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与创新管理.docx_第1页
循环经济与创新管理.docx_第2页
循环经济与创新管理.docx_第3页
循环经济与创新管理.docx_第4页
循环经济与创新管理.docx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循环经济与创新管理摘要: 循环经济与创新管理密切相关,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做好创新管理。应当从创新资源利用方式入手, 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活动, 并实现集成创新, 使三种创新活动交融“和一”。再通过实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建立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强化社会责任第一的经营理念等中间目标, 最后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创新管理; 集成创新 1导言从事经营活动时谁也不会不考察资本的投入, 不过,绝大多数公司在核算时确实忽略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本构成, 即地球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1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多数人忽略了资源的有限性和有价性, 使得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 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以致资源短缺, 对社会的未来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以许庆瑞教授为首的一批学者于2002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 ( 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 简称TIM) 的创新管理新范式, 以求在新时代条件下丰富发展创新管理理论, 并为我国企业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 进行科学有效的全面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2 。企业进行的创新都要以资源为前提, 没有资源, 创新变得没有任何用处。鉴于目前经济活动借以生存的资源短缺和许庆瑞教授提出的全面创新管理理论, 我们提出创新使用资源的方式, 以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使人类和社会实现共同发展, 可持续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认识到赖以生存的资源越来越短缺的危险性, 纷纷提出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循环已经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一股新经济的潮流。近年来, 我国也认识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2004年中央把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提上议事日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将推动我国经济朝着生态化方向前进, 也将提高我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竞争力, 选择循环经济符合历史和社会规律的必然。然而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只是一个开始, 更为重要的是怎样结合我国国情发展循环经济。本文将结合我国国情和创新管理有关理论, 提出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 并利用集成创新这个有效机制来融合这三者。2循环经济的本质与特征与创新管理密切相关2.1循环经济的本质与特征所谓循环经济, 代写 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 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3 。发展循环经济, 意味着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需要创新管理理论来指导,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组合”, 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因此, 发展循环经济, 必须和创新管理结合起来, 从技术、制度、组织三个方面对资源进行创新, 并高度融合这三种创新, 这样才能加快循环经济的进程, 更快解决资源短缺问题。2.2发达国家循环经济中的创新管理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 运用了创新管理理论并取得较好效果。美国是循环经济的先行者, 经过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技术创新, 使得既包括传统的造纸业、炼铁业、塑料、橡胶业, 也包括新兴的家用电器、计算机设备业等行业实现绿色生产; 在德国, 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已成为其循环经济的核心, 通过诱致性制度创新, 德国对垃圾处理和再利用实行双轨制回收系统, 有效促进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3 ; 2000 年日本召开了一届“环保国会”, 审议通过了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 把建设循环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作为21世纪日本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 并以国家基本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种方式就是强制性制度创新 4 。3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做好创新管理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创新, 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代写硕士论文 也就是说, 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 所谓“经济发展”也就是指整个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5 。发展循环经济, 就是要在当前资源不堪经济发展需求的情况下, 创造出“新组合”, 使我们的生产方式合理化。所以, 我们说发展循环经济本身就是创新, 用公式(1) 来表示:其中, CE代表循环经济、TI代表技术创新、II代表制度创新、O I代表组织创新、F代表集成创新。这个公式表示了发展循环经济, 需要从技术、制度和组织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并集成这三个方面, 发挥资源的更大作用。3.1技术创新2004年秋天召开的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 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10项措施。其中要求依靠科技进步, 加大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力度, 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并确定到2010年我国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 6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通过生产技术与节约资源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相结合, 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 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6 。举例来说, 如果循环利用资源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企业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就具有可能性, 但企业是否有积极性循环利用资源, 则取决于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经济效益好坏。因此, 技术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前提。技术是循环经济的载体, 它处于核心地位, 主要是指以清洁生产技术和废物资源化技术为内容的环境无害化技术( Environment Sound Technology) 7 。环境无害化技术的特征是污染排放量少、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废物和产品, 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环境无害化技术包括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 但同时也包括治理污染的末端技术。其主要类型有: 消除污染物质的污染治理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废物资源化技术、进行无废少废生产的清洁生产技术。技术创新主体是技术创新中带有根本性和基础性的问题之一。正是技术创新主体的创造性活动, 支配着或决定着创新资源要素的投入产出,代写医学论文 才使得劳动得以激活并加入到主体变革课题的能动创新过程之中, 从而变得更有价值 8 。在进行技术创新的时候, 不能以政府设立的技术研究中心为唯一主体, 企业更应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出发,发挥创造性, 推动技术进步。3.2制度创新目前中国的生态省、生态市、循环经济省市的试点建设中, 普遍存在对技术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对制度的重视程度。基本操作模式是以政府作为推进主体, 靠这种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不可能持久的。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诺斯认为, 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 制度至关重要, 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 有了制度才得以发挥功能 9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正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做出的战略选择。如果只有技术创新而没有进行制度创新, 会造成没有一套好的制度保证循环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制度创新有两种方式, 即强制性制度创新和诱致性制度创新。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创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诱致性制度创新是制度创新的逻辑起点; 强制性制度创新是诱致性制度创新的必然结果,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共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10 。所以, 在政府为循环经济制定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 应鼓励部分先进企业自主进行有关制度的创新。循环经济制度体系创新的关键是改变自然生态系统无价值、无产权的经济制度基础, 构建以利益机制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制度体系 11 。健全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强制约束制度,代写职称论文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995 年)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 等; 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 如向废弃物的生产者征收处理费, 促使其减少资源消耗量和废弃物产生量; 建设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制度, 如建立循环经济制度环境, 包括资源制度、产权制度、市场制度和产业制度等。 3.3组织创新面对快速变化的生存环境, 许多企业改变了以前的机械的组织结构, 趋向于建立有机的富有灵活性的组织结构,以求通过柔性的组织结构提高本组织的竞争能力。发展循环经济, 意味着经济模式的转变, 传统经济模式的组织结构也就不能适应了, 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 企业需要进行组织创新。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出发点不同, 它是以节约资源为首要原则, 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的需求, 企业需要建立一个直属于总经理的资源利用监控部门。资源利用监控部门的主要工作有: 寻求当前行业内的先进资源利用技术, 并介绍到组织中来; 对项目小组和职能部门进行资源利用率的测算,代写英语论文 对资源利用率高的单位进行表彰并推广该单位的有效方法。另外, 由于循环经济的特性, 组织应该赋予资源利用监控部门较大的权力, 这样才能使得该部门有效实施其决策。4资源的优化配置, 必须实施集成创新李宝山教授等人在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中认为, 集成从管理角度来说是指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 即在各要素的结合过程中, 注入创造性的思维 12 。在创新理论中, 高层次的集成是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由分化走向融合, 更好的发挥技术、制度和组织结构等因素对主体发展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发展循环经济, 需要使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实现优势互补、相互匹配, 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各种优势, 更快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如图1所示, 通过有效集成针对资源进行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 实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建立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强化社会责任第一的经营理念等中间目标 1 , 最后真正实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的目标。4.1对资源进行集成创新的中间目标为了实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这个最终目标, 需要实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建立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强化社会责任第一的经营理念等中间目标, 这是不可逾越的。这些中间目标的实现是以技术、制度和组织的共同发展为前提的。例如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虽然有了先进的绿色技术, 但有的企业出于自己的特殊情况可能仍旧使用原先的“有害”技术, 这就需要相应制度的约束; 假设技术和制度都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然而组织结构又过于臃肿, 在浪费人力资源的同时也使得技术和制度的推广过慢。(1) 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为了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便成为首要目标。通过对生产流程设计和生产工艺等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可使资源的利用率提高1倍、5倍甚至10倍。当然, 提高资源利用率并没有固定的限制, 提高1倍也是进步。不过只要存在着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空间, 就要通过各方面的改进来争取, 这才充分体现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2) 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从某种角度而言,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不外乎是恢复、保持和扩展我们这个星球的生态环境,从而更大规模地提供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服务和生态资源。随着人类需求的扩张和生态环境破坏所导致的成本增加,以及消费者环境意识的加强等,这种压力也日益凸现。扩大资源再生的投入,在资源再生技术方面加大投资,提高资源的使用次数,变“有限”为“无限”。(3) 使生产模式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集约化的生产模式, 追求的不仅是减少浪费, 而且是杜绝浪费。按照皈依自然的设计, 在封闭环式的生产系统中, 每种产出要么以无害的营养物质的形式重归自然, 如混合肥料, 要么成为制造其他产出的投入。代写留学生论文 最近山东省青岛市有一个转变观念变有害物质为其他产出的投入的例子。青岛市红星化工厂的铬渣难题竟然在与近在咫尺的青岛钢铁公司找到解决办法, 铬渣恰好是钢铁公司炼铁所需要的添加剂, 这样一来, 红星化工厂解决了20万吨的铬渣难题, 钢铁公司也找到了能减少运输费用的添加剂。(4) 强化社会责任第一的经营理念。回望大部分企业的发展路程, 其经营理念多是盈利第一。这种理念驱使着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道德发生矛盾的时候, 为了取得经济利益, 不惜牺牲社会利益。作为社会的一员, 企业有其社会责任。当前社会面临着资源危机, 企业应该以主人翁身份承担改善资源危机局面的责任。以社会责任第一为经营理念, 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 企业也适应社会要求,这样更有利于企业开展其经营活动。4.2对资源进行集成创新的最终目标显而易见, 代写工作总结上面四个目标并不是独立的, 在实现其中任何一个目标的同时也在实现其他三个目标。我们坚持四个目标的共同实现, 就是要从不同层面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真正做到有效利用有限资源。资源是有限的, 而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 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来实现两者的平衡。发展循环经济, 进行集成创新, 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先导, 以强制性制度和诱导性制度为保障, 以灵活的“节约型”组织形式为附体, 达到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变有限为无限, 达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的目标。在复杂环境下, 要实现生存发展, 就需要等一个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不断适应、融合的过程 13 。只有有效集成各种创新优势, 才能实现最优化配置和最小化污染这个最终目标, 才能使经济社会发展有持续的可能。参考文献: AMORY B, LOV INS L, HUNTER LOV INS, et al. A Road Map forNatural Cap italism J . Harvard Business 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