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习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习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习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习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习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莆田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 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B.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C. 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D.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可知,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夏小正的认识也存在差异,故B正确;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并非没有价值,A错误;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夏小正研究角度不同产生认识差异,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根据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2.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黏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A. 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B. 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C. 黍和稷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D.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意,主要说记载中提起的数量多,说明那是的重要性,所以C项正确。ABD材料中反映不出来。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商周时期的农业3.“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A. 王权与神权相分离B. 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 天子权力有所下降D. 对天的认识理性化【答案】B【解析】【详解】“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了周代的德治思想,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权与神权相分离”,排除A;材料反映周代的德治思想,无法体现天子权力下降,排除C;材料“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反映统治者仍然重视“天命”,无法体现“对天的认识理性化”,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分析解答即可。4.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A. 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B. 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C. 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D. 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故A正确;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指的是打破贵族官位世袭制度,实行依据才能的任免制,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反映诸侯国君加强了政治权利的集中,无法体现“分裂到统一的趋势”,排除C;战国时期,分封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不符合史实,D错误。5.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A. 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B. 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C. 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D. 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 君主“循名责实,察法立威”,这体现出战国时期维护君权的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这一思想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是墨家,故C项错误。【点睛】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名正而法顺说明了法家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由此定位答案。6.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A. 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B. 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 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D.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可知,设置监御史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D正确;监御史是检察官员,不掌握地方行政权,A错误;御史大夫是三公之一,负责监察百官,监御史负责地方检察,B错误;汉惠帝时期仍然推行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是地方侯国割据的主要原因,故C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要每两年轮换一次”,联系所学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解答。7.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这主要体现了A. 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B. 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C. 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D. 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营的专卖制度为后世历朝历代所沿用,这是历代政府重视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冶铁煮盐业管控的体现,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足后世对汉武帝专卖制度的沿用,并非以汉武帝为榜样,也不是推崇汉代经济制度,A、B两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与富商大贾间的矛盾,C项错误。8.春秋决狱比中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B. 原心定罪、以礼入法C. 德主刑辅、以人为本D. 纲常为主、刑法为辅【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但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对同一案件,官府依据法律,董仲舒依据儒家纲常,并不能说明孝治天下、儒家独尊,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官府依据法律,董仲舒依据儒家纲常说明了原心定罪、以礼入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也反映了德主刑辅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应免罪,体现了纲常为主、刑法为辅的特点,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9.唐朝明确地将国家政务划分为大事和小事,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这反映了当时A. 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B. 实行分层决策机制C. 门下省权力不断扩大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可知,唐朝实行分层决策机制,故B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表明门下省权力没有扩大,C错误;材料表明小事由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皇帝掌握决策权,无法体现“君主权力受到制约”,D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联系所学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知识分析解答。10.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A. 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 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C. 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 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材料叙述了古代民间将科举及第的美化与神化,表现了古代民间对于考中科举的进士、举人的崇拜以及对于科举及第的崇拜,并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故答案为D。ABC三项都是在论述科举制本身的作用,但材料讲的是民间人士对科举的态度,这三项与材料不符。11.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 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 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 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 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答案】D【解析】根据“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景德镇”,可见景德镇一词是在宋朝出现,排除A;根据“镇民陶玉者”,可见陶玉身份不是官营手工业者,排除B;题干中并没有体现该产品闻名海外,排除C;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因此选D。【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宋景德中始置镇”“镇民陶玉者” “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等,依据材料信息判断选项正确。12.“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对该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 朱熹认为穷理应该格物致知B. 二陆认为穷理要发明本心C. 双方在世界本原立场上根本对立D. 双方思想都属于新儒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鹅湖之会的主题是“教人”,朱熹强调泛观博览、探究万物后才能得到其中的“理”,而陆九渊兄弟则强调发明本心即可得“理”,即强调求理、治学方法的不同,故A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朱熹和陆九渊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两者的思想都是儒学的新发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3.宋代文化教育相对普及,史载:“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为这种现象提供技术条件的是A.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 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C. 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D. 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信息是在描述宋代的文化教育普及,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技术条件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故A项正确;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和宋代文化普及无关,故B项错误;重文轻武政策不是技术因素,故C项错误;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和材料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14.1387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以田块为单位编制,图册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肥沃程度,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鱼鳞图册的编制A. 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B. 开创了土地财产登记制度C. 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D. 提高了土地的商品化程度【答案】A【解析】【详解】鱼鳞图册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科学的土地赋税管理办法,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多少防止了产去税存或有产无税的弊端,使政府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长,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故A正确;材料没有以前朝代土地财产登记制度信息的说明,无法体现“开创”,B错误;鱼鳞图册制度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有利于自耕农经济发展,C错误;鱼鳞图册制度明确土地的面积及归属等信息,与土地的商品化程度无关,排除D。15.明朝官修史书太祖实录曾三次修订。初修始于建文元年,靖难之役后,于永乐初重修,此为二修;但由于“成于急促,未及精详”,永乐九年第三次修纂。这说明A. 重修实录有利于记载的准确B. 历史编修受政治因素的影响C. 古代官修史书力求精益求精D. 实录修订随时代发展而完善【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显示,太祖实录经过三次修订,靖难之役后修订很明显带有政治色彩,对实录内容有修改,以便为后代君王服务,故B项正确。实录的重修不一定就更准确,有可能是为了现实政治的需要,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史过程中的政治色彩,而没有体现官修史书的精益求精,也不是时代发展的体现,故CD项排除。16.明代徽商查岩振曾经“岭南塞北,饱谙寒暑之劳;吴越荆襄,频历风波之险”。这反映出A. 跨区域贸易日益繁荣B. 商业竞争异常的激烈C. 行商更有利可图D. 商人处境非常限难【答案】A【解析】【详解】明清商帮的出现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跨区域贩运贸易推动了商帮的出现,故A项正确。 商业竞争日益激烈是商品经济发展必然出现的现象,但材料没有反映商业竞争的具体信息,排除B;地缘意识更加突出是背景之一;材料没有比较行商坐贾的利益区别,排除C。材料主要提出行商的自然条件的困苦,排除D。17.明清史专家指出:(平民)日常食用消费仅只占微弱的比重(官僚缙绅)却用之于追求雕琢、新奇或足以炫耀门第的豪奢消费,如操办豪华的婚丧喜庆、炫耀珍宝重器与竞建园林别墅等。他们的高消费具有传统的特权奢侈消费性质,与宫廷的消费相激荡。由此可见影响明清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A. 商品经济畸形繁荣B. 重商主义盛行C. 奢侈、攀比消费严重D. 吏治腐败,贪污猖獗【答案】A【解析】【详解】明清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层面的因素,材料“日常食用消费仅只占微弱的比重豪奢消费与宫廷的消费相激荡”反映了当时的奢侈消费在商品经济中的比重较大,这体现了商品经济畸形繁荣,故A正确;明清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是重商主义,故B错误;奢侈、攀比消费属于现象,不是经济本质,故C错误;材料未涉及吏治腐败、贪污猖獗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A。18.大众日报2008年刊载关公何以战秦琼一文,提到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研究生班十年汇报演出”的节目蔺相如中的布景道具问题,请判断符合史实的是A. 蔺相如府中厅堂上悬挂着一幅山水画B. 厅堂楹联上有草书写的古诗C. 渑池会上秦王和赵王用青铜器皿喝酒D. 书写的古诗是杜牧的泊秦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蔺相如是展示战国时期历史面貌的戏剧。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所以A项错误。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所以B项错误。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所以D项错误。本题正确答案是C。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与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草书、山水画、唐诗19.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讲述了年轻女子安提戈涅的故事:她的哥哥死于内战,她想要安葬自己的哥哥,但国王下令谁埋葬了叛徒,就将被处以死刑。安提戈涅愤怒地斥责国王说:“最高的法律是主神宙斯向人类宣布的,凡人的命令不能改变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不成文法!”索福克勒斯借安提戈涅之口表达出了A. 习惯法地位高于成文法B. 朴素的“法律至上”思想C. 女性在城邦中地位提高D. 雅典民主政治的虚伪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凡人的命令不能改变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不成文法”反映了国王的命令低于法律权威,体现了“法律至上”思想,故B正确;国王的命令并不等于成文法,材料并不能说明习惯法地位高于成文法,故A错误;材料只是以安提戈涅之口表达作者观点,并不能体现女性在城邦中地位提高,故C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法律至上的观点,而不是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虚伪性,故D错误。故选B。20.古代雅典,在公共节庆表演戏剧的时候,实行“观剧津贴”制度,对陪审法庭的陪审员实行有报酬的陪审员制度,伯里克利时代还对参加公民大会的公民发放津贴。这些制度A. 推动了工商业经济发展B. 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C. 导致了民主政治的衰落D. 调动了公民参政积极性【答案】D【解析】【详解】古代雅典对参加公共事务甚至观剧的公民都发放津贴,说利于调动公民参政积极性,故D正确;津贴制度与工商业发展关系不大,A错误;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B错误;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的根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制度的弊端,并非津贴制度,C错误。21.公元前5世纪雅典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作品全部体现的是现实社会、政治问题,并直谏当时的执政者,而执政者“并不因之而有任何禁演戏剧或迫害作者的措施”。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A. 社会腐败现象严重 B. 政治氛围相对宽松C. 戏剧创作深受重视 D. 知识分子受到保护【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作品针砭当时社会问题并直谏执政者,而没有遭到迫害,这是当时雅典政治氛围相对宽松的体现,B项正确。戏剧家的作品反映社会、政治问题,并不代表当时社会腐败严重,排除A。执政者未采取“禁演戏剧或迫害作者的措施”并不能说明对戏剧创作重视,排除C。剧作家未受到迫害并不能反映知识分子受到保护,排除D。22.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如果承认他们的说法都有道理,这与谁的观点相类似A. 泰勒斯B. 苏格拉底C. 柏拉图D. 普罗泰格拉【答案】D【解析】“心动才有幡动”说明心是万物的主宰,可知这是心学家的观点,都强调主观意志和内心力量,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尺度”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故项正确;主张世界由物质组成的问题;强调知识是美德的问题;提出理想国的概念。23.对于罗马人来说,法律是社会的基石,它对于公民基本权利和合法权利很重要,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和基础,从欧洲的历史来看,这种法律形式民法尤胜于刑法一直都很重要。”这里主要强调罗马法A. 内容丰富详实,应用性强B. 量刑有理有据,保障平民权益C. 协调社会矛盾,巩固统治D. 侧重民事诉讼,保护私有财产【答案】D【解析】【详解】罗马法的实质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民法尤胜于刑法”说明罗马法侧重于民事诉讼的处理,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罗马法内容的详实,故A项错误;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体现,不是保障平民权益,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突出罗马法巩固统治的作用,故C项错误。24.查士丁尼法典记载:有人雇佣金匠打造戒指,双方适用买卖契约还是雇佣契约?如果顾客提供金料,就是雇佣契约,如果金匠提供金料则是买卖契约。这说明罗马法A. 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B. 强调私有财产的神圣性C. 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D. 力图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答案】A【解析】材料中对于“买卖契约还是雇佣契约”的规定说明罗马法秉承公平公正的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法律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的平等的理念,故C项错误;材料不是保护消费者权益,是一种公平自然法思想,故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2+18+12=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材料二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答案】(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2)说明: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3)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4)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有利于稳定政体;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得出从分权到集权;根据“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得出从世袭到任命。(2)说明:结合所学,秦朝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3)根据“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得出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根据“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得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根据所学,元朝大都周围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4)综合材料,可从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等角度分析总结。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除西周礼制影响外,汉代朝野格外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唐律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南北朝的“孤独园”到了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明洪武十三年下诏:“文武官年六十者听致仕(告老还乡),给以全俸诰敕。”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1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1)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我国汉代至明朝养老政策的特点。(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社会保障体系的影响。【答案】(1)特点:受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朝从经济和法律方面优待老人;唐朝以法律明确养老义务;南北朝到宋代政府承担一定的养老职责;明代制定官员60岁退休的政策。(2)评价:积极:低收入阶层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消极:导致政府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一“践行“长幼有序、事亲至孝、敬老崇文”的理念”“汉朝规定:60岁以上者,免除赋税;70岁以上的老人“虽有罪,不加刑焉”“宋代发展出多种官办养老机构”“六十岁退休遂成官场惯例”的信息逐条归纳回答。(2)依据材料二社会福利制度措施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分析回答即可。【点睛】全面认识福利国家制度的利弊(1)利:福利国家制度确实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减少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2)弊:一方面集中表现在政府财政支出过大,政府负担过重;另一方面福利国家制度会带来社会道德危机,被认为不鼓励工作,简单地说就是“穷人因懒惰而贫穷,富人因努力而致富”,国家不该用福利来鼓励这些穷人继续懒惰。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从某一角度说,历史就是从有趣的故事中悟出生活的智慧。典故一“半费之讼”:古希腊有一个名叫欧提勒士的人,他向著名的辩者普罗达哥拉斯学法律。两人曾订有合同,其中约定在欧提勒士毕业时付一半学费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则等欧提勒士毕业后头一次打赢官司时付清。但毕业后,欧提勒士并不执行律师职务,总不打官司。普罗达哥拉斯等得不耐烦了,于是向法庭状告欧提勒士,他提出了以下二难推理:如果欧提勒士这场官司胜诉,那么,按合同的约定,他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如果欧提勒士这场官司败诉,那么按法庭的判决,他也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他这场官司或者胜诉或者败诉,所以,他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应付给我另一半学费。而欧提勒士则针对老师的理论提出一个完全相反的二难推理:如果我这场官司胜诉,那么,按法庭的判决,我不应付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如果我这场官司败诉,那么,按合同的约定,我也不应付给普罗达哥拉斯另一半学费;我这场官司或者胜诉或者败诉,所以我不应付给他另一半学费。典故二“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