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练习.docx_第1页
2020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练习.docx_第2页
2020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练习.docx_第3页
2020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练习.docx_第4页
2020届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练习.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点1岩石圈物质循环【地方卷】(2018年北京卷,4)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1.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解析】据图可知,甲处为花岗岩,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花岗岩没有发生错动位移,说明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岩浆侵入会提供高温条件,可能导致接触部位乙处的岩石变质;丙处的溶洞景观是石灰岩岩体受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答案】C(2018年天津卷,3)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2.依据上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A.年降水量的差异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C.植被覆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解析】甲、乙、丙位于同一河谷地带,降水量、地质构造相同,植被覆盖率影响不到基本地貌。根据图例可知,三地地貌形成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的坚硬程度不同,受侵蚀程度不同。页岩、砂岩为沉积岩,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石灰岩易溶于水,形成喀斯特地貌。【答案】D (2015年天津卷,3)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3.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A.岩浆喷发岩层断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B.岩浆喷发岩层断裂搬运、沉积风化、侵蚀C.岩层断裂岩浆喷发风化、侵蚀搬运、沉积D.岩层断裂岩浆喷发搬运、沉积风化、侵蚀【解析】根据地质作用的规律可知,岩浆喷发之前岩层首先要受到内力作用的冲击而发生断裂,形成火山通道,然后岩浆才会沿火山通道喷出地面,形成火山地貌。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之下首先被风化、侵蚀,然后被外力搬运到低处堆积。【答案】C(2016年江苏卷,21)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4.(双选)关于图中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A.指化学沉积作用B.指搬运作用C.指成岩作用D.指火山喷发作用【解析】所示箭头均指向沉积岩,表示水圈、岩石圈中的各种沉积物经过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变为沉积岩的过程。所示箭头由变质岩指向沉积物,表示对岩石的风化侵蚀作用。表示岩浆中的物质进入大气圈,表示火山喷发作用。【答案】AD考点2内力作用与地貌【全国卷】(2018年全国卷,6)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下题。1.贝加尔湖形成于()。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解析】贝加尔湖属于构造湖,是地壳断陷集水形成的;其形成与火山口集水、河流改道、滑坡阻断河流无关。【答案】A(2014年大纲卷,6)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下题。2.K岛处于()。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解析】由经纬度可知,K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结合板块分布知识可知,该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答案】C【地方卷】(2018年天津卷,4)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3.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A.间歇性抬升B.持续性抬升C.间歇性沉降D.持续性沉降【解析】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的两个古河床沉积物显示乙地为河流阶地中的堆积阶地,沉积物高度不同、形成时期不同,显示其形成不是连续性的。结合图示,该地貌是由地壳间歇性抬升,河床裸露继而沉积形成的。【答案】A(2018年江苏卷,56)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45题。4.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5.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A.志留系B.石炭系C.二叠系D.第四系【解析】第4题,首先,确定甲、乙沿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第5题,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发现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纪、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答案】4.A5.A(2016年北京卷,4)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6.平顶海山()。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解析】由图可知,该山为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由岩浆岩构成。随着板块的移动,火山的水平位置发生变化;在海水运动等外力作用下,山顶被削平;随着板块的继续移动,没入水下。【答案】D(2017年天津卷,3)读图,回答下题。7.上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解析】由图可知,图示地貌景观的岩石呈层状分布,最可能是沉积岩,且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可判断地质构造为褶皱。【答案】B(2017年江苏卷,56)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8.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丙甲乙9.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B.2C.3D.4【解析】第8题,断层乙上方岩层形成的时间晚于断层。岩浆岩丙的形态反映出岩浆活动侵入断层乙所在岩层及其上方岩层,说明岩浆岩丙形成晚于断层乙。甲岩层形成晚于丙。第9题,褶皱是岩层受挤压发生的弯曲变形。沉积岩岩层形成之初一般是水平的,若发生倾斜则判断其可能受挤压形成褶皱。同一次褶皱形成过程中,同一区域岩层弯曲变形倾斜的角度保持一致。若发生岩层倾角不一致的情况,则可能出现多次褶皱过程。所以乙所在左下角岩层为一次褶皱过程,甲所在右上角岩层为另一次褶皱过程。【答案】8.B9.B考点3外力作用与地貌【全国卷】(2018年全国卷,68)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B.T1C.T2D.T3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解析】第1题,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其他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第2题,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第3题,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读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答案】1.A2.A3.D(2015年全国卷,1011)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45题。4.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5.推测19921997年期间()。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第4题,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1979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1979年至2004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第5题,读图可知,1992年至1997年间,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泥沙能力降低;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减少。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能力会提高;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会增多;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答案】4.D5.B (2016年全国卷,78)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68题。6.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7.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8.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解析】第6题,贝壳堤是由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形成贝壳堤。第7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第8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且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同时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答案】6.C7.B8.D(2017年全国卷,910)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0题。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主要原因是()。降水较少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河流较长风化物粒径较小A.B.C.D.【解析】第9题,根据题干“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说明该地河流、沟谷众多。第10题,读图可知,甲地西侧为低山,其相对高度较小;甲地上游河流长度较长,河流在上游携带的堆积物,因坡度较小,颗粒较大的砾石沉积物先沉积,到达河流下游的甲地时,只剰下颗粒较小的砾石。【答案】9.C10.B【地方卷】11.(2014年安徽卷,3)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图中的沙岭沙山(29.5 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 、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 、流水侵蚀【解析】由沙山的物质组成(松散沙粒)和垄槽相间的地形特点可知,该地貌是典型的风力作用地貌(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答案】C(2014年重庆卷,89)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1213题。12.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A.河源B.凸岸C.凹岸D.入海口13.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A.石笋B.冰斗C.风蚀蘑菇D.花岗岩风化球【解析】第12题,在河道的不同位置,流水的冲刷或沉积作用不同。图中砾石的体积和质量较大,不易被流水冲到河流入海口;河流的源头以下蚀作用为主,沉积物少;在河流的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颗粒物易被流水冲刷带走,而在河流的凸岸,流水以沉积作用为主,导致砾石堆积。第13题,河流中的砾石变圆主要是长期的外力侵蚀作用造成的。风蚀蘑菇也是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在长期的外力侵蚀作用下,与图中的砾石一样具有相对圆滑的外表。【答案】12.B13.C高频考点命题特点备考启示岩石圈物质循环该考点自主命题省份考查较多,试题多考查岩石的特点,以及判读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地质作用1.重点把握各类岩石的特点及形态过程,以及常见地貌的形成原因等基本知识2.关注常见地貌的景观图片,学会用地理的思维看待问题3.任何地貌都会落实到一定的区域,因此解答某区域地貌问题时要与区域特征相联系内力作用与地貌该考点自主命题省份考查较多,突出地质构造对地貌形态的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该考点无论是全国卷还是自主命题省份考查都较多,是此部分的重点内容。全国卷的命题一般难度较大,而自主命题的试题难度较小且考查的有关外力作用的内容更具体、直观考点1岩石圈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和特点分类形成特点常见岩石应用举例岩浆岩喷出岩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有流纹或气孔构造玄武岩、流纹岩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侵入岩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变质岩原有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其原来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片理构造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大理岩是建筑材料;变质岩铁矿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2.地壳的物质循环(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代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a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b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沉积岩c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变质作用(高温、高压)变质岩d各类岩石重熔再生作用岩浆(2)循环的意义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改变了地表的形态,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了地表的环境。黑曜石,形成于火山爆发时岩浆流的外缘,具有类似于玻璃的特性。读地质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1.下列与黑曜石及其形成过程相对应的是()。A.aB.bC.cD.d2.图中b到d的过程()。A.均在地表进行B.岩石性质发生改变C.主要表现为内力作用D.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地理事物的关系可知,a为岩浆岩,b为风化、侵蚀,c为沉积岩,d为变质岩;为变质作用,为重熔再生,为冷却凝固,为固结成岩;黑曜石为岩浆岩,是由冷却凝固形成的。第2题,图中b到d的过程,各类岩石经过一系列作用,形成了变质岩,岩石性质发生了变化。【答案】1.A2.B考点2内力作用与地貌1.内力作用的概念及其能量来源(1)概念:能够引起地表形态、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内部结构发生改变的地质作用。(2)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3)各种内力作用的差异: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快,如火山喷发、地震;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2.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即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含义如下表所示:内力作用形式含义地壳运动地壳的内部动力作用引起的各种地壳变化和活动,它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并引起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地球内部的熔岩及其气体喷出地表或侵入岩石圈上部的活动,包括喷出活动(即火山喷发)和侵入活动变质作用地下岩石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形成其他岩石的过程3.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2)板块的运动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板块相对移动图示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典例板块背离运动(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板块相对运动(挤压碰撞)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和巨大的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形成海沟、海岸山脉、岛弧等马里亚纳海沟、美洲西岸的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特别提醒】(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4.内力作用地貌(1)褶皱山:岩层在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而形成的山脉。(2)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3)火山: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读图,回答34题。3.图中区域所示的板块个数为()。A.3B.4C.5D.64.以下对图中事物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地震发生概率高于地B.板块挤压处的地层年龄较轻C.板块消亡边界附近地多石灰岩矿D.附近的海域有岛弧链【解析】第3题,结合经纬度和大陆轮廓等信息,可以推断图中纬线30为南纬30,在图示范围内为印度洋板块、为太平洋板块、为美洲板块、之间的为南极洲板块,共四个板块,B项正确。第4题,结合图例可知为海沟,位于板块交界处,而地位于板块内部,所以地地震发生概率高于地;处于生长边界,接近海岭,岩石年龄较新;位于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活跃,多岩浆岩;附近无岛弧链分布。【答案】3.B4.A读武夷山脉某地岩层示意图,回答56题。5.请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图示区域的断层构造有()。 A.1处B.2处C.3处D.4处6.上图中()。A.处因地壳褶皱凹陷形成谷地B.处因地壳张裂形成谷地C.处因外力侵蚀形成谷地D.处因地壳褶皱隆起形成山地【解析】第5题,读图分析可知,处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两侧为断层,处岩层断裂但没有错位,只是出现断裂现象,不能称之为断层。第6题,读图可知,处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处岩层断裂,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由于岩层受张力,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从而形成谷地;地为向斜构造,岩石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受外力侵蚀,从而形成山地。【答案】5.B6.C考点3外力作用与地貌1.外力作用概况(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2)主要实施者:风、流水、冰川、生物、波浪等。(3)主要方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前四种方式为主要的形式。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1)风化作用与风化地貌项目内容概念在温度、水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的作用发生位置地表或接近地表处本质和结果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岩石碎块和砂粒产物岩石碎块和砂粒堆积于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2)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3)搬运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搬运作用指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本身不形成地貌,但为堆积地貌的形成、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4)堆积作用与堆积地貌在搬运过程中,当外力作用减弱或遇到障碍物时,被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具体表现如下所示:3.外力作用的结果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平缓。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78题。7.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A.甲 B.乙C.丙 D.丁8.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4至12世纪,以侵蚀作用为主B.12至15世纪,以堆积作用为主C.15至19世纪,以侵蚀作用为主 D.19世纪至现代,以堆积作用为主【解析】 第7题,结合图例可以看出近现代以来,丙海岸一直向海洋推进,说明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第8题,乙处海岸线从公元4世纪以前至12世纪向海洋推进,以堆积作用为主;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答案】 7.C8.C方法一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方法【方法突破】在解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时,可利用以下三个突破口和两个技巧:1.三个突破口(1)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2)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3)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可能直接变成岩浆岩。2.两个技巧(1)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被三个箭头所指的肯定是岩浆。(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中只被一个箭头所指的肯定是岩浆岩。清源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北郊,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属于花岗岩地貌。景区内地势起伏,奇石众多,素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据此回答12题。1.清源山上奇石的岩石类型属于下图中的()。A.B.C.D.2.清源山上奇石的形成过程是()。A.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侵蚀B.岩浆喷出地壳下沉搬运堆积C.岩浆侵入固结成岩地壳抬升D.岩浆喷出地壳抬升固结成岩【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的岩石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岩层,冷却凝固而成。图中,喷出地表形成,则为岩浆,为喷出岩,是由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形成,应该为花岗岩。第2题,该地为花岗岩形成的山脉,花岗岩形成于地下,所以先是岩浆侵入岩层,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之后经内力作用地壳抬升形成山地,最后在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下形成该地貌。【答案】1.C2.A方法二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 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下图所示: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4.若是海底岩石,则距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新,距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老;或者说距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老,距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新。 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读北半球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35题。3.图示地区 ()。 A.山为火山B.处变质岩是石英岩C.处可能是某次地震的震源D.岩层未受到水平挤压4.图中所示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A.石灰岩砂砾岩岩浆岩1岩浆岩2变质岩B.石灰岩岩浆岩2变质岩砂砾岩岩浆岩1C.砂砾岩石灰岩岩浆岩1岩浆岩2变质岩D.石灰岩砂砾岩岩浆岩2变质岩岩浆岩15.为某一河流的横截面,该河流()。A.由流向,从山的南侧绕过B.由流向,从山的南侧绕过C.由流向,从山的北侧绕过D.由流向,从山的北侧绕过【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山脉主要是砂砾岩,属于沉积岩,因此该山不属于火山;处的岩石为变质岩,是石灰岩遇到高温岩浆变质形成的大理岩;处有断层,地质条件不稳定,易引发地震,可能是某次地震的震源;该处岩层发生弯曲,说明岩层受到水平挤压。第4题,根据沉积岩的分布可以判断形成的先后顺序为石灰岩砂砾岩,岩浆岩1侵入到石灰岩和砂砾岩层,说明其形成于两岩层之后,岩浆岩2侵入到岩浆岩1,所以岩浆岩2形成于岩浆岩之后,变质岩至岩浆岩2周围,高温岩浆使其变质,故形成于岩浆岩2之后,因此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石灰岩砂砾岩岩浆岩1岩浆岩2变质岩。第5题,据河流侧面的堆积物分析,处的堆积物在东岸,处的堆积物在西岸。又由于该河流地处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向右偏转,所以判断河流处是从北向南流动,河流处是从南到北流动。为同一条河流,所以该河流从图中山北侧绕过。【答案】3.C4.A5.D方法三典型外力作用地貌判读方法1.风向的判定利用流动沙丘坡度陡缓来确定风向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阻滞,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流动沙丘的特点是迎风坡平缓,背风坡陡峭,所以坡度缓的一侧为上风向利用沉积物颗粒大小判定风向沉积物会随着风速的减弱而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2.河流流向判定3.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1)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原理及形成过程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 如下图所示:(2)结合“凹凸”二字理解凹岸和凸岸,下图把文字和河岸的形状联系起来,便于记忆,也不易混淆。沙波是河流浅水区河床中的沙粒堆积地貌。下图示意某常见的沙波形成过程。 在浅水区,水面受河床底部起伏影响呈波形,水流流速受上坡和下坡影响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沙波背水坡泥沙被侵蚀,而被侵蚀的泥沙会在下一个沙波的迎水坡堆积。读图,回答67题。6.坡是()。A.迎水坡,流速快B.迎水坡,流速慢C.背水坡,流速快D.背水坡,流速慢7.该沙波中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是()。A.坡和坡B.坡和坡C.坡和坡D.坡和坡【解析】第6题,图示坡后期沙波剖面高于前期沙波剖面,说明是堆积坡,依据材料可知该坡为迎水坡,因坡面阻挡而水流较慢,泥沙堆积。第7题,图示两坡后期沙波剖面低于前期沙波剖面,说明以侵蚀为主。【答案】6.B7.D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保护区”是世界著名的岩球地质公园,但其岩石并不是大理岩(碳酸盐),而是花岗岩。图a为澳大利亚“魔鬼大理岩”石球景观图,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a中的岩石类型属于图b中()。A.甲 B.乙C.丙 D.丁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是()。A. B.C. D.【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图a中的岩石为花岗岩,其类型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图b中乙为侵入型岩浆岩即花岗岩。第2题,该地貌是花岗岩经地壳抬升后,出露地表,经外力风化所致,即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图b中表示风化作用,表示变质作用,表示固结成岩作用,表示冷却凝结作用。【答案】1.B2.A冰岛被称为“冰火之国”,这一特征深刻地影响了该国能源利用方式。回答34题。3.在冰岛各种可再生能源中,开发利用最多的是()。A.水能 B.潮汐能 C.风能 D.地热能4.冰岛位于()。消亡边界生长边界海岭附近海沟附近A. B. C. D.【解析】第3题,冰岛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地热能资源丰富,因此,在冰岛各种可再生能源中,开发利用最多的是地热能。第4题,冰岛位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海岭附近;海沟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答案】3.D4.B读某外力作用对岩石的影响过程示意图,回答56题。5.能正确反映此外力作用过程的是()。A.甲乙丙丁B.乙甲丙丁C.乙丙甲丁D.丙甲丁乙6.下列地区中,该外力作用表现最明显的是()。A.非洲刚果盆地B.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C.我国黄土高原D.加拿大拉布拉多高原【解析】第5题,风化作用时间越长,地表岩石越破碎。乙丙甲丁反映了表层和内部温度差异变化引起岩石胀缩不均而崩解的过程。第6题,干旱的热带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岩石最易崩解,四个选项中,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为热带沙漠气候。【答案】5.C6.B进积和退积是断陷盆地处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形成的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下图为某地扇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79题。 7.据扇三角洲前缘甲处沉积物粒径变化特点推断()。沉积过程先进积、后退积沉积过程先退积、后进积河流搬运能力先增强、后减弱河流搬运能力先减弱、后增强A.B.C.D. 8.图中河流()。分叉多易改道流量不稳定多为地下暗河 A.B.C.D.9.图中扇三角洲()。A.水体水面上升则面积不断扩大B.水体水面下降则面积不断缩小C.其形成条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水体D.由扇顶到扇缘表层沉积物颗粒由小变大【解析】第7题,扇三角洲前缘甲处沉积物粒径早期自下而上由小到大,表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后期自下而上由大到小,表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后退缩,说明沉积过程先进积、后退积,河流搬运能力先增强、后减弱。第8题,图中显示有多个扇三角洲,说明河流分叉多,易改道;颗粒沉积物不稳定,说明流量不稳定;图中以地表径流为主,看不出有地下暗河。第9题,水体水面上升则扇三角洲面积不断缩小; 水体水面下降则面积不断扩大; 其形成条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水体;流水沉积作用,先沉积颗粒大的再沉积颗粒小的,故由扇顶到扇缘表层沉积物颗粒由大变小。【答案】7.D8.A9.C10.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图中甲、乙两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原因及形成丙处物质的主要地质作用。(2)分别写出甲、乙、丁三地的地质构造类型。(3)如果在该地区进行钻井,有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的是,有可能找到地下水的地点是。(4)丁地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流,该地区计划在此处修建一座水库,你认为合适吗?简述你的理由。【解析】第(1)题,甲、乙两处岩层弯曲变形,是地壳运动,岩层受水平挤压形成的。丙处为松散的堆积物,是沉积作用的结果。第(2)题,结合甲、乙、丁三地岩层形态及相对位置判断其地质构造。第(3)题,结合地质构造判断自然资源分布规律。第(4)题,图示区域有断层发育,修建水库容易出现漏水和地层不稳定的问题,并诱发地质灾害。【答案】(1)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沉积(或外力)作用 。(2)背斜、向斜、断层。(3)甲乙(4)不合适。 因为丁处位于断层附近,修建水库易漏水,地层不稳定,易滑坡,工程难度大。据日媒报道,当地时间2016年7月26日凌晨,樱岛火山的昭和火山口发生爆炸式喷发,喷烟距火山口5000 m,浓烟滚滚,伴随有闪电,堪比世界末日。下图a为樱岛火山爆发的景观图,下图b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岩石类型。读图,回答12题。1.樱岛火山爆发形成的岩石类型是图b中的()。A.甲 B.乙 C.丙 D.丁2.樱岛火山喷发会使当地()。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 B.大气削弱作用增强C.大气逆辐射减弱 D.昼夜温差变大【解析】第1题,图中甲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喷出岩,乙是岩浆侵入地壳形成的侵入岩,丁是沉积岩,丙是变质岩,樱岛火山爆发形成的岩石类型是喷出岩。第2题,樱岛火山喷发使大量灰尘弥漫在大气中,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答案】1.A2.B 考古界人士常说:“汉墓十室九空”。“沉海昏,立吴城”在鄱阳湖边流传了1600多年。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史上少有的低水位,让海昏侯墓呈现在人们面前。读鄱阳湖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回答34题。3.下列关于图示区域地质活动的描述,正确的是()。A.图示范围内的岩石均是沉积岩B.庐山的隆起主要是断裂抬升C.P地的地质地貌是背斜谷D.图示地质过程中,鄱阳湖湖心西移4.海昏侯墓保存完好主要得益于()。A.岩性坚硬,外力侵蚀弱B.地质稳定,环境变迁小C.地壳运动,沉入湖底久D.保护得当,人为破坏少【解析】第3题,根据图例判断,图示范围内的岩石有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庐山的隆起主要是断裂抬升,形成断块山;图示P地的地形开阔,不是谷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