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策划:热产业的冷思考v1.1.docx_第1页
独家策划:热产业的冷思考v1.1.docx_第2页
独家策划:热产业的冷思考v1.1.docx_第3页
独家策划:热产业的冷思考v1.1.docx_第4页
独家策划:热产业的冷思考v1.1.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产业的冷思考编者按: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印发,新一代信息技术被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业界都在讲3S产业形势一片大好,当年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2011年更是达到了1500亿元。不过,繁荣的表象背后,我们也看到了技术创新遭遇瓶颈、应用领域止步不前等许多问题的存在。地理信息产业不是天衣无缝的拼图游戏,而是一个互相碰撞的系统,永远需要居安思危,突破创新,才能取得不断的发展。这需要我们冷静客观的思考,正如今年4月南京“2012高校GIS论坛”中清华大学教授党安荣提到的,期待GIS出现独立技术引领信息产业新发展,圆桌论坛也热议“GIS的新时空、新技术、新服务”,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WGDC)也以“新技术,新模式,新商业”为题做了探讨。本期独家策划,我们特约几位业界著名撰稿人,就产业投资、行业趋势、个人发展、媒介传播等几个方面来思考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这个按语最好写得哲理些,有编者冷静思考的成份。编辑部可以自己写一篇对产业思考的文章,做媒体的对行业的观察更深刻,对产业的思考会更透彻,更全面。资本市场的新星“新宠”,分享地理信息产业投资机会“盛宴”文/郑宏达观点导读:在地理信息产业风险投资并购风起云涌的今天,国内地理信息企业要抓住GIS全产业链的投资机会,并在政策与壁垒的护航下积极发展,未来前景广阔,任重道远。地理信息产业风险投资并购风起云涌地理信息产业作为新兴的战略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正因于此,各大知名企业和风险投资基金觅得了先机,全球地理信息产业投资并购浪潮风起云涌。诺基亚、微软、Sybase、TomTom、雅虎等著名IT厂商积极布局GIS产业,IDG、红杉资本、联想创投等风险投资企业纷纷向在中国GIS企业注资上亿美元。 表1 知名IT企业收购GIS企业时间收购2005.04搜狐930万美元收购中国领先的地图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Go2Map2006.10瑞图万方收购上海畅想2007.03Pitney Bowes以4.08亿美元收购了MapIinfo2007.12四维图新收购动态交通信息服务商世纪高通2007.10诺基亚斥资81亿美元收购NAVTEQ2007.11TomTom42亿美元收购Tele Atlas2007.12微软收购欧洲著名电子地图服务商Multima,收购金额约5000万美元2007.12Sybase收购业界领先的日本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Coboplan2008.04Google收购地图软件开发商Endoxon2010.07Hexagon以21.25亿美元收购Intergraph2010.07苹果已经收购了在线地图服务公司Poly92010.12GeoEye收购地理空间预测分析公司SPADAC2011.04方正国际收购山海经纬,占据公安GIS70%市场份额2011.06Garmin收购德国导航公司Navigon2011.07ESRI三维建模公司Procedural2011.10苹果收购3D地图技术公司C3 Technologies资料来源:国金证券研究所逐渐在资本市场形成板块效应随着北斗星通、超图软件、数字政通、四维图新、华力创通、国腾电子等公司的陆续上市,以及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北大千方、高德软件,加上将要上市的厦门精图、东方道尔等公司,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从实业界跨步进入资本市场,并成为投资者追捧的对象之一。资料来源:国金证券研究所图1 A股地理信息上市企业市值情况目前,在国内上市的地理信息概念公司共有9家,分布在导航卫星、电子地图、GIS软件、GIS应用等各个领域。表2 国内地理信息产业上市公司一览表产业链角色公司名称主营业务行业地位竞争优势导航终端组件提供商华力创通计算机仿真、北斗导航芯片及应用北斗芯片研制的领先企业从芯片、终端到应用的全北斗产业链布局北斗星通北斗导航终端组件、GPS接收机导航产品在渔业、军工领域占有重要市场地位公司拥有北斗导航芯片核心技术、产品在渔业、军工领域市场份额较大国腾电子北斗导航应用元器件,北斗导航终端等产品国内北斗终端元器件重要提供商先发优势明显,产品被军方认可,掌握北斗终端核心技术,芯片研发领先基础数据、软件平台提供商超图软件GIS软件平台市场份额第二,本土厂商第一 这个的数据不能这样写,要模糊化处理。本土GIS软件企业技术实力最强,客户面最广。超图最强,这不对中地造成冲击吗,这样的表述要斟酌。四维图新电子地图数据提供国内电子导航地图领域龙头企业最高端客户,最完整的地图库,商业模式衍生多应用服务提供商数字政通数字城市管理、国土资源管理数字城市管理行业龙头,市场占有率超过70%开创了数字城管领域,重点区域树标杆示范的销售模式合众思壮卫星导航定位产品GIS数据采集产品一直占有40%以上的市场份额公司导航应用终端产品市场反应良好,“任我游”品牌价值高中海达高精度测绘产品、GIS数据采集、海洋业务等业内领先高精度测绘产品提供商依托测绘产品优势,向海洋、系统解决方案业务迈进天泽信息地理信息应用国内领先的车载定位综合方案提供商,拥有众多优质客户在工程机械领域,拥有众多国内一流的工程机械客户资料来源:国金证券研究所国外地理信息产业诞生了很多优秀企业地理信息产业发源于欧美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地理信息服务已经在大众生活广泛普及。全球地理信息产业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仍是美国,依托强大的科研实力以及良好的应用环境,再加上充满活力的资本市场的推动,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以地理信息为主业的企业诞生。从成立较早的ESRI、NAVTEQ到新兴的Foursquare,这些公司每次都站在了整个地理信息产业的前沿,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仅影响世界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表3 GIS国外著名GIS企业享受行业高估值资料来源:国金证券研究所GIS全产业链的投资机会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地理信息产业拥有硬件、数据采集、软件开发以及应用服务等较长产业链,其发展对国民经济有着较强的影响力。整个GIS产业链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条主线来分析,硬件方面上游厂家生产导航设备芯片及GPS/北斗卫星组件,中游厂商提供电子地图,下游厂商生产车载导航设备、消费电子产品;软件方面上游厂商进行数据采集,中游厂商提供GIS软件开发平台,下游厂商提供应用服务。但两者又有交叉,电子地图制作商需要上游的数据,同时也为互联网地图应用服务提供电子地图。产业上游:数据采集以及导航卫星产业是地理信息产业的源头和上游。数据采集是地理信息产业的基础,也是产业链的基础环节。数据采集包括测量(如大地测量、地籍测量、房产测量、管线测量等)、遥感数据采集、卫星导航数据采集等。数据采集的工具则是卫星和数据采集设备,因此制作此类设备的芯片、零部件也属于上游产业。产业中游:电子地图制作和GIS软件平台。处在产业中游的企业通过购买上游的地理信息数据,来制作自己的电子地图,然后卖给下游的导航设备消费电子厂商。GIS软件平台则是相当于计算机中的操作系统,通过软件平台的开发来实现下游的应用服务。产业下游:这一领域的企业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领域。硬件厂商生产嵌入了电子导航地图的车载导航设备、GPS手机、PND等,软件厂商则使用GIS基础开发平台进行二次开发,推出诸如数字城市管理、国土资源管理、智能交通、LBS社区等应用服务。资料来源:国金证券研究所图2 地理信息全产业链的投资机会政策与壁垒双向护航(这样表达似乎有问题,政策与壁垒?应是门槛),本土企业获益最大国家在地理信息产业的各个领域推进本土化替代,比如“十二五”规划指出在重大测绘工程中实现中国软硬件使用比例超过50%;发射面向民用的资源三号卫星,替代国外进口卫星数据;北斗导航系统替代GPS;国产GIS平台软件替代ESRI产品等。2006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加强测绘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和开发利用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发展地理信息产业。”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促进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国务院2009年3月印发的“三定”规定中,明确赋予国家测绘局监督管理地理信息获取与应用、监管地理信息市场的职能。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防科工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促进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化发展;着力建立业务化、一体化的自主遥感卫星应用和服务体系,提高卫星遥感应用和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卫星遥感数据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促进卫星遥感应用产业的形成。”在最近出台的战略新兴产业规划中,国家提出大力发展空间技术产业,而地理信息产业作为空间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出于安全和技术的原因,这使得进入这个行业的壁垒远远的大于其他的行业,由于地理信息产业的特殊性,以及考虑到国土安全性问题,国家在行业资质壁垒等多方面支持本土企业发展,全行业仅发布七张相关牌照。国内企业在政策和行业壁垒的双向支持下,依靠广阔的内需市场,未来发展前景看好。仍处于起步阶段,任重道远 由于地理信息产业涉及国土安全的特殊性,这使得在某些领域,国内市场天然屏蔽了外资竞争对手,这给发展初期的国内地理信息企业来说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会。但相对于国外知名的同行地理信息企业来说,即使在国内已经相当有名的企业,仍相较来说不管在营收规模还是在市值方面,都有较大差距。我认为原因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在于整体国内地理信息产业相对国外来说起步较晚,比如全球GIS软件的龙头企业ESRI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成立了,而国内同类似的公司,比如超图软件、中地数码、超图软件和武大吉奥,基本都在90年代才成立的,所以起步晚是个原因。同时,由于起步发展晚,在经营地域性上没有国外的顶尖企业那样把产品卖到全世界。因而,国内的地理信息企业仍相对弱小。另一方面,在于商业模式,国内的地理信息企业的商业模式基本上是B2G或B2B,即客户是政府或者企业,而且政府占绝大部分,如果无法做到B2C的话,那么市场空间就难以打开,这是束缚国内地理信息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这些段落不够精练,可提炼下。总体而言,我们要用一个宽容长远的眼光看待国内地理信息企业,给他们成长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已经上市和将要上市的企业,一定要利用好资本市场的手段,不断做强做大,相信国内一定会出现世界级的地理信息企业!警惕地理信息行业的下滑趋势文/gis-thinker 观点导读:地理信息行业的下行趋势似乎与整体的国家经济相比有了类似的走势:增长靠投资,持续成长能力堪忧。导读可 不要。上周朋友帮我弄了一张WGDC(地理信息开发者大会)的门票,抽空去现场看了一下。总体感觉是展会的包装水平已经跟厂商的水平拉开了距离,一些环节的设计上,显然是借鉴了很多业内成功会议的经验,很绚丽也很时尚。但我其实是想去听技术趋势的,更想听听有没有什么创新的观点和内容,同时给我这样一个已经不在我们行业一线做事的人一个了解行业现状的窗口和机会。感觉下来,内心的忧虑更加严重,地理信息行业的下行趋势似乎与整体的国家经济相比有了类似的走势:增长靠投资,持续成长能力堪忧。 这些都是作者写的比较随意的东西,要放到我们杂志上得重新编辑,站在行业内来思考。首先聊聊拉动经济的三种模式在地理信息行业的反馈。目前主要都是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的模式,政府推广一种信息化应用,吸引地方政府、企业资金注入,这种政府采购能力带来了业内企业源源不断的订单。然而政府投资拉动的弊端也很明显,因为引导性的投资方向是受风向左右的,当一段时间内某种应用成为关注热点,投资也会相应较多,而一旦吸引力下降,故事老套不再具备吸引力,则投资会转向其他领域。这要求我们不停得编造更多、更新的故事去吸引政府投入。第二是所谓的出口拉动,典型的就是东方道迩、武大吉奥的影像数据处理外包业务,靠国际市场的采购能力拉动。第三种则是消费型拉动,即地理信息服务成为必需的消费品,融入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生活之中。类似测绘数据、影像处理、政府城市管理等业务,都成为了业务运转所必需的消费。毫无疑问,从投资型到消费型的转变,从零食到正餐的变化,才是地理信息行业能否真正成为核心应用,拥有核心市场空间的关键。任何短暂的引导性投资都只能是一时的拉动举措,一旦形不成消费气候,也就无法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持续性能力。 回过头来看我们地理信息产业的运行趋势,也可以从以上的三个维度去分析是否运行健康:是否创造了足够丰富的投资热点,并获得了政府的青睐?是否创造了足够丰富的政府、企业消费需求,贡献持续不断的消费需求?是否能够走出去,获得国际市场的广阔订单?本文也许没有足够的数据做支撑,去严密的论证这样的结论(事实上应该是行业主管部门要做的),但从目前披露出来的上市公司数据看,已经体现了悲观的表现。我只能管中窥豹,通过一些现象去解读这种趋势的改变。 现象一:鲜见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应用点拉动市场 回想几年前,还是能够有业内公司贡献丰富的应用创新点,去带动行业的发展,创造其他行业的应用趋势的。类似于网格化数字城管、警用地理信息(PGIS)等,有一些也确实发挥了作用,教育了用户,创造出了全新的应用趋势。而近几年,宣传最多的却逐步变成了共享平台、云服务这样的空洞的基础设施,更缺少如何利用这样基础实施去服务传统行业,成为其必需品的探索。原因很好理解,学习行业、深入行业是一个长期而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充满风险的领域。上市公司基于业绩压力,必然不敢投入太多;而创业的小型公司,又缺乏这样的土壤和环境。几年过去了,究竟有哪些行业可以利用GIS技术做提升自己价值的事情?很多还是停留在主观臆测需求场景的阶段。 常见这样的句式“当时,我们的GIS可以如何如何”。大家都把关注点放在那些通用性强,赢者通吃的领域,而缺少专注于细分领域,做深行业应用的勇气。当我看到方正国际宣称自己“拥有警用地理信息”市场80%的份额的时候,我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忧伤。这些不要去点名为好,模糊化处理。警用行业真的就做到了渗透各个警种和业务层面吗?每年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是多少?而留在3S相关业务上的消费又是多少?回想曾经的PE届的朋友给我讲到山海经纬对于独立上市的犹豫,如果这样一个广阔的行业,容不下一家上市公司,究竟是行业选错了,还是对需求挖掘程度不够,没有教育出一个成熟的市场? 而放眼其他的行业,就更稀缺了。我曾在一篇博文中提到越走越窄的上市之路,现在都需要靠业务打包才能支撑发展,单一行业,单一业务已经不足以养活好一个业内公司,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又是该喜还是该忧?GIS的概念还能吸引政府多久,当大笔投入没有换来预期收益,十二五、十三五还能带来如此多的投资吗?当共享平台、云服务平台成为过去式,我们还能创造怎样的故事,吸引持续投入? 现象二:国家队背景的公司抢占资源,通过资质等门槛扼杀创新 论坛上,我特别有感触的是某公司颇为霸气的演说,毫不掩饰自己的基因优势和数据优势,在国家、省、市三级构建一个全国性的销售服务网络。面向怎样的市场呢?其实瞄准的还是已经存在的市场,并没有做大蛋糕。业内其他企业通过数年努力,教育客户形成了一个共享服务的消费需求,然后该公司利用手中资源直接将这个细分领域的总市场价值从几亿元砸到几千万的水平。没有能力创造新的采购需求,却实际利用手中的资源优势将已经存在的市场通过低价抢占市场份额。 另一家公司则宣称自己在某一领域是“唯一合法”,独家获得了某项经营许可资质。公平的说,通过许可资质的壁垒实现行业准入的做法,我并非不赞成。但是这种资质准入往往都是在行业已经获得千亿级市场规模,以及业内涌现数家明星公司的前提下才这么做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网络游戏的经营许可资质是在如何的背景下产生的,支付牌照是在多么大的市场空间下才孕育而生? 而我们的地理信息产业是怎么做的呢?刨除传统的数据测绘类业务,以软件和互联网服务这种新型的产业业态,目前国内每年的整体采购需求不足30亿(可把目前所有行业上市公司每年业绩数据加总,再加上未上市中小公司的总收入),叫嚷的最凶的互联网地图服务和LBS服务,全行业都是亏损,盈利模式未名。这样一个行业属性处于新生儿状态的模式,却被打上了动辄千亿产值的标签,设立了极高的行业准入资格完全不透明的运作体系,直接将行业外的中小型创业公司排除在外难道这种局面就是我们主管部门所希望看到的吗? 从一开始,我就认为类似互联网地图服务,LBS这些根本不可能成为业内的救命稻草,也不能作为未来业务的发展方向,最好的局面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而如今,恐怕墙外的花也香不起来了。你能想象,现在采集一个路边餐馆的兴趣点,开放给社会去服务,是需要甲级测绘资质来做的事情;你又能想象,开放一个地理信息服务类的API调用服务,是需要考一个“安全审校”的证书,而且这个伟大的证书很久才开一次班,并且中小公司会被无缘无故的不及格拒绝发放。貌似这些充满着创意、灵感和想象空间的伟大服务,将只能由这些拥有资质的大公司开展。实际的局面确是大公司无法吸引优秀的创新人才,小型公司却无法进入到这个行业。看看我们的所谓行业WGDC,有多少中小开发者,有多少个人开发者?甚至是有多少开发者? 放水养鱼的道理并不高深,但打着扶持行业的旗子,却在做扼杀行业创新的事情;坐拥国家赋予的数据资源,不去想如何服务大众,却只是差异化的提供给关联公司变成一种核心市场竞争力。此种局面只能造成行业越做越小,越做越局限,演绎一出国进民退,万马齐喑的独角戏。 现象三:富有创新精神的产品生存状态堪忧 导航软件、在线地图服务,LBS APP,街景地图,3D数字城市,动态交通这些关键词构成了过去几年在地理信息产业中涌现的创新产品,不说其市场表现如何,单从产品本身而言,都纷纷陷入两难的困境之中。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地理信息产业未来的乏力想象空间。充斥在各种论坛上的云计算被无数次的提及和重复,但其业务实质和内容跟三四年前并无太大的变化。新的产品并没有获得市场广泛和认知,推广并使用这些新产品依然不存在一个可靠、完整的产业链支持。这反映了行业整体的创新现状和投入现状,正是因为没有足够数量的活跃思考者和开发者,没有足够多的新概念应用产品,让人无法寄望于5年后,10年后,会涌现怎样颠覆人想象空间的概念出现。各个公司所谓的研发中心,所谓的研究院,也不再有精力去做技术的创新探索。 在大会现场我发微博问大佬:仅今年业内还有什么真正的技术创新吗?在一个技术大会上,依然看到的是乏味老套的厂商产品介绍,我不禁深深的忧虑。我为什么如此关注于创新产品的信息?因为这代表了未来的可能性,代表了未来我们将卖怎样的产品给客户。这段也要编辑。 现象四:业内从业人员的精神状态不佳,怀疑与迷茫氛围充斥 而说到底,还是从业人员的素质、精神状态。回想一个多月前的移动互联网开发大会,你能感受到那种蓬勃的气息,一种按耐不住的创业冲动和热情。如果一线的从业人员疲倦了,迷茫了,那我们就需要反思我们的行业是否带给了他们梦想和期待。看似热闹的会场,很多是在考虑要不要进入这个行业,而是否要走出这个行业;我们的大佬也在演讲中表达了对这种苦逼生活的无奈与茫然,甚至用了“如果你爱他,;如果你恨他,”这样的句式。当我跟一些业内朋友聊天,言谈中大家不是在兴奋得交流哪些未来可能成功的领域,更多的发泄对于某些公司的愤懑和不满。如果说地理信息产业第一代的创业者通过10年的努力,将这个行业推向了市场,实现了产业化;那么第二代、第三代的从业人员需要有更多更新的理想,去实现个人的价值实现与财富增值。我们的行业同样要有这样的胸襟和魄力去吸引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人加入进来,这才是朝阳型行业的特征。稍微有一些经验和具备一定才华和素质的人,基本都转型去做其他软件,去做互联网,这背后不单单是一个薪资水平的问题,更是一个理想缺失与梦想遗失的问题。从业人员的低端化和流动化,让地理信息服务加速退出了高端应用和主流服务,最后彻底变回到测绘的本质:依靠劳动力和先进设备创造价值的低附加值行业。 而这些,是我们十年前入行,怀抱着梦想去改变世界的人曾经的期待吗? 2012年,是中国经济困难的一年,也恐怕是地理信息产业转折变化的一年。增长背后有其过往的惯性,但势头发转的压力也渐渐闪现。作为每个产业从业人员,无论是工程师、还是公司高管或者主管政府部门的领导,是否也冷静思考一下,做点什么呢? 别做“留级生”文/蒋波涛 观点导读: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中,如果我们不注意自省,就极容易让自己在一天天碎片化的阅读、在重复的事情中耗费大量时间,其实本身并没多大进步,只不过是将一个经验重复使用多年而已。随着行业发展速度减缓,你是否也因为自己有这种“留级生”心态而自危呢?在著名的脱口秀广播节目冬吴相对论中,主持人梁冬和吴伯凡多次谈到一个“留级生心态”的问题,即无论是在读书、心智或能力上,我们一生都可以每7年划分为一个阶段,而在每一个阶段中,如果我们不刻意加以注意和内省,就极容易让自己在一天天碎片化的阅读、在重复的事情中耗费大量的时间,其实我们本身并没有多大的进步,只不过是将一个经验反复使用了多年而已。其结果就是我们“留级”了,成为自己都不知道的“留级生”,慢慢地与这个时代脱节,最后只能靠年龄与职位来“色厉内荏”地创造出别人其实不屑一顾的权威。很多人的能力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定型的,譬如学习的能力,绝非两个字那么简单。在工作中能够安安静静沉下心来,系统地学习某一项知识和技能(不管它暂时有用与否),其实大部分人都办不到;也有人会不服气地说,我工作一直在学习,学会了不少以前未知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很多都是“碎片化”的,日益快捷的知识获取渠道,诸如网络、手机、平板电脑使得我们的知识既零散又矛盾,缺乏一个整合与验证的过程,那对于我们而言并不是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而只是一种无关痛痒的“谈资”而已。结果,我们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获取水平就这样停滞了,我们的能力其实也就这样停留在一个阶段,换句话说,我们已经“留级”了。可能有许多人并不承认自己是所谓的“留级生”或已经拥有了“留级生”心态,然而根据冬吴相对论的说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只要你不离职,过几年之后十有八九总会有个管理岗位给你,但你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学习的能力。但很多人其实是不擅长做管理的,他们可能更擅长做技术、销售或培训等,但随着公司快速发展,架子需要搭建,部门需要拓展,“萝卜快了不洗泥”,很多人被推着走上管理岗位,做了两年便醺醺然,觉得自己还不错,老办法一抓就灵,也就不再去想怎么从心智和能力上去提高自己了;也许只有在一个人清醒的时候会自我怀疑:我做的这些有意义吗?我自己的工作有价值吗?然后便会惊出一身冷汗。为什么要谈论“留级生”这个话题?在一个行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没有人会关注自己是不是具备与之匹配的能力,而当这个行业发展逐渐缓慢甚至下降时,作为行业中的个体,就不得不为自己的生计和饭碗多操一份心了。前不久,地理信息行业圈内开始争论“地理信息产业是否下滑”的问题,尽管我自己对于“下滑论”并不完全赞同,仍然认为政府投资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是拉动地理信息发展的主流,LBS等互联网和大众化应用尽管是趋势,却在近一两年由于很难寻找到盈利模式,只能叫好不叫座。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土地政策的高压,政府看起来快没钱了,与其他靠政府和政策的行业一样,地理信息行业的投资拉动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低迷期,地理信息公司在这个低迷期必须得艰难度日(尽管现在已经非常艰难了),而对于这个行业中的个人,这种低迷要么是跃上新一个阶段的跳板,要么是一轮能力的考验与清洗,而往往后者会更多。很多人会糟糕地发现,自己并不具备面对低潮的足够知识储备和应付能力。7月份又有一大批地理信息学科的毕业生将要走上工作岗位了,但愿“行业下滑”不是迎接他们的第一份社会礼物。“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到,但小小地保持一份尚未丢失的学习能力,对于避免几年后的“留级生”,还是或多或少有帮助的。走出“圈子” 地理信息产业应充分利用媒体传播价值 标题太长改下文/詹巍观点导读:如何从力度、广度和深度上去深入研究地理信息行业的媒体传播,这是需要从业者和行业领导者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不要观点导读,这个观点太虚,没有实质意义,力度,广度等怎么做,作者也没提出来,但这样的问题谁都想得到。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地理信息产业毫无疑问将迎来黄金时代,这是时代给予行业的巨大机遇。最近,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闵宜仁就预计,2020年地理信息产业规模将达到万亿元。然而,虽然拥有这样的机遇,但是产业似乎还缺乏走向大众视界的准备,走出小众圈子、选拔复合人才、充分利用媒体,这些问题对于很多出身于技术的产业大拿老们来说?,却不是他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地理信息产业缺乏的不是技术,不是专业人才,缺乏的是某种程度的开放与大气,缺乏的是那些能够纵横捭阖的复合人才。勇敢地“走出去”或许是这个行业能够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如果行业里的精英仅仅是那些关注于新技术的人,而缺乏对新模式、新商业理解和追求的激情和愿望,那么这个产业又能够走多远呢?万亿元的规模并不是拥有了技术就能够成就的。这样,借助于媒体,让更多地人去了解地理信息,恐怕是目前行业需要共同推动的工作了。走出小众圈子如果你在街上,找个人去问问他知道的知名互联网公司名称,不少的人都能够回答出谷歌、百度、阿里巴巴的名字。再问问他知名电脑公司的名称,联想、戴尔、惠普这些名字他们也不陌生。如果你再问他手机厂商的名字,他可能回答得更多,别说三星、LG、苹果了,甚至OPPO、金立、天语这些名字他们都知道。但是如果你问他了解哪些地理信息厂商,我估计99%的人都会一脸茫然。“小众”,恐怕是这个行业给人的感觉。多年的记者生涯,也让我接触到这个行业的很多从业和与其相关的人员。不同的人对于自身行业的认知也是不一样的,技术专家往往能够自得其乐,对新技术津津乐道;技术出身的领导,则对目前现状似乎显得十分满意,对行业发展也显得信心满满;而到市场传播的朋友们那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我用两个字来形容他们“疲惫”。见过很多行业的与他们从事相同工作的人,但他们给我的感觉确却缺乏那种蓬勃的朝气,特别是与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相比,他们的疲惫、辛劳与茫然显而易见。多年的接触也让我大致有些了解,人员数目、经费开支、领导的重视程度(行业毫无疑问都是技术研发人员排在第一位)等等,都让这个行业的市场公关从业者辛劳万分,不光是体力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两到三个人,兼做传播,兼做市场,还做杂志,这与互联网企业或者IT企业无法相比。而且,困扰他们最大的问题在于自身所做的很多事情实际上一直都是在传统的测绘圈子中来来回回,永远是那些专家,永远是那些用户,当回答别人自己的工作单位时,知者寥寥。没有比这能够让做市场公关的人心情沮丧的事了吧?然而,这种沮丧对于技术专家或者出身于技术的企业领导来说,却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对于技术专家来说,说别人听不懂的语言,讲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应当是他们最High的事情,他们需要接触的外部世界并不多,能够研发出最牛的技术是他们关注的核心;对于传统的企业领导来说,他们更关注于在当前领域的开拓与挖掘,关注跟同业者之间的竞争,关注于能够获取更多的发展。这个行业的管理层绝大多数都是技术专家,对于传播、对于媒体价值、对于走向公众视野,需求并不大。何况这些都需要投入,在投入研发和投入传播的权衡之中,天平自然倾向于技术研发。选拔复合人才产业先前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所造成的小众化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很多与社会大众生活无关的产业也是这样,“阳春白雪”不应高看,但也不应批判。我所担心的是长时间的自我限定和封闭,可能会导致行业缺乏创造力和开拓力,有人曾说这个行业有望在未来十年诞生百亿元级别的企业,但是如果仅仅眼光盯在政府决策、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等政府级别的专业化应用方面,是否能够产生这样的企业?“小众”实际上一方面是由于行业特殊性产生的,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这个行业从某种程度上还缺乏具有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问题实际上也成了在意这个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人所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这个产业缺乏的不是“技术人才”,而是“复合型”的人才。“光有技术不行”,目前业内不少具有战略眼光的专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企业的发展需要多样化的人才,不仅仅需要核心的技术人才,同样需要有管理人才、市场策划人才。从整体来看,地理信息行业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行业相比,依然是技术型人才起主动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限制这个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因素之一。在政、产、学、研、用的产业链中,行业缺乏的是新思路和前瞻性思维,在市场传播和技术研发层面都需要搭配传统思维模式。未来的应用,将不应当局限于几十年来沿用的测绘领域,它可以服务于政府,也可以服务于大众。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得专业应用,而这是目前最缺乏的。总的说来,地理信息产业要走出的“圈子”不光是行业和领域的圈子,更是人才队伍的“圈子”,如果不能吸引、培养和容纳复合型人才,那么这个产业也依然只会在原来的领域去耕作,而新兴市场和人才很快就会被具有强大创造力的互联网行业抢占。产业走向开放“圈子”原本就不应存在,“开放”是未来的主旋律。虽然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甚至某些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和服务的路却依然漫长,这是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的。对于地理信息行业的从业者来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开放”的心,拥有互联网的精神和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对于从事研发的技术专家来说,其服务对象未来有政府也有大众,如何去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来满足两方面用户的需要,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而不是提供软件工具,这是需要去思考的问题。同时,除了专业的地理信息技术之外,应当去多研究用户的实际需要,懂得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为其专业应用提供最优最便捷的服务。也就是说,作为从业者来说,需要有一颗“开放的心”一方面要去关注新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更要关注用户的体验与需求。对于从事管理工作的企业高层来说,更需要拥有开放的心态,一方面可以寻求与同行一起共同拓展地理信息产业的新应用,另一方面需要将目光从地理信息(或者是测绘)的小天地中解放出来,思考如何让人人都能够享受地理信息的价值,除了国民经济等高端应用外,作为底层支持平台,它能够为普通大众提供其他丰富有趣的服务和应用。当然,要做到开放,不仅仅是建立一个行业联盟,或者引进几个其他行业的人才就可以了,需要的是建立起一种开放的文化,拥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如何快速地抓住机遇,从传统的红海走向广阔的蓝海,从而让这个行业也能够出现微软、英特尔、谷歌那样既引领技术又引领市场的企业,这还需要行业里的智者付出辛苦的努力,从而转变原来的“重研发、轻市场”的思路,吸引和培养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利用媒体价值对于在媒体行业工作将近十年的我来说,对于这个行业的媒体传播有一个感觉,就是“沉闷”。可以很不客气的说,这个行业是我目前接触大IT领域中做得最差的,其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力度、广度、深度。从力度方面来说,自然是不够的。不拿百度、阿里巴巴、联想、英特尔这样的企业来比较,只拿一般的互联网企业或者软件企业去比,地理信息企业的市场传播和媒体公关,都是极其幼稚的。其市场投入之低,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都令人咂舌。或许是这个行业缺乏激烈的市场竞争,或许是这个行业相对来说较为传统,在热热闹闹的大环境下,这样去做市场传播的行业确实不多见(当然,垄断行业除外)。这里我并非夸张,就拿GIS行业的前三甲企业来说,据悉每年的市场传播投入经费仅仅十几万元,这个数据明显是不对的,说出来也让人笑话。这里面有些话作为媒体他是夹带私心的,想让企业多些投入在媒体上,但我们编辑的时候要注意。这真是让人费解。或许,是领导认为没有必要?或许是缺钱(似乎也不应该)?总之,我非常佩服在这一行业还能够坚持做下去的市场和媒体公关人员,他们是如何做到一年媒体的传播和宣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