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神经病学之运动系统与感觉系统.ppt_第1页
课件:神经病学之运动系统与感觉系统.ppt_第2页
课件:神经病学之运动系统与感觉系统.ppt_第3页
课件:神经病学之运动系统与感觉系统.ppt_第4页
课件:神经病学之运动系统与感觉系统.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动系统,神 经 内 科 崔 琴,概述,概述,骨骼肌的运动形式 随意运动:又称自主运动,由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发出,根据本人意志而执行的动作,特点是先感觉后运动。 不随意运动:不自主运动,不经意志控制的自发动作。寒颤,概述,运动系统 1.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 2.下运动神经元 3.锥体外系统 4.小脑,概述,运动是在接受感觉冲动后产生 深感觉动态感知并调整 运动系统任何部分损害均引起运动障碍,概述,瘫痪:骨骼肌随意运动功能减低或丧失; 原因:神经源性(多) 神经肌肉接头病变(少) 肌肉 病变(少),解剖生理基础,运动传导通路,锥体细胞锥体束 皮质脊髓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皮质核束脑神经运动核 上运动神经元大脑皮质运动区锥体细胞和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运动传导通路,下运动神经元脑神经运动核、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发出的神经 是接收锥体束和锥体外系、小脑系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是运动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途径。,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1.皮质脊髓束 中央前回中上部 内囊后肢 锥体细胞 中央旁小叶前部 脑干各部,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 不交叉 皮质脊髓前束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神经躯干四肢肌,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2.皮质核束 中央前回下部(锥体细胞)内囊膝部 动眼神经核 滑车神经核 展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脑神经运动纤维 面神经核, 疑核 副神经核,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锥体束主要支配对侧肢体 同侧支配主要为双侧同时运动的肌肉 颅神经支配区仅舌肌及下部面肌单侧支配 皮质运动代表区大小与运动精细和复杂程度有关,与体积无关。,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前根神经丛周围神经肌肉,牵张反射,肌肉受到外力牵拉肌梭中间感受装置被拉长而兴奋冲动沿神经纤维传入进入脊髓脊髓前角 运动神经元兴奋 传出纤维发放冲动被牵拉的梭外肌收缩,锥体外系,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与躯体运动有关的传导通路,结构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 狭义:基底节(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底核、黑质、红核,锥体外系统,主要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体态姿势、完成半自动的刻板动作等。 在完成复杂的运动功能时,锥体外系与锥体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有在锥体外系使肢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适当的肌张力及协调的条件下,锥体系才能支配精确的随意运动。 锥体系损伤表现为瘫痪,而锥体外系损害主要表现为不自主运动,肌张力改变,运动(增多或减少)等,而非真正的瘫痪。,小脑,维持机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 共济失调 平衡障碍,病损表现与定位,运动系统病变时,表现瘫痪,肌萎缩,肌张力改变,不自主运动和共济运动失调。,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共同特点 肌力下降 肌张力增高 腱反射亢进 病理反射 无肌肉萎缩,时间长者可出现废用性萎缩,上运动神经元瘫痪,1.皮质型:病灶局限,单瘫,上运动神经元瘫痪,2.内囊:运动纤维最集中,出现三偏征 对侧均等性偏瘫(中枢性面瘫/舌下神经瘫、上下肢瘫痪) 对侧偏身感觉异减退 对侧同向性偏盲,上运动神经元瘫痪,3.脑干型:交叉性瘫痪 病灶水平同侧脑神经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病变水平以下对侧脑神经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瘫痪,4.脊髓型 脊髓横贯性损害:受损平面以下双侧肢体瘫痪:截瘫或四肢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共同特点 肌力下降 肌张力减低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肌肉萎缩 无病理反射,下运动神经元瘫痪,1.脊髓前角细胞 节段性弛缓性瘫痪 无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2.前根 节段性分布弛缓性瘫痪 后根常同时受累 伴根性痛/节段性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3.神经丛 一个肢体多数周围神经瘫痪、感觉障碍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可伴疼痛,2019/4/20,31,可编辑,下运动神经元瘫痪,4.周围神经 瘫痪分布与每支周围神经支配一致 伴相应区域感觉障碍,感觉系统,神 经 内 科 崔 琴,概述,感觉:作用于各个感受器的各种形式的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 特殊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 一般感觉(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概述,浅感觉:皮肤和粘膜的痛觉、温度觉、触觉。 深感觉:肌腱、肌肉、鼓膜和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 复合感觉:大脑顶叶皮质对深浅感觉分析、比较、整合而形成的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重量觉。,解剖生理基础,各种感觉传导通路,1痛温觉传导通路 皮肤脊神经周围突脊神经节脊神经中枢突脊髓后角白质前联合交叉外侧索脊髓丘脑侧束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前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及中央旁小叶后部,各种感觉传导通路,2.触觉传导通路 触觉感受器脊神经周围突脊神经节脊神经中枢突脊髓后索白质前联合交叉(少部分不交叉)对侧(同侧)前索脊髓丘脑前束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及中央旁小叶后部 薄束楔束延髓处交叉脊髓丘脑前束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及中央旁小叶后部,各种感觉传导通路,3.深感觉传导通路 肌、腱、关节、皮肤脊神经周围突脊神经节脊神经中枢突脊髓后索薄束楔束延髓处交叉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中上部及中央旁小叶后部,髓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薄束楔束自外向内为颈、胸、腰、骶排列 脊髓丘脑束自外向内为骶、腰、胸、颈排列。 对脊髓内与髓外病变鉴别有重要意义。,男,47岁,左下肢麻木2月,从上向下发展,近1月出现右下肢无力,检查:双上肢正常,左腹股沟下痛温觉减退,巴氏征+,可能是,A左髓外硬膜内肿瘤 B脊髓髓内肿瘤 C右髓外硬膜内肿瘤 D脊髓结核 E脑肿瘤,节段性感觉支配,皮节:每个感觉根或脊髓节段支配一片皮肤感觉(31个皮节) 每个皮节均由3个后根重叠支配 脊髓损伤上界比查体平面高1个节段,节段性感觉支配,乳头平面胸4 剑突胸6 肋缘胸10 腹股沟平面胸12 上肢桡侧颈5-7 上肢尺侧颈8-胸2 股前腰1-3 小腿前面腰4-5 小腿及股后骶1-2 肛周、鞍区骶3-5,周围性感觉支配,周围神经分布区感觉障碍 体表分布与脊髓的节段性分布不同,患者右下肢无力3月,左下半身麻木,检查左乳水平以下痛温觉减退,右膝腱反射亢进,右巴氏征+,右髂前上棘以下音叉震动觉减退,右足位置觉减退,病变为:,A:T4水平横贯型损害 B:右侧T4水平半侧损害 C:左侧T4水平侧索损害 D:右侧T4水平后索损害 E:左侧T4水平后索损害,病损表现与定位,抑制性症状:完全性感觉缺失、分离性感觉障碍 刺激性症状:感觉过敏 感觉倒错 感觉过度 感觉异常 疼痛,1.神经干型 神经干分布区内各种感觉均减退或消失 如桡神经麻痹,2.末梢型 四肢对称性的末端各种感觉障碍,呈手套袜套样分布 远端重于近端 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如多发性神经病,3.后根型 单侧节段性感觉障碍 剧烈的放射性疼痛 如腰椎间盘突出,4.髓内型 后根型:单侧节段性完全性感觉障碍 后角型: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后索型:深感觉及精细触觉障碍,感觉性共济失调 侧索型:病变对侧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触觉深感觉保留(分离性感觉障碍) 前联合型: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脊髓半离断型:脊髓半切综合征 横贯性脊髓损害:截瘫 马尾圆锥型:鞍状感觉缺失,C5-T2脊髓白质前联合受损可出现,A双上肢深浅感觉均减退或消失 B双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触觉及深感觉保留 C双上肢及上胸部深浅感觉均减退或缺失 D双上肢及上胸部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触觉及深感觉保留 E双上肢痛温觉及触觉障碍,深感觉保留,5.脑干型 交叉性感觉障碍:同侧面部及对侧偏身 累及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对侧已交叉的脊髓丘脑侧束,6.丘脑型 深感觉及触觉障碍重于痛温觉 远端重于近端 丘脑痛,7.内囊型 偏身性感觉障碍,8.皮质型 1.病灶对侧复合感觉障碍 2.皮质感觉区范围广,局灶性病变仅损及部分感觉,如单枝感觉障碍,下列感觉障碍部位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