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_第1页
关于制定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_第2页
关于制定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_第3页
关于制定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_第4页
关于制定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制定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科学制定我市“十二五”规划,抓住和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提出以下建议。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生态型强市名城建设的新局面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时期经验基础上,立足全局,突出重点,精心谋划发展思路,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1)“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作为、科学务实、迎难而上、奋力开拓,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建设迈出新步伐,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民生建设得到新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验收,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考核取得第一名,茌平县首次进入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行列。五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为“十二五”时期及今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十二五”时期,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我省即将出台加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的意见,这些都有利于我市经济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拓展。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发展,我市也已经具备了良好基础,正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国内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将成为重要发展导向,省内在政策取向上进一步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及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等相关区域倾斜,这些都将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我市自身也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不够理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城乡区域差距明显,社会民生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既要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又要认清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打造“一五二”产业基地和山东省东引西拓“桥头堡”,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生态型强市名城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为此,要坚持以下原则:坚持跨越发展。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加大投入,优化投向,保持快速健康发展,逐步缩小与省内发达地区的差距。坚持转型发展。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统筹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当前与长远,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借力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坚持创新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坚持共享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衔接,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于周边地市水平,人均经济指标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优化更加合理,服务业比重有较大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比重稳步提升,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确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态市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民生全面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就业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二、明确战略定位,优化发展布局根据区位交通、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条件,突出优势,抓住重点,构建战略定位明确、产业布局合理、城镇体系完善的发展格局。(5)明确城市定位。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全力建设五大基地,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打造山东西部新兴生态化工业城市;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完善商贸物流基础设施,促进城乡商贸物流一体化发展,加快与全省及周边省市商贸物流体系对接,打造冀鲁豫交界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增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生态聊城”的品牌效应,整合旅游资源,实施重大精品工程,打造江北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6)优化产业布局。根据产业发展的相似性,弱化行政区域划分,注重产业布局优化,增强产业发展的集群化和集约化。发挥各自优势,壮大特色产业,以粮食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现代畜牧和特色林果为重点,打造覆盖所有县(市区)的现代绿色有机农业分布区;以聊城经济开发区、各县(市区)经济开发区、大型企业园区为依托,强化规划引领指导,统筹安排产业、企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集中,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集聚区;合理规划,优化布局,突出特色,加大投入,把市城区、县(市)城区、服务业重点城镇和重点园区打造成服务业发展集中区;探索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围绕市城区东扩、茌平县城区和东阿县城区西进,加强区域资源整合,统筹考虑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体化示范区。(7)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构建以市城区为龙头、县(市)城区和重点城镇为主体、农村社区为基础的现代城镇体系。发展壮大中心城区,适时调整东昌府区行政区划和聊城经济开发区管理范围,加快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建成区规模,打造百万人口大城市。完善县(市)城区综合功能,提高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合理规划中心镇发展,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镇集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中村改造和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向农村社区延伸,加快提升农村社区生活水平。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形成农业发展新优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围绕建设生态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着力实施农业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计划,加快建设全国知名的现代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8)稳步发展粮棉生产。切实抓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聊城项目区建设,着重在成方连片种植、提高单产水平和品种质量上下功夫,大力发展订单生产。鼓励扶持粮食流通储备加工企业发展,大力发展二次加工和精深加工,实现粮食生产吨粮市目标。落实棉花良种补贴政策,保持种植面积,促进棉花生产稳定发展。(9)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做强蔬菜、畜禽、林果等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着力抓好蔬菜生产基地和路域产业带建设,培植一批蔬菜名牌,加快提升聊城蔬菜知名度。巩固家禽、生猪等优势品种,大力发展牛羊等食草型畜禽,培植壮大家禽、生猪、肉牛、奶牛等生产基地。加快农田林网、绿色通道、防护林建设,实施林纸、林板一体化工程,着力建设黄河故道名优果品产业带。继续抓好油料、水产、苗木花卉等优势农产品生产。(10)培育发展绿色有机农业。适应农产品市场竞争和高端消费的需求,以蔬菜、水果为突破口,依托艾科农业科技公司和国内知名农业科研院所,快速推进绿色有机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合力打造引领全国的绿色有机农业品牌,将聊城逐步建成全国知名的现代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区。(11)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构建粮食、棉花、油料、瓜菜菌、畜禽、果品、木材、食品、水产、工艺品等十大农产品加工体系,加大凤祥、蓝山等重点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力度,积极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努力形成龙头企业群体。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支持农民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参股龙头企业,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12)健全完善农业支撑体系。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种植、加工、良种等技术推广。完善现代农业市场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质量检测和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生态农业品牌战略。加快提升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基地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工业调整振兴,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经济总体实力和竞争力。(13)全力打造五大基地。依托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拉长产业链条,膨胀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着力打造有色金属及金属加工、运输设备及零部件、基础化工及精细化工、轻纺造纸及食品医药、能源电力及节能设备五大基地。(14)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我市优势领域,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培植工程,重点发展生物、新能源、高端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工程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加快投入,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和基地。(15)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和创税能力。把提高工业发展质量、经济效益、创税能力作为重要取向,把结构调整和财源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完善财税、金融、用地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创造财源的产业和企业,支持利税大户以及效益好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鼓励企业深挖潜力、增产节支,创新经营管理,推进内部革新,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创造更多利税。五、扩大规模与提高水平并重,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加快建设商贸物流及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及休闲度假两大基地,积极发展金融业等其他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水平提升,较大幅度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6)重点建设两大基地。建设商贸物流及现代物流基地,加快推进物流园区建设,抓好物流企业培育和引进,建设公共物流信息平台;规划建设一批区域性商贸中心、现代商品批发市场和特色商业街区,着力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商业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打造冀鲁豫交界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建设文化旅游及休闲度假基地,发挥“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生态聊城”城市品牌优势,突出“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两大主题,发展特色旅游精品,着力打造水上古城博览、运河文化、始祖文化、名著文化、生态旅游度假文化、阿胶养生文化、民间文化艺术等旅游板块,将聊城建设成为内涵丰富、特点突出的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城市。(17)加快发展四大产业。金融业。积极引进全国性、区域性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发展担保公司、产业投资基金等金融企业。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股票、债券、信托等直接融资规模。加快企业上市进度,提高企业整体融资和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加快发展面向农村市场和中小企业的融资。信息服务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和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设,加快推动“三网”融合发展,积极发展服务外包。房地产业。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用地供给,发展壮大一批技术力量雄厚、开发经营规范的房地产企业,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与调控。社区服务业及其他服务业。重点推进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积极发展商务会展、出版、影视等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律师、公证、咨询、代理、经纪等中介服务业。(18)加强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把服务业发展与城乡建设、产业布局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大力推动重点城区、重点城镇、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五大载体”建设。抓好重点城区,加快整合服务业资源,促进城区服务业集聚化、网络化发展。抓好重点城镇,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提升全市服务业的规模、速度与比重,有条件的城镇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抓好重点园区,发挥资本、产业、人才、技术集聚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打造一批服务业发展高地。抓好重点企业,支持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影响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创出品牌,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骨干力量。抓好重点项目,超前规划,科学论证,加大投入,膨胀规模,形成服务业发展新增长点,发挥支撑和带动作用。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支撑保障能力加大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安全的支撑保障体系。(19)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按照布局优化、通道顺畅、效能提高的原则,统筹各种交通方式发展,构建立体式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铁路、公路建设,基本建成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网、畅通的干线公路网和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推动军民合用机场建设和京杭运河聊城段、徒骇河复航工程。(20)加强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以加强水利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实施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减灾、供水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管理五大工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完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和续建配套工程,加强大中型灌区建设,建设一批平原水库、拦河闸。建设一批集中供水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骨干河道重点河段、重要支流河道、蓄滞洪区和中小河流的综合治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统筹管理和科学调度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推进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结构调整,有效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21)加强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加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理顺管理体制,提升综合配套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市交通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城际公交,加强配套停车场建设。着重提高水、电、热、气等城市公用设施管网的覆盖率和集中供应率,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绿地系统。建立健全城管、消防、防洪、抗震、气象和人防等城市综合防灾体系,提高城市紧急事件处置能力。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逐步完善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使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搞好城区中小学设点布局,提高高中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重视特殊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加大教育投入,保证教育投入略高于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提出的比例。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23)努力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建立公共投资促进就业的考核评估机制,鼓励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类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小额担保贷款制度、风险基金制度和创业基金制度,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有效促进新成长劳动力、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就业和再就业。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适应市场、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培训机制,全面提升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和素质。(24)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建立覆盖全市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新增卫生资源重点向基层和薄弱环节倾斜。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增强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改革。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疗卫生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25)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完善社保资金保障机制,加快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市级统筹。落实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政策,稳妥推进医疗保险费用异地结算制度。建立完善由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鼓励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救助、志愿服务、法律援助等社会救助,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26)构建公共文化体育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健康需求。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文化体育服务体系。鼓励文化创新,推出一批精品剧目、栏目、节目。积极开展文化下乡和影视剧创作拍摄活动。加快发展报刊出版、广播电视、音像出版等现代传媒业。全面提升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积极推进县(市区)建设能承担市级综合性运动会、省以上单项水平比赛的体育场馆。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积极发展竞技体育。(27)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不断完善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计划生育奖惩制度,重点加强农村、城市流动人口、城乡结合地区的计划生育管理。改善出生人口素质和结构,普及优生优育知识,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把握人口老龄化趋势,优先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加强残疾人的生活和医疗保障,提高残疾人教育、就业和康复水平。(28)全面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认真解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服务效能和水平。加强平安聊城建设,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基层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调解体系,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安全生产,建立全市安全生产动态监控体系,提高预防预警和处置能力。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做好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加强国家安全保密工作。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健全国防动员体系。继续做好“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工作,密切军地关系。八、构建生态文明聊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把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健全推进生态市建设的长效机制,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9)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以水系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对湖泊、河道、湿地等生态区域的保护、恢复和治理,保护好天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加强绿色聊城建设。加快实施绿化重点工程,构建沿湖、沿河、沿路、沿南水北调输水干线、沿工业园区等生态带。加强优良生态环境建设。以美化、绿化、净化、亮化为重点,改善城市面貌,以改水、改厕、改圈、改路为重点,整治村镇环境。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高森林固碳能力,促进形成清洁生产、节约资源、集约高效的发展模式。(30)加强环境保护。建立完善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着力推进结构性减排。加快环保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加大淘汰高污染行业落后工艺和设备力度,鼓励绿色消费。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推进城乡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共建共享,防止城镇污染向农村转移蔓延,加大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有效控制城市大气、噪声污染。努力构建环境安全体系,建设完备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环境监督执法体系,强化水气环境、生态环境、城乡环境和重点污染源等方面的监测预警应急能力。(31)强化资源节约。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形成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推进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等新能源利用,鼓励重点行业节能技术改造,制定完善鼓励节约能源的有关政策法规,抑制高能耗产业过快增长,鼓励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加强建筑领域节能。强化全社会节水意识,逐步降低高耗水行业比重,减少结构性耗水,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强度。推广节材技术工艺,鼓励使用新材料。(3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实现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次循环经济的互动发展。发挥现有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和县(市区)的示范带动效应,推动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充分挖掘废弃物资源价值,使废旧产品、废弃物成为重要的资源来源渠道。九、发挥科技、人才对发展的推动作用,打造区域人才高地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把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33)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努力实现科技发展的新跨越。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依托我市有实力的重点企业和科研单位,创建一批研发机构。加强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研发,明确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方向,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大力加强科普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初步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34)打造区域人才高地。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以重大项目引人才、重要岗位纳人才、重点产业聚人才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打造冀鲁豫交界地区人才高地。健全完善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激励保障等机制,探索建立人才引进综合配套服务体系,形成促进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十、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完成“十二五”时期发展任务,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35)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组织机构,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按照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要求,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深化所有制结构改革,推动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壮大,建立健全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的综合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36)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国际交流和区域合作,深入实施互利互赢的开发战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贸易结构,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紧缺物资进口。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与水平,着力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的投资项目,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我市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继续扩大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培育我市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加强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全方位拓展国内区域经贸合作领域。十一、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保障“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实施“十二五”规划,抓好各项任务落实,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37)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更加自觉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