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习题.docx_第1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习题.docx_第2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习题.docx_第3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习题.docx_第4页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习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渤海高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月考试卷高三历史考试范围:必修二第一、第二单元;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A 经营更趋市场化 B 减少犁耕依赖C 生产日趋专业化 D 注重精耕细作2黟县环山余氏宗谱中记载,明代商人余荷浦经商“二十余年,囊囊日实,良田美宅如愿以偿”。这一记载反映了明代A 工商皆本思想产生 B 传统社会结构解体C 封建礼教束缚解除 D 传统观念受到冲击3“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这种耕作方式开始被取代是在A 商代 B 西周C 春秋战国 D 西汉4梦梁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这反映出当时A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 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C 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 D 宋代重农抑商政策已松动5学者许倬云指出:孝道的伦理,尤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也与农户保持劳动力不缺乏的需求有彼此相证的合理性。该材料可以说明A 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B 劳动力的缺乏是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瓶颈C 孝道伦理维持了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D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增长6学者许倬云指出:孝道的伦理,尤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也与农户保持劳动力不缺乏的需求有彼此相证的合理性。该材料可以说明A 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B 劳动力的缺乏是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瓶颈C 孝道伦理维持了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D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增长7宋朝时,“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这反映出当时A 国家失去对农民的控制 B 政府田赋收入减少C 自耕农的比例增加 D 农村土地兼并严重8下表现存1719世纪东南亚部分国家华人宗教碑铭数量表时间国家17世纪18世纪19世纪印尼851251泰国1485马来西亚17216合计1062552上表呈现的史实表明,1719世纪的中国A 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 B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C 社会经济呈持续繁荣局面 D 海外贸易长期发达9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西安、三原、凤翔设蚕管、织局,招南方机匠为师。又教民种桑,桑叶、茧丝,官家都许收买,使民节节得利,可以踊跃从事。这表明A 清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C 清朝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D 陕西巡抚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10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曾在西安、三原、凤翔设蚕管、织局,招南方机匠为师。又教民种桑,桑叶、茧丝,官家都许收买,使民节节得利,可以踊跃从事。这表明A 清政府仍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C 清朝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D 陕西巡抚已经放弃重农抑商政策11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A 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 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 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 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12从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的关税达185万两白银。从嘉庆五年(1800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达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英国人的青睐。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A 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 B 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C 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 D 资本主义萌芽促进对外贸易发展13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许多汉代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市”和“亭”指各地官府管理的手工业和商业区)。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由此可以看出,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的生产A 冲击了当时的等级观念 B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 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 D 导致了私营工业的萎缩14在北宋的清明上河图中,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但在南宋,已是“衣服之章,上下混淆”了。这一变化从侧面反映了A 等级制度逐渐被打破 B 市民阶层日益壮大C 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 D 区域经济不断发展15如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B15501800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中国,中国成了全球白银的“吸泵”。以中国为中心的纳贡体系形成C拿破仑在1808年创立帝国贵族制度,其中旧贵族出身的占225%,资产阶级出身的占58%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集团的支柱D1882年,顺天乡试发榜,申报的记者以快马将两江地区中试名单送到天津,用电报传到上海,次日见报,江南士子时隔24小时就获知考试结果。通讯革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A A B B C C D D1616世纪,葡萄牙人将经过广州转运到澳门的中国货物运回欧洲,如丝、绢、瓷器等,又由欧洲运来毛织品、玻璃制品等。由此可见A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商业革命促进贸易发展C 工业革命的迅速推进 D 价格革命加速社会分化17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电灯后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9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家工厂从此类现象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经济利益的驱动是科技进步的力量源泉B 大力投资重化工业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C 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D 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18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A 城市化进展显著 B 贫富差距逐渐消除C 工业化开始启动 D 工人福利得到保障19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奔走于从欧洲到非洲、美洲、亚洲的各大港口和商品集散地,掀起了一场“商业革命”。这场“革命”的表现不包括A 中国茶叶等新商品出现在欧洲 B 西欧市场的商品价格直线上升C 大西洋沿岸成为新的贸易枢纽 D 英法等建立一批特权贸易公司201777年,英国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占24%,农业占45%;到1821年,工业收入上升到31%,农业收入下降至26%。1851年工商业劳动力占有总劳动力的587%,农业劳动力占217%。这说明英国A 第一产业生产能力日益降低 B 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C 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211844年,一个长期居住中国的英国人搜集了中国各式各样的土布布样,标上当地的价格送至英国,看是否能按照这样的价格在英国生产出来,得到的答复是:“他们在曼彻斯特不能按同样的价格生产那种布匹,更说不上按照这种价格在中国出卖了”。这说明A 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高于英国 B 中国土布制造工艺领先世界C 家庭生产比社会生产具有优势 D 中国士布具有巨大竞争优势2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 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B 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 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 等级观念明显淡化2319世纪末,富可敌国的大企业和大财团,在各个行业纷纷出现。人们把他们叫做钢铁大王、石油大王、牛肉大王、电讯大王、铁路大王、金融大王。“大王”最准确的内涵是A 产品市场广阔 B 产品种类多C 企业生产效率高 D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24“西欧出现了与欧亚乃至全球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一种新的充满活力、扩张性的文明(它)用了四个世纪(15001900)建立起其在世界范围的统治。”下列对材料中文明的“扩张性”,理解正确的是()A 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世界历史 B 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C 欧洲国家最终确立世界霸权 D 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25从1868年到1900年的32年间,英、美、德、法四国的钢产量从24万吨猛增到2355万吨。铁路建设成为这一时期新兴工业化的中心,世界经济出现爆炸性的大增长。这主要是由于A 民主制度推动经济发展 B 机械制造业迅速发展C 技术创新推动资本集中 D 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2618世纪早期一位作家在他著作中写道,有一个英国小城市诺福克为许多小城镇与乡村包围,这些乡村“是如此之大和住满了人,使它们足以与其他地方的镇相比”,这样的中心小城市布满了英国各地。这主要反映出当时的英国A 国内市场发展,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B 工业革命深入到农村,缩小城乡间差距C 国内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地区间的分工D 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加速城市化进程27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藏角落里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是指A 文艺复兴 B 第三次科技革命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28下列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新航路的开辟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武力逼迫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及最终形成的主要方式A B C D 29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A 钟表工业发达 B 贫富差距缩小C 工人消费水平高 D 工厂纪律严格301887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州际贸易法规定任何客货运输商如果通过特别资费、折扣和返款等手段对同样的运输服务多收或少收运费,即视为不公正的价格歧视,应予以禁止;对违背本法者处以不超过5000美元的罚款。这表明美国A 国会的立法权扩大 B 联邦政府禁止自由竞争C 贸易冲突危及国家安全 D 联邦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共3题,31题15分,32题12分,33题13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但正是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材料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赵鼎新认为西方崛起包含五个交叉重叠的历史进程。军事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经济竞争推动下的强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积累性发展。欧洲国家力量强大之后天主教世界的崩塌以及其他宗教、世俗形态的兴起。资产阶级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政府与商人联盟的存在:政府依赖商人敛财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扩张。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叶中国经济繁荣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6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光荣革命创造了一种适合英国历史和政治传统的新的社会进步方式,那就是: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因此,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近现代英国发展史材料二由内燃机和电动机带动的“电工技术革命”的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蒸汽机带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铁路建设成为这一时期新兴工业化的中心。生产单位规模扩大,技术和投资量增长,使银行和国家在推行现代化方面发挥前所未有的重大作用。世界经济在19世纪后期出现爆炸性的大增长。罗荣渠现代化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维度分析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的表现。(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经济在19世纪后期出现爆炸性的大增长”的原因。(6分)参考答案1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末年江南地区农村家庭投资结构主要是工具、播种、肥料、灌溉等,说明家庭的投资主要应用于土地,目的就是提高产量,是精耕细作的表现,D项正确。明朝末期的江南地区,农副业经营仍然是小农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排除A。明末农村耕作方式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铁犁牛耕的依赖,排除B。生产专业化是指围绕某种农产品的生产培育,将种、养、加过程和产、供、销环节联为一体的专业生产经营系列;与材料强调明末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不符,排除C。2D【解析】【详解】材料“明代商人”“良田美宅如愿以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随着商业的发展,传统的观念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工商皆本的思想,故A项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解体”;C项说法错误,错在“解除”。3C【解析】【详解】材料中“砍山”“众木尽噘”“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说明这种耕作方式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农耕经济逐渐取代刀耕火种,故C项正确;AB项时仍然是刀耕火种,排除;西汉时期个体农耕经济有所发展,故D项排除。【点睛】首先分析“砍山”“众木尽噘”“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4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宋临安饮食种类丰富,反映了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B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但与材料强调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的信息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外贸的信息,而是强调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的信息,而是强调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排除D。5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从题意中可得出作者认为伦理观念与农业劳动有联系,即多生育子女可以满足小农经济劳动力的需求,所以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题干中主要体现伦理同小农经济的关系,未体现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C选项错误,未体现伦理同农村秩序的关系;D选项错误,关系倒置,应是农业劳动力增长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点睛】本题要从题意中分析出在考察孝道伦理同农业经济的联系,即可得出答案。6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从题意中可得出作者认为伦理观念与农业劳动有联系,即多生育子女可以满足小农经济劳动力的需求,所以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题干中主要体现伦理同小农经济的关系,未体现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C选项错误,未体现伦理同农村秩序的关系;D选项错误,关系倒置,应是农业劳动力增长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点睛】本题要从题意中分析出在考察孝道伦理同农业经济的联系,即可得出答案。7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指的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宋朝土地兼并严重,没有体现国家失去对农民的控制和政府田赋收入减少,故排除AB;豪强地主不断侵占农民土地导致自耕农比例减少,C项错误。8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出1719世纪的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总数的不断增加,故A项正确;自然经济加速解体表现为,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及日益商品化的过程,与材料中国迁往海外的人口的不断增加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迁往海外的人口不断增加,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局面,故C项错误;1719世纪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日益萎缩,故D项错误。9B【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陕西巡抚的意图是为了满足官营手工业生产的需要,间接带动了种桑、养蚕业发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出的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的转移在南宋已经完成,故C项错误;清朝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放弃,故D项错误。10B【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陕西巡抚的意图是为了满足官营手工业生产的需要,间接带动了种桑、养蚕业发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出的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的转移在南宋已经完成,故C项错误;清朝厉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放弃,故D项错误。11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A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B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C项错误;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业的发展,反映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项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联系所学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知识分析解答。12A【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中国棉布、丝绸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来看,说明当时中国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故答案为A项。中国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C项“完全超越”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产生,且材料中的现象与此无关,排除D项。13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古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汉代许多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由此表明,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从事商品生产,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当时等级观念的冲击,A项排除;官营手工业是由政府控制的,产品是供皇室和贵族使用的,本身无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对私营手工业的影响,D项错误。故选C。14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时,上层人物与平民大众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影响了社会风尚和思想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宋时上层人物与平民大众之间在服装上没有太大差距,属于衣着方面,A项范围太大,排除。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民阶层壮大,故B项也是D项推动的结果,排除B。社会风尚的开明开放是材料反映的表象,与材料强调经济不断发展推动社会风尚的变化不符,排除C。15C【解析】【详解】拿破仑在1808年创立帝国贵族制度,其中旧贵族出身的占225%,资产阶级出身的占58%,说明法国产阶级成为统治集团的支柱,故C项正确;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内贸易繁荣,不能得出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故A项错误;中国成了全球白银的“吸泵”,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与以中国为中心的纳贡体系形成无关,故B项错误;D项中的材料反映的是近代通讯手段的革新,促进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不能说明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故D项错误。16B【解析】【详解】从材料“16世纪”“中国货物运回欧洲”“由欧洲运来”中可以分析出,新航路开辟后,全球性海上运输业的发展,东西方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故B项正确;A项是19世纪中期,时间上不符合,排除;工业革命是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中期,时间上不符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价格革命的相关状况,故D项排除。【点睛】解题注意“16世纪”“中国货物运回欧洲”“由欧洲运来”。17D【解析】【详解】由材料事例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的速度加快,科技与生产的结合程度越来越紧密,体现了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D项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经济利益的驱动的问题,而是强调科学技术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排除A。“电话公司”并不属于重化工业,材料主旨也不是说明投资重化工业成为社会潮流,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经济发展促进科技进步,排除C。18A【解析】【详解】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故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故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开始于二战后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故D项错误。19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商业革命是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其主要表现有:西班牙和葡萄牙贵族把掠夺回来的金银大量用于购买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奢侈品;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开始衰落,西欧沿海城市成为新的海上贸易中心;伴随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新的商业强国开始崛起,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组建大型商业公司,获取巨额利润;故AC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B项是价格革命的影响,与材料强调商业革命不符,但符合设问,所以选B。20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17771821年间,正值英国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工业收入占比不断增加,农业收入占比不断减少;1851年时工商业劳动人口占比是农业劳动人口的2倍多,说明英国工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劳动力,使英国由农业为主体的国家变为工业为主体的国家,C项正确。农业劳动力占比低于工业劳动力,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能力差,而此时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农业生产力发展,排除A。材料强调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农业国家变为工业国家,没有涉及城市化进程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的贫富差距的信息,无法推断出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且材料强调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农业国家变为工业国家,排除D。21D【解析】【详解】近代中国的劳动力低廉,能够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民众消费低端产品。但是在英国不具备这种价格优势,说明传统土布具有较大优势,故D项正确。同时期英国是工业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于中国,故A项错误;中国土布质量较差,并不是制造工艺领先世界,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比较家庭与社会生产的优势,故C项错误。22A【解析】【详解】由材料“18世纪末”可知,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强国。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东西方交流增多贸易扩大,茶叶价格下降,因此原产于中国的茶叶能够成为英国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故选A;B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工业革命造成英国社会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等级观念,排除D。23D【解析】据材料“19世纪末,富可敌国的大企业和大财团钢铁大王、石油大王、牛肉大王、电讯大王、铁路大王、金融大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组织的形成,这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产物,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产品市场广阔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产品种类多,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企业生产效率高,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垄断组织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再紧扣材料信息“富可敌国的大企业和大财团”,联系19世纪末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即可正确判断。24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与传统农业文明有着本质差别的用了四个世纪(15001900)建立起其在世界范围的统治”,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文明是指区别于农业文明的工业文明,“扩张性”是指工业文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向世界扩展,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文明的扩展,不是资产阶级革命,也并非是指欧洲国家,故排除AC两项;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体现不出在世界范围的扩张性,故排除D项。25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经济的大增长,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科技和生产力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故D正确;民主制度属于政治方面,并不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而且19世纪末期德国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故A错误;机械制造业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业,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虽然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存在资本集中形成垄断组织的现象,但这仍然是生产力发展的后果,故C错误。故选D。26A【解析】【详解】材料“18世纪早期”“如此之大和住满了人”说明了英国中小城市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发展,这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中期,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地区间的分工,故C项排除;圈地运动发生在15-17世纪,故D项排除。【点睛】“18世纪早期”“如此之大和住满了人”是解题的关键。27D【解析】依据题干“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促进经济发展,因此题干的“科学时代”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故D项正确;A项属于思想方面,不符合题意,应排除;第三次科技革命时,科学时代已经到来,排除B;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故C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分析解答即可。28A【解析】【详解】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世界市场的雏形初现,伴随着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第二次工业革命,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最终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及最终形成的主要方式是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列强武力侵略等,符合题意,选择A项正确。29D【解析】【详解】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当时英国的工人工作状况是悲惨的,劳动条件恶劣,劳动时间长而且纪律非常严格,由“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即可知,故D项正确;材料不是论述钟表业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贫富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拉大,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明工厂纪律严明,劳动条件恶劣,不是工人消费水平高,故C项错误。30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美国的民主制度的运行机制,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体现的是国会行使立法权,没有体现立法权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对客货运输费用的规定,不能体现禁止自由竞争,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贸易冲突,故C项错误;材料中对不正当的货运价格进行禁止,体现国家对于贸易运输的干预和宏观调控,故D项正确。故选D。31(1)中国繁荣原因:中央集权强大,政治稳定;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政府对商业采取务实政策。“大分流”原因:西方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争霸,扩大海外市场和资本积累;中国实行闭关锁国。西欧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确立;中国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达到顶峰。西欧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发展;中国仍处于农耕经济阶段,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西欧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中国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影响: 一方面西学东渐,使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近代文明;另一方面,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2)相似: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或发展;商人群体活跃,海内外贸易兴盛;社会分工细密,商业市镇涌现。【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结合所学,从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商业政策、国内资源等角度回答。“大分流”原因:根据材料“资产阶级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政府与商人联盟的存在:政府依赖商人敛财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扩张。”,并结合同时期中国的发展情况,从政治制度、经济政策、对外政策、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影响:结合所学,对中国的影响要一分为二去分析,既要看到这种分流能让中国接触到西方的文化。同时也应该看到,分流后中西方差距越来越大,使中国近代遭到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2)相似: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是在江南地区,这一时期这一地区中国的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江南的工商业发达,在手工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市镇发展等等。同时期的英国在这些方面也有所发展。32示例一论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的特征。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而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这多个学派。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流;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总结:综上所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与多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