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外来农民工子女学校归属感研究与调查推广.ppt_第1页
上海市外来农民工子女学校归属感研究与调查推广.ppt_第2页
上海市外来农民工子女学校归属感研究与调查推广.ppt_第3页
上海市外来农民工子女学校归属感研究与调查推广.ppt_第4页
上海市外来农民工子女学校归属感研究与调查推广.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外来农民工子女学校归属感研究与调查推广,编号:0318 展示号:SO25,课题摘要,随着近些年来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农民工子女在学校以及社会的行为与心理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校是教育的执行场所,学校适应是社会适应的前提。学校归属感(PSSM)是美国学家GOODENOW.C于1993年提出的,它能形容学生对于学校依恋的情况。为了了解农民工子女学校生活的诸多障碍,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课题组通过量表考察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课题调查。由于 学校归属感在国内起步较晚,研究较少,许多文献大都关注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孤独感等;近年来,国内有些学者运用农民工子女安全感和学校归属感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归属感与其安全感、居住时间、家庭经济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显著相关。 课题组通过实地的调查以及必要的访谈,运用所收集的信息编译量表,并得出一定结论: 1.农民工子女学校生活存在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较为严重。 2.农民工子女学校生活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家长、政府都应当富有十分的责任。 3.将农民工子女分散在各个本地同学的班级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 4.人际关系影响学校归属感的作用最大,而在其他方面,非混班和混班的学生差异较大。 5.作为预测量,学校归属感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子女对学校、对城市、对社会上成年人的看法。 5.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1)学校要尽可能地避免把农民工子女分在同一个班(2)农民工子女的家长、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应给予农民工子女更多的关注(3)政府在维持城乡地区差异的同时,应当努力提高学校的软件(4)政府应当加大对小学的投入力度 政府应当努力解决教师与家长的互动问题(5)排除错误的舆论引导(6)努力改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生活环境。 总的来说,本课题通过实践铺垫,问卷统计的方式较为系统地了解了农民工子女学校生活的问题、原因,其学校归属感的状况及影响与预测因素(之间的关系),课题组即将建立混班的农民工子女中的模型,以及寻找可行性解决方案。,关键词:混班农民工子女;学校归属感;理论模型,课题缘起,1.农民工子女管理问题凸显 2.上海市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能够进入公立中学,课题缘起,由于农民工子女之前的教育基础缺乏以及城乡迥异的文化差异,一些农民工子女误入歧途。有些农民工子女成群结队,在外面做一些例如偷窃、抢劫之类违法的事情,让城市的治安遭到了极大的困难。 因此,如何和社会上的人打交道、了解社会的礼仪法则、在社会内部健康地生活将是农民工子女急需了解的重点。这也是本课题要研究农民工子女心理状况与行为问题的原因。,课题缘起,不仅如此,学校不但是一个教书的地方,更是一个模拟的小型“社会”。很多人的适应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从在父母身边到学校上学的这一段过程,这被称为由家庭到学校的适应;第二个是从学校毕业,到社会工作这一阶段的过程,这被称为由学校到社会层面上的适应。 正因为如此,学校不仅仅有了教书育人的责任,而且还拥有使学生适应、服从整个群体的责任。只有在学校中服从群体,善于合作的学生,才有可能在社会中立足,而如果一些学校忽视这一方面,极易导致学生在心理层面上的偏差。 由于在城市饱受歧视以及时时刻刻不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环境,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层面上是否会有诸多的障碍呢?同时,由于社会偏见与生活困难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子女在学校生活是否会有诸多困难呢? 让农民工子女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下健康地学习与生活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贯彻执行了温家宝总理所提出的“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一主张,也为农民工子女之后迈入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题缘起,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农民工子女很难在城市中寻求到有效的归属感,一旦他们不能从学校方面获取足够的归属感,那么从别的方面(例如不良的来源),他们更可能获得归属感。,名词解释:学校归属感,归属感是指个体认同自身属于一个群体中的一员,被他人接受、认同、有价值感并与群体成为整体的一种感受。 “归属感”最初起源于社会学上的“共同体感” 。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归属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美国有关学者指出,当人们体验到归属感时,则会感到快乐健康;相反,归属感没有得到满足则会产生忧郁,悲伤,消极的情绪体验,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学校归属感”(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最初由美国学者Goodenow.C(1993)提出,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中小学校中学生叛逆现象严重,于是美国心理学家开始研究有关“学校归属感”的概念、机制以及其他因素的相关研究。,名词解释:学校归属感,中国学者徐琴美(2005)等人指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在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参与学校活动。 美国学者Goodenow.C于1993年编制了一份有关于学校归属感的量表,该量表在2003被澳门学者Cheung翻译成中文。这份问卷被国内外的很多学者使用。 目前,国外对学校归属感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近些年来,学校归属感的概念逐渐呈现维度化趋势。同时,对学校归属感的研究大多在国外,目前国外研究学校归属感的较多,研究方面主要是机制研究。目前学校归属感的机制仍然存在很多争议,主要的研究出来的结论有学校归属感存在预测机制以及中介机制。 Goodnow和Grady(1993)的研究指出学校归属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参与性和学习成就有非常重要的潜在影响,特别是对处于辍学危险中的学生。,名词界定:农民工子女,在课题组寻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有以下的词条与“农民工子女”的概念有相混淆的趋势:“流动儿童”、“城市新移民子女”。前者是相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的,后者是相对于“非法移民”来说的。但从大方面讲,国务院文件里面出现过次,也是最官方的叫法称为“农民工子女”,并且“农民工子女”和“流动儿童”、“城市新移民子女”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当然大多数课题都是研究同一批群体,即“农民工子女”。,相关研究动态,1.关于学校归属感的研究很少,很少有人能阐述归属感对于农民工子女的影响。 2.大都直接使用外国翻译问卷。 3.理论研究没有结合实际现象进行讨论。 ,变量设立,为什幺选取混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不混班学生研究没有很大的价值。因为他们的归属感来源不一定积极向上。,问卷检查,问卷的检验与剔除 论文收集完毕后,课题组开始输入进EXECL表格,留待下一步操作。输入方法:以1-5(对应最差-最好的5各维度)进行输入。 输入完毕后,查找是否有题目漏写,若有漏写的一行则删除该样本。 接下来,若满足以下条件中的任意两个,即视为废卷。 第二部分1、2两题相差3个维度(及以上)。 第二部分1、7两题相差3个维度(及以上)。 3第二部分3、8两题相差3个维度(及以上)。 4. 第二部分6、18两题相差2个维度(及以上)。 5. 第三部分P.S.选择A与E,第二部分1、2两题选D或E。 6第二部分28题答案为1。,比较,因素相关性比较,*显著性(双侧)小于0.05;*显著性(双侧)小于0.01.,比较分析,1.(验证)很多被课题组列入的因素都得到了验证,其中和老师、同学的关系都很大程度上地影响到了学生的学校归属感,相关系数为0.40.6之间,并且这些因素都在同等程度上影响所处班级环境不同的农民工子女。 2.(在学校层面)转校、搬家的频率对两所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归属感均有有负面影响,相关系数为0.20.3之间。 3.(家庭合自身因素)学校周边的环境以及学校教学设施的齐全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两所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归属感,相关系数在0.350.40之间。 4.(相关度不同统计)两所学校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归属感与行为规范的反感度、认识同辈群体的数量方面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大约在0.350.55之间,而对周末外出这一变量变化反应不明显。 5.两所学校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归属感在居住时间的影响下变化不一,ZJ中学中的样本对居住时间的敏感度更高,相关系数达到了0.27,而DL中学中的样本则只有0.05. 6.两所学校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归属感对学习成绩的现实差距与学习成绩在班级的排名反应不一,ZJ中学样本与DL中学样本之比依次为0.522:0.047与0.370:0.118。 7.两所学校的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归属感在班级氛围方面的两个分量中表现不一,总体来说班级的学习氛围反应要大于班级的不良风气,然而ZJ中学样本对不良风气依旧有显著反应,而DL中学则没有。 8.DL中学样本对作业量的多少更加敏感,相关系数比例达0.425:0.117。两所学校样本都对课程合理性反应显著,在课程难易程度上,ZJ中学反应的变化要更加明显,相关系数比例达0.156:0.406。 9.在家庭方面,两所学校样本都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10.ZJ中学的样本在沟通能力上反应更敏感。在语言方面,ZJ中学都反映出了比较敏感的态势,普通话相关系数之比达0.516:0.108;上海话相关系数之比达0.230:-0.158。 11.总体上讲,较大程度上影响两个学校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归属感的有:和同学关系、和老师关系、和老师沟通频率、对周围同学评价、教学设施齐全度、班级学习氛围、班主任性格、学校周边环境、父母沟通频率、课程合理性、转校频率、行为规范反感度、认识同辈群体数量;对两者有部分影响的是:搬家频率、周末外出率以及沟通能力;对DL中学影响更显著的是:作业量;对ZJ中学影响更显著的是:居住时间、学习成绩、班级不良风气、学习现实差距、课程难易程度、普通话水平、上海话水平、家中生活环境。,变量合并,学习成绩、学习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对课程合理性与难易程度评价表示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适应状况,取他们的均值作为学习适应状况的评分。 学习成绩差距课程合理性课程难易程度学习成绩10.44*0.308*0.191差距10.531*0.336*课程合理性10.354*课程难易程度1同学关系、老师关系、与老师的沟通频率和对周围同学的评价作为人际纬度的一部分,取他们的均值作为校内人际状况的评分。 同学关系老师关系老师沟通频率对周围同学评价同学关系10.3690.3380.557老师关系10.3910.395老师沟通频率10.318对周围同学评价1班级不良风气、班级学习氛围、集体组织活动数目、对学校制度的评价合并为学校风气感知,取他们的均值作为学校风气感知的评分。 班级暴力氛围班级学习氛围组织活动数目对学校制度的评价班级暴力氛围10.4390.290.35班级学习氛围10.4650.485组织活动数目10.515对学校制度的评价1家庭环境和与父母沟通的频率合并为家庭状况的变量,去他们的均值作为家庭状况的评分。 家庭环境与父母沟通的频率家庭环境10.509与父母沟通的频率1上海话的掌握程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归属感,然而由于有些本地学生上海话掌握水平也不是很好,所以课题组将此变量省略。课题组输入普通话掌握水平与沟通能力的均值作为交流表达能力的评分。 普通话掌握水平与他人沟通能力普通话掌握水平10.253与他人沟通能力1取教学设施齐全度与学校周边环境的均值作为学校教学条件的评分;取搬家频率和转校频率的均值作为流动性的评分。 搬家频率转校频率搬家频率10.26转校频率1教学设施齐全度学校周围环境教学设施齐全度10.566学校周围环境17由于居住时间和其他变量的相关性不强,并且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将它单独设为变量。 综上所述,现在模型还剩下8个预测变量。 3.6.2新预测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经过PASW的计算,新的8个预测变量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性如下: 学校归属感学习适应人际关系学校风气感知家庭状况0.657*0.697*0.651*0.447*交流表达能力学校教学条件流动性居住时间0.492*0.404*0.280*0.255*,回归模型建立,设上表中从学习适应开始到居住时间依次为X1、X2X8 课题组采用向后法建立回归模型,以此来排除贡献率较低的因素,回归分析如下表。(R=0.811) 综合上表,混编班级农民工子女的回归模型应为: Y=0.224X1+0.351X2+0.224X3+0.16X8+0.409 从上面一个方程式不难看出,影响混编班级中农民工学校归属感最大的是人际关系,接下来是学习适应和对学校风气的感知,在后面才是农民工子女自身的沟通交流能力。 上面一个方程式既印证了人际关系对学校归属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学习适应、学校风气以及农民工子女自身的沟通表达能力对其学校归属感也有一定的影响。,心理性变异起因,农民工子女有诸多的心理扭曲,而这些心理扭曲的原因何在呢? 运用观察法,访谈法,我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1)父母文化与城市文化格格不入。农民工不仅有强烈的重男轻女思想,而且自身的行为文化与城市市民的格格不入。因为他们平时工作较忙,导致了其子女所受到的关注减少,而女生所受的关注就更少了。这种减少的关注度会把农民工子女推入迷惘的深渊。同时,农民工自己的一些与城市格格不入的行为,对他们的子女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常常会看到一些男学生在教室里不分轻重地打架。 (2)教师工作的繁重。在DL中学,一个老师不仅要当班主任,而且还要教3门课。中学内部的编制严重不足,但是上级却不给予足够的经济与政策的支持。原本教育和管理农民工子女就要花掉老师的不少精力,管的事多了,老师在班级、学生管理上的时间就少多了。所以城乡地区虽然硬件水平逐渐持平,然而在软件方面却有很大的不足。 (3)家庭经济、生存状况低下。不仅仅是农民工子女很穷,而且他们又住在十分闭塞的环境里,因此他们对于本地儿童的认知上会有一些偏差。这样子,农民工子女的自卑、嫉妒情绪会导致严重的行为后果。 (4)教师、家长工作配合上的偏差。有一点不容否认,这就是农民工子女的居住环境恶劣,这就导致了教师家访的效率上会大打折扣。而且据老师反映,一些农民工只会答应老师的要求,而不会认真去做;一些农民工顾着自己的工作,很少和老师有沟通交流的机会。加之农民工和教师的文化背景不同,这样就会导致农民工子女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被家长解决。 (5)基础教育缺乏严重。由于这些同学在小学就没有接触过良好的教育,所以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文化认知,行为处事,包括一些科目的学习(譬如英语),都要重新开始,这就导致了过多的任务挤压在初中,很难完成。 (6)专业人才缺失严重,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但是由于编制原因,很少有会学心理学的专业人才在这里工作。因此,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干预。,理论模型建立,相关建议,1经过数据分析,实地考察以及老师访谈,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农民工子女更适宜在混班的情况下念书,因为农民工子女自身所带有的糟糕的行为习惯,隐性的心理以及行为障碍,需要老师长时间的纠正。中小学生都是过两点一线的生活,他们主要活动的场所是在学校与家的周围。DL中学的农民工子女所居住的是一个民工聚集群,非常不适和他们了解与适应这个社会。而如果农民工子女都居住在类似于课题组拜访的天花庵这些场所的话,在学校又无法与本地学生沟通与交流,那么这些学生了解上海的途径与时间都少得楚楚可怜了。等到初中毕业了,农民工子女无法在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