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关于制定或修订2009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doc_第1页
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关于制定或修订2009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doc_第2页
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关于制定或修订2009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doc_第3页
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关于制定或修订2009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doc_第4页
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关于制定或修订2009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科技学院天平学院关于制定或修订2009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更好地贯彻教育部26号令精神,充分发挥独立学院依靠母体办学的优势,突出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特启动2009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为做好这项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一、指导思想1、实事求是,走错位发展之路从生源质量及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实际出发,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体现“错位发展、突出应用性”的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创新求变,使其真正体现出比高职高专的技能型人才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同时又比普通本科培养的人才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2、加强素质教育,走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学生就业为导向,紧紧依托母体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和优质教学资源,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方向,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按照基础扎实、口径较宽、适应性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规格,致力于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较强的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3、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走特色培养之路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出发,构建适应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加大实践环节比重,放大选修比例,实行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推进课内学分与课外学分相配套的学分管理制度。拓展学生的课外教育环节,设定一定比例的课外学分或课外学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4、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办学思路,走多样化办学之路进一步拓宽办学思路,开展多种形式办学,改变单一的专业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加强与其他高校、企业之间的协作,采取校企合作、厂校挂钩等多种形式办学;积极寻找国外合作院校,进一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实行主辅修制,同时引入行业执业资格证书培训,努力使学生一专多能、多证书出校、多渠道成才。二、基本框架(一)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1)专业培养目标(2)专业培养规格(3)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4)课程设置(5)实践环节(6)综合素质培养(7)学时、学分分配比例(8)学制、毕业最低学分与学位授予(9)有关说明(二)课程体系与学分比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以及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等部分组成。四年制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应控制在190学分左右,其中包括必修课学分、选修课学分、实践环节学分以及综合素质培养与拓展环节课外活动学分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分为150学分左右(其中通识教育选修课设定为5学分),实践环节为25-35学分左右,课外活动设定为10学分。培养方案课程总学时由课内学时和课外学时两部分构成,总课内学时应控制在2500学时以内。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两课”、外语、体育、计算机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公共选修课、自然科学公共选修课等,其中“两课”课程的学时由课内学时和课外学时两部分组成。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为43学分,占总课内学分的比例约为29%。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大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如工科、理科、文科、管理等)、同类专业的共同学科基础课程(如土建类、环境类、电气信息类、化学类、艺术类、工商管理类等)。学科基础课程约5565学分,占总课内学分的比例为40%左右。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程或非方向限定选修课程和专业任意选修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约4555学分,占总课内学分的比例为35 %左右,其中必修约占20%左右、选修约占15%左右(带方向招生专业的选修比例可适当降低,但最低不低于5%)。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环节可根据实施需要作集中安排或分散安排。工科专业实践环节总周数应不低于35周,理科专业实践环节总周数应不低于30周,文科专业实践环节总周数应不低于25周。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集中安排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按1学分/周计核。三、培养模式、学期模式与学时学分计核本次修订培养方案主体推行“3+1”的培养模式,即学生三年在校内修读完规定的所有课程和教学环节,预留一年左右的时间在校外顶岗实习,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不同的专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确定合适的培养模式,如可采取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中外合作等多种办学方式,开展2+2、3+1、2.5+1+0.5等多种形式办学。将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优质课程和环节引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拓展更广的就业渠道和发展空间。在校内教学安排上原则上仍按“两长一短”学期模式安排教学进程。长学期的周数设定为19周,其中17周为教学周(含公共假日和机动时间),2周为考试周;短学期为2-4周,主要安排集中实践环节或选修课程等。各专业可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将短学期安排在暑假前或暑假后进行,或者将短学期与长学期统筹安排使用,但是规定的实习或实验任务必须完成,且17+2的课内教学周保持不变。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学分按每16学时计1学分计核,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按每24学时计1学分计核,体育课程学分按每32学时计1学分计核。集中安排的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按1学分/周计核。计入课内学时的实验按20学时/周折合,分散安排的实习和专题论文等按5天/周折合计核学分。四、通识课程与部分基础课程设置方案见附表五、有关要求1、各专业应增设应用类课程和加强实践性环节,要根据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调整课程的教学大纲,增加应用性的内容。工科各专业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应根据“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的原则,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在满足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降低难度,缩减部分知识点;而专业课则要更多地偏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文、理科专业要从培养实用人才出发,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方向课程供学生选读或开设辅修专业供学生学习,以拓宽学生的就业空间。2、在修订方案的过程中,带方向的同一专业不同方向之间的课程可相互交叉设置,如一个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可作为另一个方向的限选课或任选课程。同类专业应搭建共同的专业任选课程平台供学生选修。3、有关专业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把行业执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有关内容纳入相应的课程或单独设置课程模块嵌入课程体系中供学生选修,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4、积极开展以促进就业为目的实习、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到校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在参与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结合实际项目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对完成实际项目课题的设计(论文),在成果验收(图纸张数和论文页数)、答辩评分等方面可适当放宽,重评质轻评量,实事求是地考核其能力和水平。5、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教学安排上要做到英语、计算机教学四年不断线:(1)大学英语的教学安排在第一、二学年,以大学英语四级的要求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后安排更高层次的英语语言类课程供学生选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专业英语的教学作为必修课安排在第三学年,第四学年可选择1-2门专业课开展双语教学,供学生选修。(2)计算机基础教学由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程序设计语言基础、计算机技术与应用三个课程平台的课程组成。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为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程序设计语言基础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必修或选修其中一门课程,工学、理学、管理学学科各专业一般为必修,其它学科各专业可视培养目标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而确定是否选择开设;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课程由各专业根据业务规格选择开设,可必修,也可选修。此外,在各门课程中要尽量安排计算机应用的内容,使计算机教学贯穿于各门课程教学之中。6、各专业可根据需要选择开设工具类实用性课程,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1)应用文写作类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技能和写作规范,提高学生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2)市场营销类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交流技巧,提高沟通能力,学会表现、推销自己,以适应社会、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要。(3)心理类课程:帮助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保持健康的心态,更好地融入社会。(4)法律类课程: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更好地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7、在课程教学安排上要保证每学期教学计划执行的均衡性和合理性,第1-6学期每学期平均周学时一般应控制在26-30学时范围内(包含实验、上机等实践学时在内)。第7-8学期原则上不再安排理论教学课程,特殊情况至少在前7个学期内完成理论课程教学,给学生顶岗实习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8、顶岗实习一般可以从第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