后,变得平和与豁达。5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补充细则】(1)通过隘口前,充满自豪;走向隘口时,开始感到孤独迷茫、恐惧失望,后来又变得坚定,充满信心与欣喜;通过隘口后,变得平和与豁达。5个要点答对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4点5分。意思对即可。(2)“通过隘口前;走向隘口时;后来;通过隘口后。”可以答成“黄昏时分;夜晚来到了;已经很晚了;最后”。意思对即可。(3)“我”没引号或答成作者,本次不扣分,但讲评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小说的文体特点。【评分示例】5分示例:示例一:“我”在通过隘口前,先是浑身是劲,充满自豪,天色暗下来后,“我”走了很久,心里感到失望,并且紧张、疲劳,进而感到迷路时的恐惧。后来“我”的失望使“我”坚强起来,感到欣然而喜,变得坚定起来。 “我”通过隘口后,反而认为这“无所谓”,“我”释然了。(答对4点得5分。)示例二:“我”先是感到自豪,而后感到失望、恐惧,当黑暗笼罩一切,“我”的失望反而让“我”坚强起来,感到欣喜。过了隘口,我变得坦然。(答对4点得5分)4分示例:示例一:先是为望不到隘口感到失望,甚至恐惧。寄希望于马儿却没有得到回映感到生气。失望转为坚强,感到喜悦有韧劲,心中充满坚定信念。不在意困难与艰险,坚持不懈,充满信心和希望。(答对三点得4分)示例二:通过隘口前,“我”因迷路和周遭的寂静、阴森而感到恐惧、紧张,看不到隘口而感到失望。但因为马在可怕环境下表现的屈从而感到愤懑、怨恨,但后来又变得坚定、坚韧和喜悦。到了隘口后,“我”变得无所谓,并不着急。(答对三点得4分)2分示例:示例一:通过隘口前“我”感到恐惧、害怕、孤独,后来“我”变得勇敢坚强,心中充满了到达隘口的乐观。到了碍口后,我感到一阵轻松。(答对两点得2分)示例二:在通过隘口前是绝望迷茫。天气很不好,不利于行进,而隘口既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可望而不可即。通过隘口后便豁达了,认为在此之前的逆境和艰辛都已经过去,只要坚持住,“不倒下”,就会到达目的。(答对两点得2分)1分示例:示例一:漫长的旅途和风尘已让“我”十分麻木而坚硬地坚持,最后在麻木中熬过最艰险,使得“我”反而坚定(答对一点得1分)起来;通过隘口之后,“我”已越过最绝望的时期了。示例二:通过隘口前作者在环境的干预下,心中感到失望(答对一点得1分),明白了通向新的幸福的上坡路是陡峭和崎岖的。0分示例:“我”的心得到了安抚,对于寒风不再畏惧。18文中隘口、谷地、马的形象具有什么象征意义?能给人怎样的启示?请选择其中两个简要阐述。(6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隘口:象征人生道路上的难关或考验。人要有坚定的勇气与顽强的意志,才能闯过一道道难关。(2)谷地:象征我们的人生目标。心中有目标,才能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坚定前行,一往无前。(3)马:象征我们人生道路上的伙伴。他不一定能给你带来鼓舞与力量,但他能陪伴你走过艰难的人生路。 6分。答对一点3分,其中象征意义1分,启示2分。意思对即可。【补充细则】(1)将“隘口”理解为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险、险境、困难、困境等也可以给1分。将“谷地”理解为成功等也可以给1分;“马”理解为朋友也可以给1分,但如果表述中有“不会陪伴你”这样明显与文中的马的形象不符之处,则启示部分扣1分。(2)启示的范围可以不局限于参考答案,符合文意即可,如理解为“要想成功,必须经历隘口这样的磨难”、“陪伴着你的朋友不一定能帮助你,要靠你自己独立面对困难”等都算对。但不能脱离文本内容任意答启示。 (3)答对一点给3分,其中象征意义1分,启示2分。但也可以先答象征意义,再答启示,但启示要与前面的象征意义对应。(4)答案所选形象超过2个的,以对的两个给分。(5)启示没有针对前面的形象分别作答,应该对应前面的形象分层作答,如不分层,最多只给2分。(6)象征意义理解错误,但后面的启示符合文中隘口、谷地、马的形象,1处启示给1分,2处启示给2分,最多给2分。【评分示例】6分示例: 示例一:隘口象征的是人一生中所需要直视的险阻、困难。从文中“我”穿过“隘口”时的心态转变,告诉我们要勇敢面对人生中的“隘口”,并保持乐观的心态去挑战,终能穿过“隘口”,战胜困难。“谷地”指的是穿越困难后的成功。文中的“我”启示了我们要有追求人生“谷地”的坚定信念,有了这样的信念最终也能成功。示例二:“隘口”象征着在通向成功前必须经历的困难,“谷地”象征着目标、成功。这意味着人生通往“谷地”前,即通往成功前,必先到达“隘口”,即经历磨难。这启示我们若想到达“谷地”成功,就需无畏地揣着勇气和意志,到达“隘口”战胜困难。(“隘口”“谷地”的象征意义理解正确,2分;两个启示符合文意,4分。)示例三:“隘口”象征困难,“谷地”象征目标和希望。我们无论处境多困难,都要充满希望,不要失去目标,要坚强面对。(“隘口”和“谷地”的象征意义理解正确,2分。启发符合文意,4分。)5分示例: 示例一:隘口象征着人生道路的坎,只有跨过去,才能迎来新生活。启示我们要坚持克服困难,跨越人生之坎。谷地象征幸福生活的目标。启示我们为了追求幸福生活,难免会受到挫折,但只要坚持面对困难,终究会到达彼岸。(“隘口”“谷地”的象征意义理解正确,2分;第一个启示符合文意,2分;第二个启示与“谷地”象征意义不照应,1分。) 示例二:“谷地”象征成功,告诉我们要达到成功彼岸,一定要永不言弃。“马”象征着一直陪伴自己的亲友。启示我们不要随便放弃陪伴自己的亲友。(“谷地”“马”的象征意义理解正确,2分;第一个启示符合文意,2分;第二个启示不太符合文意,1分。)4分示例: 示例:“隘口”象征着生命中的一道到难关。启发我们只要顽强地挺过去,难关也是无所谓的,人应该坚强。“谷地”象征着艰险过后的避风港。启发我们要怀有目标,便能与黑暗抗争,取得最终成功。(“隘口”的象征意义理解正确,启发符合文意,3分。“谷地”理解错误,不得分;启示符合文意,1分。)3分示例: 示例一:文中隘口是黑暗、恶劣,艰难的环境,象征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通过隘口,表示面对困难不必惊慌恐惧,要勇敢走下去,迎接挑战。马的形象是落魄的,且逆来顺受不敢反抗,象征受压迫下的人们的现状,面对压迫,逆来顺受,面对困难犹豫不前。“我”拉着马通过隘口是希望受压迫的人们鼓起勇气反抗压迫,接受挑战,对未来有信心。(“隘口”象征意义理解正确,启发符合文意,得3分。“马”象征意义理解错误,启发不符合文意,不得分。) 示例二:“马”象征着路途中没有什么用的东西。文章中的马只是一直跟随着,但是它不能陪伴恐惧的你。“隘口”象征着艰难险阻。文章中的隘口给我带来许多艰险,让“我”感到孤独失望、恐惧。启示我们,人生中会遇到许多像这样的隘口,我们要做学会坚强,学会顽强,走过人生中的每一个隘口。(“马”象征意义理解错误,启发不符合文意,不得分。“隘口”象征意义理解正确,启发符合文意,得3分。)2分示例: 示例:谷地象征着人的美好生活,一个平静而又安宁的地方,它是“我”在黑夜中一直寻找的目标。而马则象征着人生那些不离不弃、默默支持着我们的朋友,他们会在最艰难的时刻给予人希望。(“谷地”象征意义理解正确,得1分;“马”象征意义理解正确,得1分。)1分示例: 示例一:“隘口”象征着我们想要达成的目标。“谷地”象征着我们在向着目标前行时所陷入的艰险无助的境地。文中的主人公向着隘口进发,在旅途中感到恐惧无助,但他却没有停下,没有放弃。最终他的黑暗中穿过谷地到达了隘口。就像我们的人生道路一般,只要我们在孤独恐惧中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放弃,那么没有什么难关是闯不过去的。(“隘口”、“谷地”象征意义理解错误,故象征意义不得分。启发符合文意得1分。) 示例二:“隘口”象征着成功,“谷地”象征着困难和煎熬,在人生通往成功的路途上,我们总会遇到重重困难,我们都会独自面对,如果我们面对困难只是一味的害怕、退缩,那么我们会感到无助,最终迷失自我。然而,如果我们能放手一搏,不畏困难,那么我们就能达到成功的彼岸。(“隘口”、“谷地”象征意义理解错误,故象征意义不得分。启发符合文意得1分。)0分示例:示例:谷地在艰难的通向幸福的道路上可以休息的地方,指父母、朋友的关怀。隘口指幸福。(“隘口”、“谷地”象征意义理解错误,故象征意义不得分。)19梁漱溟先生哲学化的人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无论什么到他嘴里都成了哲学。时刻用心去寻找、钻研并解决问题。努力将哲学付诸实践。 4分。答对第点1分;答对第点中一点2分,两点4分。意思对即可。【补充细则】(1)参考答案也可以写成日常生活与哲学的联系,如答成 “哲学化人生体现在他日常的话语中”“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哲学相关”“时时刻刻都把生活与哲学联系在一起”“在普通小事中蕴含着人生哲学”等也可得分。(2) 参考答案中“用心”“解决问题”为踩分点,各分。也可摘抄文中第段“漱溟先生无时不在问题中,无时不是很用心地去求得解决问题。”得2分。若抄文中第3段“这位小老哥一生就是找问题,想问题,钻问题,解决问题,又生问题,循环不已。”没有“用心”的踩分点只给1分。(3)参考答案“哲学”“付诸实践”为踩分点,各分。“付诸实践”也可理解为“付诸行动”。若只是照抄文中第5段“他并不如一般哲学家们的大谈其哲学;他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是一个实践者,是一个努力于现世的人。”没有筛选整合,只给1分。【评分示例】4分示例: 示例一:对什么都可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1分)态度上用心钻研哲学问题,对于宇宙人生、生活中问题,无时不在心中废寝忘食。性格上,无时不在问题中用心解决(2分,与第点重复踩分点,点合计只给2分),固执夸大于己却也可以很快改变。不空谈,将哲学运用到社会主义实践中(2分),用哲学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作理论支持。(虽有6个踩分点,但相同踩分点不给分,总分也不能超过4分) 示例二:无论什么到他的嘴里都成了哲学(1分)。他是问题之人,热衷找问题,想问题,钻问题,解决问题(1分),又生问题。他并非大谈哲学,而是实践者(2分),努力于现世的人,拥有对社会的热忱。3分示例: 示例一:他无时不在问题中,无时不是用心钻研问题(2分)。他的思想变迁从佛学到儒学和西方哲学。即便是普通小事,到了他眼中都蕴含着众多哲学道理(1分),如夫妻相敬如宾的道理。 示例二:梁先生是个问题中人,他的一生就是找问题,想问题,钻问题,解决问题(1分),循环不已。他无时不在问题中,无时不是用心钻研问题(2分,与第点重复踩分点,点合计只给2分)。他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是一个实践者(1分),是一个努力于现世的人,他对社会的热忱很少人能及。2分示例:示例一:他将生活和哲学联系起来(1分)。他是一个实践者,是一个努力于现实的人(1分)。 示例二:他是一个问题中人,在生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循环,并肯用心钻研(2分)。不轻易动摇自己的结论,但对于自己的错误能正视并更正。1分示例: 示例一:他一生都在找问题,想问题,钻问题,解决问题(1分)。他的结论不会因人反对而动摇。示例二: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讲的话都是哲学化的(1分)。他的思想随时代变化而变迁,从研究佛学到儒学,西洋哲学。0分示例:示例一:在生活上在思考问题上对社会的热忱(虽有各方面的概括,但概括不准确且没有具体分析)示例二:他在初中时,因对宇宙人生的思考,白了头发。他在“五四”时,发表吾曹不出如苍生何,表达了自己的热忱。(有具体的事例,但没有扣住梁漱溟先生哲学化的人生的特点)20本文是一篇评传,请以第段为例,简析评传的文体特征。(5)【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作者先分析评价哲学家与一般人的区别,接下来叙写梁漱溟先生回忆自己中学时代因想问题而憔悴的经历,最后对梁漱溟先生作出整体评价。这样写体现了评传“评中有传,传中有评”(“评传结合”)的文体特点。5分。阐述分析,3分;文体特征,2分。意思答对即可。【补充细则】传记的文体特征有三点,针对任何一点作答都可以。(1)答案一:评传“评中有传,传中有评”(2分)。作者先分析评价哲学家与一般人的区别(2分),接下来叙写梁漱溟先生回忆自己中学时代因想问题而憔悴的经历(1分),最后对梁漱溟先生作出整体评价。具体赋分:文体特征答“评传结合”或类似表述得2分,如果答“夹叙夹议”、“用论据证明观点”不得分。结合文本阐述分析3分:能列举传的具体内容得1分;能概括评的具体内容得2分。(2)答案二:“传”客观真实,“评”客观公正(2分)。文章引用了梁先生的原话(1分),得出“哲学家用心区别于一般人”“小老哥一生就是找问题想问题钻问题解决问题”的评价,没有夸饰(2分)。具体赋分:文体特征:评论客观、公正或者不溢美不隐恶,答任何一点都可得2分。如果答“真实性”不得分。(3)答案三:评基于传(2分)。梁漱溟先生回忆自己中学时代因想问题而憔悴的经历( 引用了梁先生的原话)(1分)是作者“哲学家用心区别于一般人”评价的事实依据(2分)。具体赋分:文体特征:评基于传、评传一致、传成为作者评的事实依据,答任何一点都可得2分。(4)具体分析正确,但与文体特征不匹配,只给分析部分分。(5)如果将特征答成:“生动性”“细节描写”“论据论证论点”等完全不是传记特征的答案,则不得分。【评分示例】5分示例:示例一:作者在第3段开头先提出观点,认为哲学家之所以异于人者,肯用心而已。接着便分析了哲学家与平常人的不同之处。然后,又引用了梁漱溟先生的话,进一步印证了哲学家的不同之处,使梁漱溟先生这个形象更加真切自然。最后又以一句话评论梁漱溟(文本分析,3分)。总体来说,评传有“边写传,边评论”(文体特征,2分)的特点。示例二:评传以叙述传主人生为主题,并加以评论自己的观点。第3段中,先点明观点,“哲学家之所以异于人者,肯用心而已!”,即为“评”。而之后举传主小时侯的故事为例,即为评传中记叙传主的环节。(文本分析,3分)文体特征为,评论与记叙相结合,以此体现传主形象及作者观点。(文体特征,2分)4分示例:示例一: 事例真实,第3段引用梁漱溟先生的原话,再现人物语音、语调,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更丰满。评论客观(文体特征,2分),第3段在引原话前后都加入了作者的评述,作者先阐述自己对哲学家的定义,与梁漱溟先生的原话作对比,加之自己的评价,以第三方的角度,不夸张地指出梁漱溟先生是个用心的哲学家。(文本分析,2分)示例二:评传有在结合传主的事迹后给予评论,或在评论后引出传主的事例的特征。(文体特征,2分)第段就是先以作者对哲学家的看法,引出哲学家的态度,再引用传主小时侯的事例加以突出文章的观点和传主的性格特征。(文本分析:“先以作者对哲学家的看法”这个“评论”不具体,得分;“引用传主小时侯的事例”,分)3分示例:示例一:评传先由作者抒发个人的感想,然后结合传主的事例证实论述个人的观点。如第段,作者先表明“哲学家之所以异于人者,肯用心而已”等观点,后引用梁漱溟先生的话证明他作为哲学家就是不断地用心思考问题,最后作者总结他一生就是寻找钻研各种问题(结合文本阐述“评传结合”这一文本特征,3分)。评传不仅有作者个人的观点,又有真实的例子,或话语加以论述,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示例二:先对人物做总体评论,如“哲学家之所以异于人者,肯用心而已”对梁漱溟先作“用心”的评价。举例子证明其评论,举了梁漱溟叙述他小时侯的事为例子,体现他对哲学的用心。(文本分析:具体评价分)2分示例:示例一:第段引用了传主自己的话(文本分析,1分),描述了传主自己生前的事例,使得传主的“哲学家”形象更饱满。同时由传主亲自说出,也增加了文章的客观性(文体特征表述不准确,1分),最后作者总结“这位小老哥一上就是找问题、想问题、钻问题。”“小老哥”一词使评传更亲切近人,同时不缺乏评传的严谨与准确。示例二:第段说明哲学家之所以成为哲学家是因为他用心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用心而已。以他初中时想问题想到头发发白,突出他的用心想问题。(文本分析,2分)1分示例:示例一: 具有人物传记的特点,传主以前的言论被列出,(文本分析,1分)具有真实性,生动性。作者对传主进行评价分析,作者写出了传主的某些方面进行总结,使读者能加深对传主的进一步了解。示例二:特征一:第3自然段引用先生的话(文本分析,1分),突出了传主的性格特征,印证了作者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特征二:语言自然平实幽默。“这位小哥”使文章可读性增强,丰富人物形象。0分示例:示例一: 引用传主的事例,写出了梁漱溟先生努力做乡村建设,到偏僻的乡村念着为中国开前途,丰富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突出了主题。示例二:评传语言幽默生动,第3段把梁漱溟先生写作“小老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对用心研究问题的痴迷,引起读者的兴趣。示例三:这篇文章是一篇人物传记同时也是一篇议论文,文中第3段出现了作者个人的观点,同时举了传主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充分证明了梁漱溟先生说出来的话是一种哲学。示例四:夹叙夹议: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再举例说明传主的性格品质特征。语言简单明快。重视细节描写,生动地塑造出传主的人物形象。21梁漱溟先生是一个对社会充满热忱的人,但他却一度出家。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6分)【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他的出家是指心理现象和思想的归趣而言,形式上还和俗人一样,并非真的遁入空门(3分)。梁漱溟先生出家的经历,看似与“对社会充满热忱”相违背,但这样做其实是为了寻找解救天下人的方法,与后来转向儒学的目的是一致的(3分)。 6分。意思对即可。【补充细则】题目要求对梁漱溟先生作为一个对社会充满热情的人却一度出家这一矛盾的做法谈自己的认识,根据文意可知,梁漱溟先生的“出家”并不是真正脱离社会的出世,而是他对社会充满热忱的另类体现。答题时应该结合文本对梁漱溟先生这看似矛盾的做法做出合理的解释。1.梁漱溟先生的出家是指他的心理现象和思想的归趣而言(2分),形式上并未和俗人两样(也就是说他并不是真正脱离社会而遁入空门)(1分)。2.梁漱溟先生“因人生问题感到烦闷,便往佛学中走,稍有所得,便徘徊往返”(2分)。可见出家并非其目的,求佛是求解决问题之道,其内心仍旧是关注现实的(1分)。3. 梁漱溟先生因出家而研究到儒学和西洋哲学,发现今日中国问题的主因(2分),寻求救天下人的方法。这说明出家只是他“救天下人”的方式、途径,本质上还是对社会充满热忱(1分)。以上三点答对第1点“出家”的实质得3分,答对2、3两点中任一点得3分。每一点中,“出家”的表现(或做法)2分(回答不完整扣1分),点明其与“对社会充满热忱”的关系得1分,意思对即可。【评分示例】6分示例: 示例一: 梁漱溟先生并非真的出家而是他心理现象和思想的归趣,(2分)实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