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云南省玉溪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溪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生物学科试卷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而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理由是( ) 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病毒虽然是生物,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 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多细胞生物必须依赖各种分化细胞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是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和病毒的结构特点和代谢特点的考查,回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和病毒的结构与生命特征的体现特点,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详解】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但不是一切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如病毒是生物体,但不具有细胞结构,错误;病毒虽然是生物,但必须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因此说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而病毒不是,正确;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说明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正确;多细胞生物也必须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说明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正确故选B。【点睛】易错点:病毒必须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因此说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而病毒不是。2.请判断下列几则广告用语,有几条在科学性上存在明显的错误()这种食品由纯天然谷物制成,不含任何糖类,糖尿病患者也可放心大量食用这种饮料含有多种无机盐,能有效补充人体运动时消耗的能量这种营养品含有人体所需的全部20种必需氨基酸这种口服液含有丰富的钙、铁、锌等微量元素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是对糖类的分类和分布、无机盐的功能、氨基酸的分类和分类依据、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综合性考查,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详解】谷物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属于多糖,错误;无机盐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错误;组成人体的氨基酸一共有20种,其中8种是必需氨基酸,12种是非必需氨基酸,错误;钙不是微量元素,是大量元素,错误。因此,以上广告用语中,存在科学性错误的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糖类的种类、无机盐的功能元素的种类等知识,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点对生活中的广告用语进行分析鉴别的能力。3.下面为核苷酸的模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只在结构B. 若为核糖,则图示核苷酸为DNA的基本组成单位C. 在生物体中共有8种D. 人体内的有5种,有2种【答案】D【解析】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除了五碳糖(分别是脱氧核糖和核糖)不同外,其含氮碱基也不完全相同(分别是A、T、G、C和A、U、G、C),A错误;若为核糖,则图示核苷酸为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组成单位,B错误;细胞生物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非细胞生物(病毒)只含DNA或RNA一种核酸,二者其含有的含氮碱基分别为5种(A、T、G、C、U)、4种(A、T、G、C或A、U、G、C),C错误;人体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含有的含氮碱基有5种(A、T、G、C、U),五碳糖有2种(核糖和脱氧核糖),D正确。4.下列概念除哪项外,均可用下图来表示( )A. 1表示固醇,24分别表示胆固醇、磷脂、性激素B. 1表示核糖核苷酸,24分别表示含氮碱基、核糖、磷酸C. 1表示糖类,24分别表示单糖、二糖、多糖D. 1表示生物膜系统,24分别表示核膜、细胞器膜、细胞膜【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糖类与脂质的种类、核酸的种类及其化学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脂质包括磷脂、脂肪和固醇,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等,A错误;1分子的核糖核苷酸是由1分子磷酸、1分子核糖和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B正确;糖类大致可以分为单糖、二糖、多糖等几类,C正确;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D正确。5.下列关于制备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A. 鸟类的红细胞不是制备纯净细胞膜的理想材料B. 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不是制备纯净细胞膜的理想材料C. 选取的材料最好是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的细胞D. 制备出的细胞膜中,其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答案】B【解析】【分析】考点是细胞膜的制备,考查了制备细胞膜的理想材料应该具有的结构特点和细胞膜的结构,以考查理解和记忆。【详解】鸟类的红细胞除了细胞膜还有核膜和众多细胞器膜,不是制备纯净细胞膜的理想材料,A正确.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只含有细胞膜,是制备纯净细胞膜的理想材料,B错误.选取的材料最好是没有细胞器膜和核膜的细胞,C正确.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D正确.【点睛】为了制备纯净的细胞膜,细胞中最好只含有细胞膜没有其它生物膜,符合条件的有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和细菌,但细菌有细胞壁,不方便制备。鸟类和两栖类的细胞都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6.某细胞对氨基酸、钠离子、葡萄糖和氧气的吸收方式的比较结果见下图所示,其中细胞膜内外浓度情况未标出。已知细胞膜上的“、”为载体蛋白,氨基酸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该细胞。下列相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同一载体蛋白运输的物质可能不止一种B. 葡萄糖进入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C. 氧气进入该细胞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量D. 氨基酸可逆浓度进入该细胞且不消耗能量【答案】D【解析】由题图可知,氨基酸和钠离子共用同一载体进入细胞,葡萄糖进入该细胞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所以其进入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氧气跨膜运输的方式为自由扩散,所以其进入该细胞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量。由题图可知,氨基酸和钠离子共用同一载体进入细胞,A正确;葡萄糖进入该细胞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所以葡萄糖进入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B正确;氧气跨膜运输的方式为自由扩散,所以氧气进入该细胞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量,C正确;氨基酸逆浓度进入该细胞,则氨基酸进入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点睛】判断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1)根据分子大小与对载体、能量的需要进行判断(2)根据运输方向进行判断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7.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性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A. 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B. 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C. 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D. 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为素材,考查学生对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设计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依题意可知,该实验的pH为无关变量,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应控制相同且适宜,而缓冲液能够起到维持反应液的pH恒定的作用,因此需最先加入;酶具有高效性,所以在控制pH恒定的条件下,应先加底物后加酶,让酶促反应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一定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综上所述,A、B、D均错误,C正确。【点睛】知道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及实验设计的原则等是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解答此题应依据实验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等量原则等,通过题意和各选项中的信息找出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在此基础上来判断操作顺序的合理性。8.下列关于酶和ATP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酶降低化学反应过程的活化能 人体中酶只在内环境中起作用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ATP的合成常伴随着细胞内的吸能反应葡萄糖分子在线粒体内彻底氧化分解,可以产生大量ATP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的能量获取和利用要经历复杂的物质变化,而且是在温和的条件下有序地进行的。这就离不开生物催化剂酶。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显著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在细胞中,它与ADP的相互转化实现贮能和放能,从而保证细胞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详解】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化学性质不变,不会被立即降解,错误;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过程的活化能,正确;人体中的酶可以在细胞内、内环境,甚至是体外发挥作用,错误;ATP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错误;ATP的合成常伴随着细胞内的放能反应,错误;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先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成丙酮酸,丙酮酸再在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可以产生大量的ATP,错误。因此,B、C、D均错误,A正确。【点睛】本题的易错点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不在线粒体中分解,只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9.下列关于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2O,产生少量的ATPB.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H和氧结合产生H2O,同时生成大量的ATPC. 暗反应阶段既有C5的生成又有C5的消耗D. 光合作用过程中既有H的产生又有H的消耗【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有氧呼吸过程、光合作用过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其过程是丙酮酸与水一起反应生成CO2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产生少量的ATP,A错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其过程是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与氧结合生成H2O,并释放大量的能量,产生大量的ATP,B正确;暗反应阶段的过程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下,CO2与C5结合生成两个C3,C3接受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H还原,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C3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C5,可见,暗反应阶段既有C5的生成又有C5的消耗,C正确;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在暗反应阶段作为还原剂,用于还原C3,所以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既有H的产生又有H的消耗,D正确。10. 下图为人体细胞的形态、数目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过程中细胞的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不同B. 三个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基因突变的是C. 过程使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但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没有变化D. 与甲相比,乙中细胞的表面积/体积的比值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图过程分别表示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癌变,这三个过程中细胞的遗传信息表达过程均为转录和翻译,A错误;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的是,B错误;细胞癌变过程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也发生了显著变化,C错误;与甲相比,乙中细胞小,表面积/体积的比值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D正确。考点:本题结合人体细胞的形态、数目变化情况图,考查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细胞分化、细胞有丝分裂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细胞分裂、分化和癌变的特点。11.假设羊的毛色遗传由一对基因控制,黑色(B)对白色(b)为显性。一个随机交配多代的羊群中,白毛和黑毛的基因频率各占一半,现需对羊群进行人工选择,逐代淘汰白色个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淘汰前,该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与白色个体数量相等B. 淘汰前,随着交配代数增加,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增加C. 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羊群中B和Bb的频率均逐渐增加D. 白色羊至少要淘汰2代,才能使b基因频率下降到25%【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的计算问题,需要学生掌握课本中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使用遗传平衡定律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详解:据题意可知,B的基因频率=0.5,b的基因频率=0.5,由于羊群是随机交配多代,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则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bb的基因型频率为=0.50.5=0.25,则B_的基因型频率=1-0.75=0.25,即淘汰前,该羊群中黑色个体数量占75%,白色个体数量占25%,二者数量不相等,A错误;淘汰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杂合子(Bb)所占比例=20.50.5=0.5,纯合子占1-0.5=0.5=50%,由遗传平衡定律可知,淘汰前,不管交配多少代,羊群中纯合子的比例始终为50%,B错误;没有淘汰前,B的基因频率=1/2,b的基因频率=1/2,可知该群体中BB的基因型频率为1/21/2=1/4,Bb的基因型频率=21/21/2=1/2,bb的基因型频率为1/21/2=1/4。淘汰白色个体,可知BB的基因型频率=1/3,Bb的基因型频率为2/3,进一步可求出B的基因频率为2/3,b的基因频率为1/3。黑色个体随机交配,可知下一代BB的基因型频率为2/32/3=4/9,Bb的基因型频率为22/31/3=4/9,bb的基因型频率=1/31/3=1/9,淘汰白色个体可求出Bb的基因型频率为1/2,进一步可求出B的基因频率=3/4,b的基因频率=1/4。黑色个体随机交配可知,下一代BB的基因型频率为3/43/4=9/16,Bb的基因型频率1/41/4=6/16,bb的基因型频率为1/16,淘汰白色个体,可知Bb的基因型频率=2/5,进一步可求出B的基因频率=4/5。综上所述,随着淘汰代数的增加,B基因频率的变化为1/22/33/44/5,即B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加,Bb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为1/22/31/22/5,即Bb的基因型频率不是逐代增加的,C错误;根据以上C选项的分析可知,白色羊至少要淘汰2代,才能使b基因频率下降到25%,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哈迪-温伯格定律”(遗传平衡定律)进行相关计算。遗传平衡定律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 设基因A的频率为 p,基因a的频率为q,则A+a=p+q=1,AA+Aa+aa=p2+2pq+q2=1 。对于一个大且随机交配的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和选择的条件下会保持不变。12.一对夫妇其中一人为血友病患者,下列对胎儿进行基因检测的思路正确的是( )A. 若患者是妻子,需对女儿进行基因检测B. 若患者是妻子,需对儿子与女儿都进行基因检测C. 若患者是丈夫,需对儿子与女儿都进行基因检测D. 若患者是妻子,需对儿子进行基因检测【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致病基因为h),一对夫妇中有一人为血友病患者。若患者是妻子,则妻子的基因型为XhXh,丈夫的基因型为XHY,儿子的基因型为XhY,女儿的基因型为XHXh,可见,儿子一定为血友病患者,女儿为血友病基因携带者,但女儿表现正常,所以不需要对儿子与女儿进行基因检测,A、B、D均错误;若患者是丈夫,则丈夫的基因型为XhY,妻子的基因型为XHXH或XHXh,儿子基因型为XHY(正常)或XhY(患血友病),女儿的基因型为XHXh(正常)或XhXh(患血友病),因此需对儿子与女儿都进行基因检测,C正确。13.下列关于人体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 染色体的元素组成是C、H、O、N、P等B. 端粒是位于每条染色体两端的一段特殊序列的DNAC.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交叉互换导致了染色体结构变异D. 位于X、Y染色体上的基因其遗传始终与性别有关联【答案】C【解析】【分析】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DNA的元素组成是C、H、O、N、P,人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常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详解】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因此染色体的组成元素是C、H、O、N、P,A正确。在端粒学说中,端粒是每条染色体两端都有的一段特殊序列的DNA,与细胞分裂有关,B正确。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发生四分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X、Y染色体是人体中的一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与性别有关,D正确。【点睛】端粒学说是细胞衰老的学说之一,是被普遍接受的。端粒是位于每条染色体两端的一段特殊序列的DNA,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在端粒DNA序列被截短后,端粒内侧的正常基因的DNA序列就会受到损伤,使细胞活动出现异常。本部分知识是课本中的小字材料,极易被学生忽略。14.图为真核细胞细胞核中某基因的结构及变化示意图(基因突变仅涉及图中1对碱基的改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RNA聚合酶进入细胞核参加转录过程,能催化mRNA的形成B. 该基因1链中的每个磷酸基团都与两个脱氧核糖相连接C. 基因突变导致新基因中(AT)/(GC)的值减小,而(AG)/(TC)的值不变D. 基因复制过程中1链和2链均为模板,复制后形成的两个基因中遗传信息一般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基因的内涵、DNA的结构及其复制、基因突变、遗传信息的转录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RNA聚合酶是在核糖体中合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参加转录过程,能催化mRNA的形成,A正确;该基因1链中的每个磷酸基团,除了位于该链一端的1个磷酸基团与1个脱氧核糖相连接外,其余的磷酸基团都与2个脱氧核糖相连接,B错误;图示基因中的碱基对AT被GC替换,导致新基因中(AT)/(GC)的值减小,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推知:新基因中(AG)/(TC)的值不变,C正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为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可见,基因复制过程中1链和2链均为模板,因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所以复制后形成的两个基因中遗传信息一般相同,D正确。【点睛】以图示中呈现的“文字信息和箭头的指向”为切入点,围绕“基因的内涵、DNA的结构及其复制、基因突变、遗传信息的转录”等相关知识分析各选项。15.下列关于遗传的分子基础和细胞基础的叙述,错误的是A. 有丝分裂间期RNA聚合酶可结合在DNA上催化相应化学反应B. 色盲男性的次级精母细胞中色盲基因的数目为0个或1个C. 被某些致癌病毒感染的细胞内会发生遗传信息由RNA流向DNA的现象D. 白化病实例体现了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答案】B【解析】有丝分裂间期RNA聚合酶参与DNA的转录过程,该酶识别DNA上的启动子,催化核糖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的过程,A正确。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色盲男性的次级精母细胞中色盲基因的数目为0个或2个,B错误。被某些致癌病毒感染的细胞,其细胞内病毒可能会发生逆转录过程,即遗传信息由RNA流向DNA的现象,C正确。白化病的症状是由于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引起的,该实例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D正确。【点睛】学生对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理解不清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1)直接控制: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和囊性纤维病。(2)间接控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细胞新陈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人类肤色的控制。16.2017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科学家揭示了生物钟的分子控制机制。他们研究发现,果蝇中的 period 基因有活性时转录并翻译出 PER蛋白,另一种 timeless 基因也参与了调控。夜晚,timeless基因表达的 TIM 蛋白与细胞质中累积的 PER 蛋白结合进入细胞核抑制 period 的活性,形成了昼夜节律,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根据题干信息可推测,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B. 机体对生物节律的控制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C. PER 和 TIM 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核孔对大分子的进出具有选择性D. 控制 TIM 合成的timless 基因突变后,个体将可能无法感知外界环境的昼夜周期变化【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以“生物钟的分子控制机制”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细胞核的结构、基因的表达与基因突变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依题意可知:昼夜节律的形成离不开有活性的period基因表达的PER蛋白与timeless基因表达的 TIM 蛋白,据此可推测,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并不都是一一对应的,A错误;夜晚,timeless基因表达的TIM 蛋白与细胞质中累积的 PER 蛋白结合进入细胞核抑制 period 的活性,导致PER蛋白的合成减少,说明机体对生物节律的控制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B正确;PER和TIM均为生物大分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核孔对大分子的进出具有选择性,C正确;控制 TIM 合成的timless 基因突变后,可能导致TIM的结构发生改变,使得TIM 蛋白与细胞质中累积的 PER 蛋白结合的过程受阻,不能形成昼夜节律,所以相关个体将可能无法感知外界环境的昼夜周期变化,D正确。【点睛】从题意中准确把握“生物钟的分子控制机制”的内涵,以此为切入点,围绕“基因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细胞核的功能、基因的表达与基因突变”等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17.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有几项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株一定是单倍体基因型是Abcd的生物体是单倍体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答案】C【解析】【分析】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蜂也是单倍体,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详解】单倍体通常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则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正确;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不一定是单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为单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为二倍体,错误;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是细胞,而单倍体是生物个体,错误;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物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如果是由配子发育而成的,则是单倍体,如果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则是三倍体,错误;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基因型是Abcd的生物体是单倍体,正确。因此,以上说法中不正确的有,故选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于单倍体的概念的理解,明确单倍体是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可能含有1个到多个染色体组。18.家蚕的2号染色体(属于常染色体)分布基因S(黑缟斑)和s(无斑)、基因Y(黄血)和y(白血)。假定减数分裂时2号染色体不发生交叉互换,用X射线处理蚕卵后发生了图中所示的变异,具有该变异的家蚕交配产生的子代中:黑缟斑白血无斑白=21。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X射线照射后发生的变异为染色体结构变异B. 缺失杂合体和缺失纯合体的存活率相同C. 具有甲图基因的家蚕交配产生的后代有3种基因型D. 乙图的家蚕减数分裂时,含S的染色体区段与含s的染色体区段正常发生联会配对【答案】B【解析】分析图解,用X射线处理蚕卵后,Y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丢失,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A正确;由于两对基因完全连锁,该变异类型的一对家蚕交配,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S:sy=1:1,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基因型及比例应为SS:Ssy:ssyy=1:2:1,表现型分别为黑缟斑、黑缟斑白血、无斑白血,根据题干后代比例可知,SS由于缺少血色基因而致死,即说明缺失杂合体和缺失纯合体的存活率不等,B错误;甲图SsYy的家蚕产生的配子种类有SY:sy=1:1,该种基因型的家蚕交配产生的后代有SSYY、SsYy、ssyy三种基因型,C正确;含S的染色体区段与含s的染色体区段属于同源区段,因此乙图的家蚕减数分裂时,含S的染色体区段与含s的染色体区段正常发生联会配对,D正确。1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以种群为研究单位C.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使细菌逐渐适应而产生抗药性D. 同一环境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以个体为研究单位,B错误;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对细菌中存在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使细菌的抗药性逐渐增强,C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可见,同一环境中存在的很多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D正确。20.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浆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A. 降低、CO2、NaHCO3 B. 降低、乳酸、NaHCO3C. 升高、CO2、NaHCO3 D. 升高、乳酸、NaHCO3【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内环境中pH维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血浆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详解】人在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从而使血浆pH有下降趋势,但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H2CO3和NaHCO3,所以碱性NaHCO3与乳酸反应来缓冲调节血液pH,使之处于平衡状态;故A、C、D错误,选B。【点睛】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其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人在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从而使血液的酸碱度下降,但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H2CO3和NaHCO3,所以碱性NaHCO3来缓冲调节血液pH,使之处于平衡状态。21.下图为人体内环境中三种主要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 甲中含有血红蛋白、二氧化碳和葡萄糖B. 乙中可能有抗体、神经递质和激素C. 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比甲高D. 甲、乙、淋巴的转化均需跨膜进行【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中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可以进入淋巴,然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因此可以确定图中甲表示血浆、乙表示组织液。【详解】据分析可知,甲表示血浆,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血浆)的成分,A错误;乙为组织液,其中可能有抗体、神经递质和尿素,B正确;甲(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乙(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C错误;淋巴和血浆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合,不需跨膜进行,D错误。22.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B. 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C. 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D.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答案】B【解析】【分析】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状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主要是消化、呼吸、循环、排泄这四个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状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详解】内环境稳态是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综上分析,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意义和调节机制,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对于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23.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却因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结果救出来后最终因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B. 因严重缺水,幸存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C. 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伤者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D. 有些刚被救出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水盐平衡调节、内环境稳态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由题意可知,有些幸存者的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说明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移开重物后肌肉大量释放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导致其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稳态失调,因此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A、D正确;被困在缺少水的恶劣环境中,导致幸存者机体内环境中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促使下丘脑合成并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B正确;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遇难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有毒物质不能随尿排出,血浆渗透压过高所致,不是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C错误。24.下列有关“促胰液素的发现”相关科学史,正确的是()A. 沃泰默以狗为实验对象设计生理学实验发现了促胰液素B. 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可引起胰液的增加C. 促胰液素通过消化道作用于胰腺D. 胰液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促胰液素的发现”、内环境的成分、激素调节的特点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沃泰默的实验分为三组: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胰腺分泌胰液;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胰腺不分泌胰液;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血管,在小肠内注入稀盐酸,胰腺仍分泌胰液;这三组组实验相互对照,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受神经的控制,稀盐酸对胰腺分泌胰液不起直接作用,小肠黏膜的存在对胰腺分泌胰液发挥直接作用,但沃泰默却认为:胰液的分泌受神经调节的控制,A、B错误;促胰液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胰腺,C错误;胰腺分泌的胰液通过导管进入消化道发挥作用,因此胰液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25.下图表示反射弧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是效应器,是感受器B. 刺激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C. 兴奋在处的传递是单向的D. 剪断后刺激处,发生的反应属于反射【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根据上存在的神经节判断,表示感受器,表示传入神经,表示突触结构,表示传出神经,表示效应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是感受器,是效应器,A错误;神经纤维膜静息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时变为外负内正,刺激处,兴奋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B错误;表示突触结构,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C正确;剪断后刺激处,能引起的反应,但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叫发生反射,D错误。【点睛】关键:根据上存在的神经节判断反射弧中传入神经,进而确定反射弧的其他组成结构。其次要注意反射的发生必须在完整的反射弧上完成。26.下图曲线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X代表血糖,则正常人的平均含量为80-120g/LB. 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则ab段出现的原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C. 若X代表CO2,则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在b、d时最兴奋D. 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与负反馈调节有关【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血糖、水盐、CO2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详解】若X代表血糖,则正常人的平均含量为0.81.2g/L, A错误;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则ab段出现的原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错误;若X代表CO2,则位于脑干中的呼吸中枢在b、d时最兴奋, C错误;若X代表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与负反馈调节有关, D正确;故选D。【点睛】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0.81.2g/L(或80120mg/dL);体内缺水或吃的食物过咸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到一定程度,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这样使甲状腺激素不至于过高而维持相对稳定,这是反馈调节机制。27. 某人因一次意外,不幸下丘脑受到损伤,这样可能会导致他的 (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 体温调节发生变化血糖含量发生变化 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免疫能力下降A. B. C. D. 【答案】C【解析】28.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B. 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淋巴细胞经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效应T细胞以及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过程均与抗原的刺激有关C. 皮肤对各种病原体的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以及有些人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疹等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 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等都能识别抗原【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在特异性免疫中,大多数病原体需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因此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均能发挥作用,A正确;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在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T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B正确;皮肤对各种病原体的屏障作用、白细胞吞噬病菌、溶菌酶对病原菌的溶解作用,都是针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因此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有些人对花粉过敏,身上出现红色丘疹,这由于特异性免疫失调引起,C错误;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等都能识别抗原,D正确。29.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或细胞间的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当e被切断时,刺激a,机体将没有感觉B. 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a分泌d、b分泌e都具有抑制作用C. 如果该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则d过程只能发生于细胞核中D. 如果该图为细胞免疫过程,则a为吞噬细胞,b为浆细胞,c为靶细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若该图表示反射弧,则ae分别是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当传出神经被切断时,刺激感受器,兴奋仍能传至神经中枢,机体有感觉;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即当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抑制作用;若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则d过程表示转录,e表示翻译,转录主要发生于细胞核中,少数发生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浆细胞只出现在体液免疫中,在体液免疫中,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发挥免疫作用。考点:考查信息传递机制图。点评:难度中等,理解信息传递的过程。30.下列图中,图甲示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图乙示水平放置于地面的幼苗根与茎的生长情况;图丙示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生长的关系。下列实验现象及解释合理的是()A. 图甲中胚芽鞘尖端的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是由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造成的B. 图甲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接近图丙中B浓度C. 图乙茎3、茎4处的生长素浓度分别位于图丙中的C点之前和之后D. 图乙根1处的生长素浓度大于根2处,所以幼苗根将呈现向地生长现象【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图甲,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以横向运输的形式从尖端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生长的快,表现为弯向光源生长。分析图乙,水平放置于地面的幼苗,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会使生长素向下运输,所以2、4侧生长素浓度高于1、3侧,根对生长素最敏感,茎对生长素不敏感,因此根表现为向地生长,茎表现为背地生长。分析图丙,A-B段随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效果增强,B-C段随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效果减弱,C点时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C-D段抑制植物的生长。【详解】A. 图甲中燕麦胚芽鞘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尖端的生长素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使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生长的快,发生的是横向运输,A错误;B. 图甲中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生长的快,其生长素浓度接近图丙中B浓度,B正确;C. 图乙茎3、茎4处的生长素浓度都是促进茎的生长,而图丙中的C点之后才会抑制茎的生长,C错误;D. 由于受重力作用,图乙根1处的生长素浓度小于根2处,所以幼苗根将呈现向地生长现象,D错误。31.在农业生产上,常用生长素类似物进行田间除草,其原理与下列实验或现象相似的一组是()A. 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枝条的形态学下端 B. 茎的背地性生长C. 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 D. 除去发育的种子,子房发育停止【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实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用生长素类似物进行田间除草,是利用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原理,即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细胞;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一般比单子叶植物敏感,所以可以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来清除单子叶农作物田中的双子叶杂草。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扦插枝条的形态学下端,可促进插枝生根,A错误;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因茎对生长素不敏感,所以近地侧高浓度的生长素对茎的生长所起的促进作用强于远地侧,茎表现出背地性生长,B错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使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所以顶芽部位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其生长,而侧芽部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植物因此表现出顶端优势,可见,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除去发育的种子,因缺乏生长素来源,所以子房发育停止,D错误。【点睛】解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含义、植物茎的背地性及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明确子房发育成果实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生长素来自发育的种子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对各选项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判断。32.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水果等种植、保存方面已有较多应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刚摘下的青柿子熟化可采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B.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芦苇可使其增产C. 连续阴雨,通过喷洒NAA可防止小麦减产D. 植物生长调节剂容易合成、原料广泛、作用时间长【答案】C【解析】【分析】考点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涉及生理作用、特点和应用,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详解】乙烯利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A正确.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物茎的生长,B正确.连续阴雨小麦授粉率降低,结籽率低,通过喷洒NAA不能防止小麦减产,C错误.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具有激素类似作用的化学物质,容易合成、原料广泛、作用时间长,D正确.【点睛】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果实的发育,以种子为产量的作物不能通过使用生长素类似物提高产量;由于植物体内没有分解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酶,所以作用时间长。3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B. 性别比例在生殖前期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大C. 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即开始减少D. 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关系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决定种群数量大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因此种群密度越大的种群,其数量增加不一定越快,A错误;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量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生殖前期的个体无生育能力,对种群密度的影响不大,B错误;自然增长率小于零时种群的数量即开始减少,C错误;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D正确。34.下图是某森林在遭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草本、灌木和乔木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