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docx_第1页
巴中市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docx_第2页
巴中市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docx_第3页
巴中市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docx_第4页
巴中市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1月12日在巴中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2007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组织动员和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开拓进取,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带来的挑战,努力克服多种严重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2011年1-9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亿元,五年间年均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199亿元,年均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亿元,年均增长18.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6亿元,年均增长3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15元,年均分别增长14.5%、14.4%;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幅完成省下达目标。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全力推进基础建设,环境条件明显改善。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灾后恢复重建和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等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大力支持,加快以交通、水利、能源、城镇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破发展瓶颈制约。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20亿元,是前五年的4.8倍。区域交通枢纽加快形成。广巴高速公路和乐巴铁路相继建成,巴南、巴达、巴陕高速公路和巴达铁路顺利推进,重庆广安巴中高速公路开工在即,巴中通江万源、巴中绵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稳步展开,改造通水路等干线公路15条613.5公里。农田水利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牛角坑、二郎庙、双桥水库建设加快推进,天星桥水库启动建设,红鱼洞水库通过国家立项评审,黄石盘水库等8个防洪控制性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纳入国家“十二五”大中型水库建设规划。“小农水”重点市建设成效显著。整治病险水库113座,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整理土地37.4万亩,新增耕地4.2万亩,建成高产稳产基本农田19.2万亩。营造林108.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50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55%。能源、通信建设继续加强。建成双滩、高坑等7座电站,开工建设石洞口等4座电站,启动建设500千伏等68个输变电工程,建成通江草池220千伏和平昌信义等6个110千伏输变电工程,供电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实现同网同价;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9.6万口。新增87个乡镇通宽带、4586个自然村通电话,城乡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建成区面积45.5平方公里,增加7.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32%,提高8.7个百分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获得首批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二)注重培育特色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工业总量壮大。实施南威水泥等重点工业项目148个,完成技改投资103.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倍。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87家,建成特色产业基地13个,发展农民专合组织973个,42个农产品通过国家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服务业快速发展。市场体系和流通网络进一步健全,城乡消费日益扩大。旅游收入增长2.1倍,光雾山风景名胜区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金融业加快发展,被省政府确定为省市共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示范区。(三)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施国家、省重点科技项目188项,科技成果推广、科普宣传、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舍250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率100%、巩固率91%,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4.8万人,开工建设巴中职业技术学院;累计向高校输送本科生2.3万余名,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人才工作卓有成效,面向全国、全省引进专业技术人才104名。建成市青少年综合训练馆、文化馆和图书馆,市档案馆和史志馆主体工程完工,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156个、农家书屋1254个,民间舞蹈翻山铰子、民间音乐巴山背二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举办第二届、第三届市运会,文体事业健康发展。建成市紧急救援中心和传染病医院,新建、改造乡镇卫生院188所、标准化村卫生室57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个,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广播电视基本实现村村通。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统计、审计、保密、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气象和人防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四)精心实施民生工程,惠民利民富有成效。扶贫开发深入推进。通江沙溪瓦室、巴州上八庙青木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开发试点基本完成,新村、产业等专项扶贫工程有序实施,贫困人口由56万人减少到25.6万人。建设新农村示范片8个,完成农房风貌改造1.1万户。农村“四难”问题有效缓解。建成通乡油(水泥)路1672公里,建成通村通达公路2686公里、通村通畅公路4635公里。积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红层打井找水工程,解决了101.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落实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兑现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中职学生补助资金20.4亿元。4次降低新农合起付标准,提高统筹层次、报销比例和限额,累计报销医疗费用8.2亿元。加强城乡就业促进工作,帮助11万城镇劳动者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年均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00万人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全市,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由35万人次增加到92.5万人次。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办理法律援助和维权案8900余件,有效维护了农民工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治理重大地质灾害101处,避让搬迁安置4652户。新增城镇保障性住房6300套,3.2万户享受到廉租房租赁补贴。抗灾救灾成效明显。实施“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1983个,总投资104亿元,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五)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显著增强。农村综合改革、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水务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扎实推进,全市乡镇、社区和村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绩效工资改革稳步进行,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土地、矿产市场秩序趋于规范。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组团赴17个省、市推介项目,与上海宝山区等11个市区缔结为友好城市,同重庆等5个市区签订合作协议。大力优化投资软环境,积极引资引企,引进项目360个,到位资金98亿元。(六)切实加强依法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五五”普法圆满完成,全民法律素质不断提高。完成了第七、第八次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群众工作,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一些矛盾纠纷得到妥善化解。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狠抓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好转。建立体系,完善预案,应急管理能力加强。扎实开展食品药品等专项整治,强化市场监管,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严格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共办结人大代表建议633件、政协委员提案1140件。坚持科学民主决策,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听证、征询专家意见等制度不断完善。深化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精减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进“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推进“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和许可事项现场办结率达95%以上、按时办结率达99%。认真落实廉政准则,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们坚持不懈发挥老区优势,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巴中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五年;是基础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的五年;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五年;是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关键在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帮助。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和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巴部队和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关心、支持巴中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的转型期、工业化的初始期、城镇化的起步期、扶贫开发的攻坚期和后发地区加快发展的追赶期,发展不足、发展滞后仍然是最基本的市情。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质量低,特别是工业发展滞后,缺乏骨干产业支撑;城镇化进程缓慢,承载能力不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较弱;基础条件落后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对加快发展的瓶颈制约依然十分突出;对外开放程度低,市场化配置资源的能力弱;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任重道远;一些社会矛盾还没有得到妥善化解,需要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个别部门执行力不强,一些重点工作推进不够有力,效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二、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未来五年是打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和全省实施川东北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战略等重大机遇,也面临尽快缩小差距、消除贫困、迈向小康的艰巨任务。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抢抓机遇,攻坚破难,奋起直追,努力谱写加快发展的新篇章。根据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三届市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推动城乡一体、“两化”互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开放合作聚集资源要素,以交通水利城镇为重点推进基础建设,以新型工业为主导加快产业培育,以扶贫开发为中心着力改善民生,基本建成“两地两区一中心”,为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坚实基础。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到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74835,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亿元,年均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5亿元,年均增长3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1万元;城镇化率48%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57%;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保持在控制指标以内。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加快构建功能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统筹规划,抢抓项目,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环境条件。加快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围绕构建川陕渝重要的枢纽联结地,大力推进“三纵三横两环一航”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巴南、巴达、巴陕高速公路和巴达铁路建设,2012年建成巴南、巴达高速公路,力争2013年建成巴达铁路和巴陕高速公路巴中至南江段,2014年建成重庆广安巴中高速公路,2015年建成巴陕高速公路南江至陕西段。开工建设巴中通江万源和巴中绵阳高速公路,争取开工建设绵阳巴中万源铁路和南充巴中汉中快速铁路。高速公路通车和在建里程分别达到328公里、123公里,铁路通车和在建里程分别达到127公里、262公里。积极规划建设巴中机场。加快干线公路建设和改造,建成巴城绕城环线和空山诺水河光雾山旅游环线,建设和改造通竹路等干线公路700公里,建成3个客运枢纽站、7个县级客运站、114个乡镇客运站和2个货运枢纽站、2个县级货运站。通过五年努力,实现到成都、重庆、西安3小时通达,到周边市1小时通达,到各县半小时通达,基本形成南连北接、承东启西、外畅内达、便捷快速的综合交通网络。构建大中小微配套的综合水利体系。立足防洪抗旱新形势,以实现全域灌溉为目标,抓住国家加强渠江流域防洪减灾能力建设的机遇,加快建设骨干水利工程。开工建设红鱼洞、湾潭河、黄石盘、青峪口、江家口和官房沟等大中型水库,建成牛角坑、二郎庙、双桥、天星桥等中型水库。完成泥溪、高桥、兰草、和平、皇柏林、干沟河和案家沟等大中型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完善防汛预警监测体系,加大防洪堤建设力度,新建和加固堤防180公里。2013年前完成纳入全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的219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新增蓄引提水能力1.8亿立方米和有效灌溉面积21.5万亩。抓好“小农水”建设,创建全国“小农水”示范市。加强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整理土地50万亩,新增耕地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77.5万亩,耕地保有量达到24.9万公顷。推进现代能源和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建成以500千伏为支撑、220千伏为骨架、110千伏及以下为基础的电力网络,新建35千伏线路260公里、10千伏线路4190公里,全面完成农网升级改造,加快实施城网改造。规划建设燃煤电站和一批中小型水电站。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力争产能达到10亿方/年以上,推动天然气资源就地转化和充分利用。积极扶持发展沼气、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三网”融合,扩大覆盖范围,打造快捷高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巩固天保、退耕还林、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果,加大石漠化山地治理和湿地生态保护力度,实施荒山造林和公路绿化工程,绿化覆盖率达到80%以上。抓好地质灾害易发地、中小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完成100余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500平方公里。加强城乡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通江县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开工建设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加快巴河流域特别是巴城至南江县城沿河场镇污水处理站建设,推行农村居民生活垃圾村集中、乡收集、县处理制度,城镇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85%。加大工业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城市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100%、90%,出境断面水质保持类水质标准。(二)着力培育支撑有力的现代产业。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统筹三次产业发展,相融互动,互促共进,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产业支撑。大力促进工业发展。坚持“工业兴则巴中兴”,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产城一体、园城相融”的原则和“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备”的要求,扎实推进巴中经济开发区和县区工业园规划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创新管理机制,提高承载能力,促进工业集聚发展。到2016年末,工业园区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建成产值50亿元以上园区2个、100亿元以上园区1个。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扶持培育现有企业的同时,着力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大项目,依托资源优势和正在形成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矿产资源开发业、天然气化工产业、新型建材业、机械制造业;积极实施巴药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发展中药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到2016年末,累计工业投资突破7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80亿元以上,分别实现翻两番。积极调整农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抓龙头带基地连农户,促进由分散低效经营向规模集约经营转变,提高效益农业水平。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壮大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提高加工深度,延伸产业链条,争创名优品牌,开拓高端市场,努力把我市建成西部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到2016年末,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家。依托龙头企业,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推广普及新型农机具,推行标准化生产,促进优质粮油、生猪、巴山土鸡、南江黄羊、通江银耳、木耳、香菇、茶叶、干果等特色农产品和金银花、川明参、杜仲等特色中药材规模发展。到2016年末,特色产业基地达到200万亩,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达到60%以上。着力提升服务业水平。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业高端化、规模化发展。突破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我市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引资整体规划、包装、打造川陕苏区红色旅游综合体和光雾山诺水河山水旅游综合体,建设精品旅游线路,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创建旅游品牌,努力把我市建成西部重要的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养生目的地。力争2016年接待游客突破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金融业,大力引进和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力争2016年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000亿元、500亿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餐饮住宿、社区商业、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强城乡市场体系建设,精心打造城市综合体和商务区,着力引进和培育服务业领军企业,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力争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45亿元以上。(三)加速推进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按照“一城两翼三副五廊”的空间形态布局,着力构建中心城市县城特色镇中心村和聚居点四级城镇体系。强力推进城镇建设。围绕建设现代森林公园城市,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坚持组团发展、分层推进,着力改造主城区,加速向兴文、恩阳两翼扩张发展。全力推进兴文新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产业园区,优化功能配套,以业兴城,以城促业,努力把新区建成开放型经济先导区、“两化”互动示范区、现代产业集聚区、生态宜居都市区。巴城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0万。抓好三县城建设。改造旧城提升品位,拓展新区拉大框架,三县城均建成面积15平方公里以上、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副中心。推进重点集镇建设。按照城市标准规划建设人口5万以上的重点镇,打造一批工业主导型、特色农业型、资源开发型、配套加工型、商贸流通型、旅游观光型经济强镇。实施“五创联动”,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市,力争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和森林城市。扎实开展以“五治三化”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优美环境。扎实抓好新村建设。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统筹抓好村庄布局和村落规划,引导农户向重点镇、中心村、聚居点、高速公路服务区、铁路站点和旅游通道服务点集中,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打造新型农村社区。突出“三打破、三提高”,搞好农房风貌塑造,外观体现地域民俗特色,内部优化完善功能,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力争到2016年末聚居度达到50%以上。(四)努力创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帮扶,争取政策,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打好扶贫总体战和攻坚战。抓好连片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和省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等有利政策,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扶贫投入,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按照“点式突破、抓点示范、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扩面”的要求,实施60个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整体推进,做到开发一片、提升一片、致富一片,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口。实施六大扶贫工程。坚持把扶贫开发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抓好农村新居建设、乡村道路建设、产业扶贫、农民技能培训、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提高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结合新村建设,加快改造农村土坯(危旧)房,力争完成30余万户改造任务,让贫困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改造破损油路550公里,硬化村道公路3700公里,打通断头路,建设联网路,加强管理养护,切实解决农村行路难。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林果业和养殖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抓好农村免费职业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广播影视、通信邮政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特别是要有效防治重大疾病和慢性病,尽量减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五)大力促进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协调统一,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与城镇化进程相协调,同步规划校点布局,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统筹推进各类教育发展。巩固提升义务教育,有效解决城镇“超大班”和农村D级危房校舍问题,支持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60所,40%的乡镇建成公办中心幼儿园。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学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成巴中职业技术学院,构建高职教育、中职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三级职教体系,力争把我市建成中国西部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重视发展特殊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科技支撑。围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引进、推广和转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体系升级。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进园入企,加强企业技术攻关,建设创新型企业;推动科技进村入户,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重视科普工作,抓好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提高群众科学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繁荣文化事业。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繁荣文化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建设“四馆一所”和“一站一室”。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展新闻出版事业,鼓励文艺创作,努力推出一批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文艺精品节目,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大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文化市场和行业管理,健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坚持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办医格局,让群众享有更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积极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和卫生应急处置等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建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所、三级乙等综合医院2所,建成10所以上乡镇二级乙等综合医院,9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标准,村卫生站覆盖率达到100%。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人口体育工作。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快推进敬老院和老年活动场所建设。切实关心残疾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帮助解决具体困难,让他们感到温暖幸福。规划建设与中心城市功能相配套的市体育中心、健身公园和体育馆、游泳馆,力争各县建成“一场、一馆、一池”,加快建设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全面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支持军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积极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进一步做好统计、审计、保密、档案、地方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气象和人防等工作。(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全面落实惠民政策,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扩大就业。坚持不懈抓好就业再就业促进工作,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实施人才培训“五大工程”,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就业适应能力。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增加就业容量。搞好就业援助,重点帮助大学毕业生、零就业家庭、城镇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和失地无业农民等实现就业。力争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8万人、劳务输出110余万人次。加强社会保障。突出抓好五大社会保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全社会的多层次、多领域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抓好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做好大病、助学等专项救助工作。规范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各类商业保险,减少群众因灾损失。抓好民生工程。注重教育的普惠性,促进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以上。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建设,开展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基本解决缺水场镇、人口集中乡村供水问题和边远高寒山区饮水困难。抓好高寒山区移民和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实施安居工程,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城乡公交建设,努力缓解群众出行难。抓好肉食品和蔬菜基地建设,切实保障市场供应。(七)建立完善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破除体制性障碍,充分激活各类要素,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加快市场化取向改革步伐。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用好用活政策,在更宽领域更大空间整合资源、聚集要素,努力破解加快发展的要素短缺难题。坚持非禁即入,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搞好农村地权、林权改革,建立交易平台,促进规模集约经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增加建设用地指标。鼓励和支持金融创新,推动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拓宽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预算体系,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政府出资人制度和国有资本金预算制度。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公立医院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许可事项,减少环节,优化流程,提高行政效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行政事、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活力。大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围绕建成四川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主动加强同成渝西、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台港澳和成渝、关天经济区的联系对接,努力拓展合作空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加强同毗邻地区在政策争取、交通建设、产业培育、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联动推进,共谋发展。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着力优化投资软环境,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打造投资“洼地”。坚持抓龙头带配套、抓重大促中小,紧紧围绕重点产业、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招优商、招大商、招强商,跨梯度引进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引进世界500强企业5家,中国500强企业10家,累计引进资金1000亿元以上。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社会大局稳定,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今后五年,既是加快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又处于社会转型和矛盾凸显期,抓社会管理就是抓发展、保稳定、惠民生。我们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探索新路子,抓出新成效,努力为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一)健全管理服务体系。制定完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规划,加快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纵向分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突出就业服务、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着力完善社会发展服务体系。突出公民权益保障、矛盾纠纷调处、全员人口管理,着力完善社会关系协调体系。突出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监管、应急处置管理,着力完善社会安全防控体系。努力促进社会管理由单一区域向经济社会的全领域拓展、由关键环节向社会运转的全过程延伸、由重点部位向城乡统筹的全方位覆盖、由行政管理向公共治理的全民参与转变。(二)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快推动乡镇(街道)、社区工作重心向社会管理和服务转移,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基层,努力做到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推行城镇网格化、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实现社会管理和服务全覆盖。强化村(居)民自治,积极探索基层治安巡防、环境治理、公益事业投入、流动人口服务、特殊群体帮教和网络虚拟社会、“两新”组织管理等新机制新办法。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体系,完善各类人员基本信息库,形成全面覆盖、资源共享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和综合平台。(三)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扎实开展“六五”普法,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坚持执政为民,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切实避免在土地征用、房屋征收和公共工程建设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加强信访工作,回应社会诉求,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矛盾,下大功夫、动真感情解决老难信访历史遗留问题。加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重视法律援助工作,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和行政等手段,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保障群众权益。(四)推动社会信用建设。加强全社会诚信教育,普及信用知识,提高全民诚信意识,营造诚信为本、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社会征信系统,整合金融、工商、税务、司法等部门和行业的信用信息资源,构建统一的征信平台。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通过行政、司法等手段依法打击失信行为。加强诚信政府建设,规范政府自身行为,提高政府公信力。(五)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抓好交通、矿山、消防、建筑、工业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和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加强食品药品源头治理、执法监管和行业自律,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对重大决策、重点项目、重要活动进行经济效益和稳定风险“双评估”,防止政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人防物防技防结合、专群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各位代表,推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建设“两地两区一中心”,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努力做到:切实解放思想。加强理论学习,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坚决破除“唯生态论”、“唯条件论”、“唯规定论”,以市场手段破解难题,用创新办法推动发展。着力提高效能。建立完善协调高效的执行机制、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效推进。强化目标管理,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已经落实的有效果、正在落实的有进度、尚未落实的有措施、推进不力的有追究。严格依法行政。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强调查研究,畅通民意渠道,让政府工作充分体现群众意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各界监督。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完善行政复议、行政投诉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努力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清正廉洁。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严格制度,规范运作,突出抓好政府采购、招投标、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矿产资源开发、国有资产管理等领域的专项治理,加大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深化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厉行勤俭节约,把更多的资金用到保增长、促发展、惠民生上来,以政风引导民风,以为民取信于民。各位代表,统筹城乡,任务艰巨;追赶跨越,形势逼人;加快发展,民心所向;同步小康,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为推动巴中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名词解释1、小农水:小型农田水利的简称,指小型灌溉与排水工程及设施。2、自然村:自然形态的居民聚落,是由村民经过长时间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一个行政村通常包括多个自然村。3、农村“四难”:农村群众“行路难”、“饮水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