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松落针病和赤枯病防治技术.doc_第1页
白皮松落针病和赤枯病防治技术.doc_第2页
白皮松落针病和赤枯病防治技术.doc_第3页
白皮松落针病和赤枯病防治技术.doc_第4页
白皮松落针病和赤枯病防治技术.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白皮松落针(叶)病和赤枯病防治技术白皮松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树种,在临汾市分布于东西两山海拔1200m以上地区,以西部吕梁山系居多。这一树种树形多姿,别具特色,且有如下优越性:一是寿命长,可达数百年之久甚至上千年;二是大苗(或大树)带土球移栽易成活;三是树形美观,幼树干皮灰绿色,老树干是粉白色;四是有较强的杀菌力,宜于人口稠密区及医院绿化;五是有芳香味,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六是能够吸收一定量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还可阻挡烟尘污染物,起到优化环境的作用。所以,这一树种很受人们青睐,已成为园林绿化的主栽树种之一。2008年4月21日,在临汾市郊区滨河路发现移植的白皮松有落针病和赤枯病的发生,部分地段受害非常严重,并有死树现象。调查发现,这两种病,不仅危害白皮松,还侵染华山松、油松、雪松、云杉等树种。多数两种病在同一株树上混合发生,对白皮松的发展造成很大威胁。现将该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业内人士参考。1、白皮松落针病发生及防治1.1病原及症状白皮松落叶病的病原为松散斑菌、日本落叶松球腔菌。症状:针叶病初生淡绿色斑,很快呈现为鲜黄色斑点,再发展成段斑。斑间生成淡黑褐色横线,使松针变黄脱落。斑上形成的小黑点为性孢子器,冬天或者次年春生大黑点,为子囊盘。1.2病害发生规律病菌通常侵害2a生针叶,每年发生1次。即病菌在脱落至地面的病针里过冬,3月-4月形成子囊孢子,4月-5月借风传播,由气孔进入松针,6月-7月出现症状。4月-5月湿度大时,适于孢子散发和萌生,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过于干旱缺水时,林木抗病力降低,很容易染病;当年移栽的弱势植株,也容易染病;同一林地杂草丛生的地方病重,多形成发病中心(或中心病株),病菌易向周围植株蔓延。1.3防治措施1)抓紧早春移植,加强全年管理。白皮松是前期生长型树种,要早栽植、早成活、早生长。栽植时,要施足底肥;管理中要浇足生根水、发芽和5月抗旱水。并及时中耕除草,喷施叶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林木的抗病能力。2)消除越冬病叶,预防病菌传播。病菌会落在树冠下的病叶中越冬,可在早春3月病菌尚未传播之前,将病针集中烧毁。如果不便集中时,可用多菌灵5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细致喷洒树冠下有病针叶的地方。3)化学防治防治适期:在4月下旬,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预防;5月中旬,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加0.30%磷酸二氢钾混合液喷洒,可以起到保护、治疗和增强树势的作用;6月中旬,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加0.30%磷酸二氢钾混合液喷洒治疗。2、赤枯病发生及防治2.1病原及症状病原:白皮松赤枯病病原菌为枯斑盘多毛孢子。病症:病菌一般危害当年生嫩叶,少数老叶也会受害。受害初期,针叶尖端呈褐色或黄棕色状,叶面有黄褐色病斑,边缘褐色。病部与健康组织间常有一暗红色环圈,病部断掉后,红圈仍然会保留。以后针叶尖端出现细棕色症状并向针叶中下部转移,使整条或整束整梢的针叶变成红棕色,这时针叶会停止生长。随着时间的延后,针叶呈现浅灰色或暗灰色。后期有的针叶尖端枯死,有的针叶半截或者全叶枯死,使受害树松针颜色变为桔红色,好像是火烧过一样,能造成当年新梢枯死,重者整树死亡。2.2病害发生规律赤枯病菌的分生孢子和菌丝在树上没有脱落的病叶中越冬,在落地病叶上越冬的极少。分生孢子在次年春天月平均气温16以上时(临汾市区约在4月份)开始发病,11月份基本停止。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气孔或伤口进入针叶。气温高于20时,产生分生孢子,侵入针叶进行再侵染,一年当中可以发生3次之多。在高温降水高温晴朗的情况下,病害极易暴发。6月8月份发病较重,7月份为发病高峰。一般危害20a生以下的树木。随着树龄的增大,感病相应减轻,密林比株行距大的发病严重,纯林比针阔叶混交林发病严重;树梢和树冠比冠下和冠内发病严重。2.3防治措施2.3.1严格检疫不用带菌苗木植树造林,要把病原菌清除在苗圃地。同时要加强全年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2.3.2合理规划实行大株行距栽植,营造针阔叶混交林。2.3.3在4月中、下旬病菌传播期,喷50%退菌特500倍液。4)5月中旬,在发病初期,喷70%代森锌500倍液。5)6月上旬为大发病期,喷50%多菌灵500倍液。6)7月上旬为发病高峰期,喷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3、落针病及赤枯病同树混生防治措施松落针病和赤枯病同时在一株树上混合发生,往往危害更加严重。落针病一般危害2a生针叶,使针叶脱落。赤枯病一般危害嫩叶,往往造成顶梢红枯,不仅影响美观,更重要的是发病严重时,全树针叶脱落,甚至整株死亡。这两种病虽然病菌不同、越冬场所不同、危害部位和每年侵染循环的危害次数不同,但也有与农药防治相关措施统一之处,即病菌均危害针叶,传播发病期,严重发病期基本相似。试验证明,两种不同的病菌对同一种农药都很敏感,杀菌效果较好,这些条件就是开展化学防治的关键点。具体防治措施:1)加强检疫,不栽带病菌的苗木。在松苗萌动前清除落叶,预防病菌传播。2)早春栽植,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3)合理造林,实行针阔叶树混交,适当加大株行距栽培,防止病菌在同树种间和远距离传播。4)化学防治A.4月下旬,在病菌传播期喷洒50%退菌特500倍液。B.5月中旬,在发病初期喷洒70%代森锰锌500倍液。C.6月上旬,在大发病期,喷洒50%多菌灵500倍液。D.7月上旬,在发病高峰期喷洒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松树落叶病防治落叶松落叶病(Mycosphaerellalarici-leptolepisItoetal.)是长白山林区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我县落叶松人工林中普遍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易发病林龄为5-20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发病后易导致落叶松提前落叶30-45天,次年晚放叶5天左右,且针叶稀疏短小,颜色浅淡,对落叶松幼林危害极大。受害严重的林分病叶呈赤褐色,远看似火烧过一样。一、症状:该病害的发生首先从被害针叶的顶端或中央部分生出2-3个浅黄色小斑,直径不超过1毫米。以后逐渐扩大形成段斑,颜色变成赤褐色,其上生有明显的散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性孢子器。8月下旬开始大量落叶。二、病原:由日本落叶松球腔菌所引起。性孢子器圆形、暗黑色,初埋生于寄主组织的表皮下,后突破表皮外露,直径85-90微米。性孢子无色,短杆状,大小为3.4-5.10.81.0微米。有性世代形成子囊腔,圆形至近圆形,黑色,直径68-119微米,埋生于越冬病叶的表皮下,以后孔口处稍突出。子囊三、浸染循环和发病规律:病原菌是以菌丝体和性子器在落叶上越冬,次年5月下旬形成子腔囊及子囊孢子,6月上旬成熟的子囊孢子遇雨开始飞散,6月上旬到7月上旬的雨后为飞散传播盛期。落叶松针叶被病菌侵入后,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于6月下旬到7月中旬,针叶表面出现呈黄绿色的小斑点;7月下旬到8月上旬,针叶上形成许多段斑;8月下旬针叶枯黄,开始大量落叶。10月下旬病原菌以菌丝体和性孢子器状态在落地病叶上形成菌丝体越冬。通常情况下,针阔混交林比纯林发病轻,密度小的纯林比密度大的纯林发病轻;幼林发病重于成林,20年生以上的成林发病率极轻;树势衰弱、地面植被遭破坏、下木少的林木或被压木发病重。日本落叶松较长白落叶松、兴安落叶松明显抗病。6-8月份降雨量较多、湿度大、温度稍低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四、防治方法:(一)适地适树造林,尽可能不在土壤瘠薄、粘重、排水不良的地块造林,尽可能营造针阔混交林,造林密度保持在2600株每公顷。(二)在被害重的幼林地,结合对林分的经营管理,及时进行修枝和透光伐,清除被压木,是预防该病严重发生的必要措施。(三)在病原孢子飞散盛期,利用百菌清杀菌烟剂每公顷15千克,对已郁闭的林分进行防治,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放烟是要求天气晴朗、无风,在日落后或日出前气流稳定时进行。其它药剂: 在子囊孢子飞散期间喷1的波尔多液,0.3-0.5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