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原理和对联贴法指南.doc_第1页
平仄原理和对联贴法指南.doc_第2页
平仄原理和对联贴法指南.doc_第3页
平仄原理和对联贴法指南.doc_第4页
平仄原理和对联贴法指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平仄原理以及浅谈春联的平仄赏读 声调主要是针对语速而言,平仄无非是把四种声调分成两类。深圳晚报发表了浅谈春联的平仄,其观点实在不敢苟同。 第一,声调是指语速 所谓“平重仄轻”是不成立的,一个字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譬如a,大声读不会变成O,小声念不会变成i。 同样,一句话可以用两种语气读出,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么一句话,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大声读则慷慨激昂,小声读也发人深思。如果把(声调)平仄看作语音的轻重,就错了。平仄是指单个字的语速。 第二;关于深南东路大剧院对面的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的对联,见引号 “ 卅载鹏城勇创辉煌业 万里神州喜展富强图 ”这本是很有气势的对联,深圳晚报的评论员却说其平仄不合,依据何在,其实除了诗钟,折枝诗有明确的平仄规定,普通对联是不拘平仄的,格律学者眼中的第一幅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就没有合律。 对联学会明确规定,只有官对联才讲平仄,民对联可将可不讲平仄。 第三,横额的地位和作用深圳晚报作者举了一列 龙腾虎跃迎新春莺歌燕舞会英雄认为这对联全不讲平仄,收尾的春和雄都是平声就不合律了,这是以偏概全,古代对联也未必一味强调合律,很多字读音貌似,区分上下联,其实看横额。至于深圳晚报老先生所引的对联有上、下联。“用字极其讲究平仄搭配。它用字的平仄规矩有个口诀:上下联,字相等。单联内,平仄间(错开)。两联间,平仄反(平对仄,仄对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单数字可平可仄,双数字平仄铁定)。上联尾字仄,下联落脚平。平起仄相连(平起式),仄起平相连(仄起式)。”其实是诗钟的要求,不是普通对联的要求。 第三,求通容变谈对联马凯先生说,求通容变是格律诗发展的原则,其实我们很明白,平仄是不完全归纳出来的,古代一些学者,尽管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无法深入研究,只能从行为上去表达自己对平仄的理解。如李白,杜甫等,他们的诗作有些合律,有些未必。 1.合律的关键在变通,变通本身是对语法的改造。 2.学术界一些讲平仄自己创作中却驾驭不了平仄的老先生,却发明了平仄两读,从古韵一类的名词忽悠读者,这和不拘平仄有何区别。 张悟本推崇绿豆,余德泉推崇马蹄韵,本身是以偏概全,深圳晚报作为特区报纸,竟然不负责任的发表言论,其实是误导消费者注:1.浅谈春联的平仄一文出处/c/2010-03-23/102417260582s.shtml 2. 本文出处 :/c/2010-03-23/102417260582s.shtml3.本文作者:欢迎你留言 第2章 ,书本上的错误 书本上的错误很多,特别是对联书。它们一致认为:“上联仄声结尾,下联平声结尾”,这是偏见,也是错误。长头发的也可以是男人啊!谁说长头发的一定是女人? 一,物我相对 明朝顾宪成写了一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文革时有位老先生改为“风声雨声默不吱声,国事家事无关我事。”当时,胡耀邦看后,改成“风声雨声不吱声,枉此一生,国事家事天下事,争当勇士”。无论是老先生的改联,还是胡耀邦的改联,都颠倒了平仄。对联要诀一对,二意,三韵。 平仄的要求是最后的,颠倒平仄,可以满足表达需要。从顾宪成到老先生到胡耀邦,他们的对联平仄差距很大,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可思路却是由物到我。即从风雨声联想到国家事。 同样,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也是同一思路。绝和灭都是入声归仄。上联写物,下联写我,物我相对。 二。意通财达 有意商业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如果把“通四海”和“达三江”省略,就变成上平下仄收尾的“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了。兴隆是平声,茂盛属仄声。一味叫嚷上仄下平。势必让表达能力打折扣。 其实,上平下仄的还有“求通民情,愿闻己过”(林则徐),扎辫子的未必是男人 三,词性相当 1.同类相对 如;淮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除了云和树是邻对,其他的都是同类相对。2.变通后的对仗 浣花旧事谁能识;桃叶新诗手自提。(叶方蔼赠陈维崧)由于汉语名词可以当动词用,因而变通后的对仗还是存在的。联中,“手”为名词,“谁”为代词。但两者可以变通。见联语对仗探异(李求真) 四。律在通融 我们说:“春风吹绿草,夏雨润开荷”是合律 上下联平仄是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如果把绿字拿开,换成青子,还合律吗?所以说,合律看语境。 参考:中国国粹对联网,喇叭花教育网 /s/blog_00daeff00100n8e8.html 第3章 长头发的一定是女人吗? 学校禁止男生留长发,因此一些人初到社会,误认为长头发的都是女人,深圳晚报浅谈春联的平仄一文,他的说法和长头发的一定是女人一样以偏概全。 一,平仄是语境产生的 没有语境就没有声调,没有声调就没有平仄,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四除以二得来的,这和一群羊加一群羊等于一群羊一样道理。 自古到今,学术界对平仄的理论以及缺陷,是有深刻理解的。 1.发明新韵来调匀平仄。2.在实际创作中突破平仄的束缚。这两种行为均说明平仄失调,因此,讲不讲平仄看语境。 二,合律与否看语境和材料 大凡文学创作,不可不讲材料的选用。普通对联选材宽,格律宜宽。雅兴对联格律宜严,不能一刀切。举例如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天长一色”这个对联按湖面到天空的顺序来写的,一旦颠倒顺序,文学性就大打折扣。对联要保持文学性,必须有理有序。不能一刀切的强调合律。 三,雅兴对联和民间对联雅兴对联平仄宜严,民间对联平仄宜宽,陈树德把对联分为三联,韵联,通联。是合理的。其实,平仄合律不难,有足够的代词就可以了,可我们总不能为了平仄改造语法吧。适当地推广白话文对联未尝不可。 不要学术霸权。 第4章 并非“名家偶疏 有人把对联不合律归咎为“名家偶疏”,是不科学的。造成不合律的原因是平仄失调。要合律首先要变通,变通的好,人人说妙,变通得不好,词不达意。 一般来说,普通对联只看横批不拘平仄,折枝诗和诗钟才有严格的平仄要求。 不拘平仄不讲平仄,而是由平仄机械化走向自然化。出处 /s/blog_00daeff00100ojsl.html 第5章 何谓平仄? 平仄是由语速+声带振动频率产生的,然而,语速是可控制的,声带振动频率却是相对固定的,不因语速快慢而改变。沈约等归纳出四声,四除以二,就产生了平仄。 如果有测声仪器,可以测出每个声调的调值。没有的话,可看看口琴的结构,相信也能很快领会声带振动频率问题。 我提倡,放弃平仄机械化,回归平仄自然化。平仄是由声调产生,声调是由声音振动频率产生。测声仪式测定声音振动频率的。调值指的就是声音振动频率。 没有测声仪,可观察口琴的结构。口琴是由纳气孔和振动簧片组成。振动簧片的长短宽厚不同,产生的音名就不同。这就是dol和sol的区别。纳气孔德大型是一致的,这是美术问题。 我们再回头探讨,沈约,周颙和王融是怎样归纳出四声的。 一,可能受乐群发声原理启发。 二。受声带共鸣发声原理启发。 由于当时没有设备,很多东西都是靠想象得来的。因此有平仄和不拘平仄之争,有平仄古韵和平仄新韵之争。平仄是离不开的,就像我们某些人,没有练习呼吸,可时刻呼吸着。李白杜甫走的是平仄自然化路线,苏东坡之前的一些词人。走的是平仄机械化路线。 平仄自然化,还是平仄机械化(格律化)好,应该根据个人的需要选择。我们提倡平仄自然化,就是为了结束无理的论战。出处 /s/blog_00daeff00100o5rs.html 第六章:不可小瞧是横额 以往,区分上下(左右)联,过分强调平仄,以至于产生一些对联上下(左右)联不相干的弊病。是因为对对联的分类不明了。 现在,借陈树德先生对联格律系统图来谈,怎样区分上下(左右)联 1.散联:看横额(横批) 2.通联:看横额,气势,语境,逻辑,顺序等 3,格联:看平仄。遇着读音貌似时看横额 由此可见,横额不可小瞧。第7章 先声夺人与之乎者也 孙中山的对联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仍reng) 之所以上联以平声结尾,下联以仄声结尾。为的就是先声夺人。要不,他可以在上联结尾加上“也”,下联结尾加上“之”,此联变成 革命尚未成功也 同志仍需努力之这样不就暗合上仄下平了嘛!只是这么一来,起势如炮竹,收势如撞钟的艺术效果取消了。 其实无论什么样的对联,只要在上联结尾加上“者也”,下联结尾加上“之乎”,该对联都是上仄下平收尾的,如解缙:“门对千竿竹无,家藏万卷书有”,把它变成“门对千竿竹无也,家藏万卷书有之”,合了上仄下平,只可惜少了韵味。出处:/s/blog_00daeff00100oztt.html 第八章 对联六字诀 网友三星高照赠我对联六字诀;一对,二意,三韵。 一对 对仗应该理解为词性相当和概念相当的结合体。孙则鸣把这命名为象似性。无须举例,其实成功的对联,都能反映这一点。 二意 意的两层意思,意义,意境。对联的特点是因对生意。不能因意义失去对仗。 三韵 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有合律的,有出律的,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 押韵的: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不押韵的,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合律的“祖国山河壮,人间岁月新”,不合律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平仄或许押韵,都是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的,因此,不完全有用。出处:/s/blog_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