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县侗歌传承习俗调查报告.doc_第1页
从江县侗歌传承习俗调查报告.doc_第2页
从江县侗歌传承习俗调查报告.doc_第3页
从江县侗歌传承习俗调查报告.doc_第4页
从江县侗歌传承习俗调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江侗歌传承习俗调查报告张子刚内容摘要:侗歌是侗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侗歌流行地区,每一个侗寨都相当于一所人们享受终身教育的“音乐学校”。侗族民间视歌为宝,学歌就是学文化、学知识。谁掌握的歌越多,谁的民族文化越丰富,越受人们尊敬。侗歌流行地区有数以百计的歌师和歌队,活跃在侗族聚居的村村寨寨。歌队代表集体,人人关心。歌师乐于教歌传歌,不计报酬,不收修束。歌队在歌师带领下参加名目繁多的对歌。侗歌,在良性竞争中习得;歌队,在对歌中互动;技艺,在无形有意中提高。关键词:侗歌传承;习俗;调查报告作者简介:张子刚(1943 ),侗族,从县委宣传部退休后,赋闲在家。常住地址:从江县丙妹镇青平路。一、侗歌传承的历史与现状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居都柳江中游,东与黎平、三江相邻,西与荔波交界,南与三江、融水、环江相连,北与榕江、黎平接壤。地处东经1081510911,北纬25202601之间,东西长94km,南北宽77.5km,总面积3244km2,总人口32.4万,居住有苗、侗、汉、壮、瑶、水等民族,其中侗族人口13.18万人,占总人口的40.68%。据调查,从江境内侗族聚居村寨330个,分布在县境东部和北部的平坝地区及都柳江畔和山间溪谷之中,即九洞、六洞、千七、二千九和千三等地区。在1941年从江县成立之前,今从江县地分属于永从县、下江县和黎平县第六区。从江县在历史上受外来文化影响甚微,特别是在清雍正年间以前,还是个远离中央王朝的“化外地区”。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以耕种水稻为代表的农忙和以展演侗歌为代表的农闲的社会生活节奏与岁时观念,为侗族的自我文化发展,特别是为侗歌传承习俗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居住在从江境内的侗族,自古以来是一个善歌传歌的民族。侗族有句至理名言“饭养身,歌养心”,心靠养育、调理,侗族的心灵是歌塑造的,他们把唱歌吃饭看得同等重要。侗族大歌是侗族人的灵魂。人育歌,歌养人,人与歌不可分开。侗歌流传地区被誉为歌的海洋,特别是侗族大歌享誉中外,究其原因,生活在侗寨中的广大侗族人民自古就具有传歌、教歌、学歌的侗歌传承习俗,因而至今仍较好地保存了原生态侗歌展演技艺,继承和发扬了侗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多声部无指挥的侗族大歌这一侗族文化精华。在历史上,侗族没有文字,民族历史、社会知识、生产斗争、男女交往、伦理道德、风土人情等都是靠歌来记录传承。侗族民间视歌为宝,学歌就等于学文化、学知识,谁掌握的歌越多,谁的民族文化知识就越丰富,越受人尊敬。侗歌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以民间传说、故事、歌谣等“口碑”方式流传,其起源有蝉歌的起源、相金上天去买“确”、侗歌的来历、四艾传歌等。在侗族地区流传的侗族古歌中也将歌的起源与人类起源、物种起源并列在一起,使之成为永恒的主题。侗歌起源确切年代无考,但从传说中可以推测,其历史久远。宋代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有关于“仡伶”集体做客歌唱的记载:“在辰、沅、靖州农闲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明朝邝露的赤雅一书,其中描绘的“侗善音乐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演唱情景,与现在侗族地区男声特别是小黄男声演唱大歌的情形完全相似。自汉文化逐渐在侗族地区传播后,民间略识汉字的歌师用汉字记侗音或写汉字读侗音方法抄写“侗书”歌本。侗书歌本一般只是谁写谁识,别人不易读懂,但有助于歌师自己对侗歌歌词的记忆。歌师是侗歌传承的核心人物,是侗族民间音乐的继承者和创造者。千百年来,民族文化主要靠他们口头传承和创新,是他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歌队和歌手,为侗歌的继承和宏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自清代以来,从江有姓名流传下来著名的侗族歌师有倒鸟、老罕、潘氏老太君、潘金拜、张鸿干、吴甫壮奥、吴金随、潘万海、石玉秀、陆美亮、吴令、吴婢勉、梁绍华、吴章富、梁普安、吴德太等等。当前健在并已登录在册的歌师181名,歌队367个。新中国成立后,侗歌的传承和展演步入了新的时期。1953年,中央音乐学院赵宽仁先生首先深入小黄,聆听并记录了吴仕雄等演唱的侗族大歌,牛腿琴歌和唢呐的演奏。1955年,天津音乐学院方暨申先生到从江腊全蹲点并到小黄、伦洞采风,对侗族大歌、侗戏音乐进行录音整理。随后又不断有省内外的音乐、民族、文化工作者张民、肖家驹、曲六乙、李文珍、张勇、杨宗福、龚荆忆、韩梅、吴定邦等到小黄及其周边考察侗族大歌,经过他们和各级文化部门的推介,侗族大歌逐渐被外界所知。自50年代起,从江不断组织业余侗歌队参加贵州省、西南地区和全国工农业余文艺会演、调演和展演。1956年,吴仕雄、潘锦仁等人组成的歌队参加贵州省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会演获一等奖。1957年1月,梁华翠、梁松美等人赴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工农业余文艺会演期间,演唱女声侗族大歌,还应邀到中央民族学院、清华大学、解放军总政治部和怀仁堂演唱。1958年吴大安等人赴大理参加文艺会演获得优秀奖。1963年,吴仕雄、吴大安等人组成的男声侗族大歌队在北京演出期间,受到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1980年潘显泰歌队参加南宁“西南少数民族多声部合唱座谈会”调演。1985年冬,萨凤姣、萨小明、萨生祥老年女声歌队赴榕江参加三省(区)五县在榕江举办的“侗族曲艺交流研究会”,与三省(区)五县的民间艺人切磋交流。1986年10月,侗族歌手石明仙、陆德英、杨水仙等人随团赴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演唱侗族大歌,在巴黎市国家艺术剧院音乐堂演出六场,被国际友人誉为“闪光的艺术”。1988年79月再次随团赴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参加首届克拉根国际艺术节,演唱侗族大歌。1994年9月,吴婢建、潘美号等5人组成的小黄少儿女声歌队参加文化部举办的“94中国国际少儿艺术节”演唱侗族大歌,还应邀到中国音乐学院为师生演唱。1995年潘美号等5人应中央电视台邀请,赴京参加六一国际儿童节联欢活动。1996年六一期间,吴婢建、潘美号、吴婢鸾、潘婢花、吴婢爱组成的小黄少儿歌队参加文化部举办的“民族娃进京文艺晚会”,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国务委员彭佩云、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等中央领导及文化部副部长徐文伯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同年吴婢建等四人又应邀随中国艺术团赴法国演唱侗族大歌,受到法国外长夫人接见。2004年8月,歌手贾美兰、梅红霞、甘良英、石川洁、吴子銮5人赴山西左权县参加“第二届南北民歌擂台赛”,荣获“歌王奖”。5人均被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聘为首批“特聘民间歌手”。2005年“多彩贵州”大赛上,小黄歌手贾美兰、吴才美、潘红香、潘婢梦、吴婢建、潘婢华等10姐妹演唱的春蝉歌技压群芳,荣获“最佳人气奖”和“民间唱法金黔奖”。贵州日报分别于7月29日和10月14日在第8版上作两次长篇报道。同年9月,小黄歌师世家贾补安玉、奶安玉、贾美兰、贾安玉、吴仕英等一家应邀进京参加中央电视台3频道神州大舞台栏目举办的“魅力家庭秀”节目,获得优胜奖。11月2627日,小黄潘凤香、潘小孟等8人应贵州省环保局邀请,赴京参加中国环保艺术节绿色中国阳光大地环保志愿者群星演唱会。2006年9月15日,小黄45人应国家民委、体育总局邀请,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演出。2007年1月16日贾美兰、吴婢建等10名女歌手应邀,参加深圳完美假期旅游线路设计颁奖晚会演唱侗大歌。4月13日,915岁少儿女声歌队潘年孟、吴秋月、吴凤香、吴姐兰、潘立仙等9人随同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参加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守望家园”演唱侗族少儿大歌。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历代歌师呕心沥血传教而获得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通讯和旅游业的发展,从江县侗歌流行地区打破了与外界隔绝的状态,原有的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和市场经济史无前例的冲击,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文化空间在迅速萎缩。重要歌师、歌手和戏师在逐年递减,年轻人外出打工上学,无暇学唱侗歌,有的歌队名存实亡。侗歌及其代表的侗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后继乏人、濒临失传、被外部文化和现代化同化的巨大危险。二、侗歌曲库分类侗歌曲库分为多声歌和单声歌。多声歌俗称侗族大歌。单声歌俗称侗族小歌1、侗族大歌分类:(1)嘎所(声音大歌)嘎所是大歌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所”在侗语中是有声音、气息、气力、生存等含义,在这里是优美人声的特指。这种歌强调旋律的跌宕,声音的优美,气息充足。嘎所的歌词一般短小,突出的是歌词之间和之后的尾声部分,尾声(拉所)部分并无具体歌词,而以衬字“哎”歌手齐唱一个很长的持续音,与音高起伏形成巨大反差和映衬。嘎所的旋律多以模仿自然界的虫鸣鸟叫,小河流水,其标题常常以昆虫鸟兽或时令命名。此外,声音大歌也常常以其产生的村寨命名。演唱时发出连绵不断优美动听的声音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小黄人说:“我们唱歌蝉能落到身不飞”,形象地说明用歌声模仿昆虫鸣叫的技巧达到 极高的艺术境界。主要曲目有蝉歌、公补去愧(汉译:祖公辛苦)。(2)嘎嘛(情歌)这是以抒发男女之间爱恋之情为主要内容的大歌歌种,其音乐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有感染力。主要曲目送动牙到忙要月头(汉译:我俩的情意何时了)、听风里娘搞弄奶(泽译:听我好言在深山)。(3)嘎想(伦理大歌)这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内容的大歌歌种。其音乐旋律起伏不大,主要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达,歌词以称颂或讽刺为主要手段,这对家庭和睦相处,尊老爱幼,个人心灵塑造和社区的安定团结起到积极作用。主要曲目嘎奶老奶伟(汉译:妯娌歌)。(4)嘎腊(儿歌,又称青年人唱的歌)这是一种以模仿动物音声的歌种。以模仿昆虫、鸟类、青蛙的叫声和动作为题材,歌词短小、精练、音乐节奏欢快,非常适合儿童演唱。主要曲目嘎勾(汉译:猫头鹰歌)、都来敦敦(汉译:麻雀歌)、嘎也(汉译:青蛙歌)。(5)嘎吟老(老人歌)这是一种怀念、悲叹老来思过去的歌种,音乐节奏较慢、低沉。主要曲目打花了(汉译:人老花过)。2、侗族小歌分类小歌又称单声歌,小歌可以分为:琵琶歌、牛腿琴歌、笛子歌、山歌、河边歌。叙事歌多由有丰富歌唱及生活经验的老歌师自拉自唱或领唱,根据演唱方法和歌调不同,又可分为叙事大歌,琵琶叙事歌,牛腿琴叙事歌。侗语称为嘎腊(崽辈唱的歌,或称为青年人唱的歌)。三、侗歌传承1、侗歌传承的音乐学校侗寨。侗歌流行的地区,每一个侗寨都相当一所“音乐学校”,音乐学校由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民间歌队组成,并且由相当于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歌师进行传授指导,据统计,全县330个侗寨中有367个歌队。小黄村700多户人家就有26个歌队45个歌堂。歌堂是男女歌会歌舞之地。从江侗族历来都重视大型歌堂建设,最负盛名的是六洞的良山歌堂和云洞宰嫩歌堂。据传良山歌堂形成于明初,面积近千平方米。古时候每缝七月十四,数以千计的男女青年,着节日盛装、云集良山歌堂开展对歌活动。云洞宰嫩歌堂形成年代不详。从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初八刻的歌堂碑来看,重修的歌堂为了克服道路泥泞和避寒之用,以及有石华能等十七人捐钱,该歌堂当时还有建筑物。重大节日定期在野外歌堂对歌、赛歌;平时则在寨子室内歌堂学歌对歌。每个侗寨都相当于一所人们享受终身教育的音乐学校。2、侗歌传承的核心人物歌师。歌师侗语称为嗓嘎,歌师所具备的条件是要掌握数百首传统歌词和数十种曲调,善于将其他地方的歌学来并加以改造,成为当地新歌种,善于编唱新词新曲。歌师不分年龄大小和男女性别,能者为师,只需具备上述条件都是歌师。在调查中,石玉金老人告诉笔者这样一个故事:小时候我们龙图和贯洞对歌,龙图输给贯洞。龙图人不服气,由几个罗汉到登桑纪堂那边请一位著名的歌师来协助。不巧该歌师病了,不能随行,在盛情难却的情况下,歌师叫来一个只有十三、四岁的孙女,并对她说,贯洞那歌师多次败在我手下,你学我的歌和话都学完了,不要怕,你去对歌是不会输的。小女孩随那几个罗汉来到龙图,约定对歌日期,结果龙图在小歌师帮助下,获得了胜利。歌师乐于教歌传歌,不收修束,不计报酬,他们普遍受到人们尊重。侗族歌师收徒传歌,不需要举行严格的拜师仪式,只要徒弟愿学,歌师就愿教。歌师如果在徒弟家传歌,到晚饭时间家人邀请一起就餐,都是家常便饭。如果歌师家有时候活路忙不过来,歌徒们相邀到歌师家帮忙。如果歌师到外寨传歌,吃住在徒弟家,或到别家做客。歌师离开寨子时,徒弟们要用水芋叶、糯米草包糯饭、腌肉、腌鱼给歌师带回家,包礼物的糯米草不能剪断。临走时,歌徒要唱送别歌,歌师则还以离别歌,师徒亲密无间。小黄你百寨萨团歌师逝世时,她的徒弟们嚎啕大哭,大家扑在歌师遗体上,紧紧拉着老人的手不放,哭了又哭,哭哑了声音,哭肿了眼睛。全体歌徒为她披麻戴孝,用哀歌悼挽,感动得灵堂里的人们也痛哭流涕。歌师根据其年龄和阅历可分为“歌公歌婆”,“歌父歌母”和“歌兄歌姐”几个层次。3、侗歌传承的基石歌队侗族在历史上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民族文化主要靠民歌来传承。侗寨十分重视歌队的建立和对大歌的训练,以利于大歌的延续发展。没有一个儿童不进入歌队,它不是法律而是约定俗成。不论男女,婚前经过十几年的训练,婚后仍然要加入歌队,直至年迈唱不动为止。侗族民间歌队遵循自愿的原则,按性别分成男声歌队和女声歌队;然后按年龄分成儿童歌队、少年歌队、青年歌队、壮年歌队、老年歌队。在小黄,我们还见到抱孩子唱的青年女子歌队,孩子大多是两岁左右。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严格有序的教育体制,覆盖至寨中的每一成员和每一位的一生。歌队代表村寨、鼓楼或房族。歌队代表集体,全寨人关心歌队。歌队一经组合,从儿童、少年至青年,歌队组织相对稳定,随着年龄、学龄和经验的增长,一代替换一代,永不中断。歌队成员最少不能低于3人,常见的5至10人,多的可达10多人。歌队组织后,歌师在队员中培养13个固定的领唱,即唱高音的人。领唱的任务是:领唱“歌头”和每节唱词的首句;在歌曲进行中唱高音声部;若衬腔部分太长,2人或3人轮流领唱高音声部,既可轮流换气,又起到音色对比的作用。除领唱外,其余人员都唱低音声部。这就形成领唱与众唱相结合的二部合唱,亦是侗族民间合唱的基本形式。传说,清代乾嘉时期,小黄有8男8女组成歌队,过年后就外出走亲访友,四处传唱侗歌,到阳春三月方才返回家乡。寨老认为他们的行为有伤风化,延误农时,下令紧闭寨门,不许进寨。他们进不了寨子,便到附近的一个深潭边倾唱大歌,歌声如诉如泣。开始人们还听到他们的歌声传来,后来歌声越来越小,最后一点都听不到了。家人开门到潭边寻找,八男八女已经跳潭身亡。人们将他们的尸体打捞上来放在岸边。不久有一个苏醒了过来,他就是后来著名的歌师和二千九款款首潘万海(17181804)。从此以后,禁俗逐渐放开,小黄人外出传歌再也没有遇到如此遭遇了。4、侗歌传承的途径家传和师传家传,两岁的孩子开始编入歌队,由母亲带到歌队,他们虽没有歌唱能力,可由母亲代唱。孩子长到45岁,开始由父母或祖父母传教侗歌;师传则是由同龄孩子组成歌队后,由歌师传教侗歌。不管家传或师传,均是利用农闲空余时间传教,家传时父母还可边做家务边教侗歌。2005年,笔者在小黄调查,奶安玉一边做女工一边教儿媳吴仕英学侗歌的情形,至今仍频频在脑海中浮现。当时吴仕英还在桂林上大学,是放暑假回家的。婆媳二人亲密无间,婆婆一句句地教,儿媳一句句地学。什么代沟,在她们婆媳身上没有一点儿痕迹,侗歌是维系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的纽带,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侗族老人以唱歌传歌为荣,以歌养寿。每当正、二月春耕前、秋收后,冬闲时,歌师歌手组成歌队,穿上节日盛装,外出四处传歌,走亲访友。民国年间的六洞著名女歌师萨安田(又名陆美亮)(18731936)一生中,向歌师学歌和自己编歌多达五千首以上,种类有踩堂歌、拦路歌、祝酒歌、河边歌、琵琶情歌、古歌等。有人说,即便对歌一个月,她的歌也唱不光。有一年她去云洞和当地著名歌师石补孟对歌,当补孟歌师在大众面前被她刮鼻子时(对歌输了要刮鼻子惩罚),惹得观众哄堂大笑。萨安田歌师除唱歌娴熟外,还能论事说理。有一年,黎平水口区南江寨与邻寨发生山林纠纷,当地绅士寨老解决不下。当时萨安田在南江教歌,她以侗族的韵文形式,帮助本来在理的南江寨说服了对方。事后,南江寨派人送来一只羊、猪肉和红米饭酬谢她。吴令(18971959),是从江县高增人,12岁时生病双目失明,不久父母先后去逝,在歌师的热情传授下,用心强记,先后学会流传在侗族地区有名的叙事歌闷龙、金汉、高文、李旦凤姣、梅良玉、金俊、三郎五妹等曲目和念词、款词、咒词等。他走到哪里把歌传到哪里,足迹踏遍都柳江沿岸和黎平、榕江、从江和广西三江的侗族村寨。走到哪里那里的群众都热情挽留和接待。每到一处,侗家男女老少总是挤满鼓楼和堂屋听他弹唱,用最好的饭菜款待他,还送给钱米、衣物,离开时青年们把他护送到另一个寨子。他的遭遇曾得到姑娘的同情,有的还愿意把爱情献给他。一次传歌到腊俄寨,听说一对青年夫妇婚后多年没有生育,便将传歌中学会的草药告诉这对夫妇。服药后,他们第二年生了个儿子。为感谢吴令,认吴为义父。后来吴令定居腊俄。1959年吴令病故于腊俄,全家人为他送终。5、侗歌传承的第一步教歌每首侗族大歌都是由领、齐、合唱三部分组成;从上下声部关系看,不管下声部多少人,上声部只能一人来担承,可以由一至三人轮流唱。各种曲的曲调都基本固定,所以侗寨中不同歌队的人临时组合唱同首曲目,也会配合得很好。各寨之间的曲目、歌词、曲调、声部组合基本相同,同中有变,变出各寨的个性来。例如蝉歌,各寨的调子、唱法、风格则略有所别。根据侗歌这一特点,侗歌传承首先是从小要在各种空间和时间不间断的聆听,给予环境保障。孩子从45岁起开始由歌师或父母正式教歌。教歌的步骤分为三步进行,一是教歌词,歌师用一种四度音程范围内的吟诵腔朗读,师传徒跟,直到把歌词背得滚瓜烂熟;二是教旋律,背歌词后,歌师开始教全体歌徒唱低声旋律,而后才单独教那些唱高音的歌徒如何在低音基础上配唱高音;三是教配合,歌师着重指导两个或三个声部的和谐表现,高音要努力做到一不从众,低音则要控制音量,不能压过高音。歌队学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参与对歌,在对歌中不断提高侗歌演唱技艺。6、侗歌传承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歌歌队跟随歌师学到一定程度后,在歌师带领下,参与对歌。经常参加各种类型和名目的对歌,是侗歌传承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歌手通过对歌提高了唱歌的兴趣,增加了侗歌曲目并促进了演唱和应对技巧,对唱往往是男性对女性的邀请,唱的好、长得好、性格好的姑娘歌队常常是男歌队争相邀请的对象。有时也有女性向男性发出邀请。因而,真正竞争是发生在同性之间。为了得到更多异性歌队的邀请和青睐,年轻的歌队必须刻苦学习。正是这样良性竞争机制和生生不息的歌俗,使歌手在学了十几年,几十年侗歌后仍怀着强烈的兴趣继续学下去。侗寨常常是歌声不断,逢年过节更是歌声如潮,人流如海。以小黄侗寨为例,从农历正月初一起,在圣母祠堂前祭祖多耶后,便开始为期一个月的对歌活动。各年龄段顺序是:先是青年队、少年队、儿童队,然后才是已婚的成年队、老年队。已婚男女歌队对歌,习俗自清代开始就已有具体规定,大约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凡是生一个或多个女孩的,最小的数月,最大的不到6岁,或还没有正式参加童歌队女孩的妈妈,才能参加,这意味着妈妈代替小女孩出面参加妇女歌队去和“已婚男歌队”对歌。因此,对歌时妇女面前必须抱着一个小女孩,或有一个小姑娘站立在自己前面。每年腊月或正月里,妇女歌手邀约本寨同龄段歌手组成一个歌队,再商量找一个如意的“已婚男歌队”对歌。联系方式是找一个有文化的人,写邀请书给对方,对方同意后,仍以书信回答,并约定好日期。届时妇女歌队队员将自己和孩子打扮一新,在歌堂等待。十二点钟“已婚男歌队”吹芦笙、敲锣打鼓前来迎接女歌队到男队寨子鼓楼对歌。在鼓楼对歌往往从下午三、四点钟对唱到晚上九、十点钟。男队家人准备好晚宴后,再用芦笙迎接女队到吊脚木楼长廊聚餐。进餐时,妇女不喝酒,吃饱饭后,三五成群,找对象唱敬酒歌。如果有老人在场、先向老人敬酒,老人也和大家一样,一边说笑,一边对唱酒歌。随后是青年对青年、成年对成年,互相对唱酒歌,唱一首,喝一杯,吼声一阵。此时,女歌队寨子鼓楼里,她们的母亲、兄弟和丈夫在鼓楼里摆上能容纳百人的凳子,烧好樟木茶水,准备好茶盅、杯、碗、水瓢和香烟。大约次日凌晨两点晚宴结束后,燃放三响铁炮,芦笙、锣鼓齐鸣,人们燃着火把列着长队送行,有46人展演“老还童”。“老还童”扮演者要穿上童装、围儿童围腰,戴口水兜和狗头帽,摹仿儿童语言、声音、行动、姿态,一边走一边表演。队伍到达鼓楼前,又是三声铁炮,把罗汉、老人们迎进鼓楼内入坐。女歌队丈夫、兄弟递烟送茶,老年妇女则各持一个竹篮,篮里放着糯饭、红蛋、糖果、鸡腿、腌鱼和玩具等,到“老还童”的面前,互相逗趣。女的取出红蛋、糖果、鸡腿诓哄老童表演歌舞,如果不给,老童们哭娘叫妈的滚在地下,双手遮着眼睛,边哭边高声叫喊:要蛋! 要糖!要鸡腿!得到食物后,则装扮成狼吞虎咽,狼狈不堪的样子,弄得哄堂大笑。已婚男女对歌还有一种活动方式,那就是正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男歌队直接邀请女歌队上山野餐。约定日期后,由男队一部分人负责生活,另一部分与女队对歌。届时早饭后,妇女们将自己和女孩子打扮得整整齐齐,铁炮三响,男队敲锣打鼓,吹起芦笙去迎接女队。列队到山上后,有的砍柴、有的做饭、有的对歌,下午四、五点开始野餐,大家边吃边谈,边对酒歌。歌声、笑声、高呼声汇成一片,响彻山谷。正月间还有侗戏演出活动。自一九九六年起,每年八月十五,小黄民间还要举办一届侗歌节。届时邀请县内外的侗歌队、侗戏班到小黄参加比赛。除侗歌侗戏比赛外,还要吹芦笙表演。二OO四年侗歌赛有33个男女歌队参加,歌手415人,其中女歌手287人。月堂对歌,又叫行歌坐月。主要是指男女青年在夜间唱歌作乐,谈情说爱的一种交往活动。同一个寨,同一鼓楼,同一房族情趣相投的同一年龄段的姑娘,自由组合成了310多的人歌队,有固定的月堂。月堂多设在歌师家、姑娘头家或是在房屋宽敞父母耐心又大方人家的吊脚木楼下层。木楼下层要有火塘,烧火烤或供照明。寨子里1013岁的姑娘都参加歌队到月堂共同娱乐。罗汉们吃罢晚饭,便三、五成群拉着牛腿琴或弹着小琵琶,进寨寻找姑娘行歌坐月。月堂里必须有火塘,还要有很多板凳供男女对歌坐用。月堂是公开的场所,大门大开,罗汉们进进出出不受限制。月堂里整夜谈笑声、歌声、乐器声不断,直到夜深人静,甚至通宵达旦。但是,有古规规定:男女不受年龄限制,一个月堂的男女对歌,男性即使3060岁都可以与姑娘对歌、谈笑,而女性不行,因为妇女是青年人的长辈,要以母亲辈份看待,不能乱伦理。看来,这可能是母系氏族社会留下的一种遗迹。在唱嘎老场合中,5070岁男性老人也可以参加罗汉们一起唱,但要回避嫡亲外甥或外甥孙女,此外都可以和姑娘们唱歌、说笑。“吃相思”对歌。“吃相思”是两个在传统上互相交往密切的村寨,彼此相互间循环往返的集体作客。时间以农历正月间为多。约定时间后,客寨将莅临主寨时,要吹奏芦笙,主寨则要在门寨设障栏路,栏路对歌。如果客寨唱不赢,则要被罚酒方能进寨。然后铁炮三响,芦笙前导,将客人迎进鼓楼,多耶后对歌,再将客人分在各家各户招待。吃相思期间,鼓楼对歌常常是通霄达旦,带有戏班的客人还要演侗戏。客人离寨时,还要用水芋叶、糯米草包糯饭、腌鱼、腌肉(糯米草不能剪断,表示长久交往,如果剪了,表示两寨从此断交),还要把毛巾、鞋垫挂在带枝桠的竹子上送给客人,送一头牛或一只羊“留尾巴”,以示将来继续保持这种互相往来的友好关系。当天酒席上仍要对歌、打花脸。客人离开寨子时吹芦笙,唱离别歌,主人唱送别歌,放铁炮送别。此外,四月八、六月六、斗牛、新建鼓楼、新立寨门、新制鼓楼等都有庆贺性对歌活动。侗歌,在良性竞争中习得;歌队,在鼓楼对歌中互动;技艺,在无形有意中提高。侗族人们在侗歌声中相识、相知、相悦。四、侗歌传承习俗的潜在危机侗族大歌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还有一定数量的歌堂、歌师和一些侗歌世家。但侗歌的传承面临着来自经济发展,现代文化,学校教育和舞台艺术的压力,侗歌的演唱和传承空间逐渐萎缩。侗歌传承习俗存在以下潜在危机。一是人们出于改善生活条件,走致富之路目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求学、打工,作为侗歌传承基石的完整歌队,特别是青年歌队已为数不多,有的歌队面临被迫解散,侗歌传承中极其重要环节对歌空间大为缩小,已不利于侗歌的传承。二是掌握着大量歌词和曲目的老歌师不断谢世,健在的歌师多数年事已高,很难记清歌词,侗歌传承的核心人物逐年减少,有的村寨已经无人传歌、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