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座.pdf_第1页
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座.pdf_第2页
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座.pdf_第3页
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座.pdf_第4页
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座.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4): 432440, 2004 Journal of ShanxiU niversity(N at. Sci . Ed. ) 科技写作知识系列讲座第4讲 文章编号: 025322395(2004)0420432209 编者的话:本卷前3期袁正明先生对科技文章的分类、 写作准备,文章主体部分编写格式及科技文章中的数理公式、 反应 式、 量和单位、 数字等的规范用法作了详细讲解.本讲是科技论文写作知识讲座的最后一讲,袁正明先生将继续就科技写作的 基本手法及如何修稿、 定稿等进行讲解. 科技论文写作知识(I V) 袁正明 (山西地震 编辑部 山西 太原030002) 4 科技写作的基本手法 在科技文章中,往往把叙述、 说明、 论证等各种表现手法熔于一文.一般引言部分均用叙述方法,在实验部分用说明手法, 在结论部分用叙述和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文、 信息的叙述往往以论证为主,报告、 综述则以说明和叙述为主.在科技文章中, 一般很少用描写和抒情的手法. 4. 1 叙述 4. 1. 1 叙述的作用 叙述是用以表达某一事件的发生、 发展直至结束的全过程的表达方法.其主要作用是 : a )表达论题、 论点,并为论证表述 事实论据 ; b )介绍事物的发生、 发展的全过程,把研究的各个方面及其内部联系交待清楚,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 4. 1. 1. 1 对论题的叙述 例:为配合山西省中部古地震研究,笔者近期在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中,汾河的3条主要支流曲亭河、 涝河、 渠河河岸 分别取含碳样品进行了14C年龄测定.过去,对山西晚新生代层的研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岩石地层学、 地貌学、 生物地层学和 人类考古学等,近期气候地层学、 古地磁和同位素年龄地层学已经在研究区开始应用.因此,我们的工作无疑丰富了山西省内 同位素年龄测定数据,尤其是填补了晋南地区临汾盆地14C测定年龄方面的空白. 张嘉麟,彭贵.临汾盆地晚第四纪地层14C的年龄测定及其地质意义.山西地震, 1989(2): 7 例中对论题 “临汾盆地晚第四纪地层14C年龄的测定及其地质意义” 作了概括的叙述. 4. 1. 1. 2 论点的叙述 例1:大震前地震要出现一个平静期或 “缺震” 期,这种现象已为国内外不少地震学者所发现.多数情况是:区域地震活动 性先增强,后平静,最后发生大震.因此,地震活动的平静异常可能成为大震的一项重要前兆指标. 现在确定震前地震活动平静异常的主要方法有以下3种: a)直接根据某一地区的地震序列Mt图或地震频度曲线Nt作出平静期的经验判定 ; b )作某一地区的应变释放曲线 或能量释放曲线,把应变释放曲线或能量释放曲线加速后的减慢时段作为平静异常时期 ; c )通过古登堡关系式lgN=a-b M 中的a,b值或由此关系式外推的最大震级Mmax=a?b;随时间的变化来间接探讨地震活动的平静异常或 “缺震” 异常. 但是,由于这些方法确定出的震前平静期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而且持续时间较长,难以作为一种中短期地震前兆的 定量指标.为了使地震活动平静或 “缺震” 这种模糊地震前兆信息清晰化和定量化,本文采用模糊模式识别的直接方式来分析 识别大震前的平静异常. 例2:取1月为时间单位,以ML= 3. 0地震的折合次数N为地震活动的综合指标,可以根据逐步积累的Q(t ) = N(t)曲线 收稿日期: 2003211203 作者简介:袁正明(19462 ), 男,天津静海人, 196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外语系,编审. 来识别较大地震前数月内可能出现的短期地震活动平静异常. 蒋淳,冯德益.大震前地震活动平静异常的模糊识别与分析. 中国地震, 1989, 5(3): 18, 22 例1对 “平静异常” 这一论点做了叙述;例2对 “短期地震活动平静异常” 作了叙述. 4. 1. 1. 3 对事物的发生、 发展全过程的叙述 例1:近年来,在中国国家地震局和日本气象厅的支持下,中日两国地震学者相继开展了把模糊数学方法应用于地震预报 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为了开展中日两国地震学者的合作研究,在日本造船振兴财团的赞助下,三名中国 地震工作者应日本气象厅邀请,于1987年1月至3月,在日本气象厅研究所地震火山部进行了短期集中合作研究,模糊数学 方法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是该合作研究的项目之一.本文简要介绍在日本合作期间所完成的,后又经过补充的一项研究成 果. 冯德益,市川政治,吴国有,等.中短期地震前兆的模糊综合识别 1 地震学报, 1989, 11(3): 236 例2:系统地测量地震地表破裂带的位移分布,是了解震源断层的运动方式、 破裂过程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野外进行地震 地表破裂位移测量时,通常取被错动标志的断距作为量测点的位移值.当同一破裂带上的某点在垂直于破裂带方向上存在数 条都有位移的破裂时,对该点位移值的算法很不统一.为此,作者引进了广义的水平位移概念,并根据这一概念,以作者近几 年来在1920年海原8. 5级, 1951年西藏崩错8级(原称当雄地震), 1952年西藏当雄7. 5级地震地表破裂带上的实地考察为 基础,提出一种野外量测地震地表破裂水平位移的方法. 吴章明,邓起东.地震地表破裂位移测量的一种方法.中国地震, 1989, 5(3): 49例1对中日两国地震学者合作研究模糊数学方法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的过程作了叙述;例2对为什么要开展 地震地表破裂位移测量的全过程做了叙述. 4. 1. 2 叙述的人称 叙述的人称是指作者是作为作品的当事者来叙述,还是站在作品之外来叙述.在科技作品中,尤其是报告、 论文等中,由 于都是介绍作者自己的成果,所以总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只是在实际写作时往往省略人称代词 “我” 或 “我们”. 例如:由此认为临汾盆地的发育至少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而不说:由此我们认为临汾盆地的发育至少经历了这样几个 阶段. 因为这里的人称称谓,对于科技作品的内容并不是关键的因素,且这些作品中的内容多有再现性,谁照着做都可获得同 样结果,所以作者的人称就不需写明了. 4. 1. 3 几种叙述手法 叙述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顺叙、 倒叙、 插叙、 补叙等. 4. 1. 3. 1 顺叙 顺叙是按事物发生、 发展的先后顺序或空间中的位置顺序进行叙述.此手法在科技写作中运用最多,如4. 1. 1. 3节例1. 4. 1. 3. 2 倒叙 倒叙是把事物的结局提到前面,然后再从头叙述,即先给出结论,然后再给出得出结论的过程,如4. 1. 1. 2节的例2. 4. 1. 3. 3 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为了表达的需要,中断原来的叙述,插入另一事件的叙述,待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恢复原 来的叙述.这种手法便于把科学研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交待清楚. 4. 1. 3. 4 补叙 补叙是由于前面的叙述需要十分紧凑地表达完毕,而不便插叙时,在叙述完后,再补充叙述. 写好叙述的关键是要对叙述的内容加以条理化、 分清主次、 因果,做到纲举目张、 条理清楚、 脉络分明;同时还要详略适 当、 取舍得中. 4. 2 说明 4. 2. 1 说明的作用 说明是用简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 性质、 特征、 成因、 关系、 功用等解说清楚.说明的作用是 : a )帮助读者理解和了解论 述对象的全貌 ; b )说明事物的性质、 形状、 特征 ; c )说明实验装置和操作过程,实验中采集数据的方法、 观察到的现象. 在科技论文尤其是实验报告的写作中,交待研究对象的外貌、 结构、 实验装置、 观察过程,都需要使用说明. 4. 2. 1. 1 帮助读者理解和了解论述对象的全貌 例: Christenen和Rufft研究了震源时间函数和震源深度的关系,提出了利用震源时间函数简单性原理法单台P波远场 波求震源深度的t1?2m in和Vmax的方法.本文在其基础上,建立了用多台波形同时反演求震源深度的方法,并对远场P波和SH 波波形建立了计算程序.然后,将其应用于1969年7月18日渤海大震,得到了合理的结果. 周惠兰,吉连祥,魏东平,等.多台波形确定震源深度的t1?2m in和Vmax的方法及1969年渤海大震初始破裂点的深度 渤海地震研究(二 ). 中国地震, 1989, 5(11): 33此例是文章开头的一句话,这一说明性文字不是可有可无,它说明了该文使用 的方法最先是由谁提出的,这可帮助读者了解此法的来由. 334 袁正明:科技论文写作知识(I V) 4. 2. 1. 2 说明事物的性质、 形状、 特征 例:本试验采用的岩石试件是新沂砂岩.该岩石为白垩系王氏组紫红色泥质胶结的细砂岩,比重为2 670,孔隙率为 12. 1 % ,单轴抗压强度为100M Pa,弹性模量为7 000M Pa.岩石被加工成20 mm10 mm的圆柱状试件,其平面度,圆柱度 与端面平行度均符合试验要求. 车用太,杨会年,宋瑞卿,等.不同温压条件下饱和砂岩的变形破坏孔隙压力问题的试验研 究.中国地震, 1989, 5(1): 9 例中,作者对研究的试件做了详细的说明. 4. 2. 1. 3 说明实验装置和操作过程 例:实验用湘潭无线电厂生产的SYC2型岩石参数测定仪,它包括超声波的发射及接收系统,数据采集板及进行数据处 理的微型计算机,发射系统发出脉宽为5s100s的连续可调的矩形脉冲,接收系统带为1 kc100 kc,测时精度为0. 1 s, 仪器的稳定性极好,图3即为仪器方框图(图略 ). 经过反复实践,在本实验中我们选用150 kc的夹心式纵波换能器作为发射源,在模型下侧断层附近的P、Q及R点向上 发射超声波,在模型上部A B CGD,A B EFGD和A B H IFCD等界面分层观测侧面法向和侧面切向(沿测线方向,此处为N S 向)S波的最大振幅,法向接收也用150 kc的纵波换能器,切向接收用550 kc的横波换能器,这类换能器均有互易性,可用于 发射,亦可用于接收.图4a, b, c分别为纵波发射,纵波法向接收和横波切向接收的换能器指向性图. 吴富春,许俊奇,赵选利. 华县大震等烈度线形状的实验研究.地震学报, 1989, 11(2): 184 这一例说的是实验的装置、 方法和步骤,只要照此去做,均可得到相同的结果. 4. 2. 2 说明的方法 4. 2. 2. 1 定义与界说 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的本质,往往采用定义的方法. 例1:虚报系指正式发出了预报,而在预报的时区和地区没有相应大小的地震发生. 例2:今定义地震代价指数Ce为地震伤亡代价指数Ce1和地震经济代价指数Ce2之和,即Ce=Ce1+Ce2. 邹其嘉,张少 泉.地震预报的社会影响及发布预报的对策.地震学报, 1989, 11(2): 191, 194 例1运用下定义的办法说明了什么是虚报;例2则对地震代价指数做了十分具体和准确的说明.“界说” 是定义的近义语, 两者的作用不完全相同,界说并不要求反映对象的本质特征,只是依据行文的需要,给被说明的对象划定范畴.如对 “地震” 进 行说明时,若是科学论文,可以说:“地震是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球表面的振动.” 若是科普 作品则可说:“地震和刮风、 下雨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表层发生的振动.” 若是在灾害学研究中,则要把地震说成是群 害之首了. 4. 2. 2. 2比较和援引 a)把读者熟知的对象同被说明的对象作比较,以达到让读者明白、 理解的目的,叫比较.以事物间的相似点作比较谓之类 比;以事物间的不同点作比,谓之对比. 例:江苏溧阳地震与山东菏泽地震,两者震级相近,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很相近,从宏观来看两个地区的经济 发展程度亦属同一水平,海南雷琼地区虚报造成的伤亡和损失稍低于溧阳地震和菏泽地震,但就当时的经济开发程度而言, 海南雷琼地区显然低于江苏溧阳和山东菏泽,如果在同一水平上进行对比,上述实例中的虚报和漏报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影 响,也可以认为大体上是相当的. 邹其嘉,张少良.地震预报的社会影响及发布预报的对策.地震学报, 1989, 11(2): 193194 例中,作者将海南雷琼地区的虚报与江苏溧阳地震和山东菏泽地震的漏报进行类比和对比,得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 不同之处,得出虚报和漏报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大体上是相当的结论. b)为了说明事物,除了用不同或相似的东西作比较之外,必要时还可援引读者相信的权威资料进行. 例:对山西断陷带地震活动的认识最早于1923年由翁文灏提出.他在 中国地震区分布简说 中提到,陕西渭河谷,山西汾 河谷及其延长地带,是地堑构造.这个带地震活动一直很强,周汉二代已有记载,元代汾河大震和明代大震都发生在这条带 上. 1957年,李善邦指出,汾河地堑等地,是地震震中集结的地方;果尔什可夫则进一步提出,在这种情况下引起地震的是地堑 构造,与地震有关的正是地堑的发育过程等. 苏宗正.山西断陷带地震活动的新构造背景,山西地震. 1989(4): 2 例中援引了几位中国地质学界名人的结论为论题服务. 4. 2. 2. 3 分类和举例 对于复杂的事物,可以根据它们的性质、 形状、 成因、 关系、 功用等进行分类.分类时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的叫一次分类 法;按不同标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的叫多次分类法.有时用一个标准分类后,对分出的小类还可再进行分类. 例1:地震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 陨石冲击地震、 矿山塌 陷地震等,人工地震包括人工爆破和核爆炸激发地震等.前者属于一次分类法,后者属于再次分类法. 例2:构造地震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深源、 中源、 浅源地震;按强度可分为强震、 次强震、 弱震;按时间序列可分为主震余震 434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4) 2004 型、 双震型、 前震主震余震型;还可分成前震、 主震、 余震等.例2属多次分类法. 分类时要事先确定好分类标准.分类之后,仍不能说清楚的,还应举例说明. 4. 3 论证 论点、 论据、 论证是论说文中的三大要素. 论点,是作者论述问题所提出的观点,一个论题可以有一个论点,也可以有几个论点.复杂的论题可分成若干个层次,每 个层次有一个论点,称之为分论点.论据,是证明论点的证据或作者提出论点的理由和根据.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 法和过程.在进行论文写作时,应把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4. 3. 1 论证的方法 4. 3. 1. 1例证法 例证法是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证据的论证方法. a)一般例证 通过列举一个和几个事物间的共同特性,证明论点的方法,称之为一般实例证明法.在科技作品中大量运用的数据、 图表 就是使用的实际证明法. 例1:图1为山西太原基准地震台连通管1978年4月至1978年8月, 1979年2月至1979年5月15日的5日观测值 (1978年6月至1979年1月中旬间断 ). 用此两段数列进行建模,其建模精度与观测精度分别为0. 39与0. 33,其精度相当近 似.故此模型较稳定,外推效果好.以此模型外推1979年5月16日至1979年8月20日未来观测值,其余差为V(t)图.从V (t)图可以看出6月30日至8月20日有7个 “点” 超过了置信区间,而且在此期间内外界并没有大干扰,故认为太原基准地震 台连通管在1979年6月19日介休Ms5. 2地震前后均有反映. 陈大业,郭跃宏,白晓琴.灰色控制系统GM(1, 1)模型在识别 地震异常中的应用.山西地震, 1989(1): 35 例2:由图1, 2, 3显示出山西地震带从公元500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图像.从图上看,可粗略划分为6个地震期(见表1). 由表可看出,地震期经历的时间平均在206 a左右.而且地震活跃期经历时间长,平静期则短.另外,从前5个地震期的统 计数字看,地震活跃期经历的时间有逐渐增长的趋势,而平静期则逐渐缩短.反映了有史以来地震活动有增强的趋势. 蒋铭. 山西地震带1 000 a以上的地震活动时序剖面.山西地震, 1989(1): 19 这两个例子中运用了图表(引文中从略)、 数据证明了所提出的论点. b)实例因果证明 通过分析事物发生、 发展和消亡的客观原因和结果的必然性来证明论点的方法称之为实例因果证明法. c)实例比较证明 在一般实例证明法的基础上,同时举出正反两方面的实例,从正反两种对立实例的比较中论证自己论点的正确. 例:这里所说 “中等强度地震” 系指5. 0级以上乃至6. 0级左右地震.对于这类强度地震能否预报,尚有不同看法.从国内 外震例来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前兆信息极不明显或没有发现前兆信息的地震,如, 1978年辽宁海城5. 9级地震,震后调查 没有发现什么短临信息;但据后期工作,仍发现了地震活动性中期异常.又如, 1989年美国加州科林加6. 5级地震发生某些地 震活动性异常.对于这类地震的预报,目前认为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种是震前发现一定量的前兆信息的地震, 1983年山东菏 泽5. 9级地震即是一例.它是1976年河北唐山大地震后 7 a 发生平静的华北地区的一次显著地震,是具有一定前兆信息的、 无前震的、 孤立型地震.在某些有利条件下,对其预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本文的目的是以菏泽5. 9级地震为例研究后一类地 震的可能前兆信息特征及其预报对策. 魏光兴,周翠英.以山东菏泽5. 9级地震为例试论中等强度地震预报问题.地震, 1989 (1): 67 例中同时举出辽宁海城5. 9级地震、 美国科林加6. 5级地震这两个前兆信息极不明显的实例与1983年山东菏泽5. 9级 地震这一有一定量前兆信息的地震实例作比较来论证预报有一定前兆信息、 无前震的、 孤立型地震的可能性. d)引证证明 此法是引用前人或他人著作中的言论来支持作者论点的一种方法. 例1:国家地震局物探队用深部重力异常计算得出,临汾地区康氏面埋深约25 km,莫氏面埋深约为41 km. 赵文星 1 临 汾地区的深部构造综合研究,山西地震, 1988(4): 18 例2:由冯德益利用波速比异常时间计算地震震级的经验公式:Ms= 4. 25+ 1. 45lgT+ 0. 7计算山东菏泽地震震级为 6. 3,与实际震级比较符合. 周焕鹏.山东菏泽5. 9级地震前地震波速比异常,地震, 1989(1): 46 例1直接引用了他人的原数据;例2引用了别人的成果,证明自己提出论点的正确. 4. 3. 1. 2 阐析法 阐析法是通过对问题的阐述,分析来进行论证的方法.即将组成论点的判断中的各个概念都解释、 分析清楚.如一种新的 概念出现时,均要经过严格的定义揭示概念的客观内容. 534 袁正明:科技论文写作知识(I V) 例:计算机层析成象(Computerized Tomography)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重要图像重建技术,对于一个二维原函 数,可由其不同方向的线积分形成投影函数族,利用实测的投影函数来恢复原函数并以图像的形式输出是CT技术的基本内 容,它的理论基础是Radon变换,目前在医学、 电子学和物理学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 在地震学中,根据实测的走时资料反演地球内部介质慢度分布以进行地质解释推断是常遇到的反演问题.此时,地震波 的走时是介质慢度(波速的倒数)沿射线路径的线积分,它与医学CT中的衰减是介质吸收的线积分一样,都涉及到同样的数 学问题、 地震学的走时反演,实质上即是对介质慢度分布的图像重建,尽管广义逆矩阵法是目前地震波走时反演中最广泛采 用的算法,但因其计算量很大且分辨有限等原因,限制了对复杂模型的应用.本文从Radon变换出发,提出地震走时反演的 -变换,并利用它与富氏变换关系导出 -反变换公式,理论表明,连续函数的 -反变换不仅存在解,而且是惟一的. 武利钧,冯锐.地震层析成象的 -变换.地震学报, 1989, 11(2): 170 因为计算机层析成像是一个新概念,作者在论文引言中首先对其做了释义. 阐析法和例证法是交叉结合运用的,单独使用某一种方法并不多见. 4. 3. 1. 3 推理法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两个以上已经证明了的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的任务是再现推理的思维过程,从 而证明作者对事物所作的判断是正确的.推理是论证的一种手段.逻辑推理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演绎推理 即从一般原理求个别事物道理的推理方法,或者说用大道理求小道理,我们常说的 “三段论” 法就是演绎法. 例 1( 直言三段论 ): 大前提:相变是地下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可以从一种结晶状态突然转变到另一种结晶状态,因而发生体积变化. 小前提:某区域发生了相变. 结 论:这一区域体积将发生变化. 直言三段论往往是以公理作为推理的基础.某一类全体对象中肯定的特征,其任何个别对象必然也具有这一特征. 用图式表示为: 例 2( 假言三段论 ): 大前提:如果发生大地震,震中区的建筑物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小前提:太原市发生了大地震. 结 论:太原市的建筑会遭到破坏. 其公式为: 如果 P, 则 q; P ; - - - - - - - - - - - - - - 所以, q. 假言三段论是以某一方面的因果联系为推理基础的.在推理过程中,理由决定了推断,但推断并不只限于这一种理由.具 体选择那种理由来推断,则按论证的要求来选择. 例 3( 选言三段论 ): 大前提:从天王星轨道的计算来看,或者是受到太阳系小行星对它的作用,或者是它的外侧还有一颗未发现的行星对它 发生作用. 小前提:经研究,小行星对天王星的实际作用不能满足计算结果. 结 论:天王星外肯定还有一颗人类尚未发现的行星. 其公式为: P或者 q: 非P(或非q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 q (或P ). 这是科学史上一个真实的推理过程,并因此发现了海王星. 634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4) 2004 选言三段论式反映事物属性的多样性.在某一场合下,在排除其他属性之后,该事物必然和某一属性发生联系.不过,这 种推理只提供某一属性发生联系的可能,并不能确证,还需通过实践来检验. 上述三个例子的表述,只是从推理格式上便于说明才这样写的,而实际上并不要求这样刻板地进行写作. 例1实际上是这样表述的: 相变说:地下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之下,可以从一种结晶状态突然转变到另一种结晶状态,因而发生了体积变化,这 叫做相变.如果相当的区域发生了相变,则所造成的体积变化将是可观的,因而导致了地震.能量的来源是太阳的结晶能. 中 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震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9. 17 例2是这样表述的: 太原市的建筑物在遭到强烈地震的袭击时,肯定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因为震中区所有的建筑物在强烈地震时都会发 生破坏. 除在上述情况中使用演绎推理外,往往在构思整篇文章时就运用了演绎推理的方法,亦即整篇文章就是一个演绎推理的 过程,这种类型的文章一般也是三部分,第一部分相当于三段论中的大前提,把所研究的课题在某一领域中带有普遍性的规 律提出来;第二部分,是自己研究的内容,是论文的主体,主要叙述本研究是某一学科的一部分,这相当于小前提,第三部分是 研究的结果,这相当于结论. 2.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即根据事物的特殊个性来推知它们之间的共同属性. 在推理中,用作前提的判断总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判断,且总在两个以上;所得的结论则是前提中若干事物所共有的属性, 归纳,就是归纳出某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例 1( 完全归纳推理) 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结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这是考察了某一事物的全部对象之后得出的一般结论.其用公式可表示为: S1具有(不具有)P属性; S2具有(不具有)P属性; Sn具有(不具有)P属性. S1Sn是S类部分对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 S 类对象都具有(不具有)P属性. 完全归纳推理在前提中考察的是某类的全部对象,而不是一部分对象.这就是说,结论的范围未超出前提的范围.结论与 前提的联系是必然的. 正确的完全归纳推理必须遵守两条要求 , a )推理的每一前提都必须确实可靠,符合实际 ; b )必须完备地、 无遗漏地考察 一类事物当中的每一个对象.完全归纳推理出现的错误是或者前提不真,或者考察不完备. 当研究对象范围很广、 数量很大时,就难于用完全归纳推理,而要用不完全归纳推理了. 例 2( 不完全归纳推理 ): 不完全归纳推理有两种,一种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另一种是科学归纳推理. a)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河北的乌鸦是黑的; 山西的乌鸦是黑的; 河南的乌鸦是黑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 这是根据某一属性在部分同类对象中不断重复而没有遇到相反的事例,从而对该类所有对象作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可 用公式表示为: S1具P属性; S2具P属性; Sn具有P属性. SlSn是S类部分对象, 在枚举中没有遇到相反情况; 734 袁正明:科技论文写作知识(I V)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 S 类对象都具有P属性. 不完全归纳法只是根据某种共同属性在同一类对象中不断重复,又没有遇到相反的情况而推出的结论.这一根据,对于 获得一般性结论是必要的,但却不是充分的.不能因此断定相反的情况根本不存在,也不能保证今后不会发生相反的情况,由 于根据不充分,所以它的结论带有或然性.正如列宁所说的:“以最简单的归纳方法所得到的最简单的真理,总是不完全的,因 为经验总是未完成的”(列宁全集 第38卷,第199页 ). b)科学归纳法 震例表明,马牛羊等大牲畜在震前有异常反应; 震例表明,蛇、 青蛙等蛰伏动物在大震前有异常反应; 震例表明,鸡、 鸭、 鹦鹉等禽类在大震前骚动不安,有异常反应; 震例表明,某些鱼类在大震前有异常反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某些动物在大震前有异常反应,利用这些异常可以预报地震. 这是对一类事物中部分对象及其属性之间的因果联系或其他必然联系的认识,从而对该类所有对象作出一般性结论的 推理. 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S1具P属性; S2具P属性; Sn具有P属性. SlSn是S类部分对象,并且S与P有必然联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 , S 都是 P. 4. 4 其他手法 4. 4. 1 描写 在科技文章中,描写虽不多见,但运用得体,是可以发挥出很大作用的.描写是伴随说明、 叙述,用以表现事物或事实的特 征、 形貌和形象.使读者对所描写的事物有一鲜明印象,从而加深其理解. 4. 4. 2 数字、 图表和公式 科技文章中,经常使用数字、 表格、 插图、 照片和公式,其目的是借助此把科研成果表达清楚.有些内容用文字写起来很吃 力,而用一张表、 一个公式、 一幅插图就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使读者一目了然. 数字、 图、 表、 公式是科技文章的特殊语言,在进行科技文章的写作中应充分运用这一手段. 5 科技文章的修改定稿 鲁迅先生有一句常为人乐道的话,“写完之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 可无的字、 句、 段删去,毫不可惜.” 这也适合于科技 作品的写作.因为,人们的认识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一次就能达到完善的程度,仔细检查、 反复推敲,总会发现不恰 当、 不完善的地方,修改是为了定稿,而定稿则必须修改. 5. 1 修改的方法 5. 1. 1 “时效” 处理 把脱稿的文章搁置一段时间,然后再着手修改,这样可以跳出原来的构思框框,使原有的思路不再束缚自己,易于使新的 启示、 新的思路溶于文章之中. 5. 1. 2 请人审校 初稿完成后,可请人 “吹毛求疵” 提意见.因作者本人对一些问题和错误,往往看顺了眼,不易发现,而 “旁观者清”,可一眼 看出问题和错误之所在.作者在接到别人的意见后,应仔细、 客观地考虑审校人的建议,应严格地审阅一下自己的稿件,作些 必要的更正修改,使之接近完善. 5. 1. 3 核实 在修改文章时,不能过于自信.对于疑点,应勤于查阅工具书和文献;对专业术语应反复核实;对数据应查对原始记录;对 引文应该核对原文(尤其是引用第二手资料时,更有必要查对原文 ); 对数学公式,应推导核实、 仔细检查、 杜绝笔误;对参考文 献,要逐条核实;对文献的年、 卷、 期、 页、 著者姓名、 出处、 内容等都应认真校核. 834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7(4) 2004 5. 1. 4 堵漏 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不可能一气呵成,前后有矛盾、 有漏洞的现象不可避免.因此,就得进行统稿、 弥补、 修订.如,图、 表、 参 考文献和正文应一一对应;章、 节、 条、 款、 项、 段的编号应连续,名词术语、 量和单位、 符号、 外文等应前后一致、 准确、 无误. 5. 2 修改的内容 5. 2. 1 题名的修改 题名是文章内容的概括,有画龙点睛之功效,因此,对题名应反复推敲,力求确切地概括文章的性质和内容,题名应简短、 易读、 易懂,同时还应注意语法结构. 科技论文题名常见的问题是题目过大,如,机理的研究的规律(模型)论 等.探索规律、 阐 明机理、 设计模型、 论述问题,确属科研工作的目的,是无可非议的,但有些人对自己所做的工作进行了不适当的夸大,用 “机 理”“规律” 等词作题名,则是应予避免的. 题名应力求定义明确、 简洁.如,山西地震的衰减近似关系,不如改成 山西地震地震衰减的近似关系,无为地震谣传 的平息与思考 不如改成 安徽无为县地震谣传的平息 乍看起来,改后的题名长了,但定义却明确了.又如,山西运城震 群地震活动的工作总结 不如改成 山西运城震群活动监测工作总结 简洁明了. 5. 2. 2 标题的修改 写作初稿时,章、 节、 条、 款、 项、 段的层次、 数量和标题可多些,文字亦可长些,而在定稿时,标题的层次和数量应尽量少,文 字应尽量简.删去某一层次的标题之后,应注意保持格式的一致性.同一层次标题,其语法结构应一致,如用名词均用名词,如 用短语均用短语.应避免混用. 5. 2. 3 篇幅的修改 文章的长短应服从论文的性质和期刊社的要求.要写出一篇内容充实、 言简意赅的文章,绝非易事.作者应站在编辑和读 者的立场上对待文稿,这样才能有勇气、 有魄力对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删改. 5. 2. 4 结构的修改 结构欠妥的文章,其叙述、 讨论、 推理必定不符合逻辑.修改结构时应注意各节段和节段内容的分并是否得当、 涵义是否 明确、 归属是否正确. 修改结构常用勾圈标记、 分类标号、 剪裁组合等方法. 5. 2. 5 内容的修改 对于材料不充分、 词句过简略的章节应适当增加内容,而对不必要的材料、 重复词句应毫不婉惜地删去. 5. 2. 6 词、 句、 段的修改 文章词、 句、 段,是全文结构的基本成分,句、 段长短应适度,应避免造长句子.遣词造句应规范化,不应使用非公知公用的 词汇和方言土语,尽量不用 “也许” 、 “大概” 、 “仿佛” 、 “可能” 、 “似乎” 之类的词语. 修改词、 句、 段时应注意: a)改正滥用的简称 如:“国家局” 应用 “国家地震局”;“山大” 应用 “山西大学”“武乡县” 宜用 “山西省武乡县” 等. b)删改重复 嗦的词句 如:“持续保持”,应用 “保持”;“最后的结果”,应用 “结果”;“3小时的时间”,应为 “3小时”;“对进行了调查”,应用 “调 查了”;“这件工作完成之后” 应用 “然后”;“鉴于这一理由”,应用 “因为”;“在不久的将来”,应用 “不久”;“情况常 常是”,应为 “常常”;“就有可能”,“就可能”;“从(由)图(表 )2 中看出来”,应为 “从图(表 )2 看出” 例1:来自广东省地震局的消息说, 25日晚22时23分在广东省阳江城南面20多千米的老震区发生5级地震人民 日报(海外版), 1987年2月28日第4版. 句中的 “晚” 、 “面” 字多余,以删掉为好. 例2:祖先留下许多宝贵而丰富的地震史料 “许多” 与 “丰富” 有重复之嫌,删掉一个为佳. 在修改词、 句、 段时,还应注意纠正错别字,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等. 5. 3 定稿 5. 3. 1 清稿 经过修改的初稿,不宜直接请他人详细评说,更不宜向期刊编辑部投稿,因此,应重新誊清.清稿时应用单面绿格白底稿 纸缮写,缮写格式应严格遵循有关标准和规定;字体要端正,忌用草字和非正式简化字、 异体字、 异形词等.外文字母、 化学符 号、 量和单位符号等要用印刷体书写,分清大小写,上下角标,正、 斜体;易于混淆的地方,应用铅笔在字旁注明.誊清的文稿编 就连续页码后,应通读几遍,进行必要的修饰、 加工、 检查、 校核.这样缮写清楚、 易于辩认的稿子才可称为清稿.有条件的作者 934 袁正明:科技论文写作知识(I V) 可将科技文章用微计算机输排,打印在A 4纸上. 5. 3. 2 定稿 定稿有两种,一种是最后一次清稿即为定稿,将誊清稿寄送期刊编辑部或有关部门;一种是阅读校样后的付印稿.付印稿 出版在即,较之清稿更重要,因此应认真校阅. 6 结语 从事科技文章的写作与从事一般的写作不同,它既要求作者具备一定的写作技能,还要求具备科学知识,因此,写作能力 的提高难度较大且不能速成,只有勤奋苦练、 知难而进、 勇于实践、 不断总结,才能逐步提高. 本文述及的科技文章的分类、 论文格式、 写作方法等只是共同的规律,并非束缚作者写作的 “八股”.笔者编写此文的目的 旨在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以引起大家对科技文章写作规范化、 标准化的重视,为沟通作者、 编者、 读者之间的思 想奉献微薄之力,为科技写作学的研究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科技论文写作知识讲座全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 1 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7分委员会. GB 7713287科学技术报告、 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S.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87: 4; 3; 4; 5; 4; 526; 6; 627; 7; 71 2 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6分委员会. GB 644786文摘编写规则S1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86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CY?T 352001科技文献的章节编号方法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2001: 1; 1; 2; 2; 2; 2. 4 金德年 1 表格M ? ? 王立名.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 1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 14821521 5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GB?T 15835- 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6: 2; 125; 31 6 中国标准研究中心,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等. GB?T 1. 1- 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 构和编写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0: 9; 17; 14; 20; 22; 22: 13; 13; 13; 18; 16; 22. 7 金德年 1 插图M ? ?:王立名.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