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技术背景下版权保护与限制的平衡.doc_第1页
P2P技术背景下版权保护与限制的平衡.doc_第2页
P2P技术背景下版权保护与限制的平衡.doc_第3页
P2P技术背景下版权保护与限制的平衡.doc_第4页
P2P技术背景下版权保护与限制的平衡.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2P技术背景下版权保护与限制的平衡一、P2P文件共享对现行版权法体系的挑战(一)p2p技术对作品传播模式的变革.伴随着上世纪8O年代末9O年代初开始的数字技术革命,对作品的数字化、压缩、加工等功能的普及,给传统的作品创作和传播使用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具体表现为:首先,新技术使得几乎所有传统的作品都可以数字化,而p2p共享则让数字化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变得更加迅捷和廉价.其次,质量日臻完美的作品复制件具备高度兼容性,使得作品复制件的传播变得异常简单,传统的大型出版商垄断发行的模式无疑将遭到削弱.再次,p2p共享使得拥有不同艺术风格的文本、图形、图象和声音的作者或所有者在共享平台下可以随心所欲地组合、增删、移位和重新排序,集体创作的色彩将空前增加,中心化与权威性的信息传播模式将被削弱,从而使少数人垄断信息和文化的圣人时代结束了.最后,p2p的传输功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把作品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其他任何地方,作品的广播将由过去的面向一般公众的广播(broad.casting),发展到面向人数有限的特定的用户群的窄播(nar.rowcasting),直至延伸为为公众中的每一位成员单独的点播(videoOndemand).个性化的服务将是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二)p2p技术对现行网络版权保护机制的冲击.基于以上提及的新技术模式,以Bt为代表的分散型P2P软件将网络作品的传播带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新型p2p技术因其本身的特点而给版权保护体系带来的主要问题有:l、p2p信息共享模式的无中心性使得确认侵权责任者变得异常困难.与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相比,p2p共享没有单一的发布源,也无有能力的监管者,使得传统版权保护机制所依靠的版权人强大垄断地位与控制力在新模式下丧失殆尽.无数个体消费者在各自的共享中形成的海量信息共享就能使版权人难以找出某一非法侵犯版权作品的发布来源及最终侵权者.2、p2p共享中的信息交换运作模式使得上传与下载行为需要被重新定义,导致权利人寻求司法救济的困难.新型分散式p2p软件传输原理是充分利用用户在下载时没用上的上载带宽,因而在下载的同时也能进行上传,每一台计算机在查询与下载过程中,即是客户端又是服务端,下载与上传同时进行.在认定侵权时,很可能大多数用户并无上传的意思,但却干着实质侵权的勾当使版权保护无的放矢,而没有中央服务器的交互模式也使得替代责任无从落脚.这让版权人的权利诉求与司法救济针对的对象通过责众1的方式去实现,无疑增大了版权人寻求司法救济的难度.3、版权作品在网络信息数字存储模式下的虚拟存在形式的不可控性与传统的版权法理论中以有体物财产权独占性为版权保护模式基础不相适应.传统的版权保护客体是在强调版权人对作品复制件商业控制力的基础上,对非法复制传播者予以惩处来实现的.正因传统版权的性质带有垄断色彩才使版权人依靠作品的商业利用获得应得的利益.现在的局面是,一部作品的复制件一旦进入市场,进入某一消费者的计算机中,则很有可能会被高保真的数字技术复制出大量与原件一模一样的复制品并被传播出去,不管这种行为是基于慷慨的共享,还是为了非法牟利.最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复制行为很可能是符合合理使用的,但这一行为实际上对作者的财产权益造成了巨大冲击.二、p2p技术背景下版权保护与限制的平衡机制重构的必要性版权制度与版权保护机制的基本原则是平衡版权人与大众之间的利益.从大众的角度看,p2p技术带来的变化有诸多合理与正当的因素,它的确很有可能在将来为网络带来革命性变化,现在的问题的是传统的版权法体系没能跟上技术进步的速度,但这不代表原有的版权理论可以彻底让位于技术革新.因为无论是从现实需求还是理论依据,坚持版权法的基本理念是实现知识福利不可动摇的前提与基础.基于此,重构版权保护与限制的平衡机制才显得尤为必要.(一)现实需求.当前版权扩张的趋势对利益平衡机制的影响.传统的版决策信息I752011年第2期总第74期I权产业中,版权人拥有对版权作品复制件出版发行控制的绝对优势,p2p技术带来的对传统传播模式的突破,让版权巨头们感到不可容忍,又苦于现行保护机制对此并无办法.对这一僵局的解决,版权巨头以代表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财产权体系作为其对各国司法、立法施加影响,挤压个人用户合理使用空间的理论武器,进行着一场针对侵权者(从范围上讲,可以说是与整个消费者群体)的版权扩张运动.1、版权人对现有版权保护模式的观点.(1)私法上对于版权人的权利限制偏多.对于现行保护方式,版权巨头们认为,着作权作为私权理应与传统财产权享有同等水平的保护,但与传统财产权相比,尤其是与物权相比时,权利保护与救济的方式的多样性、彻底性均受限制.(2)公法上的保护力度不够.对于非法侵犯版权的行为不论是立法定性、司法裁判还是执法规范都不能令人满意.版权巨头普遍认为公法对版权的保护力度偏弱,普通的盗窃行为在很多情况下都会被处以重刑,但盗窃版权作品却往往不受任何刑事制裁,更何况这种盗版行为比一般盗窃在财产侵权上危害程度要大得多.虽然基于血汗主义(sweatofthebrowdoctrine)原则0,我们可以说版权人的诉求是合理的,但现行版权法的解决机制己无法平衡在已掌握了p2p共享技术的广大受众与拥有强大传统运作机制的版权人之间的利益.或许对于版权人而言,利益平衡只是空谈呓语,但对新版权利益平衡机制的需求,至少从现实需求的角度来说,迫在眉睫.2、版权产业对版权保护的新要求.版权人既不能背离利益平衡的原则,因为这正是他们的权利受到保护的基础,也不能过分挤压受众的利益,因为那才是潜在的真正利益来源.为了得到更好的版权保护,版权业界提出要求扩大版权保护、变革保护机制的建议,具体而言主要为:(1)版权人要求赋予在传统版权法中不享有的控制其作品表演的普遍权利.由于p2p共享使得进行表演行为变得非常容易且成本低廉,因而很多带有私利表演性质的公开表演或机械表演行为就既未得到授权允许,也未支付报酬从而造成版权人利益的严重损失.(2)取消法定许可制度或减少其适用情形.法定许可的存在(或过滥)使得版权人在依靠自身合法权利获取利益时的议价博弈能力不能与财产权人相提并论.(3)提高公法领域对版权保护的力度,加大对版权侵权的刑事制裁.对于着作权,公法的保护力度则明显弱于对物权人财产的保护,因而版权人要求公平的待遇.(4)对侵权方式的监管标准应当予以修改.立法应当禁止不含反侵权的设备或软件进行销售以保护他们的技术措施与权利电子管理信息;同时应允许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标准安全技术以区别非法和合法复制行为,并据此做出不同应对(5)要求获得更多的自助许可现实中的很多情况是,他们受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保护的技术措施与权利电子管理信息常常受到非法规避或破解,这给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造成很大伤害.因此版权人要求立法者赋予他们更多的自助权利空间允许研发技术反措施(technicalcountermeasures)对此类行为进行更为有效的防护.从以上要求中不难看出,这些要求是在比对了传统财产权的保护程度后的一种看齐措施,本质上也不算是版权扩张,而是一种回归.但这些要求值不值得采纳,还必须依据传统版权法的立法初衷及相关的理论依据才能做出判断.(二)理论依据:版权法的初衷和终极目标的重申.自古腾堡时代至今,版权保护机制一直在鼓励知识生产,平衡作者与受众的利益的原则的指导下,为人类的知识福利与文明进步保驾护航,虽然在网络时代面对着汹涌的数字技术,尤其是面对像p2p这样的对网络生存方式产生革命性变化的新技术,版权是否能够在数字技术环境中生存,着实是一个令人苦恼的问题.但有一点却必须肯定:不管技术的进步怎样使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方式发生变化,新技术环境中同样存在利益冲突,同样有必要保护版权人的私权利益和维护版权人利益与使用者利益之间的平衡.1、激励创作目的的不可动摇.私权保护与利益平衡原则比具体的版权制度更持久和稳定.从法理学的角度看也更能昭示这一原则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其对于私权保护体系仍旧不可或缺.激励理论是从激励智力创造的角度看待版权正当性的,也是最能解释版权合法性及版权法目的的理论.该理论认为,通过个人获得的手段鼓励个人努力是借助于作者的天分提升公共福利的最佳手段.具有激励理论的性质的美国宪法中着名的知识产权条款规定:通过确保作者和发明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他们各自的创造物和发明的专有权,促进科学和有用技术的进步.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像艺术家、作家、作曲家等作者,如果其作品不能免受盗版侵权之害,其创作热情就会受到损害.在缺少保护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文化表达就会窒息.版权可以作为言论自由及思想传播的催化剂,为思想的创作及传播提供了经济上的动力.在网络环境下,赋予版权人专有性权利是为了激励版权人从而最终达到信息自由与共享,这一点刚好与互联网的共享精神契合.2、新技术对外在形式的改变不能颠覆利益平衡的基本理念.p2p技术让作品创作与传播的方式增加,但版权法的基本概念保持不变,相应的,私权保护与利益平衡的原则也不会改变,这是版权法永远的目的.不论技术如何进步,只要未来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的基本前提仍然是鼓励智力创作,版权法就必须保障作者因读者使用有商业价值的作品而获取利益.如果创作者对于有商业价值的作品使用的控制得不到充分的保护,那么就不利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不利于文化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持续进行.如果利益平衡的原则倒向版权人,则他们的创作很有可能会因为消费者的背弃而被架空;如果利益平衡的原则倒向消费者,则他们的需求很有可能会因为作者的萎靡而无人去满足,二者都不是版权法的价值追求,都不会满足知识福利的增进这一根本目的.因此即使p2p技术将改变一切,也无法改变作者、出版商、唱片制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利益关系0.所以数字技术环境中的利益平衡始终应是版权法的终极关怀.三、对我国新技术背景下重建版权保护与限制平衡的构想一方面,版权人的扩权运动进行得轰轰烈烈: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呼声亦声势浩大.只考虑任何一方的意见都会失之偏颇.对于这一涉及个人权利又关系公共福利的权利保护体系的探索,不应只考虑权利义务关系双方的问题,更应考虑到公共政策的导向乃至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前景,因此首先要考虑的还是得回到版权法的初衷-利益平衡论.(一)现行法律体系对版权人要求的回应.自版权法诞生至今,已发展出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国的立法机构会完全接受前述的版权人的五项要求,原因在于,如果强化现有的版权保护措施并削弱对版权人权利的限制,带来的效果就会是:l、版权人与消费者之间的对抗升级,双方都可能为了维护自己合法权益而走向极端.你有技术措施自助计,我有规避破解过墙梯,持续下去将可能导致版权人与消费者之间为了争夺作品的效益产生激烈的技术手段方面的军备竞赛而徒增信息交换的成本,最终由于交易费用的过高而使网络信息交换失去活力.2、在版权人群体在当代社会已经基本独占传媒产品的今天,如果再赋予版权人更多的权利控制空问并给予更强的司法保护恐怕将严重压制消费者权益.现阶段版权人很多的经营行为已经超出了保护自身权益的必要限度,比如版权公司在很多在线服务中的数字权利管理系统(digitalrightsmanagemeirt,DRM)就是针对消费者进行的一种技术限制措施,如果版权人仅仅只是利用这一措施进行版权权益保护则尚可接受,但实际上,版权公司往往利用这一措施实施垄断或不正当竞争,典型如江民逻辑锁事件和2008年微软黑屏门事件.其后果就是会使垄断行为合法化,使全体社会文化氛围的自由度下降,知识分散性对于个人的促进作用和对于社会知识福利的增进将被严重削弱.3、基于立法与司法的理念来看,立法应基于公共政策的考虑、顺应社会需要,制定能够保障全体公民权益与自由的法律,而司法则应当本着维持法律秩序的原则,对一切可能破坏共同规则的行为作出裁决.若是采纳以上五点意见则会带来以下后果:(1)削弱法院对此类问题居中裁断的作用与地位而难保公正,推而广之则有可能导致滑坡效应:(2)技术促进信息交换模式的更新,促进创作方式的变革,推动商业发行模式的前进等种种变化也不是立法就能轻易抉择或有资格否定的,而应当交给社会与市场.(二)加强对作者与公众利益保护的版权利益平衡.我们必须注意,在这场利益冲突中,如果法律没有什么作为的话,版权人将对作品的使用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在博弈的过程中将会因拥有越来越多的筹码而处于越来越主动的位置.而使用者一方则将处于更加被动的弱势地位,因此,应JJu强对公众利益的保护.一方面,并非新技术带来的所有使用作品的新方式都落入着作专有权范围内.如在计算机网络中传输私人邮件就不属于发行权的范畴.另一方面,进入专有权范围内的新技术对作品的使用并非都是非法的.如有可能是合理使用.版权人的利益得失方面的考虑固然是版权法的重心,但是这显然是不够的,激励创新还取决于对社会公众利益的现实需要与关注程度.美国白皮书中建议由图书馆和版权人之间自由协商作品的使用费数额.对此,有学者提出了批评意见,认为这种做法是把应由版权法解决的问题推给市场去自发的解决,实质上极大地偏向了版权人的利益,从而严重地限制了技术进步能够也应当给公众带来的利益.四、结语关于未来版权法的发展,不论是加大对版权人的保护还是倾向于公众的利益的保护,其核心始终是刺激作品生产,维护着作私权和繁荣文化,不能违背自第一部版权法-安妮女王法诞生以来至今构筑起来的版权法律理念的体系所明确确立的目的,即:通过在该法规定的期限内赋予作者或版权的购买者以复制权的方式,对求知进行鼓励:通过最大限度的鼓励知识创造来从信息流通与使用的层面来促进社会福利与文化进步.正是基于此,现行版权法体系所面对的新技术挑战决非是破旧立新,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让新技术与新模式推动传统体系的不断成长.p2p技术或许让现在的人们在已有的版权法语境内感到语塞,但基于技术中立性原则,我们或许永远也不可能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