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研究论文-基于政府服务性功能的地方公共财政体制设想.doc_第1页
财政研究论文-基于政府服务性功能的地方公共财政体制设想.doc_第2页
财政研究论文-基于政府服务性功能的地方公共财政体制设想.doc_第3页
财政研究论文-基于政府服务性功能的地方公共财政体制设想.doc_第4页
财政研究论文-基于政府服务性功能的地方公共财政体制设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财政研究论文-基于政府服务性功能的地方公共财政体制设想摘要:地方政府服务水平的高低,公共制度安排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区域社会的和谐,从而也关系到整个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公共制度中,地方财政制度在建设服务性政府方面又发挥着微观而又具体的指导作用。本文拟对地方财政职能转换的背景因素展开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怎样建立地方公共财政体制的基本设想。关键词:和谐社会服务性政府公共财政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进行了新的定位,用简短的语言来概括就是“公共服务型”政府或“服务型政府”。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更是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在新的历史背景和任务下,政府应当扮演引导者角色,政府职能从经济建设型相应转变为公共服务型就显得更为必要。服务型政府及其职能的建设,公共制度建立健全,特别是公共财政安排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安定。一、从公共财政看服务性政府建设的现状及欠缺公共财政是指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政府为主体进行的分配活动,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安排,其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经济和监督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财政应具有公共性、公平性、公益性和法制性四个基本特征。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是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迫切需要,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在区域范围内的社会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职能高度集中、具体控制,政府主导了大部分资源的配置。在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中,经济建设的比例一直比较高。政府把大量的财政资源用于经济建设,甚至是竞争性领域的经济建设,而忽视了对诸如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的提供。表一:中国财政公共支出结构(%)纵向相比,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虽然这些年有所下降,但在2004年仍然高达总支出的27.85%;从横向看,表2反映出中国在公共服务与经济建设方面的比例关系与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比例关系之间的差距。这表明:仅从公共财政角度定位,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方面投入显然不足,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建设型政府,离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相去甚远。在我国,由于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地方财政承担了大部分的支出责任,特别是省级以下的地方财政担负着相当沉重的支出责任。地方政府县乡两级共同提供庞大而重要的公共服务,包括70的预算内教育支出和5560的医疗支出。地级市和县级市负责所有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救济。在其他国家社会保障和救济几乎总是由中央政府提供,而教育和医疗是中央和省级的责任。地方政府承担大部分的支出责任但只能控制小部分的税收收入,地方财政无法保证政府所承担的很多事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就更为窘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受到挑战。二、建设地方服务型政府的根本在于构建地方公共财政地方政府是拥有相对独立利益的主体,中央与地方实施的财政包干制,大大刺激了地方财政片面追求财政收入。竞相发展“价高税丰”产业,由此导致的“投资饥渴”、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的恶果至今犹存。而在农业、交通和能源等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投资和社会建设、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投入则相对不足。市场经济以及工业化的推进,完全打破了原有地方财政职能的生存条件,产生出促使地方财政职能转变的多种条件和因素。(一)市场经济打破了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的基础条件,对经济的调控由直接变为间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包括地方政府)只能采取间接调控的方式去干预经济。在此背景下,地方财政收支行为只能围绕着满足区域内社会公共需要为核心来安排。任何超越“公共性”范围而介入经营性、竞争性的活动都是对市场有效竞争的损害。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方财政更多的是转向实施间接调控。(二)政企分开,促进了地方财政职能的转变政企分开使企业不再是政府的附属物,以往企业履行的政府职能(如企业办社会、小而全、大而全)剥离出去交由政府或社会去做;另一方面,政府代行的企业职能也还原给企业独立承担(如企业亏损补贴),政府职能从统管国有企业、直接插手微观企业的决策转到通过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所有的企业创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上来,从企业剥离出来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职责也由政府承担起来。因此,政府与企业关系的基本理顺,促进了地方财政职能的转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财政职能的重新界定奠定了基础。(三)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增长引发的社会矛盾加大了公共产品需求规模,地方财政职能的转变迫在眉睫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增长加快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效率提高以优胜劣汰为条件,加之有一部分社会成员属于非资产所有者,而且制度不免有非公平竞争的地方,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福利并不是被合理的分配,很多人失去了理应享受到的福利(如国有企业兼并、破产、退休职工的社会保障、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培训等),这是市场经济发展中难免要遇到的矛盾。同时,工业化推进所带来的城市化又极大的扩张了公用事业的需求规模(如公检法建设的力度要加大,基础教育、基础科研、卫生保健以及社会公共基础工程和服务设施等方面的支出扩大等)。转变地方财政职能、建立地方公共财政已不容回避,而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在财政职能转变的基础上构建地方公共财政,已成为建设地方服务型政府的根本。三、建立地方公共财政框架体系需重新界定地方财政职能一般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流行是“政府企业个人”三部门经济。在西方经济学中,用C表示消费,I表示投资,S表示储蓄,G表示政府支出,T表示政府收入,西方国家“政府企业个人”三部门经济总量均衡模型如下:C+I+G=C+S+T(1)即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等式(1)调整后可得:(C-C)+(I-S)=(T-G)(2)等式(2)表示政府财政收支差额等于社会投资与社会储蓄差额。由此可见,政府财政收支关系对于社会总供求平衡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四部门经济,借用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如果用G1表示中央政府支出,G2表示地方政府支出,T1表示中央政府收入,T2表示地方政府收入。我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个人”四部门经济总量均衡模型如下:C+I+G1+G2=C+S+T1+T2(1)等式(1)调整后可得:(C-C)+(I-S)+(G1-T1)=(T2-G2)(2)等式(2)表示地方政府收支差额等于消费供求差额、投资储蓄差额、中央政府收支差额之和。通过以上模型不难看出,地方政府对于地方经济总供求平衡同样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地方政府通过自身的收支关系直接影响国有地方经济部门、企业的活动,可以促进收入分配制度、财政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从而影响本地区的消费、投资、储蓄的总量结构和社会的发展建设。地方公共财政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本地区经济结构的转换和升级、调整产业结构、选择支柱产业、立足于地方管辖区域内实施调控,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起到了中央政府无法起到的作用。因此,地方财政职能的重新界定应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