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实验报告.doc_第1页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实验报告.doc_第2页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实验报告.doc_第3页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实验报告.doc_第4页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实验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实验报告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研究”是2006年山东省立项的“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几年来,在总课题组的热心关心与指导下, 在全校教师的积极参与中,我们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下面从以下几方面总结课题的研究情况。一、课题的提出 1、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化成长是目前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论题,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创造性的中长期策略。作为一所学校,凡谈及发展首先关注的是教师,关注学校是否具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随之也要求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科学、有效地引领和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成为当前教育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之一。2、 学校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我校的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水平呈上升趋势,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师资队伍的建设仍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校教师队伍结构不甚理想,师范毕业生占了40%,转正的民办教师占了30%,还有20%以工代干的合同制教师。2005年,泉水中学撤并,12名中学教师来到我校,2006年机关幼儿园撤并,又有6名幼儿教师转入我校。所以,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化水平程度普遍不高。加之年龄趋于老化,45岁以上的教师占了40%。所以,要适应教育事业发展和新课改的需要,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优秀教师,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提高问题就成了学校的当务之急,迫在眉睫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所以必须探索出行之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为创一流学校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按照职业岗位需要,实现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专业发展的过程。(注: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师专业化包括两种行为: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这是教师自身自省和反思而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态度上的个人成长或自我实现;另一方面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学校或其它部门开展的各种提升专业水平的学习活动或培训活动,以期促使教师达到教师专业标准,促进教师达到专业成熟。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终级目标。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1、研究的内容: 探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 2、研究的目标:总结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引领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一)文献法学习党和国家相关的政策、方针,作为研究的指导思想;学习国内外相关经典著作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广泛收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和有代表性的论述,以启发研究思路;广泛搜集专业化成长成功案例作为借鉴的内容。(二)调查法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问卷调查,了解教师现有的专业化水平,为课题研究提供原始依据。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通过座谈会、谈心会了解老师面临的困难、遇到的困惑和问题,以便及时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三)案例法学习成功教师的成长案例,为老师提供效仿的对象。结合实验过程和教学实际,及时总结本校优秀教师的成长案例。(四)行动研究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题的预设和生成主要依靠骨干教师和热心课题实验的教师来实现。课题组经常根据需要组织引导教师参与实践,在行动中学习、反思、总结、验证。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及成效我们认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强调学校和教师之间在发展目标、物质条件、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和文化氛围等方面的互动。因此,我们根据国内外教师培养的各种理论和教师成长的基本规律,结合几年来本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促进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三大途径与具体实施的方法。一是学学习二是做实践三是写反思(一)学习1、读书学习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读书。读书,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学校的读书是分了三个层面来进行的。第一层面是全员共读一本书。由校长或副校长确定书目,书目一般是经典的教育理论名著或专业书籍。下面是20062010四年时间我们确定的“全员共读书目”。时间书目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给教师的建议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陶行知教育名篇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师走向成功的二十二条军规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爱心与教育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师科研有问必答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爱弥尔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窗边的小豆豆为了督促、落实、保证老师们的读书情况,我们采用了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征集读书随笔。为了杜绝从网上下载,通常不是谈全书的感受,而是给老师指定哪一章节来具体谈谈读书的体会。这样设定了读书体会的范围,老师们就一定要认认真真阅读那一章节,才能写出真实、真切的体会来。二是进行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读书演讲比赛,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三是围绕着这本书提出一个话题或问题,展开讨论,让老师们见仁见智发表自己的观点。以上三种方式很好地检查了老师们的读书状态,实现了从敷衍应付到认真阅读,从网上下载到用心书写的转变。第二层面是群组齐读一本书。领导班子成员、后勤、一至五年级五个级部全校共划分出7个群组。基本上是以办公室为一个群组单位,每个组的负责人确定一本书目,经课题组审核通过,作为本组的必读书目。这是2008年的第一学期群组阅读的书目列表。2008年第一学期群组读书书目组别书目 领导班子群组新教育之梦一年级级部过去的教师二年级级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三年级级部爱的教育四年级级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郑杰)五年级级部多元智能教学策略-发现每个孩子的天赋后勤群组学会生存领导班子群组的读书采用了“读书沙龙”的形式来交流体会和感悟。郭校长围绕着所读书目,曾给班子每位成员布置了一个题目进行专题研讨,每星期交流两个人,发言人先进行交流。然后每位成员畅所欲言,谈体会、进行观点的碰撞,智慧的分享。很好地进行了班子队伍的思想建设,同时也为老师们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其他六个组的读书情况,要求定期进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课题组定期进行检查和指导。第三层面是个人自读一本书。每位老师根据自己的学科或喜好自己选定一本书,利用课余时间来读。我们规定每学期要留下至少1万字的自学读书笔记。以上三种读书方式,有共性的阅读,体现了全员参与的普适性;有群组的阅读,因为办公地点在一起,非常便于交流和沟通;同时也有个性化的阅读,满足了不同老师的读书需求。这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位老师至少保证了三本书的阅读。通过读书厚积了知识底蕴,提高了水平学识,让教师浸润在文化的滋养里,读书学习成为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源头活水。其次要求教师读教育教学刊物。我校订阅了大约60多份教学刊物,为了能让这些鲜活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改经验让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和了解。我们把这些期刊进行了搭配,一个学期每一个办公室能分发三种刊物,下一个学期再换三种。要求老师们在读刊时,关注对自己有启发性的文章,观点,或者抄录在个人的自学笔记上,或者复印下来装订成册,或者剪下来做成剪报收藏好。我们规定每学期每个办公室要从分发给的三种期刊中整理一本精美文章汇编,一份剪报。在不同的办公室交换传阅,资源共享,保证了教育教学刊物的充分利用,在不同程度上启迪着老师的用心教学,提高着教师的业务水平。2、培训提高教师培训是促使教师专业快速成长的有力措施,要想使培训有力、有效,最重要的是使培训贴近教师的工作实践,使培训能真正满足教师的有效需求,有效调动教师接受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校主要采取了三方面的培训:一是校本培训。首先是精神文化培养。教师的专业成长要有行动,首先要有心动,要唤醒教师内在的自觉性,树立强烈的专业意识和专业追求,激发从教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这是教师走向专业化道路的前提和内驱力。为此,郭兆坤校长着力对教师进行了“三种情感”的培养。即认同感、幸福感和责任感。郭校长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再谈三爱的讲座,他指出一个人的职业幸福感取决于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教师职业幸福感 蕴含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若能将工作当作幸福的事情,将职业与生活融为一体,将生命意义与职业意义联系起来,就会从教师职业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充实。另外我校有很多教师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爱学生就是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循循善诱,动之以情,关心学生的冷暖温热等等,而我们认为对学生有责任感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些方面,更高层次的爱学生而是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对孩子的生命负责,奉献给孩子一节好课,不浪费孩子的每一节课,更是爱学生的表现,是爱学生的更高境界。所以我们倡导“为了学生,我需要专业成长”这样的成长理念,以此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其次是理论培训。多次请专家学者来我校为全体老师做理论讲座。前辈杨岱主任、管锡基院长、王松壮主任,工人子女小学曹瑞敏校长等都先后来我校进行讲座。第三是技能培训,由中层干部、骨干教师承担。主要包括教材培训、说课、案例、教育叙事、课题研究、计算机培训、普通话等内容为教师进行专业引领。二是外出培训,我校非常支持教师外出学习,每学期的外派学习经费都超出2万元,近至济南、潍坊,远到北京、上海等地参加各种培训学习研讨会。三是远程培训。以上两种培训还是远远满足不了群体教师的培训提高,2007年春季新课程远程研修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平台,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姜沛民司长所说:这是教育部第一次采用新技术手段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教师研修活动,也是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开展网络教研的标志性事件。全校有70%的教师参加了这次培训,老师们都津津乐道,感觉收获颇丰。2010年3月,80%的教师参加了班主任教师跨区远程研修。通过这三次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很好地实现了群体全员教师的培训需要。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灵活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计划及学习内容。学习到了最前沿和最先进的教育理念,老师们普遍反映培训内容贴近一线教学,可学,可操作。(二)实践强调教师进行专业化成长,就必须勇于实践。行以求知知更行。我们在课题实施探索中进行了两方面的实践,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题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通过“备、讲、听、评课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行家里手,名师高手。在课题研究中,主要让老师承担课题任务,让老师在课题研究中提高研究能力,增强实践智慧。1、开放课堂教学活动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曾说过:每位老师每学期要对外公开一次你的课堂教学。你的教室、你的学生不是你的私有财产,所以我们从20072008学年开始,在前面做过的“三课两反思”的基础上,开展了“走进别人的课堂,开放自己的课堂”的大手笔全面开放的磨课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操作程序分四步:第一步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我们倡导的理念:资源共享,智慧分享,合力共赢,建立“合作性同事”关系。以语文学科为例,每位老师承担一篇课文进行备课,然后在教研组内以说课形式进行交流,其他老师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商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补充修改完善教案,最后形成一个共案,各位老师再根据共案结合自己的喜好和实际进行修改,形成个人的个性化教案。第二步是进行听课。课背得再精彩,再华丽,那也只是预设,如果落实不到课堂上,那还是纸上谈兵等于零。所以在第一周集体备课形成个案后,每位老师要把这份个案落实到课堂上,也就是开始听课活动。教导处发给每个教研组一张“备、讲、听、评课”日程表。日程表中包括教师姓名、讲课时间、授课班级、授课内容。下面是四年级数学老师的“备、讲、听、评课”日程表时间(*月*日第几节课)教师姓名授课班级授课内容第三周星期二的第一节于嘉妮4年1班三角形的面积第三周星期四的第一节姜苏倩4年3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第三周星期五的第二节包瑞丽4年6班梯形的面积第四周星期二第一节迟振凤4年4班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务处把全校共15个教研组的讲课日程表进行了汇总,并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了排列,然后把这份日程表发到每个办公室一份。这样每位老师除了参加本教研组的听评课活动外,还可以根据日程表的安排,任意选择去听别的老师的课,当然自己的课也是无条件地向全校老师公开的。这样一次跨年级,跨学科的全校性的听课活动就拉开了序幕。在听课活动中我们倡导的理念是:“走进别人的课堂,开放自己的课堂”。“问渠那得清如须,为有源头活水来”,上别人的课堂去看看,让别人到自己的课堂来瞧瞧,就是在引进活水,引进鲜活的东西,让我们的课堂能有一些朝气、一些生机和一些活力。第三步是评课议课。听课活动结束后,以教研组为单位上交评课活动研讨资料。先是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后面附本教研组其他成员的评课内容。我们对评课提出了明确要求,努力做到:每人都说,长话短说,说出新意,不重复。老师们你评我,我评你,互动启迪,相互欣赏,发现了每位老师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经验智慧,收到了五个1相加远远大于5的效果,在评课活动中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发出最真实的声音,听到最真诚的鼓励。献出个体经验,送你群体智慧。 第四是听后反思。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整个磨课活动历时一个月,要求每位教师上交一篇听课反思。 为了保证听课活动的质量,我们制定了一下听课规则:1、教学管理人员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保证各组的课堂开放活动在相关领导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出新意、出成果;2、要求每位教师在活动中努力做到四个“一”:即认真上好一节课,做一次有质量的评课发言,写一份有份量的听课反思,向任教者提一条有价值的教学建议;3、强化对研究氛围的宏观调控,要求教师在评课活动中少讲“人情话”、“场面话”、“客套话”,多提建议和意见;4、实施备课讲课评课反思的操作模式,使备、讲、听、评课形成一个完整连贯、及时反馈反思的工作链条。课堂开放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发展了教师们的专业素质。老师们在活动中各显所能、相互切磋、互动交流,分享了各自的专业智慧,展示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开拓了专业视野。例如:在王燕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评课时,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教学现场,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个性化意见和建议,其中的合理因素为任教者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细节如何审视和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了启示。二是培育了求真、求实、求善的评课精神。这种精神根植于老师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它是对业务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它是一种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坚定信念。一名任教者在听后反思中如是说:“回味那短短的两个小时,感觉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诚恳。再次梳理自己的课堂,不敢说自己有了顿悟,但我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三是老师们形成了课堂研究意识。活动唤醒了教师深藏于心的研究意识,让他们又一次体验到了教师职业的专业要求和技术含量,品尝到了从事教育工作基于创新而涌动的职业幸福。一位由语文改教数学的老师在听课随想中写到:通过这次活动,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多参加这样的活动,汲取他人的长处,接受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好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2、课题研究如果将教育比作开垦一片希望之地,那么,课题研究正是教师致力改善教育教学体验职业幸福、实现专业成长的“犁”。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对于促进教育教学向高层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学校承担着一些比较大的省、市级课题研究,为学校起到一个引领和导向的作用。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他们只能依照学校的要求,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主动性,甚至有时不知道自己在做了些什么。鉴于此,为了充分发挥每位老师的主动参与性,挖掘老师潜在的才能和智慧,我们结合区教研室下发的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启动了全员参与的小课题研究实验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树立了“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效果就是成果”的课题意识,将课题研究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走“问题解决式”的行动研究之路。引导教师将教学与研究融合,将问题与课题整合,使课题研究成为教师的专业生活常态。以教研组为单位承担了13个小课题,其中有三个被确定为区级小课题,在小课题研究中,我们以“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为目标,按照“发现问题查阅资料编成研究方案根据方案去行动反思总结”的基本流程,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我们坚持“一月一次”的指导制度,通过“一听(听课),二看(看活动),三对话”,以案例为载体,展开平等对话,临床诊断,引导教师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诘问、矫正、提升,让游离的事件趋向条理,使隐现的经验得以敞现。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组内成员一个互助互学互进的过程。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涌现出了一批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在区举行的小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中,三位课题主持人进行了汇报交流,博得了领导的认可和老师的好评。三年级数学教研组通过提高数学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我们探索出了作业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的策略与方法,并在全区推广。在教育科研工作中,我校实行“五个一”,即每学期学习一本理论专著,参加一次科研活动,研究一个科研专题,承担一堂研究(探索)型公开课,撰写一篇科研论文(文章)。每个老师可以从中选择“三个一”来做,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三)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所以,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所以,几年来,我们积极引导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反思。一是博客交流。由于工作的繁忙,老师聚在一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博客的兴起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便利,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网络环境,让所有的教师有话能说。它是一种高效、民主、平等的新型教研文化和自由、开放温馨的校园文化,正在成为当前形势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助推器。2007年6月,西关小学的教师博客正式建立起来了,我们就教育教学问题开展了网络论坛活动。“爱山乐水”是郭兆坤校长的博客名,他带领全校60多位教师相继建起了自己的博客家园,老师们经营自己的帖子,关注朋友的主题,成为我们工作之余的休闲方式。在互相发帖、回帖中,结成了一种同事兼网友的关系。教师之间的交流,从现实中到网络,又从网络回到现实。无论在网上,还是面对面交谈,常说的话题是“教学”;常见的鼓励是“坚持”常用的问候语是:最近读什么书?最近在想什么?最近网上有什么好东西?最近有没有写点什么?在这种共同关注下,大家坚持写作,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写日常教学的细节,写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课堂的日新月异,写孩子们的点滴进步。大家唯恐网友“串门”时,没有好东西招待。现在,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竹林漫步、冬日骄阳、花开有声、小舟、清晨阳光一个个美丽的名字,演绎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我们的故事,我们的追求,我们的精彩又影响着身边更多的老师。发生在许多老师身上的那种令人欣喜的变化,诸如对课堂的关注和重构,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对事业的热情和追求,都表明我校教师正在走出课程改革之初的彷徨和烦躁,走上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不是出于行政命令或外部压力,而是源于内心的需求,我们自觉地把网络交流已经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很好地实现了知识共享、同行互动、专业引领。博客成为我们专业生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是写作交流为了给教师提供写作反思素材,我们定期开展有思想性的丰富多彩的教育研讨活动,让教师从习以为常的、司空见惯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有价值的原生态素材,捕捉闪光点。这样,反思促进了写作的深入,写作推动了反思的升华。此类活动主要有:一是写读书随笔。每学期进行一次读书随笔征文大赛,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所读的书目写出感悟、心得、收获及思考。二是写教学反思。在课前的教案预设中,在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学法时有什么想法和思考,记下来是为课前反思;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意外的发现,或是机智的处理等,是为课中反思;讲完课后,写下教后记,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等,是为课后反思。一节课不必非要有课前、课中、课后反思,可以选择有价值的地方留下反思。 三是写教学故事。一线教师置身于教学之中,本身就是教育的实践者和探索者。一个案例、一堂课、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资源。一个念头、一缕思绪、一声叹息、一抹微笑都可以以随感、叙事的形式写下来,定格在页面上,通过叙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转变自己的教学态度、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我校先后开展了“我与学困生的故事”、“我的评语故事”、“我最满意的一节课”等征文活动。四是写成长日记。实验开始,我们就为每一位教师发了一本“教师成长日记”本,用以记录读书学习、教育教学中的随笔感悟。每周至少两篇。时至今日,有的老师已经换第二本了。“成长日记”一路走来,从摘抄应付到用心抒写,从平铺直叙到文采飞扬,从稚嫩青涩到日渐成熟,从感性的肤浅到理性的提升。这样通过教学日志的形式记录日常教学活动, 让教师想自己的问题,做自己的工作,说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道理,对自己的日程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改进、形成实践智慧,通过长期教学反思的积累,必将积累大量的第一手实践资料,这些既是撰写论文或实验总结的参考资料,同时也为教师改进教学实践提供了依据,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提升了教学水平和写作水平。需要说明的是,这三种途径与方法并非是孤立的,他们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通过几种途径与方法的实施,我们的主旨是让学习成为习惯,让实践生发智慧,让研究成为常态,让反思提升高度。虽说有些老生常谈,但要落实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