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定窑出土瓷片谈起.doc_第1页
从平定窑出土瓷片谈起.doc_第2页
从平定窑出土瓷片谈起.doc_第3页
从平定窑出土瓷片谈起.doc_第4页
从平定窑出土瓷片谈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这篇文章是笔者于2010年参加由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主办的、由苏州工艺美术学院具体承办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2010图案装饰艺术国家级培训”三个学段的学习所做的结业论文,当年刊登于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刊、世界陶艺指定刊物陶瓷科学与艺术2010年第8期。 从平定窑出土瓷片谈起 张 文 亮 关 键 词:平定窑 西窑 柏井窑内容提要:平定窑在历史上有西窑之称,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东部20余公里的柏井古村。笔者通过对古窑址的多次考察和对出土陶、瓷片的细致分析,了解到平定古窑是成熟的具有高超的艺术水平的古民窑之一,其胎质薄细均匀,装饰风格多样,施釉润泽亮丽,刀工拙朴大气,其现代刻花瓷工艺,以黑、白、棕为主要釉色,具有粗犷、自然、清新的本色,其强烈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展示了我国民间艺术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故有“中华陶艺奇葩、山西民间绝活”之美誉。重新评估平定窑的历史定位,对平定乃至山西陶瓷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平定县位于山西省东部,太行山右中断,地处冲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旧石器时代,已有先人居住生息。夏至秦归属频变,汉初至宋置县,金、元、明为州,雍正初为直隶州,民国改县,1983年划归阳泉市管辖。在中国陶瓷发展的历程中,山西曾是古瓷窑址众多的省份之一,平定即在其中。平定境内蕴藏有丰富的优质高龄、耐火粘土、长石、石英等陶瓷原料。,高铝黏土全县均有分布,总储量达1.6亿吨。煤炭矿藏的优越性,更是对陶瓷的生产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唐窑“南青北白”中“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白瓷窑口就包括了平定窑。宋代平定为全国五大优质粘土产地之一,白瓷可与“定窑”相媲美。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记载“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1)充分说明了平定具有烧造白瓷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中国陶瓷史记载,平定窑最早见于大明一统志、广舆记及清代文献也多有记载,旧有西窑之称。1977年发现具体窑址(在今平定县柏井村)。判明其始于唐、经五代、宋而终于金。上世纪80年代以来,笔者曾多次到距平定县城东南二十余公里处的柏井村古窑址进行了探寻,窑址主要分布在两个地方,一为柏井四村的张家坟,一为柏井二村和四村相对的砖窑旁边。上世纪九十年代太旧高速公路的修建和当地村镇的建设,使这两个窑址遭到严重破坏,现在已经找不到笔者在80年代初次见到的窑口了,只有在北面山上的夹碳灰层之中还能到一些陶瓷残片和砖瓦匣钵,昔日的辉煌已经堙没在现代的繁华之中。经过数次考查,我们所收集到的一些残片,主要分为三大类,即陶器残片、瓷器残片和窑具残片。现分述于下:一、陶片随着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用火经验的积累,对于火的使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火与土的结合,社会生活的需要,为陶器的出现具备了必要的条件。陶器的产生,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图1中的器物造型是一制陶工具。(尺寸)在发现它时,并不知其用途,观其形虽似制陶工具,心有疑虑,却不敢断定。2009年4月北京防卫科技学院的王建保先生来晋时,称此器为“古代建筑构件”,我觉其理难成。8月份,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高振宇先生到平定考察,我们又一同进行了分析,最后确定此器为作陶工具。其理由是:其形之尖状部位,是为陶瓷半成品成型过程中出现裂纹修补之用,如鸟头部位,根部有凹槽,是为手握之处,以方便操作之用。图2是一件陶器的底部(尺寸),器物内部较糙,底部有明显的“手抹”痕迹,显然是采用“接地法”所致;外部做工细致,通体有明显的印纹装饰,颜色发灰,根据造型推断,应为圆肚鼓腹平底罐之残器。图3是两件白陶残片,一为器皿之地足残片,纹饰较粗;一为器身残片,其纹饰内粗外细,可见在制作工艺上其制作工具“内托”纹饰较粗, “外拍”纹饰较细,从而突出了器物表面的美感。平定窑印纹陶片的发现标志着平定陶瓷发展的历史渊源,充分说明平定窑亦经过了“由陶到瓷”的历史发展历程,而非单纯的由外地引入。 由此可见,“平定窑是定窑的一个支系”,这种说法只片面之词。二、瓷片山西古陶瓷专家水既生先生撰写的山西陶瓷史记载:“平定窑的白瓷,晚唐时已具有很高的水平,到宋代又得到新的发展,瓷质莹润,釉色洁白,日人小山富士曾在太原见过一些平定窑白瓷,指出白瓷比定窑的白瓷既白且薄证之窑址中很少量标本,这话是毫不过言的”。(2)柏井窑挖掘的残片中多为碗、盘类,又以半施釉者居多,底部圈足内有釉者极少,仅为少量;碗内有的有支钉痕迹,有的有刮圈现象,这些都是由覆烧工艺而造成的,其余就是正烧而内部光洁。图4为印花瓷片,这些瓷片大多为芒口,又叫毛边,多见于盘、碗类器皿。虽色泽不一,但普遍胎体较薄,极为精致。芒口是在入窑烧制前的产品口沿部刮掉釉面边口露出胎体。这一工艺,内宽外窄,一阳一阴。艺术风格自成一脉。图5为花口、唇口、葵口白瓷片,花口多出现于钵或洗的口部,是拉坯时把口部向外反压,用竹刀或其他工具在反出的边沿上等距离按压,形成一条蜂房形的花边;唇口是拉坯时把口部向外反卷,平定窑唇口分两种,一种口内部是空心的,另一种是实心的,这和拉坯技术的熟练程度是有关系的;葵口是器皿口边的一种处理方法。为了打破器皿边口的唇圆规矩,使视觉产生一些新颖和变化,常于器皿边口上做成小豁口,豁口安排数量不等。主要有盘、碗、钵等器物。葵口给器皿造型赋予超逸气韵,具有一定的欣赏趣味和艺术特色。 图为刻花瓷片,有白、棕二色,其中一圆肚鼓腹罐残器上通体刻有莲瓣纹,口沿部划有数条凹线,应为旧时人们为系绳子方便而用,同时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莲瓣纹装饰是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所致,其它残片中还有鱼波纹等。 图7为黑釉和茶叶末釉残片,黑釉分别为碗类和罐类,碗类分两种 ,其一为内施白釉以黑釉点饰,外施黑釉;其二为碗的口沿部施白釉,中下部施黑釉,在白釉和黑釉的衔接处能明显的看到白釉薄而黑釉厚,进而分析是先满施黑釉,待晾干后再刮去口沿部的釉面,最后饰白釉所致;罐类残片内外兼施黑釉,釉面丰润厚重,拙朴自然。图8是两件白瓷小捏塑,一为坐佣,造型简洁,胎质细腻,上肢自然垂于身体两侧,体态修长。两块“泥巴”贴于前身,其中一片贴于胸前做束胸状,形象的反映了“以瘦为美”的时代特征,另一篇印有网状纹饰,衣衫飘逸之感尽显其中;另一件为骑马佣,造型夸张,简练概括,体态健壮,四肢丰硕,马尾巴夹于后腿之间,前胸印有条纹装饰,人物四肢分别紧紧夹于马的脖子和肚的两侧,骑马之势一目了然。胳膊和腰带有明显的粘痕,可见作者是将一块块泥巴通过粘贴法来塑造形体的。这两件捏塑造像,亦或“泥玩”,尺寸都在5厘米左右,是摆件?是冥器?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二者均为白瓷,其手法简练,形象概括,充分体现了作者熟练的工艺技巧以及对造型形态把握的准确性和高超技艺。通过简洁洗练的塑造手法进行成型,寥寥几笔,却栩栩如生,说明了当时柏井窑造型、装饰手段之丰富。工艺特点分析1、釉色:平定窑白瓷,其呈色各具特征,由于古代对原料的选择、配方以及烧窑温度的控制完全依赖人工,同时烧窑还会受到不同时期气候等其它条件的影响,因此,胎釉呈色主要以偏白色的、偏青色的和偏黄色的居多,而并非人们所说单一的“香灰胎”。 2、泪痕:泪痕是在施釉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自然现象。主要形成原因是由于器物在上釉时由于回釉而产生了釉层的重叠聚集现象,经过烧成熔化而形成不同形式和颜色深浅不一的釉痕。使出窑后的产品表面呈现出了釉色深浅不一的“泪痕”现象。3、刀痕:是手工制品的外观特征之一。古代平定白瓷的生产工艺,在辘轳机上成型后,从修坯、整形、剐足等工序,无论通过何种器物进行修整,其壁面都会留有深浅不等的刀纹和拉坯痕迹。这种痕迹的形成,有些是自然形成的,也有以此作为装饰的,它的不规则和有致的分布,使产品别具风格,更具灵气。4、施釉:平定窑在古代生产中,器皿部分为半施釉者居多,亦有施满釉和底施半釉器。即器物的外壁下半部包括底部不施釉或施满釉。底施半釉即外底(指圈足内)呈缺釉现象。半釉面积不等,但都很自然,没有任何做作行为。这种半釉的形成是器皿在施釉时因浸釉操作方法所致。产品在釉缸中瞬间即出,使足底形成自然缺釉。6、玉璧底:是底足形制处理的一种方法。不同器形的产品,不同体量的大小,其玉璧底的处理也不同,但风格表现无二。玉璧底,顾名思义,是把器物底部修整成像玉璧似的形状。就是在一个圆形底中间挖出一个凹状小圆窝。也就是一种宽底足。这种玉璧底的形成表现为陶瓷器皿向圈足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7、装饰、平定窑装饰风格有刻花、划花、印花、捏塑、贴塑、压花边等品种。刻花工艺采用刻、划、剔以及与篦划纹结合的装饰,在折沿盘的盘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条,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篦状工具划刻复线;刻花器常在主体纹饰轮廓线的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其立体感,使主题更加突出。印花题材主要有花卉,禽鸟、水波游鱼等。花卉纹又以牡丹、莲花多见。布局亦采用缠枝、转枝、折枝等方法。10、烧成 平定窑烧成分仰烧和覆烧两种。仰烧即将产品正放在匣钵中烧制。覆烧工艺是宋代定窑系的装烧方法之一,是把盘碗之类器皿反过来烧或用支垫饼的方法进行烧成,因此称为覆烧。覆烧工艺又分为:1、支钉法:在柏井窑的瓷片中,盘碗中心有三、四或多个支点不等,根据器皿大小的不同,支点数量不同;从发现的垫饼来分析,支钉是附带在垫饼上的,或者说器皿是放在带有支钉的垫饼上进行烧制的。 2、刮圈法:即在盘碗中心刮去一圈釉子,露出胎骨,称作“涩圈”,在烧造时盘碗的底部和刮去的部分相扣,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三、窑具柏井窑发掘的窑具中,有匣钵、垫饼之物。图9是一件沾有瓷片的匣钵残片,是因为瓷器在烧制中由于温度偏高发生磁化而贴于匣钵之上。匣钵颗粒很粗,壁厚体重,其形为仰放正烧匣钵器。图10为圈形垫饼,这种垫饼是为了减小器物变形而产生的,其尺寸视器物大小而定,在装窑前临时制作,没有特定的规律。图11为三角支垫,其形表面平整,底部为三个支点,这种垫饼是为另一种覆烧工艺服务的。这种方法往往会使器物的内底留有三个支钉痕迹,但其方法却很大程度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多用于碗类器物的烧制工艺。另外,在柏井窑还发现了利用“刮圈法”进行覆烧的工艺迹象。甚至有一底部施满釉而用支钉烧制的白釉瓷片,釉薄体轻,其支点痕迹只有小米粒大小,极为精致。小结平定窑是是中国陶瓷历史上较有名气的北方白瓷民窑,根据对其造型、釉色、装饰、烧成等方面的研究表明,类似定窑工艺特征的烧造技术,并非只存在于河北曲阳。各种器物显著的特点是碗、盘类实用器物居多,亦有较大的罐类品种,充分说明了当时的产品主要以民用瓷为主。凡装饰或刻或划、或印或堆贴者,其器皆精,而非一般俗品。同时根据收集的器物判定,平定窑与河北定窑是同一时期的窑口,各类器物的工艺特征也证明了“可与定窑相媲美”的结论。更为可喜的是柏井窑还发现了一些绘有铁锈装饰的瓷片,这种形似“磁州窑” 装饰而非“磁州窑” 装饰的工艺特点,足以证明平定窑所具有的原材料和地理优势促进了当地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清代平定县冠庄村瓷业兴起,辛亥革命后平定陶瓷业进入短暂的繁荣阶段,平民工厂、平定陶业公司、平定大兴公司、平定复新公司等相继兴起,但由于战争和人为破坏好多窑址已经不复存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峪瓷厂、冠庄瓷业社等,为平定陶瓷业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在类别上包罗了粗瓷、细瓷、紫砂等工艺;品种上更是丰富多彩,盘、碗、杯、碟、瓶、罐、壶等艺用和实用器应有尽有,工匠有本地的,亦有河北、宜兴等外地高手。可谓“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现在的平定陶瓷业,日用方面包括普通细瓷、骨质瓷、砂器等;工艺陶瓷有平定刻花瓷、绞胎瓷等。2006年9月在平定召开的“平定刻花瓷发展研讨会”上,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张守智教授满怀激情,对平定刻花陶瓷给予了高度的认肯,他说:“最古老的陶瓷文化,在全世界以至在中国都是铁釉系系统,阳泉平定的黑、酱釉刻花瓷都是属于铁釉系文化,过去北方有个磁州窑系,指的是河北邯郸,但事实上,按照刻花瓷的历史,经过山西省老的陶瓷专家近几年的考古研究,山西省的刻花瓷历史比河北省的还早”。而在艺术风格上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周淑兰教授评价平定刻花陶瓷“经琢磨、受端详”。充分展示了“陶瓷本身的材质美、装饰过程的技巧美、装饰形象的简洁美以及与造型紧密相依的整体美”,是纯粹地道的陶瓷装饰语言。其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