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发展规划.doc_第1页
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发展规划.doc_第2页
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发展规划.doc_第3页
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发展规划.doc_第4页
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发展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油大豆优势区域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 高油大豆是指含油率达到21%以上、蛋白质含量不低于38%(干基),主要用于榨油的大豆。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以下简称东北地区)是高油大豆的生态适宜区,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一半。 (一)基本情况 1生产波动式发展 20世纪50年代,我国大豆生产发展较快。1957年全国大豆面积接近2亿亩、总产量达1000万吨,比1949年分别增加7000万亩和491万吨。大豆生产的发展使我国保持了世界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地位。1957-1976年,大豆生产处于下降时期。1976年全国大豆面积降到1亿亩,总产量减少到664万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豆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豆面积恢复到1.2亿亩左右,亩产大幅度提高,由70年代末的70公斤提高到110公斤。1994年全国大豆面积、总产量分别达到1.4亿亩和1600万吨,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1994年以后,我国大豆生产停滞不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小幅波动。1995-2001年的6年中,年均大豆面积1.26亿亩、总产量1439万吨,比1994年分别下降9%和10%。 2品质得到改良,栽培水平有所提高 近年来,我国大豆育种在注重提高品种丰产性、抗性的基础上,开始重视大豆品质问题,已育成了一批高蛋白(蛋白质含量超过45%)、高油(含油量超过22%)及特用大豆品种。近十年来各省先后审定了近40个高油品种,其中东北地区有23个品种的含油率、丰产性和抗性比较好,形成了多套成熟的栽培技术体系,如黑龙江农垦系统推广垄三栽培、窄行密植等,大豆平均单产达到160公斤/亩。 3加工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我国大豆加工企业迅速崛起,沿海港口兴建了一批日加工能力达到1000吨以上的大型榨油厂。这些榨油厂规模大,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大幅度提升了我国榨油业的国际竞争力。 4高油大豆市场需求强劲 近几年,受植物油和豆粕需求急剧增长的拉动,高油大豆需求强劲。2001年我国大豆消费量达到2500万吨,其中榨油大豆1800万吨,占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二,成为大豆原料需求的主体。近十年来,豆油消费量由不足100万吨增加到370万吨;豆粕消费年增长率达到了9%,实际消费量已达到1500万吨。由于国内生产难以满足需求增长,目前我国已变成大豆净进口国。 (二)主要问题 1品种和技术更新慢 由于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农民习惯于自留种子,种子经营单位缺乏积极性,育种单位也难以从品种开发中获得利润,自我发展能力差,使育种进展缓慢,导致品种更换周期长。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国才完成了第一次品种更换。大豆品种更新周期一般达7-8年,比其它主要农作物长2-3年。大豆栽培技术落后,新技术推广速度也慢于其它农作物。 2生产条件差 由于单产低,在强调以粮为纲的年代里,大豆被挤到边坡地、瘠薄地和寒冷地区。吉林、辽宁等地曾是我国大豆主产区,但60年代后大豆面积大幅减少。由于投入少,大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条件差,导致单产不高不稳。 3高油品种种植分散 高油品种的区域种植刚刚起步,推广面积小,种植分散,与其它品种混种、混收,基本没有形成批量商品。 4加工能力过剩,加工业布局不合理 全国现有大豆榨油企业年加工能力约3600万吨,实际加工量仅占一半,加工企业普遍开工不足。近年新建的榨油企业大多集中在销区,不利国产大豆加工。另外由于加工能力过剩,榨油行业竞争激烈,而产区加工业因工艺落后,规模小,负担重,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1世界高油大豆生产、消费和贸易发展迅速 全球大豆总产量的85%用于榨油。二战后,各国对植物油和饲用蛋白的需求急剧增加,拉动了大豆生产和贸易的快速发展。2001年世界大豆总产量1.72亿吨,比1980年增长近一倍。大豆及其制品贸易量也大幅度增长,2000年达到9233万吨,其中大豆出口量4600多万吨、豆粕近3900万吨、豆油700多万吨,贸易额达到140亿美元,居各农产品之首。主要出口国为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主要进口国为中国、欧盟、日本等国和地区。目前,由于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大豆消费增速受到一定影响,而大豆生产仍保持快速增长,导致全球大豆供过于求。但从长远看,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大豆新用途、新产品的开发,大豆需求量还将继续增加,供大于求的形势将会改变,大豆价格将逐步回升。 2国内高油大豆需求强劲增长,产需矛盾突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高油大豆需求量急剧增加,产需矛盾突出,大豆进口急剧增长。目前我国高油大豆实际需求量约1800万吨,产需缺口1000万吨,只能依靠进口。我国于1996年开始批量进口高油大豆,进口量急剧增加,2001年达到1394万吨。当年进口大豆、豆油和豆粕用汇高达28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大豆已成为我国进口量最大、用汇最多的农产品。从我国大豆的消费水平和今后养殖业发展速度分析,2007年全国大豆消费量将达到3300万吨,人均24.4公斤,接近目前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中高油大豆需求量将达到2500万吨,占消费总量的75.8%。 (二)竞争力分析 目前,因品质、单产、间接生产成本等方面的原因,东北地区大豆难以与进口大豆竞争,但通过资金和政策扶持,改善大豆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大豆单产和品质,将大大提高国产大豆的市场竞争力。 1现实竞争力较弱 一是质量差。正常年份,东北地区商品大豆含油率17.5%左右,比进口大豆低2个百分点,杂质和水分含量分别比美国大豆高2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 二是单产低。东北地区大豆平均亩产119公斤,比美国大豆低40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公斤。 三是间接成本高。东北地区大豆直接生产成本比美国低,但税费等间接成本高,农场社会负担重,导致大豆总成本高于国外水平。东北地区大豆每公斤生产总成本(含各种费用)平均比美国高0.24元,比巴西高0.76元。 四是缺乏支持和保护政策。美国对大豆实行保护价和补贴政策,2000年大豆补贴达到25亿美元。巴西通过灾害保险、加大科研和基础设施投入扶持大豆生产。而我国对大豆产业缺乏有力的保护和扶持政策。 2潜在竞争优势明显 一是食品安全优势。我国东北地区大豆全部为非转基因大豆,绿色无污染。近年来,由于各国加强了对转基因生物产品的管理,非转基因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目前,美国、阿根廷转基因大豆生产发展迅速,巴西农场主也私自种植转基因大豆。 二是市场区位优势。与北美、南美相比,东北地区大豆产区处于东亚大豆消费中心,日本、南韩和我国台湾省每年大豆消费量在900万吨左右,基本依靠进口。东北地区大豆通过大连港海运出口到这些国家和地区,运输时间短、费用低,具有一定优势。另外东北地区大豆在国内市场也有优势。东北及其周边地区是大豆主销区,京、津、鲁、冀和东北地区有2.7亿人口,年消费食用大豆约150万吨、豆油100万吨;该区畜牧业发展较快,畜产品产量占全国的1/3,年消费豆粕500万吨。东北地区大豆在该区销售,产品运输快,运输和经营成本低,有较强的竞争力。美国、巴西大豆从产区运到大连港,每公斤运费(含出口国国内运费和出口海运费)及税费分别为0.58元、0.78元,而东北地区大豆运到大连港口,在免征铁路建设基金后,每公斤运费约0.13元。 三是降低生产成本的空间较大。东北地区大豆直接生产成本约1.1元/公斤,比美国低0.35元/公斤,但间接成本(含各种税费)为0.58元/公斤,比美国大豆高0.55元/公斤。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和减轻农垦系统社会负担等政策,可以降低间接成本。 四是油脂加工业使用国产大豆有基础。目前,全国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72家,总加工能力达到2360万吨,其中东北、渤海湾以北地区约占60%,部分企业已开始在产区建立原料基地。 五是提高单产和质量有潜力。目前,东北地区已经选育出一批高油大豆品种,总结出多套成熟的先进栽培技术,也有一批高产典型,只要加快推广,大豆单产和品质可以进一步提高。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比较优势为依托,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单产和品质为突破口,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积极推进高油大豆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相关规则,加大国家保护和支持力度,全面提高东北高油大豆的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 今后5年,东北高油大豆优势区的总体发展目标是:一年有突破,三年见成效,五年打翻身仗。具体目标是:到2007年,该区域大豆面积达到6570万亩,比1998-2000年三年平均扩大686 万亩;大豆产量达到992万吨,比1998-2000年三年平均增产294万吨;平均单产达到151公斤/亩,比1998-2000年三年平均提高32公斤/亩。其中,高油大豆比重达到93%,产量达到922万吨,含油率提高2个百分点,大豆单产和含油率达到世界平均水平;通过发展东北高油大豆,使我国榨油大豆的自给率保持在目前40%的水平;绿色、有机、特用大豆出口初具规模,带动全国大豆形成有进有出的良性循环格局。 四、优势区域布局 (一)东北高油大豆优势区的特点 1位于高油大豆生态适宜区。高油大豆要求的生态条件是:纬度在40-50度之间,无霜期大于110天,有效积温大于2200,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大豆鼓粒期日照时数不低于15小时,日平均气温不低于20;土壤有机质丰富、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较高。东北地区除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地带、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最北边、吉林省长白山区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具备以上条件,是高油大豆的生态适宜区和最适宜区,其中辽河平原和吉林中部平原是高油大豆的最适宜区。1998-2000年,这一区域年均大豆播种面积5884 万亩,占东北四省(区)大豆面积的87.1%,占全国大豆面积的42%。 2大豆在当地种植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东北地区大豆种植集中、规模较大、商品率高、商品量大。黑龙江省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内蒙古的东部地区,大豆播种面积一般占粮食总播种面积的30%以上,最高的区域占70%。该区域大豆面积在50万亩以上的县(市)有27个,户均大豆种植面积一般在10亩左右。大豆商品率一般在80%以上,最高的地方达到90%以上。辽河平原和吉林中部地区目前玉米比重过大,通过大豆玉米合理轮作,大豆面积有望恢复到1500万亩,占粮食面积的比重可达到25%以上。 3区域内或周边地区有大型加工企业或经营企业。辽宁、吉林都有大型加工企业,高油大豆可实行订单生产,优质优价,能够实现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增值。内蒙古东部地区虽然缺少大型加工企业,但可以通过招标等形式在渤海湾以北选择2-3个效益好、信誉高的大型榨油企业作为龙头企业,收购本地高油大豆。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的一部分可实现就地加工增值,也有部分产品可就近运往辽宁、吉林以及京津地区加工。 4交通发达。该区域内有稠密的铁路网,铁路线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另外公路和水运也比较发达。 (二)优势区域布局 按照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的原则,根据各产区的生产现状,兼顾地域布局和行政区划,将东北高油大豆生产划分为5个优势区。这五个优势区分别属于两种类型,即大豆集中产区(包括内蒙古的东四盟、黑龙江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和玉米大豆轮作区(包括松辽平原的吉林省中部地区和辽河平原区)。 1内蒙古东四盟市优势区 区域范围:包括呼仑贝尔盟、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的26个县(旗、区),其中重点发展县(旗、区)10个。 资源条件:四盟市现有耕地5600万亩,农民人均7.2亩,劳均24.7亩,具有规模生产优势。气候条件适宜,年日照时数2600-3100小时,10 的有效积温在1750-3300,无霜期85-135天,降雨量400-500毫米,多集中在7、8月份,雨热同季,水、热、光组合较为理想,土壤肥沃,地下水、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可以满足大豆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远离工业区,水质优良,大气环境质量高,适合发展绿色大豆生产。 发展现状:该区是20世纪9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大豆新区。近几年大豆面积一直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占该区粮食播种面积的22.2%,成为玉米之后的第二大作物。2000年四盟市大豆播种面积1264.8万亩,产量98万吨,商品率在80%以上,50%销往区外。 发展目标:到2007年,该区高油大豆面积达到1155万亩,产量达到144万吨,平均亩产达到125公斤,含油率达到21%。 主要措施:一是合理调整布局,逐步调减呼盟、兴安盟北部旗县大豆纯作区重茬面积,实行米、豆、薯轮作。通过大豆玉米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等措施,扩大赤峰市、通辽市大豆播种面积;二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大豆,2007年达到300万亩。加大对外宣传和市场开拓力度,创立大豆品牌,开拓市场;三是引进和扶持大豆加工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对区内大豆加工企业进行改组改制,从渤海湾以北地区通过招标吸引大型加工厂,作为大豆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逐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链。 2辽河平原优势区 区域范围:包括铁岭、阜新、辽阳、鞍山、锦州、抚顺、沈阳等7个市的17个县(市),其中重点发展12个县(市)。 资源条件:本区域位于辽宁省中部,分布于辽河中下游两岸,地处温带,10的有效积温3223-3565,年降雨量560-728毫米,无霜期146-179天,土地平坦,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水、肥、气、热条件好,适宜发展大豆生产。 发展现状:本区为辽宁省大豆主产区,1998-2000年大豆平均播种面积241万亩,占全省大豆面积的55.4;平均产量26.27万吨,占全省大豆总产量的54.7。大豆面积占该区旱粮作物播种面积的14.7。辽豆11号、开育9号、铁丰31号等6个品种的含油率达到21以上,正在组织大面积推广。该区及周边地区现有大型大豆油脂加工企业10余家,其中年加工能力在80万吨以上的有2家,年大豆加工能力超过400万吨。 发展目标:该区是辽宁省玉米的主产区,实施玉米与大豆合理轮作,大豆面积将会逐年增加。到2007年,该区大豆面积有望达到500万亩,产量达到80万吨,平均亩产达到160公斤;高油大豆面积达到100%,订单生产面积达到450万亩。 主要措施:一是推行规模化生产,实施大豆与玉米三年轮作;二是加强高油大豆育种和繁种体系建设,加快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的推广;三是加强大豆栽培技术研究推广工作,建立高产示范区,全面提高栽培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四是加强产销衔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逐步建立相对稳定的产销关系,推进高油大豆产业化发展。 3吉林中部优势区 区域范围:包括长春、四平、辽源、松原、吉林、通化等6个市的23个县(市、区),其中重点发展17个县(市、区)。 资源条件:本区发展高油大豆有着优越的资源和条件。一是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降雨充沛,自然环境良好。10的有效积温2600-3100,无霜期120-150天,年降雨量400-700毫米,雨热同季,水、肥、气、热、光都十分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发育。二是现有品种完全可满足高油大豆生产需要。粗脂肪(干基)含量在22%以上的高油品种有9个,已大面积推广种植,还有一批新品种、新品系正在试验、示范和推广。三是大豆科研技术力量雄厚。区内有5所农业科研院校,大豆科研人员50多名。四是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区内大豆播种面积只占粮食面积的14%,通过调整结构,实行大豆与玉米轮作,大豆面积可以大幅度增加。五是具有大豆加工龙头企业。区内大豆加工企业近百家,其中年加能力在2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7家,2002年底年加工能力可达250万吨,2005年可达300万吨以上。 发展现状:吉林省种植大豆历史悠久,素有大豆之乡的美称。1954年大豆播种面积曾达到1430万亩。20世纪80年代以前,全省大豆播种面积保持在1000万亩以上。90年代以后,播种面积逐年下降,到1999年不足500万亩。2000年以来,国家在吉林省实施大豆玉米轮作计划,大豆播种面积开始恢复,2001年大豆面积已达到800多万亩,其中高油大豆优势区大豆面积545万亩,平均亩产150公斤。 发展目标:到2007年,本区高油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000万亩,产量达到175万吨,平均亩产达到175公斤。 主要措施:一是积极推广高油品种和标准化栽培技术,2004年力争区内全部实现品种高油化;二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三是改革耕作制度,按三年轮作制要求,实行高油大豆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四是加大高油新品种研究开发力度,力争在2-3年内选育出5个高油新品种;五是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实行订单生产。 4松嫩平原优势区 区域范围:包括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大庆、黑河、伊春等6个地市的38个县(市、区),其中重点发展24个县(市、区)。 资源条件:本区地势比较平坦,10的有效积温2400-2900,无霜期118-145天,年降雨量400-600毫米,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 发展现状:该区大豆生产集中,面积比较稳定,种植规模较大,商品率高。2000年大豆播种面积2446万亩(含农垦,下同),占全省的62.1%;大豆产量293万吨,占全省的77.6%;平均亩产119.8公斤,比全省高9.2公斤。大豆播种面积在50万亩以上的有16个县(市),超过百万亩的有4个县(市)。 发展目标: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力争5年内大豆平均单产、含油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全国最大的非转基因高油大豆生产基地。到2007年,大豆播种面积达到2120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50公斤,产量达到318万吨,商品率达到90%以上,订单面积比例达到95%以上。 主要措施:一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大豆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二是大力推广含油率22%以上的大豆品种,建立优质品种繁育基地,在2-3年内育出更多的含油率23%左右的高油大豆品种,满足本区的种植需要;三是推广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实行模式化生产;四是建立以深松为主的三年轮耕制,推广合理的轮作制度;五是调整种植布局,扩大1、2积温带大豆面积,调减3、4积温带重迎茬面积,采取减轻重迎茬危害的技术措施,提高大豆品质;六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实施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5三江平原优势产区 区域范围:该区位于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哈尔滨、牡丹江、鸡西、七台河、双鸭山、佳木斯、鹤岗等7个市的23个县(市、区),其中重点发展16个县(市)。 资源条件:三江平原地势较低,气候湿润,年降雨量460-590毫米,水资源丰富,无霜期120-145天,10的有效积温2340-2600,土壤肥沃,适宜种植高油大豆。本区耕地面积2519.1万亩,占黑龙江省的18%。 发展现状:该区是黑龙江省大豆高产区,大豆播种面积1326万亩,占全省的24.9%;大豆产量181.3万吨,占全省的23.7%;平均亩产129.8公斤,比全省高25.2公斤。大豆播种面积50万亩以上的有6个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