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湖南省邵东县创新实验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第五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邵东创新学校2019届高考第五次月考试题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填在答题卡相应位置。)1.春秋时期,南方的吴楚称王,而北方的齐晋仅称霸。周朝衰弱,自古相沿称王,北方诸侯既不反对,也未取而代之;齐桓、晋文等称霸,倒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这种现象说明A. 分封制在南方率先被根除B. 宗法制在北方根深蒂固C. 春秋时称霸均借天子名义D. 传统礼乐制度逐步瓦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南方的吴楚称王,而北方的齐晋仅称霸”“齐桓、晋文等称霸”,可以知道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衰微,礼崩乐坏局面出现,故D项符合题意。列国存在就表明分封制没有根除,A项表述错误,故排除。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故排除B。春秋争霸并不全借天子名义,C项表述错误,故排除。2.马克思指出:“数百万(小农)家庭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马克思在这里想要说明的是A.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B. 小农国家意识比较淡薄C. 小农不能划分到阶级中D. 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答案】B【解析】【详解】综合材料所述,马克思认为小农作为一个阶级却彼此缺乏联系,没有全国性的、政治性的组织,因此从形式上又不像是一个阶级,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小农阶级具有封闭性,专注于一家一户的生产,不关心国家政治,没有阶级意识。所以,马克思描述的现象是小农的政治意识(国家意识)比较单薄的结果。故B项正确。马克思论述的是小农阶级的政治问题,并非分析小农经济的分散性特点。故A项错误。马克思认为小农为不具备阶级性的政治组织,并不是否认小农作为一个阶级的存在。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要说明小农阶级的政治特征,并没有认为小农应当建立政治组织。故D项错误。3.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 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 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 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 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材料中说明民未能善主要是不符合上天的原则,王按照天意教化民众,故D正确;君权神授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教化民众的作用,故B错误;材料没有论证“天人感应”思想,故C错误。点睛: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这就给儒家学说增添了神学的色彩。因此“天人感应”学说既能神化皇权,又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的暴政。4.贞观之治时期,起居注中描写的唐太宗完全是一代明君的形象,而对玄武门之变的情况则轻描淡写、模糊不法,同时,魏微负责编写的隋书中详细记载了隋炀帝的暴政以及隋末的动乱。据此可以推断A. 官修史书不能准确反映历史事实 B. 唐朝君臣全面否定了隋朝的制度C. 唐太宗有意塑选理想的君主政治 D. 谏言政治无法有效制约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史书对于唐太宗污点和隋朝暴政进行描述,主要是想塑造理想君主模型,故C正确;史学也能反映出历史事实,故A错误;B中完全否定说法错误;谏言政治一定程度能制约君主行为,故D错误。5.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A. 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B. 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C. 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 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仁宗认识到君主专制的过度强化易产生决策失误,不易更改,行政事务交给宰相处理,检察官可以直言其失,容易更改,这体现了其政治理性化色彩,故B项正确。A、C两项说法错误;隋唐科举制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故D项错误。6.大清统一志外国有记载:“康熙十五年,察汉汗又遣使进贡,表言俄罗斯僻处远方,不谙中华文义及奏疏礼仪,两次抒诚,致多缺失,今特敬谨奉贡,仰祈矜宥。上准其纳贡。”嘉庆年间有记载:“二十一年,英吉利国遣使入贡,赐国王白玉如意一柄,翡翠朝珠一盘,敕谕一道,以示怀柔”。考察此类记叙,可知A. 闭关锁国的政策失效B. 新航路的潮流不可阻挡C. 中外的交往时断时续D. 清朝不给外国对等待遇【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康熙、嘉庆年间对待俄、英态度倨傲,有天朝上国的体现,说明清政府不给他国来使以对等待遇,故D正确;材料无法说明闭关锁国的政策失效,故A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新航路的潮流不可阻挡,故B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反映中外的交往时断时续,故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今特敬谨奉贡,仰祈矜宥。上准其纳贡敕谕一道,以示怀柔”,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天朝上国的观念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7.1860年至1862年,江浙一带的地主、富商及官僚纷纷涌向上海租界,上海租界人口由1860年的30万增加到1862年的50万。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房租、地价开始上升,房租收益可获30%40%的利润。一些贩卖鸦片的老牌洋行,也兼营房地产。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政治事件带来连锁反应B. 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C. 租界利于吸引列强资本D.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时间信息“1860年至186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正好处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太平军在江浙一带活动,受其影响,江浙一带的地主、富商及官僚纷纷涌向上海租界,导致上海租界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故A项正确。B项,大量中国人口涌入外国租界,不能说明民族矛盾激化,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租界吸引列强资本,故排除。D项,人口涌入租界、租界房地产行业发展与重农抑商没有关系,且这一时期清政府仍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8.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等人大量购买外国装备来搞中国国防。原因有二:一是采购大吃回扣二是人力成本高很多有关系的中国人想方设法挤进“有钱途”的洋务单位,吃拿卡要。由此可见( )A. 洋务运动实际上被外国控制B. 封建官僚管理体制弊端明显C. 洋务派借自强之名中饱私囊D. 当时中国没有建立军工企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洋务运动期间”、“采购大吃回扣”、“人力成本高”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D两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是对题干材料内容的曲解和误读,带有一定片面性,另一方面,即便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管理体制弊端的结果。从而可知,B项正确。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近代化经济近代化洋务运动落后的封建官僚管理体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技术器物阶段)洋务运动9.下表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舆论对世界形势的描绘。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夫今日泰西大局绝似周末战国形势;时局又与春秋相仿1898年申报彰彰西报,日将瓜分之谣;渺渺中州,将踵波兰之辙1898年知新报居此有强权无公理,与帝国主义之民族相遇,安所往而不居劣败之数耶1906年通学报协约者,战争之新法也,强国之战弱国也1907年外交报A. 维新变法时期华夷观念开始动摇B. 辛亥革命推动进化思想传入中国C. 近代国人国际观念逐渐居于主导D. 世界战争迫使政府外交转为被动【答案】C【解析】A项说法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华夷观念开始动摇的;B项错误,早在维新思想传播时进化思想就传人中国了;由“夫今日泰西大局”“彰彰西报,日将瓜分之谣”“居此有强权无公理,与帝国主义之民族相遇”“协约者,战争之新法也,强国之战弱国也”可以看出当时国人看问题都是从国际角度分析的,体现国际观念逐渐居于主导,故选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不选。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了“因人立法”之风,使国家根本大法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屈从于人的理念与意志,使法随人变,表现出很强的人治色彩。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A. 革命党人的软弱性B. 专制传统和官僚政治C. 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D. 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临时约法具有封建人治主义色彩,首开因人立法之风,主要是因为民主政治受到了专制传统和官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故B项正确。革命党人的软弱性,并不是因人立法的主要原因,排除A。民主共和未深入人心,并不是因人立法的主要原因,排除C。当时的确存在帝国主义的干涉,但这不是宪法出现因人立法的原因,排除D。11.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中叙述了这样的场景:“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这反映义和团A. 极端排外情结B. 盲目排斥洋货C. 滥杀无辜百姓D. 维护传统社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可知,义和团盲目地排斥西方的工业文明成果,具有极端排外情结。故A项正确。滥杀无辜百姓和盲目排斥洋货未能全面体现材料所反映关于农民阶级盲目排外的本质特征,故B、C项排除。材料所述与维护传统社会无关,故D项排除。12.造成下表银行分布状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朱荫贵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银行A. 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B. 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 全国政治中心的南移D.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中数据可知,银行数量北方在减少,南方在增加,1925年至1928年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对峙,1928年北伐成功后,国民政府是全国唯一合法政府,其政治中心在南京,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世界经济危机与银行向南方发展的趋势无直接关联,故排除。B项,全国经济 重心南移发生在宋代,故排除。D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于1937年,时间不符,故排除。13.1942年,蒋介石接见美军驻华司令史迪威时曾指出:“我们对于世界,对于亚洲,就只有尽我义务,担负责任;毫不存在任何权利和自私的观念。”材料暗示了A. 美国援华带有控制亚洲之意B. 抗战后期中美之间矛盾尖锐C. 国际社会认可中国大国地位D. 中国积极履行反法西斯义务【答案】A【解析】美国援助中国的主要目的控制亚洲,材料中“毫不存有任何权利自私的观念”说明蒋介石认识到美国援助中国抗日的目的,故A项正确;抗战后美国援助蒋介石打内战,故B项错误;国际社会当时并不认可中国的国际地位,故C错误;材料中提及是对美国的认识,没有提及反法西斯义务,故D错误。1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也就是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已经建立B. 和平改造所有制的指导方针正式确立C. 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 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 “新民主主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信息可知,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故D项正确;当时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刚刚起步,谈不上完善,故A项错误;1953年三大改造已经开始,指导方针之前已经确立,故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才完成,故C项错误。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年宪法15.1980年初,城镇里出现了各种小摊,如理发摊、修鞋摊、磨刀摊、修自行车摊、卖饮料小吃和各种手工艺品或小商品摊等,有的地方只允许这类小摊在晚上营业。这反映出当时A. 经济向多元化发展 B. 各地人口自由流动C.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D. 国家取消统销政策【答案】A【解析】材料中“1980”属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卖饮料小吃和各种手工艺品或小商品摊”说明政府允许商业开放,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多元化模式发展,故A正确;B中自由流动不符合实际;C是1984年;当时仍然是计划经济模式,国家并没有取消统销政策,故D项错误。16.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符号给人留下深刻记忆,下列时代符号对应正确的是A. 清末符号:租界、洋人、水师、中山装、火轮船、军阀B. 民国符号: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黑色礼帽C. “文革”符号:大字报、绿军装、洋布、红色、语录、买办D. 20世纪80年代符号:自行车、QQ、录音机、霹雳舞、摇滚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军阀不是在清末而是在民国时期,买办是在鸦片战争后而非文革时期,80年代是不可能有QQ的,黄包车、旗袍、长衫、上海滩、三毛流浪记均可能在民国时期出现的,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时代符号17.在雅典,较强的演讲能力是从政的必要条件。很多时候是这样一种情况:无论演讲者说的是什么主题,也不论辩护者为谁辩护,只要其端庄优雅,言辞华丽,都能打动在座的听众而大获其益。据此可知,演讲对当时的雅典而言A. 刺激民主政治发展B. 成为少数人的工具C. 扩充人文主义内涵D. 促进学术研究进步【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在雅典善于演讲者获得了很多有利可图的机会,说明演讲成为少数人的工具,故B正确;演讲并不是刺激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演讲扩充人文主义内涵,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演讲促进学术研究进步,故D错误。故选B。18.早期罗马法规定正式的买卖要有复杂的程序和仪式,且在涉及无体物(如继承权)的转让时“无法可依”。罗马人于是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办法,就是买卖双方伪装打官司,用假装诉讼的办法来使买方(原告)取得所有权。“拟诉弃权”的出现表明A. 早期的罗马法体系过于繁杂B. 法律的发展领先于社会的发展C. 罗马人的司法实践务实灵活D. 规避法律的司法活动时有发生【答案】C【解析】因为早期罗马法没有无体物(如继承权)的转让规定,于是创造出一种“拟诉弃权”的办法来解决此问题,这充分说明罗马人的司法实践务实灵活,故C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故错误;法律的发展是基于社会发展的,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是规避法律,故D项错误。19.下表为19世纪早期至20世纪早期德国工会组织发展状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时间发展状况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成立第一批工会组织1848年出现工会联合组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工会组织长足发展A. 社会阶层的分化比较明显B. 社会保障体系已日益成熟C. 代议制民主逐步得以完善D. 工人的生活水平维持较好【答案】A【解析】题干表格信息主要介绍的是德国工会的发展逐渐壮大,也就是意味着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分化明显,故A项正确;B项不选,题干讲的是工会的发展不是社会保障体系;C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工会的民主权力变化;D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工人的生活水平。20.“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确立这种“政体形式”的法律文件最有可能是A. 英国权利法案B. 美国1787年宪法C. 德意志帝国宪法D. 法国1875年宪法【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兼容统一,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可以看出这是德意志帝国宪法。该宪法有效地维护了德国的统一,同时建立了代议制的民主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与自由;非平衡的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说的是专制色彩比较浓厚。由此可知,C项正确;A项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体现了较多的民主性;BD项都是建立的共和制,不符合材料信息,故错误。21.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A. 体现了政策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B. 建立在对农业的大量掠夺基础之上C. 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D. 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观察表格中时间可知反映的是1913-1926年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生产比重变化,从表格中可看出,消费资料生产所占比例大,说明苏联重视国计民生的发展;联系新经济政策也可以证明,故选D。ABC结论不符合史实,表格中也体现不出来。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22.厉以宁说“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两个“分界线”的共同含义是A. 经济体制更加包容、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B.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重振了经济C. 发展了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解放了生产力D. 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稳定了市场秩序【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29年美国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为了解决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打破计划经济模式,注重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两者都使得本国的经济体制更加合理、更加有活力,故A项正确。B项,美国国家干预模式不能等同于“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统一表述错误,故排除。C项,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坚持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生产关系的调整,并没有改革所有制形式,故排除。D项,改革开放后,中国减弱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而不是增强了,故排除。23.民生问题是中共十九大的重要议题,中共十九大认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日益提高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我国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可以借鉴A. 西汉初期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B.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C. 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斯大林体制的分配方案D.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福利国家制度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制度广泛流行,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宣称本国已经成为“福利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有利于满足人民的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故D项正确。A项,西汉初期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故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是为解决经济危机中的就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我国目前的主要矛盾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矛盾有本质上的区别,故排除。C项,斯大林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利于释放经济活力,斯大林体制不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故排除。24.“全球招工大厅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劳工买方市场。它使美国的挣工资者与全世界成百万的工人直接竞争工作职位。”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 全球化使美国的劳工就业形势异常严峻B. 全球化造成全球就业秩序出现混乱局面C. 全球性就业统筹协调机构已经建立起来D. 全球化使各国劳工就业面临着激烈竞争【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劳务市场的全球化特征,即所有国家的劳工都要面对他国劳工的竞争,故D正确;不能根据劳务市场的激烈竞争现象得出美国的劳工就业形势异常严峻,A项错误;就业市场的全球性竞争并不意味着就业秩序的混乱,B项错误;全球劳工的竞争并不意味着全球性就业机构的建立,C项错误。【名师点睛】易错选A,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全球化使各国劳工就业都面临着激烈竞争,不能误解为全球化使美国的劳工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二、解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5题15分,第26题25分,第27题12分,共52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材料二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答案】(1)原因: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2)现象:江浙成为全国市场的中心;手工业发展规模大;企业数量多;江浙成为大宗商品贸易中心。原因: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副产品商品化;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3)因素:社会主流体制制约;商人社会地位有限;官办商业强大;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解析】试题分析:(1)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材料一中关键信息:“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概括即得。(2)第一小问新现象,材料二中关键信息:“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 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 19世纪初已构成”,概括即得。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教材中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农业的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便利的交通等方面分析。 (3)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材料三中关键信息:“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概括即得。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名师点睛】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3、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4、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进行了政制改革,实行了责任内阁制,限制国民政府主席的个人权力,加强党权。很快,因孙科政局危机,蒋介石重新上台,与汪精卫达成了权力分配,实行军政分立。1935年底汪精卫遇刺后,蒋兼任行政院长,蒋介石的个人权威确立,标志着集权政治正式形成。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议改组国防最高会议为国防最高委员会,国防最高委员会设置的宗旨与目的,在于“集中力量,增进效率”,希望“组成中央党政军统一指挥之机构,使全国党政工作,得与军事相切合,以统一党政军之指挥。”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拥有紧急处分权,“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摘编自刘大禹论蒋介石个人权威形成的制度因素(1931-1935)-从责任内阁制到集权政治等材料二 从罗斯福“新政”起,国会重要议事日程基本上由总统决定,总统向国会提出“国会咨文”、“预算咨文”、“经济报告”等方式成为国会立法活动的指南。战后美国的历届政府,继承了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措施,并使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由战前的针对严重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这种特殊条件下采取的非常手段.转变为经常性的制度。现在美国政府一共有13个内阁级的部和数百个署和局,其中国防部、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等都是二战后新建设的。1939年联邦政府行政部门文职雇员93.6万人,二战后一直保持在200万以上。大权在握的总统在处理国内外危机时可采取果断的措施,以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舆论惊呼总统权力已发展到“帝王般”程度时,在最高法院支持下,国会便行动起来限制其权力了。摘编自李存训战后美国政治制度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美国家政治制度演变的共同趋势及各自的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背景,评析中、美国家政治制度演变趋势。【答案】(1)共同趋势:权力相对走向集中。中国:由分权政治走向集权政治,个人权威形成。表现为:党政军大权集中于一人之手;以军政代替宪政。美国:行政权在不断扩大。表现为:行政权直接影响到国会立法;联邦政府不断地强化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联邦官僚机构的扩大;总统权力不断膨胀,逐渐成为联邦政府的权力中心。(2)评析:中国这种基于个人权威的集权政治有利于应付危局,提高行政效率,适应了长期抗战之需要;但容易导致专制政治,不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与政党政治的真正实现。美国20世纪30年代严重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战后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复杂化,社会管理事务日益增多,严格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为基础的政治体制无法适应形势变化,扩充行政权,建立强有力政府,有利于以应对各种危机和问题;总统权力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垄断资产阶级统治,但总统权力过分膨胀,不利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民主传统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体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美国家政治制度演变异同点以及评价等方面来分析。(1)从材料“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拥有紧急处分权,“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大权在握的总统在处理国内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