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课件.ppt_第1页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件.ppt_第2页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件.ppt_第3页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件.ppt_第4页
中国法律思想史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法律思想史,导言,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对象 中国历史上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及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的内容、本质、特点、作用、演变的过程和发展规律。 夏商周-奴隶社会法律思想 春秋战国-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过渡阶段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封建社会由初期到逐步成熟 宋元、明清封建社会的衰退时期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法律思想的发展,二、学科辨析,2.1 与法制史的关系 关系 与区别对象 2.2 法学基础理论对象方向不同,三、学习目的,3.1批判继承法律思想遗产 积极和消极 3.2总结历史经验,提高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自觉性-政治与法制有着根本的联系 周公“我不可不监于吓,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李世民。 3.3 扩大我们的知识面,第一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社会条件 经济基础-国有制、井田制 阶级基础两大对立阶级 政治基础-宗法和分封制结合 意识形态-神权思想,第一节 夏商时期的神权法思想,一、夏朝的法律思想开始使用神权 “有夏服于天命”、“致孝于鬼神”、“有扈士威侮五行。今恭行天罚”。,二、商朝法律思想,2.1 神权观血缘依据 “殷人尊神,率民以失神”、“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玄鸟:燕,商族图腾。 2.2 刑罚观 商代桀,有夏多罪,总结,(一)崇尚暴力,专讲刑杀,而不任德教 (二)笃信上帝,专事鬼神,而不注重人事,第二节 周公对夏商神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一、“明德慎罚”思想 1.1“明德慎罚”思想的由来 神权 ”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 天命转移敬天保民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第二节 周公对夏商神权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2 “明德慎罚”思想的内容和实质 1.2.1推崇德政 勤政、惠民、裕民和任贤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侍士,犹恐失天下之士” 1.2.2慎用刑罚 刑当其罪 “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有罪厥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既盗极厥罪,时乃不可杀”-区分故意和过失 “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 -慎重断案; “文王罔敢知于兹,仅文王之孙,其勿误于庶狱” 王狱讼之事不可乱加干涉; 重视教化,第二节 周公对夏商神权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二、“礼治”思想 2.1 周礼的来源与内容 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第二节 周公对夏商神权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2 ”礼治”的基本原则 2.2.1、 “亲亲”原则 由来=分封+ 宗法 内容: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2.2.2 “尊尊”原则 内容: 下级服从上级 不以亲亲害尊尊,第二节 周公对夏商神权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2.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第二节 周公对夏商神权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三、周公“明德慎罚”与“礼治”思想的影响 “周穆王时期的吕刑、儒家思想的源头,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法律思想,生产力发展 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二、特点,民神关系发生变化 礼法关系发生变化 刑罚与德教关系发生变化,第一节 管仲,管仲( ?-公元前645年) 汉族,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尊王攘夷,第一节 管仲,一、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从之 礼、仪、廉、耻 批判刑不可知 任用贤能 二、行政法面-做内政而寄军令-四民分居定业 三、经济制度改革-令顺民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犯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载仓禀,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孔子就称赞管仲说:“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第二节 子产,子产(?公元前522)春秋时政治家。复姓公孙,名侨。郑州新郑县人。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后,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铸刑书于鼎,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他主张保留“乡校”、听取“国人”意见,善于因才任使,采用“宽孟相济”的治国方略,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第二节 子产,一、注重人事,厉行改革 1、指导思想 2、改革方面 从“作封洫”到“作丘赋” 、人事方面 天道远,人道迩 ,非所及也 政如农工,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第二节 子产,二、铸刑书,公布成文法 公元前536年,子产把所制定的新刑律铸在鼎上,公布于众。这是中国法律史上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第二节 子产,三、以“宽”服民和以“猛”服民 所谓“宽“修德”怀柔的一手, 所谓“猛”是指暴力镇压。,第三节 老子,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第三节 老子,一、崇尚自然法 (一)自然不加任何干涉的自然而然,第三节 老子,(二)道法 1、“道”首先是指万物的本源 2、规律性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3、普遍而无私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最高的准则 、无往不胜的力量不争而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第三节 老子,二、抨击人定法 抨击人定法 抨击人为的“礼”与“德”。,第三节 老子,三、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与息讼思想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统治者:三去( 奢、甚、泰)暴政、暴敛、战争 被统治者:三绝,第四节 孔子,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第四节 孔子,一、“礼”与“仁”相结合的思想 (一)“礼” 孔子所说的“礼”,是指广义的“礼”,它包括西周以来所形成的整套典章制度和礼仪习俗,其基本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 修订内容: 正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主张父子相隐、反对铸刑鼎。,第四节 孔子,(二)“仁” 孔子所说的“仁”,是指人民的一种精神状态和道德观念。“仁”作为一种道德观念,仍然是以西周以来的宗法伦理道德为基础。 其一,爱人。 其二、在政治关系中的忠恕 其三、爱人是由等级 其四、具有强制力,第四节 孔子,(三)“礼”与“仁”的结合 以仁来充实礼,周礼是最完善的伦理规范和制度,仁是最完美的伦理观念和品德,仁是礼的精神实质,礼是仁的形式表现。克己复礼以为仁,复礼是仁的目的,而仁是复礼的手段,两者互为因果,以维持宗法等级制度。,第四节 孔子,二、“德主刑辅”思想 其一、先富后教,敛从其薄。 其二、先教后刑: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其三、宽猛相济: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其四、反对人殉制度 问人不问马。礼之用,和为贵。 其五、中庸思想 中和、用中,无过而无不及。,第四节 孔子,三、“为政在人” 其一、人存政举。人亡政息 其二、身正令行,第四节 孔子,总结:人高于法,礼高于法,德高于法。 孔子的法律学说对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他注重伦理,并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庞大的思想体系,为我国古代伦理主义的法律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同时,孔子的法律思想具有两面性,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对孔子的法律思想要进行细致的研究,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墨子,一、“兼相爱,交相利” 天下人若兼相爱,则强不欺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 比较孔子的爱人和墨子爱人的区别 墨子这种“兼爱”主张体现了小生产者希望彼此能互助互利的愿望,也包含了小生产者反对剥削和压迫的积极因素。,第一节 墨子,二、法律起源论与刑赏论 (一)法律起源论 墨子意识到国家与法律有密切的关系。有了国家组织以后,国君为了统一政令,为了“一同天下之义”,就需要“发宪布令”、设置刑罚,这样法律就产生了。这种法律起源论,也是从“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出发的。是力图使“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能够上升为国策与法律,以便用国家强制力自上而下的贯彻实施。,第一节 墨子,(二)法的本质与作用 1、法的本质 由国家制定并公布于众的成文法。 2、法的作用 墨子很重视法与刑赏的作用,认为国家制定法律和设置刑赏的目的,就在于奖励善良,制止凶暴,以维护社会秩序。,第一节 墨子,(三)立法原则 1、法天 2、利民 (四)司法原则 1、赏必当贤,罚必当暴 2、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3、重罚盗贼 4、依法定罪,第二节 孟子,一、性善论 人生来就是仁、义、礼、智等善良的道德观念。,第二节 孟子,二、仁政思想 (一)仁政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仁政的内容 1、“制民之产” 2、不违农时,保护生产 3、主张减轻租税,反对横征暴敛,第二节 孟子,三、民贵君轻说与暴君放伐论 (一)民贵君轻说 (二)暴君放伐论,第二节 孟子,四、“尊贤使能”与“徒法不能以自行” 五、重教化,省刑罚 (一)重教化 (二)省刑罚,第二节 孟子,“仁政”说是孟子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是:使民有恒产,不违农时。保护生产,省刑罚,薄税敛,尊贤使能,重视教化。,第三节 荀子,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礼法起源论 (一)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三节 荀子,(二)礼法起源论 1、“人能群” 2、“分”的思想 3、礼法的起源,第三节 荀子,二、重礼思想 (一)礼的作用 (二)实行礼治的方法 1、“平政爱民” 2、节用裕民 (1)授田于民 (2)不违农时 (3)减轻税役 (4)开源节流,第三节 荀子,三、重法思想 荀子与孔孟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主张实行礼治的同时,又特别强调法的作用。 (一)反对教化万能论 (二)主张以礼统法 (三)明德慎罚 四、贤人治国论,第四节 庄子,一、崇尚自然法,批判人定法 1,1 崇尚自然法 全面继承了老子道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无为推为绝对无为,第四节 庄子,1,2 抨击人定法 言论:民不畏死,则大威至,第四节 庄子,二、批判礼乐仁义 对人性的破坏 是社会分化和混乱的根源比干 它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第四节 庄子,三、废弃圣智相对论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批判“圣者”与“智者”,第四节 庄子,四、绝对无为和至德之世 (一)绝对无为 “无为绝对好,有为绝对坏 取消一切制度和规范 命定论 坐忘、无为、按时处顺(牛、马),第四节 庄子,(二)“至德之世”说 在庄子的理想社会中,不尚贤,不使能,无君子与小人之分,无贵贱等级之别,人类回归自然,与鸟兽草木融为一体,来去无踪,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样,就可做到“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仁义忠信之类的道德规范,自然就失去作用,法律与刑罚也就成为多余的了。,第四节 庄子,评价: 积极的方面更积极:抨击人定法和反对礼乐仁义 消极方面更消极:绝对无为、道德和法律虚无主义、淡化了民族法律观念、人与自然关系,第五节 商鞅,一、变法思想 (一)批驳了“法古论”-前世不同教 前世不同教,帝王不相复 (二)批驳了“修今论”历史发展论 商鞅认为法律必须紧跟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既不能复古,也不能保守,这就从历史观上为法家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儒家“德治”和“礼治”,并进而推行法家的“法治”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第五节 商鞅,二、实行法治的必要性 1、从奖励农耕、富国强兵的角度论述法治的必要性。-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2、从人性的角度论述法治的必要性。 3、从定分止争的角度论述法治的必要性,第五节 商鞅,三、实行法治的方法 1、法 2、信 3、权尊君而令行,第五节 商鞅,四、“刑无等级”、以吏为师、依法为教 一教、一刑、一赏 分析,第五节 商鞅,五、重刑思想与“以刑去刑” (一)重刑思想 商鞅的重刑思想包含以下两个意思: 1、在赏赐与刑罚的关系上,更加注重刑法的作用。 2、在犯罪与刑罚的关系上,主张轻罪重判、小罪重判,认为只有通过“种罚”、“严刑”才能达到“区间”和“民莫敢为非”的目的,这是商鞅“重刑”思想的核心内容。,分析:,第一, “刑无等级”首先是一个在用刑执法问题上尊君的口号。 第二, “刑无等级”是一个反抗旧传统和旧贵族特权的口号。 第三, “刑无等级”在内涵和价值取向上与近代资产阶级的“刑无等级”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绝对不是等量齐观的口号。,第六节 韩非,一、韩非法治观的理论基础历史进化观 二、法治的必要性论述 抨击德治、人治 人性论 人口论,第六节 韩非,二、以君为主,法术势相辅 3,1 法术势 法势结合 抱法处势 法术结合,第六节 韩非,3,2 厚赏厚罚,第六节 韩非,四、韩非法治观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 第一,韩非法治观参与了以“权力”为中心的传统法律文化的造就。 第二,韩非法制观参与了以义务为本位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造就。 第三,韩非法治思想参与了中国法律文化中忌讼心态的造就。,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秦始皇与李斯 第二节 贾谊 第三节 刘恒(汉文帝) 第四节 董仲舒 第五节 王充 第六节 王符 第七节 仲长统,第一节 秦始皇与李斯,一、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第一节 秦始皇与李斯,二、维护极端君主专制 司法、立法、行政,第一节 秦始皇与李斯,三、崇尚“法治”,推行严刑峻法 秦始皇是法家“以法治国”主张的信奉者和实践者。秦始皇与李斯非常重视法的作用,是极为崇尚“法治”的。他们所推崇的“法治”有两大特点: 1、维护君主专制-法治的实质 2、实行严刑峻法重刑,第一节 秦始皇与李斯,四、实行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五、尚贤思想评价法律思想的矛盾,第二节 贾谊,一、“民为国本”和“攻守异势”说 (一)民为国本 (二)攻守异势: “诈力”、 “仁义,第二节 贾谊,二、礼法结合,以礼为主 重礼 重法 三、“黥劓之罪不及大夫”的特权思想,第三节 刘恒(汉文帝),一、奖励农耕,轻徭薄赋 二、约法省刑,去严除苛 (一)废除收孥相坐法 (二)废除诽谤妖言法 (三)废除肉刑 三、严于律己,虚怀纳谏,第四节 董仲舒,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 原因分析:历史、文化、个人,第四节 董仲舒,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一统纪” 大一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独尊儒学:官学 二、三纲五常说 先秦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孟子:臣事君,子事夫, 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天之道。 董仲舒:阴阳学结合,第四节 董仲舒,董仲舒:阴阳学结合 三纲:君臣、父子、夫妻 五常: 仁、义、礼、智、信,第四节 董仲舒,三、德主刑辅说 天道:阴阳来解释,德为阳,刑为阴 人性:性三品 四时:冬主杀,冬不可废,则刑不可废,第四节 董仲舒,四、春秋决狱和“原心定罪” 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判案根据的司法活动。 所谓“原心定罪”是指根据人的主观动机、意图、愿望来确定其是否有罪。 他的春秋决狱和“原心定罪”说,片面强调犯罪动机,以儒家的经义附会法律,为封建酷吏的司法专横和任意出入人罪开了方便之门。,第五节 王充,一、批判君权神授和天罚论 批判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灾异谴告、君权神授 批判天罚: “用刑非则寒、施赏则温” 论述:秦攻赵、孔子天罚,第五节 王充,二、主张德刑并用,反对专任刑罚 文武张设、王霸杂用 三、法律观上的命定论 用“天道自然”的观点直接解释社会现象,认为一切社会现象也决定于“自然”。,第六节 王符,一、为政之要,首在安民 王符继承与发挥了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认为“国以民为基”。 二、重德化 三、明刑罚 四、用贤才,第七节 仲长统,一、人事为本,天道为末 天道与天之道 天道与人事无关:二祖数子 历史治乱论,第七节 仲长统,二、教化为本,刑罚为辅 教化为本:要使国家长治久安,主要靠德教,而不能靠刑罚。 “刑乱国用重典” 、主张恢复肉刑,第七节 仲长统,三、变革制度,利时便物 (一)主张废除分封制,恢复郡县制。 (二)主张恢复井田制,以抑制豪强兼并。 仲长统还怀着激愤的心情,揭露当时外戚宦官专权的罪恶。 (三)主张恢复肉刑,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一、历史条件分析: 大分裂 大融合 大南移 二、文化特点: 名教、名法之治、玄学、律学,第一节 曹操,一、“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名法之治 重刑法:历史原因 重礼教:措施 整风,第一节 曹操,二、“惟才是举”与“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 曹操先后三次下令求贤、司马懿出山 选明达事理者使持典刑,第一节 曹操,三、赏罚分明与以法治军 削发代首,第二节 诸葛亮,一、审势立法,厉行法治 批驳大赦 二、“科教严明,赏罚必信”,第二节 诸葛亮,诸葛亮的法治思想在执法方面主要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赏善罚恶” 2、“执法必信” :挥泪斩马谡 3、“刑不择贵”:人人平等的观念 4、“刑不枉纵”:罪刑相当,第三节 王弼,一、“名教本于自然”说 上德、下德 二、无为而治论 君主无为 愚民政策 反对繁法酷刑,第四节 嵇康,背景分析 一、“越名教而任自然”说 思想的矛盾 思想的本质:矛头直指司马氏集团 二、“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第四节 嵇康,三、“刑本惩暴,今以胁贤” 人类制定法律,利用刑罚,本来是用它惩罚暴恶的,但是,在魏晋时期,刑罚却被用作残害贤良的工具。刑罚本来是为制止犯罪、给天下带来安宁的,但现在却成了为最高统治者一己服务的工具。-司马氏集团的本质,第四节 嵇康,四、阮籍 阮籍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阮籍反礼乐、反礼乐君子、无君论 五、鲍敬言 暴力征服说 君主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无君无臣,第五节 杜预,杜预简介 一、纳理入律、立法合一 网罗法意,格之以名分 二、“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 律学、经学不同经义与法律不同 原因:其一、便于守法;其二、便于执法,第五节 杜预,三、立法“必审刑名” 刑名”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般原则。 作用: 其一、在“刑名”篇中,最容易将儒家的立法指导思想贯穿于立法条文的法意当中,从而便于司法官断案。 其二、刑本简直,第五节 杜预,四、“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 “律”是指关于如何定罪量刑的法律。 “令”是指处理各种临时性事件的规章制度。,第六节 张斐,一、“以理统法”与“以礼率律” 1,1理”是法的灵魂,法是“理”的体现, “理”:“形而上”的“道”的范畴的概念, “法”或“律”:“形而下”的“器”的范畴的概念。 1,2 以利率律 理直刑正,第六节 张斐,二、刑名的性质和作用 三、若干法律属术语的界定 张斐在注解晋律时,区分了一系列容易混淆的罪名和法律概念。 3,1随事取法 3,2故、失、过失 3,3 谩、诈、不敬、不道、恶逆 3,4 斗、戏、贼,第七节 刘颂,一、“复肉刑”论 刘颂认为恢复肉刑存在三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1、恢复肉刑,能够解决死刑太多和生刑太轻的问题。 2、恢复肉刑,对于犯罪者来说,能够“去其为恶之具”,从而达到“止奸绝本”的目的。 3、恢复肉刑,有利于劳动生产。,第七节 刘颂,二、“划一法律,简而不漏”的立法思想 当时立法的两大弊病:一是当时“法门多,令不一”,二是法繁令密。 危害分析,第七节 刘颂,三、“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的执法思想 从严格依法断案角度出发,刘颂提出了下面几点具体主张: 1、主者守义:依法断案、依据成文法、法外解释 2、大臣释滞 3、人主权断,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杨坚(隋文帝) 第二节 李世民(唐太宗) 第三节 韩愈 第四节 柳宗元 第五节 刘禹锡 第六节 白居易,第一节 杨坚(隋文帝),一、抑制兼并,减轻赋税与徭役 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第一节 杨坚(隋文帝),二、“以轻代重”,削烦除苛 死刑 流刑 徒刑,第一节 杨坚(隋文帝),三、慎狱恤刑,秉公执法 死刑三复奏 录囚,第一节 杨坚(隋文帝),四、整顿行政体制,选用良吏 “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于公元前583年废郡级行政机构,只存州县两级。 隋文帝初创科举制,第二节 李世民(唐太宗),一、安人宁国的治国总方针 指导思想是儒为主,兼采法、道。 二、立法公平、务求宽简 礼法合一 立法公平 法令简约,第二节 李世民(唐太宗),三、慎狱恤刑、务求其实 慎狱恤刑提出 九卿议刑、死刑九复奏 反对严讯,注重事实,第二节 李世民(唐太宗),四、纳谏任贤 求谏纳贤 纳谏与执法结合,第三节 韩愈,一、道统说反对佛教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死后,不得其传焉”。孟轲死后,不得其传焉。 二、法律起源论和性三品 圣人治礼乐刑政,第三节 韩愈,(二)人性三品说 人性与人情:五性七情 性三品、情三品 三、礼法兼用,以礼德为先 礼法结合中复仇问题-梁悦,第四节 柳宗元,思想背景介绍:-永贞革新 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 宦官专政 党争剧烈 社会问题加剧,第四节 柳宗元,一、国家、君主与法律起源论 国家与法的产生与发展 评郡县制人民的福利、社会的安定为判断标准 二、反对天罚论和司法时令说 批判天罚功者自功、祸者自祸 批判按时行政 批判按时司法,第四节 柳宗元,三、礼法统一论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礼教和法律的矛盾,特别是在有关复仇的案件中,礼法冲突尤为突出。柳宗元认为,礼与法是统一的,因为“礼之大本,以防乱也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礼与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第四节 柳宗元,四、定经界,核名实,均赋役 柳宗元认为造成社会赋税不均,贫富分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公然贿赂;二是土地不均,经界不定。柳宗元提出从立法和执法上改进赋税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 人丁占有土地的多少征税 逐查民户资产 按布绵交税,第五节 刘禹锡,一、依靠法制,人能胜天 区分唯心主义有神论、唯物主义无神论 天人相分天之能、人之能 二、法驰与神权天命说 法大行遵必赏、违必罚 法小驰赏不必尽善、罚不必尽恶 法大驰是非易位、赏恒在恶、罚恒在直 理昧理明,第六节 白居易,一、刑、礼、道迭相为用 二、先富后教,止狱措刑 贫困是导致犯罪的主要根源 财产不均,贫富相并,第六节 白居易,三、理大罪,赦小过 严惩重大犯罪,宽赦细小过失 反对大赦 四、慎选司法官吏悬明法科为上科 五、废肉刑 白居易认为肉刑应该被废除而不可复用。白居易反对恢复肉刑,顺应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的发展趋势,是值得肯定的。,第七章 宋元时期的法律思想,历史背景分析 政治上进一步集权 经济上不抑兼并、商品经济的发展 思想特点: 改革频繁 传统思想达到空前窒息 反理学功利学派有所抬头,第一节 包拯,一、于国有利、于民无害 二、慎法守信、国有常格 三、执法守信、不畏权贵 分析包拯形象的历史必然性。,第二节 王安石,一、革除弊政,因时立法 法先王之政不能修先王之政法先王之意 如何法先王之意: 礼与衣食的关系-义与利的结合 三不足理论: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第二节 王安石,二、创立善法,抑制兼并 (一)创立善法 1、形式上,善法必须是简明易行的。 2、内容上,善法是指便民之法。,第二节 王安石,三、礼法兼并,德主刑辅 王安石对中国古代的儒法之争基本上抱折忠的态度。他认为治理国家不能专任一种手段,任德于任刑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任德-不可化无以止暴恶 任察-不可周无以周隐微 任刑-不可服无以渐柔良,第二节 王安石,四、“有司议罪。惟当守法” 在当时的司法实践中,司法官员之间存在较大分歧是定罪量刑从礼还是依法的问题。王安石认为,司法人员审理案件必须以律为依据,依法断狱,不能法外论罪,以礼释法,非礼不决。为了解决在执行刑律过程中司法人员用刑不当的问题,王安石主张加强对司法部门的监督。,第二节 王安石,五、“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 教之:设立法律学校,专门教授律令断案,在科举方面,设“明法”新科 养之 取之 任之,第三节 朱熹,一、“法者,天下之理” 何谓理? 一物成为一物的依据事物存在的依据社会秩序和礼产生的依据 何谓人性? 人存在的道理人性、理一分殊 刑。,二、德治与重刑并用 礼德为治国的根本,政刑为治过之具,与礼德相比,只能为末。 政、刑 礼、德 德礼刑政相为始终 德礼刑政的区别,第三节 朱熹,三、变法改革与人治 变法的贺信:存天理、灭人欲,第三节 朱熹,四、义理决狱,明谨用刑 朱熹认为法律是治国的工具,是以维护天理为目的,在司法上应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原则,即以义理决狱。以义理决狱,实际上是以礼指导司法,礼法统一,使礼法进一步糅合成一个统一体。狱讼关系到人的生命,所以朱熹也认为对断案不可不谨慎从事。朱熹还反对拖延审案,要求尽量不留狱。,第三节 朱熹,五、恤民与省赋 朱熹希望统治者能够体恤民情,减轻赋税。他认为国家财政之所以困难,农民之所以不断反抗,其根源之一在于赋税过重与不均。朱熹认为,要贯彻执行省赋的原则,必须严惩贪官污吏。此外,南宋时期土地兼并发展到极点,土地集中在少数官僚、地主手中。朱熹为此提出清丈土地、均平赋税、抑制兼并的设想。,第四节 陈亮,一、功利主义的法律观 陈亮以他的功利主义的历史进化观观察历史,提出了他的国家与法的起源论。他认为最初的君主是由民众推举出来的,因为他的能力最强,民众都乐于推举他为君主。有了君主,有了法度,君臣有了定位,这样,国家和法也就产生了。而法的产生及其作用,也是适应了人们趋利避害的天性。正是这种利益关系决定了人们必须听从君命,遵纪守法,否则就要受罚。,第四节 陈亮,二、求真务实,改革弊端 陈亮从朴素唯物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出发,强调要着眼于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他提出了更法易令、改革弊端的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修订法律。 2、任贤使能。 3、严考核,惩奸吏。 4、加强监察制度。,第四节 陈亮,三、“法深无善治” 陈亮认为,刑罚本身是保民爱民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为了残害人民。因此,他主张宽刑,反对重刑,并明确提出:“法深无善治”。他主张实行轻刑,废除繁法严刑。他在主张法令宽简的同时,还特别反对恢复肉刑。应该肯定,陈亮反对恢复肉刑,主张废除肉刑,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有意于人民的。,第五节 耶律楚材,一、崇尚儒学,标榜文治 耶律楚材一生崇尚儒学,主张“以儒治国”。他重儒学、兴文治,主张“以儒治国”,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要用儒家的纲常名教来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应该肯定,在蒙古贵族落后和野蛮的统治下,耶律楚材重儒学、兴文治的主张有一定的进步作用。,第五节 耶律楚材,二、立法定制,宽刑慎杀 立法定制、宽刑慎杀,是耶律楚材“文治”主张的重要内容。耶律楚材主张宽刑慎杀,并不是要放弃刑杀手段,而是主张宽猛兼施,德刑并用。 三、赏罚必信,不徇私情,不畏权贵,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丘浚 第二节 黄宗羲 第三节 顾炎武 第四节 王夫之 第五节 爱心觉罗 玄烨(康熙),第一节 丘浚,一、德、礼、政、刑兼用,以教化为先 丘浚认为,治理国家,要礼、德、政、刑兼用,四者缺一不可。他在强调德、礼的同时,又肯定政令与刑罚不可偏废,认为四者应相辅相成,交替使用。但是,他从儒家传统出发,又主张“以教化为先”,以礼德为主。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上,他认为道德是高于法律的。,第一节 丘浚,二、“应经合义”,因时立法 在立法上面,丘浚强调法律必须符合纲常礼义原则。他还强调要因时立法,法律不可以朝令夕改,法律的废立应持慎重态度,法律不仅能行之于一时,而且能为法于后世。在保持法律稳定性的同时,要根据现实的需要,及时废旧立新。另外,丘浚还强调法律条文的意思要显明,文字要通俗易懂。,第一节 丘浚,三、执法“坚如金石,信如四时” 丘浚认为,要想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就必须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法律既立,就必须执之“坚如金石,信如四时”。他强调,要想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君主首先要带头守法。各级官吏,尤其是执法官吏,也必须以身作则,严格依法办事。从这种思想出发,丘浚主张在执法方面应“任法”与“任人”相结合。,第一节 丘浚,四、慎刑恤狱 丘浚认为产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横征暴敛,使得百姓衣食无着而失去生路。所以要防止犯罪,首先要“养民”、“富民”,解决老百姓的衣食问题,而不能仰仗严刑峻法。为此,他主张慎刑恤狱,原情定罪。,第一节 丘浚,五、立法以便民为主 丘浚适应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法律主张。 1、反对封建国家垄断经济与贸易。 2、主张以法保护私有财产和个人利益。 3、针对明王朝的“海禁”政策,主张开放对外贸易。,第二节 黄宗羲,一、批判君主专制 黄宗羲政治法律思想中最突出最光辉的部分,是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批判。这种批判主要是从君民关系和臣民关系方面展开的。 1、他对君民关系提出新的看法。 2、在阐发了民主主义的思想的同时,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系统的批判。 3、在君臣关系上,黄宗羲认为君臣不是主从关系,而是平等关系。,第二节 黄宗羲,二、君臣共治 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臣共治,限制君权。这是因为,一个大的国家一个人治理不了,应该君臣共同治理。他的具体方案就是恢复宰相制。 三、学校议政 在学校篇中,黄宗羲提出了近似议会政治的设想。他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应该是“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他要求学校成为议论“天下之是非”的机关,朝廷应该以学校评定的是非为准则。他还主张,学校作为议政机关,分中央和地方两级。他所说的这种学校,已经超出“学校”本身的含义,而带有近代资产阶级代议机关的性质。,第二节 黄宗羲,四、立“天下之法”,去“一家之法” 黄宗羲主张实行“法治”。他认为,要实行“法治”,首先要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继而他又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法治论。这种法治论主张法律要为“天下之人”谋利,要求君民上下都要遵守法律,任何人都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第二节 黄宗羲,五、工商皆本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重农抑商一直是封建统治者的基本经济政策,也是制定法律的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黄宗羲已经感觉到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符合社会生活的要求,于是,他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张。意思是,工商业和农业一样,也是社会经济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本而不是末。他的这种主张,是要求发展当时出现的带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私有经济。,第三节 顾炎武,一、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与经世致用之学 顾炎武在宇宙的本原上,坚持了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观点。他还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不断变化的。这种朴素主义和辩证法观点,就是顾炎武反对理学空谈,提倡经世致用之学的哲学基础。他大声疾呼,要扫除清谈之风,提倡经世致用以学。认为研究学问要学以致用,要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他注重调查研究,注重事实,重视第一手资料。,第三节 顾炎武,二、批判君主专制 (一)顾炎武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君主的私有物。 (二)反对君主个人独裁专制。 (三)针对皇权至上、皇帝唯我独尊的封建信条,提出君臣平等、君民平等的思想。 (四)主张恢复过去的“清议”。 (五)为了限制君主的权力,顾炎武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设想。,第三节 顾炎武,三、立众治之法,以礼为先,疏法省刑 顾炎武对法的看法是用国家的政治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反对专制之法,向往众治之法。顾炎武反对专制之法并不是根本否定法律的作用。他认为加强礼义教化,整顿社会风俗是根本问题,法制禁令是次要的。顾炎武在强调礼义教化的同时,反对封建法制的繁法严刑,主张疏法宽刑。,第四节 王夫之,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与“天理寓于人欲”说 王夫之认为整个世界统一于物质性的“气”。整个宇宙之间,除了物质性的气之外,不存在“虚托孤立之理”。王夫之认为,“天理”离不开“人欲”,“天理”只能存在于“人欲”之中。“人欲”就是人们生存不可缺少的正当要求。,第四节 王夫之,二、“趋时更新”,因时立法 王夫之认为,国家政治法律制度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他针对明王朝的“奉天法古”法祖的陈腐观念,明确提出“趋时更新”的政治法律主张。政治法律制度都是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条件的变化,有的已经过时。因此,必须“趋时更新”,因时而变,因时而立。,第四节 王夫之,三、“必循天下之公”的立法原则 王夫之从他的“趋时更新”、因时立法的思想出来,明确提出“必循天下之公”的立法原则。以“公”取代“私”,是法制演变发展的必然趋势。王夫之所强调的“公”与民意,已经超出了前代思想家所说的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范围,而是指包括工、商、农等劳动者在内的多数人的意志和要求。只有体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即“天下之大公”才是真正的“公”,才能作为立法的宗旨。王夫之从这种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公私观出发,还着重批判了一些封建卫道士所宣扬的所谓王朝的正统论,他还指出,法律也不应该维护使天下归于一人的“大私”制度。,第四节 王夫之,四、“法贵简而能禁,刑贵轻而必行” 王夫之从立法“为公”、“为民”出发,要求“法简刑轻”,“法贵简而能禁,刑贵轻而必行”;要求废止酷刑。这是王夫之最理想的立法和司法原则。他认为,律简则刑清,刑清则罪允,罪允则民知畏忌。在司法断狱方面,王夫之主张原情定罪,据罪论刑。要做到原情定罪,据罪量刑,就必须明慎用刑。要明慎用刑,就要重证据。,第四节 王夫之,五、任法与任人结合,严以治吏 王夫之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任法与任人相结合,任法与任人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法不行,单靠法也不行。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治理好国家。执行法律需要“择人”,需要选贤任能,因此必须加强吏治。王夫之认为“严以治吏”必须“严之于上官”,即首先要严厉打击那些横行不法的大官僚。,第五节 爱心觉罗 玄烨(康熙),一、“力行教化”,“尚德缓刑” 康熙崇尚儒学尤其是宋儒理学。他对儒家的一套治国之道,倍加赞扬,认为治国治民必须以礼义教化为主,“尚德缓刑”是“至治之极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康熙在立法与司法方面强调以下几点: 1、立法要“因时制宜”,去除烦苛。 2、依律断狱,不循私情。 3、及时结案,不滞留囚犯。 4、慎刑慎杀。 但是,康熙并不是一味从宽,对于侵犯封建统治者根本利益的行为,他是从不宽恕。,第五节 爱心觉罗 玄烨(康熙),二、重视吏治,惩治贪蠹 康熙很重视吏治,认为治理国家,首先是要一大批廉洁自律,奉公守法的官吏,国家的法律要靠这样的官吏去执行。他从儒家传统的“人治”思想出发,注重选拔良吏和惩治贪蠹。,第九章 近代的法律思想,第一节 龚自珍 第二节 魏源 第三节 洪秀全与洪仁玕 第四节 康有为 第五节 梁启超 第六节 沈家本 第七节 孙中山,第一节 龚自珍,一、“更法”、“改图”的改革思想 龚自珍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他指出清王朝封建统治制度已腐朽不堪,社会危机四伏。他认为,法制是国家的根本,国家能否振兴取决于变法。“变法”、“改图”是龚自珍法律思想的核心。龚自珍的变法思想是以他的历史进化论观点为基础的。但他变法改制的目的,是要维持和延长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这是由他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第一节 龚自珍,二、法的概念 龚自珍认为法是王者的命令或旨意。他的法的概念主要包含两大要素:一是王者之喻;二是文字形式。王者之喻是法的内容;文字记载是法的形式。在这一概念中,法、书、礼三者往往是不分的。这种法的概念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中国封建社会的现实状况。需要指出的是,龚自珍的法的概念虽然是封建主义性质的,但是,他在提出这一概念时,有一个前提,即他所讲的王者必须是讲“政道”、合“仁义”的“明君圣主”。,第一节 龚自珍,三、法律起源论 概括龚自珍关于法律礼乐国家政治起源的思想,可以说有两个基本的观点:第一是历史进化观,即认为它们的产生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第二是经济观点,即认为它们的形成都与农业的发展相联系。较之神学主义法律理论,龚自珍的法律观点无疑是一大进步。不过,他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正确的揭示法律的起源。,第一节 龚自珍,四、经济立法思想 龚自珍非常重视经济领域的立法问题。在他所处的时代,这个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法和税法问题。他认为,如果有妥善的法律来规定梯地的分配和税赋,国家就能兴旺,统治就能长久。他的这方面思想历经了平均贫富、重禄薄敛和专隆大宗三个发展阶段。龚自珍关于经济领域的立法思想,是一个在政治上不断倒退的过程。对于一个优秀的思想家来说,这不能不是一个缺憾。,第二节 魏源,一、“善治民者不泥古”的改革思想 魏源认为,变法是“大势所趋”。他所说的“大势”,指“天下大势”,即历史进化发展的趋势,这是他对变法的依据所进行的理论概述。主张根据现实的情势进行变法。 二、变法必须“便民” 魏源认为法律制度的演进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而这种趋势的发展又遵循着“便民”,即有利于人民的原则。提出了“人情”与“便民”的概念和思想。他的一些主张,已经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色彩。但是,在晚清的社会中,像魏源所说的那样抽象的“人情”、“便民”是根本不存在的。实际上,他自己正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代表了地主阶级的要求。,第二节 魏源,三、“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之长技”,“去法外之弊”,这些是魏源变法的具体主张。他总结了惨痛的历史教训,认为御侮必先强国,强国必先变法。而变法就是除弊,恢复封建法制本应有的面貌。首先,是政治上革除弊端;其次是经济方面的改革。他指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他所说的“夷之长技”,当时还仅指“战舰”、“火器”和“养兵练兵之法”。魏源的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是可贵的。但是,由于他希望在维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依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使中国强盛,所以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第三节 洪秀全与洪仁玕,一、洪秀全反对封建,主张平等的法律思想 (一)“除妖安良”、“斩邪留正”的法制原则 洪秀全把封建统治阶级及其黑暗统治一律斥之为“妖”、“邪”;把农民群众及其革命斗争视为“良”、“正”。提出了“除妖安良”、“斩邪留正”这一口号,后来成为太平天国革命法制的基本原则。根据“除妖安良”、“斩邪留正”的法制原则,洪秀全制定了十条法规。从表面上看,十款天条的基本内容是宗教信条。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斗争形势下,它具有其特定的革命性质和内容。 “除妖安良”、“斩邪留正”的法制原则对于维护革命纪律和法制,镇压土豪恶霸、反革命分子、抵制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以及清除某些恶习起过重大作用。,第三节 洪秀全和洪仁玕,(二)反封建的财产法思想 洪秀全在财产问题上的平等观以强烈反抗封建剥削制度为基础。他力图通过武装斗争和法律手段实现自己的主张。洪秀全在领导建立太平天国政权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从法律政策上贯彻推行公有制以及平均财产的主张。他还在太平天国的著名法律文献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实行平均主义的土地分配和产品分配方法。洪秀全平均主义的财产法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封建的革命性质。,第三节 洪秀全和洪仁玕,(三)男女平等的法律主张 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洪秀全曾经提出过妇女解放、男女平等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太平天国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否定封建夫权和封建买卖婚姻的法律、法令和条例。但是,在妇女的问题上,洪秀全也有浓厚的封建思想。尤其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他的封建主义思想越来越严重。他把太平天国前期那些提倡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的反封建主张和做法抛弃殆尽,对太平天国革命运动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第三节 洪秀全和洪仁玕,二、洪仁玕的具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法律思想 (一)“立法善”、“设法当”的立法思想 高度重视立法,这是洪仁玕法律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从进化论观点出发,总结了国内外以法治国的历史经验,提出治理国家必须先立法制的主张。法律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进行修改。他把“设法”与“用人”紧密结合起来,对立法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同时为了做到“立法善”、“设法当”,洪仁玕对“立法之人”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节 洪秀全与洪仁玕,(二)“法制以遵循为要”的执法守法思想 1、执法者首先要做到依法办事,不畏权贵 2、执法者还要做到赏罚分明。 3、在执法方面,洪仁玕还提出了“教法兼行”的主张,在强调法律制裁的同时,也重视道德教化。 4、在守法方面,洪仁玕着重强调国家官员应该以身作则,遵守法纪。,第三节 洪秀全与洪仁玕,(三)“罪人不孥”、“善待轻犯”的刑法思想 洪仁玕的思想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精神。他反对株连法,主张“刑止一身”、“罪人不孥”。针对太平天国存在的轻罪重刑的现象,他认为必须区别罪轻罪重,主张“善待轻犯”。洪仁玕还对太平天国的死刑执行方法提出了改革措施。同时,他还主张把“十款天条”与国家法律区别开来。,第三节 洪秀全与洪仁玕,(四)发展资本主义的法律主张 在经济和社会方面,洪仁玕接受了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法制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法律措施。 1、在经济方面他首先提出要颁行保护私人投资法,认为,法律应该准许并鼓励“富民”把资财转化为资本用来建立银行、招民探矿、雇工开采等。 2、在社会方面,洪仁玕提出了颁行保险法的主张。,第四节 康有为,一、“公羊三世说”与变法思想 康有为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公羊三世说”。他的三世说将孔学与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观点融为一体,为其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资产阶级进化论观点出发,康有为认为社会必然是由据乱世发展到小康升平世,再由小康升平世发展到大同太平世。 康有为提出变法图强要仿效外国,兼采中西。他还认为变法必须全面彻底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康有为的变法主张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几乎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第四节 康有为,二、鼓吹君主立宪 康有为法律思想中最丰富最完整的部分是他的宪法思想。他对宪法问题的论述是比较全面系统的,其核心内容是鼓吹君主立宪。他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激烈的批判。他从理论上对专制国与立宪国作了区分,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宪法思想史的第一幕。他主张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且对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极为推崇。在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中,康有为特别重视立法权。,第四节 康有为,三、大同书中的“治至刑措”论 康有为反对酷刑。在大同书中,他对人间的刑狱之苦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对大同世界“刑治刑措”无限向往。他对统治阶级的残酷刑罚进行了批判。在大同书中,他对犯罪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类犯罪的最终根源在于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他指出九届不除,犯罪现象就不可能消除。在他看来,大同世界消除了九届,消除了犯罪的原因,刑罚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在康有为描述的大同世界,虽然取消了刑罚,但是还有四禁。,第五节 梁启超,一、救亡图存的变法维新思想 为了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梁启超首先从自然历史方面指出变化是自然万物的发展规律。不仅自然人类在变,而且法律及其社会现象也在变。梁启超的“变法维新”主张是为“救亡图存”服务的。鉴于洋务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梁启超认识到变法必须全面彻底。为了全面改变清朝封建专制主义法律制度,梁启超提出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