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技术在军事造船业中的发展和应用.doc_第1页
创新技术在军事造船业中的发展和应用.doc_第2页
创新技术在军事造船业中的发展和应用.doc_第3页
创新技术在军事造船业中的发展和应用.doc_第4页
创新技术在军事造船业中的发展和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新技术在军事造船业中的发展和应用近年来,世界军事造船业的发展与各种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密切相关。创新技术的运用为在任何方向上进行任何规模的网络中心作战并具有前所未有的作战与技术能力的战舰研制创造了条件。创新技术是指战舰中所用的21世纪初的全新技术和以前得到有限使用的技术或者在试验舰上经过测试的技术。今天创新技术在军事造船业的以下几个方向上得到应用:舰船建筑学;武器;动力装置和推进装置;防护和隐身;舰员编制,自动化和可居住性;模块性和适修性;研发集多种战舰功能与一体的多用途战舰。现代化的舰船建筑舰船建筑学中的创新技术是采用新的舰体外形。在潜艇制造业中,尽管构想很多(无突出装置围板的潜艇,椭圆形艇体横截面),但潜艇艇体外形近40-50年来一直未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是零件。最有可能现的是为下一代(2020年以后)多用途核潜艇研制所谓的水下武器舱。该舱将在配置和尺寸方面无限制地部署进攻和防御武器、自主无人潜水器和其他设备。美国海军在“吉米卡特”号核潜艇(SSN-23,2005年服役)上演练了这一构想。在水面造舰业中,舰艇的外形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化水面战舰的建筑外形现阶段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针对侦察和目标指示系统探测的建筑防护的运用(隐形技术的要求),主要途径是降低有效散射面积;水面战舰的适航性。对适航性能要求的提高催生了具有全新水平的多体战舰。对于上世纪70年代设计的水面作战舰艇来说,舰体对建筑有效散射面积的贡献是13-25%,上层建筑是7-30%,甲板上的武器部分达80%。一侧舰舷8-100的倾斜在使正横舷角上的有效散射面积仅为普通战舰的五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而两侧舰舷同样角度的倾斜可使有效面积降至十分之一。目前,减小有效散射面积的工作战线已经扩大,并在采用系统性办法。结果是,从80年代起在设计战舰时的重点不是形成椭圆形(70年代水面战舰典型的)而是十字形的二次辐射图,从而在中间舷角上能得到较小的有效散射面积值。最大限度地保证十字形二次辐射图的努力催生了水面战舰上层建筑、尔后是舰体的简洁的直角建筑。对于大型水面战舰来说,在空中雷达探测时,低可探测性只能在0800、1001700、1902600和2803500的中间舷角上实现。在一定条件下,在这些舷角上可实现在侦察机发现战舰前用舰载防空火力武器消灭之。对于小型战舰来说,在任何航向上都可获得良好的隐形效果,也就是说,对于它们来说二次辐射图可以有椭圆形。现在制定了以下基本的建筑防护方法:设计轮廓低矮、外形简洁、平面为直角并直通舰舷的上层建筑形状的战舰;取消直角的双面和三面角结构,运用倾斜的舰舷和上层建筑;使用透波复合材料和吸波蒙皮;将武器部署在甲板下面的垂直发射装置中,无线电电子装备采用相控阵天线,把天线安放在只能对己方无线电电子设备透波的桅杆内;赋予不能从甲板上收起的武器部分小反射外形或研发可抽拉武器部分和天线;取消两舷和上层建筑上零散的舰体构造突出部分。在舰体建筑的形成中,适航性问题也起着极重要但稍次的作用。80-90年代设计的战舰是通过增加舰舷高度和减小长宽比来提高适航性的。战舰获得了足够的适航性,但推进性下降了。对比美国70年代的驱逐舰和现代化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这一点相当明显(在功率提高的情况下速度下降了1.22倍)。因为垂直发射装置要求增加舰舷高度,那么为了减小有效散射面积,缩小了上层建筑尺寸和规模(德国123和124型护卫舰)。未来上层建筑完全有可能只保留指挥台,就象“维斯比”级轻型护卫舰一样。美国海军“朱姆沃尔特”级(DDG-1000)驱逐舰的舰体采用了全新的方案“穿浪”型舰体。这一方案能确保战舰在平静和汹涌的水面上都具有很高的航速。但只有在长宽比大于9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这一点,而且武器系统和技术设备对浸水不敏感。在这一战舰上许多设计问题都不得不象潜艇上那样来解决(特别是通风系统)。这一舰体外形被法国DCNS公司用于未来的Advancia级护卫舰。早在90年代末,沃斯珀桑尼克罗夫特(Vosper Thornycroft)公司就制定了具有“穿浪”型舰体的Sea Rait小型护卫舰方案(排水量2500-3000吨),但是未付诸实施。舰船建筑学中还有一个新的重要方案是取消烟囱。如果说对于小个头的“维斯比”级轻型护卫舰来说通过舰艉靠近水面的排气口排放废气是完全传统的做法,那么对于MEKO A-200SAN大型护卫舰来说,则是不同寻常的。因为没有废气的影响,舰艉排气管的采用为安置无线电电子设备的天线部位提供了理想条件,因为在起降时没有各种温度的气流的影响而能使用舰载飞行器,增加了甲板有效面积,最后,能确保用海水冷却排出的废气,以降低空气动力噪声和热特征。另一方面,这要求加长排气通道,这增加了主动力装置的体积,并对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工作条件造成不利影响。今天在继续尝试在水面战舰建造中应用多体建筑。80-90年代所研究的方案特别多。澳大利亚正在批量建造民用双体船,而且其中一些已经租借给美国海军。目前美国为了运输部队正在与澳大利亚联合建造一批(10艘)快速运输双体船。英国沃斯珀桑尼克罗夫特公司2000年建造了试验型大型水面战舰“三叉戟”号三体船。计划以其为原型研发整系列的轻型护卫舰。试验结果没有发现多体船型水面战舰有很多优势。三体船型和双体船型战舰唯一明显的优势是吃水线长,而这意味着福劳特数高,进而最大航速也比主动力装置功率相同的普通战舰高。要求美国海军LCS濒海战斗舰最大航速为40-50节的结果是建造了LCS2“独立”号试验型护卫舰。提出这一航速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受到突然攻击高风险的情况下提高战舰在近海的战斗稳定性。与此同时,多体船型水面战舰的一个特点是生存力低,因为即使其中一个船体部分沉没也会导致严重倾斜或无法航行。最有可能采取多体船型的舰艇可能仅限于不具有实战意义的巡逻舰和生存力低的战斗艇。目前中国与澳大利亚正在大规模建造022型双体船型导弹艇。在各国的辅助舰队中有相当多的担负专门任务的双体船和小水线面船。希望购买按LCS计划建造并具有更加强大的武器的新型护卫舰的沙特阿拉伯对具有普通舰体建筑的LCS1“自由”号的方案情有独钟。在未来的水面战舰(LCS)舰艉安置专用传送带或用于在航行中或大浪中释放和回收漂浮工具的小型闸室也可被视为创新技术。多功能武器创新技术于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首次出现在舰载武器中,其特点是:在整合自动化战斗指挥系统和战斗情报管理系统、基于水声综合系统的保形或灵活拖曳天线装置和相控阵雷达天线的探测设备、情报交换设备(包括整合入统一的战场作战行动指挥系统)和武器控制系统的基础上,研发了战舰武器系统的核心战舰及其武器的多功能综合控制系统。例如,为“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研制的CCS Mk.1系统和为水面战舰研制的“宙斯盾”系统。此外,开始在核潜艇上配置用来保障由数十人组成的特种作战行部队(安置在专门的舱室或鱼雷舱中)行动的水闸室。甲板开始可以接收救援潜水器、登陆-上陆器材容器或ASDS超小型潜艇。在甲板上部署救援潜水器使现代化潜艇能够执行救援潜艇所承担的任务。出现了采用“发射后不管”行动原则的自主式智能武器,包括洲际弹道导弹、自导鱼雷、海基巡航导弹、装有雷达自导头的反舰导弹、装有红外自导头和主动雷达自导头的防空导弹(“紫菀”、“标准”Block IVA/B、9M96、RAM等)。21世纪初,一些反舰导弹(“战斧”、以“鱼叉”反舰导弹为原型的SLAM巡航导弹等)采用GPS制导后,开始能够消灭地面固定目标和非灵活目标。而近期将出现射程超过185公里的GPS制导炮弹。苏联的“堡垒”和“匕首”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以及后来美国的Mk.41通用导弹垂直发射装置的研制为导弹在舰体中的紧凑部署和快速发射提供了保证。目前实际上所有正在建造或设计的水面战舰都将装备各种型号的垂直发射装置。一项重要的创新技术是在水面战舰武器系统中研发使用了用于在水下环境中进行侦察和消灭类似水雷的及其他目标的一次性和可复用无人潜水器(UUV、RMS、116等)、无人侦察飞行器及无人打击飞行器(“火力侦察兵”、X-47B)、遥控艇(“斯巴达人”)。同时,无人潜水器和无人机既可搭乘潜艇,也可搭乘水面战舰。在最近的将来,在战斗行动中保存人员的必要性决定了遥控的侦察和打击装备将得到相当广泛的使用。在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迅猛发展的情况下,飞机和直升机在陆地上空的侦察活动正在变得十分危险。为了用海基巡航导弹、通用反舰导弹和远程炮弹摧毁非灵活目标(休息的部队纵队、部队或恐怖团伙的营地、炮兵和导弹部队的射击阵地、司令部、通信枢纽、舟桥渡口等),必须实时进行航空侦察。但无人机未得到普及,这首先是因为具有最大效能的飞机型无人机目前通常只能返回有长起降跑道的战舰(航空母舰、直升机登陆舰或通用登陆舰)。而无人直升机虽然能够在普通水面战舰甚至战斗艇的起降场地上着陆,但效能低,可靠性差。此外,飞行重量超过100公斤的无人机在起降跑道尺寸有限的普通战舰上着陆时,如果驾驶失误会导致战舰严重受损。而具有如此重量的无人机的作战能力也很低。非传统能力根据上世纪70年代对满足现代作战(主要是对空防御)要求所需的毁伤潜力的评估,对在射束武器、超高频武器、激光和动能武器研发领域展开研究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当时苏联和美国都开展了所有这些工作,因为正是这两个国家拥有可观的科技储备和发达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射束武器系统的实现是最成问题的。主要困难依旧是摧毁远距离(5-10公里)目标所需浓度的带电粒子的输送问题。这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并对运载工具的乘员进行生物防护。用高能超高频辐射摧毁飞行器的原则可能性早就得到了证明。但是根据现在的评估,同样需要巨大能量的这种武器所需性能的实现需要研制巨大的天线,这对于任何类型的战舰都是不可接受的。美国海军根据两项计划正在积极研发激光武器系统。计划用第一种舰载激光武器系统使反舰导弹的光电制导系统失灵。用于击毁空中目标的机体的另一种激光武器系统早在2000年就计划列装。根据研究结果,发现系统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系统工作时闪光有对人员造成有害影响的危险,重量和尺寸庞大。目前工作处于试验设计阶段。2011年进行了初步的成功试验。包括物体电动加速器、动能武器、轨道炮在内的致命武器基于导体在磁场中的物理运动原理,能将物体(炮弹)加速至高超音速,赋予其足以对飞行器造成机械破坏的动能。电磁炮用于取代战舰上传统的反导-防空火炮。但是这种炮射击时的动能耗量是传统火炮的5倍。例如,必须保证这种炮中的电流强度达到106安培左右,而且它的重量和尺寸都显著大于普通火炮。不过美国还在继续进行该方向上的工作,目的包括取代“火山-方阵”Mk.15小型高炮。物体电动加速器的第二个未来发展方向是是研发航母用电磁弹射器,用于取代蒸汽弹射器。美国从90年代初开始开展这项工作。在2000年以前的研究过程中研制了推力接近1300千牛的电磁弹射器。为了评估新型弹射器的使用效能,研制者们使用了缩小的演示模型。目前电磁弹射器的研发进入了完成阶段,预计电磁弹射器将安装在美国海军“杰拉德R福特”号(CVN-78)航空母舰上。独一无二的动力装置和推进装置创新技术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用于动力装置和推进装备。在潜艇制造业中其特点是采用载热体自然循环核反应堆(低噪声航行),然后为进行低噪声航行而改用直流和热电能量转换器。核动力装置中的创新技术还包括使反应堆活性区的寿命与核潜艇自身的服役期限一样长,这样就不必进行复杂费力的反应堆再装填操作。对于非核潜艇的主动力装置来说,创新技术是不依赖空气的AIP动力装置(Atmosphere Independent Power)。这种动力装置的使用可将非核潜艇的水下续航力增加5倍左右。21世纪初以前经过演练的不依赖空气的动力装置的主要类型有电化学发电机(50年代开始研发)、闭路蒸汽涡轮装置 (或称作MESMA 40年代的蒸汽燃气涡轮装置的发展)和“斯特林”闭路发动机(自30年代以来的闭路动力装置的发展)。所有这些动力装置的研制经验使科学家们发现了它们的优点: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斯特林”闭路发动机和电化学发电机的航程最长(是闭路蒸汽涡轮装置的1.5-2倍);“斯特林”闭路发动机的噪声水平最高,其次是闭路蒸汽涡轮装置(是前者的65%),噪声最小的是电化学发电机(是“斯特林”闭路发动机的25%,或者大约比主电动机+蓄电池型式高1015%);成本最低的是闭路蒸汽涡轮装置(大约是电化学发电机的50%),其次是“斯特林”闭路发动机(是电化学发电机的75%),成本最高的电化学发电机(是普通柴电装置的5倍);在电化学发电机中用氢作燃料、氧作氧化剂时,燃烧产物是普通的水,可排入消耗用槽罐中,同时,发动机装置完全不依赖于环境;在“斯特林”闭路发动机或闭路蒸汽涡轮装置中,柴油在氧介质中燃烧时,大部分燃烧产物溶于海水。目前德国是唯一在批量建造采用电化学发电机的非核潜艇(212型艇)的国家。这些潜艇是为意大利建造的,还计划为土耳其建造该型潜艇。而根据修改后的设计(214型),还将为希腊和韩国建造。下一步可能研制所需氢直接在潜艇上用更便宜的安全成分制备的电化学发电机。俄罗斯也能建造采用电化学发电机的非核潜艇(苏联曾成功试验过试验艇)。装有这种动力装置的舱可根据需要嵌入具有普通柴油动力装置的非核潜艇。目前,除德国以外的所有的不依赖空气的动力装置的研制者们走的都是这条路子。瑞典研制、试验了“斯特林”发动机型不依赖空气的动力装置并于2008年装备其全部现役非核潜艇(A17型和A19型)。动力装置本身是一个独立的舱。日本从2009年开始为其全部非核潜艇都装备了这种不依赖空气的动力装置。中国也已开始为自己的041(或039A)型非核潜艇装备这种类型的不依赖空气的动力装置。法国研制了MESMA型不依赖空气的动力装置(独立舱),用于装备“阿戈斯塔-90”和“蝎子”级非核潜艇。目前,巴基斯坦海军的一艘“阿戈斯塔-90B”级潜艇安装了不依赖空气的动力装置,另外两艘正在改进的潜艇也将采用这种动力装置。不依赖空气的动力装置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可能是采用所谓的基于高模量硅酸盐裂解的反应堆。据苏联和俄罗斯专家评估,其功率可达到核反应堆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同时动力装置本身不需要生物防护。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能源工业全俄科学研究与设计院与物理-能源研究所及“液压机”设计局联合设计了图纸并安装试验了该型试验型装置。大部分潜艇的推进装置采用低噪声定距螺旋桨。但最新的核潜艇装备了泵喷射推进装置。这样可以获得更好的水声性能。水面战舰的建造也在采用创新技术。对于大型水面战舰(航空母舰、登陆舰、驱逐舰和护卫舰)来说,其主动力装置的类型和构造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小型水面舰艇(轻型护卫舰、战斗艇)则变化不大。大型水面战舰主动力装置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应用统一的电能动力装置,并相应地改用全电推进方式。在这样的系统中任何电源都既可用于推进,也可用于为其他能量用户供能。在使用电能动力装置时能确保螺旋桨转速的平滑调节,也就是说战舰实现了良好的机动性能、战舰的最低速度, 因为没有机械传动和较长的轴线而大幅度降低了水声和振动噪声的水平。使用电能动力装置还能足够灵活地用舰上所有电源来保证推进,并同样实现整个动力装置的高度经济性。专家们认为,与水面战舰正在使用的主动力装置相比,电能动力装置能节约40%的燃料,这大大提高了续航力。水面战舰使用电能动力装置后排水量可降低10%,而维护人员数量减少近40%。电源可配置在舰体上部甚至上层建筑中,这样缩短了空气道和烟道的长度,简化了减噪。最后,只有在使用电能动力装置的情况下,水面战舰上才能应用需要消耗巨大能量的基于新物理原理的武器。英国在研发水面主战舰的电能动力装置方面占据领先位置。起初英国建造了部分采用电力推进的23型护卫舰(最大航速时用燃气涡轮发动机,经济航速时用电力推进),后来于2009年建造了采用电能动力装置的45型驱逐舰。法国未来的FREMM型护卫舰暂时将只部分采用电力推进。类似动力装置还用在了美国海军的“朱姆沃尔特”级(DDG-1000)驱逐舰上,而未来将用于英国海军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并有可能为法国海军的PA2型航母和Advancia级新型护卫舰(法国DCNS公司)所采用。类似的主动力装置在新型登陆舰上的应用相当普遍,例如法国海军的“西北风”级通用登陆舰、西班牙海军的“雷胡安卡洛斯一世”级通用登陆舰、荷兰海军的“鹿特丹”级直升机船坞登陆舰和英国海军的“英格兰”级船坞登陆运输舰。装备电能动力装置的战舰可通过使用两种创新技术提高动力装备程度、降低动力装置重量。首先是使用自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的超导技术。第二是新型电源,首先是用柴油燃料和氧气工作的电化学发电机(用熔融电解液和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熔融电解液发动机的特点是工作温度高,能保证在燃料电池内部生成氢,无须预先对柴油燃料进行再处理。预计2015年以后可在功率达50兆瓦的该型发电机的基础上研制出水面战舰用的小型电能动力装置。这种动力装置将来有可能安装在Advancia级护卫舰上。水面战舰推进装置的创新技术是有潜水电动机的螺旋桨驾驶柱。专家们认为这种推进装置的优点首先是无需舵和轴,腾出了机械舱的空间,获得了很高的机动性和一系列其他优势。缺点则是因需要频繁将战舰送入船坞因而维护复杂,因为无法在漂浮状态下检查潜水电动机。“西北风”级和“雷胡安卡洛斯一世”级通用登陆舰采用了这种推进装置。在护卫舰上采用喷水发动机也是一项创新技术。专家们认为,其优点是,因取消了复杂的减速器和舵而简化了主动力装置,组织不同的发动机联合工作更加容易,可将废气和喷水发动机的气流混合,以降低热特征和噪声。缺点则是设计和研制具有高效率的喷水发动机难度大。不过,LCS濒海战斗舰上安装了喷水发动机,而MEKO A-200SAN型护卫舰采用混合推进装置蒸汽涡轮发动机用喷水发动机工作,而柴油发动机用变距螺旋桨工作。防护和隐蔽性目前在潜艇和水面战舰的防护方面没有太多的创新技术。对潜艇的防护传统上的理解专门的构造防护实际上并不存在。受到重视的是提高隐蔽性的专门措施,不过降低噪声和辐射水平可被视为创新技术。水面战舰的防护分为针对常规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构造防护。目前,我们认为,构造防护还没有任何创新技术,有的技术是对过去的重复(如,局部装甲区,第二重舰舷)。因为旨在确保防火防爆性的构造也属于构造防护,所以使用固定和遥控灭火器材可视为全新防护技术之一。目前针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防护由于恐怖威胁而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在这里,创新技术是对水面战舰进行全封闭,以使舰员免受未知有毒物质侵害。但对于水面战舰而言,应该建立专门的防护区域,且舰员数量应有限。舰员数量140多人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符合所有这些要求,而且该级舰通向上甲板的出口有限。舰员编制、自动化和可居住性这三个因素是密切相关的。以前,减少舰员不是受阻于自动化程度低,而是因为要为生存而斗争。固定的生存力保障系统的采用和新技术在战舰控制系统中的运用为裁减舰员创造了条件。在舰员领域的创新技术是用类人机器人作为对人的补充。类人机器人将在无防护的区域从事各种工作。苏联、美国、日本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这一方向上进行研究,但直到现在才取得研发类人机器人的第一批成果。战舰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创新技术是改用分布式控制系统和重量轻、生存力和可靠性高的多余度光纤通信线路。可居住性领域的新办法是研制高舒适性、小容量自主居住模块,取消在舰上制备食品,取而代之的是在岸上制备好可长期储存的份菜。军用“乐高”模块化和适修性领域早就在使用创新技术了,它们在但近年来由于军舰市场竞争加剧而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在建造“乔治华盛顿”号(SSBN-598)弹道导弹核潜艇时就开始采用模块化的方法,当时为其使用了量产型的“鲣鱼”号(SSN-585)鱼雷核潜艇的几个舱段。目前在建造使用不依赖空气的动力装置的模块舱时也采用这一方法。在水面战舰制造业中,德国Blohm und Voss AG公司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采用模块化方法。该技术得名 (Mehrzweek Kombinationschiff:多用途混合战舰)。该方法要求设计不同的战舰平台方案(1000-4000吨),并制造所有的武器系统、动力装置和其他分系统作为标准功能模块;这些功能模块安放在准备好的单元中;新老武器模块替换简便。一共研发了超过50种功能模块。但所有这些功能模块没有预先生产,Blohm und Voss AG公司只是保存其技术资料,以保证能够根据订货方的要求快速设计不同的战舰方案。后来这一技术在研制丹麦海军STANDARD FLEX-300模块化多用途导弹艇和美国海军LCS濒海战斗舰时得到了发展。新研发的技术的重要区别在于,不同用途的多功能模块可以驻泊点互换。而这意味着可更灵活地变换战舰的任务。这一技术后来在巡逻舰中也得到了发展:将集装箱用作功能模块。这一技术在一些基本平台的研发中也得到了发展。例如,平台思想在西班牙纳凡蒂亚公司提出的BAM近海巡逻舰方案(2009年)中得到了发展。公司向订货方推荐了巡逻舰、海洋地理船、水文地理船、侦察舰等形式的建造方案。适修性领域最重要的创新是研发了保用期与战舰服役期限相同的全部舰用设备。用于快速取出失灵和需要在制造企业、驻泊点进行修理的大型设备的专用舱口的研发也属于创新技术。这一技术在苏联海军61型驱逐舰上得到了应用,在该级舰上为了快速更换燃气涡轮发动机和燃气涡轮发电机而使用了专门的舱口,但其他型号的战舰未采用该方案。“通用士兵”集多种战斗系统功能于一身的综合舰原则上可用老技术研发。例如,第一艘采用这种技术的战舰是加拿大海军的“金斯盾”级海上扫雷舰/巡逻舰。这一方向将扫雷舰和巡逻舰的功能结合起来目前正在得到延续。意大利海军的“加富尔”级轻型航母最初是作为能搭载垂直起降多用途战斗机的通用登陆舰而设计的。后来在进一步的设计过程中放弃了船坞舱,战舰最后成了轻型航母。但是该舰保留了机库的坚固甲板和能承受重60吨的坦克的2个斜台(右舷和舰艉)。在专用舱中搭载325名海军陆战队员并未影响战舰作为轻型航母的使用能力。此外,机库甲板上可停放舰载飞行器和汽车装甲技术装备。西班牙海军的“雷胡安卡洛斯一世”级通用船坞登陆舰开始就作为轻型航母/通用登陆舰而设计,因为它有整体跳板。目前澳大利亚海军也正在建造2艘此类战舰(“堪培拉”级,主动力装置不同)。在其他舰种中,首先集巡逻舰(实际上是护卫舰)和登陆运输舰的功能于一身的战舰是丹麦海军的“阿布萨隆”级舰。它的出现源于维和行动构想。这一方法的进一步发展是为丹麦海军建造了数艘尺度更小但武器更强、航速更快的“艾弗维特费尔特”(Iver Huitfeldt)级护卫舰/登陆运输舰。德国2011年也已着手建此类战舰F-125型舰“巴登-符滕堡”号。与丹麦的战舰不同,F-125型舰没有反潜武器。如果说巡逻舰/登陆运输舰能搭载海军陆战队员(多达200人)和汽车装甲技术装备(34辆),那么护卫舰/登陆运输舰只能搭载携带轻武器的海军陆战队员(165-190人)。“阿布萨隆”级巡逻舰/登陆运输舰在打击索马里海盗的行动中得到了成功的使用。目前,不同公司提出了多种类似的水面战舰设计方案,排水量500-4000吨。实际上目前所有的巡逻艇在设计时也具备运送特种作战小组的能力。最“先进”的美国海军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是采用创新技术最多的水面战舰。该舰的主要任务是在登陆作战中提供火力支援,在舰艇打击编队的编成中在濒海方向遂行战斗行动,对地面目标进行密集的、多梯次的导弹和火炮打击;对距岸300公里以内的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包括使用155毫米火炮);对距离2500公里以内的敌境纵深地面目标进行密集的高精度导弹打击(使用新型“战术战斧”和“战斧”海基巡航导弹)。最后,该级舰最重要的任务是用SM-3型三级远程反导导弹为航母打击编队提供区域对空和反导防御。美国正在为新型反导导弹研制功率更大的SPY-3/4新型舰载雷达,该雷达用于探测、跟踪和选择距离1000公里以内的目标。155毫米火炮在固定垂直位置完成装填。装填系统所在的炮塔下部分尺寸相当于4个标准的Mk.41模块。对地面固定目标的设计射程达100海里(有的资料说是200海里),射速15发/分钟,从大容量弹仓中自动装填(每个身管700发)。行军状态下155毫米身管收入专用掩体中。惯性制导+GPS制导的制导炮弹的使用能确保进行精确射击。计划使用爆破弹和用于摧毁加固目标(混凝土掩体等)的高侵彻力炮弹。该级战舰武器系统的一个重要构想特点是研发了主要采用被动方式的探测装备和采用主动自导头、能打击各种目标的各种导弹。其他的全新方案包括:舰体外形“穿浪”型;具有吸波蒙皮的钢制舰体,采用透波复合材料的上层建筑;沿舷侧安放甲板下导弹装置;航向前方水雷探测设备;提高自动化裁减舰员;采用电能动力装置,其推进装置是有潜水电动机的螺旋桨驾驶柱;舰艉舰载漂浮器材闸室等。专家计算表明,综合隐身措施理论上使战舰能在被任何飞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