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因素报告.docx_第1页
职业危害因素报告.docx_第2页
职业危害因素报告.docx_第3页
职业危害因素报告.docx_第4页
职业危害因素报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概念界定:(1)职业危害指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2)职业危害因素: 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等环境因素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叫做职业危害因素。职业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包括生产过程中的许多化学物质和生产性粉尘。 2)物理因素:包括异常气象条件、异常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 3)生物因素: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传染性病源体。 第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主要包括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过度精神或心理紧张、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长时间不良体位、劳动工具不合理等。 第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来自其他生产过程散发的有害因素造成的生产环境污染。在实际工作场所,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其次按照2006年卫生部令第49号颁布施行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及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可分为以下10大类:粉尘类。包括矽尘、煤尘、石棉尘、滑石尘、水泥尘、铝尘、电焊烟尘、铸造粉尘和其他粉尘等。放射性物质类。包括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放射性物质与其他放射性损伤等。化学物质类。包括铅、汞、锰、镉、钒、磷、砷、砷化氢、氯气、二氧化硫、光气、氨、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硫化氢、苯等。物理因素。包括高温、高气压、低气压、局部振动等。生物因素。包括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布氏杆菌等。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导致接触性皮炎、光敏性皮炎、电光性皮炎、痤疮、溃疡、化学性皮肤灼伤和其他职业性皮肤病等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导致化学性眼部灼伤、电光性眼炎、职业性白内障等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包括导致噪声聋、铬鼻病、牙酸蚀病等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肿瘤的危害因素。包括石棉、联苯胺、苯、氯甲醚、砷等。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氧化锌、棉尘和不良作业条件等。二、职业危害因素变化发生的大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职业风险事故处于高发期。职业风险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仅直接取决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而且与产业行业、职业安全制度密切相关,同时还收劳动者心理状态、技术水平、操作经验、熟练程度乃至价值观念的影响。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方式落后,职业危害主要集中在从事机械化生产的行业。由于公有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劳动者在经济和社会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他们既是企业的主人,又可以参与企业的管理,生命健康权可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尊重。进入转型期以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原有的职业风险管理措施不能满足变化了的客观环境需要。产业结构升级、行业发展不平等、地区差距拉大、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经济增长的强烈欲望对某些特定行业产生的压迫性需求,都促使职业风险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劳动者中间发生变化。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使职业风险在表现形式上与计划经济条件下大不相同。对转型期职业危害因素的剖析,有利于我们制定切合实际的应对措施,加以巩固与完善。三、经济发展导致职业危害因素变化据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缺西藏、台湾)卫生部门的报告统计,2000年共报告各类职业病11718例,在总病例数中,尘肺病占777,慢性职业中毒占102,急性职业中毒占67,其他各类职业病共占54。全年共报告农村农药中毒17459例,死亡1174例,中毒病死率为67。2012年共报告职业病27420例。其中尘肺病24206例,急性职业中毒601例,慢性职业中毒1040例,其他职业病1573例。从行业散布看,煤炭、铁道、有色金属和建材行业的职业病病例数较多,分别为13399例、2706例、2686例和1163例,共占报告总数的72.77%。表格1 我国职业病发病及死亡情况(单位:例)年份/种类尘肺急性职业中毒慢性职业中毒职业性肿瘤职业性耳鼻喉职业性眼病2000年910078511961871752012年2420660110409663994注:缺西藏,台湾。数据来自2012全国职业病报告(一)经济变化影响职业危害因素的原因1.工业化进程加快2.科技进步和技术发展3.产业结构变化图表1 11978-2007中国三次产业产值构成变化表格2 1978-2007中国各产业产值变化情况指标时间(段)产值总体IIIIII结构构成197810028.247.923.9199210021.843.434.8200110014.445.140.5200710011.348.640.1平均结构变动度1978-19921.55-0.46-0.320.781992-20011.64-0.820.190.632001-20071.17-0.520.58-0.071978-20071.16-0.580.020.56注:第i产业平均结构变动度=(S1-S2)/ t,总体平均结构变动度=S1-S2/t,S1表示第i产业考察期期末构成,S2表示第i产业考察期期初构成由以上图表可以看出,自1978年以来,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整体下降,第二产业略有波动但仍有增加,第三产业增幅较大。改革之初,较多依赖自有资本积累进行投资,资本结构的变化有限,但1992年是第一个转折点,92年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外资开始大量进入,但是当时中国工业企业自身存在改革困境,加上政策限制,因此投资大量投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迅速增长,第二产业也在增加;2001年中国逐渐加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工业迅速发展,投资又流向了第二产业,比重略有增加,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同时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增加。而不同产业类型对应的职业危害因素也是不同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就导致了职业危害因素结构的变化。4.行业结构调整近年来,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的钢铁、水泥、电解铝、汽车等行业快速增长;随着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食品、饮料行业的发展等等。由上表可见,随着行业结构的变化,影响各行业的职业危害因素的比重也在变化着,但总体可见,高温和噪声这两种物理因素在职业危害因素中的总体比重大幅增加。4企业经济成分及规模 自改革开放依赖,我国企业所有制结构实现了多元化,随着中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度,原来由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在内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渐渐被打破, 各种非公有制企业逐渐壮大发展起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和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同时中小及小规模企业数量逐渐增多。不同经济成分及规模的企业职工受到的职业危害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随着企业经济成分及规模的变化,职业伤害也随之改变着。 (二)职业危害因素变化的表现1.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由表格1我们可以看出,在2000年及2012年,尘肺病依旧是我国职业病之首,导致尘肺病的粉尘依旧是导致职业危害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大大增加了职业危害因素的化学因素,如随着微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更多的氟化氢、砷烷、氯气、二甲苯等数十种有害物质;另外,在物理因素中,电子,机械制造业,汽车工业等的发展,大大增加了辐射、噪音和高温因素危害(高温常见于汽车工业,机械制造业有热源存在的生产岗位)。由于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淘汰工艺和非环保行业转移到我国,使得我国作业场所的有害因素更加复杂,我国部分沿海地区已经由于境外生产线的引入发生了多起因正己烷、三氯甲烷、二氯乙烷等中毒的严重职业危害事件。2.高科技形成新型职业危害因素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发展,新兴的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于各类生产领域,在浙江、江苏、福建等省份,均拥有涉及纳米技术的大批企业,生产塑料制品、有机玻璃、石棉瓦等。而这些高科技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预知的危害,成为新型的危害因素。比如纳米技术,它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医学、涂料等工业生产领域,虽然它大大促进了这些生产领域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大量增加了纳米致病的机率。据科学研究显示,碳纳米管、纳米二氧化钛等纳米物质可致动物肺脏、肝脏、肾脏和血液系统损伤,同样对人亦是如此。而在如今纳米技术广泛应用的领域内,纳米致病由于其非特异性炎症、胸膜肉芽肿等症状异常复杂,纳米相关物质疾病容易被误认为“尘肺病”或者“肺结核”,甚至恶性肿瘤疾病,而被人们所忽视。(三)职业危害因素的地域间转嫁目前职业危害的转嫁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职业危害因素也随之在地域间转嫁。包括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从国营企业向民营及涉外合同企业转移,从而造成了职业危害地理范围的扩大。1.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近年来工业发达国家对危害工人安全健康的产品限制严、处罚重,使得受限制企业向第三世界国家寻找出路。由于我国卫生法制不健全和地方政府、企业急于引进资金项目的心理,这些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工业生产转移到了我国境内,这些引进生产线往往为简化手续、不经卫生审查就施工投产,严重损害职工安全。如广东省对涉外乡镇工业调查资料显示,在新兴的高科技工业工人中出现“空调综合征”、视力减退,新型溶剂中毒事故等。2.城市向农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界限逐渐淡化,一方面,生产领域由城市向农村逐渐转移,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这些均导致了职业危害由城市向农村之间的转移。目前农民工已成为职业危害的最主要受害者。3.国营企业向民营及涉外合同企业转移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多数规模大,国家给与经济支持,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注重职工个人安全保障,因此职工职业伤害机率相对较低。而改制后的民营企业和涉外合资企业职工职业伤害的倾向性大,是由于改制后的民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劳动力和产品市场竞争激烈, 职业安全卫生的监测、监督以及支持服务系统缺少;同时, 改制后民营企业非传统就业类型工人较多, 这些工人普遍经济条件不好、健康条件较差以及生活条件不健康等。这些均导致了职业危害因素有国营企业向民营及涉外合同企业的转移。正如传统研究认为, 企业规模和职业伤害发生率之间呈U型关系, 大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职业伤害相对不太严重, 中型企业职业危害较为严重, 这主要是缺乏系统、全面的数据收集机制而引起的偏倚。(四)检测率低1. 因为企业法律意识和职业病防护意识淡薄,尤其是私营企业,为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往往忽略了员工的职业安全问题,认识不到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的重要性,不进行检测2. 因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技术限制,及检查人员的专业性匮乏,导致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率低,甚至检测不出来。现在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不管接触什么职业危害,体检项目都是一样的,缺乏关键性的体检项目,比如接触粉尘的职工不做X射线高千伏胸片,接触噪声的职工不做纯音听力测试等,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项目开展较少,对许多化学物质不能检测。四、社会转型导致职业危害因素变化(一)转型期的背景中国的转型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一元价值观向多元价值观的转变过程,其中有新旧体制的冲突、有新旧观念的碰撞、有社会的进步,也有发展的迂回。1、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国转型期的经济体制是一个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过渡的中间状态。1978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到20世纪80年代国有企业“政企分离”,到20世纪90年代初姓“资”姓“社”的争论和邓小平南方讲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从单纯的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到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都体现了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和演变。中国转型期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职业危害形势随着全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推进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而发生变化。据已有研究,人均GDP在10000美元至3000美元时是安全生产事故的易发期,而且处于高发期,这与强烈追求经济增长的欲望不无关系2、政府角色的转换在计划经济下,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既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又是游戏的参与者,行政管理是实现政府职能的主要方式,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是全方位的,也是强制性的,而公共服务职能则居于次要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再直接参与市场活动,而是通过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是政府职能在计划转向市场过程中的重要特征。3、发展理念的转变中国转型期的发展理念的变迁经济了一个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追求效率到追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这一转变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使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转型期的中国发展又盲目到理性的转变。和谐的社会首先是尊重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社会,这对中国的安全生产和职业安全卫生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也使它们面临更严峻的挑战4、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在中国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变革中,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传统价值观念和新的价值观念之间的断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是以群体取向为导向的,在这种取向下,个人利益必须服从群体利益,而进入转型期后,这种大一统的观念受到挑战,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成为许多人追求的一种时尚,群体主义逐渐向个体主义转移,价值判断逐渐由激情澎湃的理想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转型期的价值取向的复杂化和多元化趋势以及其当前的不确定性,对中国职业安全形势和工伤保险制度改革发展的影响是绝大的。在计划经济群体主义价值取向下,职业伤害的发生更多的是由于技术因素而非思想意识因素。而进入转型期后,多元目标共同促成了中国转型期工伤保险制度转型的不彻底性,也增大了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难度。(二)转型期职业危害因素变化的表现1、职业危害内容和种类增加职业危害因素内容和种类的增加是职业风险随着经济和专业化分工发展而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国的职业病补偿范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1957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处理办法,将14种明显的职业性疾病列为法定职业病;1987年,中国法定职业病增加到9大类99种,目前我国规定的职业病已经达到10大类115种。与此相对应,在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也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划分为10大类,这说明职业危害因素的客观扩大及其认识的加深。从近年来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和职业伤害事故多样化的现实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如20世纪80年代,除突发性事故外,尘肺、职业中毒、噪声、物理因素等是导致职业病的主要危害因素,但到90年代,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巨大变迁如电磁辐射、办公室综合征、过度疲劳已经成为威胁劳动者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国转型时期的职业危害因素内容和种类的增加已经超出人们的认知能力,电子电镀、加工制造等各行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以前没有出现过的正乙烷中毒、三氯乙烯中毒也成为常见的职业危害。转型期,尤其是进入加速转型期后,高科技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和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在有意无意间增加了劳动者的职业危害因素。当前的职业危害因素不仅局限于直接造成劳动者伤残的工伤事故以及传统的职业危害因素,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使劳动者除了面临显性的危害因素之外,隐性的职业危害因素在扩大和上升:由于工作压力大和竞争给劳动者造成的心理与精神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危害着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但这些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通过中国安全生产年鉴中国卫生年鉴中国职业安全卫生年鉴劳动统计年鉴,我们可以看到,从1985年至2007年安全生产事故原因和事故类别呈现多样化的扩张趋势,既有技术和设备缺陷,又有管理不到位;既有有型的突发性伤害,又有潜在的长期性危险因素;既有客观环境的限制,又有主观人为的原因。2、受害对象扩张和危害后果转移转型期遭受职业伤害的群体的扩张不仅表现在职业伤害由传统产业工人向非产业工人的扩展转移,而且表现在其后果和危害从城市向农村蔓延,而且这种蔓延是长期的且严重的。进入转型期,传统意义上的职业、行业界限被打破,生产的机械化和社会分工的精密化使职业伤害不仅发生在蓝领群体中,白领劳动者也同样会遭受职业伤害的侵袭,过劳死、高度精神紧张已经成为许多脑力劳动者不得不面临的危害。随着大批农民工的涌现,职业危害的受害者不仅仅局限于原来的城市劳动者,而是拓展到农村居民。职业伤害从城市向农村人口的蔓延,会造成职业伤害后果的扩展。它不仅影响农村劳动力资源,而且对农村社会结构、生产水平、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样中国城乡社会之间又会出现一个新的不平等在城乡融合的名义下农村不得不承担来自城市职业伤害造成的长期危害后果(三)转型期职业危害因素变化的原因1、职业危害因素变化的直接原因(1)经济结构的变化是职业危害因素变化的重要原因计划经济下劳动者与企业利益的统一性使得劳资双方在劳动保护和工伤保障中没有根本性的矛盾冲突,而进入转型期后私有制经济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像计划经济那样注重社会效益。对利润的追求决定了私有制企业不可能抛却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原则,简化安全管理、减少劳动保护投资为职业危害面下了伏笔(2)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职业结构的变化,使得直接面对职业伤害的劳动者群体增加。(3)社会阶层的分化形成职业危害的群体集中性。转型期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使得进城劳动者被牢牢束缚在职业风险高、劳动强度大的行业。除二元分割外,城市中的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同样不能进入主流劳动力市场从事体面的工作,只能在低端劳动力市场中谋求自己的生存空间。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在职业风险中也处于弱势地位。可以说社会阶层的分不仅加剧了职业风险的集中性,而且加剧了职业风险的总体严重程度。2、职业危害因素变化的深层原因(1)发展目标单一化,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人的安全剖析我国进入转型期以来对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的探索历程,无不围绕经济发展的目标进行。在追求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下,安全被忽视,人的发展被忽视,社会的综合协调也被忽视。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冲动下,企业的不规范行为得到最大限度的容忍,对劳动者的安全保障责任被淡化,对劳动者安全和健康权益的侵害被视为经济增长目标的合理要求。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自己的政绩,完成经济增长指标,千方百计给企业和资本各种政策优惠,甚至为达到短期的经济增长目标而不惜牺牲地方的长期利益。对于资本侵害劳动的现象不仅不予制止和惩处,反而给予百般掩饰和袒护,这就使得本来已经失衡的劳资关系更加恶劣,也纵容了侵害劳动者安全权益的行为。(2)政府和市场在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中的职责定位不清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实际上是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此退彼进的过程。在转型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改变了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