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学案.docx_第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学案.docx_第2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学案.docx_第3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学案.docx_第4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学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预习导引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观点和政治主张。2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2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和评价。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少年学礼: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2讲学收徒:对“六经”融会贯通,开始收徒讲学,办私学的成功使他闻名遐迩。3从政失败: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4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5献身文教:68岁后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春秋。深化认知从孔子的经历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经验可以看出:孔子志向专一、执着探索,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对于我们而言,要立志成才,矢志不渝,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二、开创儒家思想1背景(1)春秋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2)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3)孔子决心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2内容(1)礼的思想:礼及周礼,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将礼和仁结合,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让仁有礼的约束。(3)中庸思想:为了协调仁和礼,提出中庸思想。他认为“过犹不及”,要恰到好处,“和而不同”。(4)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知识点拨孔子的思想因为有利于社会稳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所以封建社会的历代君主基本上都用该思想统治国家,以仁、礼、中庸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经过长期积淀,已渗透进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三、古代大教育家1教育对象主张“有教无类”,开创私学。2教育目标要把学生培养成“君子”。君子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3教育内容(1)起初为使学生“成人”,主要教授诗书礼乐。(2)为使学生成为“君子”,还教学生“政事”和治国的本领。4教育方法(1)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2)注重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学生什么是君子之道。5整编古籍孔子整理编撰了古代文化典籍“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误区警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追记孔子的言行、思想编纂而成的,涉及领域极其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哲学、经济、政治、伦理、文学、道德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四、对后世的影响1积极意义(1)对中国政治上:孔子编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文化上:“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教育方面: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他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诸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2)对世界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文。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2局限性:维护等级,不平等。特别提醒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关。主题一孔子的思想主张【史料探究】史料一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何可求,从吾所好”。“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为仁(旧贵族)不富矣,为富(新地主和商人)不仁矣。”史料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史料三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思考(1)依据史料一归纳孔子的经济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上述主张产生的经济背景。(2)史料二表明孔子是怎样看待“仁”和“礼”的关系的?(3)史料三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答案(1)主张:孔子不反对求富,但是认为求富应该符合奴隶制的经济秩序和道德规范(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背景:奴隶制经济逐渐衰落,封建经济兴起。(2)“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实现“仁”。(3)“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史论总结】孔子的主张及评价主张评价政治思想“克己复礼”目的是改变春秋时期的混乱,匡正社会秩序,但社会变革是不可阻挡的“仁者爱人”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庸思想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强调和谐完美,有利于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扩大受教育对象的范围,打破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有利于教育的推广“成人”、成“君子”培养博学明礼的高素质人才因材施教、言传身教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主题二礼、仁、中庸的相互关系【史料探究】史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思考(1)概括孔子上述言论反映出他怎样的政治主张?(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和目的。答案(1)重视礼,强调仁,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以中庸思想协调礼和仁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完美。(2)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奴隶制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新旧社会势力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张。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礼的权威,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重建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但政治实践又使孔子认识到,形式上的礼乐必须以仁德为根基,礼和仁必须结合起来,并以中庸之道协调礼和仁的关系,达到完美与和谐。【史论总结】礼、仁、中庸的关系礼、仁、中庸是孔子思想中的三位一体的理论体系。三者都是伦理道德、政治理想和方法技巧的综合,但又各有侧重。(1)“仁”侧重于伦理道德范畴,强调个人的内在修养,以个人内在的“仁”为出发点向外延伸到外在的行为规范就体现为“礼”。(2)“礼”侧重于政治范畴,强调社会各等级各有不同于其他等级的行为规范,将“礼”内化到个人的道德和情感就表现为“仁”。(3)“中庸”侧重于哲学范畴,也是一种至高的道德修养和方法技巧,强调既坚持原则又适当变通,以实现“礼”和“仁”的和谐统一。总之,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1面对乱世,孔子忧心忡忡,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念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B孔子的主张不能助诸侯实现称霸梦想C孔子设计的那套礼仪规范太过繁琐 D孔子试图混淆上下等级关系而遭拒答案B解析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用的原因是与春秋战国时期富国强兵、争雄称霸的潮流相悖。2据史书记载:公元前 479 年鲁哀公追封孔子为“尼父”,公元 492 年北魏孝文帝遵奉孔子为“文圣尼父” ,贞观二年唐太宗遵奉孔子为“先圣”,1307 年元成宗封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以上史实不能说明()A历代君主都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思想B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C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D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答案A解析A项中“历代”明显具有片面性,不正确。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他认为应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否则人民无所适从B他认为“礼”非常重要,是实现仁的前提C他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D他认为“礼”和刑罚是相对立的答案D解析孔子认为“仁”“礼”和刑罚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批驳,某一学派代表人物在批评另一派别时曾提出“是无君也;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下列主张与提出者同一派别的是()A“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B“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C“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D“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的等级思想。A项是老子对治国境界的分类:道治、德治、仁治、义治、礼治、法治、兵治,属道家,排除;C项“兼相爱”属于墨家思想;D项大意为“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由中可看出其推崇君主权威,故属法家思想,排除;B项“克己复礼”强调等级思想,属于儒家思想,故选B。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体现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是()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C独立思考 D学思结合答案D解析孔子强调了只学不思和只思不学的两种不良后果,从而说明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颜渊材料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材料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请回答:(1)从上述材料中概括孔子的主张。(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影响。答案(1)主张:孔子提出“仁”和“礼”,提倡以德、礼治理社会的思想,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出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2)地位: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孔子及儒家学派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发展及教育方法探索作出了突出贡献。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和影响。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三则材料中提取孔子的思想主张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孔子作为思想家、教育家和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回答。基础巩固1“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孔子为此而采取的行动是()A做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官B收徒授业,整理文化典籍C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D提出“正名”主张答案B解析孔子为使自己的学说传于后世,专心于文化教育事业,并且收集古代文化典籍,整理成“六经”。2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这里的“礼”主要是指()A等级 B教化 C习俗 D祭祀答案A解析孔子所讲的“礼”是周朝的“礼”,是周朝为了体现贵贱尊卑制定的制度。3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答案A解析B项是道家思想;C项是墨家思想;D项是法家思想。4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仁者,爱人”贵贱有“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A B C D答案B解析孔子的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仁”的学说。是“仁”的学说的体现,而是“礼”的学说的体现,是教育方面的观点。5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贱而恶”的人,但孔子仍收冉雍为其弟子,这体现了()A因材施教的原则 B有教无类的思想C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 D循循善诱的说教答案B解析“贱而恶”的人的儿子,也被收为徒,体现的就是“有教无类”的思想。6圣迹图是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孔子教育思想中对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圣迹图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D“温故知新”答案A解析四个选项都是孔子对教育事业的贡献。而题干要求回答的是孔子在教育上对社会发展的最大贡献,A项是其教育的办学思想,对教育发展起决定作用,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开创了古代私人讲学之风。能力提升7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C因材施教 D有教无类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出了孔子对不同类别的人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8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在其著作诸子百家考中说道:“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上述材料主要说明()A孔子是世界文化名人B儒家文化为世界各国所接受C孔子的思想产生了世界性影响D儒家文化成为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答案C解析材料型解析题,从材料中的“远传于四域之外”“风靡于安南”和“流行于欧美”等关键词可以得出正确答案应为C项。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古典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材料三“克己复礼为仁”,“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材料四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请回答:(1)前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政治立场的结论有何不同?(3)据材料三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礼”的实质是什么?(4)材料四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答案(1)私人办学;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2)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结论:材料一中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材料二的孔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3)维护奴隶制度(或者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4)中庸。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第(1)问结合课本知识回答。第(2)问两则材料都提到孔子思想的两方面,注意关键词“维护奴隶制”“新兴地主阶级”等。第(3)问“礼”的实质,结合时代背景“礼崩乐坏”理解。第(4)问注意关键词“过犹不及”。【学思之窗】1结合课文仔细分析,到孔子时代,儒的含义发生了哪些变化?(教材第21页)提示儒最初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春秋时期,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形势,赋予儒一种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通过恢复周礼,宣传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使儒承担起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的含义。2通过以上言行,说说你对孔子的“仁”“礼”有哪些进一步的认识?(教材第22页)提示孔子认为“礼”与“仁”是密不可分的,要用一种仁爱的精神来讲礼乐,以便使礼乐具有爱人的精神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