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堂的报告为何引发争议.doc_第1页
大会堂的报告为何引发争议.doc_第2页
大会堂的报告为何引发争议.doc_第3页
大会堂的报告为何引发争议.doc_第4页
大会堂的报告为何引发争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会堂的报告为何引发争议?一.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一场六千人的报告,说明什么?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1.通常大会堂是举办国家重要活动的场所,说明举办部门很重视这场大型报告会,这不是一般活动,通常报告人是英雄、劳模、特殊贡献者,通常会有相当级别的政府和国家领导人出席。2.大会堂报告会听众人数多,进场就座及等候时间长。通常一场大型活动让参与者进入位置到活动正式开始,往往要等一小时以上,会让人心烦,这是普遍现象。我们院一次公园活动,从我们进场到院长到场,前后长达二个半小时还要多,七八十岁的人站在太阳底下,等五十来岁的院领导。这次报告会是六千听众。按往常报道应该是座无虚席。3.这次报告人是清华大学资深院士吴良镛,国家科技最高奖得主,九十二岁高龄。听众是今年入学的研究生。报告时间为分钟。4.报告主办方目的:从半月谈官网评论看是“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报告题目是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报告内容可归纳以下几点:第一,理想与立志。抱负和志趣,专业选择,偶然性,成长顿悟、提升与时代背景。第二,选择。机遇、变迁的偶然性,与成长环境的关联及选择。1948年,吴老遇到好老师梁思成先生。从美国回国,正确决断。1983年,吴老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大方向正确。第三,坚持。遇到困难与挫折。“不因困难而挫志,不以荣誉而自满”是名言。第四,学术人生顿悟。1.科学理论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2.对新鲜事物要敏感;3.知识累积、比较研究、借鉴启发,逐步“发酵”,得到顿悟。4.多学科互补,拓展知识面,了解时代的发展与需求。5学习的典范:数学家冯康、植物学家吴征镒。第五,理性对待科学道德、科学伦理。1.志存高远、身体力行。2.从经典的哲理转化为己行,逐步顿悟,加强信念。第六,向年青一代召唤。未来有无限的生机和激情,不断探索广阔的学术新天地,建设美好家园、美丽中国。二.争议什么?1.一场“睡”出来的争议。许多人对此感到很不解,强烈谴责这些研究生实在太没有礼貌了.做好学问,首先要做好人。年轻一代应该反思:不修身,何以修学业?暴露出年轻一代在基本礼仪、谦逊心、自制力、求知欲方面的问题.另一种评论认为:睡得“有理”但更“失礼”.“听报告睡着”不该一味指责学生。2.院士作报告学生睡觉 ,学生称睡的不多。有的记者报道说:乌压压地睡成一片,就差鼾声一片了。学生们说:因为路上得花一个多小时,等的时间太长,中午无法休息。有人说现场学生们听报告的气氛还是很热烈的,学生听讲非常认真。“有的学生在录音、用手机拍报告PPT,报告几次被掌声打断。说明会场报道过于负面,但照片显示,的确是有些人睡觉。3.还有评论认为:是科教界的形式主义作祟,还是社会价值导向的偏差,似乎不能用简单的是与非来解读。4.报告人用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与大家交流。题目虽大,但内容不空。理解程度不同,个人体悟不同。没有切身体会,难以产生共鸣。倡学风先要赢“芳心”.5.不能全怪学生,报告会归根结底是为学生服务。主办方既应注重会议高层次,也要注意形式。注重青年人的科学道德,便是对科学发展的负责。面对诸如90后这样的年轻学子,需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创新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大会堂报告,形式上很难活泼起来,但并不意味着这种形式不需要改变。6.报告应该是有兴趣的人去听。强迫让人难以接受,应该更开明,不要太束缚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演讲要有针对性.7.应该善待高龄院士,尽量不让他们在这样的大场合辛苦地作报告.三.看法与建议1.河南农大“院士班主任”张改平说的好,师生之间彼此要包容。不要叫校长,叫老师。这一报道让我想起我上学时,知名教授都登台给学生讲基础课,我在新系,没有资深教授,所以至今仍留念当年学基础课,由于基础好,所以后来自学其它课目,心中有底,能较快适应工作变化和专业变化。现在反过来了,资深教授都去搞科研,大学里都是研究院、研究所,基础课也不受重视了,办学方向因市场经济而改革,师生都去忙论文、经费、评奖、挣钱,于是论文成了商品,论文成了向上爬的梯子,最高是院士。带来师生心理层面巨大变化,对价值的理解和衡量标准随之变化,不变不行啊?!吴老带头创办的研究所,现在全国高校有多少,不是个小数!重视教学可能评不上职称,会下岗。这让我不明白,学校是以学生为主体,否则应改名为:研究院或研究所。高校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是大事啊!2.尊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资深院士、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主、九十二岁高龄老师,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顾问,如此众多的称呼,哪个称呼份量最重?老师喜欢哪个称呼?学生喜欢哪个称呼?毕业后人们心中最想念谁?谁最受尊重?大家想一想,我这个问题该不该思考?3.学校有“边缘群体”,他们产生极度自卑、自尊心极强、个性过度敏感等心理问题,被视为“怪人”。为什么现在高校有患精神疾病、有跳楼、有投毒,这一切如何避免?剽窃、抄袭、考试作弊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根除?学校里怪象、负面现象如何消除?是学生家长、学生和老师们都很关心的大问题。我上学时没见过这些,如今时代变了,新问题产生,怎么解决?4.关于选择这一话题。一个人一生有很多次选择,但是对有些人来说却不能自已选择,其中包括婚姻。唯有出生和父母大家都不能选择,再就是死亡也是不可自行选择。有的人自杀,看上去是自已选择,其实是精神疾病导致。有些人有銭有势,但找不到不死之药和救命之术,有的人在死亡边缘又神奇般地活过来。我和朋友们曾议论过幸运人生:是遇到好的导师;遇到好的领导;遇到好的伴侣。我上大学是一位老乡、校友推荐。我上学只选系不选专业,没有选专业问题。毕业后工作是国家统一分配,不能选择,每个人必须在表格上填写“服从组织分配”。五十年工作中间,自已因工作需要,曾改变专业方向,不是自已选择,而且上级规定:上不告诉父母,下不告诉妻子儿女。后来想调换工作,领导刁难,没走成。我的室主任把研究室多年大家的研究成果报了九个二等奖,都放到他自已头上。遇上这种领导只能默默承受。因为向上反映没有用。与前辈吴老对比,吴老太幸运。遇上好老师;遇上好领导,加上自已努力奋斗创出一翻事业,令人钦佩、敬重。吴老如果能讲些在逆境中遇到困难该怎么办?一个人在困境和逆境中遇到困难是不同心境,会有不同灵感,会有完全不同的人生!是命运可以自行选择,还是随缘啊?这是过来人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与九零后的学子有很大区别,这与吴老那一代人经历是不同的。对九零后没有深的了解,年老的人说的话怎能让他们理解,共呜更是不可能。我的岳父己九十三岁,四代人聚会要十多桌。他常给晚辈写一些人生感悟和自已人生经历,像我这年龄能理解,越年轻越不理解,有时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