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湖南省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级邵东一中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学科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项正确答案,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1. 杨宁一曾说:“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A. 统一性与集权性B. 分散性与松散性C. 统一性与制衡性D. 独立性与落后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体现出西周政治制度的分散性和松散性,B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A项错误。制衡性、落后性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C、D项。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至迟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末年,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便会以夫谁非王之亲自夸”。材料反映出A. “人民”以与周王室联姻为荣B. 分封制疏远了同族同宗的关系C. 王畿内的人比诸侯国的地位高D. 宗法制把王庶子的后裔逐步推向社会下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便会以夫谁非王之亲自夸”即王畿内的人很早之前就是王族之人,可见是宗法制将这部分人推向了社会,符合题意的是D项;周王不会与人民联姻,排除A项;分封制加强了同族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C项表述错误,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是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宗法制在政治方面表现为分封制,进行层层分封,形成森严等级。3. “君主近臣,代起朝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如果这种情形是说汉武帝时代的话,下列史实可以论证这一看法的A. 三公决策,辅助皇帝B. 推恩诸侯,维护统治C. 攘夺相权,形成中朝D. 设中书门下分割相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以三公决策辅政是秦时的三公九卿制,故A项不正确;B项中的推恩诸侯说的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推恩令,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干中“君主近臣”不符,故B项不正确;将相权分割,设立中书门下是北宋时期实行的限制相权的措施,故D项不正确;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重用近臣,削弱相权,与题干符合,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名师点睛】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4.清代康熙皇帝有35个后妃和24个儿子,嫡长子胤礽被立为太子,后被废。最终康熙帝根据自己的标准秘密选择皇子做继承人,秘密建储制由此开始。该现象在实质上A.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B. 体现了一夫多妻制的弊端C. 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D. 说明了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答案】A【解析】嫡长子被废除,秘密建储制由此开始,说明皇帝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正确;B不是材料现象本质;材料没有否认嫡长子继承合法性,故C错误;宗法制继承也可能发生变化,并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D错误。5. 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A. 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B. 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C. 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D. 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它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社会各个阶层是否能成为政府的官员,关键在于其学识,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B项正确;材料“科举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强调科举制度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没有涉及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排除A;虽然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但与材料中“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不符,排除C;“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材料中“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不符,排除D。所以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6.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A. 宰相权力的扩大B. 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C. 君主专制的强化D. 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晚唐到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的增加,为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项正确;A项与此相悖,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可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君主专制的强化7.十将军委员会是古代雅典的最高军事机构,将军之职按公民自费服役的传统,不仅没有薪饷而且还要自己出资装备一切,十将军始终不搞抽签而只有选举产生,并可连选连任。十将军委员会A. 减轻了公民的经济负担B. 便利社会上层掌握要职C. 增加了奴隶主经济负担D. 培养了公民的尚武精神【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十将军不仅没有薪饷而且还要自己出资装备一切,说明只有家产丰厚的人才愿意和有条件担任。它始终不搞抽签而只由选举产生,并可连选连任,从而便利社会上层掌握要职,故答案为B项。A 、C项说法夸张,十将军委员会在这两方面的影响应当微乎其微,均排除;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8.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 从制度上防止专治以维护民主B. 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C. 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D. 各权利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答案】A【解析】【详解】雅典的所有公职人员受到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督查监视之下,由此可推知雅典从制度上保证了民主,故A正确。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题干中没有涉及公民大会的权力的相关内容,故B错误。题干中没有说最高权力机关的产生方式,故C错误。 题干中只提出了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不能看出各权力机构之间的制约平衡,故D错误。9. 古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用武力,第二次是用宗教,第三次是用法律。之所以说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A. 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先驱B. 维护巩固了罗马帝国统治C. 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罪恶D. 给予自由民和奴隶公民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主要是应为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先驱,故选A。罗马法维护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这是对当时罗马的影响,不是对世界的影响,排除B。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排除C。罗马万民法给予自由民以公民权,但是奴隶仍然排斥在外,排除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名师点睛】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近代资产阶级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10.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凡高度达15呎的树木,为使其阴影不至损害近邻地区,其周围须加修剪。”这表明十二铜表法A. 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 有效调节了社会矛盾C. 维护了人们的私有财产D. 禁止权利滥用的思想【答案】D【解析】十二铜表法规定“凡高度达15呎的树木周围须加修剪”,强调的是自身的权利不能损害他人的权利,一方的树的生长不能侵害邻居享受阳光的权利,体现了对权利过分使用的禁止,D正确;十二铜表法是为了维护贵族利益的产物,本身就是阶级性的,不可能实现人人平等,排除A;材料强调法律是一种手段,“有效调节了社会矛盾”是十二铜表法的结果,排除B;材料中“阴影不至于损害近邻地区”强调的是权利,与私有财产无关,排除C。11.下列有关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B. 责任内阁制诞生在“光荣革命”之前C. 内阁全体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D. 首相和内阁必须从多数党中选举产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内阁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一个政党成为议会多数党时就会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并组建内阁。故A、C、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英国责任内阁制度开始形成于18世纪初期,诞生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故B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因此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12.麦考莱在其著作英国史中称赞光荣革命是最后一次革命。这是因为光荣革命后的英国A. 结束了王权专制B. 解决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C. 从人治走向法治D. 改革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结束封建专制制度,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制度,1688年光荣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其结果颁布了权利法案,虽然结束了王权专制,但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确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其确立的方法,除了前面的“暴力革命”和“非流血的”光荣革命外,以后都是以改革或改良的形式来完成的,题中“最后一次革命”强调的是社会变革的方式和途径,因此D项符合;A项和C项突出的是结果,与题意要求“途径”不符,故排除AC;B项表述明显错误,故排除。所以答案选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名师点睛】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光荣革命”后逐步确立起来,“光荣革命”只是起点,最终形成的标志是“责任内阁”的确立,在此后的发展历程中英国政治仍在不断发展,具体表现在议会本身的改革和首相权力的扩大,总体上而言政治的发展呈现逐渐改良的特点。13.刘宗绪世界近代史中写道:“1784年,小威廉出任英国内阁首相,他的施政措施起先未得到下议院的赞同,他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的支持,仍旧执政。”这一事件说明A. 议会对内阁首相失去制约力B. 内阁失去议院信任即应辞职C. 内阁首相利用制度漏洞专权D. 英国民主政治在碰撞中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不能得出议会对内阁已失去约束力,排除A;由小威廉呈请国王解散议会可知,B错误;首相呈请国王解散议会是合法行为,排除C;英国代议制民主制规定,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可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同时首相也可解散议会,议会重新选举,首相和内阁的到新议会议员支持。材料中小威廉的做法符合规定,说明英国的民主政治在碰撞中又继续发展,故选D。14.1689年权利法案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之处主要是A. 规定首相对议会负责B. 清除了封建残余C. 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D. 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英国的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到18世纪中期(三个惯例)才最终形成;首相对议会负责是英国的情况,德国首相对皇帝负责,排除A;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德国,英国国王权利受到了限制,排除D;两个法律都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君主立宪形成需要长期的过程,所以说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故选C;都没有清除了封建残余,排除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共同之处15.1905年,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危机,清政府首次派出以王公大臣为首的考察团去欧、美、日等国考察政治,此次考察团出洋,对德国的宪政考察尤为仔细,收获颇多。对德国宪政最感兴趣之处在于A. 实行议会制度,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B. 宪政之下,皇帝掌握国家大权C. 宰相由议会选举产生,不能世袭D. 德国宪政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样考察的目的是为了挽救专制统治,因此他们对德国的宪政之下,皇帝掌握国家大权的君主立宪制最感兴趣,故B项正确;AC项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议会是权力中心,故A项错误;清政府本意不原意发展资本主义,故D项错误。16.1789年6月,法国国民议会宣布:“这个议会,而且只有这个议会,才能说明并提出全体国民的共同意愿;在君主和这个议会之间,不再有任何否决权或任何否定的权力。”这说明当时法国资产阶级的主要政治主张是A. 废除君主制度B. 建立共和政体C. 实行君主立宪制D. 向封建保守势力妥协【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时间是“1789年6月”,材料强调了议会代表全体国民的共同意愿,议会不受国王控制,这说明是民主政体;政体中有君主的角色说明是君主立宪制,因此选C项,AB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制的确立17. 1786年华盛顿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在我看来,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在其名下的议会亦是徒有虚名,其政策措施多不被人们所关注、执行。”为此,他主张A. 加强中央集权B. 取消地方自治权C. 实行三权分立D. 推行两党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在我看来,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在其名下的议会亦是徒有虚名,其政策措施多不被人们所关注、执行”可得出华盛顿对邦联体制的不满,当时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并不是要求取消地方自治,故B项排除;三权分立与两党制出现在1787年宪法制定之后,故CD项排除。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联邦制18.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这表明A. 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B. 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C. 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可避免D. 清政府在和或战问题上仍举棋不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马关条约。依据材料“(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可知,此次重大事件为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要求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在材料中,刘坤一等认为“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体现了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这是刘坤一等人在马关条约签订前反对与日本屈辱议和,并未表明马关条约签订后的危害;C选项错误,中日战争在此之前已经出现,这一事件发生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之后,马关条约签订之前;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的态度。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19.近代某条约规定:“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据此判断该条约A. 客观上引发了义和团运动B. 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统治工具C. 导致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D. 刺激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关条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沙市”、“重庆府、苏州府”“杭州府”可知这是马关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该条约签订之后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义和团运动爆发是民教冲突,不是马关条约,排除A项;B项是指辛丑条约的影响,C项中的“开始”表述错误,排除。20.有人对中国近代某一卖国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这一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辛丑条约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与材料“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的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的开进我们的院子”比喻相吻合;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与材料“旁若无人的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相吻合;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与材料“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相吻合,故选D项。根据以上分析,A、B、C三项均与材料不符。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的侵略辛丑条约【名师点睛】本题为材料解析题。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选项。21.“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材料中的太平军的“社会革命”A. 顺应了当时中国小农经济的国情B. 是绝对平均主义的体现C. 强调了国家对百姓财产权的尊重D. 是战争环境的必然选择【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天朝田亩制度,A项内容不是“社会革命”的表现;题干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可见太平军实施的是绝对平均主义政策B项正确;“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可以排除C项;题干没有说该制度是战争的必然选择,排除D项。22. 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指太平天国:A. 没有实行宗教改革B. 不能充分依靠群众C. 缺乏科学理论指导D. 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采用了宗教、建设天国”说明太平天国缺乏科学理论指导。A项和B项的内容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在太平天国的斗争中,与中外反动势力始终没有妥协,并对中外反动势力进行了沉重的打击,故D项错误。选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23.武昌起义后,很多地区的农村士绅大部分持三种态度:一种是顽固守旧,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一种是走走看,认为“民心噪逆,朝野纷争,上下未有所定,此时欲顺不可,欲拒弗能”,一种是顺水推舟,积极响应,在革命的口号中借以自保,并扩大权势。士绅的态度说明A. 革命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B. 传统士绅对革命的冷漠C. 士绅对清政府的同情理解D. 革命思想并未深得人心【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出,武昌起义后,农村士绅大多反对、观望或投机革命,这是革命思想并未深入人心的结果,反映出辛亥革命的局限,故D项正确;AC项符合“一种是顽固守旧,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信息,但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故错误;B项符合“一种是走走看,认为民心噪逆,朝野纷争,上下未有所定,此时欲顺不可,欲拒弗能”信息,不符合主旨信息,故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的主旨信息,然后进行排除。本题的主旨信息是武昌起义后,农村士绅大多反对、观望或投机革命。AB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信息,故错误。24.有人认为:“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种改造和变革社会的执著探索精神;一种团结战斗的精神。”下列能够说明这些结论的有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让给日本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救国出路运动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五四运动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巴黎和会将中国山东主权转让给日本,故正确;五四运动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这也反映了爱国主义和变革社会的精神,故正确;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与五四运动无关,故错误;五四运动发展过程中,主要力量从学生扩大到工商界人士,故正确。故组合正确,故选A。25.毛泽东曾经指出:“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毛泽东突出评价的是五四运动A. 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B. 在政党政治方面的作用C. 在文化系统重建中的地位D. 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可知,五四运动为国民大革命准备了舆论、人心、思想、干部条件。故A 符合题意。BCD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政党和文化或者社会主义的相关的内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26.1929年,实际主持中央工作的周恩来在给贺龙及湘鄂西前委的指示中明确指出:“目前所应注意者,还不是什么占领大城市,而是在乡村中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这表明周恩来A. 重视推广井冈山经验B. 抵制党内泛滥的“左”倾错误C. 认为革命尚处于低潮D. 党内普遍认可毛泽东的做法【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湘鄂西前委要注意在乡村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可知这些均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故A正确;党内“左”倾错误泛滥是在20世纪 30年代初,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材料表明当时党内存在城市革命道路和农村革命道路之争,D项错误。27.1931年,中共中央在干部任用上提出“坚决提拔新的工人干部来参加指导机关工作”,派遣大批工人干部担任红军的指挥员与政治委员。同时要求各地“洗刷党内富农、小地主”的成分。中共中央的上述做法A. 确保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B. 表明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C. 带有一定的“左”倾色彩 D. 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探索【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坚决提拔新的工人干部来参加指导机关工作”来看,说明中共中央教条地认为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只能依靠工人阶级,这种认识带有一定的“左”倾色彩。故答案为C项。这种做法与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无关,排除A项;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并非排斥其他阶级参加革命,排除B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不利于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排除D项。28.1937年8月,国民党邀请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时开展两党进一步的谈判,谈判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进展比较顺利。这次谈判A. 消除了国共双方的分歧 B. 推动了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C. 保障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D. 有利于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国共两党在事关抗日战争的协商中比较顺利,这有利于国共合作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故选D;国共双方阶级立场不同,两党分歧不可能真正消除,排除A;1937年8月,全民族抗战才刚刚开始,排除C;抗日战争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总体来看没有取得重大胜利,排除B。29.台儿庄战役前,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曾请周恩来、叶剑英商谈作战方针。战役爆发后,李宗仁采取“固守据点,各个击破,要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把敌人歼灭在台儿庄”的作战方针。张云逸所率新四军一部积极配合淮河沿岸的国军部队,阻击日军北犯。这表明当时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 揭开国共军队协同抗战的序幕C. 正面战场战略战术运用灵活D. 抗日战争由此进入了相持阶段【答案】C【解析】由“固守据点,各个击破,要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张云逸所率新四军一部积极配合淮河沿岸的国军部队”等信息可以得出C符合题意,故选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故排除A;揭开国共协同作战序幕的是太原会战,故排除B;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广州武汉的失陷,故排除D。30.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形式。“碧净南湖水,峥蝾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这一诗作是为了纪念A.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 红军长征的胜利C. 抗日战争的胜利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南湖水画船新天地等可以看出,这首诗纪念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中共一大先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进行。故选A。B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南湖”、“画船”无关。考点:中共成立点评:中共一大是在上海召开,只是在召开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威胁,转移到浙江嘉兴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二、材料解析题(共2题,40分)31.材料一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书卷八十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汉书武帝纪材料二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外放杭州为通判,在那里他“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注:知州)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举以闻。”材料三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 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2)依据材料二判断,苏东坡在杭州担任何种官职? 指出创设此官职的意图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答案】(1)内容: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百官。(3分)关系:承袭秦制。(2分)(2)通判。(2分) 意图:加强中央集权。(1分)(3)特点:机构众多。 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很严格(或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有立法的保障。(3分,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4)积极:惩治贪官污吏,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消极:机构冗多,容易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监察权力自于皇权,当权力过大时,很容易造成滥用职权,加速吏治腐败。(4分,回答其中2点即可,但必须从正反两方面回答)【解析】试题分析:(1)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依据材料进行概括可以得出“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百官”等。“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汉承秦制”。(2)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依据材料二中的“与守臣(注:知州)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